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猕猴桃的系列化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静[1](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申保童[2](2020)在《试论西峡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文中认为西峡是伏牛山腹地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核心区,肩负着一库清水送北京的特殊使命,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源头之源水清民富,是当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易守华[3](2020)在《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深入探究猕猴桃规模化基地经营模式问题,以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经营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基地访谈、数据调查等方法,对该基地的历史及当前经营模式进行了提炼,对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基地今后的经营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梳理了该基地从成立至2019年间14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初期的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06年-2010年),中期的承租倒包经营模式(2011-2014年),中后期的OEM代种模式(2014-2017年)、当前的新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17年-至今)4种经营模式。(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地所采用的各类经营模式在产量提高、效益提升方面各有优缺点。四种经营模式的运行、更新替代,给国内规模化、超大规模水果种植基地运营带来很多启发。(3)基地当前采用的新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用工成本攀升;二是生产执行不佳;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五是投资信心不强。(4)针对基地现阶段经营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大胆推行社会化服务托管模式;二是小范围试点“三权”改革;三是多方面加强生产技术团队建设;四是打造科技服务型辐射示范基地,发挥规模化基地自身产业价值、提升产业凝聚力,提振经营信心;五是推行“市场+品种授权+合作基地”农业生产模式,动员更多农户建设适度规模猕猴桃基地,规避自建大型基地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何洪燕[4](2019)在《蒲江县猕猴桃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多,但和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相对起步较晚,国内外很多学者把农业产业集聚看作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比如山东的寿光,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保持农业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波特模型从资源禀赋,产业环境,外部环境,竞合互动四个方面来研究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而蒲江县是我国猕猴桃的优势产区之一,猕猴桃种植业已成为蒲江县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当前蒲江县猕猴桃种植初具规模,蒲江猕猴桃品牌也逐步被消费者喜爱,蒲江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和农产品企业以及合作社紧密合作,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呈现。因此本文结合蒲江县猕猴桃产业,从资源禀赋,产业环境,外部环境,竞合互动四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影响猕猴桃产业集聚的因素,识别其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建议。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集聚的文献,并在文献基础上进行评述,了解学者们对农业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三对蒲江县猕猴桃产业现状进行分析,介绍蒲江县猕猴桃产业的基本情况,品牌建设,产业链构成。第四用区位商来表示猕猴桃产业集聚度,用因子分析来分析影响因素,用相关分析进行验证,得出蒲江县猕猴桃产业应该建设猕猴桃深加工企业,推动产旅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创新水平,提升物流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工作;从县域层面的角度出发,对蒲江县的猕猴桃产业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将为蒲江县猕猴桃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对蒲江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吕其琛[5](2019)在《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目前,中国农业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之路是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为农业品牌建设做了全面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文化底蕴深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河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但农产品品牌发展起步较晚,与周边农业大省存在一定差距。通过系统性总结梳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省内外一些地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成效和做法,使用文献分析法、AHP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国内外农产品品牌成功案例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河北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河北省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农产品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足,政府缺乏整体规划,品牌营销管理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围绕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视品牌营销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六个方面,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整体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与总结,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经验,对当前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在理论应用层面,把品牌管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系统性应用于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当中,为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周杰[6](2019)在《果蔬中农药助剂(TSPnEOs)的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农药助剂毒性研究的深入,其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关注。