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患者的心理评估

面肌痉挛患者的心理评估

一、面肌痉挛病人心理状况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沈海涛,李小亮,赵旭[1](2021)在《镜像疗法治疗面肌痉挛4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镜像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80例面肌痉挛病人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进行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组)和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共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6个月回访。分别采用Cohen评分评估痉挛严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7项(HAMA)、贝克抑郁自评量表13项(BDI)评分评估焦虑和抑郁程度来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缓解/无效/加重例数分别为12/15/10/3与15/14/9/2,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Cohen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6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6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Cohen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Cohen痉挛程度评分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分/1分/2分/3分/4分例数:11/10/10/8/1比5/16/10/5/4,P<0.05)。两组病人组内比较治疗前后HAMA和BDI量表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组间比较HAMA和BDI量表评分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缓解面肌痉挛痉挛症状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短期效果和口服卡马西平相似,长期效果优于卡马西平,但两种疗法均未能改善焦虑与抑郁症状。

林松涛[2](2021)在《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转筋”现代统称为抽筋。医学上把抽筋称作抽搐(convulsion)。抽筋是高发病,比如在运动中、各类手术中、睡眠中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抽搐。中医在针灸治疗转筋上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尚没有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转筋的针灸疗法及腧穴应用准则等研究的相关内容渐渐地明显增加,却缺乏有系统地深入整理分析。文献中发表了许多治疗方法,但单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某些临床观察数据的随机对照严重不足。这影响了针灸治疗手法在本病症的客观评价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变成缺乏了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资料信息,因而局限了针灸在转筋治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以及穴位的应用。目的:通过《普济方》引申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针灸治疗转筋的证型、治法、选穴和归经,并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出纯针灸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总结出现常用的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普济方》大型丛书为研究对象。《普济方》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第1版第4次印刷,该书取当代古今方剂彚辑成编,一共分为10册。收录在该套丛书的第五册卷203附论灸霍乱法和第十册卷409-426论述针灸为主。因此,本次主要着重于该丛书第五册和第十册里面的针灸转筋相关部分。通过这本古医方探讨“转筋”的针灸治疗组成方法的所有卷数进行发掘和研究加以综合整理。现代文献方面,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2009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所有关转筋穴位治疗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查全率,采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分别检索。检索题词为“转筋”、“筋急”、“痉挛”、“挛急”、“瘛疭”、“拘急”、“针灸疗法”、“穴位疗法”等进行检索。统计方法是把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化处理。统计的步骤,首先是把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治法、症状、穴位等列成表格后。再计算出各种证型、治疗方法等的频数和百分比,并绘制图表。然后统计出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治法、穴位的使用频率。最后根据上述数据,归纳出针灸治疗转筋的证治规律。结果:《普济方》研究:《普济方》的针灸门在第10册中。按卷次为409-424卷。前8卷载有针灸的序言和歌赋,介绍针灸取穴、补泻法和经络腧穴。后8卷为各种病候的治疗,载有207种病症。书中除针灸治法外,尚有记载汤药、罨敷及按摩。卷203附论的灸霍乱法及卷417到424为针灸的治疗部分。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方面,疾病灸疗方法均有多种。其中隔物灸就有隔蒜灸、隔纸灸、附子饼灸等。并且还记载了许多民间灸法,使灸法内容更丰富。《普济方》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处方组穴主次分明严谨。重视针刺操作,引载诸多针刺手法。直接或者间接、部分或全部收集明初之前的各种针灸医着。特点是不随意加减改动而忠于原着。对同名穴异同详加审定并详细记载了煮沸针具的消毒。在用穴上灵活多变,对灸法十分重视,特别在卷411中大量记载了关于灸法的论述。《普济方》提及的治法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其次是活血止痛和行气通络。书中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占少数,只有30条,而没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则有55条。相反的,书中使用艾灸法较多,其中以直接灸法为主,占了 60篇、间接灸法只有1篇,而没有灸法的有24篇。《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穴位出现总频次为85次。本次调查的穴位中,出现最多次的是承筋、解溪,共出现6次;其次是仆参、水分、涌泉,出现5次;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出现4次;隐白、至阴,出现3次。这1 1个穴位共占。《普济方》里主要穴位归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少阳胆经。《普济方》里有很多特定穴,其中以经外奇穴最多,其次是井穴和交会穴。经外奇穴以女膝出现次数最多;井穴里涌泉出现次数最多;交会穴里则是仆参出现次数最多。《普济方》中常用治疗转筋的经外奇穴有女膝、夹脊、外踝尖、鬼眼、十王、慈宫、手踝骨、内踝尖和玉田。现代文献研究:对每篇现代文献进行阅读及整理,初步筛选出以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共284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确切性,经逐篇浏览,按“研究方法”的要求统计,最终获得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66篇,收纳病例2675例。根据统计调查结果,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居多,其次是颤证,痫证。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居多,其次是帕金森病,癫痫。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出现34次,其次是肠胃出现24次,膈肌出现22次。转筋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古人以农耕、游牧,加上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受寒,或饮食不节而成为脾胃虚弱;当时的人多数以双脚行走,使双脚容易受伤,造成瘀阻经络,下肢转筋;体力劳动使大量出汗导致津液亏虚。导致气滞阻络,形成转筋。因此,古人的转筋多发于全身、腹部、下肢。而近年来,中国高速迈向现代化,高压的生活模式和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文化,与之相随的健康问题也成了严峻挑战。