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论文文献综述)
卢维,陈壮丽,李杰辉[1](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足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主要有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表皮生长因子、中医药外用等,且经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蚕食、鲸吞等方法"袪腐"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外敷、针灸、中药熏洗、穴位按摩、中频脉冲等中医外治法发挥了显着的"生肌"作用,不仅促进了创面的愈合,而且还改善了患肢疼痛、肿胀、麻木、发凉等不适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简、便、廉、验"的优势凸显。本研究对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陈广林,李莉,倪洪岗,陈永华[2](2021)在《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概括糖尿病足常用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现状,总结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优势,提出目前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热点方向,以期为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提供参考。
于锡安[3](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2018-202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病房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查阅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病例,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脱疽”血脉瘀阻证或湿热毒盛证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糖尿病足”的评定标准。通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情况、DUSS、S(AD)SAD评分、创面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根据所得研究结果,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糖尿病足患者共70例,治愈10例,显效及有效共59例,有效率为98.6%。无截肢病例。治疗后疼痛改善率为97.1%,麻木改善率为95.8%,肿胀改善率为98.5%,溃疡改善率为98.6%,跛行改善率93.3%。无死亡患者。DUSS评分均值治疗前为1.63±0.726,治疗后为0.86±0.519,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S(AD)SAD评分均值治疗前为9.61±1.54,治疗后为6.00±1.10,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创面评分治疗前7.27±1.393,治疗后为3.34±1.443,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降低DUSS及S(AD)SAD评分,有效改善疼痛、肿胀、麻木、溃疡、跛行等临床症状。2.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创面条件,促进鲜活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牛胜男[4](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辨证多种权威文献和学术界辨证论治文献的全面交叉比较,揭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问题的复杂表现形式和基本成因,提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规范的对策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搜集当今各主管部门颁布且常用的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等14部权威文献的辨证资料。2.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中文期刊正式发表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文献。3.比较糖尿病足辨证权威文献之间、临床糖尿病足辨证论治文献之间和两种文献之间,糖尿病足辨证、症状、病辖症状和证辖症状的差异性,借以全面揭示本病辨证失范的问题、成因和重新规范的思路与方法。结果:1.对14种权威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整理分析,各权威文献糖尿病足辨证数量3-5种不等,辨证总数多达19种,严重超出糖尿病足辨证诊断实际承载的范围;19证之间存在同证异名(血脉瘀阻证与脉络血瘀证、血瘀证、瘀血阻络证;寒湿阻络证与寒湿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证、热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与湿热瘀滞)、上下位证(血脉瘀阻证与气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凝证)、程度差异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伤阴证)等多种问题,缺乏辨证规范和标准的基本条件。2.分析权威文献各证所属症状发现,同证异名的证在不同版本权威文献中的所属症状互有参差,患足疼痛及颜色的文字描述多种多样、局部症状体征描述不全面、存在与糖尿病足无关的症状;还存在证与所辖症状不全吻合,不同证之间主要症状相同而界限不清等诸多问题。3.对学术界64篇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归纳整理,合并同证异名的证后,共得出33个证,其中权威文献中除阴血两虚证外其余证在学术界均有应用,故权威文献中的辨证问题(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在学术界同样存在,此外,学术界扩充的15个证中,疾病定位除权威文献中出现的脾、肾外,还增加了肝、胆、胃、肺,不同的病位论治导致了学术界辨证数量过多,离散程度较大。4.学术界对糖尿病足辨证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完全依据权威文献的辨证标准,证的名称及其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一致;第二类是在权威文献辨证基础上适当变化而来,这类辨证与权威文献比较多是证的名称上存在差异,症状表现多为相似,属于证名的失范;第三类是脱离权威文献,自拟辨证,这类辨证无论是证的名称还是各证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存在较大差异,属于辨证的失范;第四类是将两种证名合并作为一个证,这类辨证多为临床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将两种证合并,这类证的所属症状则更加繁杂,属于症状的失范;以上四种情况导致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过多,名称各异,共同造成了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混乱情况。5.学术界糖尿病足各证所属症状及症状描述缺乏统一标准;各证之间全身症状、局部的肢体颜色、创面情况,舌脉均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症状过多,其中包含部分与该证不符的症状,以及仅为了辨证存在而非疾病本身的症状。结论:1.各权威文献之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名称及所属症状不统一,造成了辨证的差异性,出现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等问题,不同文献之间、同类文献不同版本之间,均各有异同,因此导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没有统一的标准。2.糖尿病足权威文献中医辨证的差异性,导致学术界没有可以统一执行的辨证标准,再加上临床随意更改证名及症状,灵活辨证,导致糖尿病足临床辨证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及多样性的问题。3.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各证所属症状数量过多,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糖尿病足诸证所属症状差异甚大,用于辨证的全身症状或与疾病无关,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临床辨证差异较大,并推出众多证名,降低了糖尿病足临床辨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和临床经验的推广。4.糖尿病足辨证规范,应着重解决证名、症状称谓和构成的规范;解决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病辖诸证所属症状的矛盾问题,剔除来历不明与疾病无关的症状,进而将症状和证的数量切合实际地大幅降下来,还可以将糖尿病足从脱疽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辨证或将糖尿病足分三期进行辨证,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失范问题。
