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试验检测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体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静[1](2020)在《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一种存在广泛且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吡喹酮能杀死血吸虫成虫和尾蚴,是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但不能预防其感染。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该病复燃的危险因素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新药和疫苗的研发仍然是该病防控技术研究的重点。东方田鼠是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的哺乳动物,对其抗性机制研究可为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线索。本文应用DMEM灌洗东方田鼠腹腔后快速水平振荡,分离培养并贴壁筛选纯化巨噬细胞,建立了一种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简便方法。结果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形态正常,活细胞比例为98%。培养细胞吞噬墨汁颗粒功能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吞噬功能。细胞内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α-醋酸奈酚酯酶染色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胞质内含有较丰富的水解酶。结果表明快速震荡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测定了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清和肝肺组织中NO含量,结果显示感染0 d、3 d、7 d、15 d的东方田鼠血清NO含量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99μM、4.95μM、18.89μM、23.81μM,显着高于同时期BALB/c鼠血清。感染过程中东方田鼠和小鼠肝脏组织NO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差异不显着。感染0 d、3 d、7 d、15 d东方田鼠肺组织NO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显着低于BALB/c鼠。分离培养的东方田鼠巨噬细胞产生的NO含量显着高于昆明(KM)鼠巨噬细胞,经过LPS或IFN-γ刺激后NO含量极显着地高于未刺激细胞或KM鼠巨噬细胞。荧光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有NO分子活性的东方田鼠巨噬细胞比例大于KM鼠巨噬细胞。体外进行的童虫杀伤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正常血清+LPS刺激组24 h后可见童虫体表有大量细胞黏附,显着多于灭活血清组和未刺激的巨噬细胞组。东方田鼠正常血清+LPS刺激组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显着大于其它各组,添加了巨噬细胞后杀虫作用和未加巨噬细胞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结果表明东方田鼠巨噬细胞经刺激后可显着提高血清补体杀伤童虫效果。本文表达纯化了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补体溶血抑制试验结果显示,10μM rSjTOR-ed1和5μM rSjC1qbp融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溶血抑制率分别为37.47%和81.73%,对昆明鼠血清的抑制率为55.61%和91.99%,差异极显着。结果说明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低于对昆明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为解释补体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本文结果为理解阐述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提供了数据。
柴淑梅[2](2018)在《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目前唯一大规模使用的治疗药物吡喹酮不能解决重复感染的问题,新药和疫苗的研制仍是该病研究的重点。东方田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具有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特性的哺乳动物,其抗病机制研究可为血吸虫防控技术研究提供新方向。本文应用胸主动脉灌注和组织培养法比较了东方田鼠和BALB/c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1 d,3 d,8 d,12 d和15 d的感染部位皮肤、肺脏和肝脏等处的童虫回收情况,结果两种宿主感染尾蚴后不同时间点虫体总回收率差异较大,东方田鼠为15.04%,7.05%,8.33%,0.48%,0.72%,均低于小鼠的39.24%,38.56%,46.17%,19.02%,43%。结果表明东方田鼠体内日本血吸虫童虫消亡主要发生感染后的皮肤期和肝期。表观病理观察表明,东方田鼠肝脏在感染后10d可见明显的白色异物性包囊,感染后14 d该类包囊依然存在,至感染后21 d异物性包囊消失,小鼠则始终未见该类异物性包囊出现。组织病理观察表明,东方田鼠感染后10-14 d肝血管内可见寄生虫栓子,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肝细胞多发灶性坏死,小鼠肝脏病变不明显。血常规分析结果表明,东方田鼠在感染后1-16 d白细胞显着升高,白细胞5种分类结果显示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ALB、HDL-C在感染后升高。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CH50为512 U/mL,应用RT-PCR和ELISA检测了东方田鼠和BALB/c鼠的补体相关分子C3,C9,CD59和DAF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各指标变化不明显,东方田鼠感染后8 d C3,C9和CD59转录水平显着升高,DAF感染后12 d转录水平显着升高。体外杀虫试验结果显示,东方田鼠正常血清和灭活补体血清孵育的日本血吸虫童虫死亡率分别为85.50%±7.15%和60.99%±8.61%,差异显着(p<0.001),扫描电镜观察到二者孵育的童虫体表完整性存在差异,表明东方田鼠补体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有显着杀伤效果。利用C1qBP蛋白抑制东方田鼠C1q的血清孵育童虫死亡率显着低于正常血清(P<0.001),而用50℃热灭活东方田鼠血清补体B因子孵育的童虫死亡率没有显着变化,结果表明补体经典途径可能在东方田鼠对童虫杀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体内抑制试验中,注射CVF和PBS对照组的东方田鼠在感染后8d的虫体回收率分别为23.20%和8.54%,15 d为1.18%和0.42%,结果表明利用CVF抑制补体后童虫回收率显着提高。筛选设计了3条东方田鼠C5基因特异的RNA干扰靶序列,构建了相应的重组RNA干扰慢病毒。LV2重组慢病毒在体外培养的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中诱导了C5基因转录下降25.76%,为进行东方田鼠RNA干扰活体试验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东方田鼠体内日本血吸虫童虫消亡主要发生感染后皮肤期和肝期,补体在抗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典途径是补体杀伤童虫的重要机制,研究结果为阐明东方田鼠补体抗日本血吸虫特性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数据。
柴淑梅,傅志强,谢建芸[3](2018)在《东方田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东方田鼠具有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特性,是我国特有的血吸虫病抗性模型动物,也可作为糖尿病、卵巢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研究的模型动物。本文综述了东方田鼠的分类与分布、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抗日本血吸虫病、糖尿病、卵巢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医学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荣[4](2014)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性传染病,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工感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也是唯一一种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感染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蓝色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直接从东方田鼠血清中分离、纯化获得了一个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有显着杀伤作用的蛋白——白蛋白。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理,我们用FITC标记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来追踪其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的作用部位,应用日本血吸虫肠道内的组织蛋白酶Legumain来消化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并构建了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制备条件培养基,验证了其表达产物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ILKAP是本课题组从东方田鼠骨髓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种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MALDI-TOF-MS分析,鉴定出与ILKAP作用的8种相关蛋白,接着将基因ILKAP和Tegument antigen (TA)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b和pCMV-Tag2b,共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ILKAP和Tegument antigen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在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及发现新的抗性相关蛋白提供线索。一、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实验通过蓝色琼脂糖凝胶层析柱分离得到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溶液,透析、冷冻干燥后,通过10%SDS-PAGE电泳进行分析。将纯化的白蛋白与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实验结果显示:东方田鼠白蛋白浓度为2.5mg/m1时,童虫死亡率为37.94%(P<0.05),随着白蛋白浓度的增加,童虫死亡率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条件培养基的制备及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本实验将东方田鼠白蛋白基因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制备东方田鼠白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检测其真核表达产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东方田鼠albumin的条件培养基杀虫率为38.7%(P<0.0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杀虫效果。