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

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

一、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森[1](2021)在《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丙硫菌唑(Prothioneazole)是由美国拜耳公司研发,并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的三唑类广谱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作用范围广,与环境相容性好,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杀菌剂。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通过对病菌的形态观察、DNA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以及对水稻的诱导抗病性,研究了丙硫菌唑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4.8×105mg/L丙硫菌唑悬浮剂400 mg/L、480 mg/L和560mg/L对水稻纹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可分别达90.40%、96.29%和98.17%。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89.11%、92.57%和96.87%。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防效相当。2.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94株水稻纹枯病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株AHGD1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136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株AHFT6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4.6692mg/L。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0629±0.7959 mg/L。丙硫菌唑通过能抑制菌丝生长间接抑制菌核形成。各菌株抗性水平差异不明显,且抗性水平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94株菌株的均为丙硫菌唑敏感菌株,可以釆用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1.0629±0.7959 mg/L)作为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基线,且EC50值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无关。3.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表明,不同浓度的丙硫菌唑对种子的正常发芽、出苗和生长影响不显着。没有药害风险。4.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丙硫菌唑处理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中DN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主要通过甾醇含量降低,同时会导致菌丝细胞渗透压、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随之升高,而DN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之降低。5.丙硫菌唑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POD、CAT、SOD和PAL 4个植物基础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系列药剂浓度作用下,酶活性呈现递增趋势,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与具有诱导抗性能力的对照药剂井岗霉素相比,丙硫菌唑具有较强的诱导抗性能力。6.丙硫菌唑对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PG、PMG和CX 3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整体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是较低,且药剂对PG、PMG的活性影响最强。说明系列药剂浓度对病菌的侵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结合丙硫菌唑诱导抗性实验,从而说明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效果。

周艾艾,田旭军,刘世江,丁怡,赵琪君,李明,李荣玉[2](2021)在《10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敏感性及其协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为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和开发增效组合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常用杀菌剂原药(包括嘧菌酯、啶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8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2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丙环唑·肟菌酯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协同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可溶性蛋白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和过氧化物酶(POD)试剂盒等评价杀菌剂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2019年8月进行田间试验,评价250 g/L丙环唑EC、50%肟菌酯WDG及组合(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有效质量比1∶5)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10种杀菌剂原药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为0.20~1.61μg/mL,除唑菌酯和醚菌酯对纹枯病菌的毒力相对较弱外,其余8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小于1.00μg/mL,以吡唑醚菌酯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0.20μg/mL。丙环唑原药与肟菌酯原药按有效质量比1∶10、1∶5和5∶1组合时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其中以1∶5组合时协同作用较明显,EC50为0.24μg/mL,共毒系数(CTC)为393.41;用该组合处理水稻纹枯病菌后,能提高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抑制蛋白的合成,降低SOD和POD活性。田间喷施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组合后21 d,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94.08%,高于单剂250 g/L丙环唑EC(88.79%)和50%肟菌酯WDG(92.72%)处理。【结论】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可极大减少药剂使用量,具有开发成水稻纹枯病增效组合制剂的潜力。

纪林东[3](2021)在《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三种杀菌剂敏感性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目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因此,本论文针对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噻呋酰胺和嘧菌酯3种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并从中筛选对相同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的菌株以及针对己唑醇驯化的菌株,比较对相同药剂呈现不同敏感性菌株间生物学性状及生理生化的差异,期望寻找到对药剂敏感的生物学性状,为病原菌对药剂的药敏性研究提供依据,为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如下:1.水稻纹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不同地区的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噻呋酰胺和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它们的敏感性基线分别为0.0225μg/m L、0.0659μg/m L和0.0269μg/m L;检测到2株己唑醇的抗药性菌株,分别来自丹东和新民,两个地区的抗药性菌株频率分别为6.67%和14.29%;2株对嘧菌酯的抗药性菌株,均来自大连,抗药性频率为13.33%;未发现对噻呋酰胺的抗药性菌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噻呋酰胺和嘧菌酯3种药剂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2.不同敏感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在3种药剂中,噻呋酰胺和嘧菌酯选取了敏感性相差较大的菌株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研究,己唑醇除了选取敏感性相差较大菌株外,还选取了几株药剂驯化抗性菌株进行比较。对药剂敏感性低的菌株菌丝大多较粗壮、分支较短、分支角度大小不一,菌丝生长较慢,菌丝、菌核干重较小,菌核形成和产生时间较晚;而敏感菌株菌丝较细、分支较长、分支角度多呈直角,菌丝生长较快,菌丝、菌核干重较大、菌核形成和产生时间较早。敏感菌株接种的水稻叶片大多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高,驯化的抗性菌株接种的水稻叶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3.