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一、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云飞,彭红玉,赵烨婧,吕昀,王平,吕媛,柳景华[1](2021)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分叉病变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特征、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PCI)患者673例。根据CTO闭塞段前后5 mm范围内是否有分支(直径≥2 mm)发出,将患者分为分叉组(337例)和非分叉组(336例),年龄、血管直径等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治疗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叉组患者年龄为60(51,65)岁,男性占86.6%(292例);非分叉组患者年龄60(52,66)岁,男性占83.0%(279例)。CTO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其中三支病变占59.9%(403例),双支病变占25.4%(171例)。分叉组靶血管病变以前降支为主(62.3%,210例),非分叉组靶血管以右冠状动脉更多见(56%,188例)。分叉组靶血管直径为2.91(2.71,3.24) mm,大于非分叉组的2.80(2.55,3.13) mm(P<0.001)。88%(592例)的患者采用正向技术开通闭塞冠状动脉,而分叉组正向开通技术使用比例(91.9%,307例)比非分叉组(84.8%,285例)更高(P=0.012)。72.8%(490例)的患者取得CTO-PCI造影成功。共有10.8%(7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叉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5.9%(20例)高于非分叉组2.7%(9例)(P=0.038)。结论 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较常见,靶血管多见于前降支,且靶血管直径更大,介入开通更多采用正向策略,伴随更多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王涛,韩月,张广辉,李鹏[2](2021)在《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肿瘤医院确诊为CTO的患者359例,筛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前60 d内行CTA的患者50例,对比CAG和CTA诊断CTO价值。50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n=30)和失败组(n=20),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介入手术成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CTO评分和日本CTO(J-CTO)评分对介入手术成功与否的预测效能。结果 CTA诊断CTO的准确性为94.00%,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92.31%。失败组血管闭塞长度≥20 mm、重度钙化、闭塞血管严重扭曲、闭塞段近段分叉及闭塞段远端纤维帽不清晰比例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长度≥20 mm、重度钙化、闭塞血管严重扭曲、闭塞段近段分叉及闭塞段远端纤维帽不清晰为影响介入手术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AUC为0.852,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78.00%;J-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70.00%;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高于J-CTO评分(P<0.05)。结论 CTA诊断CTO的价值较高,可了解术前病变特征,并为预测CTO介入手术是否成功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陈章炜,卢淡泊,武渊,任道元,夏妍,陈傲,姚康,马剑英,钱菊英,葛均波[3](2021)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前后的血管抑素水平改变与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肌血供和临床预后,开通闭塞血管可以减少某些特定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然而对于CTO介入术后的患者缺乏能够预测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与否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入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患者,应用1.5T心脏磁共振扫描明确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改善情况,同时ELISA法检测术前和术后24小时的外周血血管抑素水平,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抑素水平改变对远期LVEF改善的预测价值。结果 2014年1月至6月期间共26例CTO病变患者完成6个月的磁共振随访,平均年龄56岁,术后6个月的LVEF显着高于术前值[(61.1±8.0)%比(56.9±6.7)%,P=0.046]。其中,LVEF改善超过10%的8人,LVEF改善未达10%的18人。LVEF改善组的术后血管抑素水平较术前显着升高[(307.9±116.4)ng/ml比(161.2±82.3)ng/ml,P <0.01],而在LVEF未改善组则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控制年龄、eGFR、NT-pro-BNP后,手术前后血管抑素差值仍旧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15,95%CI=1.000~1.031,P=0.045)。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血管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组患者血管抑素水平显着升高;手术前后的血管抑素差值与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独立相关。

