一、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林鹤,林鹿[1](2021)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穿刺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颈外静脉行PICC, 对照组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插管行PICC,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携带方便,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治疗信心。经颈外静脉行PICC是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理想的输液途径。
吕津津,赵祥祥,陈淑琴,薛娟[2](2021)在《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严重烧伤患者往往大面积皮肤缺失,大量体液外渗,伤后初期极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时快速输入液体是严重烧伤复苏和抗休克治疗的首要措施,而迅速建立输液通路成为烧伤救治的重点;由于烧伤创面外周血管网受损,可选择静脉条件受限,给输液治疗带来困难。该文综述了近几年重度烧伤患者救治初期建立输液通路穿刺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可供穿刺皮肤状况及其对应的输液穿刺方式,总结了如何对烧伤患者选取正确的穿刺方式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旨在为烧伤患者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提供参考。
程兰[3](2020)在《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在4岁以上血液恶性肿瘤患儿行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以更好的减轻儿童置管时引起的疼痛,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江西省某三甲医院血液科4岁以上需PICC置管的血液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利多卡因注射液组(以下简称注射液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以下简称乳膏组)、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每组各30例。注射液组按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常规局麻法进行,即穿刺血管后破皮前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皮下注射局麻;乳膏组置管前60min在患儿置管侧皮肤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外敷,之后用温水把乳膏清洗干净再行置管;联合组结合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局麻方法,置管前行乳膏外敷,置管中行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比较三组患儿一般资料、置管中4个疼痛点疼痛评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完成时间、置管后并发症产生及置管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1、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臂围、导管置入部位、导管体外及体内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组基线资料相当,有可比性。2、三组患儿置管中疼痛评分(分)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注射液组穿刺血管5.00(3.00,5.25)、皮下局麻7.00(5.00,7.00)、刀片破皮3.00(3.00,4.00)、插血管鞘3.00(3.00,4.00);乳膏组穿刺血管3.00(2.00,4.25)、刀片破皮4.00(3.00,5.00)、插血管鞘5.00(4.00,5.00);联合组穿刺血管3.00(2.00,4.00)、皮下局麻3.00(2.00,3.00)、刀片破皮2.00(2.00,3.00)、插血管鞘2.00(2.00,3.00)。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注射液组在破皮和插入血管鞘时疼痛评分优于乳膏组(P=0.039、0.003);乳膏组在穿刺血管时疼痛评分优于注射液组(P=0.003);联合组和注射组、乳膏组比较,前组各个点疼痛评分均优于后两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注射液53.3%、乳膏组50.0%、联合组83.8%。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联合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远高于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06)。4、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min)分别为注射液组21.30(18.60,26.50),乳膏组24.75(20.52,27.92),联合组18.50(17.20,20.22)。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联合组完成时间优于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0)。5、三组患儿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注射液组23.3%、乳膏组20.0%、联合组13.3%;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6)。6、三组患儿置管前后收缩压差值(mm Hg)分别为注射液组13.33±6.75、乳膏组18.23±6.03、联合组8.53±4.09;舒张压差值分别为注射组11.20±6.32、乳膏组15.80±4.96、联合组7.73±4.79。注射液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均优于乳膏组,联合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均优于注射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三组患儿置管前后心率差值(次/min)分别为注射液组12.77±5.16、乳膏组16.17±4.44、联合组9.30±5.35。注射液组心率差值优于乳膏组,联合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优于注射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儿童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可有效缓解置管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完成时间、稳定生理性指标,为患儿后续治疗及战胜疾病的信心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李娟,李娜,付伟,冯建科,张庆富[4](2020)在《银离子敷料对重症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对重症烧伤患者经创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发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离子敷料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7.2±3.4)岁]、无菌敷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2±4.1)岁]、安尔碘敷料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3±2.6)岁]。银离子敷料组、无菌敷贴组、安尔碘敷料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经创面锁骨下静脉置入16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19 cm,分别采用银离子医用抗菌敷料、无菌敷贴、安尔碘皮肤黏膜冲洗消毒液浸润的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3组患者每12小时进行导管维护更换敷料1次。统计3组患者导管出口感染千日感染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导管留置天数、病原菌检出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 (1)无菌敷贴组和安尔碘敷料组患者导管出口感染千日感染率分别为22.29‰(7/314)和20.83‰(7/336),二者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银离子敷料组的1.54‰(1/651),P<0.01。无菌敷贴组和安尔碘敷料组患者CRBSI千日感染率分别为25.48‰(8/314)和20.83‰(7/336),二者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银离子敷料组的1.54‰(1/651),P<0.01。无菌敷贴组和安尔碘敷料组患者导管留置天数相近(P>0.05),且均明显短于银离子敷料组(P<0.01)。(2)3组所有患者中共发生16例次CRBSI,导管尖端附着物微生物培养及血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16株病原菌。无菌敷贴组和安尔碘敷料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银离子敷料组(P<0.05)。结论在重度烧伤患者中使用银离子敷料对经创面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维护,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天数。
