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

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

一、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有效性,为中药外治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提供新方法。确立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睑板腺按摩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睑板腺按摩每周一次,玻璃酸钠滴眼液一日4次,每次1滴,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塌渍治疗,中药塌渍每周3次,隔日一次,每次20min,疗程4周。本研究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结局疗效指标包括第2周、第4周的主观症状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泪膜破裂时间较基线的变化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较基线的变化值,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睑缘及睑板腺开口较基线的变化值,睑酯性状较基线的变化值,睑酯排出难易程度较基线的变化值,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为受试者,脱落2例,共58例受试者(116眼)完成治疗,治疗组30例(60眼),对照组28例(56 眼)。1.两组受试者在基线时期的性别、年龄、病程、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睑缘及睑板腺开口、睑酯性状、睑酯排出难易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主观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在治疗2周、4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有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泪膜破裂时间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4周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5.两组受试者在治疗2周、4周后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具有意义(P<0.05);治疗2周后,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缘及睑板腺开口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没有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7.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酯性状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相比基线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酯排出难易度较基线的变化值:在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相比基线的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安全可靠。结论: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可以有效提高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增加泪液分泌、改善睑酯性状、促进睑酯排出,其疗效显着。2、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在主观症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睑缘及睑板腺开口方面有一定的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依从性高、安全性好,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赵倩[2](2021)在《消红霜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消红霜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Facial telangiectasia,F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消红霜治疗FT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治疗FT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对照的研究设计,选取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符合研究标准的108例FT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消红霜治疗,对照组予以薇诺娜舒敏保湿修红霜治疗。两组患者均匀涂抹受试药物于整个面部,其剂量为成人1个指尖单位,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以及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量、皮脂含量、PH值等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kindex-16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的随访情况。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108例患者,最终纳入结果分析的样本量为103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病变程度、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基本资料上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第4周、第8周后,两组皮损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5),但两组皮损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后,两组角质层含水量较治疗前逐渐升高、经皮水分流失量较治疗前逐渐降低、皮脂含量较治疗前逐渐升高、PH值较治疗前逐渐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组间四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kindex-16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VE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VEGF水平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3.1%、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与试验药物相关的轻度不良反应,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复发及加重病例。结论:(1)消红霜与薇诺娜舒敏保湿修红霜均能有效改善FT症状,修复面部皮肤屏障功能,下调血管活性因子VEGF水平,二者临床疗效相当。(2)消红霜与薇诺娜舒敏保湿修红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SKindex-16皮肤病生活质量,但消红霜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薇诺娜舒敏保湿修红霜。(3)消红霜治疗FT安全、可靠,是一种可取的中药外用制剂,且成本效益好,值得临床推广。

张飞燕[3](2021)在《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及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及分析玫瑰痤疮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该类患者生活质量。2.评估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1.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1)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玫瑰痤疮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临床资料(分型、皮疹类型、皮疹分布部位、自觉症状、既往的治疗情况、加重因素等)、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2)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2.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1)选取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予口服米诺环素胶囊治疗及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日常护肤,采用自身半脸对照研究,左侧面部进行光电协同技术治疗,每次治疗间隔4周,治疗4次,右侧面部作为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及最后一次治疗后4周即第16周进行双侧面部评估。从皮损情况、主观症状及VISIA红色区不同维度评价玫瑰痤疮改善情况。(2)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主观症状评分及VISIA红色区绝对分值经检验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1)90例玫瑰痤疮患者的人口学基本情况:男女之比为1:7.1,多见于女性患者;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16岁,平均年龄为38.49±10.91岁,多见于30-49岁(70%)。(2)90例玫瑰痤疮患者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44例,48.8%)及丘疹脓疱型(41例,45.6%)最常见;皮损多分布于颊部(93.3%)、鼻部及鼻周(62.2%)、口颌部(47.8%),以红斑(90%)、潮红(81.1%)、毛细血管扩张(76.7%)多见;88例(97.8%)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以面部皮肤灼热(80.7%)、瘙痒(76.3%)、干燥(72.7%)多见;89例(98.9%)患者认为存在加重因素,以日晒(73.0%)、饮食因素(61.8%)、高温刺激(55.1%)多见;79例(87.8%)患者有诊治经过,36例(45.6%)初诊被诊断为玫瑰痤疮,43例(54.4%)曾被诊断为其他易混淆的面部皮肤病或未得到明确诊断。(3)90例玫瑰痤疮患者的DLQI评分为3-24分,均值为10.51±4.67,对患者生活为中度影响,按DLQI分值高低对患者生活影响从高至低排列前三依次为:感到尴尬自卑(1.83±0.71)、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1.58±0.70)、影响到社交休闲生活(1.34±0.97)。2.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1)治疗前,治疗侧与对照侧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主观症状评分及VISIA红色区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主观症状评分及VISIA红色区分值均较治疗前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红斑、丘疹脓疱、主观症状评分及VISIA红色区分值均较治疗前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对比,治疗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主观症状评分及VISIA红色区分值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侧和对照侧疗效比较:治疗侧与对照侧治愈率、显效率及总体有效率分别为:20.0%VS3.3%、76.7%VS33.3%、96.7%VS83.3%,等级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侧优于对照侧。(3)治疗侧和对照侧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90例玫瑰痤疮病例显示出以下特征:好发于30-49岁中青年女性;临床分型中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及丘疹脓疱型最常见;皮损主要分布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阵发性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最常见;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为灼热、瘙痒、干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中度,其中影响较大的前三项为:感到尴尬自卑、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影响到社交休闲生活。2.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缓解主观症状,且对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主观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米诺环素治疗,无不良反应。

