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不同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龙[1](2021)在《工控IPv6的Modbus_TCP协议安全技术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技术加速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与信息网络系统的结合,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和增强了工业控制系统管理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暴露在互联网中的工业内网很容易遭受“五花八门”的黑客攻击。此外,随着IPv6协议不断发展,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领域中,新的技术融合可能会带来诸多新的安全问题。然而,在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异常检测存在较高的误报率,误用检测存在较高的漏报率,无法及时发现突发的安全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工控IPv6的Modbus_TCP协议安全技术防护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能有效判别Modbus_TCP通信中的异常流量。本文主要针对工控系统Modbus_TCP协议的各种脆弱性问题以及DDo S攻击造成工业控制系统可用性问题,选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和深度学习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入侵检测,分别做以下几方面研究:(1)首先分析了工业互联网诞生的时代背景,结合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现状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协议的脆弱性以及传统信息网络协议的脆弱性。Modbus_TCP协议存在诸多缺陷,如缺乏认证机制、授权机制、加密机制和功能码滥用等问题,前三种机制的缺失使系统容易遭受黑客的窃听攻击和发包攻击,功能码滥用问题则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除了遭受到来自工业网络特殊的攻击之外,接入互联网的系统还容易遭受传统的网络攻击,其中以破坏工控系统可用性的DDo S攻击最为突出。本文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可能遭受的一系列攻击,进行场景复现,通过软件工具,创建了正常的工控网络通信的模拟环境和工控网络攻击环境与DDo S攻击环境,以此进行入侵检测的实验仿真。(2)在IPv4网络环境中,网络传输一般不提供加密机制,Modbus协议又是基于TCP/IP协议框架的应用层协议,本身存在固有缺陷,使用传统的入侵检测机制容易出现高误报率和高漏报率。因此,亟需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决策树算法是机器学习中的经典算法,可以支持使用小样本进行模型训练。提取Modbus协议中的功能码字段和寄存器地址字段作为模型的输入特征,能得到更好的训练结果,而且该模型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更符合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3)IPv6网络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虽然能够解决IPv4协议中存在的许多安全问题,但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攻击,比如DDo S攻击。相较于传统信息网络的CIA安全原则,工控系统则是遵循AIC,因为工控系统与物理空间相连,对可用性、可控性、实时性的要求极高。然而,DDo S攻击破坏的正是工业控制系统的可用性,而且DDo S攻击具有大规模发包攻击的特性。在工控网络中,很难分辨是突发大规模的正常流量还是DDo S攻击流量。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的范畴,但对处理大量样本数据集上有更好的优势,因此,本文采取深度学习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分类以实现入侵检测。工控IPv6网络的入侵检测实验在IPv4网络的入侵检测实验基础上进行升级,结合了IPv6协议和Modbus_TCP协议的报文特征以及DDo S攻击数据包的报文特性,提取重要的字段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以进行学习训练,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性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对于协议分析有一定成效。
田一灵[2](2020)在《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工业4.0的迅速展开,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单一的产品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成本、价格和服务,而是转变成抢夺用户资源的竞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成本和个性化产品的竞争方法,即快速聚焦最具价值的环节-用户,然后以用户为中心对价值链重新排序,形成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相适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价值链,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到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相适配的价值链。QDHI集团作为案例公司,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时代,找准价值环节,通过价值链重构,找到了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案例公司,在介绍了其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后,接着详细阐述了它价值链重构重构的应用分析。通过价值链重构,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了成本,达到了成本与企业战略的动态结合。但是QDHI集团进行价值链重构后依旧存在研发投入比例偏低,研发产出不高,供应链成本过高,存在内部资源竞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价值链应用空间等方法,同时期望于价值链重构有进一步发展。
张伟[3](2020)在《基于UWB的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在物流仓库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仓库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造成仓库中的货物数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对高效率的货物出入库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为仓库货物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成为迫切需要。针对超宽带技术抗多径能力强、穿透能力强和定位精度高等优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超宽带定位技术的仓库定位系统。通过对基于超宽带技术的测距方法与定位原理进行分析,确定以双边双向测距方法和到达时间差定位原理为基础对仓库定位系统进行研究。对传统的Fang定位算法和Chan定位算法进行了研究,传统定位算法在测距误差较小的视距环境下能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但在非视距环境下超宽带信号的非视距传播使得测距误差增大,传统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会显着下降。