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分布、丰度及生长状况研究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分布、丰度及生长状况研究

一、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月嵩[1](2019)在《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企鹅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响应研究》文中认为企鹅是南极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捕食者和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生物。企鹅的生存强烈依赖于特定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环境。本项研究选择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北部的长半岛作为南极无冰区的典型代表,以现代及废弃企鹅聚落周边的水系粪土沉积物和粪土沉积剖面、地表及地层中的企鹅残体(羽毛、残骨、蛋壳等)为主要研究载体;应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元素、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恢复当地全新世以来的企鹅生态历史,包括其种群数量、食物结构、聚落建立与废弃等方面的演化过程及其对多种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发现其在多重时间尺度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模式和驱动机制。(1)末次冰期-全新世转换过程中的企鹅登陆利用长半岛一根含粪湖泊沉积柱,研究了当地的末次冰消历史和企鹅居住历史.通过对沉积柱的年代框架和一个粗粒碎屑层的岩性分析,确定了当地末次冰消的时间为15.6 kyr BP,早于此前人们的认识。基于地球化学元素和基岩背景值的对比,判定当地企鹅聚落在约14.6 kyr BP开始建立,其后种群数量处于长期增长趋势,到中全新世的约6740 yr BP随气候适宜期开始快速增长。这是目前东南极末次冰盛期以来最古老的企鹅活动的地质记录,其种群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暖过程相吻合,亦与基因学研究所恢复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栖息地扩散过程相一致。结合南北极其它地区鸟类在全新世的栖息地扩张过程,提出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中,适宜的无冰栖息地的出现是企鹅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大的主控因素。(2)过去两千年企鹅与磷虾数量的百年-亚百年级震荡利用长半岛较年轻的两根湖泊粪土沉积柱,通过P/A1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指标,重建了一千多年来企鹅种群数量和食谱变化,并以后者推断了普里兹湾冰间湖夏季磷虾数量的变化。从百年和亚百年尺度的波动来看,企鹅数量和磷虾丰度的变化均与太阳辐射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相变化,反映了南极生物生态在食物链上的级联效应。太阳辐射通过改变南大洋表层海水的光照有效性和光合作用强度,控制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南大洋浮游生物群落和磷虾数量,最终影响高级捕食者如企鹅的盛衰。食物有效性的变化是普里兹湾过去千年企鹅生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过去一千年的企鹅生态灾难与聚落废弃事件在长半岛通过地表分布的大量企鹅干尸和快速沉积的废弃聚落粪土沉积剖面的年代,发现了~750 yr BP和~200 yr BP两次年代际尺度的大规模企鹅死亡和聚落废弃事件。通过对年代学、沉积地层、地表形态等方面的分析,推断两起事件可能是由多年代际尺度的长波3模态下,增强的经向水汽输送和区域性降水增加导致的,指出在历史时期较短时间尺度的突变性气候异常可能对企鹅生态产生灾难性后果。基于该模态下的大气环流条件与现代观测到的变化趋势的相似性,警示同类事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可能更多地出现,对南极企鹅的生存带来新的威胁。

陈吕凤[2](2018)在《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极磷虾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南大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南极海洋食物网组成也表明磷虾在其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为了探究磷虾群在海洋空间分布特性及其生态环境影响,本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是不同环境因素对磷虾群空间分布的影响,二是从物种生境的角度分析磷虾群空间分布特性以及磷虾渔业对磷虾依存种(企鹅)的影响。选取水温、光合有效辐射度、深度、海冰、叶绿素、离岸距离等环境因子,深入分析环境要素与磷虾分布及种群特征影响。3种以磷虾为主要摄食对象的企鹅种对磷虾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与亮点在于将空间分析模型引入磷虾渔业研究当中,并且为南极磷虾渔业在南极半岛北部的生态效应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基础有效数据。多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南极均投入了一定的资源和努力对磷虾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理、食性、繁殖以及空间分布特性等。近年来,空间分析模块应用于海洋生物类的时空分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我国关于该模块对磷虾空间分布的研究鲜有报道。此外,磷虾渔业对陆基捕食者可能的潜在影响也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为补充这些研究空白,本研究基于2010-2016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执行期间采集的数据以及全球环境数据网站获得的环境数据,对南极半岛北部区域的磷虾群时空分布及其生态效应展开研究,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南极半岛北部区域磷虾群进行空间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磷虾的分布影响以及磷虾渔业对依存种(企鹅)索饵是否产生潜在影响。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磷虾空间分布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维护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磷虾渔业基础数据及采集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深度数据等)以及二次计算获得的离岸距离数据和距离海底深度数据是本研究中主要数据集。