刘艺[5](2020)在《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对目前全球关于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进行合并,以期获得以下问题的相关证据:(1)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 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库、PubMed、C 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辅以灰色文献、网络资源、期刊信息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检索有关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L、C)筛选并提取一般资料,针对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纳入文献质量双人评价。用Stata12.0对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定性评价选择主题词汇总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判断Cochrane系统评价。对提取的定量资料进行Q检验和I2统计量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本次系统评价已在PRO SPERO国际前瞻性系统综述登记平台(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0161239,并根据PRISMA指南的方针报告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RCT中文16篇、英文5篇;CCT中文10篇、英文1篇;病例对照研究英文1篇;队列研究中文8篇、英文15篇;横断面研究英文1篇;Cochrane系统评价中英文14篇。两位审查者间Kappa值界于0.8~1.0之间,质量评价结果有较强一致性。(1)定量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95%CI(2.85~5.48)、留置时间95%CI(1.074~1.546)、定位准确率 95%CI(1.074~1.546)、并发症发生率 95%CI(0.202~0.326)、导管受损95%CI(0.242~0.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局均为“关键重要结局”,除定位准确率,GRADE推荐级别为强推荐(1)。(2)定性分析结果:通过主题综合结果分析结合健康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上游因素、中游因素、下游因素。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质量分别为:“中、中、中”。观察性研究的质量在GRADE定位为低质量证据。定性结果为中等、弱推荐(2)(3)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采用AMSTAR进行质量评价,9个A级,4个B级,1个C级,英文研究全部为Cochrane研究,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中等。研究整体报告质量平均分23.6分,总体报告质量较高(A),主要结局指标4个为关键重要结局、1个为重要非关键结局、1个为不太重要结局,推荐等级为弱推荐(2)。结论:(1)定量分析:置管部位、护理管理、使用药物、血管可视化技术是穿刺成功率的保护因素;导管固定方式、新型导管种类是留置时间的保护因素;定位方法、下肢静脉置管是定位准确率保护因素;预充式冲管、家属配合度是并发症发生率的保护因素。经下肢静脉置管、健康教育是导管受损的保护因素。(2)定性分析:患方因素:1~10岁癌症或血液疾病患儿选择手背静脉、贵要静脉的是有效性的保护因素;医疗因素:医护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治疗、严格的医院管理、使用适合的医疗器械、正确选择输注药液浓度、专科医疗环境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社会因素:指南的规范化和推广使用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造成家庭负担的加重,是导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危险因素。(3)系统评价再评价:感染性并发症是安全性危险因素;穿刺时长≤30min、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7分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低、Apgar评分≤7分等为有效性及安全性危险因素。
罗瑾梅,刘单纯,陈彩莲[6](2020)在《两种静脉置管在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0例C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股静脉置管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静脉置管组患者误入动脉率、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导管位移、堵塞及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具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选择穿刺入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李美仙[7](2020)在《不同护理方法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减少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0,导管阻塞率为2.38%,导管脱落率为2.3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对照组感染率为9.52%,导管阻塞率为14.29%,导管脱落率14.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10%,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导管脱落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1例满意,18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16例满意,14例较满意,1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及推广应用。
万润[8](2020)在《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完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ed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两种静脉输液途径在胃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适用性及优劣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借鉴意见。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9月11日至2020年1月20日甘肃省某三甲医院肿瘤外科胃癌化疗患者进行目的调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2例胃癌化疗患者,其中TIVAP组72例,PICC组70例。每位患者观察六个化疗周期(每周期间隔20-30天),对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导管用药间隔时间、皮下置管长度、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生活质量、舒适度和Karnofsky功能活动状态评分(KPS评分)以及经济费用进行比较。采用SPSS22.0和GraphPad prism8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进行分析,对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TIVAP组患者的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8.1%,PICC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2.9%,TIVAP组患者的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01)。