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天井住宅楼的火灾特性与防火安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梁苗[1](2020)在《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超大体量商场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然而,现有的消防管理能力还不能确保商场消防安全的万无一失,重特大商场火灾事故的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开展对商场的火灾风险评价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完善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学科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及机构在商场火灾风险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没有已被验证完全成熟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借鉴,存在部分指标不能量化的问题;部分方法指标权重的设置需专家预判导致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缺少大量火灾数据样本,导致部分方法所建模型泛化能力难以验证;火灾风险评价是多维因素映射到一维结果的过程,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维数祸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火灾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商场火灾事故特点,结合火灾发展机理,采用因果分析法建立初步指标体系后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优化筛选,并进行效度和信度验证;根据现行消防法规和相关文献对数值型指标、程度型指标分别进行量化,确定指标等级范围。(2)建立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研究投影寻踪模型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以及粒子群算法求解投影寻踪模型最佳投影方向的可行性、参数设置,根据样本数据投影结果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不同投影值范围对应的火灾风险等级;验证粒子群-投影寻踪的火灾风险等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实例应用研究。根据所建风险评估模型验证武汉市M商场火灾风险等级情况,并给出相应提高消防安全等级的对策建议。
龚郅治[2](2020)在《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自均衡分区并行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火势往往蔓延迅速且危害很大。在建筑火灾中,时有结构塌落现象发生,会对火势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建筑火灾模拟中通常采用场模型,单元网格数常多达近百万甚至上千万,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串行计算难以满足计算需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自均衡分区并行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提出了基于结构塌落的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基于网格变换的数值建模方法,并开发了实现该方法的工具。根据燃烧的控制方程和塌落运动控制方程,给出了基于接触传递的塌落固体-火灾耦合数学模型,然后建立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针对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在场模型中基于网格变换机制,给出了对建筑结构建模并应用于离散模拟过程的方法。根据基于结构塌落的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和基于网格变换的塌落固体建模方法,对开源火灾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相应的功能扩展,使之支持对火灾中建筑结构的塌落进行建模及数值模拟。其次,提出了基于负载量化的火灾模拟自均衡分区方法,并开发了实现该方法的工具。针对场模型网格数量庞大,并行计算需要各个进程间进行消息通信等特点,提出了对并行计算中子分区的计算负载进行量化估计的方法。提出了四个计算负载影响因子,以之为变量给出了一个计算负载的估计函数,并借助估计函数的值对子分区的负载进行估计。针对室内火灾案例,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一组使得估计函数值与实际模拟时长有较好线性关系的参数,确定室内建筑火灾场景下的计算负载估计函数的具体形式。基于对负载的估计方法,提出了建筑火灾数值模拟自动均衡分区的算法流程,并加以编程实现,可对建筑火灾模型实现负载的自均衡分区。最后,将本文所提出的数值建模方法和自均衡分区方法应用于建筑火灾的实际模拟。以某快递物流中心为原型,建立全尺寸场模型。使用基于负载量化的自均衡分区法结合并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基于负载量化的自均衡分区法对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自均衡分区方法有效提高了并行效率,缩短了计算时间。采用该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该建筑火灾中的结构塌落现象对火势的影响,分别分析了在不同塌落位置、不同塌落起始时刻、不同测点情形下对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烟气浓度的影响。
