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会计特征与审计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强[1](2021)在《基于区块链审计的智能审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经济的潮流和信息技术的突破式发展,给各行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审计行业在数字经济潮流冲击和信息技术加持的背景下,审计技术、审计业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审计和智能审计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实践方向。文章系统地阐释了区块链审计的技术逻辑,分布式记账、全网验证、数据共享、非对称加密、时间戳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有助于实时审计、全面审计、跨组织审计、自动审计和溯源审计等审计技术功能的实现。而基于区块链审计的智能审计,是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的数字科技,切实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了作业流程、降低了审计风险,最终实现了智能报告。最后提出了智能审计的发展前景、挑战和研究结论。
韩天佩[2](2021)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现状及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程序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重要审计程序,但分析程序传统实施方式中又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使分析程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技术涵盖了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结果展现、信息隐私和数据源保护等各个方面,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弥补传统分析性程序中存在的不足,并可以显着提升分析程序的工作效率与结果的有效性,对于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均有积极的帮助。虽然大数据技术的积极作用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探讨已经较为丰富,部分事务所已经开始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尝试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当中。但根据一线审计工作人员的反馈,目前实际实施分析程序的过程中,受制于各种制约因素,审计团队往往缺乏有效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工具,很少或从未使用过大数据技术来协助审计工作,即使有一定的使用,其结果也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大数据技术尚不能充分体现其作用,一线审计工作人员对该技术不了解,也无明显的感知。总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在分析程序中尚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技术环境的局限、行业环境的局限,也有经济环境的局限,这是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为了应对这些局限,行业从业者们应该正视问题、对症下药、身体力行,真正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前沿内容,建立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平台、严格保密措施;在行业内部,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制度监管要求,有资源技术优势的头部事务所要带动后进事务所的技术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还要鼓励市场开发、鼓励供应商的成长,建设技术先进、成本适当、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和准则规定的合格的审计工具。文章首先对分析程序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基础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阐述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然后对一线审计人员执行分析程序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现状进行调研,获取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真实情况,总结大数据技术在分析程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理论和现实情况,探讨如何克服现有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的积极帮助作用。
柏抒含[3](2021)在《基于区块链下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P保险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安全加密、可溯源性等特点,自被提出就被各行各业所关注,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而农业保险本身作为保障农业生产以及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赔付风险大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同时其内部审计也由于审计数据体量巨大,信息获取难度高而面临着许多问题。区块链与农业保险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业保险解决痛点问题,实现业务运营优化升级。而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读取方式也对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区块链应用现下已产生了需要重视解决的新问题,这也为农业保险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挑战与要求。本文以P保险公司为例,研究了其在区块链应用下肉牛养殖险内部审计调整转变。首先对P保险公司肉牛养殖险在应用区块链之前的业务运营进行研究,剖析其主要存在逆向选择现象、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验标定损效率不高、业务经济效益不显着等问题。其次认识到业务数据链系统的建立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严格防控道德风险;实现业务模式转变,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推进规范化养殖,实现政策扶持目标,同时关注到其应用目前尚存在的限制与问题。再次,分析P保险公司肉牛养殖险内部审计在区块链应用前的基本概况,以及应用后内部审计在审计模式方法、审计效率、风险防范能力、职能目标上所发生的转变,以及产生内部审计新关注点,如底层技术安全性问题等。最后为其他行业企业应用区块链以及内部审计调整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柴乐琦[4](2021)在《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呈指数式上升,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就业、带动全社会技术变革。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可分割,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一方面,电子商务给中国及世界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提高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审计工作者带来困扰,增加了审计过程中的困难程度。