PICC组患者在置管成功后可直接进行使用,TIVAP组患者只有58.3%的患者可以在置管成功后直接使用,两组患者导管用药间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TIVAP组置管长度为(25.07±1.21)cm,PICC组为(46.30±1.92)cm,两组的置管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TIVAP组导管总的累积导管留置天数为13112天,平均留置天数为(182.11±88.74)天,PICC组累积导管留置天数为10992天,平均导管留置天数为(157.03±71.80)天,两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7)。置管过程中,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其中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2.8%、出血为1.4%、皮下血肿为1.4%、机械并发症为4.2%;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其中误入颈内静脉为5.7%、皮下血肿为1.4%、机械并发症为4.3%,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置管过程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显示,置管长度与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关(OR=1.032,95%CI:1.001.07)。置管后,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其中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为19.7%、导管感染发生率为3.0%为主要的并发症;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6%,其中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为40.9%、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0.6%、敷料并发症率为6.1%为主要的并发症,对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3)。多变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528,P=0.041)、肿瘤分型(OR=2.626,P=0.022)、穿刺次数(OR=2.594,P=0.031)为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皮下置管长度(OR=1.099,P=0.024)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置管后的三个化疗周期内,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三个化疗周期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差异,TIVAP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PICC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并发症逐渐增多。置管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KPS评分基线可比(P>0.05)。置管后TIVAP组患者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KPS评分明显优于PICC组的患者(P<0.05);TIVAP组与PICC组两组患者置管后体力状况评分(Z评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置入导管的费用为(8664.64±286.13)元,PICC组置入导管的费用为(2922.04±360.56)元,两组患者置入导管的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为(845.32±448.30)元,PICC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为(1607.79±665.80)元,TIVAP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明显低于PICC组(P<0.05)。TIVAP组患者导管拔除的平均费用为(577.21±283.92)元,PICC组为(395.77±339.38)元,TIVAP组与PICC组相比导管拔除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在研究期间置入导管的费用、导管护理费用以及拔管费用总和进行分析显示,TIVAP组总费用为(9757.03±558.54)元,PICC组总费用为(4755.11±786.41)元,两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总费用是PICC组的2倍。结论:TIVAP在胃癌化疗患者中应用相比较PICC导管,具有置管后并发症少,导管护理费用低,导管拔除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对胃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但是,TIVAP对置管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置入导管的费用较高,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积极做好导管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TIVAP的长期有效使用尤为重要。
富霞,隋春雨,贾新玲,白丽霞[9](2019)在《1例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方法以本院2018年5月16日收治的1名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右侧股静脉置管术,并接受血液透析。住院及治疗期间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记录置管保留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临时置管保留长达6个月,拔除时无红肿、硬物、分泌物及其他并发症;透析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感染,某次透析后局部轻微发红,及时处理后无异常情况。结论本例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在严格的置管护理和透析护理干预下未发生常见并发症,临时置管保留时间长达6个月,对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苏婧[10](2017)在《肾内科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肾内科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肾内科血液净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干预前明显低于干预后,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肾内科血液净化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护理效果也具有明显提高。
二、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在不同程度烧伤救治中的应用 |
1.1 轻、中度烧伤 |
1.2 重度烧伤 |
1.3 特重度烧伤 |
2 重度、特重度烧伤静脉穿刺方式选择 |
2.1 中心静脉导管 |
2.1.1 腋静脉 |
2.1.2 股静脉 |
2.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
2.2.1 优点 |
2.2.2 缺点 |
2.2.3 其他使用 |
2.3 经烧伤创面创建输液通路 |
2.3.1 PICC |
2.3.2 CVC |
2.4 静脉切开创建输液通路 |
3 特重度烧伤非静脉穿刺方式选择 |
3.1 骨髓腔输液 |
3.1.1 国内外现状 |
3.1.2 院前救治中的应用 |
3.1.3 输液装置类型 |
3.2 静脉式输液港 |
4 小 结 |
(3)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释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PICC应用及疼痛干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PICC应用及疼痛干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探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样本量的计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研究工具及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评价指标 |
2.5 伦理原则 |
2.6 干预内容和步骤 |
2.6.1 注射液组 |
2.6.2 乳膏组 |
2.6.3 联合组 |
2.7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7.1 资料收集 |
2.7.2 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 |
3.3 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 |