结合环境项目网站提供的该研究区域的环境数据,如叶绿素、光合有效辐射度、海冰数据以及企鹅群聚集点数据等进行分析。利用地统计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对南极磷虾空间分布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丰度较高的磷虾群主要分布在深度175-450米的范围,海水温度范围为-1.1-0.9℃。(2)在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较高的区域且最适温度范围内,CPUE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最适深度范围中,磷虾群至海底的距离越大,其CPUE值越小。(3)光合有效辐射度对磷虾群分布存在显着季节性差异,磷虾群多分布在于光合有效辐射度较低区域。(4)当冬季(5、6月份)海冰覆盖率较高时,开阔水域的CPUE值最高。(5)磷虾群至冰缘线的距离与CPUE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6)GWR模型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东-西水域海温对磷虾渔业CPUE的空间分布产生东-西方向的正相关关系,而虾群深度与离岸距离对CPUE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且存在着年际和区域性差异。(7)磷虾渔业对不同种类企鹅的影响不同,磷虾渔业对企鹅的索饵影响不显着。本研究将空间分析与地统计模型相结合,研究磷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磷虾渔业对南极海洋生态的影响,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磷虾空间分布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释磷虾群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并为探究磷虾渔业与磷虾依存者之间的相关性指明思路。

韩正兵[3](2018)在《东南极普里兹湾“生物泵”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极地海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汇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地海域生物泵的运转效率及其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南极海冰呈现不均一性变化趋势,对极地生物泵的影响亟待评估。本文利用20092015年普里兹湾的现场调查资料和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样品数据,以不同界面的碳通量来量化普里兹湾生物泵强度与效率,并分析其控制因素。结合海冰、叶绿素a等遥感资料,运用碳稳定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不饱和高支链类异戊二烯烃)指标,解析并定量研究冰藻对普里兹湾海域有机碳沉降通量的贡献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里兹湾湾内450m深度处有机碳的年平均通量为253mmol C m-2 yr-1,明显高于湾外,且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冰和光照等因素。沉降颗粒物主要由硅藻及其残体组成,且生物硅与有机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是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利用Martin曲线将南大洋不同海域的有机碳通量标准化至100m深度,发现各海域的年通量差异较小。(2)2010/2011年普里兹湾有机碳的输出效率和输送效率分别为11.4%和3.4%,而2014/2015年分别为4.9%和1.1%,均低于南大洋平均水平,说明普里兹湾海域的生物泵效率较低。2014/2015年存在高生产低效率的现象,其原因可能在于:1、海冰的提前消融导致温度的升高和浮游植物的提前旺发,促进了细菌生产力的提高;2、缺少冰筏碎屑等有效“压舱物”,使得更多的有机质停留在上层分解再循环。(3)沉降颗粒物中冰藻标志物与海冰消融、冻结存在明显的响应现象,可较好的反映海冰的变化过程。冰藻贡献的沉降碳通量年平均为82μmol m-2 d-1,占总沉降碳通量的18.6%,其中夏季沉降碳通量为120μmol m-2 d-1,同期占比约为23.6%。夏季冰藻沉降碳通量占海冰中有机碳储量的22.1%,相对浮游藻类具有更高的生物泵效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冰藻与冰筏碎屑的共沉降效应。由于未来南极海洋海冰减少、温度升高和铁供应增加,硅藻生产力可能将大大提高,但生物泵效率的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南极海洋生物泵的变化趋势愈加复杂,仍需要开展长期观测与研究以评估未来南极海洋的固碳能力。

赵国庆[4](2018)在《南极磷虾在渔场中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南极磷虾通常指的是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 Dana),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南极磷虾的储量十分丰富,据最近的声学评估得知,南极磷虾的生物量在6.510.0亿吨之间,保守估计也达到2.56亿吨,生物量约占浮游生物量的50%,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另外,南极磷虾营养丰富,是潜在的巨大的蛋白质库。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南极磷虾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南极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对象,捕捞方式以拖网为主,生产船只一般为大型尾滑道拖网加工船。南极磷虾主要生活在距离南极大陆不远的南大洋中(南纬50度以南水域),尤其在威德尔海的磷虾更为密集。有时磷虾集体洄游可形成长、宽各达数百米的队伍,每立方米中有数万只磷虾,海水颜色亦发生变化,即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呈现一片荧光。本文所涉及到的磷虾的传统渔场为48.1区,即南舍得兰群岛周围海域。南极磷虾的采集工具为日本制四片式单船中层磷虾拖网。本文根据2017年4—6月中国水产有限公司“龙腾”轮南极磷虾探捕拖网调查的渔业及观测数据,以南极磷虾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评价指标,对南极磷虾的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磷虾的产量逐月降低,CPUE值的月间变化差异不大,但基本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4—6月南极磷虾CPUE的均值依次为14.76±0.61、13.12±0.55和16.74±0.80 t/h。