人们多以进食肥甘厚腻,喝高浓度烈酒,导致脾虚生痰,痰阻经络;房劳、生育过多、老人以及长期慢性病等的肝肾不足而不能濡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导致肝火上逆而成筋挛。故此,现代的人多发的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病,即发病部位多发于脑部、肠胃、膈肌。根据研究古人的发病症状多以霍乱转筋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与古人体力劳动和游牧为主,饮食不洁,形成的转筋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高脂高胆固醇、喝高浓度烈酒的饮食文化;房劳、长期慢性病;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致使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和肝阳上亢等的转筋证型出现,与主要发病症状的喉间呃呃连声,其次是声短而,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相符合。古代与现代的转筋发病部位、发病症状、治疗手段出现了那么大的分别,主要是环境的改变为主。由于现代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转筋的病发与生活压力、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有关;高楼大厦、保暖衣使人们不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科技的进步,如暖风机使人们在室内得到保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多数好发于小腿部,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一般患者不会主动到门诊求医。本次研究的患者不是单独出现抽搐症状,主要是本身有基础病后出现抽搐或者在手术中出现抽搐。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中没有单纯出现抽搐的病例。因多数患者都是在基础病之后才出现相关抽搐的病种。如以膈肌痉挛、眼肌痉挛、高热惊厥、癫痫、急性脑梗死、帕金森病和破伤风。取穴数量以及穴位的操作方法也呈现多种多样,如针刺、火罐、耳针、艾灸、温针灸、头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和梅花针等。另外,通过这次对转筋的研究,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的治疗的讨论,古人以仆参、昆仑、承山、承筋、至阴、内踝尖、外踝尖、十王、女膝、下巨虚、解溪、条口、足窍阴、丘墟、太白、隐白、涌泉穴,主要以针刺法和灸法为主。结论:1.《普济方》中转筋的主要发病部位主要是全身、腹部和下肢,提到的症状共涉及22种,以霍乱转筋、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为主要症状。2.《普济方》书中使用的针刺法较少,主要以直接艾灸法治疗为主。3.《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以承筋、解溪、仆参、水分、涌泉、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隐白和至阴为主。特定穴则以经外奇穴、井穴和交会穴为主。4.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颤证和痫证为主。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肠胃和膈肌。5.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6.现代文献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现代文献的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7.在治疗转筋方面,体现出辨证论治中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特点。转筋多发于肝火上亢、血虚不能滋养经脉、脾胃感受寒邪引起转筋。故此,古代文献多见灸法治疗转筋,对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创新点:1.首次系统性地从《普济方》进行转筋病的文献研究。该丛书为方剂书,书中止直接列出治疗转筋的部位和穴位。本论文通过对《普济方》上文下理,结合现代文献,整理、归纳出转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把古代已经被遗忘的治疗转筋特效穴展现给不同的医家参考,为现代抽搐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特效穴。2.首次发现转筋在《普济方》和现代文献的整体发病特点及形成转筋的各种因素,对日后制定预防和保健指导,为日后转筋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周玉琼[3](2021)在《A型肉毒素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oNTA)局部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pression,MVD)两种方法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神经内外科确诊并接受治疗的83例HFS患者,其中BoNTA组58例,MVD组25例。BoNTA组中女性患者37名,男性患者21名。MVD组中女性患者12名,男性患者13名。通过HFS分级量表、五分制评分量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HRQo L)、疗效五分制表,对HFS患者进行痉挛程度、特异性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测评。统计比较两种方案治疗HFS的疗效、疗效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等。结果:BoNTA组患者女性占优势(男女比例为1:2),而MVD组男女比例相当(男女比例为1:1),总体来看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值为1:2);MVD组平均年龄偏小(BoNTA组58.30±16.30岁,MVD组48.92±8.93岁);两组病程均较长(BoNTA组73.78±59.62个月,MVD组47.16±28.27个月);两组痉挛程度均达重度以上(BoNTA组100%,MVD组100%)。入组患者中有64名患者完善磁共振和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有82.81%的阳性率,其中MVD组有2人未见阳性影像学体征,但术中探查均发现痉挛侧面神经与血管有冲突。采用BoNTA和MVD治疗HFS有效率分别为98.27%、88%,未发现两种方案治疗有差异性(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BoNTA组和MVD组治疗HFS起效时间多在1周内(其中BoNTA组88%,MVD组96%),两组方案起效时间无差异性;MVD组疗效持续时间较长,能持续1年不复发者占91%,而BoNTA组仅2%,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手术治疗HFS持续时间长于肉毒素;BoNTA组出现副作用者较MVD组少(34%,76%),但两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且均未发现永久性副作用。结论:HFS患者中女性患者居多;病程多较长;所有患者痉挛程度达重度以上;BoNTA和MVD手术治疗HFS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疗效有效率在BoNTA组和MVD组间比较无差异,这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但MVD疗效持续时间较长,而BoNTA因其无创性、短暂性副作用等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两种治疗方案均未发现永久性副作用。意义:目前国内外对HFS的研究多数集中在MVD手术对其的疗效,而对BoTNA局部注射HFS的实验证据相对较少,尤其BoTNA局部注射与MVD手术相比较治疗HFS的相关研究文献非常有限。本文对比我院BoTNA局部注射及MVD手术治疗HFS,为临床医师在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及回答患者两者优缺点等疑惑时提供实用建议。

魏然[4](2021)在《基于肌电图探查圆利针恢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查并利用肌电图评价圆利针恢刺治疗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对收治的患者进行评估,并从中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然后使用随机数字法将他们编号并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需要比较的所有数据,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比所得结果,确定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并无差异。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采用圆利针恢刺法治疗,隔日治疗一次,每治疗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则根据常规选穴,使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治疗,疗程与治疗组相同。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痉挛频度和痉挛强度,并用肌电图检测并记录眼轮匝肌的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以及平均肌电值(average amplitude of electromyography,AEMG)的数值,并用SPSS17.0分析所有获得数值。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强度、痉挛频度、MF值、MPF值、AEMG值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治疗后的两组患者各项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可见治疗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定可得治疗组有9例患者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仅1例无效,有效率为96.7%。而在相同治疗时间内,对照组仅3例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6.7%。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针刺和圆利针恢刺治疗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而言都有效果。2.圆利针恢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对肌电图变化的改善效果比常规针刺治疗好。

