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一、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1](2020)在《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文中提出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社会急剧转型,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救济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各类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另外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近代上海慈善组织的机构、职能、资金来源方式、救助办法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并在城市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的一面镜子。本文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管窥近代上海社会。闸北慈善团创建于1912年,是当时闸北地区商人领袖钱贵三、沈联芳、王彬彦等人在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建立的,凭借他们的个人关系和号召力,闸北慈善团内部形成以地缘、业缘为纽带的“个人网”,该团主任王彬彦以其特殊的贡献和声望成为内部网络核心,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人的参与下,闸北慈善团资产的置办以及经费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慈善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开办了育婴堂、惠儿院、妇女寄养所、医院,另外还进行施粥、施棺代葬、天灾救济、战后救济活动以及其他地方公益事务。闸北慈善团最初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基础和影响,另一方面凭借这种影响将网络拓展到组织之外。闸北慈善团作为民国上海社会大坐标系中的一个慈善组织,在外延上形成以该团为中心的,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当时政府所组成的“社会网”。闸北慈善团在发展过程中,伴随“个人网”和“社会网”所牵连的各种资源的不断嵌入,成为该地区最大最综合的慈善组织,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稳定,为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体现了近代上海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也透视了近代上海地方社会网络。

李凌冰[2](2019)在《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学区房热”和背后的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效应经过学界对其原因、形成机制和影响研究,其本质已经被确认为是义务教育机会不公。基于此,本研究基于上海义务教育资源现实配置状况和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思考义务教育机会不公平的深层原因,分析具体影响教育机会不公平的机制,并得到改善义务教育机会不公的启示。本研究主要基于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提出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配置情况条件会影响义务教育机会公平程度的假设。首先基于地方公共物品空间溢价理论和Lancaster偏好理论构建上海市小区关于义务教育资源质量的住房价格特征模型,计算不同质量等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住房市场的溢价。其次,为验证研究假设,在关于义务教育资源质量的住房价格特征模型加入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情况的调节变量作为义务教育资源质量交互项,探究交互效应的显着性和对义务教育资源住房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配置情况交互项对于小学质量在住房市场溢价效应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一定区域内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并完善配置可缓解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以房择校”教育机会不公,学生进入学校的机会较少依赖家庭经济资本,这会促进儿童获得义务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

蔡广[3](2019)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既是社会演进的逻辑,又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更是足球革新的源泉。当下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足球的节点,参透真义,顺势实现校园足球平衡充分地发展,进而促成中国校园足球优秀发展模式的愿景,最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中国步入新时代,但校园足球的文化制约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文化分层理论考察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揭示制约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治理,继而促进青少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以上海市足球特色小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田野观察五角场小学,从文化分层的视角展开辨析:一是剖析五角场小学,探索现状,归纳特征,凝炼文化层级的内在关系;二是探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公共因子、存在问题、解析原因、消解路径;三是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治理,论及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式、过程、运行机制、保障及评估。通过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及实证分析,得出下列结果与结论:(1)五角场小学校园足球,依靠能人治理,高规格、高关心地领导,利用个体成熟的人格品质推动;教练员有一般、权威、先进三类;家长为学习、专业、随意三种;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模式,校领导亲历支持校园足球;推演出文化四个层级的内部逻辑。(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互联网+、物质流动、足球场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公共因子的认识没有显着性差异;供给侧未能及时调整供给,需求侧对供给结果被动接受,双方信息不畅;新中国以来上海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消费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足球场地的配套设计和建设。(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制度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评估制度;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形成呼应;制度合法但不合情理而滋生懒政,导致资源浪费;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多有不足,信息不对称。(4)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行为环境、参与情境、行为方式、组织行为、发展理念;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断裂;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行为越轨。(5)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偏态、教育宗旨、自我实现;精神取向断裂抑或融合;伦理趋向为两极化;价值偏向急功近利。(6)树立“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目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多元治理主体,履职各异,政府引导协调、社会共建共享、学校协同育人、家庭参与支持;治理方式有合作、协作、协商、协同等;运行过程有规划、决策、投资、操作、评估和反馈六个环节,运行机制包括协商、竞争平衡、监督评估等机制;治理保障为主体健全、常态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评估以体育院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为主。合而言之,校园足球既受制于文化,又反哺现代文化。研究建议: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社会自我孵化、自觉反思、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多元并存、组织动员、营造文化、协同教育;家庭正确认识、全程参与、在场支持、亲身陪伴。