三、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的定位及Legumain对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消化将荧光素(FITC)标记的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白蛋白终浓度为5mg/ml,于37℃、5%CO2环境中培养童虫。24h及48h后分别收获童虫,于OLYMPU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出现的部位。结果发现,FITC标记的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24h后,在童虫肠道内有荧光素聚集,孵育48h后,荧光素在童虫肠道内的聚集更加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机制,我们分析了日本血吸虫肠道内常见的几种内肽酶: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组织蛋白酶L和组织蛋白酶AE。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序列分析发现:只有Legumain对东方田鼠和小白鼠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切割位点的变化。因此我们利用Legumain分别消化东方田鼠和小白鼠血清白蛋白。结果发现:Legumain对东方田鼠和小白鼠血清白蛋白的消化存在显着差异。四、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筛选在早期抗日本血吸虫研究中,课题组建立了东方田鼠骨髓细胞cDNA文库,通过表达克隆法对该文库进行抗性基因的筛选,从gE77次级亚基因池中筛选到抗性候选基因gE77.43,其编码的产物为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ILKAP)。前期研究首次发现ILKAP具有显着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利用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质谱分析鉴定与8种与ILKAP相互作用的血吸虫童虫蛋白质。五、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验证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质谱分析共筛选了8个可能与ILKAP相互作用的血吸虫童虫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筛选出来的蛋白质是否与ILKAP存在相互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ting发现童虫蛋白TA确实与ILKAP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脂质体分别将Myc-TA-pcDNA3.1/(-)b和Flag-ILKAP-pCMV-2b转染至HEK293T细胞,建立ILKAP-Flag和TA-Myc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日本血吸虫蛋白TA与东方田鼠骨髓ILKAP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及发现新的靶作用位点提供线索。
邵国艳[5](2013)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本研究以天然抗血吸虫病的东方田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对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东方田鼠肝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对东方田鼠肝脏转录组基因进行测序,结合文献从中筛选出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相关免疫分子基因和生长发育相关分子基因,并对这些基因在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意图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的天然抗性机理。方法:取10周龄东方田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剂量为2000条/只。分别取空白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东方田鼠肺、肝、脾组织样品,HE染色后做病理学观察。取四只10周龄正常东方田鼠,取新鲜肝脏组织,提取总RNA用SMART对东方田鼠肝脏cDNA进行测序,并统计其生物学水平,细胞学水平,分子学水平基因分布。通过测序结果结合文献,筛选出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基因,溶菌酶基因(Lyz)、MHCⅡ类分子基因(RT1-Db1)、CD74基因(Cd74)、补体1q基因(Clqa)、甲状腺素受体a基因(Thr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Igfl),并对这6个基因在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前及感染后第6、10、15、20、30天表达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第6-10天肉眼可见肺组织出现大量出血点,肺体轻度增大,第15天开始出血点消失;第10-20天肝组织表面出现散在白点,肝体轻度增大,颜色呈暗红色,第30天恢复正常。光镜切片观察显示第6-10天肺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局部有出血点,毛细血管扩张、管壁增厚,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及管腔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第20天后开始恢复;第6-20天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肝间质、血管周围及虫体周围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出现灶性肝细胞坏死,第30天后恢复。东方田鼠肝脏cDNA测序结果揭示了东方田鼠cDNA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生物学水平,细胞学水平,分子学水平功能分类,并从中确定了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Lyz、RT1-Db1、Cd74、Clqa、Thra、Igf1基因序列。东方田鼠肺内感染血吸虫后,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内第6-10天显着上调(P<0.01),第15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Lyz、RT1-Db1、Cd74基因在肝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上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Clqa基因在肺内第6-10天表达显着上调(P<0.01),第15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肝内表达无变化。Thra基因在肺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下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内表达水平无变化;Igf1基因在肺内表达水平无变化;肝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下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韩宏晓[6](2013)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动物后宿主及虫体miRNA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本血吸虫可感染40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不同宿主对血吸虫感染的适宜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山羊、黄牛、绵羊、兔子和小鼠等都是其适宜宿主,血吸虫的发育率可达50%-70%,而在大鼠、水牛等非适宜宿主体内血吸虫的发育率仅为10%左右,东方田鼠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种感染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血吸虫感染东方田鼠后,虫体发育迟缓,大部分虫体在感染后15天死亡,不能发育成熟。不同的宿主有着独特的机体内环境,会影响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雌雄合抱和虫卵形成,最终影响虫体在宿主体内的存活状态及宿主的病理变化。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分子,研究发现其在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生长发育、凋亡、增殖、细胞分化、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及肿瘤发生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来源的童虫进行miRNA的鉴定及分析,对与miRNA调节息息相关的血吸虫凋亡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作了分析;利用miRNA芯片比较、分析小鼠、大鼠和东方田鼠三种不同适宜性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miRNA的表达谱变化。本研究可加深理解miRNA在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与宿主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筛选血吸虫的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疫苗候选分子和新治疗药物靶标提供新的思路和新途径。一、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miRNA的初步鉴定及血吸虫凋亡研究用Solexa深度测序法对小鼠、大鼠和东方田鼠来源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进行测序,结果一共得到35585878条高质量的reads,其中有效的reads共有28088302条。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小鼠来源的童虫中有131个miRNA,大鼠来源的童虫中有100个,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有144个,其中有32个miRNA在三种宿主来源童虫中均有表达,并对已知的28个日本血吸虫miRNA分子进行聚类和差异表达分析。本研究共鉴定出50个新miRNA分子,其中保守的有34条,日本血吸虫特有的有16条。这些miRNA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日本血吸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凋亡、营养代谢及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信息,为后续深入研究miRNA分子在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凋亡是促使日本血吸虫在东方田鼠体内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中对不同宿主来源童虫的miRNA进行分析时也发现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与凋亡调控相关。本研究使用凋亡常用的检测方法TUNEL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和DAPI双染法,定性分析日本血吸虫14天童虫虫体细胞凋亡现象。应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PI)(Annexin V/PI)技术定量分析14天和23天日本血吸虫虫体细胞的凋亡比例,采用商业化哺乳动物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3和Caspase7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日本血吸虫虫体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结果显示童虫期虫体的活性高于成虫,雄性成虫的活性高于雌性成虫,相应的结果得到qPCR验证。