本文针对实际仓库环境中的非视距误差会严重影响定位精度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创新性地采用Wylie方法解决测距信息的LOS/NLOS传播鉴别的问题,并采用有偏卡尔曼滤波算法解决对测距信息中非视距误差抑制的问题。针对传统的Chan算法和Fang算法不能对运动状态下的待测目标进行高精度跟踪定位的问题,本文分别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和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对运动状态下的待测目标进行跟踪定位。为达到仓库定位信息可视化、自动存储等要求,本文基于Qt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仓库定位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定位信息实时显示功能、运动轨迹实时显示功能、定位信息的自动存储功能以及历史信息查询功能。在实验仓库定位系统中,采用有偏卡尔曼滤波对测距信息进行处理并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和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定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非视距定位环境下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定位精度要优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与传统定位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陈文广[4](2020)在《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刺机是一种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带动针梁针板对纤网进行往复穿刺,形成非织造布的大型机械,随着非织造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刺机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振动问题一直是制约针刺机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针对针刺机的振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首先对针刺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采用动态静力分析法,将各构件进行分解,分别求出各构件受力情况,建立受力方程组,再将方程组进行联立求解。具体计算出了各运动副间的作用力,并对1200r/min,1500r/min,1800r/min三种不同转速下的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转速的提升,运动副间的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大,对整机的不平衡和振动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对整机振动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针刺机最高工作频率30Hz范围内,振动信号的主要频率成分为基频和25Hz。其中,25Hz频率分量不随转速增加而变化,是由往复运动冲击激励引起的结构固有振动。利用有限元软件和实验相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对针刺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发现针梁部件的一阶固有频率为24.13Hz,在25Hz附近,是对整机振动贡献较大的构件。且当针刺机在额定转速工作时,会产生共振。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采用仿真分析法,分别从转动系统平衡和改进针梁材料调高其固有频率并减小质量进而减小冲击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刺机减振研究和仿真分析。一是建立了参数化的针刺机整机模型,借助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平衡轮的切边弦长进行了优化分析,从优化后的轴承座受力及形变情况发现,当切边弦长为75mm时,轴承座的形变最小,且各运动副间作用力明显减小,有利于针刺机的减振;二是对针梁的材料进行了重新选择,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发现镁铝合金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针梁的一阶固有频率均远高于25Hz,远离针刺机的工作频率,且新材料密度更低,同样尺寸形状针梁的质量也更小,则产生的惯性力与惯性力矩也更小,能够明显减小针刺机的振动。
杨霄[5](2020)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产业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现在我国经济在转型时期,对传统产业有一定的冲击,尤其耗能大的一些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传统的产业转型,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论文主要从"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现状分析、"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阐述,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希望为研究传统产业发展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张武杰[6](2019)在《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智能制造是其主方向,绿色发展是其强约束,实现绿色化和人性化的智能制造成为必然。但智能制造在当前企业实践中还存在绿色性不明确的问题,例如:由于“机器换人”使得大量智能设备取代人工生产,相应能耗增加是否会不绿色?很多智能产品可提高生产效率、帮助节能减排,但它们的生产、报废都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又该如何设计、协调使得其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鉴于当下工业实践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方法进行初步的系统研究,目的是为企业开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的绿色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系统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是:第一章总结了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了当前智能制造在绿色性评估方面存在的需求和难点,最后结合智能制造绩效评估方法和相关绿色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二章以机电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剖析了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的目的和维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合适的智能制造绿色性指标和等级体系,进而提出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体系架构,包括目标体系、方法基础和流程体系三个层面。其特点是融合了智能制造对环境、员工与用户的影响,考虑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时间效应,兼顾了绿色性评估的可操作性、协同性和可拓展性。该体系架构是开展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的基础。