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成为市场的赢家?(论文文献综述)
赫伯特·霍温坎普,李中衡[1](2021)在《平台企业的竞争法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在数字平台市场中,反垄断政策应当进一步促进竞争吗?对于就业来说,这是最好的工具吗?若行动势在必行,反垄断的替代性方案即为某种形式的监管。但普遍适用的监管方式对于数字平台市场来说并不适用,因为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过于不同。相比之下,航空业、电力业与通信业的行业监管手段所针对的就是(与数字平台企业)拥有更多共同技术与相似市场关系的企业。
朱超,王政[2](2021)在《基于基本面锚定视角的反转效应再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借助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从基本面角度重新考察股票收益反转。基于2006~2019年中国A股股票数据,本文发现基本面对股票未来收益起到锚定作用,引导股票收益发生反转。当过去基本面向好(差)时,低(高)历史收益组合会向上(下)反转。过去基本面较差的低历史收益组合或者过去基本面较好的高历史收益,收益未发生反转。推论也得到了支持:在高流动性、高换手率分组中,基本面锚定下收益反转主要体现在赢家组合中;在低流动性、低换手率分组中,基本面锚定下收益反转主要体现在输家组合中。进一步,信息透明度、信息扩散过程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等可以帮助理解收益反转产生的原因。本文结论对于代理指标替换、行业调整、代理指标调整等检验时均保持稳健,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在套利组合构建中对基本面的尊重,保持投资定力,缓解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恐慌。
易力,盛冰心[3](2021)在《业绩排名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2006—2019年主动管理型开放式股票基金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业绩排名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期中业绩排名将引起输家基金显着提高风格漂移,赢家基金则趋于降低风格漂移。熊市业绩排名会使风格漂移显着变化,牛市中变化不显着。对于不同方向的风格漂移,小基金偏好价值漂移,大基金专注规模漂移,新基金两个方向的风格漂移均大于老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将使价值漂移显着变化,明星基金规模漂移大于垫底基金。输赢家基金对风格漂移的调整均可有效提升业绩排名,但期末资金流向主要取决于价值漂移的改变。本文研究对深入理解我国基金业绩排名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的风格投资。
李斌[4](2021)在《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机制设计是人工智能和经济学交叉产生的代表性学科。它利用博弈理论建模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并从系统层面上设计博弈环境,引导智能体完成机制设计者的目标。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是经济学里的重要议题,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作为机制设计领域里最经典的应用,拍卖是分配稀缺资源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频谱配置、在线广告位的交易,等等。拍卖机制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合适的拍卖规则规范竞拍者的竞价行为,实现卖家或者机制设计者的需求。在拍卖机制设计中,社会福利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如果卖家想要最大化社会福利,那么他在拍卖中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得到最优化。本文探索能够同时提升卖家收益以及整体社会福利的新型拍卖机制。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问题,其中卖家和竞拍者为社交网络中的智能体。在模型上,本文把社交网络抽象为图,把智能体建模为图中的节点,并把智能体之间的社交链接建模为图中的边。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同节点之间只能经由图中的连边进行信息通信。由于竞拍者之间存在严格的竞争关系,在所有传统的拍卖机制中,比如VCG机制,Myerson最优拍卖等,已经参与拍卖的竞拍者不会把拍卖的信息分享给图中其他的竞拍者,这最终导致了资源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得到配置。为了打破竞拍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本文把信息分享融入到原生的拍卖设计中,并通过设计新型拍卖机制激励竞拍者主动地邀请其他竞拍者参与拍卖。通过这种方式,图中所有潜在的竞拍者都能参与到拍卖中,最终资源将能够在全局范围内得到配置。