研究发现,广谱的凋亡抑制剂caspase peptide inhibitor(Z-VAD-FMK)对日本血吸虫虫体的Caspase3/7(?)性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不同期别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qPCR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日本血吸虫可能存在的凋亡通路。这些结果为深入探析miRNA在血吸虫凋亡中的调节作用,日本血吸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抗日本血吸虫新药物奠定了基础。二、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后组织miRNA表达谱变化BALB/c小鼠是日本血吸虫的适宜宿主。本研究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和感染10天后小鼠的miRNA表达谱变化,共检测到220个miRNA,其中在肝脏、脾脏和肺脏上调差异表达的分别有8、8和28个,下调差异表达的分别有3、5和23个。这些差异表达miRNA分子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免疫应答、营养代谢、细胞分化、凋亡及其他信号通路。对这些差异表达niRNA的靶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分析,表明靶基因与多个信号通路有关,如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揭示了miRNA在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影响着日本血吸虫在不同适宜性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及存活。大鼠是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本研究使用了包含大鼠成熟体miRNA的芯片,分析大鼠在感染血吸虫前和感染10天后肝脏、脾脏和肺脏的miRNA的表达谱差异。结果在大鼠肝脏、脾脏和肺脏中分别鉴定了16个、61个和10个差异表达miRNA.对这些差异表达miRNA分析表明,其功能覆盖了多个生物学过程,如Wnt和MAPK信号传导、细胞内分化和脂肪细胞及红细胞的分化。研究表明miRNA在血吸虫感染大鼠中的调节作用与在小鼠和东方田鼠中的调节作用均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最终也影响了血吸虫在大鼠体内的生长发育状况。东方田鼠是至今报道的唯一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的哺乳类动物宿主,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的天然抗性可能与miRNA介导的基因表达及调控相关。HE染色分析表明,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组织病理变化与BALB/c小鼠差异显着;miRNA芯片分析表明,在东方田鼠和小鼠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中共检测到388个miRNA,分别有11、25和28个miRNA分子呈现差异表达。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东方田鼠体内miRNA特异性地调节一些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路,如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营养代谢等,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可能与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
李浩,刘金明,傅志强,石耀军,金亚美,陆珂,姚利晓,杨健美,林矫矫,苑纯秀,朱传刚,洪炀[7](2012)在《东方田鼠IgG和IgG3对日本血吸虫抗原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总IgG和IgG3对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纯化东方田鼠IgG,用间接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东方田鼠总IgG和IgG3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可溶性抗原(soluble schistosomula antigen,SSA)、成虫可溶性抗原(soluble adult worm antigen,SWA)、虫卵可溶性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童虫不可溶性抗原(insoluble schistosomula antigen,ISSA)、雄虫不可溶性抗原(insoluble male worm antigen,ISMA)、雌虫不可溶性抗原(insoluble female worm antigen,ISFA),以及基因工程抗原rSj14、rSj23-HLD、rSJ28GST、rSjPP的反应情况。结果显示,HRP标记免抗东方田鼠IgG抗体和羊抗小鼠IgG3抗体作为二抗,A值变化规律一致。该结果显示东方田鼠总IgG和IgG3与日本血吸虫抗原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反应。
洪炀[8](2011)在《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文中认为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e)感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全球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有5-6亿人受到威胁,约2亿人感染血吸虫病。当前血吸虫的防治策略主要以化疗药吡喹酮来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发病率。但是吡喹酮又不能避免重复感染,而且近年来曼氏血吸虫已经有吡喹酮抗性虫株的报道,耐药虫株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不安与高度关注。因此,加强抗血吸虫疫苗的开发和新药物靶标的筛选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可以感染40多种哺乳动物,山羊、黄牛、绵羊、兔子和小鼠等都是其易感宿主,但是另外一些哺乳动物如大鼠等是日本血吸虫的不易感宿主。在不易感宿主体内,血吸虫的发育率低而且虫体较小。东方田鼠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种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抗性的宿主,日本血吸虫尾蚴可以感染东方田鼠,感染之后虫体发育迟缓,在感染尾蚴15天后,东方田鼠体内基本上找不到存活的虫体,感染42天后,东方田鼠体内检查不到日本血吸虫成虫。不同的宿主能够为日本血吸虫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到虫体的生存和发育。不同宿主环境中生长的虫体在蛋白表达上也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是虫体生存发育所需要的关键分子。因此找到在不同易感性宿主环境中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差异的蛋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1、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本文应用荧光差异凝胶双向电泳技术(2D-DIGE),对BALB/c小鼠、Wistar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日本血吸虫童虫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DeCyder 6.5软件分析和匹配后,得到了1721个点适合进行后续的差异分析。在大鼠体内10d童虫蛋白和小鼠体内10d童虫蛋白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有39个蛋白点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有27个蛋白点在小鼠体内1Od童虫中高表达,12个蛋白点低表达。在小鼠体内lOd童虫蛋白和东方田鼠体内10d童虫蛋白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有21个蛋白点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有13个蛋白点在小鼠体内10d童虫中高表达,8个蛋白点低表达。将分析胶与制备胶进行比对挑点,最终共有44个差异表达蛋白能够进行后续的质谱分析。将质谱鉴定出的数据进行搜库比对,其中3个蛋白点没有注释信息,其余41个蛋白点经过序列比对与去重复分析后发现,共代表了33种蛋白。为了验证2D-DIGE实验分析的可靠性,我们挑取了其中6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实时定量分析,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实时定量的结果与2D-DIGE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GO分类以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小鼠体内10d童虫和大鼠体内10d童虫的差异表达蛋白中,40%的差异蛋白在蛋白代谢途径中,26%的差异蛋白在糖类代谢途径中,13%的差异蛋白在RNA代谢途径中,9%的差异蛋白与应激反应有关,其余的差异表达蛋白与蛋白转运、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骨架蛋白有关。在小鼠体内10d童虫和东方田鼠体内10d童虫的差异表达蛋白中,53%的差异蛋白在蛋白代谢途径中,23%的差异蛋白在RNA代谢途径中,其余的差异表达蛋白与糖类代谢途径、核酸代谢途径和细胞骨架蛋白有关。其中线粒体外膜转移酶复合物TOM34、蛋白酶体亚基、核内核糖体异构蛋白K和肌动蛋白在易感宿主小鼠体内高表达,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醛缩酶和70kDa热激蛋白在不易感宿主大鼠体内或抗性宿主东方田鼠体内高表达。本文首次对不同宿主体内的日本血吸虫10d童虫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可为抗血吸虫疫苗和潜在药物靶标的研究提供基础。2、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5和α2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效果观察本文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8d童虫中首次扩增到蛋白酶体a5亚基基因(GenBank accession FJ595238)。序列分析表明蛋白酶体α5亚基基因的ORF含747bp,编码24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7.38 kD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分别为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5亚基,命名为SjPSMA5。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7 d、13 d、18 d、23 d、32 d和42 d虫体中都有表达,13d和32d虫体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时期;在小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PSMA5,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rSjPSMA5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rSjPSMA5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该蛋白的存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PSMA5蛋白在虫体各组织器官内广泛分布。应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产生了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且CD4+细胞数量显着升高,诱导了23.29%的减虫率和35.23%的肝脏减卵率本文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8d童虫中扩增到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GenBank accession AY813725)。