3.4 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比较 |
3.5 三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6 三组患儿置管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
3.7 三组患儿置管前后心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三组患儿置管中四个疼痛点镇痛效果分析 |
4.2 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析 |
4.3 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分析 |
4.4 三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产生情况分析 |
4.5 三组患儿PICC置管对血压和心率方面的影响 |
4.6 疼痛与置管成功率、完成时间、血压及心率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利多卡因局麻在 PICC 置管中缓解疼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回顾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注册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评价结果 |
3.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结果 |
3.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结果 |
3.4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分析 |
4.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分析 |
4.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综述 儿科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现状知识图谱 |
参考文献 |
附录C 检索策略 |
(6)两种静脉置管在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7)不同护理方法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8)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
1.2 化疗是胃癌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是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关键因素 |
1.4 TIVAP与 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TIVAP与 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2 研究设计 |
2.2.3 分组方法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主要的研究工具 |
2.4.1 胃癌化疗患者相关信息表格 |
2.4.2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
2.4.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
2.4.4 舒适状况量表 |
2.4.5 KPS评分 |
2.5 TIVAP与 PICC主要的操作方法及护理措施 |
2.5.1 TIVAP置管流程 |
2.5.2 TIVAP导管维护 |
2.5.3 PICC置管的流程 |
2.5.4 PICC导管的维护 |
2.6 资料收集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7.1 置管成功的标准 |
2.7.2 皮下置管的长度 |
2.7.3 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定义标准 |
2.7.4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生命质量、舒适度、KPS评分 |
2.7.5 导管的经济费用的计算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审查 |
2.10 统计分析 |
2.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TIVAP组与PICC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用药间隔时间及置管长度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5 两组置管后并发症随时间的变化 |
3.6 置管期间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7 导管相关血栓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8 TIVAP与 PICC两组患者ADL、生活质量、舒适度及KPS评分的比较结果 |
3.9 TIVAP组与PICC组相关费用的比较 |
3.10 TIVAP组与PICC组患者导管拔除的原因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意义及可靠性 |
4.2 TIVAP相比较PICC首次置管的操作难度更大 |
4.3 TIVAP组导管用药间隔时间较长 |
4.4 PICC导管皮下留置长度更长 |
4.5 两种不同静脉置管研究期间主要的并发症分析 |
4.5.1 TIVAP相比较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
4.5.2 两种静脉置管在研究期间主要并发症各有不同 |
4.5.3 性别、肿瘤分型、穿刺的次数是置管后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 |
4.5.4 皮下置管长度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
4.5.5 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逐渐增多 |
4.6 PICC相比较TIVAP导管对胃癌化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 |
4.7 PICC相比较TIVAP对胃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
4.8 TIVAP相比较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更高 |
4.9 TIVAP相比较PICC成本费用较高,导管护理费用低 |
4.10 TIVAP在研究期间拔管率低 |
4.11 对胃癌化疗患者选择中心静脉通路的建议 |
第三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1例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置管前护理 |
1.2.2 置管后护理 |
1.2.3 透析时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肾内科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四、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林鹤,林鹿.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3)
- [2]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J]. 吕津津,赵祥祥,陈淑琴,薛娟. 人民军医, 2021(07)
- [3]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D]. 程兰. 南昌大学, 2020(01)
- [4]银离子敷料对重症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J]. 李娟,李娜,付伟,冯建科,张庆富.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5]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D]. 刘艺. 延边大学, 2020(05)
- [6]两种静脉置管在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罗瑾梅,刘单纯,陈彩莲.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1)
- [7]不同护理方法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 李美仙.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1)
- [8]TIVAP与PICC在胃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研究[D]. 万润. 兰州大学, 2020(01)
- [9]1例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体会[J]. 富霞,隋春雨,贾新玲,白丽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5)
- [10]肾内科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 苏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