吕尚泽[3](2019)在《高层建筑屋顶空间性能延展研究》文中认为高层建筑的屋顶空间,既是建筑单体的制高点,又是构成城市上空立体环境的主要元素,在带给人们距离感和神圣感的背后,其独一无二的功能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许多高层建筑的屋顶空间没有被有效地开发,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由于高层建筑的种类繁多,因此不同类型的高层屋顶空间能够被开发成各种功能多样的场所,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城市的发展在经过了向下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后,我们可以在城市中向上继续探索,合理地再次配置资源并构建一个多样的立体生活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的品质,开发市民社交的场所,促进经济的增长,缓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现有问题。高层建筑屋顶的高效开发对于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众多积极意义。例如它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的生态,美化城市景观;还能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加强建筑的耐久性;改善市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净化空气中PM2.5含量的同时在夏季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降低环境温度;可以减轻雨季强降雨对城市防汛的压力等等。综上,开发高层建筑屋顶空间具有很高的场所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对于城市和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层建筑屋顶空间的性能延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高层建筑的屋顶空间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对当前全球的高层建筑屋顶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其次对高层建筑的屋顶空间进行界定,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对高层建筑的种类进行划分,对屋顶空间独特的价值进行梳理。随后在核心章节对性能延展的意义进行解释并从绿化、交通、农业和休闲娱乐等多个性能延展的角度逐一分析其开发模式,并同时插入大量高层建筑屋顶开发的优秀案例,通过深入的分析将高层建筑屋顶开发的多种可能性表达清楚。最后总结出高层建筑屋顶空间开发的制约因素、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以及其未来性能延展的趋势,为后续的高层屋顶空间性能延展模式提供思路。笔者在文章的结尾通过自宅的屋顶空间性能延展试设计将本文研究所得的设计方法运用于实践中,以实际案例来证明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
李德成[4](2018)在《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住宅建筑向小区化、集中化、高层化发展,这增加了住宅火灾的人员疏散难度和施救难度。另外,由于住户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高层住宅楼梯间防火门多处于常开状态,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成为热烟气蔓延的通道,导致火灾时高层住宅小区亡人事故频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热烟测试和火灾事故实地调查等方式,研究了高层住宅建筑竖井中烟气运动特性,探讨了不同火源位置和火源规模对竖井内温度分布及流场的影响、高层住宅建筑防烟楼梯间内烟气控制方式以及半开式竖井与外廊结构连通情况下火灾烟气在竖井中的蔓延情况,研究表明:对于半开式竖井建筑,当起火源位于竖井相邻隔间内时,与火源位于中心相比,当火源靠近邻近竖井的侧壁时,溢流火只在半开口竖井的一侧聚集;对于利用外廊将建筑两侧楼梯前室连通的建筑形式,为保证火灾时的安全,至少要保证外廊两侧的门不同时打开;对于左右两侧前室均设计有排烟窗与外廊连通的建筑形式,在将烟气排入外廊的同时,会造成烟气通过外廊蔓延至另一侧前室,因此建议前室的排烟设计应直接排向室外,不宜排入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外廊;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其防烟效果比楼梯间自然排烟情况下防烟效果好;对于含有竖井与外廊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竖井与外廊之间处于连通状态时对烟气排放和人员疏散更有利,对于这种建筑形式建议不需采用防火玻璃对竖井和外廊进行封闭处理。并且在分析了淮南市近来的高层住宅建筑案例并通过典型的竖井火灾事故模拟,得出通过楼梯间向上蔓延的热烟气并不会引燃着火层上层房间的结论。这些关于高层住宅建筑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研究结果,为高层住宅建筑预防火灾蔓延、合理设计人员疏散路径,保证人员疏散安全提供了参考。图[66]表[10]参[107]
张露,姚斌[5](2018)在《超高层住宅楼的内天井尺寸对自然排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灾时超高层住宅楼的内天井会形成"烟囱效应",烟气可能通过面向内天井的开启窗户进入四周住宅。利用FDS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火源位置、火源功率和内天井的高度、长度对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自然排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源位于内天井四周某住宅时,若住宅内喷淋系统有效,内天井四周其它住宅不会达到危险状态。火源位于内天井底部时,4.0MW的火灾可能会使内天井四周其它住宅受到火灾烟气影响,达到危险状态,此时内天井四周其它住宅到达危险时间与内天井高度满足二次增长函数,到达危险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趋于稳定。内天井长度d存在临界值,d≤10m时到达危险时间与内天井长度满足二次增长函数;d>10m时到达危险时间接近稳定值。
