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张强,葛佳鑫[2](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指出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邓晶艳[3](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赖茂林[4](2021)在《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莞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辐射,把握住了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先机,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东莞奇迹”。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虽然东莞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治安状况一度较差。近些年,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努力下,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问题仍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价法等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展开深入研究。本次研究旨在结合东莞市的实际情况,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东莞市居民社会安全感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均值分析法分析了东莞市居民社会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终制定出一套有效提升东莞市当地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工作方案。具体而言,在本文中首先对本次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进行了介绍,接着对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基础概念及基础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借助于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现状进行了系统化剖析,并指出从社会治安状况、安全防范基础、治安防控机制、警务工作评价、警察形象树立和居住环境等角度优化对应措施,能够使得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获得较大的提升,并就国内外关于提升居民社会安全感相关经验进行了解析。最后,针对提升东莞当地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根据本文研究可知,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筑牢安全防范基础、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警务工作质量、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及强化居住区治安防控均可以对东莞地区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提升起到积极性作用。
范小洁[5](2021)在《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讲练模式下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欠佳,高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整体偏低。师生们都期盼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改善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对分课堂在各学段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模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适合信息安全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中信息安全对分课堂教学案例来检验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效果,探索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文献梳理、现状调研、可行性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践与总结评价等六个环节为基本线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实习所在学校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研,论证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立足具体学情,设计开发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共设计开发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四个主题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在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对照实验研究,在实验班进行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的实践,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课堂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实验班的学生信息安全水平整体比对照班的上升幅度明显较高,学生对本研究实践中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高。实验结果说明,对分课堂对改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满意度是有一定帮助的。鉴于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辛晓洋[6](2021)在《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类型和数量也展示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办学规模与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加之以“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主导的信息共享时代已然来临,数字经济将成为新一代的时代主题。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而财务管理模式对于高校而言至关重要,是高校实现成本最小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决策提供可靠支持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升级,各大高校便纷纷展开了对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研究。财务共享服务理念提出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中进行管理。这不仅降低了财务成本,打破了信息传递壁垒,还极大的保证了财务质量,突出了财务工作的服务职能,促使财务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就当前各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而言,高校财务会计职能与管理会计职能相分离已是必然趋势。本文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民办A高校为例,从财务共享服务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可实现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可行性建议以及保障措施。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为学校弥补财务管理短板、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民办高校提高跨区域办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军[7](2021)在《基于COSO框架下的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税务部门一直肩负着组织管理财政收入、优化社会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等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的重点关注。随着权力制衡理论的发展,社会公众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大幅提高,对税务部门的监督更加聚焦,对税收权力使用提出更高要求。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深入研究,成为各级税务部门有效地防范违规执法、规范税收权限的运行和提升税收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师宗县税务部门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立足于理论的支撑和本地区的实际,借鉴了先进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内部控制理论、权力制衡理论、COSO框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对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机构设置进行介绍,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对比研究内控实施取得的成果。