刘新勇[5](2021)在《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为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80例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DF),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详询病史,仔细查体,并详细记录VAS评分、下肢血管彩超及下肢CTA检查结果。积极降糖、抗感染以及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待血糖、感染控制良好,予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并于术后第5天开始按照诊疗标准进行骨搬运。对照组在术后继续降糖抗感染治疗,并定期溃疡创面换药。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6周。分别于术后6周、术后12周记录两组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并于术后第12周对患者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2周后,两组间进行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及组间比较。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可见,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胫后动脉内径: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可见,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5)。3、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疗效评定,对照组创面愈合率23%,治疗有效率为76%,试验组创面愈合率为46%,治疗有效率为89%,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胫骨横向骨搬运能有效改善下肢血管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状态,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溃疡创面加速愈合,临床效果好。能有效缩短康复时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截肢风险,值得推广。
郑由甲[6](2021)在《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于糖尿病足疮面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外治法优势,增加中医在临床诊疗的参与率。方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住院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患者为备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控制基础病,早期清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经前期处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溃疡面外敷复方黄柏液纱条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各组溃疡疮面色泽、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过程,记录创面面积和愈合时间,并计算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探究湿润烧伤膏治疗I~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完成的70例病例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症候积分及入组溃疡大小经统计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1.溃疡面积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周内溃疡疮面积大小比较,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溃疡疮面的面积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在用药2周后,在改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正邪分争期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症候积分方面,对治疗前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患者行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结果P<0.05,说明观察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减轻临床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检验,P<0.05,统计学上两组差异有意义,说明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大致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且外用药物安全性良好,未见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较有效地对疮面情况进行改善,继而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庞曼丽[7](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糖尿病足组及非糖尿病足组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一般情况、疾病信息及糖尿病足组的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两组间的中医体质整体分布差异,对比分析两组中医体质在年龄、性别、形体上的分布差异,分析糖尿病足组不同体质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足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糖尿病足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例问卷,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分为非糖足组(NDF组)和糖尿病足组(DF组),其中NDF组94例,DF组107例。(1)一般信息收集:收集纳入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询问并记录吸烟史、饮酒史、降糖方案等一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2)疾病信息收集:收集纳入对象的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记录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记录糖尿病足组的wagner分级、坏疽分型及中医证型;(3)实验室指标的收集:记录糖尿病足组入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尿酸(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等实验室指标。以上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NDF组与DF组中医体质分布对比:(1)在中医体质的整体分布上,NDF组主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26.6%)、阴虚质(21.3%)、湿热质(16%),DF组主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质(22.4%)、痰湿质(19.6%)、血瘀质(18.7%)。DF组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NDF组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2)在性别分布上,两组女性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NDF组男性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P=0.001),DF组男性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P=0.014);(3)在年龄分布上,年龄均为60~69岁的两组中,NDF组气虚质比例高于DF组(P=0.029);(4)在形体分布上,两组正常体重中,NDF组湿热质的比例高于DF组(P=0.011),NDF组在肥胖组(BMI>28 kg/m2)中气虚质的比例高于DF组(P=0.023)。2.糖足组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F组不同体质在TC分布上存在差异,与痰湿质患者TC对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患者TC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LDL-C分布上存在差异,与痰湿质患者LDL-C对比,气虚质、血瘀质患者LDL-C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FBG分布上存在差异,与阴虚质患者FBG对比,痰湿质、阳虚质患者FBG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UA、BUN、SCr、ALB、HGB、TG及HDL-C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糖足组体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F组阴虚质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01,OR=1.223);DF组痰湿质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01,OR=2.389),痰湿质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15,OR=0.787)。结论:1.NDF组与DF组在体质分布排名前四的体质上均有气虚质及阴虚质,提示二者的易感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组在整体分布上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DF组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NDF组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提示血瘀质可能为DF的易感体质。2.NDF组与DF组在同性别、同年龄段、同种形体的同种体质的分布上有差异。3.DF组各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对比,痰湿质的TC、LDL-C较高,阴虚质的FBG较高。