不同敏感性菌株生化性状研究由于选取的3种杀菌剂种类不同,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分别对其影响的物质进行检测,以判断不同菌株在该种药剂影响下的差异。不同敏感性菌株加药处理与对照菌株的麦角甾醇含量的比较发现,2株药剂驯化抗性菌株DL21XH、DL26XH与2株野生抗性菌株XM2和DD210经过药剂处理后麦角甾醇减少量比分别为21.25%、20.85%和17.65%和16.90%,明显低于敏感菌株麦角甾醇减少量;2株未用药处理的药剂驯化抗性菌株比其原始菌株中的麦角甾醇合成能力增强,这表明较不敏感菌株及抗药性菌株在受到己唑醇干扰后比敏感菌株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能力增强可能是菌株不敏感性的原因。对噻呋酰胺较不敏感菌株其不敏感原因可能为自身SDH的活性较高,较不敏感菌株LY15、DL11 SDH活性分别为891.3653 U/g和572.3335 U/g,而较敏感菌株BX214、PJ16 SDH活性分别为469.7303 U/g和440.8310 U/g;药剂处理下较不敏感菌株SDH活性为139.4762、107.4127 U/g,仍高于敏感菌株的SDH活性60.9207 U/g和48.0953 U/g。无药处理时,对嘧菌酯的抗性菌株DL11和DL24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活性分别为3.925和5.460 U/g,显着低于敏感菌株LY14和XM4的酶活性9.984和6.552 U/g;药剂处理后,敏感菌株LY14和XM4的酶活性下降7.332 U/g和4.576 U/g,而抗性菌株DL11和DL24的酶活性分别下降1.221 U/g和2.236 U/g,表明嘧菌酯对敏感菌株呼吸链复合体Ⅲ活性影响更强烈。

曲继林[4](2021)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宏观因素的影响,农药减施增效和省力化剂型等深入人心,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者对省力化农药剂型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相应地出现了大粒剂、漂浮粒剂、U粒剂、泡腾剂和水面展膜油剂等省力化农药新剂型。本论文主要研究展膜油剂,其在使用时直接将药剂撒施于稻田水面,在展膜助剂的作用下,制剂迅速在水面扩散和铺展,最终覆盖整个水面形成一层含药油膜。该油膜具有“爬杆”效应,可附着在水稻茎基部,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本实验通过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单剂及不同比例混配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为1:1时为最佳混配比例,EC50为0.0065μg/m L,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且远低于辽宁省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嘧菌酯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4055±0.0309μg/m L和0.2322±0.0209μg/m L),表明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药剂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延缓单剂抗性的产生,符合农业部提出的减量增效用药方针。在本实验中,发现辽宁省内不同水稻种植区域之间,也存在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敏感性的差异现象,其中盘锦市和辽阳市地区采集的菌株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混剂的敏感性最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地区种植水稻的模式不同和品种有关,如盘锦市采用稻蟹种-养殖一体,施药量和时间较为单一,造成抗性上升较快。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用于采集菌株的水稻品种为盐丰47,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敏感性最强。为了更好的让产品服务于大众,提高产品药效,本论文对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开展了研发,通过对多种环保型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筛选出剂型更加稳定、效果更加突出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配方。本论文以噻呋酰胺和嘧菌酯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溶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较优配方(各组分量用质量分数表示):噻呋酰胺2%,嘧菌酯2%,乙二醇叔丁基醚5%,成膜助剂1812 5%,4206#2%,601#2%,助溶剂(油酸甲酯:溶剂油150#为2:1)补至100%。所配制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各项质量控制技术指标均合格,并对该配方产品进行了田间药效实验。为验证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在辽宁省盘锦市胡家镇、辽阳市佟二堡镇、营口市石佛镇、东港市黄土坎镇各选取2块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剂量、剂型和成分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当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有效用药量为125 g.a.i/hm2,用药次数为1次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高于25%噻呋酰胺·嘧菌酯悬浮剂,相较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防效分别高出16.8%~20.0%、12.2%~17.7%、14.2%~17.3%,且展膜油剂处理组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6%~19.0%。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相比其他剂型或单剂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节工省时、治防兼备等优点。

刘连盟[5](2020)在《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代表的各种病害每年都会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生产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化学防治的重新认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物杀菌剂因其环境友好、安全和开发成本低的优点在水稻病害防控上表现出光明的前景。本研究评估了两株不同类型的生防潜力菌芽孢杆菌H158和链霉菌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生防效能,并解析了其生防机制。在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互补性的基础上,以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混用(菌-剂混用)增效为指导思想,筛选得到两个生防菌株与化学杀菌剂的三种增效组合,并对相关的增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16S r DNA及gyr B序列等信息将H158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58对多种病原菌尤其是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效果,可达83.3%和75.6%,能在MSGG、PDA(B)和PSA(B)等多种培养基上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并表现出一定的溶菌能力。H158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H158的对峙培养可引起稻瘟病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尤其表现在脂类代谢等通路上。H158在田间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都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38.4-50.1%之间。H158与化学杀菌剂混用性能良好,增效作用最明显的是其与嘧菌酯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与戊唑醇混用对稻曲病防治,增效系数分别为1.9和0.36。H158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对稻米品质和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还有所提升。2. 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等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 I)与H158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以嘧菌酯+H158组合防效最好,最高达88.8%;肟菌酯+H158组合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最高达3.7。三种Qo I类杀菌剂对H158毒性很低,在低于200 mg L-1的浓度下还能促进其生长,其中嘧菌酯对H158的亲和作用最强。Qo 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肟菌酯表现出一定的促定殖作用。在培养前期(0-48h),肟菌酯可促进H158生物膜结构的生长和成熟;肟菌酯对H158引起的水稻ISR的影响不明显,其增效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H158生长、定殖和提高抗逆性。3. 戊唑醇+H158混用组合仅在戊唑醇64.5 g a.i.ha-1的低用量下才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而在更高用量水平下表现出拮抗作用。戊唑醇对H158具有一定的毒性,50 mg L-1的浓度即可抑制其生长,且能明显抑制H158生物膜的形成,在超过25 mg L-1的浓度下无法形成生物膜结构。该混用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增强水稻ISR是两者混用的主要增效机制。4. 