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的开展和研究结果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提纲访谈开展调查研究,整理调查研究结果,查找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化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优化策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系统性地构建优化体系。本文的研究方法有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研究,以及文献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可以取得数据资料的支撑,采用问卷调查和专业人员访谈的形式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调查的结果,提供科学真实的理论依据。二者结合,确保研究流程科学、资料真实、结果可靠。在创新方面,本文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视角,研究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另外将内部控制运用到税务部门也具有创新意义。笔者希望可借此文帮助师宗县税务部门扬长避短、持续优化,健全具备地方特色的内控体系,同时为其他基层税务部门的内控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章美[8](2021)在《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自“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在我国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多样化供给受到政府、高校及企业等社会各治理主体的重视。经由20年的发展,在线教育的概念更加清晰,供给内容从职业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拓展到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等多种领域,朝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在线教育短期内呈现“井喷式”发展,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导致在线教育供给模式混乱、供给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均。政治活动和市场活动存在短视性,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对此,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成为化解上述问题的突破口。挖掘在线教育的公共品属性,发挥在线教育公共性和公平性的正面效应,突破资本化倾向的市场藩篱,在线教育公共品的供给范式需要得到保障。因此,从公共选择的理论逻辑出发,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要以减少“政府失灵”为抓手,降低在线教育集体选择的“经济人”偏好。本文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公共品的视角通过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实现在线教育有效供给的同时,分析在线教育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验证公共选择的理论对策恰是能够促使群众使用在线教育的正向影响因子,意图达成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一致性,为在线教育公共品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首先,本文通过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在线教育的物品属性进行了划分,并介绍我国当前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存在供需不匹配、制度不完善等政府缺位和政府错位问题,应从质量、政策和社会公平层面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技术接受模型(TAM)及扩展模型构建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行为影响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26.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着性分析,结论为感知有用性、质量影响、政策影响和社会影响均会对在线教育公共品的使用行为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经检验同上述理论对策保持一致;在提出发展路径之前,介绍国外在线教育公共品在供给模式、质量标准和制度设计上的相关实践,并整合全文提出建设性发展策略:从资源供给层面,要助推优质在线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需要提升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原生效用,丰富供给内容、完善价格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从制度建设层面,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成长空间,保障在线教育公共品的持续性发展;从社会公平层面,要加大政策或社会资源的倾斜,补充社会弱势群体的在线教育资源缺失,防止数字鸿沟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威胁。在线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模式,理应成为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其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教育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公共资源的教育正外部性惠及更多社会群体,提高在线教育的使用率,更在于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愿景的实现提供了现实路径,描绘出了“学习型社会”的美好蓝图,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考。
李增荣[9](2021)在《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安全风险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之中。W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企业,其信息化建设历程伴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完善与进步。近年来,伴随着公司信息化的不断推行,公司信息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W公司如何防范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保护好公司的信息资产,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提上了日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然后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工具进行了阐述,为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W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现场考察等方式,对W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论述了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员工信息安全意识、体系文件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过程中,使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编制、体系文件编制、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和规范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工作,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降低了公司现存的信息安全风险等级,最后对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基于ISO/IEC27001标准,综合运用了 SWOT分析法、PDCA模型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关键决策依据的选择、体系规划关键因素分析、持续改善和体系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高效的完成了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并实现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多维度融合。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设方案在提升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冉孟超[10](2021)在《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普及,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运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及有效性愈加关系到了银行业务安全及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银行信息安全事故和日趋严格的信息科技监管政策,使得IT风险识别与防控成为各大银行近年来信息系统工作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对D银行所面临的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对不同危害等级IT风险拟定短期措施与长期防控机制上。