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renewed SS-cream on sp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 in rabbits(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鹏[1](2019)在《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并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C4-5、C5-6及C6-7椎间盘穿刺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剂;对照组只在相应椎间盘后缘穿刺置入PVP,分别于手术后的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斜板试验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之后处死取材获取C4-5、C5-6及C6-7椎间盘,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4-5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两组C5-6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C6-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区别。结果:斜板试验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在造模术后第4周其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运动功能较前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物术后不同时间的运动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根据椎间盘退变评分法,在术后4周时模型组退变等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两组大鼠椎间盘经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椎间盘髓核皱缩变小,且髓核内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无序;对照组椎间盘形态结构基本规整,纤维环排列未见明显紊乱,髓核居中;两组在退变程度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至术后12周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骨赘大量形成;对照组在上述时间均未形成明显骨质增生及骨赘;模型组与对照组在退变评分上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IL-1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71±1.94)及(4.33±1.15),术后12周时分别为(12.23±2.49)及(4.66±1.3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术后第12周时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TNF-α、IL-1β、IL-33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椎间盘中TNF-α、IL-1β、IL-33和IL-6也有类似趋势。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穿刺针穿刺椎间盘可启动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将BMP注入到椎间盘的后缘,又可诱导椎体后缘形成异位骨化,使颈髓受压,成功建立慢性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此外,炎症因子IL-1β、TNF-α、IL-33和IL-6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s myelopathy 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均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椎管狭窄率>50%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常常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症,两者在发病部位、自然病程及临床症状存在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同时二者均对脊髓产生持续性压迫,可造成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较高,需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定论,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tectomy and fusion 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4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5岁。18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22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颈椎曲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颈椎前路组350ml少于后路组675ml。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前路组(6.83±1.62)分;后路组(6.77±1.41)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JOA评分相比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进一步提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1.9%±6.2%和32.2%±5.8%,末次随访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2.1%±6.7%和64.1±7.6%,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颈椎前凸角术后均发生改变分别为14.4°±4.3°和14.2°±3.5°,相比术前均有所增大。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前路组11.1%,后路组为13.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前路组22.2%,后路组9.1%。结论:对于骨化在3个椎体以内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为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手术能扩大椎管,维持生理曲度的稳定。