安美玉[4](2021)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究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冠脉CTO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3.分析冠脉CTO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布,探究高脑钠肽水平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冠脉CTO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进行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共34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标准门控断层扫描图像。经过Cedars QGS软件对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功能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相位分析(phase analysis,PA)可以得到左室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BW)、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熵(phase entropy,PE)。分析比较不同组CTO患者的左室同步参数(PBW、PSD和PE)及心功能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PBW、PSD、PE的预测价值。另外,为了探究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由于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左室不同步参数显着相关。因而,我们在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的214例患者中,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继续探究了血浆BNP水平对冠脉CTO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CTO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349例进行门控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代谢相位分析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EDV、ESV、LVEF具有显着差异,事件组EDV、ESV较大,LVEF较小。使用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相位分析所得到的左室不同步参数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两种方法所得的PBW相关系数为0.75,PSD的相关系数为0.56,PE的相关系数为0.7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脉CTO MACE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PBW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523倍[HR:1.523,95%CI(1.239-1.87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65-1.728),P=0.001];PE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2.038倍[HR:2.038,95%CI(1.413-2.940),P<0.001]。对每个结局事件单独分析显示,PBW、PSD、PE对全因死亡和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好。对于全因死亡,PBW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765倍[HR:1.765,95%CI(1.286-2.42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74-1.569),P=0.002];对于心衰,PBW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291倍[HR:2.291,95%CI(1.371-3.828),P=0.002];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106倍[HR:2.106,95%CI(1.305-3.398),P=0.002];PE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1.221倍[HR:1.221,95%CI(1.085-1.374),P<0.001]。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W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234、0.154、0.153;PSD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0.243、0.176、0.250;PE和BNP、D-Dime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161、0.188、0.238、0.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BW、PSD、PE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有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进一步分析BNP在CTO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中的差异,结果显示,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着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MACE风险越大[HR(95%CI)=2.334(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MACE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95%CI)=1.862(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95%CI)=3.491(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95%CI)=2.146(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1.门控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相位标准差及相位熵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心衰和全因死亡。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PBW、SD、PE与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脑钠肽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

孙彪[5](2021)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61例,梗死相关动脉非完全闭塞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胸痛管理时间节点、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 Tn I)、B型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生存(SAVE)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统一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NSTEMI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血管受累多见,最常见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且多为近段病变。3.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最常见于回旋支(47.54%)。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术后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B型脑钠肽(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多数延迟了侵入性血运重建治疗(>2小时)。6.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7.采用GRACE评分对两组N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AVE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VE风险评分早期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的灵敏度为73.77%,特异度为54.84%。结论:约有三分之一的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患者通常被延误了最佳侵入性治疗时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SAVE风险评分能识别74%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识别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更好的风险分层工具来识别此类高危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以改善临床结局。