序列分析表明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的ORF含708bp,编码23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5.84 kD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为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2亚基,命名为SjPSMA2。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7d、13d、18d、23d、32d和42d虫体中都有表达,7d和23d虫体表达量低于其他几个时期;在小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略高于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PSMA2,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rSjPSMA2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rSjPSMA2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该蛋白的存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PSMA2蛋白在虫体各组织器官内广泛分布。应用该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产生了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诱导了12.33%的减虫率和35.23%的肝脏减卵率。综上所述,SjPSMA5和SjPSMA2都可作为潜在的抗血吸虫病的疫苗候选分子,SjPSMA5和SjPSMA2基因及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蛋白酶体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3、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特性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 TPx)基因的登陆号AY813893,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ORF含681bp,编码22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5.09 kDa。信号肽预测显示,该基因的前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设计去除信号肽序列的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42 d童虫中扩增到约600bp的产物。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断为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去除信号肽后的ORF序列。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虫卵、尾蚴、7d、13d、21d、28d、35d和42d虫体中都有表达,7d、13d和42 d雌虫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几个时期;在大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小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TPx,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TPx蛋白主要分布于虫体皮下实质组织,体内其他部分也有分布。质谱鉴定的结果说明,纯化的重组SjTPx蛋白在体外可以以二聚体形式存在。酶活实验的结果说明,SjTPx在体外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SjTPx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成钢[9](2011)在《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东方田鼠是迄今发现对日本血吸虫抗性最强的啮齿类哺乳动物。从东方田鼠体内分离其抗日本血吸虫的抗性物质,有助于人类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机理也有助于血吸虫病防治新型手段的研发。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从东方田鼠骨髓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了一个具有显着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次级亚基因池gE76。因此,我们拟从次级亚基因池gE76中继续分离单个活性的基因,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一、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gE76.44的筛选实验利用表达克隆法对有较高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的东方田鼠骨髓次级亚基因池gE76进行了筛选。将其转化大肠杆菌DH5a并铺板,随机挑取246个单克隆,分别进行质粒DNA抽提,EcoRⅠ酶切,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共获取153个有插入片段质粒,选择插入片段≥800 bp的不同重组质粒37个,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提取质粒DNA,转染HEK293 T细胞,制备条件培养基后,进行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实验,在96 h内连续观察童虫死亡情况,统计死亡率,共获得四个杀虫效果较为显着的克隆:44号、69号、85号及109号,其童虫死亡率分别为16.7%、16.5%、10.4%、11.3%,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测序后其EST序列长度分别为2008bp、1626bp、1420bp、828bp。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44号为核转运受体蛋白质karyopherin (importin) alpha 2,其序列中包含全长ORF,根据测序及多次重复杀虫实验结果,我们把44号基因作为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中筛选到的新的候选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暂时命名为Mf-gE76.44进行下游实验。二、gE76.4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东方田鼠抗性相关基因gE76.44全长核苷酸序列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BLASTN同源性比对发现:gE76.44与小鼠karyopherin alpha 2 (KPNA2) (NM-010655)的序列相似性为89.8%;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小鼠、牛、人、大鼠和东方田鼠KPNA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3D-JIGSAW (version 2.0)软件分析结果也证明东方田鼠和小鼠KPNA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将小鼠KPNA2 (Ms-KPNA2)基因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1.1,分别制备东方田鼠(Mf-KPNA2)及小鼠(Ms-KPNA2) KPNA2条件培养基,检测两者真核表达产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扣除空白对照组童虫死亡率,Mf-KPNA2和Ms-KPNA2的条件培养基杀虫率分别为15.8%,2.8%,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03)。实验还从mRNA水平比较分析了KPNA2在正常东方田鼠和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感染日本血吸虫0d,7d,12d后KPNA2基因在肝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组织间KPNA2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东方田鼠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2d,肝脏KPNA2基因表达较小鼠显着上调。三、Mf-KPNA2基因治疗效果及表达情况分析为进一步确认Mf-KPNA2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我们建立了感染血吸虫小鼠模型,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建立pLXSN-KPNA2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将重组病毒导入小鼠体内,检测重组病毒治疗后感染小鼠的减虫率、肝脏减卵率、血吸虫虫体改变及小鼠肝脏肉芽肿减少情况。pLXSN-KPNA2重组病毒经PA317细胞包装、浓缩、病毒滴度测定后,同空载体pLXSN病毒组,DMEM对照组一道,分三次尾静脉注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结果显示:pLXSN-KPNA2重组病毒治疗组较DMEM处理组,空载体pLXSN病毒对照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39.42%(P=0.006)和38.97%(P=0.007);肝脏减卵率分别为76.50%(P=0.000)和75.04%(P=0.000)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处理组感染小鼠体内KPNA2基因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小鼠感染血吸虫后7d, pLXSN-KPNA2病毒处理组小鼠体内KPNA2基因在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高表达。四、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Mf-KPNA2基因具有显着体外、体内杀伤日本血吸虫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其抗虫机制,我们对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和培养,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质粒pSV3 neo(含有SV40 T抗原基因和neo抗性基因)转染第三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首次建立了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深入研究其抗虫机理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筛选到一个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KPNA2。东方田鼠与小鼠KPNA2在氨基酸结构域序列和数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东方田鼠体内不同组织间KPNA2表达丰度存在差异,而且与小鼠体内相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也完全不同。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均显示:该基因有着显着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彭金彪[10](2010)在《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已报道在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可感染40余种哺乳动物,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宿主有着不同的感受性,如在小鼠等易感宿主体内血吸虫的发育率达60-70%,在大鼠等非易感宿主体内的发育率为10-20%,而血吸虫感染东方田鼠后,大部分虫体在感染后2周死亡,不能发育成熟。