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滩水电站第一副厂房直流系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郭竞之[1](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陈鑫[2](2019)在《抽水蓄能电站双机热冗余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各国正积极寻求更加清洁的能源,我国也正在通过使用电能代替部分能源的方式来改善环境,随着电能需求量的越来越大,电网规模日益庞大、电网结构日渐复杂,电网的稳定性需求日趋突显。在维护电网的稳定方面,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调节速率最快的方式,也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电网的稳定和应急作用,其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调速控制系统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最重要的调节系统,其系统的通讯稳定性、硬件软件配置的冗余度、故障切换速率、系统调节性能可靠性就决定着抽水蓄能机组能否胜任这份职责。本文将通过抽水蓄能电站双机热冗余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来探讨一种新型的稳定的调速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阐述系统搭建思路,构建系统蓝图。按照系统功能划分模块,规划硬件整体结构和软件总体框架。(2)明确硬件及通讯、软件、上位机等的设计思路并构建系统。选用高可靠性的PLC、高可靠性且通讯速率高的CAN总线与PROFINET通讯形式配合的方式,并配合方便的现地人机交互界面。采用较多的冗余形式,包括双总线、双CPU、双通讯模块、双电源等等,确保调速控制系统的高冗余度和高稳定性。(3)针对新系统开展故障保护试验及冲转、转速扰动和假同期等不并网试验,离线验证该系统能否满足调速控制系统调节的要求,确保并网试验的安全性。(4)在离线试验基础上,进行一次调频、负荷扰动等并网试验,验证其在线状态下的调节能力。通过工况转换试验,验证新系统与机组其他系统配合正常,能够实现随调随起,保证电网稳定。(5)设计黑启动试验,详细介绍试验条件、试验信号模拟、试验操作步骤等内容,保证调速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后一根火柴”的作用。本文设计的双机热冗余调速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强、故障无扰切换、通讯速率高、功能稳定等优点,系统先进,故障率低,可操作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热冗余系统设计,对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厍海鹏[3](2019)在《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末,国家实行“多家办电”方针政策,降低中小水电项目投资门槛,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中小水电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中小水电项目。但是,民营资本成分复杂,加上中小水电项目地处偏远、环境复杂、施工建设管理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易遇到管理、技术、资金等难题,导致项目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甚至成为烂尾工程,严重浪费社会资源。随着资源开发利用,优质水电资源越来越少,管理好、技术强、资金足的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快速获得优质水电资源,若企业若盲目收购,在收购时对收购项目投资管理不当,投资控制措施不合理,收购项目建成后无法持续运行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对中小水电收购项目进行投资管理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以LFK水电站收购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产生背景,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运用文献查阅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特点、投资管理的资产核实及收购评估方法。并结合LFK水电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LFK水电项目收购难点、收购及投资控制措施及收购预估模型选择。最后对LFK水电收购项目进行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小水电站收购项目运行效益的有效措施,为企业在中小水电项目收购重组及项目运行管理方面进行参考借鉴。
丁宇[4](2018)在《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热环境通风调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电网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抽水蓄能电站依靠运行灵活可靠、增荷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推崇,同时,抽水蓄能电站调峰性能优异,与调节性能相对较差的发电机组配合使用,经济效益显着。该抽水蓄能电站地处河北省承德市某满族自治县境内,冬季寒冷漫长,厂内机电设备布置庞大。为了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以及健康的人员工作要求,合理可靠的采暖通风系统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模型试验研究的主要理论,为开展试验的科学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根据;阐述了模试验台设计的注意要点、通风空调系统以及热源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厂房温度、风速测点的布置;总结了试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试验结果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工况条件,计算出模型冬夏季各层的热量阿基米德数与弗诺德数,与原型数值进行相似性判断;最后对各引风系统送风均匀性、温度均匀性、总风量以及各层发热体发热量进行调试,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在“直流式”通风系统背景下,以地下水电站主厂房夏季满负荷通风工况为例,研究了地下主厂房、母线洞以及主变洞的温度场、速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二期厂房两端1#3#(12#10#)机组段无因次温差在11.4之间波动,标准差为0.1,3#(10#)机组段至安装场无因次温差下降较快,安装场无因次温差稳定在0.8。