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镜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胆囊结石(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斌,方翊天,黄帆,余孝俊,吴若林,侯刘进,叶征辉,张兴华,赵红川[1](2021)在《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成人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溶血症状显着改善。长期随访发现3例患者胆囊结石均未复发,但其中2例患者胆红素水平出现波动。结论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HS是可行有效的,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姜雯[2](2020)在《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家系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基因缺陷及家系遗传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0月份至2018年10月份我院及外院共6例诊断为HS的患者。所有HS患者诊断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6例患者进行肝功能、外周血涂片球形细胞比例、红细胞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ENA流式及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检测,如进行手术治疗,随访并收集患者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等结果。采集先证者的EDTA抗凝外周血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主要分析锚蛋白(ANK1)、β-血影蛋白(SPTB)、α-血影蛋白(SPTA1)、带3蛋白(SLC4A2)及4.2蛋白(EPB42)基因;收集患者家系成员血样,通过一代Sanger测序,验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并进行遗传学调查。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HS相关的ANK1基因、SPTB基因突变的文献,总结与HS患者相关的ANK1基因和SPTB基因突变的突变谱及临床特征。结果:6例先证者均有轻、中度贫血,皮肤黄染,脾肿大及尿色偏黄;其中有4例胆石症,伴有肝大者2例;均无溶血危象发生。先证者们的外周血球形红细胞易见。通过对6例HS先症者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发现了6种基因突变;先症者HS01的ANK1基因第24号外显子与23号内含子区域c.2559-2A>G突变,其子女均未发现此基因突变;先症者HS02的ANK1基因剪接位点突变c.28-2A>G,患者的一个儿子携带此基因杂合突变;先症者HS03的ANK1基因的杂合已知致病位点c.3157C>T(p.Arg1053*),父母及其胞弟均未发现此突变;先症者HS04的SPTB基因第2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c.5038delG(p.E1680Kfs*32),父母及其胞弟均未发现此突变;先症者HS05的SPTB基因编码区检测到c.1816C>T(p.Gln606*)无义变异,其父母均未发现此突变;先症者HS06的SPTB基因的杂合已知致病突变c.1795+1G>A,其父亲发现此基因突变。通过对我们的病例和文献回顾的联合分析,无论突变发生在ANK1基因和SPTB基因任何结合域,HS患者贫血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ANK1基因c.2559-2A>G、c.28-2A>G、c.3157C>T基因突变及SPTB基因c.5038delG、c.1816C>T、c.1795+1G>A基因突变可能是这6例HS患者的基因发病机制,先证者HS03、HS04及HS05的基因缺陷为自发突变导致。我们总结HS患者的突变特征,ANK1基因突变最常见,其次是SPTB基因突变。ANK1及SPTB基因突变患者常表现为轻度到中度贫血。
刘荣,胡三元[3](2019)在《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全身反应更轻、术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术操作。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大的外科区域,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有着
王臣玉[4](2019)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以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胆石症为主要表现,是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溶血性疾病之一。HS也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北欧和北美地区发病率最高,达1/2,000,国内发病率为1/100,000。由于HS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不典型,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易漏诊、误诊;有文献报道儿童HS漏诊、误诊率达69.2%,更有甚者被长期漏诊、误诊。近年来,国外关于HS分子遗传学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甚少,且多以个案为主。本研究通过总结儿童HS的临床表型,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分析HS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科同行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06月至2018年06月临床诊断为HS患儿的病例资料,符合诊断条件的患儿共43例,其中20例患儿愿意接受遗传基因调查并同意抽取外周血样本,进行靶向捕获或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及亲源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43例确诊的HS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15:1。中位发病年龄1岁11个月(1月10岁),婴儿期发病最常见。21例(21/43,48.84%)患儿有阳性家族史。2.临床特点:面色苍白(27/43,62.79%)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36/43,83.72%)、黄疸(35/43,81.40%)、脾大(33/43,76.74%)、肝大(27/43,62.79%)及胆石症(20/43,46.51%)。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示球形红细胞比例≥10%的患儿23例(23/43,53.49%),少量或偶见球形细胞6例(6/43,13.95%);骨髓涂片示球形红细胞比例≥10%的患儿有17例(17/43,39.53%),少量或偶见球形红细胞9例(9/43,20.9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者20例(20/43,46.51%);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阳性16例(16/43,37.21%);蔗糖溶血试验9例(9/43,20.93%);Coombs试验及血清酸化溶血试验未见阳性病例。4.辅助检查:采用超声评价肝脾大小及胆囊情况,脾大者33例(33/43,76.74%),肝大者27例(27/43,62.79%),胆石症者20例(20/43,46.51%)。5.基因检测结果:20例患儿接受基因检测,其中13例患儿在3种基因(ANK1、SPTB及SPTA1)上检出致病或可疑致病的杂合变异,8例为ANK1变异,4例为SPTB变异,1例为SPTA1变异,在三种基因共发现13种变异,其中11种为未报道的新变异。13例变异中,除1例遗传自母亲外,其余12例均为新生变异(de novo)。6.治疗结果:患儿输血后平均血红蛋白由78.24±14.47 g/L提高到88.69±11.22 g/L;外科脾脏切除术后患儿,术前与术后对比平均血红蛋白由75.71±9.96 g/L提高到116.00±5.54 g/L,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儿在婴儿期出现进行性贫血、脾大,应考虑到患HS的可能,建议尽早完善HS相关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2.外周血和(或)骨髓涂片球形红细胞增多、家族史阳性是诊断HS的可靠依据,13例患儿获得基因诊断,为下一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在ANK1、SPTB、SPTA1基因共发现11种新变异,扩展了HS的突变谱。3.对轻症HS患儿可行输血改善贫血,对重症患儿建议尽早手术切脾治疗,以期改善长期预后。
刘荣,胡三元[5](2019)在《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全身反应更轻、术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术操作。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大的外
