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克林顿 2001 年竞选参议员(英文)

希拉里·克林顿 2001 年竞选参议员(英文)

一、希拉里竞选2001年参议员(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业亮[2](2021)在《美国选举人团制:历史演变、制度缺陷和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选举人团制是美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选举制度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宪法制度之一。选举人团制是制宪会议上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以及大小州之间妥协的产物,但联邦和州的一系列法律以及政党制度和活动对其形成和运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现有的选举人团制。选举人团制存在诸多内在的制度缺陷和政治缺陷。因此自其创立以来,废除和改革选举人团制的呼声不断。由于受到提出和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复杂程序和激烈的党派斗争的阻碍,废除和改革选举人团制的努力步履艰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围绕选举人团制的争议仍将持续。

贺文鑫[3](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鲍静[4](2020)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围绕权力、媒体和民主相互关系的探讨历来都是新闻社会学、政治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文化批判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美国,大众传媒是民主的工具,在民主体制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之后的诸多判例都从法律上对于新闻自由进行了有效的保障。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政府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者的角色。当然,政府也会通过各种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的手段反作用于媒体。因此,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串通关系和共谋关系,也不应该简单解读为相互对抗。双方是一种“共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监督关系”。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政府与媒体关系带来了挑战与变数。面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是否延续传统媒体时代的共生与博弈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分析美国政府与媒体形成的历史原因入手,首先对于美国政治的分立制衡的民主基因和美国媒体新闻自由的理念形塑进行了阐述,并对两者关系的交汇进行历史的梳理,了解在大众报刊发展以前及发展之初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环境之下,对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追求也就显得理所当然。随着报刊媒体的发展,作为个体权利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最终延伸到新闻自由的层面。约翰·弥尔顿、约翰·密尔、潘恩、托马斯·杰斐逊等一批圣贤先哲将新闻自由的理论发扬光大。从观点的公开市场到法律上对于新闻自由的确认,再到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闻自由的观点已见雏形。大众化报刊的出现使得政府与报刊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从经济来源上不再依赖政府或政党,大众化报刊开始走向非党派性、中立和专业。论文第二部分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进行了阐述。20世纪的美国大众传播媒体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也已经逐步形成。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呈现出共生与博弈的特点。论文重点是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来看,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决定两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美国的宪法。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定位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动摇。而美国人长达百年对待新闻的传统以及新闻媒体并未消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决定了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仍然是共生与博弈的关系。新媒体的技术变化在某些方面强化了这种关系。从双方的博弈来看,民众借助社交媒体发起政治活动对抗政府;政府对于网络安全进行监管以及对于网络舆情的管控;政府运用反垄断、审查等方式限制社交媒体。新媒体促成的是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在某些层面的加深。此外,论文还分别从意识形态、内容生产以及对外传播方面对于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从美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来看,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后真相政治、两党政治极化、身份认同危机、民粹主义盛行等,而在媒体上的体现则为虚假新闻泛滥、网络不对称极化、另类空间尤其是另类右翼媒体崛起等问题表现突出。政治和媒体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当然,新媒体可能会带来网络民主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从内容生产层面来看,论文通过分析政府及政治人物、机构新闻媒体、关键意见领袖以及普通民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内容生产和新闻生产的方式的变化,深入了解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对外传播层面来看,美国政府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共外交1.0、公共外交2.0以及美国优先和现实主义下的公共外交。通过对于上述内容的详细分析和阐述,论文得出的主要观点是: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博弈程度将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对于民众的控制程度加深;社交媒体赋权带来新的权力主体;传统新闻业的地位受政府影响;公众在三方博弈中的地位提升等方面。另外,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共生与博弈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资本关系对立与合谋的反映和投射。只要资本主义的这种精英政治的权力架构依然存在,以及媒体的资本属性保持不变,那么两者的共生和博弈关系将会一直存在。