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该疾病一种有效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后的潜在并发症。近年来颈椎后路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研究较为集中,而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颈椎前路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00例存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参照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存在麻痹组和非麻痹组。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对颈椎曲度变化程度、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及术前C4-C5水平脊髓内存在高信号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病程)无明显差异。在术后JOA评分中C5神经根麻痹组得分明显低于非麻痹组(P<0.001)。颈椎曲度变化程度C5神经根麻痹组手术前后较非麻痹组大,但C4/C5椎间孔矢状径比较:C5神经根非麻痹组椎间孔的直径明显大于麻痹组(全部P<0.001)。相对于C4-C5水平,术前脊髓内高信号变化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度增大(大于6.5°),以及术前C4/C5椎间孔直径(小于2.2mm)是术后C5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弧度手术前后变化程度、颈椎前凸改变及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改变是C5神经根麻痹存在的危险因素。
张文捷[2](2017)在《面神经切除后运动皮层面区与合谷穴区神经投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切除面神经干,运用运动皮层皮层内电刺激和神经示踪方法,研究大鼠和恒河猴面区与合谷穴区的功能重组及其结构基础,探讨病理状态下"面口合谷收"的经脉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首先为了摸索面区传出通路神经投射情况和观察精细神经结构的最佳条件,先对神经示踪技术在面区传出通路的应用作前期研究。选取17只成年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压力注射高分子量生物素化葡聚糖胺,观察丘脑至皮层,皮层至丘脑通路顺行和逆行的示踪效果,并探讨其示踪效果与注射后动物存活时长的关系,从而了解其神经示踪特性。然后把神经示踪技术运用在大鼠实验。选取10只大鼠,5只大鼠为模型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予模型组大鼠面神经干切除,20至30天后,进行运动皮层皮层内电刺激,绘制大鼠运动皮层躯体定位图,并与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皮层内电刺激结束后,分别在运动皮层面区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在运动皮层手区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7天后予灌流取脑,进行形态学研究,观察运动皮层面区手区神经元、神经纤维的标记情况及皮层之间的投射情况,比较两组单位面积内单根轴突上膨体数。在前两项实验的研究基础上,最后在恒河猴上进行实验。选取4只恒河猴,两只为模型组,两只为空白对照组。予模型组两只恒河猴进行面神经干切除,一只造模时长为一年,一只造模时长为1个月。分别对四只恒河猴进行运动皮层皮层内电刺激,绘制恒河猴运动皮层躯体定位图。皮层内电刺激结束后,分别在运动皮层面区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在运动皮层合谷穴区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7至10天后灌流取脑和脊髓进行形态学研究。主要观察运动皮层面区与合谷穴区、脊髓的神经元、神经纤维的标记情况及面神经核中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果:1.研究发现高分子量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是一种灵敏的双向示踪剂,在最佳的存活期可以展现出精细的神经元、树突、轴突的形态。高分子量生物素化葡聚糖胺在丘脑-皮层投射通路和皮层-丘脑投射通路的最佳存活期是十天。另外其结合荧光染料链霉亲和素-Alexa Fluor 594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展现细致清楚的神经结构,比ABC染色法好。2.大鼠面神经干切除后,进行皮层内电刺激,两组总记录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区记录点在躯体定位图X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区向面区扩展。比较两组轴突单位面积内单根轴突上膨体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轴突上的膨体密度比对照组少。运动皮层与同侧感觉皮层、对侧运动皮层、对侧感觉皮层存在相互投射关系。3.恒河猴面神经干切除后,进行沿中央沟运动皮层皮层内电刺激,发现合谷穴区向面区扩展。面神经切除1月恒河猴运动皮层膨体稀疏。通过观察面神经核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切除面神经干后患侧面神经核神经元出现病理变化,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考虑造模后患侧面神经核发生退行性病变。结论:面神经干切除后,大鼠和恒河猴运动皮层合谷穴区向面区扩展,说明运动皮层面区合谷穴区发生功能重组。面区轴突的膨体密度减小,推测为运动皮层面区功能重组的结构基础。这可能是病理状态下"面口合谷收"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闫云峰,赵全明,李昕禾,聂毛晓[3](2016)在《高浓度弹力蛋白酶低压力下腔内灌注制备兔腹主动脉瘤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浓度(100IU/mL)弹力蛋白酶在低压力下,短时间腔内灌注制备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新方法,为腹主动脉瘤的研究提供简便、易制作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1:2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实验组(B组)20只,实验组在低压力下灌注高浓度(100IU/mL)弹力蛋白酶,并维持710min,对照组灌注0.9%氯化钠液,所有动物于术后第3周超声检查,后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并行病理染色(HE、弹力纤维EVG、胶原纤维masson),比较组间病死率及病死率有无差别。结果:实验组动物病死率为15%,对照组病死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成瘤率为100%,动脉壁弹力纤维降解,平滑肌细胞减少;对照组成瘤率为0%,动脉壁正常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两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腔内灌注高浓度弹力蛋白酶(100IU/mL)在低压力状态下,短时间内可成功制备家兔腹主动脉瘤模型,其病死率低,病死率高。