吴箴言[6](2021)在《单支冠脉CTO经PCI治疗的大样本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终末阶段。其中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PCI是目前治疗CTO的重要治疗方式。在CTO-PCI治疗的探索时期,由于技术的匮乏、医疗器械的限制、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等多方面的原因,CTO-PCI治疗的效果、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率与再住院率并不能让人满意。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CTO病变的手术专用器材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对CTO病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认识不断加深、关于介入治疗策略及临床获益的研究不断增多,CTO病变经PCI治疗的成功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较之前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目前介入治疗对于不同的单支冠状动脉血管CTO病变的获益情况仍存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不同单支冠状动脉血管CTO病变经介入开通治疗+最佳药物治疗的患者与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患者之间的生存获益差异情况,并就数据统计进一步分析影响CTO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中不同靶血管CTO患者治疗的合理选择和临床预后的改善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行冠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74例单支CTO患者。每名患者的基本信息来自住院及门诊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入组前基线资料如一般个人临床信息、实验室化验检查、心脏彩超结果、介入手术过程及具体情况等。对所有CTO患者进行为期至少12个月的随访,研究随访的主要内容为12个月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即因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再住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预期住院的紧急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紧急PCI或CABG术)以及心源性死亡。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及靶血管PCI开通情况将CTO患者分为CTO-PCI组(以最佳药物治疗为基础)与OMT(最佳药物治疗)组(包括尝试性PCI开通失败的患者),并依据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CTO的靶血管不同分为前降支开通组(LAD-PCI)与药物治疗组(LAD-OMT),回旋支开通组(LCX-PCI)与药物治疗组(LCX-OMT),右冠状动脉开通组(RCA-PCI)与药物治疗组(RCA-OMT),依据统计结果分别比较各对照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差异。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法进行显着性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结局事件的危险因素,P值<0.05的单变量均纳入多变量模型。当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行事后两两比较。作图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以上所有结果中,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77例单支CTO患者中,CTO-PCI组631例(81.52%)和CTO-OMT组143人例(18.48%)。依据CTO病变位置的不同进行亚组分组:LAD-PCI组259例(33.46%)、LCX-PCI组91例(11.76%)、RCA-PCI组281例(36.60%)和LAD-OMT组38例(4.91%)、LCX-OMT组26例(3.36%)、RCA-OMT组79例(10.21%)。2.全部744例单支CTO患者中共有182例(24.46%)出现MACEs事件,其中心源性死亡PCI组16例(2.54%)、OMT组9例(6.3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CI组2例(0.32%)、OMT组2例(1.40%),靶血管血运重建PCI组8例(1.27%),OMT组17例(11.89%),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再住院PCI组99例(15.69%)、OMT组29例(20.28%)。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AD分组中,PCI组发生总MACE事件的例数高于OMT组[56例(21.62%)vs16例(42.10%),P<0.01]。LCX分组中,PCI组发生总MACE事件的例数高于OMT组[17例(18.68%)vs11例(42.31%),P=0.013]。RCA分组中,PCI组发生总MACE事件的例数高于OMT组[52例(18.51%)vs30例(37.97%),P<0.01]。3.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显着性检验并绘制患者出院后1年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入组的全部患者PCI组与OMT组预后生存曲线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单支CTO患者PCI较OMT1年内MACE事件发生存在显着差异。在LAD、LCX以及RCA三支血管的亚组中均在PCI组与OMT组预后生存曲线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4.全部单支血管CTO患者预后MACE事件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NYHA分级III-IV级、尿素氮以及贫血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CTO血管行PCI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LAD组中,NYHA分级III-IV级是前降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CX组中hs-CRP是回旋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谷草转氨酶、口服β受体阻滞剂、CTO血管行PCI是回旋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RCA组中,尿素氮水平高于正常、贫血、白细胞计数以及BMI是右冠状动脉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右冠状动脉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5.全部单支CTO血管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CCSI-II级、NYHA I-II级以及BMI≤24KG/M2是患者CTO血管开通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LAD单支CTO血管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SI-II级、NYHA分级、肌酐水平以及BMI是患者前降支CTO血管开通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LCX单支CTO血管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患者回旋支CTO血管开通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RCA单支CTO血管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S分级、EF值≥50%、肌酸激酶以及BMI≤24KG/M2是患者右冠状动脉CTO血管开通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6.CTO人群中伴随透析、NYHA分级III-IV级是导致发生远期MACE的高危因素,具备上述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经PCI治疗后预后生存曲线与仅行OMT治疗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结论:1.在本研究中,全部单支冠脉CTO病变经PCI开通治疗较仅行最佳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明显降低远期MACEs事件的发生,改善CTO病变患者的预后。LAD、LCX以及RCA这三支血管的CTO病变均适合上述结论。这一结论有助于优化不同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治疗选择。2.在本研究中,对于全部单支冠脉CTO病变血管,NYHA分级III-IV级、尿素氮水平以及存在贫血是影响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CTO血管行PCI治疗是CTO患者预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这一结论在临床中干预CTO患者的预后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3.在本研究中,在全部单支CTO病变血管中,年龄≤65岁、CCSI-II级、NYHA I-II级以及BMI≤24KG/M2是CTO血管开通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一结论在临床中选择CTO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4.在本研究中,在全部单支CTO病变血管中,伴随透析和NYHA心功能III-IV级是导致发生远期MACE事件的高危因素,应在临床中更加注重这两类CTO患者的远期预后。

