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曾捷[1](2016)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最新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v2.2)和统计衰变模型(GEMINI),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反应后碎块的总动能、电荷和同位素分布等情况。结果很好的符合了实验数据,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深度非弹性碰撞的机制和核核相互碰撞中的动力学过程。在模拟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之前,我们首先从核的基态性质,如结合能、方均根半径等,检验了ImQMD-v2.2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研究近垒160+40Ca和154Sm+162Gd反应体系的总动能分布,发现在中心碰撞和半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存在大质量转移的现象。用ImQMD-v2.2+GEMINI混合模型模拟了入射能量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发现在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即使不加统计衰变模型也能符合的很好:但是对于擦边碰撞的情况,ImQMD-v2.2的大质量碎块产额大,而中等质量碎块产额很小。通过衔接统计衰变模型GEMINI使初级的大质量碎块产生次级衰变,从而改善了中等质量碎块的分布,对大质量区域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很好地再现了入射能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产物的电荷分布。同时我们也用混合模型研究了154Sm+162Gd在质心能量Ec.m=440 MeV情况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丰中子同位素的产额要远大于丰质子,而经过统计衰变模型计算之后,产生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还是很多。还计算了1S4Sm+154Sm和238U+238U在入射能量E=35 MeV/u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在A=45-60的质量区域,统计衰变的影响非常明显,大量的丰中子核经过对称或不对称裂变、粒子蒸发等,导致在A=10-25区域的产额有明显的增加。而在这两个中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反应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很明显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产生。这些研究表明近垒能区的多核子转移反应是产生新的丰中子同位素的一种新途径。
蒋翔[2](2015)在《重离子熔合、碎裂反应的量子输运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一直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研究原子核结构以及核力的重要途径。当反应能量在库仑位垒附近时,由于Pauli不相容原理的限制,核子的平均自由程很长,平均场起主要作用。核结构效应与量子效应会对反应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库仑排斥力与核吸引力之间会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关系;随着反应能量的升高,核子-核子碰撞开始起作用,平均场与两体碰撞之间也会出现竞争关系;这些都使得低能区的反应机制变得非常复杂。本文从微观量子多体理论出发,主要研究了以下三部分内容:(一)利用时间相关的Hatree-Fock(TDHF)方法及密度约束的TDHF(DC-TDHF)方法研究了低能重离子熔合反应中的非中心效应以及静态形变效应。结果表明,在弹靶都是球形核的熔合反应中,核-核相互作用势(不考虑离心势)和有效质量都依赖于碰撞参数,这种依赖关系(非中心效应)随体系的增大而变强。当能量在库仑位垒附近时,非中心效应使熔合截面明显降低。当能量高出库仑位垒很多时,非中心效应对熔合截面几乎没有影响。本工作中还考虑了弹靶有一个是变形核的情况(只考虑prolate形变),由于形变伴随着原子核单粒子能级和壳结构的改变,这属于量子效应的范畴。因此本文还讨论了这种量子效应以及非中心效应对熔合激发函数的影响。(二)在能量高于库仑位垒较多时,平均场与核子-核子碰撞之间有着竞争关系,因此从微观角度澄清单体耗散与两体耗散的关系非常重要。以往得到的结果依赖于所采用的模型,单体耗散与两体耗散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ImQMD模型结合一维宏观输运方程研究了低能情况下对称体系熔合反应中的能量耗散过程。通过限制ImQMD模型中的两体碰撞,进而研究了单体耗散与两体耗散的关系。由于两体碰撞会阻碍核子转移过程,减弱单体耗散的强度。因此,一旦体系中存在着两体碰撞,体系的能量耗散过程就不能简单地分解为单体耗散与两体耗散的叠加,二者之间存在着关联。(三)利用ImQMD模型结合GEMINI++退激发程序研究了15A MeV238U+197Au的三分裂反应。该反应的出射道以三分裂和四分裂为主,与对称的15A MeV197Au+197Au的三分裂反应存在很大的区别。后者主要以两分裂为主。单独采用ImQMD模型无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而考虑产物的退激发过程以后,可以很好地再现实验数据。动力学过程的分析表明,在较小的碰撞参数下,弹靶先要经历深部非弹性碰撞,这一过程主要伴随着大量核子从197Au向238U转移。
