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永鑫,强群,王维斌[1](2022)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在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探讨超声在急性肠套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选取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120例,分析超声诊断急性肠套叠的价值,同时将急性肠套叠确诊患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对照组给予X线下空气灌肠,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超声诊断急性肠套叠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5%、92.50%、96.67%、96.34%和97.37%;观察组复位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在急性肠套叠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荣发家[2](2021)在《14岁以下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 腹部超声检查及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可发病于任一年龄段,且不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1]。已有研究显示,同时伴有典型急性肠套叠症状(如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及阵发性腹痛等)的肠套叠患者占8%~40%[2]。临床中对典型肠套叠的诊断难度并不大,但对无典型临床表现的较大年龄患儿而言,容易被临床误诊或漏诊,使得对此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亦有所不同[3]。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比较14岁以下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腹部超声检查及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
薛微波,赵世界[3](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常见急腹症的有效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常见急腹症的有效性探讨。方法:将2020年1月—12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超声科收治的200例急腹症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按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C T组与超声组两组,每组各100例,C T组采取C T诊断,超声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两组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进行对比,以明确效果。结果:超声组诊断急腹症符合率显着高于CT组(P <0.05);超声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显着低于C T组(P <0.05)。结论:通过对急腹症患儿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能检出小儿常见急腹症类型疾病,利于后期疾病的治疗。
郭悦[4](2021)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肠套叠患儿60例,均行急诊超声与X线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急诊超声的特点。结果 60例疑似患儿中,经手术治疗确诊肠套叠51例,闭孔疝2例,单纯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急诊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X线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的Kappa值为0.221,一致性较差,而超声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812,一致性较好。结论急诊超声用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超声特征清晰,可为疾病评估提供更具可靠性、全面性的信息,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孙伟[5](2021)在《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2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腹部超声影像学检查及X线平片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准确性及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检查结果显示,9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中,确诊67例,其中回结型肠套叠31例(46.27%)、回盲型肠套叠14例(20.90%)、小肠肠道叠12例(17.91%)、结肠肠套叠10例(14.93%);左上腹4例(5.97%)、右上腹39例(58.21%)、中上腹5例(7.46%)、右侧腹11例(16.42%)、右下腹8例(11.94%);腹部超声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诊断特异度与X线平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特征:患儿沿肠管的长轴处局部,可见中等回声及呈高、呈低相间的结构,即套筒征,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结论经腹部超声影像学在小儿肠套叠的鉴别诊断中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声像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孙景毅,张涛[6](2021)在《胃动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胃动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龙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观察组,根据治疗后疾病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54例)和复发组(11例)。选取同期体检的65例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动素、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Pearson法分析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胃动素水平与IL-6、TNF-α及hs-CRP水平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急性肠套叠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胃动素水平对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急性肠套叠患儿治疗后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胃动素水平与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胃动素、IL-6水平是急性肠套叠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胃动素水平诊断急性肠套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截断值为249.85 pg/ml,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72.3%。结论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胃动素水平升高,是影响急性肠套叠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血清IL-6、TNF-α及hs-CRP水平关系密切,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共同调控肠套叠发生、发展,对诊断急性肠套叠有一定价值。
郭玮,李清峰,蒋丽军[7](2021)在《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痛型肠套叠临床特点,以早期识别无痛型肠套叠,避免延误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5例无痛型肠套叠临床症状、体征、腹部彩超、腹部CT、术中探查结果、病理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4个月~4岁1个月,其初始临床表现不典型,均未能在初期确诊。具体的临床表现:5例患儿均无哭闹;5例表现精神差、面色苍白、血便;4例出现呕吐、发热;3例脱水、发现腹部包块、直肠指检触及包块;2例有腹胀。5例患儿分别于病程的第2(1例)、3(3例)、4(1例)天行剖腹探查,并通过病理证实为肠套叠伴肠坏死。术后均予禁食、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5例患儿均预后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婴儿无痛型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并发肠坏死,当有便血、不明原因呕吐,继而出现精神萎靡时,应注重腹部包块、直肠指检查体,适时反复查腹部彩超,必要时进行剖腹探查。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导致肠坏死、肠穿孔、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张纯林[8](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左汴京,赵宗泽,宋琼,胡勇军[9](2021)在《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为探讨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纳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单纯凸阵超声的检出率为35.0%,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的检出率为98.3%,单纯凸阵探头与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可以提高小儿肠套叠的确诊率,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周华媛,许少媚,陈启红,齐银琢[10](2021)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腹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空气灌肠及手术确诊为肠套叠共75例,且所有患儿均行普通低频超声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普通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确诊率、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100例急腹症患儿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肠套叠阳性72例,阳性预测值为97.30%;阴性例数为23例,阴性预测值为88.46%,100例急腹症患儿经普通低频超声检查后肠套叠阳性例数为57例,阳性预测值为78.08%;阴性例数为9例,阴性预测值为33.3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敏感度96.00%、特异度92.00%、确诊率95.00%,均高于普通低频超声的76.00%、36.00%、66.00%(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误诊率8.00%、漏诊率4.00%,低于普通低频超声的64.00%、24.00%(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并且漏诊率及误诊率低,能够为疾病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值得应用及推广。
二、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在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超声诊断情况 |
2.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3 两组复位时间、复位成功率等比较 |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2.5 两组复位前后血清TNF-α、CRP及IL-6比较 |
3 讨论 |
(2)14岁以下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 腹部超声检查及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及分组: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 |
2.2 2组患儿临床表现情况的比较: |
2.3 2组患儿腹部超声和治疗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急性肠套叠患儿的年龄分布特点: |
3.2 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 |
3.3 急性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效果: |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常见急腹症的有效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比 |
2.2 两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比较 |
3讨论 |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X线 |
1.3.2 急诊超声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X线与急诊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2.3 超声特征分析 |
2.4 治疗分析 |
3 讨论 |
(5)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X线平片 |
1.2.2 腹部超声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检查结果 |
2.2 腹部超声和X线平片诊断结果比较 |
2.3 声像图表现 |
3 讨论 |
(6)胃动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 |
2.2 急性肠套叠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 |
2.3 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胃动素、IL-6、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 |
2.4 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胃动素水平与IL-6、TNF-α及hs-CRP水平的相关性 |
2.5急性肠套叠影响因素分析 |
2.6 血清胃动素水平对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
3 讨论 |
(7)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5例无痛型肠套叠伴肠坏死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 |
1.2 例1 |
1.3 例2 |
2 讨 论 |
(8)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
1.引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3.3 超声观察指标 |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
4.讨论 |
4.1 肠套叠病因 |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
4.6 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
4.讨论 |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超声检查结果 |
2.2 肠套叠病理类型 |
2.3 疗效 |
3 讨论 |
(10)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结果 |
2.2 普通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结果 |
2.3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肠套叠的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 |
3 讨论 |
四、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在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J]. 吕永鑫,强群,王维斌.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01)
- [2]14岁以下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 腹部超声检查及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对比[J]. 荣发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22)
-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常见急腹症的有效性探讨[J]. 薛微波,赵世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0)
-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J]. 郭悦. 当代医学, 2021(28)
- [5]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J]. 孙伟. 当代医学, 2021(20)
- [6]胃动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孙景毅,张涛.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2)
- [7]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J]. 郭玮,李清峰,蒋丽军.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4)
- [8]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高频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J]. 左汴京,赵宗泽,宋琼,胡勇军.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1(01)
- [10]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J]. 周华媛,许少媚,陈启红,齐银琢.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