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农药助剂(TSPnEOs)是国内农药制剂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的用量仅低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农药助剂。已有毒性研究表明,TSPnEOs具有致畸性,亚慢性毒性,其生成和消解的中间体可能诱发雌激素活性。随着农药制剂的广泛使用,TSPnEOs可能进入到农业环境中,不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威胁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开展农产品中TSPnEOs残留检测方法、消解规律以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对我国开展TSPnEOs类农药助剂的科学评估与管理,保障消费者健康与环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24种不同聚合度的TSPnEO(n=6-29)在农产品中的GPC-LC-MS/MS分析方法,调查了 TSPnEO(n=6-29)在樱桃、桃和猕猴桃等果品中的残留浓度及不同聚合度单体的特征分布,分析了果品中不同聚合度的TSPnEO(n=6-29)残留浓度与农药残留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评估了∑TSPnEO(n=6-29)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探究了不同聚合度TSPnEO(n=6-29)在农产品中的残留特征与消解规律。(1)建立24种TSPnEO(n=6-29)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残留分析方法,在11.25 min内实现了不同聚合度的分离。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3%-143%,相对标准偏差为3%-19%,方法定量限为0.001-0.235μg/kg,并成功应用于樱桃、桃和猕猴桃等农产品的分析。(2)调查分析了 2016和2017年我国桃、樱桃和猕猴桃主产区361个样品中24种TSPnEO(n=6-29)残留浓度及不同聚合度单体的特征分布。TSPnEO(n=6-29)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TSPnEO(n=6-29)总浓度为0.5-14786.0 μg/kg(中位数85.0μg/kg)。猕猴桃中TSPnEO(n=6-29)残留浓度明显大于樱桃和桃中的残留浓度;2017年样品检出浓度普遍高于2016年样品检出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TSPnEO(n=6-29)总浓度与啶虫脒(r=0.119,p<0.05)和多菌灵(r=-0.170,p<0.01)的残留浓度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表明TSPnEO(n=6-29)的残留可能与这些农药的使用有关。基于三种水果的监测数据进行的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水果中∑TSPnEO(n=6-29)的膳食摄入风险(短期/急性风险、长期/慢性风险)可以接受。(3)通过TSPnEOs在黄瓜上的残留试验,发现黄瓜和土壤中不同聚合度TSPnEO(n=6-29)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7.7d和4.3-6.9d。聚合度越接近平均聚合度(n=16)的单体,其检出浓度越高,消解速率越快。TSPnEOs使用次数,使用剂量和采收间隔期为主要影响因素。
罗爱[7](2019)在《精准扶贫视野下小沙江花瑶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域因其特色文化而被打造成旅游城镇,每年不断吸引着大量的外来游客,地域特色产品受其影响不断的变成游客带回的另一张名片。小沙江镇地处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位于雪峰山东麓,平均海拔1320米,全年平均气温11?C,降雨丰富,气候凉爽,被称为“隆回的西藏”。这儿是一个瑶汉聚居的地方,而花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中,她们依山傍水,拥有着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风,尤其是独特的服饰,其挑花的纹样造型精美、神奇。除了文化审美内涵的丰富,中药材的大量种植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金银花更是在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荣誉,并且当地盛产红心野生猕猴桃等特产。在2014年考察湘西期间时所提出的“精准扶贫、精确扶贫”重要指导思想下,小沙江镇被列为扶贫地区,因而在此背景下探究花瑶民族文化与小沙江地方特色产品的有效结合,结合现代设计的理论及方法,重塑民族品牌文化,弘扬花瑶文化,对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课题设计创作的方法运用文献调研法、市场调研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五种方法进行研究创作。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第一章探讨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课题的调研与分析;第二章通过市场调研的方法进行花瑶特色产品分析,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花瑶服饰、习俗进行分析;第三章探析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新型消费文化及消费群体的出现,进而分析如何提炼花瑶极具代表性的图案、色彩、包装造型与材质建立品牌形象与传播;第四章是对小沙江特色产品的设计实践研究,从标志、字体、图形、包装形式宣传的应用分析;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语,重点论述了在创作过程中的反思、不足和展望。通过品牌化的小沙江花瑶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向广大群众展现花瑶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在精准扶贫的视野下,带动小沙江的经济发展。课题研究仍存在对花瑶民族挑花纹样探究不深等不足之处,课题未来可以从更多方面探究花瑶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品牌化包装更好的展现,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发展。
方子涵[8](2019)在《湘西原生态农副产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以品牌“知物”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观念在不断转变消费水准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其发展趋势最为凸显的是食品类商品。在这样的趋势下,原生态绿色农副产品成为了消费者们更为追捧的商品,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副产品市场里,商品竞争的内容已经从最初的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上升为了品质与产品包装外观的双重标准。目前,国内市场上现有的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包装设计不仅不能体现产品的品质优势,甚至缺乏美感和设计感,而包装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将其包装设计风格设定的重心放置于凸显产品的的特性中,例如,产品自身的品质优势、产品产地的地域文化特性,使原生态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效地融合。