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和会上评论美国对德政策

在巴黎和会上评论美国对德政策

一、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沈志华[1](2021)在《战后赔偿:美苏对德占领政策中的合作与冲突——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四)》文中指出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战后美苏矛盾加剧,但双方还是在实现大国合作的愿望中于1946年3月制定了统一的赔偿计划。然而,由于双方在赔偿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上产生的分歧加剧,统一赔偿计划从未得到落实。1947年4月莫斯科外长会议后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是年底的伦敦外长会议终于为盟国共同索赔画上了句号。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核心是获取战争赔偿;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在赔偿问题上的决裂;美苏对德占领政策分歧的起点也在于赔偿问题。

王笛[2](2020)在《从承认民国到敦促参战: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外交,1913-1918》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美国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了与其他列强不同的态度。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是唯一能干预并防止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政策的国家。1913年威尔逊任总统并派芮恩施担任美国公使之后,中美关系进一步密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主要西方国家。1915年美国公开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随后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协约国,奠定了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要求的基础。考察1913-1918年间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美国的对华政策,无疑对理解1919年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以及收回山东权利的失败之原因,会有深入的认识。美国认为,中国的独立和不受外国控制,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问题在于,并不等于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中国国内和国际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结论便十分清楚:依靠外国力量的支持,最终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

游启明[3](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韩康康[4](2020)在《一战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战期间,北京政府对德外交政策由中立、绝交转而宣战。随着对德外交政策的改变,中德间庞大的债务问题该如何处置,以及战后对德债务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成为北京政府急需面对的问题之一。近代中德债务关系复杂,债务牵涉甚广,其中政府债务更为庞大,因此,一战期间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的处置也主要以政府债务为主。对德绝交宣战之后,北京政府依据国际公法对于债务及相关问题开始着手处置,其中停付了德国各项债务,取缔并收管了德国在华各项商贸活动以及各种资产,以期作为战后与德交涉的主要担保品。一战结束后,北京政府开始积极考量对德债务及战期内赔偿问题,并将战期内所收管的各项资产与债务、赔偿问题合并处置。在务实态度的主导下,最终促使债赔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拟就一战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问题的处置作一综合考察和分析。一战期间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国债务处置一案,时间跨度基本以1917年3月北京政府对德绝交开始,截至1924年6月中德换约结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近代中外债务关系的形成入手,探讨中德债务形成的原因和概况,并主要分析一战与中德债务问题的由来。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一战期间,北京政府对德各项债务的处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对德绝交后政策的出台以及宣战后处置政策的扩大,如除了对主要债务的停付保管外,对于德国在华商贸以及德国在华各项资产,也进行限制与接管,以便为战后赔偿提供主要担保。第三部分介绍了欧战结束后,对德债赔问题的考量以及寻求和会解决对德索赔问题。但是和会赔偿股多项处置政策均与北京政府利益相悖,也最终决促使北京政府退出和会赔偿,转而寻求与德国单独交涉债赔事宜。第四部分介绍了北京政府退出和会后中德债赔问题的交涉与解决,即通过以债抵赔的方式,将德发债票与赔偿问题相结合,最终将战后债赔问题彻底解决。第五部分对北京政府处置中德债务的整个过程做一客观评析,概括其积极影响,并分析其不足。一战期间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问题的处置与解决,面对着相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于这个问题的考察,既可以了解中德关系的演变,也可以探究当时复杂的中外关系。

魏兵兵[5](2019)在《公法、主权与利益: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处置价值巨大的德侨在华财产是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外事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德宣战前后,当局对德侨及其财产基本采取保护政策,主要旨在展现奉守国际公法的"文明国"形象,以期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欧洲协约国的不断施压下,战时北京政府处置德侨财产的规章渐趋严厉,但实际仍持消极态度,引起协约国的不满。战后,为谋求在和会上获得主要协约国的支持,北京政府施行遣返德侨并全面收管德侨财产,但对于清理事宜则相当审慎,并注意维护处置敌产之主权,大量德侨商业资产因此得以保存。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利用掌握的德侨商业资产,在中德重订平等新约的谈判中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果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处置德侨财产的过程是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外交从趋随列强走向自主行动的重要表现,对战后中国与德国以及其他列强的关系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启华[6](2019)在《“中日密约”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文中指出"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欧阳军喜[7](2019)在《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文中认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巴黎和会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在美国的鼓励下确立了"联美制日"的方针,调整了巴黎和会的外交目标。和会期间,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转变导致中国外交彻底失败,进而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最初的外部思想动力来自"威尔逊主义",而"威尔逊主义"的失败又导致五四运动发生方向性转折。