东方田鼠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种感染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查明其抗血吸虫病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此前该领域相关研究多限于形态观察、感染、致病和免疫现象等,研究亟待深入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实验室感染的来源于易感宿主BALB/c小鼠,非易感宿主Wistar大鼠及不致病宿主东方田鼠的日本血吸虫10d童虫为研究对象,应用日本血吸虫寡核苷酸芯片技术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宿主来源的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并对东方田鼠来源虫体呈低表达的凋亡抑制基因Sj IAP和呈高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caspase 7;在小鼠来源虫体呈高表达的生长发育、信号传导相关基因Sj MAP 2、Sj mago nashi、Sj Cyclophilin A、Cyclophilin B和Cyclophilin C等进行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步分析,旨在揭示在不同宿主环境中,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差异的分子基础。研究结果对阐明血吸虫生长发育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发现血吸虫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分子,也可为研制血吸虫病疫苗、新治疗药物和对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1、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10d童虫形态观察及体细胞凋亡分析实验室中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大鼠和东方田鼠,10d后收集虫体。光镜下观察到不同来源日本血吸虫形态大小有很大差异,东方田鼠来源童虫长402.2±102.2μm,宽159.1±47.3μm,大鼠来源童虫长828.3±127.4μm,宽103.4±22.8μm,小鼠来源童虫长878.5±137.4μm,宽88.3±20.0μm。扫描电镜下观察,东方田鼠来源童虫虫体萎缩,口吸盘形成空泡,表面结构消失,腹吸盘表面结构改变,体表正常棘消失,萎缩,形成空泡;小鼠和大鼠来源虫体体表棘等结构无异常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东方田鼠来源童虫虫体细胞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崩解,细胞核仁消失,染色质凝集,有细胞凋亡的表现。小鼠和大鼠来源虫体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和线粒体无明显变化。利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 (PI)分析不同宿主来源虫体细胞凋亡状况表明,小鼠来源虫体的凋亡细胞比例为0.40%;大鼠来源虫体的凋亡细胞比例为5.22%;东方田鼠来源虫体的凋亡细胞比例为62.91%,表明东方田鼠来源虫体的细胞发生了明显凋亡。本研究首次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东方田鼠、大鼠和小鼠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比较,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日本血吸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状况与体细胞凋亡相关。2、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基因表达的芯片分析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比较分析小鼠、大鼠和东方田鼠来源的日本血吸虫10d童虫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小鼠来源童虫相比,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有3293个基因呈下调表达(fold<0.5),71个基因呈上调表达(fold>2);大鼠来源童虫有3335个基因呈下调表达(fold<0.5),133个基因呈上调表达(fold>2)。其中,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显着性下调表达基因81个(fold<0.2),显着性上调表达基因18个(fold>5);大鼠来源童虫显着性下调表达基因210个(fold<0.2),显着性上调表达基因54个(fold>5)。东方田鼠和大鼠来源童虫具有相似表达趋势的显着性下调表达基因有27个(fold<0.2),显着性上调表达基因有7个(fold>5)。对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显着性上调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cell)、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外组成部分(extracellular region part)、细胞组成(cell part)、酶调节活性(enzyme regulator activity)和转录调节活性(translation regulator activity)等相关。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显着性下调表达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发育过程(developmental process)、转运活性(transporter activity)、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定位(localization)和结合(binding)等相关。东方田鼠和大鼠来源童虫均显着下调表达基因与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定位(localization)、结构形成自动修饰(anatomical structure formation)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相关。对东方田鼠和大鼠来源童虫均显着下调表达的基因进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为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代谢分子(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DNA复制关键分子(DNA replication)、MAPK信号通路分子(MAPK signaling pathway)、蛋白转运(Protein export)、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Aminoacyl-tRNA biosythesis)等分子。本研究发现一批基因在三种宿主来源10d童虫中呈现差异表达,它们可能是不同宿主来源童虫发育差异的关键分子,影响血吸虫在不同宿主中的发育。如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显着上调表达,小鼠来源虫体显着下调的基因有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颗粒蛋白(Granulin)基因,细胞凋亡通路中发挥凋亡效应的关键分子如Cell death protein 3,Caspase 7,caspase 3;在小鼠来源童虫显着上调表达,东方田鼠来源童虫显着下调表达的基因中与生长发育相关的甲硫氨酰氨肽酶2 (MAP 2)和Sj magonashi基因,与胰岛素代谢相关的胰岛素分子(Insulin-2)和胰岛素受体蛋白激酶(insulin receptor protein kinase)基因,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长链脂肪酸延伸相关蛋白(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protein)、脂肪酸脱氢酶(Fatty-acid amide hydrolase)、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基因,与细胞凋亡通路中发挥抑制凋亡效应的关键分子相关Sj IAP(Baculoviral IAP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cytokine-induced apoptosis inhibitor,与信号传导相关的Cyclophilin家族基因、TGF通路分子如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Wnt通路分子Wnt inhibitory factor 1等。这些重要功能分子的发现,将为阐明血吸虫在不同宿主生存环境中的生长发育机制,探讨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发现新的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和新药物靶标提供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获得了一批小鼠、大鼠和东方田鼠来源的10d童虫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初步揭示了在不同宿主体内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发现了一批在不同宿主环境中可能影响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关键功能分子,为这些重要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及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Sj IAP)的研究基因组水平的研究表明血吸虫与其他多细胞生物一样具有凋亡这一生物学现象。上文透射电镜研究表明,东方田鼠来源10d童虫细胞有细胞凋亡的现象,同时芯片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7在东方田鼠来源虫体中呈高表达,而在小鼠来源虫体中呈较低表达;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基因在小鼠来源虫体中高表达,东方田鼠来源虫体中低表达,表明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和凋亡抑制因子可能在血吸虫生长发育和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caspase3/7的活性和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Sj IAP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PCR扩增其mRNA对应基因组DNA序列;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为成虫期雄虫期高表达基因;免疫组化研究分析表明,虫体IAP蛋白广泛分布于成虫体被膜;细胞水平实验证实该基因真核重组表达质粒在细胞水平可以有效抑制诱导剂引起的细胞凋亡,同时研究发现Sj IAP重组蛋白也可以在血吸虫的虫体水平抑制凋亡;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研究了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基因(IAP)在不同宿主的差异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很可能是不同宿主环境中影响血吸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分子,在血吸虫生长发育调控和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4、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重要功能分子甲硫氨酰氨肽酶2基因(MAP 2)和mago nashi基因的研究MAP 2是一种双功能酶,其催化结构域位于C端,负责切除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新生肽链N端的起始蛋氨酸,对蛋白质的成熟以及在细胞中的转运和定位、功能调节极其重要,其N端结构域含有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富集的区域,可以抑制真核起始因子eIF2-2α的磷酸化,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在哺乳动物细胞内,MAP 2与细胞增值与分化密切相关,MAP 2在秀丽线虫生殖和发育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mago nashi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且极为保守。