文中从对湘西地域文化起源的研究入手,分析湘西地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挖掘湘西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与提炼,使湘西的地域文化在湘西原生态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充分地发挥其优势。除此之外,本文通过探讨如何将极具历史意义的湘西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以及二者如何巧妙合理地进行融合的方法理念,引导人们对湘西地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理念,从而引发对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的再思考。本文在对湘西地域文化进行充分探究的前提下,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分类并归纳出湘西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文化元素,从而分析提炼出的元素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应用的形式与方法,实现现代包装设计创新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张莞[9](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祁旭[10](2019)在《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综述入手,对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产业链结构进行构架,并对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从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历程、生产及质量保证、主导品种、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生产组织形式、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发现了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相对落后、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并且从自然资源、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及物流服务、人才及劳动力、资金、市场需求、政策、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进行环境分析,并对新西兰蒂普基镇Kiwi360主题公园、智利有机猕猴桃园、都江堰胥家镇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园、周至万亩有机猕猴桃现代示范园、成都浦江龙头企业主导型猕猴桃园等先进发展模式进行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政府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及物流建设、加大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东新镇猕猴桃品牌建设、优化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对东新镇猕猴桃生产环境的保护等对策,以促进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猕猴桃的系列化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猕猴桃的系列化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猕猴桃种植户 |
2.1.3 涉农电商 |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
2.1.5 绿色生产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
5.6 异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5 内生性检验 |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7.2.2 模型设定 |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试论西峡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峡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2 西峡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困境 |
2.1 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 |
2.2 科研水平低,人才是短板 |
2.3 资金投入少,严重制约产业升级 |
3 西峡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
3.1 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原则 |
3.2 按照标准化和产业化进行 |
3.3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个作用 |
(3)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2.1.2 农业产业化 |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产业链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分工协作理论 |
第3章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经营模式分析 |
3.1 基地概貌 |
3.1.1 蒲江猕猴桃产业现状 |
3.1.2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现状 |
3.2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经营模式的变迁 |
3.2.1 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06-2010年) |
3.2.2 承租倒包模式(2011-2014年) |
3.2.3 OEM代种模式(2014-2017年) |
3.2.4 新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17-至今) |
第4章 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用工成本攀升 |
4.1.2 生产执行不佳 |
4.1.3 人才流失严重 |
4.1.4 劳动生产率较低 |
4.1.5 投资信心不强 |
4.2 原因分析 |
4.2.1 劳动力资源缺乏、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未建立 |
4.2.2 规模化基地经营管理难度大 |
4.2.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稳固 |
4.2.4 机械化水平严重不足 |
4.2.5 整体收益不高,缺乏模式创新动力 |
第5章 优化基地经营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5.1 大胆推行托管模式 |
5.2 小范围试点“三权”改革 |
5.3 加强生产技术团队建设 |
5.4 打造科技服务型辐射示范基地 |
5.5 推行“市场+品种授权+合作基地”农业产业模式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蒲江县猕猴桃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农业产业集聚的定义 |
1.4.2 关于农业产业集聚度测度的研究 |
1.4.3 关于农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 |
1.4.4 农业产业集聚与经济效应的研究 |
1.4.5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集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3 蒲江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 产业发展规模 |
3.2 产品品牌建设 |
4 蒲江县猕猴桃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 |
4.1 产业集聚测度 |
4.2 集聚度比较分析 |
4.2.1 数据统计 |