本文针对社交网络上的拍卖机制设计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并且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建立了完整的基于图的拍卖博弈框架;然后,在该框架下,刻画了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基础理论;最后,基于建立的理论,分别在无权图和有权图模型中设计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新型拍卖机制。相比于传统的拍卖机制,本文设计的机制能够在理论上同时提高卖家的收益以及整体社会福利。随着大型在线社交网络的普及,本文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周云焱[5](2020)在《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约车应用是时下最为热门的新媒体应用之一。其主要平台不停演变、更迭,业务范围大辂椎轮,逐渐覆盖多个定位及多重场景,商业模式不断完善,市场结构日趋稳定。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的演进,在新媒体应用中颇为典型,研究这一问题对洞悉新媒体应用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的演进大体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跑马圈地的白热化竞争,二是频繁并购后的多寡头竞争,三是寡头格局下的“竞争升级”。每一阶段的竞争主体和竞争方式都有明显差别,竞争激烈程度也大相径庭。第一阶段是不同市场主体竞相“烧钱”的补贴竞争,第二阶段为多寡头在“烧钱”停息后的服务竞争,第三阶段则是B2C平台萎缩后抢夺平台入口的流量竞争。每一阶段的竞争发展瞬息万变,竞争结果都趋向于更高的市场集中度。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的演进,基本推动力源自对市场地位的争夺。网络经济和“覆盖竞争”两经济法则,贯穿网约车应用市场地位之争的始终。网络经济引致网约车应用“赢家通吃”的趋势,最终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而“覆盖竞争”,一方面驱使寡头格局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则不断激化市场竞争。见一叶而知深秋,由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的演进过程及机理可知,新媒体应用多历经“一般”发展历程,其发展为网络经济和“覆盖竞争”两经济法则主导,且在流量竞争下新媒体应用多为巨头觊觎。
那维(Naveed Khan)[6](2020)在《巴基斯坦股市市场动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2006年至2018年上市的80家公司的样本,来探讨市场波动与动量盈利之间的关系。这些公司是随机选择的。基于最小二乘法(OLS)估算技术的时间序列回归,被用于检验市场状况、波动性和商业周期在预估市场收益组合中的作用。这项研究表明,市场状态的波动对于预测动量收益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负收益市场状态下。此外,研究结果是在现有的市场状况和商业周期变量的背景下达成的。市场溢价会产生重大且消极的影响。市场动荡也会对动量效应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若将波动分为正向市场波动和负向市场波动时,两者均会对动量效应产生重大且负面的影响。尽管正向波动率(Vol+)和负向波动率(Vol-)都带有负面信号,但在大量系数和t统计法的条件下,负向波动率仍占主导地位。此外,以期限和收益来衡量的商业周期效应并不显着。但是,就期限而言,尚未观察到非线性表现。对于市场调整后的动量回报,结果是可靠的。该研究还探讨了市场状况、波动性和商业周期对输家和赢家投资组合的回报的影响。这份研究报告指出,输家投资组合的回报受市场组合的影响,而波动性对其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市场状态、市场的波动性和收益率以90%的置信水平检验是显着的。市场因素对赢家投资组合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波动性对赢家的回报影响不大,且可在正负市场状态下观察到相同表现。结果表明,波动的市场行情会预测出赢家股票回报率低。此外,常被用于衡量横截面的收益率离散也表现出了90%的显着性水平。该研究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股票的波动性和商业周期来制定相应投资策略和动量策略。这项研究的测试表明,动荡的下行市场预示着较低的动能回报。动量的时间序列可预测性是不对称的,而这种不对称则来自于输家股票。以上结果在共同提出重要问题的同时,也对现有动量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李天野[7](2020)在《基于竞争与创新的反转策略投资组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量阿尔法因子被挖掘,市场的有效性也日益提高。时至今日,只有少量阿尔法因子仍然可以提供稳定且持续的回报,反转与动量因子便是其中之一。反转与动量效应在被正式发现的近30年来,在各个资产类别中仍有较为可观的回报。这两种现象均是基于股票过去一段时间的回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表现。