马永涛[4](2014)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早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早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分析早泄患者阴茎感觉阈值、体感诱发电位、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分筛选出30例早泄患者。1.根据CIPE-5评分将30例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分别在私密安静环境下进行阴茎感觉阈值、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测定,记录检查结果;并分别对三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2.根据早泄患者的伴随症状,将30例患者分别分为合并ED组、合并前列腺炎组及合并包皮过长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0例早泄组阴茎生物感觉阈值,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球海绵体肌发射阈值、潜伏期分别为4.70±1.65mA,40±1.93ms,29.05±15.14mA,36.36±9.60ms。其中阴茎生物感觉阈值、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均较正常参考值(7.44±1.29mA、35.36±4.92mA)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部体感诱发电位及球海绵体肌反射潜伏期与正常参考值(39.96±5.13ms、35.97±9.62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各项阳性检查结果与年龄大小及病程长短之间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仅有阴茎感觉阈值、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与CIPE-5评分之间存在显着地相关性(P<0.05)。2.30例轻中重度患者中,阴茎感觉阈值在重度患者(3.48±0.91mA)与其他两组(5.22±1.47mA.5.40±1.72mA)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在轻度患者(38.3±16.47mA)与重度患者(22.82±8.68m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球海绵体肌反射潜伏期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早泄合并包皮过长组与对照组中,仅有阴茎感觉阈值(3.13±0.68mA、5.61±1.32mA)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三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早泄合并ED组与非ED组中,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38.72±2.07ms、40.74±1.43ms)与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21.15±11.05mA.33.59±15.57mA)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海绵体肌反射潜伏期与阴茎感觉阈值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泄合并前列腺炎组与对照组中,仅有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18.26±7.42mA.37.31±14-38mA)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三项检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阴茎感觉阈值和球海绵体反射阂值可以作为早泄的一项客观检测指标。2.在CIPE-5评分重度的患者中,阴茎感觉阈值与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均较轻、中度明显降低,因此,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早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3.在合并包皮过长的早泄患者中,阴茎感觉阈值明显减低,提示包皮过长所致阴茎感觉阈值较低是造成早泄的器质性原因;在合并ED的患者中,DNSEP潜伏期及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均明显降低,表明ED患者阴部神经反射的异常能够导致早泄的发生;在合并前列腺炎患者中,球海绵体肌反射阈值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前列腺炎本身症状对射精反射的影响以及患者对前列腺炎的忧虑紧张情绪有关。
高山松[5](2013)在《不同压迫速率下羊颈脊髓病理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脊髓压迫损伤是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常见病。对于脊髓受压迫后出现不同症状的现象,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脊髓受压后的临床表现不仅和受压程度有关,也与局部的炎性反应、神经受压速率有关。但是关于在不同的硬膜囊受压速率下颈脊髓病理改变尚未见报道。本实验观察不同施压速率下羊颈脊髓的微血管增生和神经细胞凋亡变化,旨在探讨施压速率对实验羊颈脊髓病理变化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压迫速率对羊脊髓微血管增生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脊髓损伤机制。方法:21只10~12个月成年山羊,体重25~30kg,雌雄不分,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3个实验组(各6只)。手术把特制球囊由椎间孔缓慢送入硬膜外腔。三个实验组以不同速率由导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压迫速率分别为:A组,0.1ml/d;B组,0.05ml/d和C组0.025ml/d。对照组导管内不注入生理盐水。分别在手术结束、注水完成后对四组羊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及颈椎CT检查。实验结束后,处死山羊,取受压迫脊髓段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TUNEL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对照组山羊运动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检查均没有明显变化。终止实验时,三个实验组山羊平均椎管侵占率达到51.3%;三个实验组羊在实验结束后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三个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三个实验组羊在脊髓受压处出现神经细胞破坏,且压迫速率越慢病理变化越严重;脊髓受压后微血管增生A组最明显。结论:在CT检查证实山羊椎管侵占率相同的情况下,压迫速率不同,可以引起山羊不同的运动功能改变。压迫速率不同,可以引起山羊脊髓不同的病理变化;受压前期脊髓微血管增生明显,这可能是脊髓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