侯中军[8](2015)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通史性着作中,在学术框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能成为一个章节标题而得以关注。在外交史专着中,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框架下,中国与一战外交的线索大体得以呈现。学界对中国参加一战的评价从以批评为主,逐步转向以肯定为主,认为北京政府后期外交开始走向积极主动。综合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下列认识:中国为参加巴黎和会,从宣布中立开始,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派华工出国,出兵西伯利亚。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经过各派政治博弈,最终决定参战。在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将签约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代表团自行决定,顾维钧等代表决定拒签和约。

喻建[9](2013)在《英国对德外交研究,1919-1933》文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处置战败国的国际会议。作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英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赞同惩处战败的德国。然而,基于现实利益和外交政策中的均势传统,英国又反对严惩德国。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战后的英国逐渐走上了扶持德国复兴的道路。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这一点在划定德国战后疆界上特别明显;在战后德国赔款问题上,英国主张减少甚至取消这样的赔款,以加速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为了重建战后大陆均势,英国积极协助德国恢复往昔的大国地位,这点在《洛迦诺公约》和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英国的帮助下,德国在1929年之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西欧国家,但逐渐强大的德国要求不断打破和约下的束缚。经济危机期间,在英国的协助下,德国终于取消了所有的赔款。在1932年的裁军大会上,德国要求实现军备平等,并以此为由宣布退出大会。对此英国先是自己极不情愿地同意了,随后又成功说服法国同意德国的主张。在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之前,固守均势原则的英国在对德国外交上基本采取的是扶持政策。本文分三章讨论了从1919到1933年初之间英国对德外交。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从一战结束到鲁尔危机期间英国对德外交。战争结束后,英国逐渐调整了对德政策。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主张适度而公平地对待战败德国,反对法国严惩德国的种种要求。在维持均势原则的前提下,英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德国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而法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要求获得高额的赔款。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对德政策更直接地表现为英法在赔款上的斗争。第二章论述了英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促成德国的复兴。在英美等国的压力下,法国接受了以国际专家委员会的方式解决德国赔款问题。随后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使得战后德国经济恢复与繁荣成为可能。在英国的保证下而签订的《洛迦诺公约》进一步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其后德国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进一步标志着德国大国地位的恢复。第三章探讨了魏玛德国覆灭之前的英国对德政策的演变。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英国成功的取消了德国的赔款。强大起来的德国进而要求打破外在的所有束缚,因而在1932年的裁军大会上要求实现军备平等,企图突破凡尔赛和约的军事限制。为此德国不惜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对于忧心忡忡的英国勉强同意了德国要求的军备平等,并迫使法国放弃了反对的态度。总体而言,战后的英国在均势原则指导下采取了扶持德国的外交政策,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德国的复兴,并且使得德国有机会成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大国。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原因。

薛柏宇[10](2013)在《美国对德政策研究(1933-1940)》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危机四伏,美国与德国作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向和政策抉择会对国际局势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德政策正是本文要进行研究的重点。从1933年罗斯福上任到1940年美国拒绝德国的和平倡议,美国的对德政策共走过三个阶段,从罗斯福接手裁军会议到韦尔斯计划的破灭是第一阶段;从德奥合并到慕尼黑会议召开是第二阶段;从慕尼黑会议结束到二战初期拒绝纳粹的和平倡议是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里,美国实行调解政策,意图通过修正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来满足德国的要求,维持和平局面;第二阶段,美国奉行绥靖政策,追随英法进行绥靖是这一时期美国对德政策的最大特点;第三阶段,美国转向遏制政策,对纳粹实施制裁,对民主国家提供支持。

二、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赔偿:美苏对德占领政策中的合作与冲突——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四)(论文提纲范文)

一盟国共同索赔政策的形成(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
二美苏对德索赔计划的协调(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
三赔偿计划执行中的美苏冲突(1946年4月至1947年2月)
四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
五简短的结论
    1. 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核心是获取战争赔偿。
    2.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在赔偿问题上的决裂。
    3. 美苏对德占领政策分歧的起点也在于赔偿问题。

(2)从承认民国到敦促参战: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外交,1913-1918(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对民国政府的承认
二、美国对日本占领青岛的反应
三、美国对“二十一条”的态度
四、美国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应
五、美国敦促中国参战
六、蓝辛-石井换文以及芮恩施的失望
结论