反转效应是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表现较差,而过去表现较差的未来表现较好。动量效应则是延续过去表现的趋势。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至今未能达成共识。除了行为金融学与风险补偿理论外,还包括使用公司或行业水平或更广泛特征进行解释的理论。而在实证研究中,这些理论并不互相排斥。目前,创新和竞争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企业竞争和创新的反转与动量效应,对理论研究或实际策略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股票市场有效性等因素,利用美国1998年至2018年股价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构建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公司研发强度的中期反转策略,通过该策略一方面对过往的反转与动量效应的研究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给投资者以参考。本文参考Fama-French分组方法,将股票按照行业竞争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组别,再按照公司研发强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组别,之后将两类分组取交集。除去数据空缺的低竞争高创新组,共得到8个有效分组。再分别基于过去12个月的股价回报,以10%选股比例构建零成本投资策略,分别持有1,3,6,9,12个月,观察投资组合收益。结果显示,在持有期为1个月与3个月时,多数组合仍出现微小动量效应,而在持有期6个月至12个月期间,8个组合中有6个呈显着反转效应,最高月收益率达到1.954%。在中度竞争的三个组别中,反转策略收益随研发强度呈单调变化,符合基于成长期权理论的预测。在高竞争程度的三个组别中,反转策略收益随研发强度呈两级变化,显示公司要么分配资源进行高强度科研投资,要么通过实物投资等其他方式实现收益反转,而适度的科研投入无法有效改变公司的表现。在低竞争的两个组别中,低创新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显着反转收益。说明在低竞争行业中,科研投入并不是合理的实现营收逆转的策略,这也与公司成长期权理论的预测暗合。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与稳健,调整赢家输家选股比例为20%重复验证,结果基本与10%选股比例的策略一致。为验证持有期在策略中的重要性,分别采用3,6,9个月形成期重复构建策略。结果显示,在这三个持有期下既无明显反转效应,也无明显的动量效应。说明只有形成期足够才能筛选出真正的赢家与输家。总体而言,本文创新与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使用了美股最近20年的数据进行策略的构建。美国股票市场是世界上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之一,这使得本文的结论更为可靠,且在构建有效的投资策略方面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第二,纵览过去的研究,很少有学者构建中期,即持有期3至12个月的反转策略,本文的研究在这个角度对过往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第三,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公司在不同竞争环境下是借助创新研发或实物投资来提升表现,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四,本文选用行业特征与公司特征结合进行逆势策略的构建,所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行业、公司特征以及公司股价过去表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黄子益[8](2020)在《动量崩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推广在中国市场的实证》文中研究表明动量策略是量化投资领域最经典、最常用的投资策略之一,也是很多投资策略的基础。然而,动量策略在市场状态由熊市转为牛市之时会发生巨大的收益回撤。国外学者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动量崩溃”。动量崩溃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资产、各国市场,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动量策略的研究,发现市场状态、波动率和流动性风险与动量策略的收益密切相关,并先后提出了时间序列动量、波动率因子停时等多种改善策略。然而,现有改善策略大多从波动率风险和市场状态出发,对流动性风险考虑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引入了基于流动性风险的改善动量崩溃的方法。综合JFE等国内外金融学顶级刊物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一、动量崩溃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性;二、动量收益在崩溃期和非崩溃期与各个因子的相关关系;三、如何利用流动性风险改善动量收益;四、能否将改善动量崩溃的方法演绎推广到反转策略。