第三章以机电产品智能设计阶段为背景,总结了面向产品生产、面向产品生产和使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面向产品跨生命周期的四种设计情景,结合各自特征分别对其进行了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其特点是综合考虑了不同设计情景对环境、对企业员工和用户的友好性,有助于企业在智能设计阶段对其所关注范围内机电产品的绿色性进行预评估,以实现面向环境和人的智能设计。第四章以机电产品智能生产阶段的“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等为背景,将员工不同层次需求的满意度纳入绿色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提出了智能生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方法。其特点是将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和员工的身心健康等进行综合评估,可帮助企业从智能制造绿色化、人性化角度合理开展“机器换人”、科学实施“工厂少人化”等战略。最后对某智能冰箱工厂开展的智能生产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表明本方法的工程价值和意义。第五章以机电产品智能服务阶段为背景,基于当前开展的各种产品服务的共性特点,研究和提出了智能服务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方法。其特点是将企业员工、不同用户以及服务阶段其他成员的环境责任和满意度协同考虑,可帮助企业绿色化、人性化地开展多元化制造服务,实现智能制造协同层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第六章结合提出的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体系和智能制造三个不同阶段的绿色性评估方法,设计和开发了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原型系统,以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具体项目的绿色性评估、打造绿色智能制造开放平台。最后结合某中央空调远程运维服务案例进行了第五章智能服务绿色性评估方法和该信息系统的应用验证。第七章对全文研究成果和意义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工作。由于智能制造尚处于发展初期,内容和场景又十分丰富,本文的研究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随着其不断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方法将会更加完整、有效。
谢声益[7](2019)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THz-TDS)是利用太赫兹脉冲电磁波来反映物质特性的一种新兴光谱技术,在生物医疗和无损探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THz-TDS成像正成为与超声波、X射线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相互补的技术手段,但是THz成像目前存在采集数据量大、成像时间长的问题,严重限制了THz-TDS技术应用的进程。目前对THz快速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件的改进方面,这样不仅提高了成像成本,而且加大了系统复杂度。另一方面,针对THz特性的成像算法研究较少,还缺少行之有效的THz快速成像算法。本文采用信号的欠采样方法,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光谱与成像算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适用于THz-TDS信号重构的一维压缩感知算法,提出了基于THz光谱分析特性的重建算法有效性评估方法。利用THz-TDS获取了含水纸板的光谱数据,验证了THz光谱信号的稀疏性,采用压缩感知算法对THz光谱信号进行重建,同时基于物性分析结果对算法评估依据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表明:(a)采用改进的评估方法更能准确地描述重构算法的有效性,确保THz中信息的完整性;(b)采用压缩感知算法,利用27%左右的测量数据就能对原始数据近乎完整重建。研究给出了最小测量次数的计算方法,为快速确定采样率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开展了太赫兹二维成像研究。分析并阐明了THz-TDS成像的原理以及其特有的几种成像模式。针对介质材料和生物材料两种物化结构差异较大的样品分别开展了成像实验工作,用实例说明了不同成像模式的效果,验证了THz-TDS系统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实验结果表明:(a)THz成像能对XLPE中的气隙缺陷进行有效识别,并且采用时间切片模式能有效地提升成像对比度;(b)THz成像技术能对皮肤烧伤进行辨识,采用飞行时间成像模式可以有效滤除背景噪声,凸显烧伤区域边界。(3)开展了针对THz光谱成像的二维压缩感知成像算法研究。对基于快速哈达玛变换的TVAL3算法展开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在对二维THz图像的处理当中,相比于OMP算法,TVAL3重建算法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TVAL3算法对THz图像进行处理时,能够仅以近20%的小数据量来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极大地降低了采集数据量。进一步研究表明结合THz光谱的固有特点,采用合适的THz成像模式可以显着提高压缩感知成像算法的处理效果,进一步降低信号采集比率。
赖宇涛[8](2019)在《新三板市场中挂牌企业股权激励的动因及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文中指出2013年12月31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立,“新三板”正式成为专门为非上市公众公司服务的全国性交易系统。由于新三板对申请挂牌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要求比较低,降低了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让更多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新三板正式揭牌后,挂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691家。我国新三板市场集中了成长型、创新型和科技型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对于核心人才的依赖程度高,而股权激励将个人与公司利益紧密捆绑,可帮助新三板挂牌企业减少管理层与员工的短期行为,吸引与留住人才,改善企业绩效,因此研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股权激励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披露信息数据显示,2014年仅有8家挂牌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但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779家。从统计数据看,尽管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却在2017年达到顶峰,2018年新增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同比减少了26.74%,此外实施股权激励的挂牌数量与整个新三板市场容量并不匹配,这说明新三板的股权激励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改进,在应用时面临着一些难题。本文基于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在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股权激励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选取了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中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内的四家案例公司,通过探索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动因、对股权激励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合新三板的市场环境特点,总结出目前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的效果究竟是怎么样的,以及新三板市场多数挂牌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不足之处,为以后想要实施股权激励的挂牌企业提供参考,以加强股权激励的效果。