从内容上来看,本文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绪论,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和行文思路,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板块从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入手,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支撑部分。第三板块主要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板块是苏宁易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分别介绍了苏宁易购的企业概况、盈利模式、组织架构、以及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然后从战略经营风险、收入确认风险、控制风险、网络安全与信用风险四个角度分析了苏宁易购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结合关键审计事项对检查风险进行了分析。第五板块对应第四板块发现的问题,同样从以上五个针对点提出了苏宁易购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第六板块是对整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梳理,反思内容上的纰漏,规划未来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由于审计环境的改变,纸质材料逐渐被电子信息取代,审计线索逐渐隐性化,审计证据不易被发现,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增加;第二,电子商务行业状况趋于饱和,竞争压力增加,战略经营风险相应提高;第三,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经营环境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重点考虑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审计,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第四,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速度难以匹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速度,导致信用风险增加;第五,为了防范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应当从以上四个风险层面进行具体的应对。例如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加大构建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投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准、会计师事务所加大对审计软件的投入与更新等等。
李雅雄,谌洁茜[5](2021)在《“区块链+会计”应用的挑战与发展前景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会计产生强烈冲击。其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区块链在应用于会计时具有信息公开透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数据结构,降低交易费用与成本等优势。通过对"区块链+会计"实践研究,可以发现区块链应用于会计存在缺乏复合型人才、安全监管不足、落地困难、会计准则不可比等挑战,应通过人才培养、思维创新、技术与政策融合等方法,以期更好地推进"区块链+会计"实施与应用。
刘琨[6](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张玉玲[7](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邢妍[8](2021)在《企业战略调整的信号效应 ——基于债券市场投资者的视角》文中提出企业的战略统筹发展全局,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的特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战略管理”概念,学术界不断涌现对企业战略的研究。战略调整是在学术研究中对战略管理更为细致的探索,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将战略调整视为一种信号,考虑到信号释放会产生相应影响,目前对影响后果的分析主要为企业业绩、审计费用、审计师的变更等,鲜少涉足债券市场。由于战略调整涉及到企业的业务规划、产品开发、投融资决策、组织架构等,企业需要摆脱对原有战略模式的依赖,重新适应新的发展方式,以求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对于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当企业发生战略调整时,意味着原本掌握的信息已不再适用于新战略下的企业,原有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对于企业能否适应调整后的战略并契合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有待观察,在此背景下,研究战略调整的信号带给债券市场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07年-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债券数据考察企业战略调整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其它条件不变时,企业战略调整程度与债券发行定价呈正相关关系,即战略调整程度越大,所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债券市场的负面影响更强,投资者所要求的债券风险溢价补偿更高,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研究发现在拥有高质量会计信息、与高声誉金融中介机构合作的企业中,战略调整程度与债券发行定价之间正向关系有所减弱,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发债企业与债券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高声誉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担保效应和信息传递职能,有效弱化战略调整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3)进一步地,在区分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后发现,两者的战略调整都与债券发行定价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非创新型企业的显着性更强烈;非国有企业较之国有企业,其战略调整程度对债券发行定价的作用显着性更强。相较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贡献在于:(1)目前探讨战略管理类文献多关注企业战略分类和战略的行业差异性,对于战略调整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切入点新颖,从战略调整这一动态角度出发,研究其产生的信号效应,为战略相关研究丰富了思考视角。(2)拓展战略调整经济后果研究。国内对于战略调整造成的外部影响研究在审计领域较为丰富,对于证券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研究鲜少,本文立足于债券市场不仅探讨战略调整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还通过会计信息质量和金融中介机构声誉两个方面考察调节效应,研究也为债券发行定价影响机理探索提供有效参考。