在生物体翻译转录中参与mRNA定位和剪切,在生物体生殖与发育中,mago nashi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和生殖细胞性别决定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芯片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MAP 2和mago nashi基因在东方田鼠来源虫体中低表达,大鼠和小鼠来源虫体中高表达。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分别获得了Sj MAP 2(日本血吸虫甲硫氨酰氨肽酶2)和Sj mago nashi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基因登录号为:GQ403663和GQ403668)。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Sj MAP 2和Sj mago nashi基因在不同期别阶段虫体表达差异,发现这两个基因均为童虫期表达基因,且在雄虫的表达量均高于其在雌虫。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Sj MAP 2和Sj mago nashi在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的表达情况,发现二者均在小鼠来源童虫中表达最高,大鼠次之,东方田鼠最低。应用吡喹酮处理雌虫和雄虫后,Sj M AP 2表达均有显着降低,其中雄虫和雌虫中分别下降92.17%和49.01%。构建了这2个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分别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重组蛋白rSj MAP 2和rSj mago nashi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应用这两种重组抗原免疫小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小鼠获得的减虫率分别为17.8%和22.43%,肝脏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6.24%和29.11%。以上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Sj MAP 2和Sj mago nashi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血吸虫生长发育有影响,这两个基因可能在血吸虫生殖、生长发育及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5、日本血吸虫Cyclophilin家族CyPA、CyPB和CyPC基因的研究Cyclophilin(CyP)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为一种分布广泛的细胞内蛋白,在植物、细菌和哺乳动物中均存在,具有高度保守性。CyP具有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se)活性,在体内外能结合蛋白质并催化加速它们的折叠、装配和转运;特别是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折叠,起着分子伴侣的作用,同时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信号转导与蛋白翻译后修饰在日本血吸虫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分别获得了Sj CyP A、Sj CyPB和Sj CyPC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基因登录号为:GQ403666、GQ403664和GQ403665)。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这三个基因在不同期别阶段虫体表达量,发现这三个基因均为童虫期高表达基因。Real Time RT-PCR分别分析Sj CyP A、Sj CyPB和Sj CyPC在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的差异表达情况,发现三者均在小鼠来源童虫中表达最高,大鼠次之,东方田鼠最低。构建了这3个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分别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Western blotting验证表明重组蛋白rSj CyP A、rSj CyPB和rSj CyP C均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小鼠免疫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三种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减虫率分别为14.2%、26.98%和13.79%;肝脏虫卵减少率分别为43.38%、39.73%和51.32%。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Sj CyP A、Sj CyPB和Sj CyPC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血吸虫生长发育有影响,这三个基因可能在血吸虫的分子伴侣、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以日本血吸虫易感宿主BALB/c小鼠、非易感宿主Wistar大鼠和不致病宿主东方田鼠来源的10d童虫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电镜观察表明三种不同宿主来源的10d童虫在形态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首次发现东方田鼠来源童虫虫体细胞的凋亡现象显着大于大鼠和小鼠来源虫体。首次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三种宿主来源童虫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一些重要的血吸虫生长发育、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分子在三种不同宿主来源虫体呈差异表达,获得一批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首次克隆、鉴定和表达了Sj MAP2, Sj magonashi, Sj CyPA, Sj CyPB和Sj CyPC五个血吸虫新基因,登录号分别为GQ403663、GQ403668 GQ403666、GQ403664和GQ403665。应用以上五种基因重组抗原进行了小鼠免疫试验,这5个基因的重组蛋白都诱导了部分免疫保护作用。首次对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基因Sj IAP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索,在细胞水平验证了该凋亡抑制因子可有效地抑制凋亡诱导剂诱发的凋亡。本文结果对深入探讨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发现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键分子,进而为发现抗血吸虫病新的疫苗候选分子和新的治疗药物靶标提供了新思路。
二、三种试验检测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体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试验检测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体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现象及特点 |
1.3 东方田鼠的实验动物化 |
1.4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 |
1.4.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研究 |
1.4.2 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研究 |
1.4.3 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抗日本血吸虫研究 |
1.4.4 巨噬细胞NO杀伤血吸虫研究 |
1.5 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的抑制作用研究 |
1.6 小结 |
第二章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2.3.2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
2.3.3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 |
2.3.4 酸性磷酸酶染色 |
2.3.5 α-醋酸奈酚酯酶染色(α-ANE) |
2.4 实验结果 |
2.4.1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
2.4.2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2.4.3 巨噬细胞的酸性磷酸酶表达 |
2.4.4 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表达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NO对日本血吸虫杀伤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东方田鼠感染前后NO含量测定 |
3.3.2 巨噬细胞分泌NO分析 |
3.3.3 荧光探针比较东方田鼠与昆明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活性 |
3.3.4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
3.3.5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与补体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东方田鼠感染前后NO含量测定 |
3.4.2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分析 |
3.4.3 荧光探针比较东方田鼠与昆明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活性 |
3.4.4 巨噬细胞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
3.4.5 巨噬细胞与补体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 |
3.5 讨论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日本血吸虫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 |
4.3.2 Western Blot检测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 |
4.3.3 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溶血抑制试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表达及纯化 |
4.4.2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的免疫原性分析 |
4.4.3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可以抑制补体溶血 |
4.4.4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对东方田鼠和昆明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现象及特点 |
1.3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 |
1.3.1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相关基因研究 |
1.3.2 东方田鼠血清抗血吸虫研究 |
1.3.3 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抗血吸虫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液指标和补体因子的动态观察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东方田鼠体内感染日本血吸虫童虫回收方法 |
2.3.2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组织病理观察 |