王彦武[9](2018)在《应用于存储服务器接口的信号完整性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存储服务器高速接口配置都采用第三代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 Thre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DR3)和第二代串行连接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erial Attached SCSI,SAS2),这些接口面对海量的数据存储要求已经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存储效率和用户体验。本文从信号完整性的角度出发,优化和设计了更高速率的存储服务器高速接口,主要针对DDR4(Double Data Rate 4)并行总线和SAS3(Serial Attached SCSI 3)高速串行总线的信号完整性进行了分析、设计和验证。首先,对信号进行前仿真,评估和确定了可以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可实现性、低价格的整体设计方案和信号拓扑结构;然后对整个信号通道进行无源仿真,用锯齿状布线的方式,有效减小了 DDR4信号的串扰。另外,对SAS通道的串扰源进行了精确分析,用小于传统设计中差分对间距50%的信号间距,设计出了串扰值和传统设计相差很小的信号通道。同时,选择了性价比较高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材料,设计了可以满足插入损耗(InsertionLoss)回波损耗(Retrun Loss)、串扰(Crosstalk)等性能指标的PCB设计规则;接着通过对信号进行时域分析与仿真,验证了 PCB设计规则,并优化了去加重,均衡等芯片参数,同时进行了 PCB制版;最后,用实际测试的方法,对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验证,以保证产品质量。本设计已经应用到最新的存储服务器中,并且已经开始量产。
王进[10](2017)在《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公认,事实确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途径。海洋是公认的碳汇系统,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十分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这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扮演重要角色;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分析,对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重视程度不够:新疆是干旱区的典型代表,自1950s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绿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绿洲灌溉技术普及以及其他绿洲农业管理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着改变了绿洲系统碳源汇功能,但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以新疆绿洲农业的典型代表--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长期定点观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定量评估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近40年来的时空格局及其对绿洲扩张、绿洲管理和气候波动的响应旨在探索干旱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格局和动态特征及其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本文首先在站点尺度上,基于安装在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土壤呼吸和农气观测数据(2009-2013年),分析覆膜滴灌棉田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和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产量和耗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揭示棉田碳通量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及种植模式优化对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的影响。然后基于这些站点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BIOME-BGC,在站点尺度上利用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和产量统计数据验证模型,模拟流域绿洲农业集约化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最后利用基于空间化的绿洲农业BIOME-BGC模型,在1 km×1 km空间分辨率网格尺度上,估算玛河流域1970-2013年绿洲农田碳收支时空分布变化,并对气候变化、绿洲扩张和人类集约化管理(施肥、灌溉),开展不同情景的模拟和预测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涡度相关系统,研究了覆膜沟灌(MF)和膜下滴灌(MD)种植模式下绿洲棉田碳循环过程和水分利用特征MF和MD的播种、出苗和现蕾期较裸地沟灌(NF)种植时期提前了13-20 d,且整个生育期较NF时期分别延长了12-16 d。MD棉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利用效率较NF(裸地沟灌)时期的分别提高了65.2%和62.3%。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5-10月)GPP和NEE的昼夜变化都呈现显着的正弦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4:00;GPP和NEE的季节变化与LAI变化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7月;月积累的GPP在6-9月主要分配给NEE,而其余月份则分配给Res;整个生育期内,总GPP为816.2 gC m-2,其中约58.6%分配给了NEE(总NEE为-478.6 gC m-2),表现为强碳汇。2.利用土壤呼吸系统,识别了不同秸秆管理和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其在作物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2月)。秸秆还田下棉田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棉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单施有机肥土壤呼吸速率次之,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小。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地温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干旱区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影响很大。由于干旱区棉田采用膜下滴灌,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对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着影响。