叶巍[3](2002)在《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统计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In核在三维空间的转动自由度对 1 0 .6和8.5MeV/u84Kr+ 2 7Al碰撞裂变前粒子发射的影响 .发现对后一个轰击能 ,断前粒子发射不敏感于转动自由度 ;对前一个能量 ,转动自由度的引入使提取的裂变延迟时间从 2 0× 1 0 - 2 1s减少到 7.5× 1 0 - 2 1s,表明了它对裂变前粒子蒸发的影响 ,计算结果也表明仅有转动自由度并不能完全解释In核的断前粒子增强发射现象 .发现了转动自由度在粒子发射中所起的作用对系统的激发能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
李加兴[4](2001)在《~(20)Ne轰击Be靶碎裂产物核反应总截面的测量》文中指出核反应总截面是表征原子核反应基本特征的一个基本量,从实验测得的核反应总截面中可以得到有关核反应、核结构和核内核子分布的信息。在由放射性束流所产生奇异核的结构与各种反应机制研究中,反应总截面的测量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具有奇异晕核结构的核的一个典型的物理现象就是其反应总截面要比稳定核大很多,I.Tanihata等人最早就是通过对放射性束流的相互作用截面的测量发现了具有奇异结构的核,即中子晕核。这次实验结果得出的跟放射性奇异核性质等有关的一些有趣现象,为放射性束核物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采用能量为80 MeV/u的初级束20Ne轰击3 mm厚的Be靶,在RIBLL上测量了由初级靶上产生碎裂反应所得到的次级12N,17F和17Ne等质子滴线核在Si靶上的中能核反应总截面σR,从而补充了现有的中能区放射性核反应总截面的实验数据。由于12N,17F和17Ne都是理论预言可能具有奇异质子结构(质子晕或质子皮)的核,测量它们在中能区的核反应总截面,可以对上述预言提供实验上的检验。在与相邻同位素核的反应截面测量结果的比较中,发现,12N,17F反应截面值明显偏大,17Ne的截面值没有异常。利用基于库仑修正和有限程修正后的微观Glauber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对于12N,理论计算反应截面曲线同实验数据明显偏离,因此,它可能具有奇异结构;对于17F,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没有给出奇异结构特征;对于17Ne,实验和理论分析都没有发现奇异结构。对核反应总截面进行研究的一个有用的理论就是Glauber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基于自由核子-核子(N-N)碰撞的与核物质密度有关的理论,因而能够
叶巍,沈文庆[5](2000)在《形变对10.6MeV/u84Kr+27Al反应裂变前粒子发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形变效应对 1 0 6MeV/u84Kr+ 2 7Al反应中断前粒子发射的影响 .发现通过测量的裂变前粒子多重性提取的裂变延迟时间将因此从 2 0× 1 0 - 2 1s减少到 5× 1 0 - 2 1s,表明增强的断前粒子发射有一部分来自形变效应的贡献 .
陆中道,叶巍,沈文庆[6](1999)在《重离子反应中的集体转动效应及反应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重离子反应中的集体转动效应及反应特征.给出了反应最大碰撞参数、碰撞中心度、平均集体转动能以及转动角速度等表征反应特征的物理量.对10.6MeV/u84Kr+27Al→111In裂变反应研究表明,该反应具有高的碰撞中心度,集体转动能约占总激发能的1/3,系统在裂变前转动了约8.8圈.
叶巍,沈文庆,陆中道,冯军,马余刚,王建松,K.Yuasa-Nakagawa,T.Nakagawa[7](1998)在《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角动量对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用推广的裂变扩散模型研究了角动量对10.6MeV/u84Kr(27Al,二体裂变)反应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发现阶点前粒子多重性和断点时间随着角动量的减小逐渐增大,而且绝大多数粒子是在鞍点前发射的。对实验中二体裂变反应发生的角动量范围进行权重平均,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断点前粒子多重性。同时还研究了影响断点前粒子多重性和断点时间的诸多因素。
叶巍,沈文庆,马余刚,冯军[8](1997)在《用动力学模型计算10.6MeV/u84Kr(27Al,准裂变)反应的裂变时间》文中提出用单体耗散模型对10.6MeV/u84Kr在27Al上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准裂变反应的准裂变时间大于200×10-22s.发现对本反应系统,准裂变的出现至少需要8MeV/u阈能
二、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理论框架及模型介绍 |
2.1 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简介 |
2.2 GEMINI统计衰变模型 |
第三章 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研究 |
3.1 模型检验 |
3.2 总动能分布 |
3.3 电荷分布 |
3.4 同位素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及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重离子熔合、碎裂反应的量子输运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平均场理论 |
2.1.1 Hatree-Fock方法 |
2.1.2 Time-dependent Hatree-Fock方法 |
2.1.3 密度约束的Time-dependent Hatree-Fock方法 |