苑文露[9](2021)在《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提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大数据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合理运用大数据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推动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与制度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大数据审计理论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研究与解决。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基于既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案例,探索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实务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学术成果。其次,对大数据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总结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以及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平衡记分卡理论等理论基础。再次,尝试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的角度构建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最后,基于已构建的实务框架,结合A企业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实务案例,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通过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实现对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本文创新点体现于概念内涵创新、实务框架创新和案例分析创新,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对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进行扩展;由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创新能够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方面开展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术界在案例方面的研究。
管淑慧[10](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网络会计特征与审计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会计特征与审计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审计的智能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于区块链审计和智能审计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
(一)基于区块链审计和智能审计的实践 |
(二)基于区块链审计和智能审计的理论成果 |
1. 基于区块链审计的理论研究。 |
2.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审计理论研究。 |
三、区块链审计的技术逻辑 |
(一)区块链审计的技术基础 |
1.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 |
2. 不可篡改的网络共识机制。 |
3. 信息可溯源的时间戳。 |
4. 可编程的智能合约。 |
(二)区块链审计的技术功能 |
1. 实时审计和全面审计。 |
2. 跨组织审计。 |
3. 自动审计。 |
4. 溯源审计。 |
四、基于区块链审计的智能审计 |
(一)区块链审计与智能审计的关系 |
(二)智能审计的技术基础 |
1. 大数据。 |
2. 人工智能。 |
3. 深度学习。 |
4. 云计算。 |
5. 物联网。 |
(三)智能审计平台的构建 |
(四)智能审计的业务流程 |
1. 智能采集数据。 |
2. 智能数据处理。 |
3. 智能数据分析。 |
4. 智能数据可视化化。 |
(五)智能审计的业务内容 |
1. 管理框架审计。 |
2. 运行环境审计。 |
3. 运用控制审计。 |
4. 报表审计。 |
5. 事项审计。 |
(六)智能审计的优势 |
1. 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
2. 增强了审计数据的安全性。 |
3. 增强了审计数据的可靠性。 |
4. 优化了审计的流程。 |
5. 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
6. 实现了智能报告。 |
五、智能审计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
(一)智能审计的发展前景 |
1.5G技术推动发展。 |
2. |
3. 算法提高效率。 |
4. 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5. 智能合约技术决定了智能审计水平。 |
6. 智能审计系统研究空间大。 |
(二)智能审计面临的挑战 |
1. 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
2. 新技术融合的挑战。 |
3. 区块链审计的顶层监管设计还未建立完善。 |
4. 区块链基础设施不完善。 |
5. |
6. 新技术导致审计执业模式的变化。 |
六、结论 |
(2)大数据技术在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现状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分析 |
2.1.2 风险导向审计 |
2.1.3 分析程序 |
2.1.4 大数据技术 |
2.1.5 大数据审计 |
2.1.6 大数据审计分析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分析程序与大数据技术 |
3.1 传统分析程序 |
3.1.1 分析程序的传统实施方式 |
3.1.2 分析程序传统实施方式的局限性 |
3.2 大数据审计分析 |
3.2.1 大数据审计分析的实施方式 |
3.2.2 分析程序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
4 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现状 |
4.1 调查问卷情况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开展情况介绍 |
4.1.3 其他参考资料 |
4.1.4 问卷调查结果 |
4.2 访谈情况简介 |
4.3 大数据审计分析具体案例 |
4.4 调查结果总结 |
4.5 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5.1 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审计工具匮乏 |
4.5.2 数据传递能力不足 |
4.5.3 数据处理结果不符合要求 |
4.5.4 审计工具界面不够友好 |
4.5.5 审计工具对软硬件要求高 |
4.5.6 大数据技术应用频率较低 |
4.5.7 一线员工不重视大数据技术 |
5 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困难的原因 |
5.1 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环境的局限 |
5.1.1 大数据技术本身尚在不断发展之中 |
5.1.2 大数据审计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 |
5.1.3 数据匮乏,关联性、时效性差 |
5.1.4 数据安全的制约 |
5.2 大数据审计分析行业环境的局限 |
5.2.1 理论体系和监管要求尚未确立 |
5.2.2 行业内部两极分化 |
5.2.3 缺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
5.3 大数据审计分析经济环境的局限 |
5.3.1 开发商匮乏 |
5.3.2 开发、维护、使用成本较高 |
5.3.3 不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 |
6 大数据审计分析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
6.1 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环境局限的应对 |