发电机层竖直温度分布而言:机组段上层的无因次温差明显高于中下层,标准差在0.080.15之间,而安装场段,上下层无因次温差接近,标准差在0.030.05之间。母线层、水轮机层与蜗壳层的温度场分布不太均匀,标准差在0.10.2之间,原因是工作区内机电设备较多,对气流组织影响较大。最后,水轮机层从发电机层上游侧引风、蜗壳层从发电机层下游侧引风以及两层之间的楼梯间通风有效提高了水轮机层和蜗壳层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避免了“气流死区”的出现。最后,12条母线洞温度分布规律相同,沿母线洞上游侧至下游侧温度逐渐升高,母线洞尾部温度最高,靠近机电设备处温度较高。然后,本文以水电站主厂房冬季满负荷通风采暖工况为例,论述了该电站采取“循环风”通风系统的必要性;并基于“循环风”通风系统,研究了冬季满发与部分工况下地下主厂房、母线洞的温度场、速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由于母线洞排风循环引入发电机层,导致发电机层机组段与安装场段温度分布差异较夏季工况加大,其中一、二期厂房两端1#3#(12#10#)机组段无因次温差11.4,安装场无因次温差0.40.6;其次,满发工况下,母线层、水轮机层、蜗壳层温度场分布较之部分工况更加均匀,部分工况下,散热设备集中开启、引风机全开导致主厂房水轮机层与蜗壳层无因次温差出现大量负值。同时,相比于夏季,在冬季采暖工况下,母线洞中部区域的温度较高,这是因为母线洞回风管布置于母线洞内部上层区域,其对于中部气流有一定的辅热作用。其次,本文对主变洞各洞室温度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联合单元母线廊道内工作区无因次温差分布规律与启动母线廊道一致,较之以往通风设计方案,上下游侧均匀送排风使工作区的无因次温差分布更加均匀。试验工况条件下,主变室内温度相对较高;同时,主变室内竖向无因次温差的梯度比较大,无因次温差随竖向高度增加而增大。同时,论文基于CFD数值模拟软件,对部分典型房间进行了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副厂房典型房间的室内温度与风速分布规律;基于模拟计算结果,对副厂房部分房间的通风空调方案提出设计建议,以保证室内环境调控安全可靠、系统运行节能。最后,本文根据主厂房夏、冬季满发工况的温度场分布规律以及《规范》对主厂房各洞室的温度设计要求,对夏、冬季主厂房以及主变洞的进风参数限值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夏季,主厂房拱顶送风上下限温度为一期6.3515.19℃、二期716.52℃;冬季,拱顶送风上下限温度为一期-17.75-9.69℃、二期-17.9-9.9℃;主变洞最高进风温度为18.89℃。根据冬、夏季主厂房以及主变洞的进风温度限值,提出地下厂房通风系统的全年实际运行调控方案建议。同时,以冬季“循环风”通风系统方案为背景,计算得出较之冬季“直流式”通风系统,其每小时一期节能量为6.44?105KJ,二期为7.4?105KJ,充分利用厂房内部热源所散发出的热量,极大的降低了主厂房通风采暖能耗,节能潜力巨大。
康凯[5](2017)在《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也促进了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以及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对发电企业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电能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发电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滩水电站装机3300MW,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目前二滩水电站依然是西南电网的主力电站,承担着调峰、调频等重要职责。二滩水电站从1998年开始投运,计算机监控系统也同期投运,至今已运行了十余年。自二滩水电站之后,国内相继建成一批大型甚至巨型水电站。本文从二滩水电站原计算机监控系统出现的缺陷、设备性能无法满足电力标准要求,以及系统的不可扩展性开始分析,分析了二滩水电站原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必然性。接下来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结构、上位机、下位机、AGC/AVC系统、水情通信、调度通信的改造技术可行性进行研究,找到了符合实际要求且安全可行的改造方案,并分析了改造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列举了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技术创新点。最后通过分析改造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技术优势,以及与原监控系统对比得到的性能提升指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工作进行了评估,总结提炼了大型水电站计算监控系统安全改造技术策略。
雍自成[6](2016)在《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文中指出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目前也正处于水电站建设开发的高峰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许多大中型水电站选择将厂房深埋地下,地下厂房通常体积巨大,热湿环境复杂多变,控制难度大,这也使得水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巨大。本文提出综合效能的概念来评价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水平和地下厂房内热湿环境分布。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定义为维持一定的地下水电站厂房内热湿环境而除去的地下水电站热湿负荷与通风空调系统功耗之比,同时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的提高应以满足地下厂房内的热湿环境要求为基础。