王雪[7](2021)在《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3种不同保护技术与未行边支保护对病变分支的即刻影像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中的1,1,1病变)的患者共258例。根据其分叉病变特点由有经验的心血管医生在家属知情同意理解下决定予边支导丝保护术(Jailed wire technique,JWT)(81例)、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球囊未扩张)(42例)、球囊支架对吻(Balloon-stent kissing technique,BSKT)(球囊扩张)(52例)或未行边支保护(83例)共4组。收集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肌酐、血红蛋白、心肌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射血分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相关临床资料及冠脉血管病变部位、术前主支及边支血管病变特点、术前主支及边支开口狭窄程度,比较4组患者术中边支即刻闭塞发生率、术后边支的残余狭窄率和TIMI血流受限情况。结果:入选的四组患者共258例,在一般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分叉角度、病变部位的血管分布、主支近端、远端及边支开口狭窄程度与残余狭窄程度等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四组患者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四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JB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比较,JBT组与JWT组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BT组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JBT组分别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组间比较的P<0.05,说明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两组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BSKT组与JBT组进行临床终点比较时,可以发现两组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两种结果上的P>0.05,说明在这两种结果上,BSKT组与J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这种结果上比较时,也可以发现P<0.05,说明BSKT组与JB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中的1,1,1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采取保护策略比不保护边支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可以更加减少即刻闭塞率及分支血流受限事件的发生。且相较于其他边支保护策略,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可以更加减少即刻闭塞率、分支血流受限及术后边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增加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本临床研究未进行随访等局限性,该结果仍需更多更大的临床数据及随机的实验来证实。

乔轩[8](2021)在《第二代和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比较:荟萃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已被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然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是否优于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结局证据有限。本荟萃分析旨在比较两代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1月的数据。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比较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与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结局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敏感性分析被用于检测潜在的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被用于评估差异效应。结果:本荟萃分析纳入8项研究,涉及458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汇总分析显示,与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相比,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的能够显着降低MACE(OR=0.68,95%CI 0.54-0.85,P=0.0008)、靶血管重建(OR=0.70,95%CI 0.54-0.91,P=0.007)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OR=0.58,95%CI 0.37-0.93,P=0.02)。然而,两代药物洗脱支架之间全因死亡危险无显着差异(OR=0.67,95%CI 0.45-1.01,P=0.05)。结论:与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相比,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MACE、靶血管重建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本研究结果可为慢性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优于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还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本研究已在国际前瞻性系统评价注册,CRD42020158406)。

董佳佳[9](2021)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在侧支循环良好的CTO患者中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2019年12月冠脉造影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361例,根据不同治疗策略将纳入患者分为CTO-PCI组(n=169)和CTO-OMT组(n=192),同时通过Rentrop分级评估这361例CTO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将Rentrop≥2级的CTO患者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CTO患者,共209例,其中CTO-PCI组114例,CTO-OMT组95例,将其作为亚组对其预后进行比较。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为15(10,33)个月,在361例CTO患者中,CTO-PCI组和CTO-OMT组的MACCE(7.7%比18.8%,P=0.003)及心肌梗死(1.8%比9.4%,P=0.007)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09例侧支循环良好的CTO亚组中,CTO-PCI组MACCE发生率(7.9%比20.0%,P=0.010)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8%比10.5%,P=0.018)依旧低于CTO-OMT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全部CTO患者中PCI治疗的远期预后优于OMT治疗,在侧支循环良好的CTO患者中结论亦如此。