裴少保[6](201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兔脊髓冲击伤模型,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评价其联合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应用的效果。方法在气压源为600kPa的压力下应用霍普金森杆产生冲击波建立T9-T10段脊髓损伤的脊髓冲击伤大白兔模型,通过运动学Reuter、改良Tarlov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选择脊髓损伤程度相同的48只体重2.2~2.5 kg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2只。12h后对各组分别作空白对照、高压氧治疗(20 min加压至200 kPa,稳压30 min,氧浓度维持在(86±2)%,20 min缓慢减压至正常,共70 min。每天上、下午各1次,疗程为20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约105/ml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采取直视下在T10椎体段稍下处用脊髓穿刺法缓缓注入0.5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入蛛网膜下腔)、两者联合治疗方面的干预。6周后行运动感觉功能评分(Reuter、改良Tarlov评分)、荧光细胞免疫荧光示踪、脊髓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脊髓组织凋亡免疫组化染色(Bax、Bcl-2检测凋亡)等检测,采用SPSS 13.0软件,运动学评分及荧光细胞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免疫组化的阳性率采用χ2检验,P <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高压氧治疗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运动学评分及病理学指标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治疗组的相关指标较其他治疗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应用体感诱发电位评价各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及波幅差,治疗后,D组恢复情况优于其它三组,单独细胞移植组次之,高压氧组再次,空白组最不明显。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周各组用Reuter和改良Tarlov评分法比较,其中D组效果优于其它三组,单独细胞移植组次之,高压氧组再次,空白组最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免疫荧光观测D组荧光细胞数明显多于C组,行手工计每组每张切片荧光细胞的总数, D组荧光细胞明显多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甲苯暗蓝染色,见A组神经细胞胞质肿胀、脱髓鞘化,凋亡明显;B组经高压氧治疗,凋亡情况较A组减少,但仍然明显;C组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再生,凋亡亦较少;D组神经细胞完整,脊髓灰白质形态完好,神经细胞完整,未见明显的细胞胞质肿胀、脱髓鞘化等凋亡表现。损伤阶段有较多的神经细胞再生。比较各组神经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取脊髓T10段脊髓行免疫组化Bcl-2、Bax检测凋亡,A~D组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正常脊髓组织高,其中D组细胞凋亡表达率较其它组显着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6周后,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评价不同治疗组,神经凋亡细胞数目多少不同, A组TUNEL阳性细胞表达强烈,可见棕褐色颗粒和块状物。B组凋亡细胞较A组减少,C组再较B组减少,联合治疗的D组凋亡细胞最少,少见阳性细胞表达,各组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干细胞移植和高压氧均能对脊髓冲击伤产生一定的修复作用,高压氧可能存在一定的机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脊髓冲击伤的效果,因而两种治疗措施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王斌[7](2009)在《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选择及温热灌注化疗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不同平面骶神经切除后直肠及膀胱功能的观察目的:评价骶骨肿瘤手术不同平面骶神经切除后直肠及膀胱功能。方法:对我院1993~2008年69例骶骨肿瘤手术患者的不同平面骶神经切除后直肠、膀胱功能及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例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患者中,保留双侧S1神经根的4例患者,直肠及膀胱功能功能均无恢复;保留双侧S1~S2神经根的12例患者,3例(25.00%)小便功能正常,4例(33.33%)大便功能正常;保留双侧S3神经根的26例患者,22例(84.62%)小便功能正常,23例(88.46%)大便功能正常;保留双侧S1~S2,一侧S3神经根的14例患者,11例(78.57%)小便功能正常,11例(78.57%)大便功能正常;保留一侧S1~S5神经根或双侧S1,一侧S2~S5神经根的13例患者,9例(69.23%)小便功能正常,10例(76.92%)大便功能正常。术后45例小便功能恢复,其中38例(84.44%)在3个月内恢复,5例(11.11%)在3个月至6个月恢复,2例(4.44%)在6个月以上恢复。术后48例大便功能恢复,其中40例(83.33%)在3个月内恢复,7例(14.58%)在3个月至6个月恢复,1例(2.08%)在6个月以上恢复。