本文首先系统阐述目前主要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包括地下厂房的布置情况、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围护结构特性、地下厂房内热湿负荷,以及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系统设备的配置等情况,并分析了相关设计条件对综合效能的影响。其次,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不同运行工况,其综合效能也有很大差别。而由于水电站的特殊性,进行水电站的相关测试的条件和时间十分有限,目前还没有针对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全工况的测试,一般都是对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进行部分工况的测试。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整体的能效水平和热湿环境控制效果,需要确定最能够反应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水平的典型运行工况,进行相关测试。本文从室外气象参数、水电站机组的运行以及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各方面分析确定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典型工况。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应选择在69月份室外气象参数接近设计参数、测试时间段内机组运行高峰时刻,并以进风道末端空气参数作为地下水电站的新风以降低室外气象参数变化对测试的影响。同时选择通风空调系统全运行工况、空调部分运行工况和通风工况进行对比测试研究。本文结合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综合效能的测试内容和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特点,提出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应包括系统运行能效比测试和地下厂房内热湿环境测试,并分析系统运行能效比和厂房内热湿环境测试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测试方法。针对水电站地下大空间厂房的特点,按现有规范要求进行测点布置,测试量过大,测试过于繁杂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地下水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的分布特点,并据此提出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测点布置应以各机组段为单位,将地下水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分为若干机组段和安装间,每个机组段在发电机盖板及四周共布置五个测点,安装间可按机组段布点密度适当减少测点并均匀布置,与安装间相连的机组段适当增加测点的测点布置方案。对比以此简化测点布置方案的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满足测试要求。本文对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情况进行了分析。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测试期间不计地下进风道冷却量综合效能值在1.942.29之间,考虑地下进风道冷却量的综合效能值在3.364.11之间,室内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测试期间通风空调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综合效能在3.484.26之间,测试期间地下厂房内湿度明显高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比民用建筑通风空调系统评价体系,本文提出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价宜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设备性能系数评价、系统设计能效比,系统运行能效比。本文还统计了部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设计能效比,其值在2.292.58之间。同时在通风空调系统典型工况综合效能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应如何进行测试。
陈启文[7](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提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轩书刚[8](2016)在《雅砻江官地水电站机电安装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国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雅砻江流域水能蕴藏量排名第三,总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500亿千瓦时。雅砻江干流共规划了21级水电站,按四阶段开发战略规划,官地水电站是雅砻江第二阶段开发中首个投产发电的大型电站。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带动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迅速发展,工程具有大规模、长周期、高风险、项目与组织结构复杂等特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作为其中之一,其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和风险,以项目管理和系统网络技术为理论基础,编制官地水电站机电安装合同进度计划,按照进度计划编制流程开展了工程项目WBS分解、项目工期估计、工期安排与分析、横道图绘制、网络计划编制等相关工作,并对合同进度计划进行分析,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根据工程提前发电的需求,利用进度计划优化方法对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进度计划进行了压缩,通过场地规划、工位安排、工艺改进、方案优化、增加资源等手段,制定了提前发电进度计划,绘制了进度网络图。在关键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提前发电计划,通过识别关键链、消除安全时间、设置缓冲区、绘制新的网络图等步骤,编制了关键链,分析了优化效果,结合官地水电站实际情况对关键链在水电建设项目中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关键链理论运用在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根据优化分析结果,明确了机电设备安装项目进度控制目标,提出了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采取的进度控制手段和进度保证措施,最终官地水电站实现了提前投产发电的目标。