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将一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放线菌(HSA312),鉴定为阿洛杰链霉菌(Streptomyces araujoniae)。该菌株仅对稻曲病菌和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在56.7-51.1%,对其他病原菌抑制效果不佳,抑制率在22%以下。HSA312具有一定的溶菌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紫外辐射抗性和植株定殖能力,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转录组分析表明,HSA312可引起病原菌大量基因下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A312对稻瘟病防效较高,最高达52.2%,但对其他病害防效不明显。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强烈,其中附着胞最为敏感,浓度为107 cfu m L-1时已能完全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情况下,HSA312对稻瘟病尤其是叶瘟表现出优异的防效,防效最高达83.9%。HSA312与多种化学药剂的混用性能不佳,但与三环唑混用对叶瘟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品质和加工性能的研究表明,HSA312发酵液处理后对稻米品质和稻谷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粘性和精米率等一些性状上还有所提升。5. HSA312+三环唑组合对叶瘟的防治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但不够稳定,而在穗颈瘟的防治上增效作用稳定,两年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0和1.2。三环唑对HSA312孢子萌发和菌体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6天后仅超过160 mg L-1的浓度才能对菌落大小造成影响。三环唑对HSA312对稻瘟病菌的抑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对峙下HSA312对稻瘟病菌菌丝转录组影响也比较有限。HSA312+三环唑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预示水稻ISR是该组合的主要增效机制。本研究的完成不仅为基于H158和HSA312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相关药剂研发奠定基础,也为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婉莹[6](2020)在《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水稻纹枯病在黑龙江省发病逐年加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化学防治与选育抗病品种相结合已成为普遍的防治手段。但随着杀菌剂大量单一使用,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生产中缺少高效低毒的药剂和抗病品种。本文从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分析了99个纹枯病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状况,比较了三种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方法,选择菌丝团接种法利用致病性强的纹枯病菌株FZ008对黑龙江42个主栽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选择高效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99个水稻纹枯病菌株。(2)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哈尔滨34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196.9341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强。双鸭山15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364.7323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弱,利用spss分析两地区之间有显着差异。绥化、牡丹江、七台河和佳木斯4个地区之间无显着差异。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敏感性基线EC50值为253.8854μg/m L,通过整体抗性水平的计算,范围在0.1567~3.3292之间,抗性水平值均小于5,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抗药性水平较低,因此,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仍对噻呋酰胺较敏感。而七台河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需继续进行监测。(3)三种方法中,菌丝团法接种效果最优。采用菌丝团法发病程度较重,发病时间短,病斑长度较长。采用牙签法发病程度中等,易损伤植株部分组织而降低其抗病能力。采用菌核法发病程度最轻,菌核研磨复杂,耗时耗力,较前两者而言菌核法是最不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菌丝团接种法,成功从42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5个抗性品种,12个中抗品种,19个中感品种,6个敏感品种。(4)13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效果不同。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为0.0101μg/m L,20%丙硫唑SC、125g/m L氟环唑SC、24%噻呋酰胺SC和50%己唑醇ECEC50值均小于10μg/m L,对水稻纹枯病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和氟环唑两种杀菌剂在5种混合配比下,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4:1时,EC50值为10.0814μg/m L,共毒系数为106.48,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1:2时,EC50值为2.9917μg/m L,共毒系数为213.38,增效作用最强。因此,建议田间咪鲜胺与氟环唑按质量比1:2复配。(5)田间喷施5种杀菌剂试验表明,复配药剂30%咪鲜胺·氟环唑ME(1:2)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89.69%,对水稻安全性高,是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理想的药剂。75%肟菌·戊唑醇WG、50%已唑醇EC及24%噻呋酰胺SC防效均高于80%,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田间交替使用。而20%井冈霉素AS防效仅为49.85%,效果不佳。

孙倩[7](2020)在《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文中指出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中,活性最高的,其来源于β-甲氧基丙烯酸天然产物,是一种仿生农药。其本身具有独特的杀菌活性,且是第一个以植物健康保健作用登记的杀菌剂。基于目前绿色农药的主流方向,因此研制吡唑醚菌酯的环保剂型更具有研究价值。吡唑醚菌酯杀菌谱广,可将其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本试验选择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制剂含量为25%,以国内六个生产吡唑醚菌酯原药公司提供的原药为原材料,通过图像颗粒分析仪、恒温箱60℃热贮24 h筛选出熔点高的原药以用于水悬浮剂的配制;通过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配方;筛选合适砂磨温度,用于水悬浮剂的配制;经检测合格确定的样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确定其对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的抑制效果;与对照样品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记录其病情指数、计算防效,并于收获期取样,测产量、残留量。本试验发现六个厂家生产的原药恒温箱60℃热贮24 h后,山东康桥原药无熔解,熔点较高,可用于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配制;通过流点值、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为润湿分散剂THB1(2%)、THB2(4%)、防冻剂乙二醇(5%)、增粘剂黄原胶(0.15%);砂磨温度控制在10℃以下;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为药剂浓度为20 mg/L时,其抑菌率为80%,EC50为8.425 mg/L,抑菌效果显着;大田药效试验结果为其防治效果稍差于对照样品,但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样品,增产率较高,且残留量较低。本研究结果的获得为其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张敏[8](2020)在《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烟草植株上的内吸传导性及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栽培的过程中,容易受许多病虫害的影响,其中土传病害,如烟草黑胫病、烟草立枯病及其他根茎部病害的为害最为严重,成为我国烟草生产的重大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其综合防治策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随着我国对绿色环保、高效低毒的农药需求不断增长,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申嗪霉素(PCA)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西瓜枯萎病和辣椒疫病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高效、低毒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但是不具备韧皮部输导性,从而在防治土传病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课题组为了改善其韧皮部输导性,将其与氨基酸进行耦合,得到一系列的申嗪霉素-氨基酸耦合物,其中申嗪霉素-L-缬氨酸(PCA-L-Val)在众多氨基酸耦合物中,韧皮部输导性最高,且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为了研究其在病害防治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其对烟草维管束病害的杀菌和抑菌活性,在植物体内的内吸传导性和分布状况以及与D构型缬氨酸-申嗪霉素耦合物(PCA-D-Val)之间的区别。