保留双侧S1神经根组、保留双侧S2神经根组分别与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组直肠及膀胱功能恢复有显着差异(P<0.0125);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的各组之间直肠及膀胱功能恢复无差异(P>0.0125);3个月内组与3至6个月组、6月以上直肠及膀胱功能恢复有显着差异(P<0.0125)。结论:在骶骨肿瘤手术中,骶神经根的处理应结合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影响肿瘤较,为彻底切除的条件下,保留至少一侧S1~3神经根对直肠及膀胱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骶神经对盆腔器官功能的支配在个体之间存在变异;直肠及膀胱功能恢复多在术后3个月内。第二部分骶骨肿瘤温热灌注化疗安全性的试验研究目的:观察温热灌注化疗对家兔马尾神经及腰骶神经根的早期影响,探讨应用于骶骨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用30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成3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各13只,将加热至37.0℃~39.0℃浓度为100mg/L,1000mg/L的卡铂水溶液注入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家兔开放的骶管内,浸泡腰骶神经30分钟。对照组4只,不予处理。于浸泡前后通过改良Tarlov评分法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测定,膀胱顺应性测定,电镜下形态学观察等方法观察其影响。结果:术后低浓度组有1只家兔死亡。高浓度组1只家兔后肢活动轻度障碍,其余各兔活动良好。灌注前、灌注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ms)低浓度组平均为20.94±1.07、21.28±1.03;高浓度组平均为21.38±1.23、21.76±1.20,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灌注前、灌注后最大膀胱容量(ml)低浓度组平均为61.46±8.64、64.54±8.06;高浓度组平均为65.17±8.80、67.58±8.52,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镜下形态学观察未引起明显的异常。结论:不同浓度温热卡铂水溶液浸泡马尾神经及腰骶神经根30分钟未引起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研究温热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有望为高位骶骨肿瘤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治疗途径。
卢培刚[8](2008)在《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神经保护是指在神经损伤发生前或神经损伤早期采用药物治疗或某些处理措施将神经的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治疗策略。脊髓损伤防治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继发损害的防治、亚急性/慢性阶段的神经保护、轴索/神经元的持续再生以及神经再支配的获得。每一部分又包含着若干亟待解决的课题。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脊髓损伤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脊髓损伤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致力于寻求神经保护治疗手段,以求改善脊髓损伤的预后。预处理作为一种与传统有别的神经保护的重要防治手段,近年来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预处理可触发或动员机体内在的防御系统,从而对随后的严重损伤产生强大的保护作用。目前对于低氧缺血预处理对中枢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还有药物预处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因上述预处理受伦理学限制,难以在临床推广,故高压氧预处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高压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神经保护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实验采用SD大鼠为脊髓损伤打击模型,分组给予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观察预处理对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效应,并对保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给予评估。本文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内容:一、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预处理对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神经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1、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动物模型的建立: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组后,利用实验动物高压氧舱和低压氧舱,在相应的实验条件下,分别预处理5天。2、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麻醉状态下,手术显露椎管及硬膜囊,用30g冲击棒自5cm高度自由落体下坠致伤脊髓。冲击棒下端直径3mm,致伤能量为150gcf,建立脊髓损伤模型。3、观察项目:(1)行为学评价: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在脊髓损伤后1d、1w、2w、4w和8w进行评分。(2)诱发电位的测定:各组大鼠分别在损伤后不同时期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3)透射电镜:灌注固定后取损伤区中心1mm3置入10%戊二醛液,制片,电镜下观察采图。(4)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分别在损伤后不同时期灌注固定取材,行脊髓矢状和冠状石蜡切片的HE染色观察(6)神经束路示踪:生物素化萄聚糖胺顺行示踪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观察上行和下行轴突再生情况,预处理对轴突再生的影响。