刘潇鸽[8](2021)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糖尿病足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回顾性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临床中辩证分型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糖尿病足,观察常规治疗联合口服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在血常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与症状评分之间的疗效差异,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费用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探索其可行性,同时对比临床各证型间与多重耐药感染差异。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选取观察病历为2013年4月至2020年12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主要为“2型糖尿病足”且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年龄在18至85岁,符合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共212例。进行分析归纳,排除住院时间过短、临床检验资料不全和治疗过程中因心脑血管疾病去世患者后,最终选取123例,根据是否口服中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另在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证型基础上与回顾收集资料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诊疗常规相结合,合并部分证型后主要分为(1)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2)湿瘀留恋,气阴两虚证(3)脾肾阳虚,脉络瘀阻证,观察组除临床常规降糖、抗感染、改善循环和局部清创换药之外加服口服中药,所用主方分别为托里消毒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合生脉饮加减、金匮肾气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治疗组,不服用中药汤剂。对以上观察组及对照组在住院治疗期间选取入院时和14±2天所查单项指标,及入院时及14±2天住院病历描述症状评分量表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时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各项疗效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住院治疗后两组炎症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降低幅度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3)进行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对比,除空腹血糖差值外,其余各项均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发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空腹血糖两组治疗差值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3)两组症状评分相比,在治疗前后都有所下降,但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4)三证型组间对比不同证型之间下肢血管情况、抗菌费用、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纤维蛋白原、降钙素原均存在显着差异。治疗应各有侧重。结论1.多重耐药糖尿病足感染菌群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不同证型间菌群分布规律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证型间是否为复合感染差异不明显。2.中药口服联合常规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糖尿病足有效,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症状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同时观察组在抗生素使用费用上花费少于对照组,能够减少临床抗生素使用,进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耐药的发生和进展。第二部分:系统性评价目的为了进一步评价中医内外治在糖尿病足溃疡感染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之前回顾性研究难以纳入的指标作为补充,故而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以“糖尿病足溃疡”OR“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感染”等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2020年12月。根据纳入标准最后得到文献14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对选出的文献进行评价,使用jade评分进行文献质量的评分,并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分析软件Revman5.3进行分析。结果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组分析,得出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在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提高创面愈合率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显着疗效。对于ABI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联合中药内服外用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协同作用加速炎症的消退。ABI无明显改善,分析其可能原因,治疗周期较短因炎症消除能够改善部分症状,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血管状态,需要更长周期的实验以提供确实的证据。循证医学能够汇总研究结果扩大样本量,从而提供可靠性更高的结果,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达[9](2020)在《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与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对照组同时给与雷佛努尔溶液纱布外敷,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症状单项积分、震动觉阈值、Hs-CRP变化情况,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结果治疗组2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28例完成试验,脱落3例,对此57例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糖脂代谢、Wagner’s分级情况、主要症状、次要症状、震动觉阈值、Hs-CRP等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项症状单项积分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糖尿病足溃疡的Wagner’s分级情况、疼痛程度、倦怠乏力、肿胀程度、排便情况、头身困重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肤颜色变化、麻木程度、脘腹胀满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震动觉阈值比较:治疗后两组震动觉阈值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Hs-CRP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能改善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以及震动觉阈值,且优于内服西药联合常规外科换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s-CRP有关。图0幅;表17个;参143篇。
王璟[10](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入院的70例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进行简单概括,并进行相关统计明确治疗有效性。方法:(1)住院患者病例按照筛选标准,将纳入组的70例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回顾及一般情况检查,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并发症情况,并摘录感染灶的基本情况,包括感染程度、渗出量、范围大小、周围红肿情况、患者自觉疼痛程度等。(2)入组患者根据感染为主或是缺血为主确定基本治疗思路,以感染为主患者经控制感染、创面清创、培养肉芽;以缺血为主患者着重改善患肢供血、创面清创、培养肉芽等治疗措施后,记录局部创面资料,并进行出院后的半个月、1个月、3个月的定期随访。(3)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0例患者出院时创面愈合3例,有效65例,无效(截肢)2例,治愈率4.3%,有效率92.9%,无效率(截肢率)2.9%;出院后半个月随访创面愈合26例,面积缩小42例,截肢患者肢体残端生长良好;1个月随访创面愈合43例,面积缩小25例,截肢患者肢体残端拆线后闭合良好;3个月随访保肢治疗者创面全部愈合,截肢治疗者肢体残端闭合良好,符合安装假肢标准;平均愈合天数32.46±10.57天。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针对感染或缺血为主的糖尿病足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祛除腐肉,培养新鲜肉芽,促进上皮化,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及缓解患肢自觉疼痛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且预后良好,是一项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2.针对感染为主的患者纠正感染状态后加速创面坏死组织液化,培养新鲜肉芽覆盖创面。3.针对合并下肢缺血患者在着重改善下肢动脉供血后进行多种清创方式除去表面坏死组织,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化。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论文提纲范文)