李健[5](2021)在《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实按灸对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客观评定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选用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6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后施以实按灸。每周治疗6次,而后休息1日,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疗效。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痉挛强度分级(Cohen分级)、痉挛频率分级(Penn分级)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的变化情况,分析并评定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疗程结束后发现,两组治疗面肌痉挛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组治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各有8例、11例及7例,总有效率为86.7%,而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项指标进行剖析对比,治疗组经过4个疗程后在改善Cohen分级、Penn分级及HAMA得分方面皆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1、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及常规针刺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及焦虑状态。2、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对比常规针刺在改善HFS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疗效更为显着。3、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减轻HFS患者痉挛症状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且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于珺[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认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郎娟[7](2020)在《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悬挂针结合耳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安全性和依从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有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面肌痉挛Cohen强度分级、Penn频率分级、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较,进而评估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肌痉挛频率Pen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I评分:两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2、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面神经躯体残疾方面疗效相当。3、悬挂针结合耳灸在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方面要优于常规针刺方法。4、两组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5、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疗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雪洁[8](2020)在《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因素;了解上述因素为以后临床治疗面神经麻痹提供思路。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和推拿科就诊并完成面神经电图,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的患者403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础疾病、发病特点、就诊情况(患者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实验室检验及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方案、康复情况、并发面肌痉挛的情况及严重程度。对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及发生面肌痉挛的的相关因素。结果:1、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03例,女/男=1.06:1;男性均值为46.29±16.35岁,女性均值48.10±15.88岁;hunt氏面瘫的有21例,bell氏面瘫的有382例;发病侧别上,左/右=197/20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1.21:1.08:1:1.38,冬春季节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在人数分布上存在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选择针刺、灸法、手指点穴的明显较多,选择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上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结论:1、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好发于中年人群;bell氏面瘫占比例较高,在发病侧别上无差异,在发病季节上冬春季节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不同的损伤程度在人数上分布有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多使用针刺、灸法、手指点穴,使用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

李林俊[9](2020)在《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少阳透刺法”(头维透率谷、率谷透完骨为主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病例7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少阳透刺组)与对照组(卡马西平组),两组患者皆36例,治疗组选择(少阳透刺+体针针刺)、对照组选择(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治疗三个疗程,其中治疗组为一个疗程针刺6次,每周治疗3次(选择周一、周三、周五),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周,针刺总数18次。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1日2次,每次0.2g,持续服用6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及两组在每个疗程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和频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评定。结果:1.在第一疗程治疗结束时: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分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表明一个疗程后两组的痉挛的强度、频度都有所改善。