殷进[4](2021)在《武汉地区51例重度痤疮患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武汉地区51例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生活习惯及中医证候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重度痤疮的临床特征、可能对病情有影响的不良生活习惯及中医证候特点,以提高对重度痤疮的整体认识并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临床依据及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月31日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的51例重度痤疮病例及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51例对照组,采用专人一对一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辅助患者现场完成《重度痤疮问卷调查表》与《重度痤疮中医证候采集表》。将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录入到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重度痤疮患者的年龄在15~25岁,平均年龄20.92±4.26岁,平均病程4.20±2.68年。62.75%的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男女比例4.1: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最常见的临床分型为反常型痤疮(33.33%),其次为结节型痤疮(27.45%)、囊肿型痤疮(27.45%)。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前额、两颊、下颌)、颈项、胸背部。患者的病情存在季节差异且多为夏季加重,冬季减轻,92.16%的患者认为病情加重与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10例(24.39%)认为熬夜、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精神压力大可同时导致病情加重;9例(21.95%)认为熬夜、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使病情加重;13例(25.49%)认为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会加重病情;7例(17.07%)认为熬夜会加重病情;2例(4.88%)患者认为精神压力大会加重病情。60%的重度痤疮组女性具有包括月经周期改变或月经量减少或痛经等在内的月经异常表现。重度痤疮组60%女性认为月经来潮会加重病情。2.生活习惯:78.43%的重度痤疮患者有每天饮用牛奶或饮食偏嗜辛辣油腻甜食或抽烟或熬夜的生活习惯,且精神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经卡方检验,重度痤疮组的生活习惯及精神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3.中医证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痤疮的病位主要涉及少阳、厥阴、阳明、太阴。其病理因素包括寒、热、湿、瘀、水饮。临床证型分为少阳气郁证、少阳阳明证、阳明湿热证、太阴证、太阴水饮内停证、血瘀证、厥阴证。结论重度痤疮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常伴有每天饮用牛奶、饮食偏嗜辛辣油腻甜食、熬夜、抽烟等不同生活习惯,且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重度痤疮的病位主要涉及少阳、厥阴、阳明、太阴,病理因素包括寒、热、湿、瘀、水饮。临床证型分为少阳气郁证、少阳阳明证、阳明湿热证、太阴证、太阴水饮内停证、血瘀证、厥阴证。

刘浩文[5](2021)在《睑板腺功能障碍对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状态的变化;探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8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术前评估患者睑板腺功能状态,将其按MGD程度进行分组:无MGD组、轻度MGD组,中度MGD组和重度MGD组。由同一术者按标准化流程对患者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等)、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MH)、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及眼表干涉仪检查(Lip View眼表干涉仪),评估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斥反应情况。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25.0(SPSS Inc.,Chicago,IL)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术眼泪河高度(TMH)和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在不同时期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TMH在术后1周内达到较高水平,然后逐渐降低,3个月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月至1年趋于稳定。术眼LLT也在术后表现为先迅速升高再逐渐降低的变化过程。2、患者病因、植床直径、MGD程度是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与排斥反应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病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风险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病因为:物理化学烧伤(83.3%)、真菌性角膜炎(66.7%)、移植排斥与再移植(60.0%)。植床直径≥8.0mm(42.9%)比植床直径<8.0mm(20.8%)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D程度越重排斥反应发生率越高,重度MGD(60.0%)、中度MGD(41.4%)、轻度MGD(18.8%)、无MGD(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重度MGD组比无-轻度MGD组术后排斥反应出现时间早且排斥反应指数(RI)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膜移植术后TMH和LLT都表现出先迅速升高后逐渐降低趋于术前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LLT相较于TMH增高的时间更为持久;角膜移植术后TMH和LLT增加可能与眼表微环境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有关。2、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高危病因有物理化学烧伤、真菌性角膜炎、移植排斥和再移植、MGD。植床直径≥8.0mm时,排斥反应的风险增加。MGD程度越重,排斥反应风险越高。3、中-重度的MGD患者相较于无-轻度的MGD患者,术后出现排斥的时间更早,且排斥反应的程度更重。