陈亚男[4](2015)在《“童心乐园”里的红领巾们——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1928年创办的学校,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注定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和期望。传承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学校践行"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教育信念,聚焦张扬儿童生命的"活"课堂,创设感悟生命美好的"活"活动和"活"课程。发展陈先生的"五指活动"理论,学校创新"新五指"活动课程,立足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背景,重构当代儿童实际

刘民[5](2013)在《为着理想 举步前行……》文中提出自从1993年与红领巾事业结缘起,刘民老师一直坚守的工作信条就是: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担任少先队教研员15年来,她始终将"厚积薄发、荡漾激情、推陈出新"作为自己的工作理想。在少先队研究的工作实践中,她聚焦问题、分享智慧、规范课题、承继精华,建立了以课题单位为基地、以专题研讨为策略、以研究丛书的编撰为成果的闸北区少先队科研工作机制,引领区域少先队工作的持续发展,凝聚区域少先队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成长。本期"中青年少先队专家"将与读者一起分享闸北区少先队教研员刘民老师在服务创新、示范引领少先队工作中的经历和体会。

许峰[6](2012)在《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 ——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埠是上海现代性的开端,正是在开埠以后,菜(市)场、跑马场(跑马厅)、公园等传入到上海,而棚户区也是在此时逐渐出现。开埠后各种新型空间的生产,实际上表征着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的生产。有形的菜场在租界、华界内逐一设立,带动了规范、秩序、市场、契约、卫生、人道、法治、公益等无形的西方现代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渗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规训、培养的作用,而国人接受菜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国人逐渐接受“现代”城市生活规范的过程。跑马厅这一空间的开创,本意是西人出于自身锻炼与娱乐的需要,但在无形之中成为西方向中国展示现代体育文明发展成果的橱窗和传播现代体育精神的温床;而国人从四面八方围聚到跑马厅、追捧春秋大跑马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国人接受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意识熏陶,认同西方先进文化植入的过程。不过,跑马厅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场,还是西人耀武扬威的处所,华洋之间政治角力的漩涡中心以及不折不扣的名利场。外滩公园、虹口花园、顾家宅公园、兆丰公园等西式公园相继落成并向外国侨民及一小部分高等华人开放,在潜移默化之中促成了上海市民公共意识的觉醒及现代民主精神的勃发。以申园、张园(味莼园)、愚园、徐园、半淞园等为代表的亦公亦私的经营性私园的出现,标志着上海的传统园林建筑从封闭的私家园林向开放的经营性私园过渡,标志着从“私有”到“公享”的转变。而作为翘楚的张园,集公园、游乐场、会展中心、名利场、风月场以及政治漩涡中心于一身,清末民初之际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张园身上得到充分地展现。开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来自苏北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到此谋生。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江北贱民”与被遗弃的“下只角”,这是苏北人及其聚居地闸北在晚清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形象,上海社会长期存在却在有意忽略、回避对于“苏北人”和“闸北”的地域歧视问题。实际上,苏北人自强不息,并非只是胸无点墨的“大老粗”,但是,对于闸北作为蛮荒之地及苏北籍产业工人作为化外之民的负面形象改造,一直要到2006年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落成才初见成效。大宁国际在闸北的落户,一方面是在改变着闸北在上海人心目中一直以来作为贫民窟、“下只角”的负面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在这片一直以来是以劳动为美的工人区中播种下、催生出以休闲为美的中产阶级意识。中产阶级意识崛起在闸北,这一新型都市文化的产生,意味着上海正从传统的生产型社会逐步朝消费型、休闲型社会过渡。显而易见,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有一条明显的主线,一条关于“现代性”的主线,即上海不断地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乡土向摩登转型。但是这种过渡和转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观三角地菜场、跑马厅、张园、蕃瓜弄和大宁国际这几处在上海赫赫有名的空间,尽管属性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出现或者说生产却不约而同地折射出上海在开埠以后,中西杂糅、新旧交织、美丑并存、正负相随的独特城市风貌或者说是“地方性知识”。比如,菜场的产生既表现出强烈的世俗性又充满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同时还打上了鲜明的政治干预烙印。跑马厅既是强身健体的竞技场同时又是敲骨吸髓销金窟,并且还是华洋冲突的政治漩涡中心以及斗富炫异的名利场。而作为“全国人之聚点”的张园不仅和跑马厅一样身兼多职,而且更加是以一种亦私亦公、不伦不类的形态出现。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公园的职能,而且甚至比那些“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侨民公园更富于平等、公共、契约等的现代精神,也更像是“公”园。至于蕃瓜弄和大宁国际就更耐人寻味了。偏偏是在“不夜城”中,在“霓虹灯”下,大片的棚户区一望无际,大批的苏北人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而那座金碧辉煌,以休闲为天职的大宁国际不仅不是坐落在南京路、淮海路等沪上知名的温柔富贵乡,反而是诞生在闸北这个上海有名的“下只角”和苏北人的聚居地,并且不偏不倚,就在大宁国际的正东面就是“上工新村”——上海产业工人的样板居住区。一个是中产阶级的乐土,一个是劳动者的家园;一个以休闲、娱乐为特征,一个以“劳动光荣”、“劳工神圣”为标志。无论是哪一处空间,无一不是矛盾重重、张力重重,正是在多重力量的相互碰撞、共同作用下,终于,上海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呈现出一种中西杂糅、新旧交织、美丑并存、正负相随的独特发展态势。尽管这条充满“上海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如此曲折,但主线依然十分清晰:随着菜场、跑马场、公园、生活中心等空间在上海的呱呱坠地,秩序意识、卫生观念、契约精神、公共意识、言论自由、体育精神、休闲观念等种种西方先进理念也逐渐植入、勃发,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着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其结果不仅是上海民众的物质生活日趋现代,更重要的是上海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上海的城市氛围日趋现代。这四处空间的生产过程都殊途同归地反映出开埠以后的上海正不断地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乡土向摩登转型。百年上海,百年中国。