6.1.1 加强对现有成果的学习应用 |
6.1.2 梳理大数据应用标准和流程 |
6.1.3 构建行业信息共享平台 |
6.1.4 严格数据保密措施 |
6.2 大数据审计分析行业环境局限的应对 |
6.2.1 完善理论体系、实务流程及监管要求 |
6.2.2 加强行业内合作 |
6.2.3 加强跨专业人才建设 |
6.3 大数据审计分析经济环境局限的应对 |
6.3.1 建立合作联盟,鼓励自主创业 |
6.3.2 降低开发、维护和使用成本 |
6.3.3 真正了解审计人员需求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3)基于区块链下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P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区块链对农业保险运营影响 |
二、区块链对农业保险内部审计影响 |
三、区块链在P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应用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区块链应用发展研究 |
二、区块链对于应用行业内部审计影响研究 |
三、区块链对于保险以及农业保险影响研究 |
四、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区块链理论 |
二、内部审计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保险及区块链应用情况 |
第一节 农业保险简介 |
一、业务简介 |
二、业务特点 |
三、业务难点 |
第二节 农业保险区块链应用进程 |
一、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情况 |
二、农业保险区块链应用情况 |
第四章 农业保险内部审计概况 |
第一节 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现状 |
一、农业保险内部审计依据 |
二、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目标 |
第二节 农业保险内部审计不足 |
一、资料真实性难保证 |
二、内部审计覆盖不足 |
三、依赖大量人工审计 |
四、难以识别特定风险 |
五、后续整改落实不到位 |
六、审计职能转变滞后 |
第五章 区块链对农业保险内部审计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区块链应用对内部审计影响 |
一、提高审计数据真实性 |
二、推动审计方法转变 |
三、实现业务持续审计 |
四、系统审计高效展开 |
五、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
六、内部审计优化升级 |
第二节 区块链下内部审计新挑战 |
一、审计数据面临新“要求” |
二、审计依据需考虑区块链法规 |
三、底层技术安全应纳入考虑 |
四、内审人员需补充知识储备 |
第六章 区块链在P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应用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公司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农业保险简介 |
三、养殖险业务简介 |
第二节 区块链应用对养殖险业务运营影响 |
一、肉牛养殖险业务痛点 |
二、区块链应用影响研究 |
三、应用区块链面临新挑战 |
第三节 区块链应用对肉牛养殖险内部审计影响 |
一、内部审计当前概况 |
二、内部审计区块链应用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区块链应用对农业保险具有意义 |
二、区块链应用要求内部审计调整转变 |
第二节 适应区块链影响调整建议 |
一、其他应用领域区块链应用可借鉴经验 |
二、其他应用领域内部审计调整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审计风险的研究 |
二、对电子商务审计的研究 |
三、对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电子商务概述 |
二、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
一、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及交易规模 |
二、电子商务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及交易所分布 |
三、电子商务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统计 |
第二节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
一、重大错报风险 |
二、检查风险 |
第三节 电子商务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成因分析 |
一、经营风险因素 |
二、收入确认风险因素 |
三、内部控制风险因素 |
四、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因素 |
第四节 电子商务企业检查风险成因分析 |
一、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二、注册会计师个人层面 |
第四章 苏宁易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公司介绍 |
一、苏宁易购简介 |
二、苏宁易购盈利模式 |
三、苏宁易购组织架构 |
四、苏宁易购电子商务交易流程 |
五、苏宁易购审计主体简介 |
第二节 苏宁易购重大错报风险识别与评估 |
一、经营风险 |
二、收入确认风险 |
三、内部控制风险 |
四、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 |
第三节 苏宁易购检查风险识别与评估 |
一、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不足 |
二、缺乏适用的审计软件 |
三、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 |
第五章 苏宁易购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一节 经营风险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
一、深入剖析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面 |
二、关注电子商务企业税收制度 |
第二节 收入确认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
一、重点关注收入确认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二、加强对电子支付的审计 |
第三节 内部控制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
一、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 |
二、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控制 |
第四节 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方面的应对措施 |
一、完善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
二、重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制 |
第五节 检查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二、确保审计独立性 |
三、优化电子商务审计软件 |
四、利用大数据审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区块链+会计”应用的挑战与发展前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区块链+会计”挑战与发展前景的调查分析 |
(一)区块链应用于会计行业的态度 |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1. 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 |
2. 区块链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
(四)“区块链+会计”的发展前景 |
(五)调查分析结论 |
三、“区块链+会计”应用的挑战 |
(一)打破传统财务思维难度大 |