总体来讲,南极磷虾的CPUE值呈现偏左的单峰分布,大多数的网次均CPUE值分布在较小的一侧,较大的CPUE值占很少部分,统计时间段的CPUE在0.6753.33 t/h之间,平均CPUE为14.57±0.37 t/h。经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检验,拖网深度、表层温度(SST)和拖网时间段都对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具有显着性影响,拖网速度对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影响不显着。各因素对南极磷虾CPUE的影响如下:1、当温度在﹣2.5﹣2.0℃时,平均CPUE值最高,为15.4947±0.6252 t/h。而当温度在﹣0.50℃时,南极磷虾的CPUE均值达到最低,为8.75±1.25 t/h。综上可知,当温度从﹣2.5℃至0℃变化时,南极磷虾的CPUE值基本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南极磷虾的平均资源量水平随拖网深度的变化而变,通过对“龙腾”轮探捕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随着拖网深度的增加,南极磷虾的CPUE均值逐渐缩小,CPUE从拖曳深度为025 m时的16.51±1.08 t/h逐渐降低到9.23 t/h。3、拖速作为南极磷虾捕捞过程中的捕捞因素,对于南极磷虾的CPUE具有很大的影响。调查期间拖速在1.73.2 kn之间,集中在2.02.9 kn之间,占总网次的比例达到90%。拖速的变化对于南极磷虾的CPUE的影响不大,随着拖速的变化,CPUE基本上保持不变。4、全航次南极磷虾拖网的平均CPUE按时段呈倒V型分布,下午时段最大,为17.31±0.85 t/h,上半夜时段最小,为12.56±0.55 t/h。此外,为探讨全球温度变化下海冰融化等导致的盐度变化下南极磷虾的适应性,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两组实验。骤变实验以34为基础盐度,活体磷虾直接转入14、18、22、26、30、34、38、42、46、50和54盐度水体中;渐变实验盐度从34开始,以4/d的日变幅逐渐升至54和降至14,观察记录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南极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蜕壳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骤变实验中,盐度对南极磷虾死亡率的影响具有显着作用(P<0.05)。蜕壳现象只出现在骤变盐度2642范围时,且以盐度值为38时达到最大值,为88%。在渐变实验中,盐度对南极磷虾的存活率的影响具有显着作用(P<0.05)。当盐度为3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大值,为70%。由此得出结论,南极磷虾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适应盐度骤变的能力,其存活的适宜盐度为3042。以34为基础盐度,盐度在特定范围内升高时,会增强磷虾的蜕壳率,而随着盐度的下降,蜕壳率会逐渐降低。

帅春燕,支崇远[5](2016)在《南极硅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南极硅藻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南极食物网的基石,其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南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南极硅藻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综述了海冰硅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南极湖泊硅藻的物种构成特征及附生硅藻和共生硅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为南极硅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分子生态学研究、生物地理学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王冬[6](2016)在《普里兹湾涡旋、上升流及水团对磷虾分布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利用1992年到2014年的海面高度计数据,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CTD数据以及第31次南极考察ADCP数据来分析南极普里兹湾的涡旋、上升流以及水团的特点,结合29次南极考察的磷虾资源量信息,旨在研究普里兹湾物理海洋要素对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观测数据信息,主要对普里兹湾内5个南北向断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处理海面高度计数据,观测所绘制普里兹湾海表涡旋图可知涡旋的主要生成机制为海表风场,普里兹湾内常常出现独立且中心深度较大的冷涡或暖涡,同时,湾内海冰的消融时间常早于其他海域,故湾内可能存在上升暖流;通过分析CTD数据绘制的温盐等值线图发现5个断面都存在上升流,辅以ADCP数据绘制的断面流速矢量图,可知普里兹湾陆架坡折区常存在上升流;通过定性综合分析法、浓度混合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普里兹湾水团进行的分析可知2013年南半球夏季普里兹湾共存在水团:夏季表层水、冬季陆架混合水、冬季冰架混合水、冰架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其中绕极深层水的南侵运动受陆坡阻碍常形成上升流,所以200米以浅海域也可发现绕极深层水的踪迹。分析磷虾资源量信息可知磷虾常趋向分布于陆架破折区且富含营养盐的暖水团中,这些暖水团通常由绕极深层水涌升而成。最终对应涡旋、上升流、水团以及磷虾资源量信息可知,以上物理海洋要素可直接影响磷虾的分布。

时永强,孙松,李超伦,陶振铖[7](2014)在《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南极夏季高速采集器和IKMT网走航采样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水平分布、生长状况及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在威德尔海域丰度高于普里兹湾海域,两个海域的磷虾丰度都低于历史同期。从两个年度南极考察的整个调查海区来看,南极大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但也存在个别生长状况较差站位,推测与海冰回退时间较晚或叶绿素浓度较低有关。利用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大磷虾样品,在海冰边缘区域站位,未成体磷虾占有很大比例;而在海冰已经消退较长时间的海域,成体磷虾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大磷虾未成体与成体不同的分布特征。南极大磷虾在不同海域种群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种群补充产生一定的影响。