3.基于耦合了施肥和灌溉模块的BIOME-BGC模型,分析和模拟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的LAI、NPP和NEE数据。冬小麦、棉花和玉米LAI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4、0.84和0.73,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5、1.05和1.33;冬小麦和玉米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9.46和25.33。棉田净碳交换量(NEE)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5和2.78。这表明改进后的BIOME-BGC模型可较为准确的模拟玛河流域绿洲区冬小麦、棉花和玉米作物生长过程和净初级生产力。4.利用空间化BIOME-BGC模型,对玛河流域绿洲区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和估算。1971-2013年玛河流域绿洲区农作物NPP总量呈显着增加趋势,从1970年的6.72 PgC m-1增加到2010年的12.36 PgC m-1,其中棉花的贡献比例由1970年的42%增加到2010年的89%。绿洲扩张有效增加了玛河流域耕地面积,棉花播种面积也由1970年的72.09 Kha增加到2010年的152.25 Kha,因此该区域棉花对CO2的固定比冬小麦和玉米生态系统要大,由1970年的2.88 PgC m-1增加到2010年的12.36 PgC m-1,增加了4倍。5.基于BIOME-BGC模型多情景模拟,玛河流域绿洲农田NPP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业植被面积的增加(贡献率为49%),其次为农业管理措施(贡献率分别为30%),而气候变化贡献较低(贡献率为5%)。因此,近40年来,玛河流域绿洲扩张和农业管理是NPP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禁止大规模水土开发的情况下,改善农田管理措施是提高绿洲NPP和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减少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量主要途径。
二、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不同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不同点(论文提纲范文)
(1)工控IPv6的Modbus_TCP协议安全技术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背景 |
1.1.1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
1.1.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
1.2 工业控制系统概述 |
1.2.1 工业控制系统五层架构 |
1.2.2 工控特点 |
1.3 工控安全现状 |
1.3.1 工控安全事件 |
1.3.2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攻击类别 |
1.3.3 工业互联网协议脆弱性分析 |
1.4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及文章基本结构 |
1.4.1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 |
1.4.2 文章基本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模拟工控环境实现 |
2.1 IPV6发展现状 |
2.2 工控模拟环境搭建 |
2.3 SCAPY模拟攻击环境搭建 |
2.4 抓包环境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决策树分类模型的入侵检测方法 |
3.1 传统入侵检测理论方法 |
3.2 基于决策树分类模型的入侵检测方法 |
3.2.1 机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
3.2.2 决策树算法基本原理 |
3.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3.3.1 环境搭建 |
3.3.2 决策树分类模型训练 |
3.3.3 评价指标分析 |
3.3.4 机器学习入侵检测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入侵检测方法 |
4.1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入侵检测方法 |
4.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4.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1 环境搭建 |
4.3.2 数据处理 |
4.3.3 模型训练 |
4.3.4 深度学习入侵检测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价值链及价值链重构 |
2.1.1 价值链 |
2.1.2 价值链分析 |
2.1.3 价值链重构含义 |
2.1.4 价值链重构的类型 |
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概述 |
2.2.1 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特点 |
2.2.3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区别 |
2.3 价值链重构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影响 |
3 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在QDHI集团的应用分析 |
3.1 QDHI集团基本情况 |
3.1.1 QDHI集团简介 |
3.1.2 QDHI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 |
3.2 QDHI集团进行价值链重构的背景 |
3.2.1 传统组织结构的制约 |
3.2.2 价格战给QDHI集团带来的恶性竞争 |
3.2.3 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
3.3 QDHI集团价值链重构应用分析 |
3.3.1 员工创客化 |
3.3.2 企业平台化 |
3.4 QDHI集团实施价值链重构的效果分析 |
3.4.1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
3.4.2 实现了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3.4.3 实现了成本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动态结合 |
3.5 QDHI集团价值连重构后战略成本管理的不足之处 |
3.5.1 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
3.5.2 产品研发费用资本化不足 |
3.5.3 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3.5.4 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
3.5.5 供应链成本过高 |
4 QDHI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 |
4.2 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 |
4.3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区分 |
4.4 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 |
4.5 进一步改善价值活动,拓展价值链的应用空间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UWB的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在物流仓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UWB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WB技术和定位原理 |