吴越菲[5](2020)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推特外交”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正式诞生。此后,美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网络技术之发达、社交媒体覆盖范围之广泛均属世界前列,同时也是较早意识到网络外交的重要性并开始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的国家之一。2016年的美国大选被称作为“社交媒体大选”,特朗普以过半数的304张选举人票战胜了希拉里·克林顿。在特朗普上台执政后,特朗普依然继续奉行“推特外交”的路线。本文主要以特朗普“推特外交”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特朗普“推特外交”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美国政府运用社交媒体的历史久远,以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推特外交”必然在美国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特朗普“推特”外交兴起的主要原因包括:特朗普与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关系紧张,社交媒体在美国社会具有较大传播力,特朗普个人倾向于运用推特作为发声渠道。本文选取特朗普退出TPP、《巴黎协定》和《伊朗核协议》三个案例,分析特朗普如何通过“推特”外交为退出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进行舆论造势,试图影响国内外民众,通过操纵舆论为美国“退群”行为提供合法性支持。特朗普“推特外交”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影响,使得社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政治影响力。特朗普“推特外交”对于进一步探究如何平衡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营销与情感宣泄,在社交媒体上重新塑造媒体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煜[6](2020)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以美国与联合国的互动为分析框架,从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不同时期多边外交政策与联合国自身角色演变及主要机构改革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特点,并对两者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绪论部分提出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相关理论工具。然后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梳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问题。第一章回顾冷战前美国与联合国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流派。第二章分析冷战终结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明确贯穿全文的两条分析线索,一是美国国别线索,重在析清冷战终结对美国国内外政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对待多边外交工具的态度演变及其国际组织战略特点。二是联合国发展演变线索,重在分析冷战终结对联合国角色的影响及联合国面临的改革压力。通过两条线索交织互动分析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双重性特点。第三章重点运用历史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各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进行逐一梳理。在回顾各届政府多边外交政策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表象特征和内在动力。第四章重点运用案例分析,以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包括秘书长人选、安理会改革、发展与人权问题,联合国会费等)为案例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美国的联合国政策对联合国机构的直接影响和效力,另一方面研究了美国与联合国互动中后者对前者存在的反作用,以及前者对此做出的反应。第五章尝试展望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在分析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调整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可能对二者互动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性定位,从政策表层看,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分析其内在动因则发现,美国从联合国擭取权力与利益的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维护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尝试梳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揭示美国利用联合国服务其国家利益的内在本质,探寻未来多边格局的走向与应对之策。

陈欢欢[7](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认为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任珅[8](2020)在《21世纪以来美国拉美裔族群在选举政治中的参与状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由白人、黑人、拉美裔、亚裔等众多人种和族裔构成的多元社会。长期以来,拉美裔、亚裔、非洲裔等少数族裔和白人主流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差距,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但随着少数族裔尤其是拉美裔人口的激增,使得美国这种社会结构性差距正在悄然改变,目前拉美裔已成为美国除白人外的第二大族群,人口已经接近6000万,超过美国人口的18%,这不仅推动着美国向“双语”、“双社群”、“双文化”等“二元族群”的转变,而且深刻影响到了美国政治的走向。21世纪以来,拉美裔积极参与选举政治,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参与灵活性增强,不仅贡献了极高的选票率,而且政治参与形式不断拓展,党派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拉美裔在选举政治中参与水平不断提高有多层次原因,其中,利己的理性选择是第一动因,经过成本——收益的计算,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美国在深切关乎拉美裔利益的移民、教育、工作等政策上的调整,满足拉美裔个人利益的实现。此外,拉美裔族群的人口、阶级等社会结构因素与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等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而影响拉美裔投票倾向的因素主要有候选人评价、政党认同、宗教价值观等,通过“回顾型”和“前瞻型”两种方式进行投票选择。拉美裔在选举政治中参与状况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拉美裔成为了“摇摆州”的关键因素,越来越为两党所拉拢,拉美裔领导人也走上了前台。