屈泰春,黄洪亮,汤勇,陈帅,刘健,李灵智,冯春雷,吴越,徐冰[8](2013)在《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中噪声剔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以其无选择性、覆盖面积大、快速准确、不伤资源等优点被应用到多种水生生物的资源评估工作中。但是,在使用回声积分系统采集水体声学信号时,由于受声学仪器、调查船只、周围环境、混在生物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很多噪声和混响等干扰信号。在使用声学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之前,应将数据中的噪声和混响进行剔除,避免对资源量评估产生影响。文章将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噪声剔除方法归纳总结为三类:设定积分阈值法、科学渔探仪被动模式噪声剔除法和科学渔探仪主动模式噪声剔除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希望对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的数据后处理过程有所帮助。

孙维萍[9](2013)在《南极普里兹湾微量元素锌(Zn)镉(Cd)的分布与来源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和镉是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它们参与浮游植物的生物过程,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海洋初级生产力。特别是在南大洋高营养盐低生产力海区,锌和镉是调控海洋浮游植物营养过程的重要因子,从而影响南大洋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本文以南极普里兹湾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检测普里兹湾海水、沉积物、沉降颗粒物、拖网浮游植物以及沉积物中提纯的硅藻蛋白石中的锌和镉的含量,研究了普里兹湾海洋环境介质和浮游植物生物体中锌和镉的分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锌和镉的来源;采用地化指标铝,计算了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EF,反演了人类活动对南极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并分别估算了普里兹湾沉积物和沉降颗粒物中锌和镉的岩源性输入和生物源性输入。同时在定量分析微量元素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溶解态营养盐、有机碳、生物硅以及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锌和镉对上层初级生产力的指示作用。获得如下主要的研究结果:(1)普里兹湾基本上不存在锌和镉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现象,但是在南极夏季期间,冰架边缘浮游植物的旺发可能会导致短暂的锌供应不足,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利用。(2)海水中锌和镉的分布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普里兹湾表层环流(Prydz Bay Gyre)以及沉降颗粒物再降解过程的影响;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百年沉积记录变化和沉降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含量、通量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控于普里兹湾的物质来源及其组成。(3)普里兹湾冰架边缘区锌和镉的生物源性输入相对较低,冰架边缘融冰输入的大量岩源性碎屑是主要原因;而陆架区的锌和镉主要为生物源性来源,来源于上层水体中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深海区也以生物源性输入为主,与深海区极低的岩源性输入以及深海Fe-Mn氧化物对生物源性Zn的吸附作用相关。(4)普里兹湾陆架区浮游植物对海水中锌和镉的富集分别达到4.6×105倍和5.0×104倍;在溶解态锌含量适宜范围内,浮游植物对Zn和Cd的吸收是相辅相成的,当锌含量低于限值时,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加强,而高含量锌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Zn、浮游植物生物量、海水pC02是影响浮游植物对Cd吸收利用的主要因子;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锌和镉主要成为其体内的易降解组分,在浮游植物降解过程中,锌和镉的降解程度基本相当。(5)普里兹湾微量元素Zn和Cd与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重要生源物质有机碳和生物硅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锌和镉在底质沉积物中的保存率高达50%以上,可以成为衡量上层输出生产力的科学指标。根据Zn、Cd估算的普里兹湾陆架区的输出生产力在15.2~20.0gC m-2a-1之间。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是否存在Zn和Cd的限制,论证Zn和Cd能否成为衡量普里兹湾上层水体初级生产力的科学指标提供了新的认识。

于培松[10](2013)在《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开展的多个调查航次,针对海洋水体、颗粒物、沉积物和捕获器样品,进行了以有机碳为主的生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上层海洋环境要素、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沉降颗粒物质来源、通量及全年变化趋势,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通量以及利用生物标志物恢复了近百年来上层海洋生产力、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海表温度的变化,揭示了海洋沉积记录对上层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普里兹湾海域上层水体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湾内50m以浅水体中含量较低,溶解氧则呈现相反的分布趋势。海水颗粒有机碳含量从湾内向湾外递减,且湾内含量远远大于湾外,颗粒有机碳含量年际变化较大,且与叶绿素a、生物硅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等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关系。