林婷莹[9](2014)在《地下式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冲击较小,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正大力开发水电,进行水电站的建设。水电站地下厂房的通风空调系统主要功能是控制厂房内的热湿环境,以保证工艺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及人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通过大量的水电站现场测试及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到多数地下式水电站在进行通风空调系统方案设计时,存在问题,例如,对设备散热的特性认识不深刻,余热负荷计算值偏大;对于空气处理方案选择、系统设计风量的计算等各个方面,只是简单地根据经验进行选取,方案选择及设计风量的确定方法不明确;这些问题均可能导致系统设备容量与需求不匹配等后果。为此,本文将通过对系统设计方案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科学的方式来确定系统余热负荷,提出确定最优的空气处理方案及正确计算系统设计风量的方法。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1178482)“深埋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与节能调控”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过程中各种设备的作用及其工作时间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出水电站设备的散热特性,包括设备散热的强度特性、时间特性及空间特性。同时,对设备散热的热量传递特性进行分析,剖析设备发热量与余热负荷的关系。基于现有厂内设备散热量计算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较为准确的厂内余热负荷的计算式,该公式能反映出实际设备工作时间及设备散热传递特性等情况,更为贴近厂内余热负荷的真实值。其次,本文归纳出主厂房通风空调系统8种可行的空气处理方案,并分析系统设计风量的影响因素。按照所有场所的温湿度参数不超出设计值的原则,根据热湿平衡方程式,推导出各种空气处理方案与通风流程所对应的系统设计风量及空气处理设备冷量的确定方法。本文从可行性、调节性、环境影响、投资、能耗、运行费用等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对各个空气处理方案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影响各个方案选择的因素。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即室外进风参数、地下进风洞对新风的预处理能力、厂内余热负荷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及确定,提出了空气处理方案优选方法。最后,以BHT电站为例,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案优选方法,确定了电站的空气处理方案,并对该方案及其他方案做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优选方法选择出的方案是最科学的。所以,本文提出的方案优选方法具有可使用性及合理性。
杨青[10](2014)在《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电厂监控中的广泛应用,电厂运行与控制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立安全、有效、实用、专业性强的电厂仿真培训系统不仅成为目前电厂运行人员培训、考核的重要手段以及现代化管理的一个必要内容,也成为高校进行岗前培训、模块化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西津水电厂为主要仿真原型,结合水电厂运行及监控的培训要求,深入论述了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开发过程。系统开发包括了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的模式选择、硬件系统、软件环境、支撑系统的原理及功能、水轮机及发电机等主要设备的数学模型及实现、仿真机模型的图形及界面的实现、教师机与学员机的通信方式、常见的异常现象、事故及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对电厂的电气系统、辅助油水风系统、保护部分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和仿真。实现了培训过程的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对提高培训对象的运行水平、故障处理能力,确保电厂运行的稳定、安全、可靠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二、二滩水电站第一副厂房直流系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滩水电站第一副厂房直流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抽水蓄能电站双机热冗余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抽水蓄能电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全球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现状 |
1.3 抽水蓄能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抽水蓄能电站新型调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电站调速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2.2 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模式 |