为达成研究目标,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对IT项目风险的定义与识别,以及项目开发及外包领域风险管控的理论问题,国内研究更多关注银行IT项目的管理方面,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微观层面思考和成体系的配套措施支撑,本文研究尝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作者借助于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经验,首先从I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开发项目、日常运维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五个维度对D银行当前的核心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进行识别;其次借助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IT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提前侦测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IT技术与IT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出D银行应对高等级IT风险的短期防控措施,进而构建起责任、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检查、应急处置相互配套的D银行IT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研究表明D银行的IT风险防控涉及项目开发、系统架构、外包管理、网络安全、人员管理、数据安全、制度设计以及软硬件安全等众多方面,除了强化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控以外,还需要在信息管理层面对系统中的IT漏洞进行排查与封堵,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预防优先、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覆盖全局的IT风险排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现在与未来、创新与约束三大关系,从而为D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筑立起一道立体式的安全防护墙。
二、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3)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 |
1.国内文献的研究现状 |
2.国外文献的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四)研究的内容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治安安全感 |
1.居民 |
2.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内涵 |
3.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特点 |
4.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因素 |
(二)研究的基础理论 |
1.风险社会理论 |
2.群体心理学理论 |
3.治理理论 |
二、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现状调查分析 |
(一)近年东莞市社会治安治理初步成效 |
1.社会环境有效改善 |
2.经济发展迅速 |
3.犯罪率显着下降 |
4.警民关系和谐 |
(二)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现状调查分析 |
1.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
2.问卷发放积样本情况 |
3.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4.模糊综合评价法(FCA)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
三、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
1.社会治安状况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影响 |
2.安全防范基础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 |
3.治安防控机制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 |
4.警务工作评价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 |
5.警察形象树立对东莞市社会居民治安安全感影响 |
6.居住环境对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影响 |
(二)存在的问题 |
1.居民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度不够高 |
2.安全防范基础不够坚实 |
3.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不够完善 |
4.警务工作评价不够高 |
5.警察形象树立不够突出 |
6.居住环境不够安全 |
(三)原因分析 |
1.违法犯罪案件发案率高,社会治安较差 |
2.安全防范基础投入力度不够,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
3.社会治安治理主体间协同不足 |
4.警务人员服务水平及执法能力参差不齐,警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
5.公安形象宣传力度不足,涉警舆情应对水平有待提升 |
6.基层警力有限,居住环境治安存在隐患 |
四、国内外提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经验及其借鉴 |
(一)国外提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经验分析 |
1.英国提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经验 |
2.美国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的经验 |
3.日本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的经验 |
(二)国内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的经验分析 |
1.郑州市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的经验 |
2.深圳市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的经验 |
(三)经验借鉴 |
五、提升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对策 |
(一)开展巡防管控打工作,着力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 |
1.全力压减各类警情、案件发生 |
2.坚决防止“黄赌”问题 |
3.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
(二)丰富安全防范措施,筑牢安全防范基础 |
1.加强宣传,提升居民防范意识 |
2.夯实基础,织密社区治安防护网 |
3.建立平台,提升警务智能化运用水平 |
(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打造治安防控铜墙铁壁 |
1.打防并举,标本兼治 |
2.完善防控体系,构建“点、线、面”治安防控网络 |
3.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公安工作效能 |
(四)以文明规范执法为导向,提升警务工作质量 |
1.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
2.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 |
3.开展大练兵轮训,提升执法能力 |
(五)以新闻媒体为媒介,树立警察良好形象 |
1.统筹各类宣传资源,加大公安正面宣传 |
2.强化涉警舆情防范应对能力,提升舆情处置水平 |
(六)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强化居住区治安防控 |
1.屯警路面,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 |
2.群防群治,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 |
六、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调查问卷 |
致谢 |
(5)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研究 |
1.3.2 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 |
1.3.3 关于对分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息安全教学 |
2.1.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 |
2.1.3 对分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2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要求 |
3.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3.2.3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 |
4.1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 |
4.1.1 前端分析 |
4.1.2 教学目标的制定 |
4.1.3 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 |
4.1.4 PAD教学策略的制定 |
4.1.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
4.1.6 教学评价设计 |