本文的研究数据取自2000年1月起至2019年10月的A股上市股票。本文主要分析了形成期为1周、持有期为1周、间隔期为1周的(1,1,1)组合动量策略。经过计算,在动量崩溃发生时,市场状态主要以熊市之后的突然牛市为主,波动率大且流动性低。此外,波动率与动量收益的回归系数为负,流动性风险的为正,验证了波动性较大对动量收益的负贡献,流动性较低对动量收益的正贡献。在改善模型上,本文结合了波动率调整模型和因子停时模型,并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基于流动性风险平滑方法(基于非流动性因子Illig的模型E1-2),用来调整动量崩溃现象。经过检验,发现该方法显着改善了动量崩溃情况,将从2008年开始的累积收益终值从0.77元提高到5.04元,将最大回撤从64.94%降低到20.63%,将夏普比从-2.18提高到-1.67。而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的选股方式相同,在投资期间相互伴生。为此,本文将动量崩溃的概念演绎推广到反转策略上,并称之为反转崩溃。事实上,因为动量崩溃理论实际上研究了动量收益表现最差的时期——即临时出现的反转时期——的市场表现,本文在研究动量崩溃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类比推广。本文以形成期为12周、持有期为12周、间隔期为0周的(12,0,12)组合反转策略为例进行分析。经过计算,该策略发生崩溃的时机一般处于持续的牛市或熊市中,即市场处于单边上行或下行的状态;且通过对数换手率的变异系数(CV)以及对数成交额的CV,发现策略收益和对数成交额CV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时间早于与对数换手率CV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崩溃发生的时间位于由庄家带动开始的牛市(熊市)。同时,波动率因子与策略收益的滞后1阶的回归系数显着大于0,流动性因子与策略收益的滞后1阶的回归系数显着小0,说明波动率对策略收益有正的贡献,而流动性有负的贡献。基于动量策略提出的流动性风险改善模型同样改善了反转策略的收益。基于Illiq因子的模型E1-1-2显着改善了策略收益,将从2008年开始的初始投资1元人民币的累积收益终值3.20元提高到8.31元,将最大回撤从24.59%%降低到23.72%,将夏普比从-2.09提高到-1.39。这一类方法对于形成期为1周、持有期为12周、间隔期为1周的(1,12,1)组合反转策略,和形成期为3周、持有期为1周、间隔期为1周的(3,1,1)组合反转策略同样有效。除去少部分月份,策略整体表现平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风险调整目的。
祝华夏[9](2020)在《跨境并购中“赢家诅咒”现象存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跨境并购可以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促进其快速成长,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胜出。但学术界对我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效率存在争议,即我国的跨境并购是否存在“赢家诅咒”现象?本文通过跨境并购效率的相关理论,研究“赢家诅咒”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关因素对“赢家诅咒”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6年至19年共计九十九个跨境并购样本的数据研究我国公司的跨境并购是否存在“赢家诅咒”,信息不对称以及高管过度自信对“赢家诅咒”有何影响,进而给我国公司的跨境并购提供参考建议,减轻“赢家诅咒”对企业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更好的推行国家提出的“走出去”倡议,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16年至19年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跨境并购是否存在“赢家诅咒”及其影响,并通过研究“赢家诅咒”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运用定性分析法构建“赢家诅咒”的理论框架。通过事件研究法,利用16年至19年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5,+5]的事件窗口期中,99个跨境并购事件中,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的有52个,占比53%,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为-1.17%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着。之后加入不同的事件窗口期进行对比,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跨境并购确实存在“赢家诅咒”,并且“赢家诅咒”的影响程度接近半数,这表明我国公司的跨境并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率,并购公司为了并购标的公司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然后通过建立实证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与高管过度自信对“赢家诅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标的公司的市净率、标的公司的估值与“赢家诅咒”影响率显着正相关,并购公司的营业额与“赢家诅咒”影响率显着负相关。