4.2.2 蒲江县及全省主要猕猴桃产区的产业集聚度 |
4.3 猕猴桃生产经营组织发展迅速,组织模式多种 |
4.4 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迅速 |
4.4.1 猕猴桃上游环节 |
4.4.2 猕猴桃中游环节 |
4.4.3 猕猴桃下游环节 |
4.5 专业化程度增强 |
5 蒲江猕猴桃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变量选择与优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及变量解释 |
5.2 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模型选择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资源禀赋指标 |
5.3.2 产业环境指标 |
5.3.3 外部环境指标 |
5.3.4 竞合互动指标 |
5.4 主成份分析 |
5.4.1 相关系数矩阵及检验 |
5.4.2 提取公因子方差 |
5.4.3 因子成分排序 |
5.4.4 因子分析结果 |
5.5 相关分析 |
5.5.1 研究假说 |
5.5.2 数据描述性分析 |
5.5.3 相关性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设猕猴桃深加工企业,推动产旅一体化发展 |
6.2.2 加强基地建设 |
6.2.3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创新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前14,18,37,50企业销售额(2009-2018)单位:万元 |
(5)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品牌的相关概念 |
2.1.2 农产品品牌的相关概念 |
2.1.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品牌管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
3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
3.1.1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情况 |
3.1.2 品牌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1.3 农产品品牌数量和评选情况 |
3.1.4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情况 |
3.1.5 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情况 |
3.1.6 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情况 |
3.2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 |
3.2.2 品牌观念淡,品牌意识薄 |
3.2.3 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整体规划 |
3.2.4 农产品品牌营销管理滞后 |
4 基于AHP分析法的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影响因素评价 |
4.1 AHP分析法原理 |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AHP分析法步骤和权重比较 |
4.4 结论 |
5 农产品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
5.1 美国“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
5.1.1 “华盛顿苹果”品牌简介 |
5.1.2 “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
5.2 陕西“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
5.2.1 “眉县猕猴桃”品牌简介 |
5.2.2 “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
5.3 经验借鉴 |
6 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对策建议 |
6.1 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
6.2 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 |
6.3 制定整体规划,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
6.4 充分重视品牌营销,推动电商发展 |
6.5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 |
6.6 依托乡村旅游,创新农产品品牌发展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果蔬中农药助剂(TSPnEOs)的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农药助剂 |
1.1.1 农药助剂的定义 |
1.1.2 农药助剂的种类 |
1.1.3 农药助剂的使用情况 |
1.1.4 农药助剂的毒性 |
1.1.5 农药助剂的管理现状 |
1.2 TSPnEOs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 |
1.2.1 基本情况 |
1.2.2 危害 |
1.3 检测技术 |
1.3.1 前处理技术 |
1.3.2 仪器方法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桃、樱桃和猕猴桃前处理方法 |
3.2.2 田间试验 |
3.3 仪器条件 |
3.3.1 液相条件 |
3.3.2 质谱条件 |
3.4 数据分析 |
3.5 计算公式 |
3.5.1 消解方程 |
3.5.2 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技术级TSPnEOs混合物中各单体的浓度 |
4.2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
4.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4.2.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4.3 GPC条件优化 |
4.4 方法性能指标 |
4.4.1 基质效应 |
4.4.2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
4.4.3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
4.5 果品中TSPnEO(n=6-29)的检出率与浓度 |
4.6 三种果品的残留特征 |
4.7 潜在来源分析 |
4.8 膳食风险评估 |
4.9 田间残留试验 |
4.9.1 消解动态 |
4.9.2 原始沉积量 |
4.9.3 残留浓度 |
4.10 监控措施及建议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理论计算方法 |
附录B 农药的检出率与检出浓度 |
作者简介 |
(7)精准扶贫视野下小沙江花瑶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设计的来源与意义 |
1.1.1 设计创作的来源 |
1.1.2 设计创作的意义 |
1.2 国内外特产包装设计现状和水平 |
1.2.1 国内设计现状和水平 |
1.2.2 国外设计现状和水平 |
1.3 设计创作方法 |
第二章 小沙江花瑶特色产品市场调研及花瑶民族文化的分析与探究 |
2.1 小沙江特色产品市场调研 |
2.1.1 金银花 |
2.1.2 猕猴桃 |
2.1.3 山蕨根粉 |
2.2 花瑶民族文化的分析与探究 |
2.2.1 花瑶服饰文化 |
2.2.2 花瑶民族习俗 |
第三章 精准扶贫视野下花瑶包装设计的构思 |
3.1 精准扶贫的内容及作用 |
3.2 消费文化、消费群体的定位 |
3.3 小沙江特色产品的食用方式与包装形式的结合 |
3.4 花瑶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
3.4.1 提炼代表性的图案运用到包装装潢中 |
3.4.2 民族色彩来装点产品包装 |
3.4.3 包装造型与材质,体现民族性 |
3.5 小沙江特色产品品牌形象的树立与传播 |
第四章 花瑶文化在小沙江特色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案阐述 |
4.1 标志设计的创意来源及内涵 |
4.2 字体设计 |
4.3 民族文化图案设计的来源、效果展式及标准色 |
4.4 包装形式的选择运用 |