颗粒有机碳主要由夏季生长旺盛的浮游植物贡献,占绝对优势的硅藻群落是颗粒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研究海域不存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多年来对普里兹湾海域的现场实测发现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均以湾内陆架区域最高,并远高于陆坡区和湾外深海区,湾内海域同时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初级生产力虽然年际间差异较大,但多年来趋势较为稳定,实测平均值为0.91±0.52gC·m-2·d-1,按每年90天计则为82±47gC·m-2·a-1,而新生产力为35gC·m-2·a-1,显示该海域有较高的生产力输出通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也以湾内陆架区域最高,且初级生产力以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贡献为主。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以硅藻占绝对优势,优势度可达80%以上。普里兹湾湾内海域颗粒物沉降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南极夏季颗粒物沉降通量较高,而整个冬季通量都较低。沉积物捕获器获取的沉降颗粒物质全年通量为74.31g·m-2·a-1,其中夏季约90天时间内的沉降通量占66%。有机碳全年沉降通量为4.3gC·m-2·a-1,占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5.2%,具有较高的碳输出通量。捕获器中生源组分沉降通量夏季最高,冬季则几乎为零,而陆源组分沉降通量则是夏季较高,冬季略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物泥质含量分布相似,湾内东部区域多为泥质沉积,有机碳含量也较高,而湾内西部区域泥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均较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生物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与上层海洋浮游植物密切相关,占有优势地位的硅藻群落是有机质沉降和埋藏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中有机碳与总氮呈密切线性相关,C/N比值为5.58.2,反映出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有机碳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到达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研究区域有机碳保存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利用210Pb测年法测得了普里兹湾5个站位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平均为1.06mm·a-1,与南北极多个陆架边缘海沉积速率相当。湾内中心区域的沉积速率相对较快,而靠近陆缘和冰架的沉积速率较慢。沉积物积聚通量为3131254g·m-2·a-1,受陆源砂输入和生源物质沉降的共同影响。有机碳沉积通量不仅与沉积物积聚通量有关,还受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湾内有机碳沉积通量平均为4g C m-2a-1,占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4.9%,表明研究海域具有较高的生物泵效率。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含量与有机碳、生物硅等生源物质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沉积地层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估算的表层海水温度揭示近百年来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范围为-1.851.44℃。海表温度在厄尔尼诺时期明显偏高,而在拉尼娜时期则较低,表现出受异常气候事件影响明显。利用浮游植物标志物重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到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硅藻相对含量显着增高,甲藻降低;在拉尼娜期间硅藻比例有所降低,甲藻则呈增加趋势。底部被埋藏的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和硅藻植物群落有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出海洋底部对上层海洋生物地化过程的响应。沉降颗粒物质中的生物钡通量与生源物质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通量模型估算的输出生产力可以反映出研究海域上层水体的生产力状况。沉积物中的生物钡与生物硅、有机碳含量都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与上层海洋生产力和浮游植物密切相关。利用通量模型估算了百年来的输出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近几十年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并与海表温度趋势相同,且都与厄尔尼诺暖事件呈对应关系,反映出极区海洋沉积记录信息不仅能够反映上层海洋环境的变化,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二、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企鹅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末次冰期以来东南极气候变化与企鹅活动记录
        1.1.1 冰期-间冰期转换及早全新世
        1.1.2 中-晚全新世大暖期
        1.1.3 新冰期
        1.1.4 企鹅历史活动记录
    1.2 影响企鹅生态的气候、环境因素
        1.2.1 海冰与冰盖
        1.2.2 大气环流与气候模式
        1.2.3 食物与海洋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2.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样品采集
    3.3 分析方法
        3.3.1 年代学测定
        3.3.2 理化指标
        3.3.3 元素
        3.3.4 有机生物标志物
        3.3.5 碳氮稳定同位素
        3.3.6 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末次冰期-全新世转换过程中的企鹅登陆
    4.1 RN沉积柱年代框架与岩性
    4.2 RN沉积柱地球化学特征
    4.3 末次冰消沉积层的分辨
    4.4 企鹅粪土沉积层的分辨
    4.5 登陆后的企鹅数量变化历史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企鹅与磷虾数量的百年-亚百年级震荡
    5.1 RNL,RL沉积柱年代框架
    5.2 RNL和RL重建的企鹅、磷虾数量
    5.3 企鹅、磷虾与太阳辐射的协同变化
    5.4 太阳辐射驱动企鹅数量的食物链机制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年代际尺度的企鹅生态灾难事件