本文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对烟草立枯病和烟草黑胫病的杀菌活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PCA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烟草立枯病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EC50值分别为79.142和52.333μM,而PCA-L-Val和PCA-D-Val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383.004和369.995μM,对烟草立枯病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139.274和96.937μM,明显低于PCA。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进一步通过涂叶、喷雾和灌根的处理方式测试了供试化合物对烟草立枯病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0、200、400μM时,在三种处理方式下,PCA-L-Val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效均高于PCA-D-Val,更高于PCA,而在灌根处理下,PCA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效果高于PCA-L-Val和PCA-D-Val。在浓度为400μM时,在三种处理下,PCA-L-Val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效均在80%左右,PCA-D-Val的防效均在65%左右。PCA在喷雾和涂叶处理下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效在50%左右,但是在灌根处理下,PCA的防效在80%以上。通过杀菌活性结果,推测化合物可以在韧皮部运输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故进一步研究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部位及分布状况。本文使用液-液酸碱萃取和C18固相萃取的方法提取净化,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添加烟草样品中的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在烟草根部、茎部、叶部样品中的浓度与检出峰面积成线性关系;在添加浓度浓度范围内,在烟草的各个部位中的添加回收率在81.81%~94.60%之间,标准偏差在1.53~8.30之间,变异系数在1.23~8.23范围内,符合国家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标准,PCA的方法检出限和方法测定下限分别为0.0005和0.0002μM,PCA-L-Val和PCA-D-Val的方法检出限和方法测定下限,分别为0.001和0.002μM。通过叶碟法检测叶片中供试化合物的吸收量,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化合物吸收量具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在浓度高于0.5μM时,叶片中化合物的含量增长速率快,在浓度低于0.5μM时,叶片中化合物的含量增长速率较慢。随着时间的增长,叶片中的药剂含量都有一定的增长,且PCA-L-Val在叶片中的含量高于PCA-D-Val,更高于PCA。通过涂抹化合物在烟草植株的中部叶片检测植株各部位中化合物的含量,在浓度为200和400μM时,在烟草植株的根、茎、叶都能检测到PCA-L-Val和PCA-D-Val。在浓度为400μM时,下部叶片中PCA-L-Val和PCA-D-Val的含量分别为3.22和0.24μmol/kg,且在处理的的植株各个部位中的PCA-L-Val的含量明显高于PCA-D-Val和PCA,而在烟草植株的下部茎、叶片和根中均未检测到PCA。植株各部位化合物的含量在处理12和18 h后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将烟草植株根部浸泡在含有浓度为100μM的化合物溶液中6 h后,在根、茎、叶和顶端生长点均能够检测到3种化合物的含量,且在叶片中的含量最高,PCA、PCA-L-Val和PCA-D-Val在叶片中的含量分别为2.89、13.59和4.03μmol/kg,且PCA-L-Val在烟草植株的各个部位中的含量明显高于PCA-D-Val,更高于PCA。另外,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韧皮部运输时,会释放出母体化合物PCA,经过PCA-L-Val处理6 h后,在浓度为400μM时,在下部叶片中母体化合物PCA的含量高达11.57μmol/kg,甚至高于涂抹的中部叶片,其次是上部叶片,在茎杆中和根里面的PCA含量较少。而PCA-D-Val处理18 h后,在浓度为400μM时在下部叶片中的含量为3.16μmol/kg,且其含量在植株的任何部位都低于PCA-L-Val。上述结果表明缬氨酸与申嗪霉素耦合后,不仅能提高其内吸能力,改善了韧皮部输导性,还具有双向传导性,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被分解释放出母体分子,从而可以恢复PCA的杀菌活性。并且通过涂叶和喷雾处理,PCA-L-Val对烟草立枯病与PCA灌根处理的杀菌活性相当,说明通过提高韧皮部输导性可以通过茎叶喷雾进行土传病害的防治。同时L构型的缬氨酸-申嗪霉素耦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在植株的内吸传导性均明显高于D构型。这些结果为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基础。

王志伟[9](2020)在《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文中提出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是两种危害玉米的主要的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主要由腐霉菌(Pythium spp)和镰孢菌(Fusarium spp)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目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仍是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主要手段。为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常见杀菌剂对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室内毒力。选择咯菌腈、恶霉灵和苯醚甲环唑三种杀菌剂进行两两复配,测定不同混配组合对禾谷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联合毒力。根据共毒系数及杀菌剂单剂的表现,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实验室自制成悬浮种衣剂并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为田间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防治药剂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喹啉铜、溴菌腈,辛菌胺醋酸盐、霜脲氰、克菌丹和恶霉灵8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441053.3533 mg/L之间。叶菌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硅唑、腈菌唑、氟环唑、戊唑醇、咯菌腈、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溴菌腈、克菌丹、恶霉灵、肟菌酯和嘧菌酯15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201812.9433 mg/L之间。咯菌腈、噻呋酰胺、丙硫菌唑、氟环唑、叶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吡唑醚菌酯、腈菌唑、溴菌腈、异菌脲、恶霉灵、克菌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15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243239.3771 mg/L之间。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将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和恶霉灵三种杀菌剂分别按20∶1、10∶1、5∶1、1∶1、1∶5、1∶10和1∶20的配比进行两两复配时,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和咯菌腈与恶霉灵分别在20∶1、20∶1和1∶1配比时对禾谷镰孢菌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效果最好;在10∶1、5∶1和1∶5配比时对立枯丝核菌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效果最好。评价了实验室自制的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1)和6%噻呋酰胺·咯菌腈(2∶1)悬浮种衣剂拌种后,对玉米的安全性。安全性结果表明,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27、36和45 g/100 kg种子,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2、18、24和30 g/100 kg种子,分别拌种三个供试玉米品种后,与不拌种相比,不影响玉米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但对根长、根数和株高几个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p<0.05)。室内盆栽与一年两地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量15和18 g/100 kg种子,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9和12 g/100 kg种子,拌种玉米后,对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均具有较好的室内防效和田间防效,且不影响玉米的出苗。