4.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
4.2.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
4.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 |
4.2.3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
4.2.4 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
5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模式与传统讲练模式的对比实验研究 |
5.1 准备阶段 |
5.1.1 实验假设的提出 |
5.1.2 确定相关变量 |
5.1.3 选择实验对象 |
5.1.4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
5.2 实施阶段 |
5.2.1 实验前测的实施 |
5.2.2 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
5.2.3 实验后测的实施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
5.3.4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
5.3.5 传统讲练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
5.3.6 实验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量表 |
附录四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五 信息技术课程个人“亮考帮”作业纸 |
附录六 对分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 |
附录七 对分课堂教学满意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共享服务 |
2.1.2 财务管理模式 |
2.1.3 民办高校 |
2.2 基础理论 |
2.2.1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流程再造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章 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民办A高校简介 |
3.2 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
3.2.1 现行财务管理模式 |
3.2.2 财务管理模式运行效果 |
3.3 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财务管理模式不适应跨区域办学要求 |
3.3.2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
3.3.3 跨校区报账流程繁琐 |
3.3.4 各校区间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
3.3.5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
3.4 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实现性 |
3.4.1 民办A高校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3.4.2 民办A高校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
3.4.3 民办A高校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可实现性 |
第4章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
4.1 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
4.1.1 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总体思路 |
4.1.2 财务管理模式优化原则 |
4.2 构建适合跨区域办学的财务组织与人员结构 |
4.2.1 建立健全扁平化的管理会计型财务组织机构 |
4.2.2 建设创新型的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 |
4.3 加快跨区域共享信息平台建设 |
4.3.1 跨校区基础设施建设 |
4.3.2 引进“云共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4.3.3 实现信息系统“模块化”与“共享化”管理与升级 |
4.4 基于共享服务的跨校区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与改进 |
4.4.1 预算业务流程 |
4.4.2 费用报销业务流程 |
4.4.3 货币资金管理业务流程 |
4.5 建立跨校区共享财务监控运行体系 |
4.5.1 优化财务部门管理结构 |
4.5.2 施行跨校区全面预算管理与监督 |
4.5.3 建立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体系 |
4.5.4 完善跨校区财务考核体系 |
4.6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管理模式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4.6.1 财务人员与组织架构方面 |
4.6.2 信息化建设方面 |
4.6.3 业务流程方面 |
4.6.4 财务监控与监督方面 |
第5章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
5.1.1 加强财务数字化管理 |
5.1.2 树立财务管理责任意识 |
5.1.3 完善资金管理 |
5.1.4 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 |
5.2 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
5.2.1 拓宽融资渠道 |
5.2.2 加强校企间合作 |
5.2.3 争取各项政策资金补助 |
5.2.4 鼓励教职工团队式创业 |
5.3 注重财务风险管控 |
5.3.1 强化风控防范意识 |
5.3.2 执行资金分类管理 |
5.3.3 优化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5.3.4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
5.4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
5.4.1 引进复合型人才 |
5.4.2 提升现有人员业务水平 |
5.4.3 分层次开展人员培训 |
5.4.4 实现数字化人员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基于COSO框架下的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内部控制 |
二、税务部门内部控制 |
第二节 COSO内部控制框架理论 |
一、COSO内部控制框架理论概述 |
二、COSO内部控制框架指导意义 |
第二章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师宗县税务部门概况 |
一、师宗县税务部门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
二、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机构及职责 |
第二节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情况 |
一、初步建设内部控制环境 |
二、持续加强风险预警防范 |
三、抓紧落实内部控制措施 |
四、逐步整合信息平台资源 |
五、试行同级专项督察审计 |
第三节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执法过错大幅减少 |
二、减税降费有效推进 |
第三章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过程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对象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内控环境制度不够完善 |
(一)内控制度存在漏洞 |
(二)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
(三)外部因素影响内控 |
二、执法风险评估成效不佳 |
(一)风险防范存在漏洞 |
(二)有效风险评估较少 |
(三)缺少规范评估流程 |
三、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力 |
(一)日常制度没有落实 |
(二)特殊制度难以落实 |
四、信息沟通数据利用不强 |
(一)内部数据利用不强 |
(二)外部数据获取困难 |
(三)信息平台操作欠缺 |
五、内控监督考核效果不佳 |
(一)执法过程监督缺失 |
(二)监督结果运用缺少 |
第四章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内控环境切合实际不足 |
一、内控制度不够科学 |
二、内控培训不够深入 |
三、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
第二节 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滞后 |
一、缺少风险管理制度 |
二、评估体系问题较多 |
三、风险应对策略单一 |
第三节 内控落实措施缺乏规划 |
一、落实措施缺乏规划 |
二、落实反馈有待完善 |
第四节 内外信息渠道存在壁垒 |
一、信息沟通渠道受阻 |
二、信息技术建设滞后 |
三、信息运用培训不足 |
第五节 内控监督考核机制失效 |
一、监督机构权责有限 |
二、考核评价运用不足 |
第五章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
一、积极调研学习完善制度 |
二、抓紧建设内控人才队伍 |
三、重视培育部门内控文化 |
第二节 规范风险评估防范体系 |
一、目标规划进行全局谋划 |
二、信息采集打好工作基础 |
三、风险识别提供精准指向 |
四、等级排序合理配置资源 |
五、风险应对消除执法风险 |
六、评估反馈提高防范质效 |
第三节 贯彻落实内部控制活动 |
一、完善机构体系的岗责设置 |
二、规范税收征收管理流程 |
三、定期开展内控评估自查 |
第四节 加强系统运用信息沟通 |
一、提高信息平台运用能力 |
二、加强内外信息沟通交换 |
第五节 畅通内外监督考核反馈 |
一、健全内外监督考核评价 |
二、落实监督检查结果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访谈资料 |