程书丽[7](2010)在《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区域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90年代初各中小学校逐渐开始引入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简称网管员),2002年11月国家正式颁布了网络管理员职业标准,该标准的颁布说明这个岗位正式被政府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由于各种体制的问题,目前中小学校网管员的职称评审、岗位认定、福利待遇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很多网管员都是兼职网管,由其他学科教师或电教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通过自己摸索学习,形成一些基于经验但不够系统的网管常识,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网管有较大差距,而且很多学校网管缺少整体规划,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修电脑、做课件、拍录像等,处于“职责不明、技术不行”的状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少、队伍不稳定成为了中小学校网管员队伍的主要问题。另外从区域层面上,也没有对应的业务部门对中小学校网管员这支队伍进行管理,以至于他们一直处于无组织、无管理、无交流、无培训、无考核状态,长此以往,中小学的网管员必将处于职业的困惑和倦怠。与此同时中小学校网管员又经常参与学校信息化项目的构建、规划和实施,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推动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开展中小学校网管员队伍区域建设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通过对闸北区中小学网管员队伍的构成特点、应用需求、存在问题等因素等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本区域教育特点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从中小学校网管员的队伍管理、专业发展等几方面出发,构建了中小学网管员队伍“师徒发展式”、“校校合作式”、“基地培训式”、“集群互动式”等多种建设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构建为其他区县、其他省市中小学校网管员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区域建设模式实施前后,笔者也走访了区内的部分中小学校,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大家普遍认为通过网管员队伍进行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网管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提升了网管员的自我认同感,稳定了网管员队伍。同时笔者也对模式实施进行了评价与反思,总结了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对该模式进一步完善改进,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走上专业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邓芳[8](2009)在《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在国际竞争面前面临着种种新的选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科技教育成为新世纪关注的焦点。科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和科学价值观为目的,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科技教师是科技教育的策划者和实施者,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使命。面对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挑战,教师培养和培训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对教师培训成为新时期教师发展的新要求。对科技教师进行培训是提高其专业文化素质,改善其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本论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梳理了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调查了上海市四个区(普陀区、宝山区、杨浦区、南汇区)的生物学科技教师基本信息和培训现状,统计了生物学科技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并分析了上海市四个区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论文对生物学科技教师的学历、专业、职称、担任生物学科技教师是全职还是兼职等基本信息,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生物学科教活动开展情况、科技活动课题的一般来源等培训的基本情况,培训教材、施训教师、培训效果、培训所遇到的困难、培训机构、培训形式、培训评价指标、培训满意度等培训现状,以及生物学科技教师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评价等的基本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培训现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生物学科技教师队伍不够和谐,包括教师专业基础文化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不够丰富、学科教师与科技教师之间角色矛盾等;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师资培训不够重视,如相关政策和硬件设施缺乏、生物学科技活动开展状况欠佳等;三是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包括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培训形式相对单一、培训学科间交叉渗透不足、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针对上述现状,结合生物学科技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培训目标阶段性、培训内容层次性、培训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相应对策。本论文所提出的对策可供有关培训部门参考,在全面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工程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切实提高生物学科技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开展生物学科技活动,从而全面推进科技素质教育。