2.3 调速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水蓄能电站新型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1 双机热冗余硬件系统硬件设计 |
3.2 调速控制PID算法设计 |
3.3 调速上位机及实时通讯逻辑控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水蓄能电站离网测试与性能分析 |
4.1 无水测试及保护性功能试验 |
4.1.1 无水测试 |
4.1.2 保护性功能试验 |
4.2 有水不并网测试 |
4.2.1 手动情况下空载试验 |
4.2.2 自动情况下空载试验 |
4.2.3 转速扰动试验 |
4.2.4 假同期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抽水蓄能电站并网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自动开机至并网试验及工况转换测试 |
5.1.1 自动开机至并网试验 |
5.1.2 工况转换测试 |
5.2 负荷扰动试验 |
5.3 一次调频试验 |
5.4 黑启动方案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分析 |
2.1 水电项目经济构成 |
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概述 |
2.2.1 项目投资管理在中小型水电站中的重要性 |
2.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特点 |
2.3 资产清查核实的过程 |
2.3.1 收集资料 |
2.3.2 现场勘察 |
2.3.3 核实流程 |
2.4 资产清查核实的方法 |
2.5 收购评估方法 |
2.6 收购评估过程 |
2.7 收购项目运营效益分析 |
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实例分析 |
3.1 LFK水电项目简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涉及收购项目双方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3 工程建设过程 |
3.1.4 工程投资情况 |
3.1.5 收购情况 |
3.2 收购LFK水电项目存在困难 |
3.2.1 收购人员技术力量弱 |
3.2.2 收购调查技术手段有限 |
3.2.3 收购评估模型选择较难 |
3.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控制措施 |
3.3.1 LFK项目收购管理 |
3.3.2 收购调查 |
3.3.3 资产核实 |
3.4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模型 |
3.4.1 重置成本模型 |
3.4.2 收益现值模型 |
3.4.3 评估结果的差异分析 |
3.5 收购合同洽谈及接管 |
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1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对比分析的目的 |
4.2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1 LFK水电项目投产后运行效益 |
4.2.2 LFK水电项目运行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3 LFK水电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与评估预算对比 |
4.3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优化措施 |
4.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提升措施 |
4.5 LFK水电项目对比分析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热环境通风调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地下水电站气流组织方式 |
1.2.1 自然通风 |
1.2.2 机械通风 |
1.3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环境控制与研究 |
1.3.1 交通进风洞对厂内热环境的影响 |
1.3.2 围护结构对厂内热环境的影响 |
1.3.3 引水发电系统对厂内热环境的影响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计算机数值模拟 |
1.4.2 相似模型试验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地下主厂房模型试验台搭建与运行调试 |
2.1 工程概况 |
2.2 相似原理 |
2.2.1 几何相似 |
2.2.2 动力相似 |
2.2.3 运动相似 |
2.2.4 模型律 |
2.2.5 模型设计比例尺的确定 |
2.3 模型试验台设计 |
2.3.1 主体结构设计 |
2.3.2 通风系统设计 |
2.3.3 热源系统设计 |
2.3.4 试验测试系统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2.5 原型与模型相似性判断 |
2.5.1 发电机层、主变室原型与模型相似性判断 |
2.5.2 母线层、水轮机层、蜗壳层等部位原型与模型相似性判断 |
2.6 相似模型试验台运行调试 |
2.6.1 发电机层拱顶送风口送风量均匀性调试 |
2.6.2 发电机层拱顶送风温度均匀性调试 |
2.6.3 模型试验送风温度调试 |
2.6.4 模型总送、排风量调试 |
2.6.5 模型试验引风系统调试 |
2.6.6 模型内部发热设备发热量调试 |
2.7 本章小结 |
3 地下主厂房夏季通风模型试验与结果分析 |
3.1 夏季通风方案 |
3.2 夏季模型试验工况安排 |
3.2.1 室外设计参数 |
3.2.2 进风洞对进风参数的影响 |
3.2.3 夏季试验工况安排 |
3.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发电机层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母线层试验结果分析 |
3.3.3 水轮机层试验结果分析 |
3.3.4 蜗壳层试验结果分析 |
3.3.5 母线洞试验结果分析 |
3.4 主厂房夏季通风工况运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地下主厂房冬季通风模型试验与结果分析 |
4.1 冬季采暖通风方案 |
4.2 冬季模型试验工况安排 |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发电机层试验结果分析 |
4.3.2 母线层试验结果分析 |
4.3.3 水轮机层试验结果分析 |
4.3.4 蜗壳层试验结果分析 |
4.3.5 母线洞试验结果分析 |