2.1 UWB技术概述 |
2.1.1 UWB定义及优势 |
2.1.2 基于UWB的两种测距方法 |
2.2 定位原理分析 |
2.2.1 基于到达时间法(TOA) |
2.2.2 基于到达时间差法(TDOA) |
2.2.3 基于到达角度法(AOA) |
2.2.4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法(RSSI) |
2.3 定位精度评价方法 |
2.3.1 均方根误差(RMSE) |
2.3.2 累计分布函数(CDF) |
2.3.3 几何精度因子(GDOP)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仓库定位系统定位算法研究 |
3.1 基于TDOA定位原理的定位算法 |
3.1.1 Fang算法 |
3.1.2 Chan算法 |
3.1.3 仿真与分析 |
3.2 仓库中NLOS误差的鉴别与抑制 |
3.2.1 仓库的信号传播环境 |
3.2.2 NLOS误差的鉴别 |
3.2.3 NLOS误差的抑制 |
3.3 针对仓库环境中的非线性滤波方法 |
3.3.1 无迹卡尔曼滤波器 |
3.3.2 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器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WB仓库定位系统测试 |
4.1 UWB定位系统硬件介绍 |
4.2 单对单测距信息的处理 |
4.3 定点定位实验测试 |
4.4 运动跟踪实验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仓库定位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上位机开发平台介绍 |
5.2 仓库定位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2.1 仓库定位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界面功能需求分析 |
5.2.2 定位信息显示模块 |
5.2.3 运动轨迹显示模块 |
5.2.4 信息自动存储模块 |
5.2.5 历史信息查询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4)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针刺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针刺机工作原理及动力学分析 |
2.1 针刺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
2.1.1 针刺机工作原理 |
2.1.2 针刺机结构组成 |
2.1.3 主要构件建模分析 |
2.2 针刺机动力学分析 |
2.2.1 动态静力分析 |
2.2.2 动力学分析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整机振动功率谱测试 |
3.1 自功率谱密度函数 |
3.2 针刺机振动自功率谱测试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针刺机关键机构模态分析 |
4.1 有限元模态分析 |
4.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4.1.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4.1.3 关键构件的计算模态分析 |
4.1.4 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
4.2 针梁试验模态分析 |
4.2.1 试验模态分析方法 |
4.2.2 实验系统的建立 |
4.2.3 实验结果 |
4.3 模态结果分析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减振分析与优化 |
5.1 平衡轮优化设计 |
5.1.1 平衡轮参数设计 |
5.1.2 装配体建模 |
5.1.3 结果分析 |
5.2 针梁材料的优化 |
5.2.1 固有频率计算 |
5.2.2 结果分析 |
5.3 颗粒阻尼减振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5)“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现状分析 |
1.1传统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但发展速度趋缓 |
1.2“互联网+”日渐普及为传统产业发展打开新思路 |
2“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传统产业对“互联网+”认识不到位,意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
2.2传统产业信息基础落后,不能满足“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要求 |
3“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 |
3.1强化传统企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 |
3.2加强传统产业信息基础建设 |
3.3传统产业需要掌握互联网的相关技能 |
(6)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制造业应实现绿色发展 |
1.2.2 智能制造是主方向,被赋予绿色可持续特征 |
1.2.3 智能制造发展还处初期,其绿色性仍不明确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智能制造概念与特征 |
1.3.2 智能制造参考框架与技术体系 |
1.3.3 绿色性视角的智能制造研究 |
1.3.4 智能制造绩效评估研究 |
1.3.5 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
1.3.6 研究现状与问题总结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1 本文研究对象 |
1.4.2 已有研究及与本文关系 |
1.4.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4 本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性评估体系架构 |
2.1 引言 |
2.2 绿色性评估需求分析 |
2.2.1 绿色性评估的目的分析 |
2.2.2 绿色性评估的主要维度 |
2.3 绿色性指标体系设计 |
2.3.1 绿色性指标内容 |
2.3.2 整体绿色性等级 |
2.4 绿色性评估方法与流程研究 |
2.4.1 绿色性评估的方法基础 |
2.4.2 绿色性评估的流程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机电产品智能设计的绿色性评估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机电产品智能设计概述 |
3.2.1 智能设计特征分析 |
3.2.2 面向环境和人的智能设计 |
3.3 智能设计的绿色性评估范围 |
3.4 面向部分阶段的智能设计绿色性评估 |
3.4.1 面向产品生产的智能设计绿色性评估 |
3.4.2 面向产品生产和使用的智能设计绿色性评估 |
3.5 面向生命周期的智能设计绿色性评估 |
3.5.1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智能设计 |
3.5.2 面向跨产品生命周期的智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机电产品智能生产的绿色性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电产品智能生产概述 |
4.3 机电产品智能生产的绿色性评估范围与流程 |
4.4 机电产品智能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估 |
4.4.1 边界及功能单位确定 |
4.4.2 清单数据分析 |
4.4.3 环境影响指标计算 |
4.4.4 环境绿色性总得分计算 |
4.4.5 环境绿色性解释 |
4.5 机电产品智能生产的社会影响评估 |
4.5.1 边界及功能单位确定 |
4.5.2 清单数据分析 |
4.5.3 社会影响指标计算 |
4.5.4 社会绿色性总得分计算 |
4.5.5 社会绿色性解释 |
4.6 某冰箱内胆吸附冲切一体化技术的绿色性评估 |
4.6.1 环境影响评估 |
4.6.2 社会影响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5 机电产品智能服务的绿色性评估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机电产品智能服务概述 |