将两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一疗程治疗,两组方法改善面肌痉挛强度、以及频度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第二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的痉挛强度与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改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的效果出现差异,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第三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组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明两组间在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情况:治疗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3例,完成治疗33例,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2例,完成治疗共计34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8%。5.在两组治疗三个疗程后,对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疗效有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随访结果:在疗程结束6个月之后,对所有研究者通过互联网(微信问卷或语音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在随访的过程中仔细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恢复状况,有无选择其他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通过随访后发现,在7例少阳透刺疗法组的痊愈病例中,轻度复发的病例仅为2例,患者表示对少阳透刺法治疗效果满意;1例服用卡马西平组的痊愈病例中,随访发现复发的有1例。结论:1.少阳透刺法和单纯应用常规西药疗法对原发性面肌痉挛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少阳透刺法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更高。2.少阳透刺疗法对改善患者痉挛强度、降低痉挛频率的效果较佳,并优于常规西药疗法。3.少阳透刺法操作简便、取穴精简、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丹萍[10](2020)在《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提供更好的思路及方法。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取穴如下:眼轮匝肌痉挛:攒竹、鱼腰、承泣、瞳子髎、翳风;面颊、口角肌痉挛:阿是穴、颧髎、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治疗组采用调神疏肝针刺法,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神庭、双侧本神、合谷及太冲穴。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Cohen痉挛强度分级、Penn痉挛频率分级及总有效率的比较,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来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况,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Cohen痉挛强度和Penn痉挛频率评判标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痉挛强度及频率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痉挛强度、频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通过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0.05)。4.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比较两组组间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治疗组在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比较两组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0%、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差异,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调神疏肝针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能明显改善痉挛强度、频率及精神心理状态;2.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改善痉挛强度、频率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3.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4.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二、面肌痉挛病人心理状况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肌痉挛病人心理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镜像疗法治疗面肌痉挛4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病情评估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2.2 痉挛程度比较
    2.3 焦虑程度比较
    2.4 抑郁程度比较
3 讨论

(2)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论
        1.1.1 中医转筋的历史沿革
        1.1.2 转筋的定义
        1.1.3 现代转筋的中医范围
    1.2 《黄帝内经》对转筋疾病与治法的概论
        1.2.1 《内经》对转筋疾病的特点论述
    1.3 现代文献研究
        1.3.1 中医对转筋的认识
    1.4 现代文献概述研究
        1.4.1 “转筋”的现代病症
        1.4.2 发病部位
        1.4.3 病理生理机制
        1.4.4 病因
        1.4.5 抽搐的临床类型
        1.4.6 肌肉痉挛的评定
        1.4.7 现代的抽搐治疗
    1.5 小结
第二章 《普济方》
    2.1 作者及其编辑特色
        2.1.1 作者
        2.1.2 编辑特色
    2.2 《普济方》针灸学内容简介
        2.2.1 汇总诸家腧穴
        2.2.2 审定同名穴的异同
        2.2.3 集针刺补泻手法
        2.2.4 记载针具消毒
        2.2.5 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
        2.2.6 灸法
    2.3 治未病思想
    2.4 转筋的病因病机
    2.5 转筋证型的认识
    2.6 方药治法的认识
    2.7 小结
第三章 转筋于《普济方》及现代文献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3 术语规范
    3.3 统计方法
        3.3.1 统计步骤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普济方》
        3.4.2 现代文献
第四章 讨论
    4.1 《普济方》
    4.2 现代文献
    4.3 《普济方》与现代文献的异同
        4.3.1 膀胱经为主
        4.3.2 经外奇穴
        4.3.3 发病部位
        4.3.4 发病症状
        4.3.5 治疗方法
    4.4 治疗腓肠肌痉挛穴位比较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A型肉毒素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病史采集
        (2)分组
        (3)痉挛程度评分标准
        (4)BoNTA局部注射方法
        (5)MVD手术
        (6)疗效判定标准
        (7)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肌电图探查圆利针恢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传统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面肌痉挛证型的认识
        1.3 传统医学对面肌痉挛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2.1 面肌痉挛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HFS治疗的认识
    3.总结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与脱落标准
    2.针刺治疗时应注意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2.1 针刺治疗前的准备