4、实验内容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本实验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及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建立可靠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大鼠脊髓打击模型在伤后1d BBB评分为0分,1w为2.86+1.03分,以后逐渐恢复,8w为14.12+2.15分,经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在各时期与非预处理损伤组相比较,1w为3.56+2.43分和3.98+0.02分,8w分别为15.63+2.02分和16.38+1.18分,评分明显增高,低压缺氧预处理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4w后进入平台期。3、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在脊髓损伤后明显延长, 1w MEP及SEP潜伏期分别为(30.68+4.35)ms和(25.38+1.42)ms,4w后分别为(17.98+6.62)ms和(18.08+3.12)ms ,经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1w分别为(27.56+5.86)ms、(24.15+1.23)ms和(24.21+3.69)ms、(24.15+1.23)ms,4w后分别为(14.67+2.05)ms、(17.05+5.02)ms和(17.42+2.75)ms、(15.26+3.16)ms,在1w-4w各时期与非预处理损伤组相比较,潜伏期缩短,低压缺氧预处理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4w后相对稳定。4、光镜及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后1d可见,损伤区中央灰质出现大片出血、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并有大量单核或多核炎性细胞浸润;脊髓损伤第1w损伤区组织出现大片坏死灶,炎性反应加剧;2w后脊髓损伤及周围区炎性细胞浸润减轻,4w损伤脊髓组织出现囊腔样变化,8w以胶质瘢痕为主。电镜下凋亡样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浆减少,核深染、固缩状态。经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脊髓损伤2w内,病理变化较非预处理损伤组减轻,尤其在损伤区周围更为明显,4w后差异不显着。5、神经束路示踪显示经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上行和下行示踪标志阳性纤维明显增多,低压缺氧预处理组较高压氧预处理组更为显着。结论:1、大鼠打击伤SCI模型与人类SCI有一定相似性,个体差异不明显,模型制备简单,稳定重复性强。2、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大鼠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脊髓功能改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病理变化减轻,神经束路示踪标志阳性纤维明显增多,提示对大鼠脊髓损伤均有神经保护作用。3、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建立的是中度脊髓损伤模型)。4、在本实验条件下,低压缺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的内源性保护作用较高压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二、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目的:探讨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脊髓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预处理及脊髓打击伤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分组后,在不同时期内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和West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观察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神经干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和嘌呤受体的影响。实验内容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观察项目:1、神经细胞凋亡,TUNEL染色观察2、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5、Nogo免役组织化学染色观察6、P2X7嘌呤受体mRNA和蛋白的定量观察结果:1、非预处理脊髓损伤1d TUNEL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分布不均匀,灰质和白质中均可见,1w后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逐渐减少,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周围白质中, 2w后可见少量的阳性细胞。经预处理后细胞凋亡出现的时间与非预处理损伤组基本相似,但分布和数量不同,即损伤区内TUNEL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 TUNE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区的边缘部位,1w后TUNEL阳性细胞较非预处理损伤组明显减少。2、GFAP表达于正常脊髓的中央灰质和周围白质。非预处理损伤组:1d在损伤区周围增加,2w达到高峰,以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表达最为明显。4w囊腔开始形成,GFAP主要表达在囊腔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及突起,数量减少。低压缺氧预处理组:2w内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4w明显减少,而高压氧预处理组在各时期表达与非预处理损伤组比较明显增加。3、非预处理SCI1w,脊髓实质中即可见到少量的nestin免疫染色阳性细胞,2 w后观察到大量的nestin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胞体为多角形或卵圆形,有较多突起,部分细胞突起的伸展方向和细胞的长轴一致,损伤附近的脊髓灰质可见少数nestin呈阳性表达的神经元,4 w以后, nestin阳性表达明显下调。预处理后1w-4w表达增加,尤其以低压缺氧预处理组更为显着。4、非预处理SCI 1d VEGF在大鼠脊髓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高表达,主要出现在软脊膜和脊髓灰、白质血管壁上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脊髓灰、白质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内也出现表达,一般脊髓白质中更为多见,1w后下调,而预处理组1w VEGF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加。