5.3 机电产品智能服务绿色性评估范围与流程 |
5.4 机电产品智能服务环境影响评估 |
5.4.1 边界及功能单位确定 |
5.4.2 清单数据分析 |
5.4.3 环境影响指标与绿色性总得分计算 |
5.4.4 环境绿色性解释 |
5.5 机电产品智能服务社会影响评估 |
5.5.1 边界及功能单位确定 |
5.5.2 清单数据分析 |
5.5.3 社会影响指标计算 |
5.5.4 社会绿色性总得分计算 |
5.5.5 社会绿色性解释 |
5.6 本章小结 |
6 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性评估系统开发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需求分析 |
6.2.1 绿色性评估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
6.2.2 传统绿色性评估系统存在不足 |
6.2.3 智能制造绿色性评估系统功能 |
6.3 系统设计实现 |
6.3.1 系统结构框架 |
6.3.2 系统业务流程 |
6.3.3 数据格式设计 |
6.4 系统应用验证 |
6.4.1 系统主要界面 |
6.4.2 某智能服务项目绿色性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2 未来的研究与展望 |
缩写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
1.2.2 太赫兹成像技术 |
1.2.3 压缩感知信号理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太赫兹时域光谱工作原理 |
2.1 太赫兹波的产生 |
2.2 太赫兹波的探测 |
2.3 典型的THZ-TDS系统 |
2.4 太赫兹波段的材料物理特性分析 |
2.4.1 THz波在媒质中的传播机理研究 |
2.4.2 频域计算方法 |
2.4.3 时域计算方法 |
2.5 夹层结构样品的物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压缩感知的THZ光谱信号重构算法研究 |
3.1 信号的稀疏模型 |
3.2 欠采样方法 |
3.3 信号重建算法 |
3.4 THZ一维光谱信号的获取与物性分析研究 |
3.4.1 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
3.4.2 THz光谱信号的获取 |
3.4.3 含水介质的物性分析 |
3.5 针对时域脉冲THZ光谱信号的重构算法研究 |
3.5.1 THz光谱信号的OMP算法重构 |
3.5.2 基于材料物性分析的CS重建效果评估 |
3.5.3 OMP算法采样次数确定条件 |
3.6 本章小结 |
4 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研究 |
4.1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 |
4.1.1 太赫兹成像原理 |
4.1.2 THz时域/频域成像中常用的特征量 |
4.1.3 THz-TDS成像中的不同成像模式 |
4.2 基于THZ成像技术的介质气隙识别 |
4.2.1THz-TDS成像实验 |
4.2.2 基于时域方法的物性分析 |
4.2.3 适用于介质气隙的THz成像方法 |
4.3 基于THZ成像技术的皮肤烧伤辨识 |
4.3.1 检测原理与样品制备 |
4.3.2 皮肤烧伤成像与分析 |
4.3.3 适用于皮肤烧伤的THz成像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压缩感知的THZ成像算法研究 |
5.1 基于哈达玛变换的TVAL3 的重构算法 |
5.1.1 沃尔什-哈达玛变换 |
5.1.2 TVAL3 还原算法 |
5.2 OMP与 TVAL3 在太赫兹图像中的应用研究 |
5.3 基于THZ特性的压缩感知成像算法研究 |
5.3.1 针对XLPE时间切片成像的THz图像重构 |
5.3.2 针对皮肤飞行时间成像的THz图像重构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新三板市场中挂牌企业股权激励的动因及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预期贡献 |
1.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股权激励的动因 |
2.2 股权激励的方式 |
2.3 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4 文献述评 |
3.相关理论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股权激励的含义 |
3.1.2 股权激励的运行原理 |
3.1.3 股权激励的方式 |
3.1.4 企业绩效的概念 |
3.1.5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人力资本理论 |
3.2.3 激励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
4.1 总体情况概述 |
4.1.1 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行业分布较广,集中于信息技术行业 |
4.1.2 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
4.1.3 股权激励方式多样,但以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为主 |
4.1.4 挂牌企业选择施股权激励方式时在向其他市场看齐 |
4.2 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应用有待改善 |
4.2.1 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缺乏政策指引 |
4.2.2 市场流通性较弱,股权激励收益难变现 |
4.2.3 信息披露不完善,影响投资者进行决策 |
4.3 案例选择说明 |
5.案例分析 |
5.1 案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方案比较概况 |
5.2 案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
5.2.1 缓解代理问题,完善治理结构 |
5.2.2 避免短期行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
5.2.3 留住优秀员工,吸引人才精英 |
5.3 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下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3.1 博岳股份盈利能力表现最好,其余案例企业改善不明显 |
5.3.2 博岳股份营运能力提高最明显,部分案例企业改善不明显 |
5.3.3 博岳股份成长能力提升最明显,部分案例企业改善不明显 |
5.3.4 部分案例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部分持续效果不显着 |
5.3.5 员工忠诚度高,75%的案例企业员工人数呈净流入状态 |
5.4 EVA模型下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4.1 EVA的计算 |
5.4.2 博岳股份EVA值实现两年连续增长,其余企业不升反降 |
5.5 案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 |
5.5.1 指标考核不合理,考核要求过高 |
5.5.2 分红条件不明确,市场流通性差 |
6.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 |
6.2.2 尽快制定出具体的股权激励指导文件 |
6.2.3 在股权激励计划中更多地强调明确分红权,明确分红条件 |
6.2.4 制定合理、明确的业绩考核标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应用于存储服务器接口的信号完整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设计指标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设计要求和指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存储服务器基础和信号完整性原理 |
2.1 存储服务器概述 |
2.1.1 服务器简介 |
2.1.2 服务器的主要结构类型 |
2.1.3 塔式服务器 |
2.1.4 机架式服务器 |
2.1.5 刀片式服务器 |
2.2 信号完整性基础原理概述 |