张敏,张立孔,孟振国,朱祥,高亚强,李俊凯,徐志红[10](2020)在《1-[2-苄氧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文中指出以抗真菌药物益康唑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7个1-((2-取代苄基)氧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类目标化合物,其中14个为首次报道,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对毒力较高的化合物进行了其对水稻纹枯病和小麦条锈病的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而且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测试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均低于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和益康唑;化合物4a、4b、4c、4g、4i和4l对番茄早疫病菌的EC50值均低于10μmol/L。在浓度为250μmol/L时,化合物4b和4i对小麦条锈病的盆栽防效均超过70%,在有效剂量为240 g/hm2时,化合物4b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达到81.93%。而且,化合物4b和4i在100μmol/L时可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效果在80%左右。

二、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水稻品种
        3.1.2 供试菌株(见附录 A)
        3.1.3 供试杀菌剂及来源
        3.1.4 供试培养基及配方
        3.1.5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3.1.6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3.3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测定
        3.3.1 药剂梯度浓度的制备
        3.3.2 菌株活化、菌核培养
        3.3.3 丙硫菌唑毒力测定
    3.4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3.4.1 发芽试验
        3.4.2 出苗试验
    3.5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研究
        3.5.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3.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研究
        3.5.3 丙硫菌唑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3.6 主要软件及网站
4 结果与分析
    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治效果
    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
    4.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4.4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
        4.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4.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4.4.3 丙硫菌唑对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5 讨论
    5.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5.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6 结论
    6.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6.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6.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菌株采集地及时间

(2)10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敏感性及其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及试剂盒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10种杀菌剂原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2.2丙环唑·肟菌酯及其不同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2.3水稻纹枯病菌菌丝悬浮液培养
        1.2.4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通透性测定
        1.2.5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1.2.6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SOD活性的影响
        1.2.7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POD活性的影响
        1.2.8丙环唑和肟菌酯商品药剂及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纹枯病菌对10种杀菌剂原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协同作用
    2.3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2.4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SOD活性的影响
    2.6 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POD活性的影响
    2.7 丙环唑·肟菌酯及其最佳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3)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三种杀菌剂敏感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纹枯病概述
        1.1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分类
        1.2 病原菌形态特点及培养性状
        1.3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
        1.4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1.5 发病条件
        1.6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2.1 选用抗病品种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己唑醇
        2.4.2 噻呋酰胺
        2.4.3 嘧菌酯
    3 菌体麦角甾醇的检测方法
    4 主要思路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水稻纹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1.2.2 水稻纹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纹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2.1.1 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测定
        2.1.2 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2.1.3 水稻纹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
        2.2 三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药性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敏感性的水稻纹枯病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药剂
        1.1.4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驯化
        1.2.2 不同敏感性菌株生物学性状比较
        1.2.2.1 菌丝形态观察
        1.2.2.2 菌丝量测定
        1.2.2.3 不同敏感性菌株菌核生长情况
        1.2.2.4 致病力测定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驯化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及稳定性测定
        2.2 不同敏感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2.2.1 菌株菌丝形态观察
        2.2.1.1 对己唑醇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观察
        2.2.1.2 对噻呋酰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观察
        2.2.1.3 对嘧菌酯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观察
        2.2.2 对药剂不同敏感性菌丝、菌核生长差异
        2.2.2.1 对己唑醇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菌核生长状况
        2.2.2.2 对噻呋酰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菌核生长状况
        2.2.2.3 对嘧菌酯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菌丝、菌核生长状况
        2.2.3 菌株致病力测定
        2.2.3.1 对己唑醇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致病力测定
        2.2.3.2 对噻呋酰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致病力测定