高兴华[9](2007)在《新城兴衰—近代闸北城市化研究(1900-1949)》文中提出本文以近代闸北的城市化进程为研究对象。1900年以前,闸北是吴淞江北面一小片河浜纵横的狭长地区,仍处于传统的乡野社会。自上海开埠后,近代化因素逐渐影响到闸北地区,使乡野闸北开始发生变化。1900年,闸北绅商在租界扩张的刺激下自开商埠,进行市政建设,成为闸北城市化进程的起点。到1932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前,闸北已经成为了上海的陆路交通枢纽、“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和沪北商业中心。在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下,闸北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人口大量聚集,居民的结构、家庭观念、商品意识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工人阶层成为闸北的主要阶层,他们通过罢工和工人运动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闸北的悲剧发生了。接踵而来的“一·二八”战争和“八·一三”战争,把闸北三十多年的城市化成果几乎毁坏殆尽。战后,大批的难民在闸北的废墟上大建棚户,整个闸北被棚户化。战争对闸北城市化成果的破坏,再加上闸北的“棚户化”阻止工商企业、文教单位的进入,共同导致闸北“空心化”;闸北城区形象也产生巨变,由华界模范沦落为上海的“棚户王国”。纵观闸北五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出闸北城区的兴衰主要是由三大要素决定,即和平的环境、有利的区位和国家与以绅商为代表的社会力量间的良好互动。此三者,城区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蔡亮[10](2006)在《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文中提出本文以近代闸北的苏北移民为研究对象。闸北是20世纪初叶逐渐崛起于上海北角的一块新城区,从1900年开埠到解放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几经沧桑,历经了繁华与衰败。文章以此为时间和生活的背景,围绕着作为闸北最大的移民群体——苏北人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状况这一问题进行考察。重点从他们的居住、工作、婚姻、娱乐及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其从“乡村移民”向“城市族群”的演进过程及对闸北的影响等问题予以探讨。基于此结构和思路,全文共分五章。 在第一章中,首先是对闸北的近代化过程做一个简述,内容包括近代以来闸北的行政沿革和基本发展状况;其次是对近代苏北人来沪的缘由和移居闸北的踪迹作一个简单概括,并分析了苏北人在1940年代中后期成为闸北最大移民群体的原因。 从乡村来到城市,面对与以前迥异的生活环境,新移民的城市生活必然面临诸多不适,但同时这亦是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本文的第二、三章便分别从居住、工作、婚姻和娱乐等几个方面入手,有所侧重地描写苏北人在闸北的生活状况,并对造成他们恶劣生存状态的原因进行探讨。 对新移民而言,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改变的决非仅有生活习惯,城市中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也必定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在第四章中,本文通过对苏北各同乡组织和黑社会关系这两个层次的描述,讨论了苏北人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活动情况。最后,文章又以青帮大亨顾竹轩的经历为个案,介绍了他在上海具有传奇性的一生。 在对苏北人的生活状况作了几个方面的描述后,本文第五章则对苏北人从“乡村移民”向“城市族群”演进这一地域、身份认同转变及其对闸北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结语部分,通过从移民与城市互动的角度对全文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并以此加深了对苏北移民在上海的生活及其“上海化”历程和上海普通大众从对苏北移民的“族群歧视”转移到对闸北的“区域歧视”等问题的理解。