        2.2 针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2.3 出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3.试验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疗效评定方法
        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痉挛频度的分析
    2.痉挛强度的分析
    3.表面肌电信号指标检测分析
    4.疗效总评价
讨论
    1.选择圆利针恢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理论依据
    2.穴位的选择依据
    3.疗效指标的选择
        3.1 痉挛频度与痉挛强度
        3.2 表面肌电信号检测
        3.3 疗效评价指标
    4.临床疗效分析
        4.1 痉挛频度和强度的比较
        4.2 表面肌电信号检测
        4.3 临床疗效比较
    5.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5)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面肌痉挛的中医认识
    2.面肌痉挛的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评价指标比较
    3.疗效比较
    4.安全性评价
讨论
    1.实按灸的历史源流
    2.灸法的作用机制
    3.研究方案的设计
    4.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定
        2.5 技术路线图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评定标准
        2.9 依从性分析
        2.10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2.1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12 伦理学原则
        2.13 研究质量监控与保证
        2.1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3.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3.3 临床疗效分析
        3.4 依从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FS的认识
        1.1 病名及流行病学特征
        1.2 HFS的病因探讨
        1.3 HFS的发病机制探讨
        1.4 HFS的西医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HFS的认识
        2.1 HFS病名溯源
        2.2 HFS在祖国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2.3 祖国医学治疗HFS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HFS治疗现状
        3.2 悬挂针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3.3 耳灸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4 对悬挂针、耳灸的认识
        4.1 悬挂针的历史源流
        4.2 耳灸的历史源流
    5 机制探讨
        5.1 悬挂针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5.2 耳灸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6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7 对照组常规针刺法选择依据
    8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用
    9 关于中医证型的选用
    10 研究结果探讨
        10.1 基线分析
        10.2 流行病学分析
        10.3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量表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2 面神经麻痹相关指标
        2.3 统计方法
        2.4 本研究技术技术路线图设计
    3.研究结果
        3.1 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
        3.2 403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
        3.3 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
        3.4 中医临床医生在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方面特点
        3.5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与肌电图结果分析
        3.6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与一般情况分析
        3.7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3.8 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患者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及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3.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分析
    4.中医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及治疗
    5.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6.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7.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相关因素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面神经麻痹预后及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与频度比较
        3.4 两组患者第一疗程结束后
        3.5 两组患者第二疗程结束后
        3.6 两组患者第三疗程结束后
        3.7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3.9 随访结果
讨论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透刺法中医历史与理论源流
    4.透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中医理论依据
    5.选择少阳经穴中医理论依据
    6.选择少阳经穴及透刺法西医理论依据
    7.选择少阳经透刺临床实践依据
    8.关于量表的使用
    9.结果分析
    10.安全性分析
    11.不足之处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2.中医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4.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调神疏肝法理论依据
    2.临床结果观察与分析
结论
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汉密尔顿(HAMA)焦虑量表
附录 3 贝克抑郁量表(BDI)

四、面肌痉挛病人心理状况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像疗法治疗面肌痉挛40例疗效观察[J]. 沈海涛,李小亮,赵旭. 安徽医药, 2021(06)
  • [2]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 林松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A型肉毒素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 周玉琼.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肌电图探查圆利针恢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D]. 魏然.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5]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 李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D]. 白雪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李林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 刘丹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面肌痉挛患者的心理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