张露[6](2018)在《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自然排烟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涌现出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在满足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缓解了人口密度增加所带来的土地压力。为了解决高层建筑通风、采光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建筑设置了贯通建筑底部至顶部的内天井,但是火灾时内天井会引发“烟囱效应”,烟气可能通过面向内天井的开启窗户进入四周住宅。本文利用理论分析与FDS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火灾时的烟气运动特点及自然排烟特性。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内天井中性面位置的连续模型,并通过FDS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对比得出内天井中性面位置的连续模型与FDS模拟结果误差在4.3%,且中性面位置位于内天井中间位置靠下。其次用FDS数值模拟的方法,综合考虑到达危险时间、烟气运动速度、质量流率、温度等因素,研究超高层住宅楼的外窗开闭状态、内天井的尺寸、火源位置、火源功率及环境风对内天井自然排烟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内天井底部火灾时,四周住宅面向内天井的窗户都保持开启的前提下,住宅外窗全部保持开启状态时,内天井的自然排烟效果好,四周住宅不会达到危险状态;外窗全部关闭时,四周住宅可能达到危险状态。2.内天井四周住宅到达危险状态的时间与内天井高度成二次增长函数,且到达危险时间随内天井高度的增加趋于稳定。3.内天井长度d存在安全临界值,d≤10m时到达危险时间与内天井长度满足二次增长函数;d>10m时到达危险时间接近稳定值。4.火源位于内天井四周住宅时,若住宅内喷淋系统有效,内天井四周其它住宅不会达到危险状态;若喷淋系统失效,内天井四周其它住宅可能会达到危险状态。火源位于内天井底部时,若火源功率低于1.5MW,内天井四周住宅均不会达到危险状态;若火源功率达到4.0MW,内天井四周住宅可能会达到危险状态。5.内天井底部发生火灾时,背风侧住宅受烟气影响较大,可能达到危险状态,四周住宅发生火灾时,环境风的作用下,着火住宅上方相邻的住宅、避难层上下的住宅可能达到危险状态,其余住宅受火灾烟气的影响较小。
辛文江[7](2018)在《高层住宅非封闭式天井结构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某高层住宅楼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DS分析火灾发生时,烟气沿非封闭式天井蔓延扩散过程,并研究了相同天井结构尺寸下,不同连廊开口宽度对天井内烟气上升蔓延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天井内的热烟气会在烟囱效应下影响下快速上升,并蔓延扩散至上层住户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气会在户内蓄积并有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当外廊宽度较大时,新鲜空气更容易补入,天井内气流混合程度更剧烈,但烟气热辐射强度相对较低。
朱艳[8](2017)在《非封闭式天井火焰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火灾时非封闭式天井内部火焰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研究住宅天井内部不同水平位置及高度监测点温度值随外立面开口两侧翼墙间距变化的规律。改变外立面开口两侧翼墙间距,设置11个工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翼墙间距的减小,外立面对火焰的壁面吸附效应逐渐增强,火焰对两侧空气的卷吸效应逐渐减弱,溢出火焰的附壁燃烧程度不断增强,高温区域影响的高度对应变大,火灾竖向蔓延的可能性增高;当翼墙间距超过6 m时,温度场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杨志舟[9](2017)在《某高层住宅建筑非封闭天井火灾危险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非封闭天井式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该住宅存在非封闭式天井外廊与建筑之间距离不满足规范规定值的消防设计问题。设置三种不同的工况,采用FDS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模拟。结果显示,三种模型的烟气运动规律及热辐射情况相似,且实际模型下的住宅内人员可在安全疏散时间内疏散完毕。在综合模拟结果与现有消防设施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消防安全的建议。
李德成,周天念,陈钦佩,周德闯[10](2015)在《高层住宅楼小天井与外廊结构的消防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高层住宅楼已经成为城市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形式,高层住宅楼的小天井由于具有采光、通风功能又可以节省占地面积而受到开发商和用户的青睐。高层住宅楼采用小天井和外廊结构可能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给城市的消防安全管理增加了不确定因素。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了采用小天井与外廊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火灾场景,并开展现场热烟试验,研究了小天井与外廊结构的火灾危险性,对采用防火玻璃分隔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使用防火玻璃将小天井和外廊进行分隔的消防措施,不利于外廊烟气的排放和人员疏散。
二、小天井住宅楼的火灾特性与防火安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天井住宅楼的火灾特性与防火安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火灾风险评价及相关模型理论概述 |
2.1 火灾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1 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
2.1.2 建筑火灾风险分级依据 |
2.2 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常用方法概述 |
2.2.1 常用评价方法的分类 |
2.2.2 常用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投影寻踪模型的基本理论概述 |
2.3.1 投影寻踪模型的基本原理 |