        2.2.3.3 对嘧菌酯敏感性不同的菌株致病力测定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敏感性的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化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麦角甾醇的检测方法
        1.2.1.1 色谱条件
        1.2.1.2 溶液配置方法
        1.2.1.3 标准曲线的制作
        1.2.1.4 专属性检验方法
        1.2.1.5 定量分析方法
        1.2.1.6 精密度测定
        1.2.1.7 重复性测定
        1.2.1.8 稳定性测定
        1.2.1.9 加标回收率
        1.2.2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检测
        1.2.3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活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己唑醇敏感性不同的菌株麦角甾醇含量测定
        2.1.1 麦角甾醇标准品的线性回归方程
        2.1.2 专属性
        2.1.3 精密度
        2.1.4 重复性
        2.1.5 稳定性
        2.1.6 加标回收试验
        2.1.7 供试菌株麦角甾醇含量测定
        2.2 对噻呋酰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2.3 对嘧菌酯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III活性测定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省力化农业
        1.1.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1.1.2 我国水稻用药现状
        1.1.3 省力化剂型的发展和现状
        1.1.4 展膜油剂简介
    1.2 水稻纹枯病
        1.2.1 水稻纹枯病概述
        1.2.2 水稻纹枯病防治现状
        1.2.3 国内展膜油剂现状
    1.3 推广展膜油剂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混配的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药剂及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
        2.2.2 辽宁省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嘧菌酯·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剂的筛选
        3.2.2 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2.3 较优配方的确定
        3.2.4 较优配方的指标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田间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毒力测定方面
        5.1.2 配方确定
        5.1.3 田间药效试验
    5.2 讨论
    5.3 思考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5)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1.2 水稻病害
        1.2.1 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1.2.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2.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危害
    1.3 生物杀菌剂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4.1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4.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5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5.1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5.2 链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制
    1.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与应对
        1.6.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
        1.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缺陷的应对
    1.7 水稻病害的化学防治
        1.7.1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1.7.2 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1.7.3 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1.7.4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8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二章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2 菌株H158的鉴定
        2.2.3 H158生物膜的形成
        2.2.4 H158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2.2.5 H158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2.2.6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2.7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2.8 H158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试验
        2.2.9 H158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2.2.10 H158处理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158的鉴定
        2.3.2 H158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2.3.3 H158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生物膜结构
        2.3.4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2.3.5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3.6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3.7 H158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2.3.8 H158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2.3.9 H158处理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2 品种和杀菌剂
        3.2.3 QoI类杀菌剂与H158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
        3.2.4 QoI类杀菌剂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3.2.5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2.6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7 与肟菌酯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158和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控上的增效作用
        3.3.2 QoI类杀菌剂对H158培养状况的影响
        3.3.3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3.4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3.5 肟菌酯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2 品种和杀菌剂
        4.2.3 戊唑醇与H158混用对水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4.2.4 戊唑醇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4.2.5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2.6 与戊唑醇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158与戊唑醇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
        4.3.2 戊唑醇对H158培养性状的影响
        4.3.3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3.4 戊唑醇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2 菌株HSA312的鉴定
        5.2.3 HSA312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5.2.4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的紫外线抗性
        5.2.5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在植株表面的定殖
        5.2.6 HSA312 对水稻ISR
        5.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5.2.8 HSA312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田间试验