标的公司的总市值和净资产以及营业额、并购公司的并购费用、并购公司的成功并购经验以及并购公司的财务顾问虽然和“赢家诅咒”影响率的回归结果并不显着,但也显示出信息不对称与高管过度自信对“赢家诅咒”产生负面影响。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实证结果较为稳健。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对我国公司的跨境并购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细致分析标的公司的实际价值,理性估值、制定合适的管理者激励机制,建立管理者专业培训制度、明确并购动机,把握并购时机与公司定位、提高公司的核心能力,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获取国家政府在跨境并购中的支持、完善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好的指导我国公司的跨境并购。
夏承鹏[10](2020)在《面向边缘计算的移动区块链任务迁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块链技术拥有去中心化、可溯源以及不可篡改等安全特性,并已被应用于电子货币、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区块链工作量证明机制仍然因为其大量的计算资源需求而被人们所诟病,同时成为了区块链在移动端蓬勃发展的阻碍。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引入了边缘计算,通过迁移移动用户的工作量证明任务,保证区块链在移动环境中的运行。但现有的关于移动区块链任务迁移的大多数工作都假设单个移动用户可以从边缘服务器购买全部资源,同时也没有考虑应用于任务迁移所有参与方的激励策略。对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阶段拍卖移动区块链任务迁移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首先将区块链生成过程建模为一个遵循泊松分布的过程,形式化地阐述了通过该过程移动用户可以获得的期望收入,最后将研究的问题建模为一个整体效益最优化的问题,并引入社会效益将其量化。为解决该问题,本文以边缘服务器充当卖家,移动用户充当买家,通过将移动用户计算密集型的工作量证明难题任务迁移到到边缘服务器上执行,弥补移动设备自身计算资源的不足。将拍卖机制与团购机制结合,激励边缘服务器共享其资源到以移动用户为单位的小组中,保证了移动用户能够负担得起资源费用。在本文提出的拍卖机制中,第一阶段设计了一种潜在赢家确定算法,算法将移动用户划分为若干个组,然后根据移动用户对边缘服务器的偏好,从每个组中选择不同移动用户作为对每个边缘服务器的潜在赢家。此外,设计了一种基于VickreyClarke-Groves拍卖的赢家潜在支付费用确定算法,用于确定移动用户的潜在支付价格以及第二阶段中基站对边缘服务器的出价。第二阶段设计了一种基站与边缘服务器匹配算法,根据基站的出价以及资源信息,将基站与边缘服务器进行匹配,并计算基站的实际支付价格。在第三阶段,基于前两个阶段的匹配完成费用清算,然后将边缘服务器分配给相应的小组,移动用户将任务迁移到边缘服务器执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提出的拍卖机制符合诚实性、个人合理性、预算平衡性三项经济性质。同时证明了提出算法是近似比为(1-ε)的近似算法,以及算法的高效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区块链参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并在性能上与现有的三种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机制在移动用户数量为1000时社会效益平均分别提高了33.78%、21.84%和19.69%。
二、如何成为市场的赢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成为市场的赢家?(论文提纲范文)
(1)平台企业的竞争法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评估平台企业的市场力量 |
(一)市场力量的“直接”与“间接”评估 |
(二)“聚合”(cluster)市场 |
二、识别双边平台市场 |
三、平台市场真的“赢家通吃”吗? |
(一)市场中企业的稳定竞争:单一生态与多生态产品及互操作性 |
(二)长期存在的支配地位:准入门槛、无过错垄断与排他行为 |
(三)下降的成本、网络结构以及竞争程度 |
(四)产品差异化与“赢家通吃” |
四、结论 |
(2)基于基本面锚定视角的反转效应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 |
三、基本面锚定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一)数据说明和指标构建 |
(二)基本面锚定下股票截面收益的变化 |
1.基本面静态指标对收益率的锚定 |
2.基本面动态指标对收益率的锚定 |
四、基本面锚定下股票收益反转 |
(一)股票收益反转存在性检验 |
(二)基本面对股票收益反转的锚定作用 |
(三)异质性分析 |
五、机制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一)基本面锚定下股票收益反转的解释 |