    6.1 长半岛大规模企鹅死亡事件
    6.2 死亡事件的降水成因及证据
    6.3 降水与死亡事件的气候驱动机制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南极磷虾与地统计模型简介
        1.2.1 磷虾简介
        1.2.2 地统计模型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磷虾渔场空间分布
        1.3.2 环境因子对磷虾渔场分布的影响
        1 )叶绿素-A对磷虾渔场分布影响
        2 )温度对磷虾渔场分布影响
        3 )海冰对磷虾渔场分布影响
        4 )深度与磷虾渔场分布的关系
        1.3.3 地统计模型的研究现状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南极磷虾渔业CPUE分布及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4.2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影响研究
        1.4.3 南极磷虾渔业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以企鹅为例
第二章 南极磷虾渔场的 CPUE 分布及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单位标准化方法
        2.1.3 克里格方法处理环境因子
        2.1.4 多因素分析
        2.1.5 温度与地形的薄板样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度对CPUE的影响
        2.2.3 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与海冰
        2.2.4 温度距离交叉分析
        2.2.5 GAM模型
    2.3 讨论
        2.3.1 地形、海冰、温度和叶绿素
        2.3.2 光合有效辐射度
        2.3.3 因子综合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南极磷虾渔场分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渔业数据
        3.1.2 环境数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3.2.2 GWR模型构建
        3.2.3 虾群深度对CPUE的效应
        3.2.4 离岸距离对CPUE的效应
        3.2.5 海水温度对CPUE的效应
    3.3 讨论
        3.3.1 虾群深度
        3.3.2 离岸距离
        3.3.3 表温
        3.3.4 模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南极磷虾渔业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以企鹅为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渔业数据
        4.1.2 企鹅数据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缓冲区统计结果
        4.2.2 虾群深度对阿德利企鹅的效应
        4.2.3 虾群对帽带企鹅的效应
        4.2.4 虾群深度对巴布亚企鹅的效应
    4.3 讨论
        4.3.1 阿德利企鹅
        4.3.2 帽带企鹅
        4.3.3 巴布亚企鹅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南极普里兹湾“生物泵”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洋生物泵
        1.2.1 生物泵的定义与背景
        1.2.2 生物泵的观测方法
        1.2.3 生物泵的影响因素
    1.3 南极海洋生物泵研究进展
        1.3.1 南极海洋通量研究
        1.3.2 海冰/冰藻与南极生物泵
        1.3.3 冰藻的指示
    1.4 选题意义与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普里兹湾地形特征
        2.1.2 普里兹湾的水文环境和环流特征
        2.1.3 普里兹湾的海冰特征
        2.1.4 普里兹湾海表风场特征
        2.1.5 普里兹湾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2.1.6 普里兹湾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2 样品采集
        2.2.1 水体样品及参数
        2.2.2 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的获取
        2.2.3 海冰冰芯
    2.3 分析方法
        2.3.1 水体样品分析方法
        2.3.2 沉积物捕获器样品分析方法
        2.3.3 不饱和高支链类异戊二烯烃
        2.3.4 遥感数据
第三章 东南极普里兹湾沉降碳通量
    3.1 沉降通量的时间序列变化
        3.1.1 2009 /2010年沉降通量
        3.1.2 2010 /2011年沉降通量
        3.1.3 2014 /2015年沉降通量
        3.1.4 年际差异
    3.2 沉降颗粒物组成及通量变化
        3.2.1 元素摩尔比
        3.2.2 颗粒物组成
    3.3 与南大洋其他海域的对比
        3.3.1 南大洋印度洋扇区对比
        3.3.2 南极边缘海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净群落生产力与生物泵效率的估算
    4.1 生源要素的分布与控制因素
        4.1.1 POC与BSi的含量与分布
        4.1.2 生源要素与营养盐的关系
    4.2 净群落生产力估算
    4.3 生物泵效率估算
    4.4 生物泵效率的控制因素
        4.4.1 铁供应
        4.4.2 压舱效应
        4.4.3 微生物降解
    4.5 小结
第五章 冰藻对生物泵的贡献
    5.1 海冰及沉降颗粒物中稳定同位素的含量与变化
        5.1.1 海冰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
        5.1.2 沉降颗粒物稳定同位素的变化
    5.2 海冰及沉降颗粒物中HBI的含量与变化
        5.2.1 海冰中HBI的变化
        5.2.2 沉降颗粒物中HBI的变化
    5.3 生物泵对海冰事件的响应
    5.4 冰藻/海冰对生物泵的贡献及潜在意义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南极磷虾在渔场中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南极磷虾及其开发
        1.2.1 南极磷虾
        1.2.2 南极磷虾开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南极磷虾的习性及分布