        5.2.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2.10 HSA312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5.2.11 HSA312处理水稻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5.2.1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SA312的鉴定
        5.3.2 HSA312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5.3.3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5.3.4 HSA312对紫外线抗性
        5.3.5 HSA312在水稻植株上留存动态分析
        5.3.6 HSA312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5.3.7 与HSA312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5.3.8 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5.3.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3.10 HSA312和不同药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5.3.11 HSA312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2 品种和杀菌剂
        6.2.3 三环唑与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6.2.4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2.5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2.6 与三环唑混用对HSA312 引发水稻ISR的影响
        6.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6.2.8 稻瘟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SA312和三环唑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6.3.2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3.3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3.4 三环唑对HSA312 水稻ISR的影响
        6.3.5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6.3.6 水稻稻瘟病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与相关机理
        7.1.2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3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4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与相关机理
        7.1.5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6)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水稻纹枯病概述
        1.1.2 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1.1.4 噻呋酰胺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试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2.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2.2.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2.2.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2.2.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3.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3.2.1 黑龙江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比较
        3.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3.2.3 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的测定
    3.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3.3.1 三种接种方法比较
        3.3.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3.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4.1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3.4.2 咪鲜胺和氟环唑联合毒力测定
    3.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
    4.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4.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4.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吡唑醚菌酯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药品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原药的筛选
        2.2.2 水悬浮剂的加工工艺
        2.2.3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2.2.4 防冻剂的筛选
        2.2.5 配方正交优化试验
        2.2.6 加工温度的筛选
        2.2.7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
        2.2.8 大田药效试验
    2.3 检测方法
        2.3.1 25%吡唑醚菌酯 SC 的指标检测
        2.3.2 抑菌率检测
        2.3.3 病情指数检测
        2.3.4 产量计算
        2.3.5 残留量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药的筛选
    3.2 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
    3.3 防冻剂的筛选
        3.3.1 三种不同防冻剂常温样品试验结果
        3.3.2 三种不同防冻剂热贮样品试验结果
        3.3.3 三种不同防冻剂冻融样品试验结果
        3.3.4 三种不同防冻剂冷贮样品试验结果
        3.3.5 三种不同防冻剂试验结果总结
    3.4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
        3.4.1 正交试验常温试验结果
        3.4.2 正交试验热贮试验结果
        3.4.3 正交试验冻融试验结果
        3.4.4 正交试验冷贮试验结果
    3.5 加工温度筛选结果
        3.5.1 加工温度的常温试验结果
        3.5.2 加工温度的热贮样品试验结果
        3.5.3 加工温度的冻融样品试验结果
        3.5.4 加工温度的冷贮试验结果
    3.6 制剂的检测指标
    3.7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
    3.8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3.8.1 水稻长势变化
        3.8.2 病情指数及防效
        3.8.3 产量
        3.8.4 残留量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吡唑醚菌酯原药的筛选
    4.2 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筛选
    4.3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讨论
    4.4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讨论
    4.5 残留结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烟草植株上的内吸传导性及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烟草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2.1 烟草土传真菌病害的为害性
        1.2.2 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的发生与防治
        1.2.3 烟草立枯病(Tobacco Sore Shin)的发生与防治
    1.3 申嗪霉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3.1 申嗪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农用生物活性
        1.3.2 申嗪霉素的作用机制
        1.3.3 申嗪霉素衍生物的农用生物活性及其内吸传导性的研究进展
        1.3.4 申嗪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发展前景
    1.4 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的内吸传导性研究进展
        1.4.1 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的内吸行为类型
        1.4.2 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的内吸传导机理
        1.4.3 提高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的内吸传导性方法
        1.4.4 具有内吸传导性的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第2章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对烟草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和和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的室内杀菌活性