韩伟,岳清,贾宝兴,刘亚辉[6](2018)在《合并胆石症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文中认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最有效的方案[1],但HS长期溶血又易形成色素性的胆囊结石或者胆总管结石,部分患者以"胆石症"为主要症状就诊。我们收治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均以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翁超,吴硕东,范莹,孔静[7](2013)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总结(附视频)》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提高腹腔镜治疗脾脏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例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脾破裂1例,脾动脉瘤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先天性溶血合并胆囊结石1例,脾血管瘤2例,脾囊肿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5例。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5±41)min,平均出血量(298±25.8)ml,其中6例术中输入血液制品。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8±2.7)d,1例出现进行性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再次行腹腔镜探查止血术,其余患者均无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均良好,切口美容效果极佳。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对于有丰富腹腔镜经验技术的普外科医生来说是安全可行的。
王艺超,彭兵,陈思瑞,蔡云强,陈小东,吴仲,周锦[8](2011)在《腹腔镜下脾联合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脾边缘淋巴瘤和脾大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合并胆囊疾病,应用腹腔镜同期行脾及胆囊联合切除。结果 13例患者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204.58±39.57)min,平均术中失血(47.50±30.79)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4~48 h,平均住院日为(7.58±1.62)d,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脾联合胆囊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微创效果。
李建国,许晨晖,林志川,郭钟容,卢燕辉,江小杰[9](2010)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6例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血栓及胰瘘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00~500ml,平均(176.7±158.8)ml;术后住院(8.5±1.8)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安全、可靠,具有微创优势。
吴钧,张平,王蒙,杜晓宏[10](2009)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附18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出血50~600ml,平均200ml。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36min(包括胆囊切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5~10d,平均7.8d,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暴发感染、胰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腹腔镜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胆囊结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胆囊结石(论文提纲范文)
(1)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成人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器械 |
1.3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3 讨论 |
(2)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家系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人资料 |
2.1.2 临床资料 |
2.2 外周血样采集 |
2.3 全外显子测序方法 |
2.4 家系Sanger法测序验证 |
2.5 文献复习 |
第3章 结果 |
3.1 先证者临床表现 |
3.2 诊疗情况 |
3.3 全外显子测序及一代测序验证 |
3.4 文献复习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术前准备及麻醉 |
1.1.1 患者一般状况评估 |
1.1.2 局部病灶的评估 |
1.1.3 麻醉方式 |
1.2 手术设备与器械 |
1.2.1 设备 |
1.2.2 器械 |
2 腹腔镜肝切除术操作指南 |
2.1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2.2 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的选取 |
2.3 常见术式 |
2.3.1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
2.3.2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 |
2.3.3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2.3.4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2.3.5 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 |
2.3.6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 |
3 腹腔镜胆道手术 |
3.1 腹腔镜胆囊切除 |
3.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1.2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 |
3.1.3 手术步骤 |
3.2 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 |
3.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2.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 |
3.2.3 手术步骤 |
3.3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 |
3.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3.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3.3 手术步骤 |
3.4 胆囊癌 |
3.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4.2 手术体位可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4.3 手术步骤 |
3.5 肝门部胆管癌 |
3.5.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5.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5.3 手术步骤 |
3.6 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 |
3.6.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6.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6.3 手术步骤 |
4 腹腔镜胰腺手术 |
4.1 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 |
4.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1.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1.3 手术步骤 |
4.2 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 |
4.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2.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2.3 手术步骤 |
4.3 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
4.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3.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3.3 手术步骤 |