2.3.3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血细胞测定 |
2.3.4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血清生化测定 |
2.3.5 荧光定量PCR分析补体相关因子的转录水平 |
2.3.6 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
2.3.7 ELISA法测定血清C3、C4含量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东方田鼠和BALB/c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体回收比较 |
2.4.2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肺和肝的病理观察 |
2.4.3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血细胞变化 |
2.4.4 感染血吸虫前后宿主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
2.4.5 两种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补体转录水平变化 |
2.4.6 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变化 |
2.4.7 血清生化检测两种宿主感染血吸虫前后补体含量变化 |
2.4.8 ELISA检测两种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补体含量变化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东方田鼠血清补体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宿主血清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 |
3.3.2 扫描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体被变化 |
3.3.3 免疫荧光检测补体沉积 |
3.3.4 CVF抑制东方田鼠补体后童虫回收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两种宿主血清杀伤日本血吸虫后童虫差异 |
3.4.2 东方田鼠血清经典途径激活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
3.4.3 东方田鼠血清替代途径激活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
3.4.4 扫描电镜观察血清孵育日本血吸虫童虫体被变化 |
3.4.5 免疫荧光检测童虫表面的补体沉积 |
3.4.6 CVF抑制东方田鼠补体后童虫回收率比较 |
3.4.7 CVF抑制东方田鼠补体研究杀伤日本血吸虫效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东方田鼠C5干扰慢病毒的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东方田鼠C5基因片段的克隆 |
4.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3 C5siRNA序列设计与慢病毒包装 |
4.3.4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提取 |
4.3.5 C5RNAi重组慢病毒感染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 |
4.3.6 qPCR检测C5转录水平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东方田鼠C5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片段克隆 |
4.4.2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 |
4.4.3 C5慢病毒感染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效果评价 |
4.4.4 qPCR检测C5转录水平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东方田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方田鼠在抗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
1.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虫吸虫病现象及特点 |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 |
1.3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相关基因研究 |
1.4 东方田鼠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特异性分析 |
1.5 东方田鼠在抗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
2 东方田鼠在其他疾病模型中应用 |
2.1 东方田鼠糖尿病模型 |
2.2 东方田鼠卵巢癌模型 |
2.3 东方田鼠脂肪肝模型 |
3 展望 |
(4)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英文缩写词简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一 |
技术路线二 |
1 东方田鼠白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对日本血吸虫的杀伤效果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剂 |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1.1.4 实验动物 |
1.1.5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血清白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1.2.2 血清白蛋白对日本血吸虫的杀伤作用 |
1.3 讨论 |
2 Mf-albumin条件培养基的制备及体外杀虫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动物 |
2.1.5 细胞株、菌株、载体 |
2.1.6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pcDNA3.1/Mf-albumin重组质粒的构建 |
2.3 讨论 |
3 Mf-albumin在童虫体内的定位及Legumain对Mf-albumin的水解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3.1.5 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作用部位研究 |
3.2.2 日本血吸虫童虫肠道内的组织蛋白酶作用白蛋白的多序列比对分析 |
3.2.3 Legumain消化白蛋白 |
3.3 讨论 |
4 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剂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4.1.4 实验动物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免疫共沉淀和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 |
4.2.2 质谱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5 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验证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剂和材料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5.1.4 细胞株、菌株、载体 |
5.1.5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Tegument antigen基因编码蛋白功能位点及基本理化性质预测 |
5.2.2 ILKAP和TA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表达分析 |
5.2.3 Myc-TA-pcDNA3.1/(-)b和Flag-ILKAP-pCMV-2b重组载体的构建 |
5.2.4 免疫共沉淀联合Western blotting验证ILKAP与TA的相互作用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肺、肝组织病理观察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相关基因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动物后宿主及虫体miRNA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文献综述 |
1 血吸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血吸虫感染免疫 |
3 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 |
4 microRNA及其在血吸虫上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一、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miRNA初步鉴定及血吸虫凋亡研究 |
第一章 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miRNA初步鉴定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凋亡通路的构建与初步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宿主后组织miRNA表达谱变化 |
第三章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组织microRNA表达谱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Wistar大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miRNA表达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miRNA表达谱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东方田鼠IgG和IgG3对日本血吸虫抗原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血吸虫抗原 |
1.2 动物血清 |
1.3 IgG抗体的制备 |
1.4 HRP标记兔抗东方田鼠IgG的制备 |
1.5 HRP标记兔抗东方田鼠IgG的工作浓度及特异性测定 |
1.6 东方田鼠抗体与血吸虫抗原反应特性观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HRP标记兔抗东方田鼠IgG抗体的制备 |
2.2 东方田鼠IgG对血吸虫抗原的反应特性测定 |
2.3 东方田鼠IgG3对血吸虫抗原的反应特性测定 |
2.4 何永康等[3] |
(8)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宿主的易感性 |
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 |
1.1 日本血吸虫在东方田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东方田鼠产生的炎症反应 |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
1.3 展望 |
2 大鼠不易感日本血吸虫 |
2.1 大鼠不易感日本血吸虫的现象 |
2.2 血吸虫在大鼠体内的发育过程 |
2.3 大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免疫特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1 蛋白质组学的定义 |
1.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途径 |
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蛋白质组分的分离技术 |
2.3 蛋白质组分的鉴定技术 |
2.4 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中的应用 |
3.1 寄生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 |
3.2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上的研究内容 |
3.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学中的研究进展 |