        2.3.2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对烟草立枯病的盆栽杀菌活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烟草叶片上的内吸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和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烟草植株上的内吸传导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和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概述
        1.1.1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情况
        1.1.2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
        1.1.3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
        1.1.4 玉米茎腐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侵染规律
    1.2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试验药剂介绍
        1.3.1 三唑类杀菌剂
        1.3.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3.3 其他类型杀菌剂
    1.4 农药复配研究现状
        1.4.1 农药复配的目的和意义
        1.4.2 农药复配的原则
        1.4.3 农药复配的机理
    1.5 悬浮种衣剂概述
        1.5.1 悬浮种衣剂的特点
        1.5.2 悬浮种衣剂作用原理
        1.5.3 悬浮种衣剂的组成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供试菌株
    2.3 供试培养基
    2.4 供试仪器
    2.5 试验试剂
    2.6 毒力测定方法
        2.6.1 供试药剂的配置
        2.6.2 含药PDA培养基的制备
        2.6.3 试验药剂对玉米茎腐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联合毒力测定
        2.7.1 混配组合设计和药剂配置
        2.7.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室内安全性试验
        2.8.1 供试玉米品种
        2.8.2 供试药剂
        2.8.3 药剂剂量设计
        2.8.4 试验设计
    2.9 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1 供试玉米品种及药剂
        2.9.2 玉米茎腐病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3 玉米纹枯病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4 药效计算方法
    2.10 田间药效试验
        2.10.1 试验地概况
        2.10.2 供试玉米品种及药剂
        2.10.3 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2.10.4 发病调查及病情数据统计
        2.10.5 药效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瓜果腐霉菌)的室内毒力
    3.2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
    3.3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
    3.4 不同混配组合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
        3.4.1 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4.2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联合毒力
        3.4.3 咯菌腈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 不同混配组合对玉米纹枯病菌(立枯丝核菌)的联合毒力
        3.5.1 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2 咯菌腈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3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联合毒力
    3.6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与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安全性结果
        3.6.1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发芽试验
        3.6.2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出苗试验
        3.6.3 6 %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发芽试验
        3.6.4 6 %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出苗试验
    3.7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盆栽防效试验
        3.7.1 6 %恶霉灵·咯菌腈FS和6%噻呋·咯菌腈FS防治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盆栽试验
        3.7.2 6 %恶霉灵·咯菌腈FS和6%噻呋·咯菌腈FS防治玉米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盆栽试验
    3.8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的大田试验
        3.8.1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效
        3.8.2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4 讨论
    4.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与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4.2 复配组合的筛选与联合毒力的测定
    4.3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评价
    4.4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与纹枯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效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1-[2-苄氧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药剂
    1.2供试植物材料
    1.3化合物的合成
        1.3.1 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苯乙酮的合成(2)
        1.3.2 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醇(3)的合成
    1.4杀菌活性测定
        1.4.1离体杀菌活性
        1.4.2盆栽试验
        1.4.3田间药效试验
        1.4.4化合物4b和4i对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2结果与讨论
    2.1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杀菌活性
        2.2.1离体杀菌活性
        2.2.2盆栽防治效果
        2.2.3田间防治效果
    2.3化合物4b和4i对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3结论

四、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D]. 张森.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10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敏感性及其协同作用[J]. 周艾艾,田旭军,刘世江,丁怡,赵琪君,李明,李荣玉.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1)
  • [3]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三种杀菌剂敏感性差异研究[D]. 纪林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4]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D]. 曲继林.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5]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D]. 刘连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陈婉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D]. 孙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8]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烟草植株上的内吸传导性及杀菌活性研究[D]. 张敏. 长江大学, 2020
  • [9]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D]. 王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10]1-[2-苄氧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J]. 张敏,张立孔,孟振国,朱祥,高亚强,李俊凯,徐志红. 农药学学报, 2020(03)

标签:;  ;  ;  ;  ;  

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