二、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论文提纲范文)

(1)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近代闸北商人群体的兴起与慈善事业的概况
    第一节 近代闸北的发展
    第二节 闸北商人群体的兴起
    第三节 闸北慈善事业概况
第二章 闸北慈善团的组织机构与内部网络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的内部网络
    第三节 内部网络核心:王彬彦
第三章 闸北慈善团的资产和经费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的资产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的经费
第四章 闸北慈善团的慈善救济活动
    第一节 常态性慈善救济活动
    第二节 灾变应对及其他慈善公益活动
第五章 闸北慈善团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与民众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与社会团体
    第三节 闸北慈善团与行政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义务教育供给研究
        1.2.2 上海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学龄人口研究
        1.2.3 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在住房市场溢价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设计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问题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
        2.1.2 教育机会公平
        2.1.3 公平原则内涵
    2.2 理论分析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和充足
        2.2.3 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
    2.3 假设提出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3.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评价指标构建以及各区得分
        3.1.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评价指标构建
        3.1.2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打分方式
        3.1.3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评价指标得分
    3.2 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研究方案设计
        3.2.1 学校质量等级评定法
        3.2.2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研究方案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数据的统计与描述
        4.1.1 自变量和因变量
        4.1.2 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检验
    4.2 第一次无交互项的多元线性回归
    4.3 第二次有交互项的多元线性回归
        4.3.1 初中学校质量与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充足程度的交互作用探析
        4.3.2 小学学校质量与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充足程度的交互作用探析
    4.4 数据分析结果对比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证研究结果
        5.1.1 研究假设与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1.2 研究假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2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与义务教育公平
        5.2.1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促进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2.2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到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差距
        5.2.3 政策启示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1.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1.1.3 青少儿足球事业的内外动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的现状
        1.4.2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3 上海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
    2.2 概念界定
        2.2.1 校园足球
        2.2.2 文化
        2.2.3 文化结构
        2.2.4 制约
        2.2.5 文化制约
        2.2.6 治理
    2.3 需求理论
    2.4 制约理论
    2.5 治理理论
    2.6 共生理论
    2.7 小结
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制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3.1 问卷的理论框架
    3.2 确定问卷内容
    3.3 效度检验
    3.4 条目分析
    3.5 重测信度检验
    3.6 小结
4 个案:五角场小学
    4.1 研究法
        4.1.1 参与观察
        4.1.2 个案访谈
        4.1.3 个案资料的整理
    4.2 五角场小学的概况
    4.3 足球演进历程
    4.4 校园足球的文化结构
        4.4.1 物质文化
        4.4.2 制度文化
        4.4.3 行为文化
        4.4.4 精神文化
    4.5 校园足球发展的特征
        4.5.1 需求趋同
        4.5.2 能人治理
        4.5.3 教练员和家长多元
        4.5.4 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关系发展模式
    4.6 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4.6.1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6.2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4.6.3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4.6.4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4.7 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4.8 小结
5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5.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文化因素探微
        5.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互联网+”
        5.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流动”
        5.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足球场地”
    5.3 物质文化制约的原因解析
        5.3.1 物质文化制约的供需问题
        5.3.2 物质文化制约的历史追问
    5.4 消解物质文化供给平衡的新思路
        5.4.1 保障物质文化供给侧高效供给
        5.4.2 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侧充分需求
        5.4.3 解放思想,创建物质文化自信
    5.5 小结
6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6.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文化因素
    6.2 制度文化制约因素的描述
        6.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制度”
        6.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制度”
        6.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制度”
        6.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评估制度”
    6.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原因剖析
        6.3.1 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达成相互呼应
        6.3.2 制度造成的情理法彼此冲突,导致资源浪费
        6.3.3 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不足,未形成上下共鸣
    6.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度文化弥合的思考
        6.4.1 顶层与基层之间纵横贯通,形成制度互动社会网
        6.4.2 培育社会主体参与能力,充分实现多元协商治理
        6.4.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培育人的制度自觉
    6.5 小结
7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7.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7.2 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解析
        7.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环境”
        7.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参与情境”
        7.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方式”
        7.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行为”
        7.2.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发展理念”
    7.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因由探赜
        7.3.1 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或断裂
        7.3.2 责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
        7.3.3 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人文异化、物理污染、行为越轨
    7.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认同的路径
        7.4.1 面向上海未来,重塑人文精神,净化生态足球
        7.4.2 正视球场暴力,塑造校园明星,建立诚信机制
        7.4.3 多阶有机衔接,各层角色明确,横向资本共享
    7.5 小结
8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8.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8.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子厘清
        8.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立德树人”
        8.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偏态”
        8.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宗旨”
        8.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自我实现”
    8.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探骊
        8.3.1 社会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取向或断或合
        8.3.2 现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伦理趋向为两极化
        8.3.3 时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价值偏向急功近利
    8.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精神文化养成的进路
        8.4.1 文质文化精神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实现
        8.4.2 和合文化伦理塑造小学生的立德树人
        8.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上海小学生的价值观
    8.5 小结
9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主体治理
    9.1 “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利益目标厘定
        9.1.1 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目标
        9.1.2 “海派足球文化”公共利益目标的解析
    9.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的主体廓清
        9.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构成的实然
        9.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主体
        9.2.3 上海市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分工
    9.3 构建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
    9.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9.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及评估
        9.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
        9.5.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评估
        9.5.3 创建上海校园足球多元主体治理的保障与评估模式
    9.6 小结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介绍信
附件二:家长访谈提纲
附件三: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四:问卷
附件五:上教育部公示海市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附件六:个案调查部分记录
附件七: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成果