(2)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F中医护理 |
1.1 DF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
1.2 DF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中的问题 |
2 DF西医护理 |
2.1 DF西医护理技术运用 |
2.2 DF西医护理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3 DF中西医结合护理 |
3.1 减少病人经济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
3.2 中西医结合提高护理宣教质量,积极有效预防DF发生 |
3.3 中西医结合护理提高DF治愈效果,降低截肢率 |
3.4 伤口敷料的中西联合使用,提高治疗功效 |
4 小结与展望 |
(3)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 |
3.2 下肢血管彩超 |
3.3 双下肢CTA |
3.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处理方法 |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3 两组VAS评分比较 |
4 两组胫后动脉内径比较 |
5 两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
6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
2.3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
3 糖尿病足治疗研究进展 |
3.1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3.2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4 中医对脱疽(糖尿病足)的认识 |
4.1 中医对脱疽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脱疽的机制分析 |
5 中医对补阳还五汤的认识 |
6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7 本课题研究目的 |
8 结果分析 |
8.1 VAS评分比较 |
8.2 胫后动脉内胫、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
8.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9 安全性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溃疡面积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 周后症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溃疡总疗效比较 |
3.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足局部创面辨证 |
2.3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
3 疮面愈合的相关中医理论 |
4 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机理 |
5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机理研究 |
6 湿润烧伤膏介绍 |
6.1 简介 |
6.2 湿润烧伤膏方组分析及相关药物治疗机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7.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与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简述 |
1.糖尿病足的西医认识 |
2.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简述 |
1.中医体质的来源与体质的定义 |
2.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 |
3.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意义 |
4.中医体质学的生物学相关研究 |
5.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区别及联系 |
6.中医体质的临床应用 |
7.糖尿病足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数据收集 |
7.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非糖足组和糖足组一般情况分析 |
2.非糖足组和糖足组中医体质分布对比 |
3.糖足组相关信息的描述性分析 |
4.糖足组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糖足组不同体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NDF组和DF组整体中医体质分布的分析 |
2.DF组疾病信息及个体体质分布的分析 |
3.DF组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量表 |
附表2 一般情况、疾病信息及实验室指标量表 |
附表3 证候分型量表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多重耐药菌感染糖尿病足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回顾性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纳入对象 |
3.病历选择 |
4.研究方法及统计方法 |
5.干预治疗 |
6.观察指标 |
7.临床研究结果 |
8.讨论 |
研究二 系统性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概况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受试者纳入标准 |
1.1.4 受试者排除标准 |
1.1.5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1.6 研究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
1.1.8 疗效判定标准 |
1.1.9 安全性评价方法 |
1.1.10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例完成情况 |
1.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1.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1.2.4 治疗后两组Wagner’s分级比较 |
1.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2.6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1.2.7 治疗前后两组次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1.2.8 治疗前后两组震动觉阈值比较 |
1.2.9 两组Hs-CRP比较 |
1.2.10 安全性指标评价 |
1.3 讨论 |
1.3.1 治疗湿热下注型DF的理论基础 |
1.3.2 组方依据和药物分析 |
1.3.3 研究结果分析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疗法概况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内治疗法探讨 |
2.2.1 分型论治 |
2.2.2 分期论治 |
2.3 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外治疗法探讨 |
2.3.1 熏洗疗法 |
2.3.2 外敷疗法 |
2.3.3 足浴疗法 |
2.3.4 针灸疗法 |
2.3.5 穴位注射疗法 |
2.4 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情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4 病历资料统计表 |
附录5 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卢维,陈壮丽,李杰辉.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04)
- [2]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J]. 陈广林,李莉,倪洪岗,陈永华.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1(0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D]. 于锡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牛胜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5]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新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D]. 郑由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庞曼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多重耐药菌感染糖尿病足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刘潇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回顾性分析[D]. 王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