4.4 主厂房冬季采暖通风工况运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主变洞通风模型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模型试验工况安排 |
5.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启动母线廊道试验结果分析 |
5.2.2 联合单元母线廊道试验结果分析 |
5.2.3 主变室试验结果分析 |
5.3 主变洞通风工况运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地下副厂房通风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6.1 典型房间通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6.1.1 副厂房二层空压机室 |
6.1.2 副厂房六层电缆层室 |
6.2 本章小结 |
7 地下厂房通风系统全年运行调控方案及节能潜力分析 |
7.1 主厂房通风系统全年运行方案分析 |
7.1.1 夏季通风系统方案分析 |
7.1.2 冬季通风系统方案分析 |
7.1.3 过渡季节通风系统方案分析 |
7.2 主变洞通风系统全年运行方案分析 |
7.3 冬季通风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B.本论文附表 |
(5)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及现状 |
1.2.1 国内水电站监控系统发展方向 |
1.2.2 国外水电站监控系统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
2.1 系统概述 |
2.2 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
2.2.1 现地处理单元(LPU) |
2.2.2 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 |
2.2.3 操作员站(OS) |
2.2.4 调度通信系统 |
2.2.5 AGC/AVC系统 |
2.2.6 历史数据系统(IMS) |
2.2.7 水情通信系统 |
2.2.8 远控接口系统 |
2.2.9 监控系统电源 |
第3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 |
3.1 系统缺陷多,技术服务不及时 |
3.1.1 操作员站 |
3.1.2 现地控制器 |
3.1.3 监控系统网络 |
3.1.4 历史数据系统 |
3.1.5 监控系统延伸 |
3.1.6 远动通信系统 |
3.1.7 AGC/AVC工作站 |
3.1.8 监控系统出现的几起异常现象 |
3.2 设备服役时间长,部分产品已淘汰 |
3.3 设备性能较差,部分指标不满足电力标准要求 |
3.3.1 设备性能 |
3.3.2 部分指标不满足电力标准要求 |
3.4 系统不开放、扩展性差 |
3.5 二滩水电站与桐子林监控系统对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 |
4.1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 |
4.1.1 改造范围 |
4.1.2 网络改造分析 |
4.1.3 AGC/AVC系统改造分析 |
4.1.4 下位机改造分析 |
4.1.5 上位机改造分析 |
4.1.6 水情通信系统改造分析 |
4.1.7 调度通信系统改造分析 |
4.1.8 技术可行性分析结论 |
4.2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关键点及难点 |
4.2.1 改造工作关键点 |
4.2.2 改造工作难点 |
4.3 先进技术的应用实践 |
4.3.1 电源配置 |
4.3.2 监控骨干网络 |
4.3.3 时钟同步网络 |
4.3.4 上位机系统 |
4.3.5 下位机系统 |
4.3.6 AGC/AVC系统 |
4.3.7 电力二次安全防护 |
4.3.8 技术管理 |
4.3.9 强大的后台功能 |
4.4 技术特点及创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系统改造评估 |
5.1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
5.2 与原监控系统比较 |
5.2.1 新旧监控系统技术对比分析 |
5.2.2 新监控系统投产后性能指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特点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
2.1 地下水电站厂房布置特点 |
2.2 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条件 |
2.2.1 室外空气设计参数 |
2.2.2 室内环境设计参数 |
2.3 地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2.3.1 地下围护结构的吸放热 |
2.3.2 地下进风道的进风的冷却和加热 |
2.4 厂房内热湿负荷特点 |
2.5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配置 |
2.5.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系统划分 |
2.5.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空气流程 |
2.5.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备配置 |
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典型工况的确定 |
3.1 室外气象参数变化 |
3.1.1 我国地下水电站分布情况 |
3.1.2 水电站室外气象参数变化 |
3.1.3 地下进风道对新风的影响 |
3.2 水电站机组运行规律 |
3.2.1 河川径流量变化规律 |
3.2.2 社会用电需求变化规律 |
3.2.3 水电站长期发电运行规律 |
3.2.4 水电站短期运行特点 |
3.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典型运行工况 |
3.4 本章小结 |
4 典型工况下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的测定 |
4.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内容 |
4.1.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能效比测试内容 |
4.1.2 地下水电站厂房环境参数测试内容 |
4.1.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内容小结 |
4.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方法 |
4.2.1 全厂进、排风检测方法 |