汪欣[10](2021)在《双腔微导管在冠心病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KANEKA双腔微导管辅助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KANEKA双腔微导管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35例为研究组,并选择采用传统方法(非KANEKA双腔微导管)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3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造影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介入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比较两组不同临床特征及造影结果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果:(1)两组患者造影结果比较两组造影结果显示,研究组J-CTO评分≥2分的患者29例占比(82.86%)J-CTO评分<2分的患者6例占比(17.14%)与对照组J-CTO评分≥2分的患者26例占比(74.29%)J-CTO评分<2分的患者9例占比(25.7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冠状动脉靶病变LM(左主干)患者1例占比(2.860%)与对照比冠状动脉靶病变LM(左主干)0例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冠状动脉靶病变LAD(左前降支)患者15例占比(42.86%)与对照比冠状动脉靶病变LAD(左前降支)14例占比(40.00%)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冠状动脉靶病变LCX(左回旋支)的患者5例占比(14.29%)与对照比冠状动脉靶病变LCX(左回旋支)6例占比(17.14%)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冠状动脉靶病变RCA(右冠状动脉)14例占比(40.00%)与对照比冠状动脉靶病变RCA(右冠状动脉)15例占比(42.86%)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病灶总数<2的患者6例占比(17.14%)与对照比病灶总数<2的患者8例占比(22.86%)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病灶总数≥2的患者29例占比(82.86%)与对照比病灶总数≥2的患者27例占比(77.14%)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介入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正向导丝技术使用例数为33例占比(94.29%)与对照组32例占比(91.43%)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逆向导丝技术使用例数为1例占比(2.860%)与对照组2例占比(5.7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综合技术使用例数为1例占比(2.860%)与对照组1例占比(2.86%)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IABP辅助例数为1例占比(2.860%)与对照组2例占比(5.7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造影剂使用量230.58±95.42与对照组240.78±97.59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手术治疗成功33例占比(94.29%)高于对照组26例占比(74.29%),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植入支架总长度54.82±31.02大于对照组39.81±25.4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植入支架直径4.68±2.31大于对照组3.58±2.05,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X线平均辐射剂题2560.31±1230.43少于对照组3240.59±1453.84,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转手术治疗以及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夺塞等并发症情况。(3)两组不同临床特征及造影结果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研究组年龄≥75岁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3例(9.09%)与对照组年龄≥75岁手术成功率1例(3.70%)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年龄<75岁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30例(90.91%)与对照组年龄<75手术成功率26例(96.30%)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男性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5例(75.76%)与对照组男性患者手术成功率24例(88.89%)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女性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例(24.24%)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3例(11.1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1例(33.33%)与对照组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手术成功率4例(14.8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2例(66.67%)与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手术成功率23例(85.19%)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有高血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1例(63.64%)与对照组有高血压患者手术成功率13例(48.15%)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无高血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2例(36.36%)与对照组无高血压患者手术成功率14例(51.85%)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有高血脂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2例(36.36%)与对照组有高血压患者手术成功率7例(25.93%)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无高血脂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1例(63.64%)与对照组无高血脂患者手术成功率20例(74.07%)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吸烟患者手术成功率为6例(18.18%)与对照组吸烟患者手术成功率5例(18.52%)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不吸烟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7例(81.82%)与对照组不吸烟患者手术成功率22例(81.48%)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有PCI治疗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5例(15.15%)与对照组有PCI治疗史患者手术成功率2例(7.41%)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无PCI治疗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8例(84.85%)与对照组无PCI治疗史患者手术成功率25例(92.59%)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5例(45.45%)高于对照组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手术成功率5例(18.52%),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J-CTO评分≥2分患者手术成功率为27例(82.86%)高于对照组J-CTO评分≥2患者手术成功率15例(74.29%),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研究组在难度较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手术成功率上高于对照组。结论:KANEKA双腔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手术治疗中能提高指引导丝通过的成功率;并且KANEKA双腔微导管斑块挤压技术可辅助球囊通过导丝能通过而但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KANEKA双腔微导管与传统微导管相比能够在不增加X线辐射剂量、造影剂使用剂量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增加手术成功率。KANEKA双腔微导管在J-CTO评分≥2分的困难级别的CTO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上比传统微导管更高;KANEKA双腔微导管辅助在CTO病变的PCI过程中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为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提供新的方案。

二、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和方法
        1.2.2 图像重建
        1.2.3 CT-CTO评分和日本CTO(Japanese-CTO,J-CTO)评分
    1.3 介入治疗成功标准
    1.4 基线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A对CTO的诊断价值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CTA影像学特征比较
    2.4 介入治疗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CT-CTO评分与J-CTO评分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3)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前后的血管抑素水平改变与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和入选
    1.2 临床检测和数据收集
    1.3 心脏磁共振检测和分组
    1.4 血清血管抑素水平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CTO患者的基本特点
    2.2 心脏磁共振随访评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局部室壁收缩功能
    2.3 血清血管抑素的变化
    2.4 多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血管抑素差值对心功能改善的影响
3 讨论