(二)稳健性检验 |
1.代理指标替换 |
2.行业调整 |
3.代理指标调整 |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
附表 |
(3)业绩排名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三、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设定 |
1.基金风格漂移调整比率SDAR。 |
2.基金累积收益率RTN。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数据描述 |
(二)实证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 |
1.基金经理更换与风格漂移。 |
2.基金特征与风格漂移。 |
3.明星基金与垫底基金的比较。 |
4.替换风格漂移指标。 |
(四)进一步研究 |
1.风格漂移对期末排名的影响。 |
2.风格漂移对期末资金流的影响。 |
五、结论与建议 |
(4)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拍卖理论简介 |
1.2.2 基于图的市场模型 |
1.2.3 信息传播理论 |
1.3 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拍卖机制设计相关背景 |
2.1 一般机制设计环境 |
2.2 单物品拍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 |
3.1 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框架 |
3.1.1 问题概述 |
3.1.2 基于图的拍卖机制模型 |
3.2 基本理论刻画 |
3.2.1 激励相容性刻画 |
3.2.2 个体理性刻画 |
3.3 单调分配与最优支付 |
3.3.1 单调分配规则 |
3.3.2 可实施性 |
3.3.3 最优支付规则 |
3.4 收益与效率困境 |
3.4.1 不可能性定理 |
3.4.2 配置有效的最优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权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 |
4.1 预备知识 |
4.1.1 关键传播序列 |
4.1.2 延迟分配规则 |
4.2 关键传播机制 |
4.2.1 边集选择函数 |
4.2.2 关键传播机制定义 |
4.2.3 理论分析 |
4.3 案例分析 |
4.3.1 信息传播机制 |
4.3.2 阈值邻居机制 |
4.4 传播机制中的转卖问题 |
4.4.1 防转卖定义 |
4.4.2 防转卖传播拍卖机制 |
4.4.3 弱防转卖传播拍卖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权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 |
5.1 有权图传播拍卖模型 |
5.2 含中介的有权图模型 |
5.2.1 中介市场模型 |
5.2.2 树形图上的信息传播机制 |
5.2.3 一般图上的顾客分享机制 |
5.3 一般有权图上的赋权传播机制 |
5.3.1 分配规则定义 |
5.3.2 支付规则定义 |
5.3.3 理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网约车应用的主要平台和基本业务 |
第一节 网约车应用的主要平台 |
一、基于分享经济的两类平台 |
二、基于市场份额的主要平台 |
第二节 网约车应用的基本业务 |
一、传统出租车网约业务 |
二、高端定位的专车服务 |
三、低端定位的快车服务 |
四、灵活多样的其他业务 |
第二章 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的演进阶段 |
第一节 跑马圈地期的白热化竞争 |
一、不同市场主体争相进入 |
二、竞相“烧钱”的补贴竞争 |
第二节 频繁并购后的多寡头竞争 |
一、并购形成多寡头弱化竞争 |
二、“烧钱”停息后的服务竞争 |
第三节 寡头格局下的“竞争升级” |
一、B2C平台萎缩后的竞争强化 |
二、抢夺平台入口的流量竞争 |
第三章 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演进的机理 |
第一节 网络经济下“赢家通吃”形成寡头格局 |
一、网络经济引致“赢家通吃” |
二、“赢家通吃”形成寡头格局 |
第二节 “覆盖竞争”对网约车市场结构的两极影响 |
一、“覆盖竞争”对寡头格局的强化 |
二、“覆盖竞争”对市场竞争的激化 |
第四章 对其他新媒体应用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新媒体应用多历经“一般”发展历程 |
一、发展阶段有异于典型生命周期 |
二、发展速度不同于一般传统行业 |
第二节 新媒体应用发展多为两经济法则主导 |
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不适用新媒体应用 |
二、两经济法则主导新媒体应用竞争生态 |
第三节 流量竞争下新媒体应用多为巨头觊觎 |
一、新媒体巨头对流量竞争存有先天优势 |
二、依赖流量的应用易被纳入巨头生态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巴基斯坦股市市场动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卡拉奇证券交易所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市场的可预测性 |
2.2 动量策略 |
2.3 三因素模型(CAPM,P/E AND SIZE/VALUES EFFECTS) |