4 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血吸虫疫苗 |
1.1 传统疫苗 |
1.2 新型疫苗 |
2 血吸虫保护性抗原研究 |
2.1 表膜蛋白抗原 |
2.2 酶类抗原 |
2.3 信号转导相关抗原 |
2.4 血吸虫性别和发育调节相关抗原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双向电泳条件的确定 |
2.2 2D-DIGE分析 |
2.3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2.4 实时定量PCR对差异表达蛋白的验证 |
2.5 GO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A5和A2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效果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SjPSMA5和SjPSMA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5 重组蛋白抗原性的分析 |
2.6 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7 SjPSMA5和SjPSMA2基因在不同时期虫体内的表达 |
2.8 虫体SjPSMA5和SjPSMA2基因在不同宿主体内的表达 |
2.9 SjPSMA5和SjPSMA2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特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SjTPx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5 重组SjTPx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
2.6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2.7 SjTPx二聚体的鉴定 |
2.8 SjTPx基因在不同时期虫体内的表达 |
2.9 虫体SjTPx基因在不同宿主体内虫体中的表达 |
2.10 SjTPx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简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gE76.44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gE76.4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Mf-KPNA2基因治疗效果及表达情况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的研究 |
1.2.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现象 |
1.2.2 日本血吸虫在东方田鼠体内的发育及宿主炎症反应 |
1.2.3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免疫机制研究 |
1.2.3.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体液免疫机制研究 |
1.2.3.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的细胞免疫机制研究 |
1.2.3.3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研究 |
1.2.3.4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其他可能机制研究 |
1.3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 |
1.3.1 血吸虫疫苗的种类 |
1.3.2 血吸虫研究的保护性抗原介绍 |
1.4 基因芯片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
1.4.1 基因芯片的定义 |
1.4.2 基因芯片的制备 |
1.4.3 基因芯片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 10d 童虫形态观察和体细胞凋亡研究 |
2.1 绪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动物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2.4 虫体收集 |
2.2.5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宿主来源10d 童虫的形态 |
2.2.6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宿主来源10d 童虫的形态 |
2.2.7 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 (PI)法检测不同宿主来源虫体细胞细胞凋亡 |
2.3 结果 |
2.3.1 扫描电镜分析不同宿主来源10d 童虫的形态 |
2.3.2 透射电镜分析不同宿主来源10d 童虫的形态 |
2.3.3 不同宿主来源虫体细胞细胞凋亡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基因表达的芯片分析 |
3.1 绪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动物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2.4 虫体收集 |
3.2.5 寡核苷酸芯片的定制与杂交 |
3.2.6 芯片结果的实时定量PCR 验证 |
3.3 结果 |
3.3.1 虫体总RNA 的提取 |
3.3.2 不同宿主来源童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3 芯片结果Real time RT-PCR 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 SjIAP 研究 |
4.1 绪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主要试剂和酶 |
4.2.2 菌种、实验动物和血清 |
4.2.3 RNA 的提取 |
4.2.4 不同宿主来源童虫caspase3/7 活性检测 |
4.2.5 IAP 基因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6 荧光实时定量RT-PCR 检测 |
4.2.7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4.2.8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4.2.9 重组蛋白质谱鉴定 |
4.2.10 IAP 质粒转染对ActD 药物诱导凋亡的抑制作用 |
4.2.11 免疫组化 |
4.2.12 虫体蛋白与重组IAP 蛋白相互作用 |
4.3 结果 |
4.3.1 不同宿主来源童虫caspase3/7 活性分析 |
4.3.2 不同宿主来源虫体caspase3 和caspase7 实时定量分析 |
4.3.3 Sj IAP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4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 |
4.3.5 Sj IAP 基因的期别差异表达分析 |
4.3.6 Sj IAP 在293T 细胞中对caspase 活性的抑制作用 |
4.3.7 Sj IAP 重组蛋白对血吸虫caspase 活性影响的研究 |
4.3.8 Sj IAP 的免疫定位研究 |
4.3.9 Sj IAP 在不同宿主来源童虫中的表达差异 |
4.4 讨论 |
第五章 日本血吸虫甲硫氨酰氨肽酶2基因(MAP 2)和mago nashi基因的研究 |
5.1 绪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主要试剂和酶 |
5.2.2 菌种、实验动物和血清 |
5.2.3 RNA 的提取 |
5.2.4 cDNA 片段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5 荧光实时定量RT-PCR 检测 |
5.2.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5.2.7 Sj MAP2 和Sj mago nashi 基因在不同宿主来源童虫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 |
5.2.8 吡喹酮作用对SjMAP2 基因表达影响 |
5.2.9 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 |
5.3 结果 |
5.3.1 Sj MAP 2 和Sj mago nashi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 |
5.3.3 Sj MAP2 和Sj mago nashi 基因的期别差异表达分析 |
5.3.4 Sj MAP2 和Sj mago nashi 在不同宿主来源童虫中的表达差异 |
5.3.5 吡喹酮作用对血吸虫Sj MAP2 基因表达影响 |
5.3.6 动物免疫试验结果 |
5.3.7 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 |
5.4 讨论 |
第六章 日本血吸虫Cyclophilin 家族基因的研究 |
6.1 绪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主要试剂和酶 |
6.2.2 菌种、实验动物和血清 |
6.2.3 RNA 的提取 |
6.2.4 含ORF cDNA 片段和基因组序列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5 荧光实时定量RT-PCR 检测 |
6.2.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6.2.7 复性后重组蛋白CyPA 的PPIase 酶活性测定 |
6.2.8 Cyclosporin A 作用日本血吸虫后Sj CyPA 基因的表达检测 |
6.2.9 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 |
6.3 结果 |
6.3.1 SjCyPA、CyPB 和CyPC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3.2 SjCyPA、CyPB 和CyPC 基因的期别差异表达分析 |
6.3.3 Sj CyPA、CyPB 和CyPC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6.3.4 表达产物抗原性分析 |
6.3.5 重组复性蛋白 CyPA 的 PPIase 酶活性测定 |
6.3.6 Cyclosporin A 作用后 CyPA 基因的表达检测 |
6.3.7 动物免疫试验结果 |
6.3.8 血清抗体水平 |
6.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三种试验检测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体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D]. 何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和机制研究[D]. 柴淑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东方田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进展[J]. 柴淑梅,傅志强,谢建芸.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01)
- [4]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李荣. 中南大学, 2014(02)
- [5]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D]. 邵国艳. 复旦大学, 2013(03)
- [6]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适宜性啮齿类动物后宿主及虫体miRNA表达分析[D]. 韩宏晓. 扬州大学, 2013(04)
- [7]东方田鼠IgG和IgG3对日本血吸虫抗原反应特性的研究[J]. 李浩,刘金明,傅志强,石耀军,金亚美,陆珂,姚利晓,杨健美,林矫矫,苑纯秀,朱传刚,洪炀.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2(04)
- [8]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 洪炀.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9]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D]. 成钢. 中南大学, 2011(12)
- [10]不同宿主来源日本血吸虫童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 彭金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