2.1.4 Skyrme能量密度泛函 |
2.2 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
2.3 统计衰变模型 |
第三章 熔合反应中非中心效应及静态形变效应 |
3.1 球形核熔合反应中的非中心效应 |
3.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3.1.2 理论方法 |
3.1.3 质量四级矩及转动惯量 |
3.1.4 核-核相互作用势 |
3.1.5 有效质量参数 |
3.1.6 熔合激发函数 |
3.1.7 小结 |
3.2 球形核+变形核熔合反应中的静态形变效应和非中心效应 |
3.2.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3.2.2 熔合激发函数 |
3.2.3 静态形变效应及非中心效应 |
3.2.4 小结 |
附图 |
第四章 低能重离子熔合反应中的能量耗散 |
4.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4.2 宏观参量的提取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体系的动力学行为及热力学性质 |
4.3.2 核-核相互作用势 |
4.3.3 相对运动的有效质量参数 |
4.3.4 摩擦系数 |
4.3.5 粒子交换与两体碰撞在能量耗散当中的作用 |
4.4 小结 |
附图 |
第五章 15A MeV~(238)U+~(197)Au三分裂反应中的大质量转移过程及退激发在该反应中的作用 |
5.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碎块多重数分布 |
5.2.2 第一次深部非弹性碰撞 |
5.2.3 初级碎块的退激发 |
5.3 小结 |
附图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3)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计算公式 |
3 结果与讨论 |
(4)~(20)Ne轰击Be靶碎裂产物核反应总截面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原子核物理的发展 |
1.2 放射性束装置及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简介 |
1.3 放射性束物理和奇异核结构研究的现状 |
第二章 计算反应总截面的几种理论模型 |
2.1 半经验的S.Kox公式和Shen公式 |
2.2 Glauber 模型 |
2.3 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 |
2.4 Skyrme-Hartree-Fock(SHF)模型 |
2.5 BUU(Boltzman-Uehling-Uhlenbeck)方程 |
第三章 核反应总截面测量实验中的探测器布局和各测量装置 |
3.1 几种测量核反应总截面的方法的介绍 |
3.1.1 束流透射法 |
3.1.2 4π-γ符合法 |
3.1.3 其他方法 |
3.2 RIBLL 上测量核反应总截面的实验探测器布局及各探测器装置 |
3.2.1 飞行时间探测器 |
3.2.2 RIBLL 中的△E 探测器 |
3.2.3 RIBLL 中的能量探测器 |
3.2.4 粒子鉴别实验 |
3.3 RIBLL 中的电子学测量和数据获取系统 |
第四章 ~(20)Ne轰击~9Be产生碎片与 ~(28)Si的反应截面的测量 |
4.1 关于~(12)N、~(17)F和~(17)Ne的研究现状 |
4.2 RIB 的产生和输运 |
4.3 实验的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
5.1 半经验的SHEN 公式 |
5.2 Glauber 模型 |
5.2.1 Skyrme-Hartree-Fock 模型和RMF 模型 |
5.2.2 单参数的HO 密度分布形式 |
5.2.3 双参数的费米分布形式 |
5.3 对奇异核反应截面的拟合 |
5.3.1 对核的分布加尾巴的形式 |
5.3.2 核芯加奇异核子的形式 |
第六章 核半径的提取 |
6.1 核物质半径的唯象公式 |
6.2 从核反应总截面中提取核半径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D]. 曾捷.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2]重离子熔合、碎裂反应的量子输运理论研究[D]. 蒋翔. 北京师范大学, 2015(08)
- [3]转动自由度对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裂变前粒子增强发射的影响[J]. 叶巍.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2(01)
- [4]~(20)Ne轰击Be靶碎裂产物核反应总截面的测量[D]. 李加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01(02)
- [5]形变对10.6MeV/u84Kr+27Al反应裂变前粒子发射的影响[J]. 叶巍,沈文庆.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0(10)
- [6]重离子反应中的集体转动效应及反应特征[J]. 陆中道,叶巍,沈文庆.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9(10)
- [7]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角动量对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J]. 叶巍,沈文庆,陆中道,冯军,马余刚,王建松,K.Yuasa-Nakagawa,T.Nakagaw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8(03)
- [8]用动力学模型计算10.6MeV/u84Kr(27Al,准裂变)反应的裂变时间[J]. 叶巍,沈文庆,马余刚,冯军.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