4.2.2 制冷机组制冷量检测方法 |
4.2.3 通风空调设备功率检测方法 |
4.2.4 厂房内环境空气参数检测方法 |
4.3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测试布点方案研究 |
4.3.1 热湿环境测试的相关规范要求 |
4.3.2 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分布特点 |
4.3.3 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测试布点方案 |
5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
5.1 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
5.1.1 测试工况 |
5.1.2 通风排热量测试结果 |
5.1.3 冷水机组制冷量测试结果 |
5.1.4 通风空调设备耗功率测试结果 |
5.1.5 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计算结果 |
5.1.6 地下厂房热湿环境测试结果 |
5.1.7 江苏宜兴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小结 |
5.2 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
5.2.1 测试工况 |
5.2.2 通风排热量测试结果 |
5.2.3 通风空调设备耗功率测试结果 |
5.2.4 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计算结果 |
5.2.5 厂房热湿环境测试结果 |
5.2.6 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小结 |
6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能效评价体系 |
6.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设备性能系数 |
6.1.1 通风设备性能系数 |
6.1.2 空调设备性能系数 |
6.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能效比 |
6.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能效比 |
6.3.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实时运行能效比 |
6.3.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季节与全年综合效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雅砻江官地水电站机电安装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 |
2.2 关键链基本思想与理论 |
2.2.1 人为因素分析 |
2.2.2 缓冲区设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合同进度计划编制与分析 |
3.1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的特点 |
3.2 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进度的风险分析 |
3.3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合同进度计划编制 |
3.3.1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描述 |
3.3.2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合同里程碑计划 |
3.3.3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3.3.4 进度计划编制依据与原则 |
3.3.5 机组主要设备安装工期估算 |
3.3.6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工期安排与分析 |
3.3.7 机组设备安装进度网络图与关键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进度计划优化 |
4.1 提前发电进度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
4.2 提前发电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方案 |
4.2.1 机电仓储临建场地及生活营地规划 |
4.2.2 地下厂房工位优化安排 |
4.2.3 提前规划主要分部工程施工吊装手段 |
4.2.4 优化关键工作施工方案 |
4.2.5 采用新技术优化进度计划 |
4.2.6 建立地下厂房协调机制与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 |
4.2.7 设备供货和设计图纸供应计划调整 |
4.2.8 首台机组提前发电进度网络图 |
4.3 基于关键链法优化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进度计划 |
4.3.1 关键链的识别 |
4.3.2 弹性系数与基准时间计算 |
4.3.3 设置缓冲区 |
4.3.4 绘制关键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官地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进度控制 |
5.1 施工进度动态控制 |
5.2 工程进度动态支付与激励 |
5.2.1 工程进度动态支付 |
5.2.2 考核与奖励措施 |
5.3 工程合同履约评价管理 |
5.4 工程进度预警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地下式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地下式水电站厂房布置 |
1.3 地下水电站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
1.4 目前水电站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现状分析 |
1.4.1 FCJ 水电厂通风空调系统现状分析 |
1.4.2 PS 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现状分析 |
1.4.3 目前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现状分析及课题的提出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水电站厂房设备散热特性及热负荷分析 |
2.1 水电站的主要散热设备 |