5、非预处理SCI后1d,在脊髓损伤区中央,未见到nogo阳性细胞。2w后,损伤区附近白质, nogo阳性免疫细胞有少量表达,SCI后8w,见胶质瘢痕区nogo阳性表达反应,并且nogo表达阳性区与胶质瘢痕区相一致;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损伤组表达无差异。6、SCI后P2X7受体的表达变化:在低压缺氧预处理组,伤后12h、3d、5d目的条带几乎不可见,而高压氧预处理组和非预处理损伤组却表现明显,尤其高压氧预处理组在12h表达更为明显。伤后7d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均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2、在脊髓损伤的早期(本实验观察到为2w之内),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均可以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脊髓损伤后期(本实验观察到为4w之后),高压氧预处理有促进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增强胶质瘢痕形成的可能。3、脊髓损伤后可以激活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均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尤其低压缺氧预处理更为显着。4、脊髓损伤可以导致内源性VEGF在脊髓实质中的表达增强,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可以促进这一过程,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局部微循环间接地保护神经免受缺血缺氧损伤。5、脊髓损伤后期(本实验观察到为4w之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的高表达是影响轴突生长的重要因素,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nogo表达的影响不显着。6、低压缺氧预处理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抑制P2X7受体的表达,对脊髓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而高压氧预处理则不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的。三、高压氧治疗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评价目的:通过分组高压氧治疗,评估治疗效果,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实验大鼠分为四组:非预处理损伤组、非预处理损伤后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预处理后的高压氧治疗组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的高压氧治疗组,立即分别给予高压氧治疗2周。2、观察项目:(1)行为学评价: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在治疗后1w、2w、4w和8w进行评分。(2)诱发电位的测定:各组大鼠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期进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3)透射电镜:灌注固定后取损伤区中心1mm3置入10%戊二醛液,制片,电镜下观察采图。(4)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期灌注固定取材,行脊髓石蜡切片的HE染色观察。(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高压氧治疗后nestin和GFAP的表达变化。(6)神经束路示踪:生物素化萄聚糖胺(BDA)顺行示踪观察下行轴突再生情况,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轴突再生的影响。3、实验内容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经高压氧治疗后各组在各时期与非预处理损伤组相比较,评分明显增高,非预处理损伤组SCI后1w为2.86+1.03分,8w为14.12+2.15分,而低压缺氧预处理后高压氧治疗组1w为5.38+1.22分,8w为18.18+1.72分,差异最为明显(p<0.01)。2、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在脊髓损伤后明显延长,经高压氧治疗后各组在各时期与非预处理损伤组相比较,潜伏期缩短,低压缺氧预处理后高压氧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性。3、经高压氧治疗后各组在各时期与非预处理损伤组相比较病理变化减轻,尤其在损伤区周围更为明显。4、经高压氧治疗后各组GFAP和nestin表达增加,2 w-4 w较非预处理损伤组差异显着,低压缺氧预处理后高压氧治疗组更为明显。5、神经束路示踪显示高压氧治疗后损伤区远端及胶质瘢痕周围的下行阳性纤维增加。结论:1、SCI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反应,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轴突再生,有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2、脊髓损伤前行低压缺氧预处理,损伤后立即行高压氧治疗,是脊髓损伤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洪丽莉[9](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宋阳[10](2007)在《不同情绪下认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功能,带有十分显着特异性的心理过程。由于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下简称ERP)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近年来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脑功能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情绪下认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因此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本研究用情绪图片刺激被试,分析其事件相关电位,对受试者观看不同情绪图片的脑电位活动的加工特点进行研究。图片出自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APS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3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本实验。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被试在平静状态下进行oddball和心算实验,第二部分用图片做刺激材料,诱发出被试相应情绪的同时,再让被试进行oddball和心算实验。