(二)缺乏复合型技术人才 |
(三)安全监管不足 |
(四)区块链的应用存在行业差异 |
(五)会计准则不可比 |
四、“区块链+会计”的应用前景 |
(一)会计核算领域 |
(二)会计监督领域 |
(三)税收管理领域 |
(四)资产管理领域 |
五、“区块链+会计”的推进路径 |
(一)深化会计“去中心化”理念 |
(二)培养“区块链+会计”人才 |
(三)完善区块链技术自身安全系统 |
(四)技术优化和思维创新的内外协同 |
(五)推动会计准则趋同化 |
六、结语 |
(6)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企业战略调整的信号效应 ——基于债券市场投资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框架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战略调整概念 |
二、债券发行定价概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战略调整影响因素 |
二、企业战略调整经济后果 |
三、债券发行定价影响因素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信号传递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一、战略调整与债券发行定价 |
二、战略调整、会计信息质量与债券发行定价 |
三、战略调整、金融中介声誉与债券发行定价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二、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一、聚类分析 |
二、替换变量 |
三、单样本回归 |
第四节 内生性检验 |
第五节 机制检验 |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中介效应分析 |
二、基于经营风险中介效应分析 |
第六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创新行业 |
二、产权性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局限性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概念及内涵 |
2.1.1 大数据 |
2.1.2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
2.2 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 |
2.2.1 内部审计数据信息层面 |
2.2.2 内部审计数据分析层面 |
2.2.3 内部审计成本层面 |
2.2.4 信息系统可靠性层面 |
2.3 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 |
2.3.1 全面性 |
2.3.2 及时性 |
2.3.3 科学性 |
2.3.4 适应性 |
2.4 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价值链理论 |
2.4.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4.4 平衡记分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实务框架 |
3.1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 |
3.1.1 总体目标 |
3.1.2 一般目标 |
3.2 思维方式 |
3.2.1 数据资产思维 |
3.2.2 关联与多元思维 |
3.2.3 风险与前瞻思维 |
3.3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 |
3.3.1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定位 |
3.3.2 大数据内部审计场景的综合应用 |
3.3.3 以流程为主线的内部审计业务模式 |
3.4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 |
3.4.1 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的影响 |
3.4.2 大数据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工作主体 |
3.5 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 |
3.5.1 内部审计战略监督反馈机制 |
3.5.2 内部审计战略传递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案例分析 |
4.1 A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概述 |
4.2 A企业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情况 |
4.2.1 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 |
4.2.2 内部审计业务模式创新 |
4.2.3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创新 |
4.2.4 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 |
4.3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效果 |
4.3.1 管理决策层面的价值增值 |
4.3.2 发展战略层面的价值增值 |
4.4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问题 |
4.4.2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
4.4.3 大数据系统建设难度与成本问题 |
4.4.4 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不足 |
4.4.5 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与人才需求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建议 |
5.1 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
5.1.1 认知环境建设 |
5.1.2 应用环境建设 |
5.1.3 制度环境建设 |
5.2 加强大数据的全过程控制 |
5.2.1 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
5.2.2 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 |
5.2.3 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 |
5.3 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 |
5.4 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 |
5.5 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四、网络会计特征与审计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审计的智能审计研究[J]. 刘光强. 商业会计, 2021(13)
- [2]大数据技术在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现状及应对[D]. 韩天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3]基于区块链下农业保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P保险公司为例[D]. 柏抒含.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柴乐琦.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区块链+会计”应用的挑战与发展前景调查研究[J]. 李雅雄,谌洁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03)
- [6]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企业战略调整的信号效应 ——基于债券市场投资者的视角[D]. 邢妍.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苑文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