2.3 存储服务器接口设计中面临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
2.3.1 码间干扰(ISI) |
2.3.2 反射 |
2.3.3 串扰(Crosstalk) |
2.3.4 信号损耗 |
2.4 应用于存储服务器中的高速接口技术 |
2.4.1 DDR4接口信号完整性设计新技术 |
2.4.2 SAS技术简介和技术优势 |
2.4.3 SAS3.0接口信号完整性设计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存储服务器接口信号完整性设计和仿真 |
3.1 存储服务器架构方案选择 |
3.2 PCB叠层设计和PCB材料选择 |
3.3 信号完整性仿真建模 |
3.3.1 过孔信号完整性建模 |
3.3.2 传输线信号完整性建模 |
3.4 存储服务器接口信号完整性仿真 |
3.4.1 DDR4接口信号完整性仿真方法 |
3.4.2 DDR4接口信号完整性仿真 |
3.4.3 SAS 3.0接口信号完整性仿真 |
3.4.4 设计指标和仿真结果对比 |
3.5 PCB版图设计 |
3.5.1 DDR4接口PCB版图设计 |
3.5.2 SAS 3.0接口PCB版图设计 |
3.6 产品实物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完整性测试验证 |
4.1 DDR4接口信号完整性测试验证 |
4.2 SAS 3.0接口信号完整性测试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
1.3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方法与技术 |
1.3.1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理论与观测方法 |
1.3.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模型模拟 |
1.3.3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干旱区绿洲碳循环的研究和存在问题 |
1.5 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选用 |
1.6 本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观测试验 |
2.1 研究区概况-玛纳斯河流域 |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划分 |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类型 |
2.1.3 水文条件 |
2.1.4 自然植被条件 |
2.1.5 农牧生产类型 |
2.1.6 社会经济情况 |
2.2 观测与试验 |
2.2.1 常规农气观测 |
2.2.2 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 |
2.2.3 土壤碳通量监测 |
第三章 模型与方法 |
3.1 BIOME-BGC模型介绍 |
3.1.1 BIOME-BGC模型的基本原理 |
3.1.2 BIOME-BGC模型的数学表达 |
3.1.3 BIOME-BGC模型的主要输入和输出变量 |
3.1.4 BIOME-BGC模型输入数据空间化处理 |
3.2 通量数据处理 |
3.2.1 涡度相关数据处理 |
3.2.2 土壤呼吸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玛纳斯流域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动态变化特征 |
4.1 棉田CO_2交换特征 |
4.1.1 观测期间气象要素分析 |
4.1.2 棉花生长和田间管理概况 |
4.1.3 覆膜滴灌棉田碳通量日变化特征及与太阳辐射的响应关系 |
4.1.4 棉田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
4.1.5 讨论 |
4.2 棉田土壤呼吸特征 |
4.2.1 棉田土壤呼吸、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年变化特征 |
4.2.2 棉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关系 |
4.2.3 秸秆管理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
4.2.4 讨论 |
4.3 棉田水汽交换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
4.3.1 棉花的生育期和生长变化特征 |
4.3.2 棉田土壤水分和耗水量的月变化特征 |
4.3.3 棉田产量和耗水量年季变化特征 |
4.3.4 讨论 |
4.4 结论 |
4.4.1 棉田CO_2交换特征 |
4.4.2 棉田土壤呼吸特征 |
4.4.3 棉田水汽交换特征 |
第五章 BIOME-BGC模型的改进和验证 |
5.1 BIOME-BGC模型的改进 |
5.1.1 BIOME-BGC模型的参数化 |
5.1.2 施肥和灌溉过程的增加 |
5.2 模型的验证 |
5.2.1 LAI验证 |
5.2.2 作物净初级生产力验证 |
5.3 农作物情景模拟和分析 |
5.4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分布 |
5.5 结论 |
第六章 人工管理和气候变化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
6.1 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异特征 |
6.1.1 温度 |
6.1.2 降水量 |
6.1.3 蒸发量 |
6.1.4 光资源 |
6.2 玛河流域绿洲区农田管理方式演变过程 |
6.2.1 养地技术的演变过程 |
6.2.2 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 |
6.3 绿洲扩张和管理、气候变化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 |
6.3.1 农作物播种面积年际变化表征的绿洲扩张特征分析 |
6.3.2 农作物NPP年际变化 |
6.3.3 气候变化和人工管理下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综合分析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不同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工控IPv6的Modbus_TCP协议安全技术防护研究[D]. 陈鑫龙.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2]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 田一灵.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3]基于UWB的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在物流仓库中的应用[D]. 张伟.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高速针刺机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D]. 陈文广.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5]“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 杨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4)
- [6]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的绿色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武杰. 浙江大学, 2019(12)
- [7]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算法研究[D]. 谢声益. 重庆大学, 2019(01)
- [8]新三板市场中挂牌企业股权激励的动因及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 赖宇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应用于存储服务器接口的信号完整性设计[D]. 王彦武. 东南大学, 2018(12)
- [10]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王进. 石河子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