董志敏[9](2019)在《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文中指出1988年,缅甸民主运动后,美国向缅甸提出民主与人权等要求,对缅甸实施制裁二十余年。主流观点认为美国制裁政策并未取得成功,这一观点甚至得到奥巴马政府的确认。随着2010年缅甸举行多党制大选,缅甸民主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美国开始放松部分制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美国制裁与缅甸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文献梳理法,以《远东经济评论》《纽约时报》《人民日报》等报道分析为切入点,配合相关学术文章、报告、数据资料等,梳理1988—2010年间美缅外交间的联系与互动,厘清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大致走向及相关细节,并研究其他国家对美国制裁政策的参与和反应,判断他国对美国制裁政策产生的影响。同时,文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美缅关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探索美国对缅开启及调整制裁政策的动因,着重分析美国制裁对缅甸产生的影响,以此评价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效果。文章认为,美国经常变化对缅甸的制裁政策,既有较为宽松和零散的制裁阶段,也有经过强化的制裁收紧阶段,美国在缅利益是其出台及调整制裁政策的根本动因。一方面,冷战结束前夕美国主要关注前苏联及欧洲国家,无暇过多关注缅甸,另一方面,美国不愿放任缅甸形势自由发展,削弱美国日后在亚洲推行民主的“正当性”。加之,美国国会和政府对制裁缅甸并未达成共识,美国对缅制裁政策呈现阶段性特征:1988—1997年间,美国对缅甸的制裁较为松散;1997—2008年间,美国对缅甸制裁处于不断强化阶段。强化制裁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涵盖经济、政治和外交、军事等领域。美国的制裁对缅甸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体现在经济方面:援助禁令让缅甸得不到美国援助,也令其难以获得国际组织的援助;投资禁令让缅甸难获得美方的新投资,也让一些原有投资缅甸的美国跨国公司颇受波及;贸易禁令更是让缅甸服装制造受到较大的影响,大量人员因此失业。与此同时,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制裁让缅甸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经常碰壁,美国联合西方国家限制与缅甸的交往,压缩了缅甸的国际活动空间,即便有邻国们的帮助,其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美国多年的制裁措施对缅甸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缅甸的各类困境,并阻碍缅甸获取更多的外部支持。没有美国的首肯,缅甸难以在国际金融机构中获得相应的贷款或者援助,难以借助除邻国外的国际力量发展自身。缅甸军政府为摆脱困境,多次在民主、人权、毒品等方面释放善意,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善意”的改变正是民主化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对缅甸的制裁政策并不如主流观点所言的失败,而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缅甸民主化的推动因素之一。当然,美国以制裁输出民主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工具化倾向,且从其实践观察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意义,需引起高度警惕。依据缅甸国内民主与人权变化趋势及美国在缅甸利益,可以预见,制裁将继续在美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董思遥[10](2019)在《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选举不仅使政治统治得以合法化,而且也赋予了选民政治参与的权利。选举如此重要,当然不能被其他因素所干扰。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选举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金钱的支持。金钱本无“原罪”,关键是当金钱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就带有了“原罪”。在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活动的开支主要由候选人自己承担,候选人要想赢得选举不仅要吸引选票,还要筹集钞票。候选人筹集选举经费必然要寻求各种各样群体的支持,如何确保二者之间不会形成利益输送关系,不仅仅关乎到政治的清廉能否实现,更关乎到民主的本质能否彰显。为了确保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不被侵犯,为了促进选举过程的公平正义,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选举经费制度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民主政治的考验之一。美国是如何监管选举经费的,在其选举花费堪称世界第一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社会却不为所动,笔者带着这样的困惑展开了研究。本文以美国联邦一级的选举经费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清晰的呈现其形成背景和生长逻辑;第二,分析这一制度的运行机制,从选举经费的来源、支出和监管三方面完整的再现制度全貌;第三,将其放于美国特定的场域下,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这一制度的实际影响。正文的安排如下:第一章归纳了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酝酿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初创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发展期(20 纪中叶-21世纪初)、成熟期(21世纪初期以来)。研究发现,这一制度的演变呈现一种改革与复辟交织、变革不彻底的特征,选举经费的监管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二章主要从选举经费的来源、支出和监管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运行机制。从来源来讲,美国联邦选举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但以候选人自筹为主;从支出来讲,美国联邦选举经费主要开支在以广告为主的大众传媒上,现行制度对于候选人的开支总额一般不做限制;从监管来讲,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独立的监管机构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来有效落实选举经费的监管工作。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对现行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评价,这一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反对腐败、维护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权利,但矛盾的是制度的实际运行却在侵蚀着美式民主政治。结论部分从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变革特点和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个总结性地评论,本文认为如何处理好政治平等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是美国解决选举经费监管争议的关键。

二、希拉里竞选2001年参议员(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拉里竞选2001年参议员(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美国选举人团制:历史演变、制度缺陷和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 选举人团制的历史及演变
    (一)对总统和副总统投票方式的修改
    (二)对选举人的指定方式和选举人票分配方式的影响
    (三)联邦法律对选举人票的认证时间和计票程序的修改和补充对选举人团制的运作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二 选举人团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和缺陷
    (一)选举人团制的创立对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以下重要的影响
        1.选举人团制和“胜者得全票”制使选举人票多且动摇不定的关键州成为两党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点