(4)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收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2.5 左室不同步参数对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的应用价值
        3.2 不同门控技术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3.3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对CTO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3.4 机制探讨
    4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参数分布
        2.2 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
        2.3 分析总结
    3 讨论
        3.1 影响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左室不同步参数的临床检验指标
        3.2 机制探讨
        3.3 研究展望
    4 结论
第三部分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脑钠肽水平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分布
        2.4 BNP对 CTO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2.5 BNP对 CTO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需要简便的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3.2 本研究中脑钠肽的预测价值
        3.3 脑钠肽预测冠脉CTO预后的可能机制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预后的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综述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单支冠脉CTO经PCI治疗的大样本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TO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TO病变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改变
    1.3 CTO病变的治疗选择及侧支循环
    1.4 CTO病变的评估
        1.4.1 J-CTO评分
        1.4.2 CL-Score评分
        1.4.3 PROGRESS评分系统
    1.5 PCI手术的操作技术
        1.5.1 正向导丝升级技术
        1.5.2 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
        1.5.3 逆向导丝升级技术和逆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
        1.5.4 杂交手术技术
    1.6 CTO病变治疗策略的争议
        1.6.1 CTO病变经最佳药物治疗的获益研究
        1.6.2 CTO病变经PCI治疗的获益研究
        1.6.2.1 改善心肌灌注不足
        1.6.2.2 改善左心室功能
        1.6.2.3 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1.6.2.4 降低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1.7 影响CTO患者发病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1.7.1 CTO与慢性肾脏病
        1.7.2 CTO与心功能不全
        1.7.3 CTO与年龄
        1.7.4 CTO与BMI
    1.8 总结
第2章 实验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及分组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治疗策略
    2.3 临床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血生化指标
        2.3.3 口服药物
        2.3.4 心脏彩超及心绞痛、心功能分级
        2.3.5 CTO血管病变情况及处理方式
    2.4 相关定义
    2.5 长期随访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数据统计及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研究对象MACE事件随访结果
        3.2.1 全部单支CTO患者MACE事件随访结果
        3.2.2 亚组CTO患者MACE事件随访结果
    3.3. CTO血管PCI组与OMT组MACE事件的比较
        3.3.1 CTO-PCI组与CTO-OMT组MACE事件的比较
        3.3.2 亚组中PCI组与OMT组MACE事件的比较
    3.4 单支CTO患者预后MACE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3.4.1 全部单支CTO患者预后MACE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3.4.2 亚组CTO患者预后MACE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3.5 CTO病变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3.5.1 全部单支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3.5.2 亚组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3.6 CTO病变患者发生远期MACE事件的高危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单支血管CTO患者经PCI开通的临床获益
        4.1.1 全部单支血管CTO患者经PCI开通的临床获益情况
        4.1.2 亚组CTO患者经PCI开通的临床获益情况
    4.2 CTO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4.2.1 全部单支血管CTO病变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4.2.2 亚组CTO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4.3 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4.3.1 全部单支血管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4.3.2 亚组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
    4.4 单支CTO病变人群发生远期MACE事件的高危因素
    4.5 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资料
        2.2 分组
        2.3 用药
        2.4 技术操作
        2.5 相关定义
    3.临床终点
    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创新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
    1、单支架技术
    2、IVUS(血管内超声)和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3、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第二代和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比较: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 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研究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
        2.2.4 结局指标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2.4 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2.6 发表偏倚
    2.7 样本量计算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数据的基线特征
    3.3 质量评估
    3.4 试验序贯分析
    3.5 临床结局
    3.6 亚组分析
    3.7 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献综述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分组标准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治疗方法
    3.质量控制
        3.1 研究人员的质量控制
        3.2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双腔微导管在冠心病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纳入排除标准
    2.3 试验材料
    2.4 手术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造影结果比较
    3.3 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介入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比较
    3.4 两组手术成功患者临床特征及造影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分叉病变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J]. 郭云飞,彭红玉,赵烨婧,吕昀,王平,吕媛,柳景华.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4)
  • [2]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J]. 王涛,韩月,张广辉,李鹏. 安徽医学, 2021(08)
  • [3]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前后的血管抑素水平改变与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研究[J]. 陈章炜,卢淡泊,武渊,任道元,夏妍,陈傲,姚康,马剑英,钱菊英,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21(04)
  • [4]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D]. 安美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D]. 孙彪. 大理大学, 2021(09)
  • [6]单支冠脉CTO经PCI治疗的大样本单中心研究[D]. 吴箴言.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D]. 王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第二代和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比较:荟萃分析[D]. 乔轩. 兰州大学, 2021(12)
  • [9]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预后分析[D]. 董佳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双腔微导管在冠心病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 汪欣. 皖南医学院, 2021

标签:;  ;  ;  ;  ;  

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