4.4.1 金银花包装 |
4.4.2 猕猴桃干果包装 |
4.4.3 蕨根粉包装 |
4.5 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
4.6 整体展示效果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作品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湘西原生态农副产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以品牌“知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现状 |
1.3.2 国外现状 |
1.4 设计创作的思路与方法 |
1.4.1 设计创作的思路 |
1.4.2 设计创作的方法 |
第二章 湘西地域文化与“知物”品牌的关联 |
2.1 湘西地域文化 |
2.1.1 湘西地域文化概述 |
2.1.2 湘西地域文化与原生态农副产品的关联 |
2.2 “知物”的品牌文化 |
2.2.1 “知物”品牌文化渊源 |
2.2.2 “知物”品牌文化与原生态农副产品的联系 |
2.3 “知物”品牌文化中视觉符号的提取 |
2.3.1 品牌形象的来源与内涵 |
2.3.2 对湘西地域文化的提炼 |
第三章 湘西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定位 |
3.1 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市场调研 |
3.1.1 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市场占有率 |
3.1.2 品牌的目标消费人群调研与分析 |
3.1.3 “知物”原生态农副产品的品牌定位 |
3.2 “知物”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的设计构思 |
3.2.1 包装装潢的设计构思 |
3.2.2 包装结构造型的设计思路 |
3.2.3 包装材质的分析 |
第四章 “知物”原生态农副产品包装的设计方案阐述 |
4.1 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 |
4.2 包装装潢的图案设计 |
4.3 包装造型结构的设计 |
4.4 包装材质的应用 |
4.5 品牌包装设计实物效果展示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10)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研究动态 |
1.3.1 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 |
1.3.2 关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
2.1.2 猕猴桃产业的概念界定 |
2.2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
2.3 猕猴桃产业发展环境的系统分析 |
第三章 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历程 |
3.2 东新镇猕猴桃生产及质量保证 |
3.3 东新镇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 |
3.4 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 |
3.5 生产组织形式 |
3.6 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 |
3.7 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7.1 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
3.7.2 栽培技术比较落后 |
3.7.3 产品附加值较低 |
3.7.4 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 |
3.7.5 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四章 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4.1 自然资源分析 |
4.2 技术分析 |
4.3 基础设施、信息及物流服务分析 |
4.4 人才及劳动力分析 |
4.5 资金分析 |
4.6 市场需求分析 |
4.7 政策分析 |
4.8 组织与管理分析 |
4.9 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综合环境分析 |
第五章 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
5.1 新西兰蒂普基镇Kiwi360 主题公园模式 |
5.2 智利有机猕猴桃园模式 |
5.3 都江堰胥家镇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园模式 |
5.4 周至万亩有机猕猴桃现代示范园模式 |
5.5 成都蒲江龙头企业主导型猕猴桃园发展模式 |
5.6 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六章 促进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政府保障体系 |
6.1.1 强化政策扶持 |
6.1.2 强化资金投入 |
6.1.3 规范各环节,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
6.2 加强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 |
6.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2.2 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
6.3 加大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的力度,促进猕猴桃标准化生产 |
6.3.1 加强猕猴桃标准化生产 |
6.3.2 加强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6.4 加快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发展 |
6.5 加快推进东新镇猕猴桃品牌建设 |
6.6 优化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 |
6.7 加强对东新镇猕猴桃生产环境的保护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猕猴桃的系列化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试论西峡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J]. 申保童. 现代农业, 2020(12)
- [3]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D]. 易守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4]蒲江县猕猴桃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 何洪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D]. 吕其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6]果蔬中农药助剂(TSPnEOs)的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D]. 周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精准扶贫视野下小沙江花瑶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研究[D]. 罗爱.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湘西原生态农副产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以品牌“知物”为例[D]. 方子涵.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泸州市东新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研究[D]. 祁旭.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猕猴桃论文; 红心猕猴桃种植技术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农业电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