2.3.2 投影寻踪模型的特点及应用 |
2.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
2.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1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识别 |
3.1.1 商场火灾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影响因素 |
3.2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3.2.3 基于专家问卷法指标筛选与检验 |
3.3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 |
3.3.1 评价指标标准量化的方法 |
3.3.2 评价指标标准的等级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火灾风险评价 |
4.1 投影寻踪法在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4.1.1 投影寻踪法在火灾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 |
4.1.2 基于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 粒子群算法对投影寻踪模型的优化 |
4.2.1 粒子群算法在投影寻踪模型中的适用性 |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 |
4.3 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结果及验证分析 |
4.3.1 评价样本及参数设置 |
4.3.2 权重计算及等级范围划分 |
4.3.3 结果分析 |
4.4 标准投影寻踪模型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比较 |
4.4.1 精度比较 |
4.4.2 稳定性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研究 |
5.1 实例描述 |
5.1.1 M大型商场基本情况 |
5.1.2 M大型商场火灾风险指标情况 |
5.2 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评价 |
5.2.1 评价指标评分情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对策与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附录 A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附录 C 投影寻踪和粒子群算法相关代码 |
(2)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自均衡分区并行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火灾数值模拟与并行计算理论基础 |
2.1 火灾数值模型与燃烧理论 |
2.1.1 区域模型 |
2.1.2 场模型 |
2.1.3 建筑火灾的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 |
2.1.4 建筑火灾的燃烧学数学模型 |
2.2 并行计算的硬件环境 |
2.3 并行计算的软件环境 |
2.3.1 FDS软件介绍 |
2.3.2 MPI与 Open MP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数值模拟方法 |
3.1 基于结构塌落的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 |
3.1.1 结构塌落的动力学控制方程 |
3.1.2 基于接触传递的耦合数学模型 |
3.1.3 基于结构塌落的火灾动力学数学模型 |
3.2 基于网格变换的塌落固体建模方法与应用 |
3.2.1 创建塌落固体 |
3.2.2 建立网格变化机制 |
3.2.3 塌落固体与火灾流场的耦合 |
3.3 结构塌落火灾数值模拟软件开发 |
3.3.1 结构塌落火灾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方法 |
3.3.2 结构塌落火灾数值模拟软件的使用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负载量化的火灾模拟自均衡分区法 |
4.1 火灾模拟中计算负载的量化 |
4.1.1 场模型子分区的计算负载影响因子 |
4.1.2 场模型子分区的计算负载的估计 |
4.1.3 负载估计函数系数的确立 |
4.2 基于负载量化的火灾模拟自均衡分区算法 |
4.3 基于负载量化的自均衡分区工具开发 |
4.3.1 基于负载量化的自均衡分区工具的开发方法 |
4.3.2 基于负载量化的自均衡分区工具的使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自均衡分区法的应用 |
5.1 火灾案例基本信息 |
5.2 火灾数值建模 |
5.2.1 场模型设置 |
5.2.2 自均衡分区结果 |
5.2.3 塌落位置设置 |
5.3 火灾数值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5.3.1 并行计算效率分析 |
5.3.2 结构塌落对温度的影响 |
5.3.3 结构塌落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5.3.4 结构塌落对氧气浓度的影响 |
5.3.5 结构塌落对烟气浓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学术成果 |
(3)高层建筑屋顶空间性能延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2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概述及利用价值 |
2.1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的概念及元素 |
2.1.1 高层建筑的概念与分类 |
2.1.2 屋顶的概念界定 |
2.1.3 空间的概念界定 |
2.1.4 高层屋顶的构成元素 |
2.2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分类 |
2.2.1 以建筑类型分 |
2.2.2 以使用功能分 |
2.3 高层建筑屋顶对城市的作用 |
2.3.1 优化城市天际线 |
2.3.2 丰富城市景观 |
2.3.3 改善城市生态 |
2.3.4 塑造城市地标 |
2.4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的价值 |
2.4.1 场所价值 |
2.4.2 社会价值 |