        2.选举人团制的“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有助于在一州占优势的政党稳固地向本党总统候选人提供选举人票多数,从而维护了美国两党制
        3.“选举人团锁定”现象加剧了两党政治极化
        4.选举人团制加剧了两党对州的争夺
    (二)选举人团制在后来的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内在的制度缺陷。这些缺陷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宪法和结构上的缺陷以及政治上的缺陷
        1.选举人团制的宪法和结构性缺陷
        2. 选举人团制政治上的缺陷
三 选举人团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一)两大主张
    (二)三大思路
        1.国会立法和宪法修正案思路
        2.州举行全民公决或创制投票思路
        3.非政府组织倡议思路
    (三)四种方案
        1.选民直选
        2.自动制(the automatic system )
        3.选区制(the district system )
        4.比例制(the proportional system )
    (四)联邦最高法院对选举人团制改革的影响
四 选举人团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一)现有法律和体制的阻碍
    (二)民主、共和两党在选举人团制度改革方面的主张不同
    (三)改革倡导者的主张遭到主张维护选举人团制的一派的反对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4)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关系的重新审视
        2. 关键概念厘清: 新媒体时代
    (二)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概况
        2. 国内研究概况
    (三)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一、形成与交汇: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 美国价值观塑造与政体形成
        1. 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形塑
        2. 三权分立与联邦制的政体形成
    (二) 以“新闻自由”为理想的美国媒体历史
        1. 新闻自由的内涵及性质之辨
        2. 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 关键人物与主要思想
    (三)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交汇
        1. 报刊媒体发展初期政府与媒体“压制与反压制”
        2. 党派报刊时期党派与报刊的“控制与合谋”
        3. 大众报刊时期政府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二、共生与博弈: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根本特征
    (一) 背景: 20世纪的美国大众传播媒体及新闻专业主义
        1. 20世纪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
        2. 20世纪的大众传播媒体发展
        3.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挑战
    (二)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1.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发展变化: 叭儿狗、看门狗、攻击狗、牧羊狗
        2. 政府各权力部门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总统、国会、司法部门
        3. 不同时期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日常时期、战争时期
    (三) 传统媒体时代公众与媒体的关系
        1. 作为知识的媒体: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2. 作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媒体: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3. 议程设置和构建框架的媒体: 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三、延续与改变: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基本特征
    (一)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共生与博弈”关系的延续
        1.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本质并未改变
        2.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新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3.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新媒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二)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改变:博弈程度加深
        1. 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对于民众的控制程度加深
        2. 社交媒体的赋权带来新的权力主体
        3. 传统新闻业的地位受总统政治倾向的影响
        4. 公众在三方博弈中地位提升
四、意识形态层面: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后真相政治与虚假新闻泛滥
        1. 后真相政治的定义与表现
        2. 后真相政治助长虚假新闻泛滥
    (二) 政治极化、身份认同危机与网络不对称极化
        1. 两党政治极化的体现与历史原因
        2. 身份认同危机
        3. 网络空间不对称极化
    (三) 民粹主义与另类空间崛起
        1. 民粹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体现
        2. 另类空间崛起
    (四) 新媒体与网络民主及网络公共领域
        1. 传统媒体时代的民主实践与理论设想
        2. 网络时代的各种民主形式实现的可能性
        3. 网络公共领域能否实现的争议
五、内容生产层面: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政府及政治人物自媒体政治传播
        1. 政府部门建自媒体平台开展电子政务
        2. 政治人物打造自媒体进行政治传播
        3. 案例分析: 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应对桑迪飓风
    (二) 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和配合
        1. 新媒体环境下机构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
        2. 机构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与配合
        3. 案例分析: 从普利策获奖作品看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
    (三) 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与政府及舆论的关系
        1. 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
        2. 意见领袖影响政治及引导公众舆论
        3. 案例分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治国”
    (四) 普通民众运用媒体平台进行新闻生产
        1. 参与式新闻
        2. 参与式新闻的民主监督功能