        1.3.2 渔场分布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收集
        2.1.1 调查区域及时间
        2.1.2 调查渔船简介
        2.1.3 南极磷虾拖网渔具渔法
        2.1.4 渔业数据
    2.2 南极磷虾暂养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CPUE
        2.3.2 显着性差异检验
    2.4 CPUE影响因素处理
        2.4.1 表层温度(SST)
        2.4.2 拖网深度
        2.4.3 拖速
        2.4.4 作业时间段
3 结果
    3.1 渔获量
    3.2 南极磷虾CPUE分布情况
    3.3 不同环境因子对南极磷虾CPUE分布的影响
        3.3.1 渔场表温与(SST)与CPUE的关系
        3.3.2 拖网深度与CPUE的关系
        3.3.3 拖速对CPUE的影响
        3.3.4 作业时间段对CPUE的影响
    3.4 盐度对南极磷虾个体的影响
        3.4.1 盐度骤变对南极磷虾的影响
        3.4.2 盐度渐变对南极磷虾的影响
        3.4.3 盐度渐变恢复后对南极大磷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南极磷虾渔业CPUE
    4.2 南极磷虾的渔场特征
    4.3 南极磷虾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4.4 盐度对南极磷虾的影响
        4.4.1 南极磷虾对盐度的适应性
        4.4.2 盐度对南极磷虾蜕壳的影响
        4.4.3 渐变后恢复对南极磷虾的影响
5 总结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附图1 南极磷虾
附图2 兼捕渔获
附图3 南极海鸟
附图4 南极冰山

(5)南极硅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南极海洋硅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2.1 南极海洋浮游硅藻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2.2 南极海冰硅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
    2.3 南极附生硅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
3 南极湖泊硅藻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
4 南极海绵与共生硅藻的多样性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6)普里兹湾涡旋、上升流及水团对磷虾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南大洋海流、海冰对磷虾种群分布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普里兹湾水团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海表中尺度涡及上升流分析
    2.1 涡旋研究
        2.1.1 资料
        2.1.2 结果分析
    2.2 上升流
        2.2.1 29次CTD数据上升流判定
        2.2.2 2015年春夏季ADCP数据分析
3 水团分析
    3.1 资料与研究方法
        3.1.1 资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定性综合分析
        3.2.2 浓度混合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法
    3.3 水团的分布
    3.4 水团总结
4 涡旋、上升流、水团对磷虾资源分布的影响分析
    4.1 磷虾资源量分析
    4.2 涡旋、上升流、水团对磷虾分布影响的分析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站位及采样
    1.2 样品处理
    1.3 环境因子测量
2 结果
    2.1 环境因子
    2.2 南极大磷虾的分布和丰度
    2.3 南极大磷虾生长状况及种群结构
3 讨论
4 结语

(8)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中噪声剔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设定积分阈值法
    1.2 科学渔探仪被动模式噪声剔除法
    1.3 科学渔探仪主动模式噪声剔除法
2 国内研究现状
3 总结与展望

(9)南极普里兹湾微量元素锌(Zn)镉(Cd)的分布与来源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水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1.1.1 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1.1.2 微量元素Zn、Cd在浮游植物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1.2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
        1.2.1 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作用
        1.2.2 南极海域沉积物中微量元素背景值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1.3 沉降颗粒物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1.3.1 沉积物捕获器及其应用
        1.3.2 沉降颗粒物中微量元素的来源及其通量
2 研究海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南极普里兹湾的地形地貌与水文条件
        2.1.1 普里兹湾地形
        2.1.2 普里兹湾地质特征
        2.1.3 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流
        2.1.4 普里兹湾冰况
        2.1.5 海水温盐
    2.2 普里兹湾的生态环境
        2.2.1 叶绿素a(Chl a)
        2.2.2 溶解态营养盐
        2.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3 样品采集
        2.3.1 海水采样站位与海水样品采集
        2.3.2 沉积物采样站位与沉积物样品采集
        2.3.3 沉降颗粒物样品采集
        2.3.4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
        2.3.5 沉积物中硅藻蛋白石提纯
    2.4 样品分析
        2.4.1 海水样品分析方法
        2.4.2 海洋沉积物样品分析方法
        2.4.3 沉降颗粒物样品分析方法
        2.4.4 浮游植物和硅藻蛋白石样品分析方法
3 普里兹湾Zn、Cd的分布