刘慧敏[6](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张璇[7](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中医证治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玫瑰痤疮,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内治法治疗玫瑰痤疮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方法:1.观察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份在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Ⅱ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口服中药汤剂枇杷汤(蜜枇杷叶,桑白皮,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紫花地丁,夏枯草,虎杖,知母,当归,牡丹皮,北柴胡,白茅根,黄芩,白鲜皮,白术,薏苡仁,茯苓,栀子)、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商品名玫满,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010)、复方甘草酸苷片(商品名甘毓,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001),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商品名贝复新,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40001)、氧化锌油,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DL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皮损及症状评分并进行对比观察,计算临床有效率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合统计学分析,综合判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检索CKNI、万方、维普、CMB,古今中外医案云平台搜索中医内治法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相关文献,筛选并建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辨证及用药规律。结果:论文一:与治疗前对比,治疗4周后、8周后,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玫瑰痤疮皮损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都存在显着差异。治疗8周后,共治愈病患7例,显效病患20例,有效病患17例,总有效率91.66%。论文二:共筛选得出中药处方96首,涉及中药179味,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黄芩、甘草、赤芍、生地黄、金银花等;常用药物组合有“黄芩+赤芍”“赤芍+甘草”“黄芩+甘草”等,挖掘出内在核心组合14个,新方7首。结论:1.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2.经中药处方数据挖掘分析,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高频药物有黄芩,甘草,赤芍,生地黄,金银花,牡丹皮,连翘,桑白皮,蒲公英,常见证型有热毒蕴肤证,肺胃热盛证,脾胃湿热证,血热内蕴证。

张琦[8](2021)在《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60例患者(符合神经性皮炎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位30例,治疗组予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对照组予复方氟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连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的客观症状积分、瘙痒积分及症状总评分,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评定两组患者疗效。同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和安全性评估。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愈显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有效率经过秩和检验,得出P=0.011<0.05,说明两组存在差异性。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2.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状态、肥厚程度、皮损颜色、皮损面积以及瘙痒程度评分经分析后得出: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性。3.两组患者治疗2周末的客观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各客观症状组间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两组客观症状总积分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1.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减退色素沉着,止痒效果尚佳。2.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明显优势,上述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张新荣[9](2021)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痤疮是一种出现在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9.38%,我国发病率8.1%,其临床特点是初起出现黑白头粉刺和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和囊肿,甚至结节和囊肿,痤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或者增生性瘢痕,在发病的过程中同时伴有皮脂溢出,属慢性病程。痤疮除了影响美观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疾病。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痤疮发病范围广和环境因素的干扰,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因此痤疮一直是皮肤病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痤疮的中医病因可以归纳为风、湿、热、瘀、郁、痰,其次还与人体自身素质和环境有关,病位从肺、脾、胃、肝、肾、冲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痤疮的病机与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瘀血阻滞、肾阴不足、情志不节、肝火上炎等方面有关,而女性患者除上述罗列的原因外,还与肝和冲任的关系密切。在辨证方面应首当辨热、郁、痰。其中热又分为风热、血热和湿热;郁又包括毒郁和血瘀;痰指痤疮患者久病后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致。目前临床上辨证论治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瘀结、肝肾阴虚和冲任失调等六种。其中痰热瘀结型痤疮较为严重,以清热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着,与西医治疗相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亲民,可长期使用等凸显其优点。由于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及理解不同,辨证分型不同或辨证分型相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总体上疗效显着却缺乏规范化的总结与梳理,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用药疗效观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发展。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痤疮meta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为临床治疗痤疮时适当选择用药提供依据,造福于患者。目的:1.通过收集和归纳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中药内服方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2.系统评价传统中药内服方联合常规西药常规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痤疮方剂,运用R语言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得出数据的分布类型及规律,从而挖掘其中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2.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全文数据库(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收集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做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共筛选443首治疗痤疮方剂,涉及中药243味,对频数大于30且除甘草外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丹参、蒲公英,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桑白皮、白花蛇舌草;4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24组药对;频数大于30的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频数大于30的药物主治功效中,清热药占53.68%、化痰止咳平喘药占12.22%、活血化瘀药占9.64%。2.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共23篇文献。采用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有效率RR=1.50,95%CI[1.41,1.59]优于西药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痤疮处方多以清热为本,辅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清热化痰类的中药;选用最多的组对为连翘、枇杷叶、黄芩等清热化痰药。此组方规律为中医药中采用的处方治疗痤疮的新组合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2.Meta分析初步提示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