        3. 参与式新闻的典型案例: CNN iReport
六、对外传播层面: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公共外交1.0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
        1. 美国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提出
        2. 9·11以后美国政府公共外交实践
    (二) 公共外交2.0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
        1. 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2.0政策
        2. 以伊朗为例看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外交
    (三) 美国优先和现实主义下的新媒体外交
        1. 美国优先的新媒体外交
        2. 现实主义的新媒体外交
    (四) 战时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考察
        1. 美国政府对于媒体的战时审查机制
        2. 美国政府为媒体量身打造战时嵌入式记者
        3. 美国主流媒体战时配合美国政府展开报道
结论
    (一) 共生和博弈的延续以及博弈程度的加深
    (二) 共生与博弈关系的实质是政治和资本的合谋与对立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5)美国总统特朗普“推特外交”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政治中推特外交的兴起
    第一节 社交媒体与美国公共外交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
        二、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第二节 美国政府运用社交媒体的进程
        一、“9·11”事件之前美国运用社交媒体的历程
        二、“9·11”事件之后美国运用社交媒体的历程
第二章 特朗普缘何注重推特外交
    第一节 特朗普与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关系比较研究
        一、特朗普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二、特朗普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第二节 特朗普开展推特外交的举措
第三章 特朗普退约行为与“推特外交”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退出TPP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TPP的原因
        二、特朗普政府退出TPP与推特传播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原因
        二、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与推特传播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原因
        二、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与推特传播
第四章 特朗普“推特外交”的影响
    第一节 国内褒贬不一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二节 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的美国与联合国
    第二节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渊源与权力诉求
第二章 冷战终结对美国联合国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大辩论
    第二节 联合国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第三节 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国政策演变的双重逻辑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保守主义的有限合作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积极的多边主义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美国式的国际主义”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实用的多边主义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
    第六节 冷战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对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政策主导和博弈
    第二节 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美国对联合国发展机构及发展议程的政策
    第四节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等社会事务的政策
    第五节 美国的联合国预算政策
第五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及其可能受到的制约
    第二节 联合国改革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21世纪以来美国拉美裔族群在选举政治中的参与状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学界的研究综述
        二、外国学界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一章 美国拉美裔族群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拉美裔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美国拉美裔族群的人口变迁情况
        一、来源和群体分类
        二、人口规模变化
        三、地域分布
    第三节 美国拉美裔族群的社会生存情况
        一、年龄结构及普遍受教育情况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三、社会地位状况
第二章 美国拉美裔族群在选举政治中的参与状况
    第一节 选民登记率和投票率的变化情况
        一、不断提高的登记率和选票率
        二、与人口增速不相符
    第二节 多方式的政治参与
        一、担任政府公职
        二、建立非政府组织
        三、非法政治活动
    第三节 党派取向更加灵活
        一、选民调查
        二、投票取向
第三章 拉美裔的投票行为及投票选择分析
    第一节 关于拉美裔投票行为的动机探析
        一、关于投票行为的三个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派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派理论
        (三)理性选择理论
        二、关于拉美裔投票行为动因的假设
    第二节 影响拉美裔投票选择的因素探析
        一、候选人评价
        (一)“回溯型”方式
        (二)“前瞻型”方式
        二、政党认同
        三、宗教价值观
第四章 拉美裔积极参与选举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成为“摇摆州”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成为两党的拉拢对象
        一、对拉美裔选民进行投票动员
        二、与拉美裔选民分享共同经历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 拉美裔领导人走上了前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五、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章 美国对缅制裁的过程(1988—2010)
    第一节 美国对缅松散制裁阶段(1988—1997)