(4)“童心乐园”里的红领巾们——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童心团结
二、童心有梦
三、童心飞翔
四、童心联动

(6)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 ——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小菜场的文化规训与视觉整饬——以虹口“三角地菜场”为例
    第一节 “规范”与“秩序”观念的建立
    第二节 “卫生”、“整洁”与“动物保护”意识的植入
    第三节 “市场”与“契约”精神的产生
    第四节 租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节 房地产开发作用下的“现代性”重构与不断复制的“现代”精神——当代三角地菜场的重建与扩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竞技场·政治漩涡中心·销金窟·名利场——身兼多职的上海跑马厅
    第一节 驰马角胜的竞技场——竞技体育意识的植入
    第二节 华洋角力的政治漩涡中心
    第三节 敲骨吸髓的销金窟——被金钱扭曲的价值观
    第四节 斗富炫奇的名利场
    第五节 身兼多职的跑马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意识的觉醒与民主精神的勃发——从私有走向公享的上海园林
    第一节 从私园到公园——清末民初的上海园林
    第二节 海天胜景数张园——众园之首的张氏味莼园
    第三节 从张园的收费、服务看上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蕃瓜弄”到“大宁国际”——中产阶级意识崛起在闸北
    第一节 霓虹灯下的“黑人”与“下只角” ——现当代文学中的“苏北人”形象及“闸北”景观
    第二节 “大宁国际”:休闲,让生活更美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致谢