4.4 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 |
4.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4.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4.3 手术步骤 |
4.5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4.5.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5.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5.3 手术步骤 |
4.6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4.6.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6.3 手术步骤 |
4.7 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4.7.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7.3 手术步骤 |
5 腹腔镜脾脏手术 |
5.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5.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及气腹压力的选取 |
5.3 常见术式 |
5.3.1 腹腔镜脾切除术 |
5.3.2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 |
5.3.3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5.4 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 |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总论 |
一、术前准备及麻醉 |
(一) 患者一般状况评估 |
(二) 局部病灶的评估 |
(三) 麻醉方式 |
二、手术设备与器械 |
第二部分腹腔镜肝切除术操作指南 |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二、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的选取 |
三、常见术式 |
(一)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
(二)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 |
(三)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四)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五) 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 |
(六)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 |
第三部分腹腔镜胆道手术 |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二、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四、胆囊癌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可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五、肝门部胆管癌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六、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第四部分腹腔镜胰腺手术 |
一、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三、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四、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五、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六、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七、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第五部分腹腔镜脾脏手术 |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二、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及气腹压力的选取 |
三、常见术式 |
(一) 腹腔镜脾切除术 |
(二)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 |
(三)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四) 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 |
(7)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总结(附视频)(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式 |
结果 |
讨论 |
(8)腹腔镜下脾联合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腹腔镜下脾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患者的选择 |
3.2 腹腔镜脾联合胆囊切除术的优点 |
3.3 术中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9)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溶血性贫血与脾切除 |
3.2 手术顺序 |
3.3 脾蒂的处理 |
3.4 副脾的处理 |
3.5 巨脾的处理 |
3.6 并发症的防治 |
(10)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附18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及技巧 |
1.3 结果 |
2 讨论 |
2.1 适应证 |
2.2 手术及治疗时机的选择 |
2.3 手术体位的选择 |
2.4 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
2.5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及预防 |
四、腹腔镜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胆囊结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孔腹腔镜脾切除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成人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J]. 王国斌,方翊天,黄帆,余孝俊,吴若林,侯刘进,叶征辉,张兴华,赵红川. 肝胆外科杂志, 2021(01)
- [2]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家系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复习[D]. 姜雯. 南昌大学, 2020(08)
- [3]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J]. 刘荣,胡三元.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7)
-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D]. 王臣玉.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5]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J]. 刘荣,胡三元.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1)
- [6]合并胆石症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J]. 韩伟,岳清,贾宝兴,刘亚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8(07)
- [7]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总结(附视频)[J]. 翁超,吴硕东,范莹,孔静.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02)
- [8]腹腔镜下脾联合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 王艺超,彭兵,陈思瑞,蔡云强,陈小东,吴仲,周锦. 中国内镜杂志, 2011(02)
- [9]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J]. 李建国,许晨晖,林志川,郭钟容,卢燕辉,江小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05)
- [10]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附18例报道)[J]. 吴钧,张平,王蒙,杜晓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11)
标签:脾切除论文; 腹腔镜论文; 红细胞增多症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手术注意事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