        一、观察形势中的制裁探索
        二、决心进行干预后的制裁实施
        三、重建信任后的制裁松弛
    第二节 美国对缅强化制裁阶段(1997—2009)
        一、信任骤降后的加重制裁
        二、再度失望下的全面制裁
        三、回应新抗议的补充制裁
    第三节 美国对缅制裁调整阶段(2009—2010)
        一、在缅利益变化驱动美国反思制裁政策
        二、多重限制制约美国调整制裁政策进度
第二章 美国开启及调整对缅制裁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开启对缅制裁的背景分析
        一、缅甸在美国外交中的位置
        二、美国制裁缅甸的动因分析
        三、美国选择制裁手段的原因
    第二节 美国对缅制裁松散的背景分析
        一、冷战尾声美国难以聚焦缅甸
        二、越战后美国有意忽视东南亚
        三、缅甸军政府的行为有待观察
    第三节 美国对缅制裁变化的背景分析
        一、美国强化对缅制裁的背景
        二、美国对缅全面制裁的背景
        三、美国调整对缅制裁的背景
第三章 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的内容
    第一节 美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的经援限制
        二、美国对缅甸的投资限制
        三、美国对缅甸的贸易限制
    第二节 美国对缅甸的外交和政治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的外交制裁
        二、美国对缅甸的直接政治制裁
        三、美国对缅甸的间接政治制裁
    第三节 美国对缅甸的军事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武器军售的限制
        二、美国对缅甸军事培训的限制
        三、美国对缅甸军事援助的限制
第四章 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影响美国对缅制裁效果的因素
        一、美国国内反应导致制裁的强弱
        二、缅甸对美国的依赖性与反抗性
        三、美国结成多边制裁的有效程度
    第二节 美国各阶段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一、松散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二、强化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三、调整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第三节 美国制裁与缅甸民主化的关系
        一、美国制裁给缅甸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美国制裁负面影响对缅甸民主化的推动作用
        三、美国解除制裁利处对缅甸民主化的鼓励作用
第五章 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变化及走向
    第一节 美国对缅制裁的缓慢放松
        一、美国对缅制裁放松的过程及影响
        二、美国对缅制裁放松及取消的原因
        三、美国对缅制裁法案和行政令的走向
    第二节 美国制裁放松缓慢的原因
        一、放松对缅制裁需考虑缅甸情况
        二、放松对缅制裁需弥合府院分歧
        三、放松对缅制裁需兼顾国内外影响
    第三节 制裁仍将在美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缅甸民族和解问题极易引发美国关注
        二、缅甸民族和解进程难在短期圆满完成
        三、美国仍将运用制裁回应对缅甸的不满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10)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 研究范围
        2.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现状简评
    (四)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及不足
一、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酝酿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
        1. 金钱与选举的联系日益密切
        2. 酝酿时期的监管尝试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初创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
        2. 初创时期的立法推进
    (三)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发展期(20世纪中叶-21世纪初)
        1. 竞选媒介和制度的变化
        2. 发展时期的立法完善
    (四)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成熟期(21世纪初期以来)
        1. 《两党竞选改革法案》颁布以来
        2. “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之后
二、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 联邦选举经费的来源
        1. 联邦选举经费的直接来源
        2. 联邦选举经费的间接来源
    (二) 联邦选举经费的支出
        1. 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的支出
        2. 公民个人和团体组织的外来开支
    (三) 联邦选举经费的监管
        1. 完善的法律体系
        2. 独立的监管机构
        3. 信息的公开透明
三、对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评价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积极影响
        1. 保障了选举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扩展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3. 增进了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消极影响
        1. 助推了选举费用的膨胀
        2. 影响了选举的公平性
        3. 滋生了政治腐败
        4. 削弱了政党组织的地位
四、结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变革特点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希拉里竞选2001年参议员(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美国选举人团制:历史演变、制度缺陷和改革[J]. 张业亮. 美国研究, 2021(02)
  •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4]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D]. 鲍静. 上海大学, 2020(08)
  • [5]美国总统特朗普“推特外交”及其影响研究[D]. 吴越菲. 外交学院, 2020(07)
  • [6]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D]. 王煜. 外交学院, 2020(08)
  • [7]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8]21世纪以来美国拉美裔族群在选举政治中的参与状况探析[D]. 任珅. 国际关系学院, 2020(08)
  • [9]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D]. 董志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D]. 董思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希拉里·克林顿 2001 年竞选参议员(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