2.4 波动率模型 |
2.5 行为金融理论 |
2.6 疲劳循环动量 |
3 数据选取与模型分析 |
3.1 数据选取 |
3.2 研究方法 |
3.3 变量说明 |
3.4 计量经济学模型 |
4 市场动量的实证分析和讨论 |
4.1 市场回报率和波动性对动量效应的影响 |
4.2 市场状况和市场波动以及商业周期对动量的影响 |
4.3 商业周期对市场调整后的动量收益的影响 |
4.4 市场、波动率和商业周期对赢家和输家收益的影响 |
4.4.1 市场状况和市场波动以及商业周期对输家收益的影响 |
4.4.2 市场调整后的输家投资组合的影响 |
4.4.3 赢家收益的影响 |
4.4.4 市场调整后的赢家投资组合的影响 |
4.5 横截面变化或时间变化对动量利润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推荐建议 |
5.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竞争与创新的反转策略投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动量效应的成因 |
1.2.2 反转效应的成因 |
1.2.3 竞争相关的研究 |
1.2.4 创新相关的研究 |
1.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研究思路与假设 |
2.1 研究思路 |
2.1.1 创新产生反转效应的合理性 |
2.1.2 竞争产生反转效应的合理性 |
2.2 分析方法的确定 |
2.3 研究假设 |
2.3.1 关于动量反转效应的假设 |
2.3.2 关于竞争与创新变量的假设 |
第3章 中期反转策略构建的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方法 |
3.1 数据选取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2.1 双重分类法的构建 |
3.2.2 动量或反转策略投资组合构建 |
3.2.3 策略收益率计算方法 |
第4章 中期反转策略的构建与分析 |
4.1 描述统计 |
4.2 中期反转策略的构建 |
第5章 中期反转策略的关键因素分析 |
5.1 不同选股比例下的反转策略 |
5.2 不同形成期下的反转策略 |
5.2.1 3个月形成期反转策略的构建 |
5.2.2 6个月形成期反转策略的构建 |
5.2.3 9个月形成期反转策略的构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动量崩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推广在中国市场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动量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动态 |
2.2 动量崩溃的提出与改进 |
2.3 中国市场的动量与反转 |
2.4 中国市场的动量崩溃效应 |
第三章 动量崩溃理论介绍 |
3.1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
3.1.1 动量(反转)策略的构建方法 |
3.1.2 赢家与输家组合的构建步骤 |
3.1.3 动量效应的显着性的评价 |
3.2 动量崩溃的发现与成因 |
3.3 改善动量崩溃的方法 |
3.3.1 基于波动率指标的动量崩溃调整 |
3.3.2 基于市场状态的调整 |
3.4 动量崩溃改善效果的评价 |
3.4.1 收益率的计算 |
3.4.2 部分改善指标介绍 |
3.5 波动率相关内容简介 |
3.5.1 历史波动率和已实现波动率 |
3.5.2 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模型介绍 |
3.5.3 利用GARCH模型估计波动率的步骤 |
第四章 基于流动性风险改善动量崩溃的方法 |
4.1 波动率方法和市场状态方法的再探讨 |
4.2 利用流动性风险改善动量崩溃 |
4.2.1 流动性风险与动量收益 |
4.2.2 流动性风险模型 |
4.2.3 本文采用的因子介绍 |
4.3 反转崩溃的理论设想 |
第五章 动量策略及其改进在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数据与研究步骤 |
5.1.1 研究数据 |
5.1.2 研究步骤 |
5.2 动量或反转效应在A股市场的存在性 |
5.3 动量崩溃的存在性及因子变化 |
5.3.1 动量崩溃的存在性及其特征 |
5.3.2 动量策略收益与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3 动量策略收益与因子的回归分析 |
5.4 动量崩溃的改善效果 |
5.4.1 利用波动率和市场状态改善动量崩溃 |
5.4.2 利用流动性风险改善动量崩溃 |
5.5 反转崩溃的存在性及因子变化 |
5.5.1 反转崩溃的存在性及其特征 |
5.5.2 反转策略崩溃收益与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5.3 反转策略收益与因子的回归分析 |
5.6 反转崩溃的改善效果 |
5.6.1 对(12,0,12)策略进行改善 |
5.6.2 对其他反转策略进行改进的效果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跨境并购中“赢家诅咒”现象存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中“赢家诅咒”对跨境并购影响的综述 |
1.2.2 国内外对于“赢家诅咒”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跨境并购与“赢家诅咒”的相关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境并购的概念 |