(7)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区域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原因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闸北区中小学网管员队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现状调查
    3.2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4章 闸北区中小学校网管员队伍建设的模式构建
    4.1 总述
    4.2 "师徒结对式"网管员队伍建设模式
    4.3 "校校合作式"网管员队伍建设模式
    4.4 "基地培训式"网管员队伍建设模式
    4.5 "集群互动式"网管员队伍建设模式
第5章 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贡献
    5.2 存在的问题
    5.3 后续展望
结语
附录一 闸北区中小学校网管员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 教师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闸北区中小学校网管员"师徒结对"带教协议书
附录四 闸北区校际"师徒结对"网络管理员带教活动方案
附件五 闸北区中小学校网管活动记录表
附录六 闸北区网管技术能力培训调查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路线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国内外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借鉴与启示
第三部分 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编制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三、访谈及分析
第四部分 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及分析
    三、培训对策提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访谈内容概要
    附录三 上海市"十一五"培训课程目录
    附录四 上海市"十一五"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课程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城兴衰—近代闸北城市化研究(1900-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回顾
    三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四 写作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乡野闸北
    第一节 地域社会概况
        一 吴淞江变迁与闸北成陆
        二 名称由来与地域范围
    第二节 传统的社会生活
        一 闸北的传统社会——早期的居民、生产与生活
        二 近代化因素的侵入
第二章 新城的兴起
    第一节 交通的完善
        一 城市化的启动与公路网络的形成
        二 铁路车站的设立与闸北交通的发展
        三 闸北交通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工商业的繁荣
        一 “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的形成
        二 沪北商业中心——低消费商业区
        三 新式产业与社会变迁
    第三节 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 闸北的文化街
        二 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闸北的工人群体
        一 境遇有别的工人们
        二 抗争:工人运动
第三章新城衰落
    第一节 城区大灾难
        一 “一·二八”战火
        二 “八·一三”浩劫
    第二节 兵燹后的沉沦
        一 闸北的“棚户化”和“空心化”
        二 城区形象的巨变——《申报》里的闸北
结语:闸北何以兴?何以衰?
附录
参考资料
后记

(10)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海内外上海史的学术成果简介
        二、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对薄弱
    第三节 思路、方法与资料
第一章 近代闸北与苏北移民
    第一节 近代闸北的发展概况
        一、行政沿革简述
        二、经济上的兴盛
        三、兵燹后的衰败
    第二节 苏北移民
        一、苏北人来沪的缘由
        二、近代苏北人在闸北的踪迹
第二章 棚户区的呻吟
    第一节 棚户—繁华上海的黑斑点
        一、棚户的种类及分布特点
        二、棚户居民
        三、个案:“蕃瓜弄”
    第二节 远离现代化的棚户生活
        一、卫生问题
        二、疫病问题
        三、火灾问题
        四、犯罪问题
    第三节 拆除棚户的风波
第三章 工作、婚姻与娱乐
    第一节 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帮”
    第二节 人力车产业与苏北移民
        一、人力车产业的兴起
        二、打上“苏北”烙印的人力车夫
        三、人力车夫的经济、生活状况
        四、取缔人力车与人力车产业的衰亡
    第三节 婚姻与娱乐
        一、婚姻状况与新旧婚姻观念的碰撞
        二、单调的日常娱乐
        三、另类的愉悦—赌博、吸毒与嫖娼
第四章 城市中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同乡团体与慈善救济
    第二节 青帮与苏北人
        一、青帮中的“苏北帮”
        二、个案:“江北大亨”—顾竹轩
第五章 难民·移民·市民:地域与身份认同的转化
    第一节 另类的眼光与内部认同危机
    第二节 边缘区域中的边缘族群
结语
附录
    一、闸北行政沿革大事记1900-1949
    二、闸北新旧地名对照表
    三、“一·二八”、“八·一三”事变中湮没里坊弄一览表
    四、1929年上海棚户分布统计表
    五、1929年上海棚户、船户户数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D]. 王琼.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2]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D]. 李凌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D]. 蔡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童心乐园”里的红领巾们——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实践[J]. 陈亚男. 少先队活动, 2015(03)
  • [5]为着理想 举步前行……[J]. 刘民. 上海少先队研究, 2013(01)
  • [6]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 ——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D]. 许峰. 上海大学, 2012(07)
  • [7]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区域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D]. 程书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8]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学科技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邓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新城兴衰—近代闸北城市化研究(1900-1949)[D]. 高兴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 [10]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D]. 蔡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