2.4.3 环境价值 |
2.4.4 经济价值 |
2.4.5 文化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层屋顶空间的性能延展 |
3.1 高层屋顶的性能 |
3.1.1 基础性能 |
3.1.2 延展性能 |
3.1.3 屋顶的延展特性 |
3.2 屋顶绿化 |
3.2.1 屋顶绿化的分类 |
3.2.2 屋顶绿化的相关元素 |
3.2.3 屋顶绿化的技术研究 |
3.2.4 高层屋顶绿化案例 |
3.3 屋顶交通 |
3.3.1 直升机停机坪 |
3.3.2 屋顶停车场 |
3.3.3 空中步行系统 |
3.3.4 高层屋顶交通案例 |
3.4 屋顶农场 |
3.4.1 屋顶农场的基层组成 |
3.4.2 屋顶农场的类型 |
3.4.3 屋顶农场的技术研究 |
3.4.4 屋顶农场优秀案例 |
3.5 屋顶休闲 |
3.5.1 屋顶运动场 |
3.5.2 屋顶泳池 |
3.5.3 屋顶露台 |
3.5.4 屋顶剧场 |
3.5.5 屋顶餐饮 |
3.6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
4.1 高层屋顶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4.1.1 建筑空间的影响 |
4.1.2 建筑结构的影响 |
4.1.3 经济技术的影响 |
4.1.4 自然因素的影响 |
4.1.5 社会文化的影响 |
4.2 高层屋顶空间的设计要点 |
4.2.1 流淌的空间 |
4.2.2 生长的界面 |
4.2.3 串联的交通 |
4.2.4 叠加的感知 |
4.2.5 渗透的文化 |
4.3 高层屋顶空间性能延展趋势 |
4.3.1 延展社会化 |
4.3.2 环境生态化 |
4.3.3 设计立体化 |
4.3.4 技术系统化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层建筑屋顶空间试设计实践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方案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空间设计 |
5.2.3 细部设计 |
5.3 实践过程 |
5.3.1 拆除部分 |
5.3.2 基础部分 |
5.3.3 加建部分 |
5.3.4 细部部分 |
5.4 实践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片目录 |
附录 B 表格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层建筑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 |
1.1.2 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案例 |
1.2 高层建筑中的主要火灾问题 |
1.3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分析 |
1.4 高层建筑中的竖井和楼梯井烟气流动特点 |
1.5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热烟气运动特性和控制研究的前人工作 |
1.6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的生成与蔓延 |
2.2.1 烟气的基本参数 |
2.2.2 烟气的蔓延途径 |
2.3 竖井烟气流动研究 |
2.3.1 竖井空气卷吸模型 |
2.3.2 烟囱效应模型 |
2.3.3 湍流混合模型 |
2.3.4 Copper模型 |
2.3.5 Chow模型 |
2.4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模式烟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
2.4.1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半开式竖井概念 |
2.4.2 着火房间的火灾烟气温度工况 |
2.4.3 建筑的自然排烟的开口状况 |
2.4.4 火灾发生的位置 |
2.4.5 热压作用 |
2.4.6 烟囱效应 |
2.4.7 风压效应 |
2.5 高层住宅建筑半竖井模式烟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
2.5.1 极宽模式 |
2.5.2 极窄模式 |
第三章 火灾诱导烟气流在半开式竖井内的输运规律 |
3.1 引言 |
3.2 数值模拟设计 |
3.2.1 FDS软件介绍 |
3.2.2 物理模型和火灾场景建立 |
3.2.3 网格独立性分析 |
3.3 火源位置对烟气流动的影响 |
3.3.1 隔间温度分布分析 |
3.3.2 竖井温度分布分析 |
3.3.3 HRR与火源位置对竖井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3.3.4 烟气流动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竖井与外廊结构连通情况下热烟气的运动特性 |
4.1 引言 |
4.2 火灾数值模拟 |
4.2.1 火灾模拟场景及模型构建 |
4.2.2 火灾模拟危险判据 |
4.2.3 火灾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4 火灾模拟小结 |
4.3 热烟测试分析 |
4.3.1 热烟试验方案 |
4.3.2 热烟试验结果 |
4.3.3 热烟试验小结 |
4.4 小结 |
第五章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内烟气控制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物理模型设置 |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工况楼梯间内烟气蔓延情况对比 |
5.3.2 不同工况楼梯间温度分布对比 |
5.3.3 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高层住宅火灾事故调查分析及其消防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
6.1 引言 |
6.2 火灾事故案例调查及典型案例 |
6.2.1 火灾事故案例调查 |
6.2.2 火灾事故典型案例 |
6.2.3 火灾案例结论与原因分析 |
6.3 火灾案例数值分析 |
6.3.1 火灾经过及火灾扑救情况 |
6.3.2 火灾数值模拟条件及情况设定 |
6.3.3 火灾模拟结果分析 |
6.4 消防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
6.4.1 早期发现火灾、及早通知 |
6.4.2 对火灾发生后楼梯安全性进行探测并加以警示 |
6.4.3 切断火灾向上蔓延的途径 |
6.4.4 确保楼梯间安全 |