2.2 水电站设备散热原理及其强度分析 |
2.2.1 水电站设备散热原理 |
2.2.2 水电站设备散热强度分析 |
2.3 水电站设备散热空间分布特性 |
2.3.1 设备分布分析 |
2.3.2 设备散热空间分布特性 |
2.4 设备散热的时间规律 |
2.4.1 设备散热随发电机工况变化 |
2.4.2 设备持续散热 |
2.4.3 设备间歇散热 |
2.5 厂内设备散热传递特性分析及其与余热负荷的关系 |
2.5.1 设备散热传递特性分析 |
2.5.2 设备发热量与余热负荷的关系 |
2.6 厂内余热负荷的计算 |
2.6.1 厂内余热负荷计算出现的问题 |
2.6.2 厂内余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3 设计风量的确定方法分析 |
3.1 厂内空气设计参数及通风流程 |
3.1.1 厂内空气设计参数 |
3.1.2 地下水电站厂房通风流程的特点 |
3.1.3 地下水电厂房的通风与其他建筑的区别 |
3.2 空气处理方案及系统设计风量的影响因素 |
3.2.1 空气处理方案 |
3.2.2 系统设计风量的影响因素 |
3.3 系统设计风量的确定方法 |
3.3.1 各场所需风量与系统设计风量的关系 |
3.3.2 系统设计风量的确定方法 |
3.4 空气处理设备冷量的确定方法 |
3.4.1 各方案空气处理过程 |
3.4.2 空气处理设备冷量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空气处理方案优选方法的确定 |
4.1 空气处理方案对比分析指标 |
4.1.1 经济性分析指标 |
4.1.2 技术性分析指标 |
4.2 各个方案的比较 |
4.2.1 各个方案技术性分析及比较 |
4.2.2 各个方案风量、冷量的计算 |
4.2.3 方案 4、5、8(方案 2、6、7)的对比分析 |
4.2.4 方案 4、8(方案 2、6)的对比分析 |
4.2.5 方案 3、4(方案 1、6)对比分析 |
4.2.6 方案 4、6 对比分析 |
4.3 影响空气处理方案选择因素分析 |
4.4 影响空气处理方案选择的因素确定 |
4.4.1 室外进风参数的确定 |
4.4.2 地下进风洞对新风的预处理 |
4.4.3 厂内余热负荷的确定 |
4.5 空气处理方案优选方法的提出 |
4.6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电站基本情况 |
5.1.1 电站基本情况 |
5.1.2 电站室外气象条件 |
5.1.3 电站厂内设计参数 |
5.1.4 厂内余热负荷的计算 |
5.2 该电站各个方案设计风量及冷量的计算 |
5.2.1 方案 3 设计风量及冷量的计算 |
5.2.2 方案 4 设计风量及冷量的计算 |
5.2.3 方案 5 设计风量及冷量的计算 |
5.2.4 方案 8 设计风量及冷量的计算 |
5.2.5 该电站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
5.3 各个方案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电厂仿真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 |
第二章 电厂仿真培训系统规划 |
2.1 仿真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
2.2 仿真对象的参数及结构特点 |
2.3 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模式的确定 |
2.3.1 仿真教学系统的两种模式 |
2.3.2 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模式的确定 |
2.4 水电厂仿真系统的硬、软件配置 |
2.4.1 硬件系统 |
2.4.2 软件系统 |
2.5 通信协议 |
2.6 程序启动流程 |
第三章 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的模型和算法 |
3.1 水轮机 |
3.2 发电机 |
3.3 励磁系统 |
3.4 水轮机调速系统 |
3.5 发电机同期并网 |
3.5.1 发电机同期并列方法 |
3.5.2 同期并网模型 |
3.6 线路及电网 |
第四章 仿真系统的仿真流程 |
4.1 (电气部分)仿真通用流程 |
4.2 水轮发电机组停机流程 |
4.3 发电机空载-准同期并网发电通用流程 |
4.4 机组轴承过热、低油压、电气事故流程 |
第五章 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的实现 |
5.1 仿真系统的启动 |
5.2 电气部分的仿真 |
5.2.1 交流系统仿真 |
5.2.2 直流系统仿真 |
5.2.3 励磁系统仿真 |
5.3 就地监控画面——机械部分设备的仿真 |
5.3.1 开关仿真 |
5.3.2 压油泵、空气压缩机操作仿真 |
5.4 机组辅助系统:油、水、风系统仿真 |
5.4.1 风系统 |
5.4.2 水系统 |
5.5 异常工况仿真 |
5.5.1 事故及故障仿真 |
5.5.2 误操作仿真 |
5.6 其他仿真 |
第六章 总结 |
附录 |
1. 主接线程序 |
2. 高压风系统程序 |
3. 6.3kV系统程序 |
4. 励磁系统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情况 |
四、二滩水电站第一副厂房直流系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抽水蓄能电站双机热冗余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鑫. 山东大学, 2019(02)
- [3]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D]. 厍海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热环境通风调控试验研究[D]. 丁宇. 重庆大学, 2018(04)
- [5]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D]. 康凯.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6]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D]. 雍自成. 重庆大学, 2016(03)
- [7]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8]雅砻江官地水电站机电安装进度管理研究[D]. 轩书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5)
- [9]地下式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优化研究[D]. 林婷莹. 重庆大学, 2014(01)
- [10]水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研究[D]. 杨青. 广西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