2.1.2 “赢家诅咒”的概念 |
2.2 跨境并购效率的相关理论 |
2.2.1 多样化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价值低估理论 |
2.2.4 市场势力理论 |
2.2.5 产业组织理论 |
2.2.6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 |
2.3 跨境并购中“赢家诅咒”的存在机制 |
2.4 “赢家诅咒”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2.5 小结 |
第3章 跨境并购中“赢家诅咒”的存在性分析 |
3.1 存在性以及影响的评价方法 |
3.2 研究数据与样本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筛选与样本描述 |
3.3 “赢家诅咒”的影响评价 |
3.4 小结 |
第4章 “赢家诅咒”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以及模型的构建 |
4.1.1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
4.1.2 模型的构建 |
4.2 “赢家诅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政策建议 |
5.1 细致分析标的公司的实际价值,并理性估值 |
5.2 制定合适的管理者激励机制,建立管理者专业培训制度 |
5.3 明确并购动机,把握并购时机与公司定位 |
5.4 提高公司的核心能力,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 |
5.5 获取国家政府在跨境并购中的支持 |
5.6 完善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
5.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面向边缘计算的移动区块链任务迁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块链网络研究 |
1.2.2 任务迁移算法研究 |
1.2.3 移动区块链模型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区块链与边缘计算 |
2.1 区块链 |
2.1.1 区块链概述 |
2.1.2 区块链结构 |
2.1.3 工作量证明机制 |
2.1.4 区块链安全性 |
2.2 边缘计算 |
2.2.1 边缘计算概述 |
2.2.2 拍卖机制 |
2.2.3 基本术语 |
2.2.4 经济性质 |
第三章 问题定义与系统模型 |
3.1 任务迁移问题定义 |
3.2 移动区块链模型 |
3.3 约束条件 |
3.3.1 诚实性 |
3.3.2 预算平衡性 |
3.3.3 个人合理性 |
3.3.4 计算高效性 |
第四章 任务迁移算法机制 |
4.1 三阶段拍卖机制 |
4.2 阶段一:潜在赢家匹配策略 |
4.3 阶段二:基站于边缘服务器匹配策略 |
4.4 阶段三:计算迁移 |
第五章 理论证明与模拟实验分析 |
5.1 经济性质证明 |
5.1.1 诚实性 |
5.1.2 预算平衡 |
5.1.3 个人合理性 |
5.2 计算效率证明 |
5.2.1 非确定性多项式难题 |
5.2.2 计算效率 |
5.2.3 近似比 |
5.3 模拟实验 |
5.3.1 模拟设置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四、如何成为市场的赢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台企业的竞争法特性分析[J]. 赫伯特·霍温坎普,李中衡. 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 2021(00)
- [2]基于基本面锚定视角的反转效应再考察[J]. 朱超,王政. 金融评论, 2021(04)
- [3]业绩排名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研究[J]. 易力,盛冰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1(07)
- [4]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D]. 李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网约车应用市场结构研究[D]. 周云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巴基斯坦股市市场动量效应研究[D]. 那维(Naveed Khan).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竞争与创新的反转策略投资组合研究[D]. 李天野. 吉林大学, 2020(08)
- [8]动量崩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推广在中国市场的实证[D]. 黄子益. 山东大学, 2020(10)
- [9]跨境并购中“赢家诅咒”现象存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祝华夏.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面向边缘计算的移动区块链任务迁移技术研究[D]. 夏承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