    3.1 海水中溶解态Zn、Cd的分布特征
        3.1.1 表层海水中Zn、Cd的含量水平
        3.1.2 Zn、Cd含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2 沉积物中Zn、Cd的分布特征
        3.2.1 表层沉积物中Zn、Cd的平均含量
        3.2.2 沉积物柱样中Zn、Cd的含量变化
    3.3 沉降颗粒物中Zn和Cd的分布特征
        3.3.1 Zn、Cd含量水平及其月时间尺度的变化
        3.3.2 Zn、Cd沉降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
    3.4 小结
4 普里兹湾Zn、Cd的来源与保存
    4.1 普里兹湾的物质来源
        4.1.1 普里兹湾陆架区物质输送的稳定性
        4.1.2 沉降颗粒物总物质通量及其组成
    4.2 沉积物中Zn、Cd来源及其百年沉积记录变化
        4.2.1 人类活动对Zn、Cd积累的影响
        4.2.2 Zn、Cd来源的统计学分析
        4.2.3 岩源性和生物源性输入的估算
        4.2.4 Zn、Cd百年沉积记录的变化
    4.3 沉降颗粒物中Zn、Cd的来源分析
    4.4 普里兹湾Zn、Cd的埋藏与保存
        4.4.1 沉积通量
        4.4.2 保存率
    4.5 小结
5 普里兹湾Zn、Cd在浮游植物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5.1 普里兹湾浮游植物与硅藻蛋白石中Zn、Cd的分布
        5.1.1 拖网浮游植物中Zn、Cd的分布
        5.1.2 硅藻蛋白石中Zn、Cd的分布
    5.2 海水中溶解态Zn、Cd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5.3 海水中溶解态Zn、Cd与营养盐的关系
        5.3.1 Zn与PO_4、SiO_4的关系
        5.3.2 Cd与PO_4的关系
    5.4 Zn与Cd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4.1 海水中Zn与Cd的相关性
        5.4.2 沉积物中Zn与Cd的相关性
        5.4.3 沉降颗粒物Zn与Cd的相关性
    5.5 普里兹湾Zn、Cd沉降通量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1.1.2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
        1.1.3 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南大洋及南极边缘海研究特点
        1.2.2 普里兹湾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科学问题
        1.3.1 本文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2 环境背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海域
        2.1.1 普里兹湾地形特征
        2.1.2 普里兹湾水文环境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沉积物捕获器布放
        2.2.3 实验方法
3 普里兹湾海洋水体生态环境与沉降颗粒物质
    3.1 海洋水体生态环境特征
        3.1.1 海水温盐
        3.1.2 颗粒有机碳
        3.1.3 溶解氧与营养盐
        3.1.4 生物生态
    3.2 沉降颗粒物质
        3.2.1 沉降颗粒物质通量
        3.2.2 生产力估算模型
4 普里兹湾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4.1.1 有机碳和总氮
        4.1.2 生物钡
    4.2 有机分子标志物
        4.2.1 总类脂物与正构烷烃
        4.2.2 脂肪酸与甾烷
        4.2.3 浮游植物标志物
5 普里兹湾沉积记录对上层海洋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5.1 生源物质沉积通量
        5.1.1 沉积速率与沉降通量
        5.1.2 有机碳埋藏通量
    5.2 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2.1 海表温度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5.2.3 初级生产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与发表论文

四、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企鹅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响应研究[D]. 高月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2]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陈吕凤.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3]东南极普里兹湾“生物泵”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D]. 韩正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4]南极磷虾在渔场中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研究[D]. 赵国庆. 烟台大学, 2018(12)
  • [5]南极硅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进展[J]. 帅春燕,支崇远. 生态科学, 2016(03)
  • [6]普里兹湾涡旋、上升流及水团对磷虾分布的影响[D]. 王冬. 大连海洋大学, 2016(11)
  • [7]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J]. 时永强,孙松,李超伦,陶振铖. 极地研究, 2014(04)
  • [8]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中噪声剔除的研究进展[J]. 屈泰春,黄洪亮,汤勇,陈帅,刘健,李灵智,冯春雷,吴越,徐冰.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03)
  • [9]南极普里兹湾微量元素锌(Zn)镉(Cd)的分布与来源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D]. 孙维萍. 浙江大学, 2013(01)
  • [10]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于培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0)

标签:;  ;  ;  ;  ;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分布、丰度及生长状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