致谢 |
(8)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品相关内容研究 |
1.2.2 在线教育公共品相关内容研究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共品 |
2.1.2 在线教育公共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教育公平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市场发展现状 |
3.1.1 供给现状分析 |
3.1.2 使用现状分析 |
3.2 政策发展现状 |
3.3 发展问题总结 |
第四章 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 |
4.1.1 技术接受模型(TAM)及扩展模型 |
4.1.2 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2 变量选取与变量定义 |
4.2.1 变量选取 |
4.2.2 变量定义 |
4.3 理论假设 |
4.3.1 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向 |
4.3.2 质量影响与使用意向 |
4.3.3 政策影响与使用意向 |
4.3.4 社会影响与使用意向 |
4.3.5 个人因素与使用意向 |
4.4 调查问卷设计 |
4.4.1 题项设计 |
4.4.2 样本选择 |
4.5 预测试 |
第五章 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与解释 |
5.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1 样本量个人基本特征分析 |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群体间差异比较 |
5.3.1 不同性别群体间差异比较 |
5.3.2 不同年龄群体间差异比较 |
5.3.3 不同职业群体间差异比较 |
5.3.4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间差异比较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5.6 各因素的成因分析 |
5.6.1 感知有用性 |
5.6.2 质量影响 |
5.6.3 政策影响 |
5.6.4 社会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 |
6.1 美国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实践 |
6.1.1 OER发展实践:开放性的教育模式 |
6.1.2 K-12在线教育:建立质量全国标准 |
6.1.3 顶层制度设计:政策及公共财政引导 |
6.2 美国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
6.2.1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在线教育公共品发展活力 |
6.2.2 建设统一标准体系保障在线教育公共品供给质量 |
6.2.3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降低在线教育公共品增长潜力 |
6.2.4 政策、资金和宣传力度的不足限制在线教育深层次辐射 |
第七章 我国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发展对策 |
7.1 资源提供层面的在线教育公共品发展建议 |
7.1.1 促使在线教育公共品供给内容的丰富多样 |
7.1.2 实现在线教育公共品价格体系的合理完善 |
7.1.3 转变发展理念并发挥行业自律精神 |
7.2 制度建设层面的在线教育公共品发展建议 |
7.2.1 加快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全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7.2.2 加强在线教育公共品的安全防范机制建设 |
7.2.3 完善在线教育公共品的黑名单制度和惩戒机制 |
7.3 社会公平层面的在线教育公共品发展建议 |
7.3.1 加强在线教育公共品主体间的公平性建设 |
7.3.2 加强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建设 |
7.3.3 加强在线教育公共品区域间的公平性建设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信息 |
2.1.2 信息安全 |
2.1.3 信息安全管理 |
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模型 |
2.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2.2.2 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
2.3 管理工具 |
2.3.1 PDCA循环 |
2.3.2 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企业简介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3.1.2 信息化建设历程 |
3.1.3 信息安全主管部门 |
3.2 W公司近年信息安全事件 |
3.2.1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 |
3.2.2 产品工艺泄密事件 |
3.3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3.3.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
3.3.2 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差 |
3.3.3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
3.3.4 业务连续性管理不规范 |
3.3.5 风险管理工作缺失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与构建 |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 |
4.1.1 内外部因素分析 |
4.1.2 体系规划方案 |
4.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 |
4.3 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
4.4 信息安全知识管理 |
4.5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4.5.1 风险识别 |
4.5.2 风险分析 |
4.5.3 风险评价 |
4.5.4 风险处理 |
4.6 业务连续性管理 |
4.7 体系文件管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与效果 |
5.1 体系运行 |
5.1.1 体系运行启动会 |
5.1.2 体系宣贯 |
5.1.3 跟踪落实 |
5.1.4 检查与持续改进 |
5.2 运行效果 |
5.2.1 技术层面 |
5.2.2 管理层面 |
5.2.3 外部审核层面 |
5.2.4 数据指标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银行IT风险的内涵 |
1.2.2 银行IT项目管理风险管控 |
1.2.3 银行IT外包风险管控 |
1.2.4 银行IT风险管控体系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银行IT风险的定义 |
2.3.2 银行IT风险的特点 |
2.3.3 银行IT风险识别的层次 |
2.3.4 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
第3章 D银行IT现状 |
3.1 D银行基础情况介绍 |
3.2 D银行信息系统介绍 |
3.3 D银行IT发展历程 |
第4章 D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1 D银行IT风险源的识别 |
4.1.1 从基础设施维度识别IT风险 |
4.1.2 从系统架构维度识别IT风险 |
4.1.3 从开发项目维度识别IT风险 |
4.1.4 从运维管理维度识别IT风险 |
4.1.5 从内部审计维度识别IT风险 |
4.2 D银行IT风险的评估 |
4.2.1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
4.2.2 系统架构风险评估 |
4.2.3 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
4.2.4 运维管理风险评估 |
4.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
第5章 D银行IT风险漏洞的防控 |
5.1 IT风险短期防控措施 |
5.1.1 信息技术维度的防控 |
5.1.2 信息管理维度的防控 |
5.2 IT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
5.2.1 构建D银行IT风险日常监控机制 |
5.2.2 完善D银行IT风险管理架构体系 |
5.2.3 构建D银行IT风险联动应急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3]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东莞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研究[D]. 赖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范小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民办A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辛晓洋.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基于COSO框架下的师宗县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研究[D]. 徐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在线教育公共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D]. 章美. 山东大学, 2021(02)
- [9]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李增荣. 山东大学, 2021(02)
- [10]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D]. 冉孟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