6.4.5 提高住户耐火隔烟的能力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超高层住宅楼的内天井尺寸对自然排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FDS数值模拟 |
2.1 网格独立性验证 |
2.2 模拟工况设置 |
2.3 危险判据 |
3 模拟结果分析 |
3.1 火源位置及功率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
3.2 内天井高度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
3.3 内天井长度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
4 结论 |
(6)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自然排烟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超高层建筑及内天井的定义 |
1.1.2 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及案例 |
1.2 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中的烟气流动特点 |
1.3 前人研究 |
1.3.1 竖井烟气运动特点研究 |
1.3.2 中庭烟气运动特点研究 |
1.3.3 内天井烟气运动特点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内天井的烟囱效应特性及中性面连续模型 |
2.1 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的烟囱效应 |
2.2 中性面模型的构建 |
2.2.1 前人的中性面模型 |
2.2.2 内天井中性面模型的构建 |
2.3 FDS数值模拟网格独立性验证 |
2.3.1 研究对象 |
2.3.2 FDS模拟网格独立性验证 |
2.4 内天井烟囱效应及中性面模型的FDS模拟验证 |
2.4.1 烟囱效应的FDS模拟验证 |
2.4.2 中性面模型的FDS模拟验证 |
第3章 住宅楼外窗开闭状态对内天井自然排烟的影响 |
3.1 FDS数值模拟研究 |
3.1.1 模型建立 |
3.1.2 危险判据 |
3.2 模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天井尺寸对自然排烟的影响 |
4.1 工况设置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4.2.1 高度对内天井自然排烟的影响 |
4.2.2 长度对内天井自然排烟的影响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火源大小及位置对自然排烟的影响 |
5.1 工况设置 |
5.2 模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环境风对自然排烟的影响 |
6.1 工况设置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高层住宅非封闭式天井结构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模型简介 |
三、结果分析 |
1. 烟气上升对各楼层住户的影响性分析 |
2. 不同外廊开敞宽度对天井内烟气蔓延的影响性分析 |
四、结语 |
(8)非封闭式天井火焰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拟场景设计 |
1.1 火灾场景设计 |
1.2 模拟工况 |
1.3 模拟参数设定 |
2 模拟结果 |
2.1 翼墙间距对火焰溢出口中心面温度场的影响 |
2.2 有无翼墙作用下温度场分布特征 |
2.3 翼墙间距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3 结论 |
(9)某高层住宅建筑非封闭天井火灾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火灾参数设置 |
2.2 烟气运动定量模拟 |
3 研究结论及建议措施 |
3.1 研究结论 |
3.2 建议措施 |
(10)高层住宅楼小天井与外廊结构的消防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项目概况 |
2 火灾数值模拟 |
2.1 火灾模拟场景和危险判据 |
2.2 火灾模拟结果与分析 |
2.2.1 厨房火灾模拟 |
2.2.2 客厅火灾模拟 |
2.3 火灾模拟小结 |
3 现场热烟试验 |
3.1 热烟试验方案 |
3.2 热烟试验结果 |
3.2.1 厨房热烟试验 |
3.2.2 客厅热烟试验 |
3.3 热烟试验小结 |
4 结论及建议 |
四、小天井住宅楼的火灾特性与防火安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D]. 梁苗.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基于结构塌落的建筑火灾自均衡分区并行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D]. 龚郅治.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层建筑屋顶空间性能延展研究[D]. 吕尚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D]. 李德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5]超高层住宅楼的内天井尺寸对自然排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张露,姚斌. 火灾科学, 2018(04)
- [6]超高层住宅楼内天井自然排烟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张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7]高层住宅非封闭式天井结构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性分析[J]. 辛文江. 消防界(电子版), 2018(02)
- [8]非封闭式天井火焰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J]. 朱艳.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08)
- [9]某高层住宅建筑非封闭天井火灾危险性分析[J]. 杨志舟.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07)
- [10]高层住宅楼小天井与外廊结构的消防安全问题研究[J]. 李德成,周天念,陈钦佩,周德闯. 火灾科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