(3)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分类
        (二)文献综述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战略
        (二)战略竞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一)对冲战略
        (二)竞争战略
        (三)鸵鸟战略
        (四)顺应战略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一战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对德债务处置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近代中外债务关系的形成
        一、近代中外债务关系形成原因
        二、近代列强资本输出概况
        三、外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近代德国对华债务关系概况
        一、近代德国对华侵略政策
        二、近代德国对华资本输出机构
        三、中德绝交前两国债务概况
    第三节 一战与中德债务问题形成
        一、欧战对原有外债偿付体制的冲击
        二、对德政策变动影响中德债务关系
第二章 一战期间对德债务的停付
    第一节 绝交后对德债务政策出台
        一、对德债款的停付
        二、取消德国关、盐税款保管权
    第二节 宣战后对德债务处置的扩大
        一、对德债务正式停付
        二、对德在华商业的调查与取缔
        三、对德在华资产的收管
第三章 战后债赔考量与和会索赔
    第一节 对德债赔问题考量
        一、债务处置政策的厘定
        二、索偿担保问题的权衡
    第二节 对德债务、资产的处置
        一、对德各项债务处置
        二、在华德产的清理
    第三节 巴黎和会债赔处置
        一、和会债偿问题
        二、退出赔偿委员会
第四章 退出和会后中德债赔交涉
    第一节 对德恢复和平与补签德约
        一、取消德国战时地位
        二、考量补签德约
    第二节 中德协定签订与德产赎还
        一、中德商约早期筹商
        二、中德协定交涉
        三、在华德产的赎还
    第三节 中德债赔问题解决
        一、首次协商与斟酌
        二、德发债票处置与债赔问题解决
        三、部分债务的继续偿还
第五章 北京政府对德债务处置的评析
    第一节 处置德债的法理依据
    第二节 “务实”态度下的债务处置
        一、对本国债权利益的维护
        二、各国干预下的交涉与维权
    第三节 处置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和争议
        一、德发债票处置的争议与更改
        二、债赔解决与分配的不满与政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中日密约”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密约”缘起
二、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争议与“中日密约”的公开
三、《山东问题说帖》与“中日密约”全貌的显露
四、山东问题决议与“中日密约”
结 语

(7)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目标的确立
二、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与五四运动的兴起
三、“威尔逊主义”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转向

(8)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
二、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及相关交涉
    (一)中国宣布中立
    (二)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三)袁世凯称帝
    (四)西原借款
三、对德绝交与宣战
    (一)参战之争
    (二)出兵西伯利亚与“中日军事协定”交涉
四、关于华工与一战
五、出席巴黎和会

(9)英国对德外交研究,1919-193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一战后对德外交的转变
    第一节 胜利后的初步构想
    第二节 巴黎和会上对德政策与挑战
    第三节 德国赔款问题上的宽容与妥协
第二章 均势的选择
    第一节 稳定德国经济
    第二节 大陆均势的重建
    第三节 德国加入国联
第三章 扶持与限制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下的艰难选择
    第二节 德国军备平等的实现
结语
参考书目

(10)美国对德政策研究(1933-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美国对纳粹德国的调解政策
    第一节 一战后的美国对德政策
        一、 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二、 20 年代美国对德政策与经济危机中政策的调整
        三、 30 年代初美国对德基本政策构想
    第二节 世界裁军会议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一、 罗斯福限制德国“军备平等”要求的政策
        二、 罗斯福有限支持德国“军备平等”要求的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莱茵兰危机的反应
        一、 美国对纳粹德国的认识
        二、 美国对莱茵兰危机的反应
    第四节 “世界和平会议”与美国的调解政策
        一、 罗斯福提出“世界和平会议”计划
        二、 安抚纳粹德国的韦尔斯计划
    第五节 美国对德调解政策分析
        一、 政治原因
        二、 经济原因
第二章 美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第一节 美国针对“德奥合并事件”的政策
        一、 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 美国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反应
    第二节 美国针对“五月危机”实施的政策
        一、 “五月危机”的爆发
        二、 “五月危机”后美国的对德政策
    第三节 美国与慕尼黑会议
        一、 危机前期和美国的纵容
        二、 危机和美国的干预
        三、 危机末期美国对协议的赞赏
    第四节 美国对德绥靖政策分析
        一、 美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二、 绥靖外交政策中的罗斯福因素
第三章 美国对纳粹德国的遏制政策
    第一节 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德政策转变
        一、 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德国的遏制政策
        二、 遏制政策中包含的妥协因素
        三、 二战初期美国对德国“和平倡议”的拒绝
    第二节 美国对德遏制政策分析
        一、 政治原因
        二、 经济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赔偿:美苏对德占领政策中的合作与冲突——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四)[J].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从承认民国到敦促参战: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外交,1913-1918[J]. 王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4]一战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债务处置研究[D]. 韩康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公法、主权与利益: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J]. 魏兵兵. 史学月刊, 2019(12)
  • [6]“中日密约”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J]. 唐启华. 历史研究, 2019(05)
  • [7]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J]. 欧阳军喜. 中共党史研究, 2019(04)
  • [8]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J]. 侯中军. 兰州学刊, 2015(06)
  • [9]英国对德外交研究,1919-1933[D]. 喻建. 南京大学, 2013(10)
  • [10]美国对德政策研究(1933-1940)[D]. 薛柏宇. 黑龙江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在巴黎和会上评论美国对德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