范云野[10](2021)在《肝肾阴虚型干眼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探讨肝肾阴虚型干眼(Dry Eye,DE)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为治疗干眼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进行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SPEED)量表问卷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蠕形螨显微镜镜检,结果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GraphPad Prism 5绘图。探索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比较蠕形螨感染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与非蠕形螨感染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间干眼各症状频率和程度、干眼相关检查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至65岁的研究对象7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1例。78例研究对象中有16例(占20.5%)存在蠕形螨感染,左、右眼蠕形螨感染一致。蠕形螨感染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与非蠕形螨感染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相比,SPEED量表总分更高,干眼症状中干涩、砂砾感或刺痒以及疼痛或刺激频率及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烧灼感或潮湿感以及视疲劳症状频率及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眼症状变重与否、是否使用眼药水、是否患过麦粒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患过睑缘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蠕形螨感染可能是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一种危险因素。蠕形螨感染可能会加重干眼患者的眼部不适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尤其是眼干涩、砂砾感或刺痒以及疼痛或刺激等症状明显,传统治疗改善不明显,应考虑行睑缘蠕形螨检测,必要时行除螨治疗。

二、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治疗方法
        5 疗效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资料
        2 疗效指标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中药塌渍药物组成及作用原理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干眼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1 干眼的定义及分类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危险因素
        4 发病机制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干眼的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干眼的认识
        2 干眼病因病机
        3 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消红霜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治疗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及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人口学基本情况
        2.2 临床特征
        2.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讨论
第二部分 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结果
        2.1 治疗侧与对照侧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情况
        2.2 两侧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情况
        2.3 两侧治疗前后VISIA红色区绝对分值情况
        2.4 两侧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2.5 安全性观察
        2.6 典型病例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玫瑰痤疮的光电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武汉地区51例重度痤疮患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内容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临床特征
    3.3 女性月经情况分析
    3.4 生活习惯的数据分析
    3.5 中医证候特点的聚类分析
讨论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特征
    3 生活习惯
    4 中医证候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痤疮病因与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进展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重度痤疮问卷调查表
    附录3 重度痤疮中医症候采集表
致谢

(5)睑板腺功能障碍对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分析
    3.3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3.4 睑板腺功能障碍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状态的变化
    4.2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4.3 睑板腺功能障碍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4.4 存在的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防治药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中医证治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中医内治法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证治规律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现代医学对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分组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症状积分与疗效比较
        2.1 瘙痒评分比较
        2.2 皮损状态比较
        2.3 肥厚程度比较
        2.4 皮损颜色比较
        2.5 皮损面积比较
        2.6 客观症状总评分比较
        2.7 疗效对比
    3 随访情况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4.1 实验室数据对比
        4.2 不良事件比较
讨论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2 立论依据
    3 划痕疗法的起源
    4 划痕疗法的理论分析
    5 金黄膏的组成及分析
    6 划痕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7 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痤疮发病机制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丙酸杆菌(PA)感染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免疫因素
        1.4 心理因素
        1.5 饮食因素
        2 痤疮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古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近现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探析
        1 痤疮发病机制
        2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
        2.1 GATA6蛋白
        2.2 MAPK/NF-κB信号通路
        2.3 PI3K/PKB信号通路
        2.4 TGF-β/Smad信号通路
        2.5 炎症因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痤疮的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方法学概述
        1 数据挖掘技术
        2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中医药治疗痤疮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数据筛选
        3 数据规范化
        4 数据录入
        5 数据挖掘
    结果
        1 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分析
        2 药性(四气)分析
        3 药味(五味)分析
        4 药物归经分析
        5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6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药物频次分析
        2 系统聚类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和策略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4 临床总有效率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6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徐国梅导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1. 从脏腑辨证
        1.1 肺胃热盛
        1.2 脾虚湿滞
        1.3 肝肾阴虚
    2. 从脏腑论治
        2.1 从肺胃论治
        2.2 从脾论治
        2.3 从肝肾论治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肝肾阴虚型干眼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干眼的认识
        1.1 中医相关记载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干眼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分类
        2.4 发病机制
        2.5 西医诊断标准
        2.6 西医治疗
    3. 干眼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收集资料
        2.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干眼患者SPEED量表得分情况
        3.3 干眼患者相关检查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讨论
    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D]. 李媛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消红霜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D]. 赵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及米诺环素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的疗效分析[D]. 张飞燕. 大理大学, 2021(09)
  • [4]武汉地区51例重度痤疮患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D]. 殷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睑板腺功能障碍对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D]. 刘浩文. 大理大学, 2021(09)
  •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中医证治规律分析[D]. 张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8]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D]. 张新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肝肾阴虚型干眼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范云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酒渣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