本研究把P100和P200作为大脑的前期反应,用P300成份和慢波作为大脑认知加工后期指标,并结合其他一些ERP成份进行分析。比较两部分实验发现,由P100和P200可以区分出无情绪刺激和有情绪刺激;P300的双峰情况发生频率很高,分析了P300的两种亚成分:P3a和P3b,两者分别代表大脑不同的反应;心算时的ERP变化情况,有情绪刺激比没有的时候P100和P200的潜伏期明显变短,P300的潜伏期变短,波幅变大;情绪加工的300ms-900ms的时段,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顶区和枕区位置明显地诱发出比中性时更明显的晚正成分;不同的情绪刺激对大脑半球的影响不同:情绪图片激活了双侧额叶和前颞叶,积极情绪图片的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半球,而消极图片则在左半球。综合本文的实验,得到以下结论:人对情绪图片进行加工,在情绪加工早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在情绪性加工晚期,对情绪性认知加工时,由于认知的发展和情绪知识的积累,大脑受情绪图片的影响有所减弱。
二、Effect of renewed SS-cream on sp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 in rabbi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renewed SS-cream on sp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 in rabbits(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并发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面神经切除后运动皮层面区与合谷穴区神经投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面口合谷收"的源流 |
第二节 国内对"面口合谷收"的临床研究 |
第三节 国外大脑皮层手区面区可塑性研究 |
一、感觉皮层功能重组 |
二、运动皮层功能重组 |
三、基于学习-经验的可塑性变化 |
四、其他 |
第四节 神经通路示踪技术 |
第五节 手区面区通路投射形态学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分子量生物素化葡聚糖胺在面区神经通路的示踪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实验二 大鼠面神经切除后运动皮层面区与手区神经投射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三、分析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实验结果 |
六、小结 |
实验三 恒河猴面神经切除后运动皮层面区与合谷穴区神经投射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讨论 |
一、"面口合谷收"存在经脉体表与体表特异联系 |
二、面区合谷穴区神经投射研究 |
三、"面口合谷收"的皮层结构可塑性机制 |
四、高分子量BDA适用于"面口合谷收"投射研究 |
五、反思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3)高浓度弹力蛋白酶低压力下腔内灌注制备兔腹主动脉瘤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及动物 |
2.方法 |
(1)分组 |
(2)术前准备 |
(3)麻醉 |
(4)动物手术过程 |
(5)随访及标本留取 |
(6)切片染色 |
(7)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实验动物死亡及原因分析 |
2. 大体标本解剖 |
3. 超声结果分析 |
4. 病理组织改变 |
讨论 |
(4)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早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不同压迫速率下羊颈脊髓病理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选择及温热灌注化疗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平面骶神经切除后直肠及膀胱功能的观察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骶骨肿瘤温热灌注化疗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8)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高压氧治疗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离子通道受体P2X7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英文论着 |
(9)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讨论 |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3.1 胃动素 |
3.2 胃泌素 |
3.3 血管活性肠肽 |
3.4 生长抑素 |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四部分:结语 |
1 本课题的结论 |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
3 工作中的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不同情绪下认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类脑电活动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发展近况 |
§1-2 诱发电位的几个特征参数 |
§1-3 ERP 的构成及其各成分的意义 |
§1-4 不同情绪下脑认知研究 |
1-4-1 不同情绪下脑认知研究的意义 |
1-4-2 不同情绪下脑认知研究的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无情绪刺激下记忆和心算的 ERP 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诱发电位提取技术 |
§2-3 实验方法 |
2-3-1 被试者 |
2-3-2 实验仪器 |
2-3-3 刺激材料 |
2-3-4 刺激的呈现 |
2-3-5 任务和步骤 |
2-3-5 脑电记录 |
2-3-6 数据分析 |
2-3-7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5-1 关于P2,P1,N1 |
2-5-2 关于P300 |
2-5-3 关于慢波 |
§2-6 结论 |
第三章 积极和消极情绪下 ERP 成分的比较 |
§3-1 引言 |
§3-2 情绪图片 |
§3-3 实验设计 |
3-3-1 刺激材料 |
3-3-2 刺激的呈现 |
3-3-3 任务和步骤 |
3-3-4 脑电记录 |
3-3-5 数据分析 |
3-3-6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Effect of renewed SS-cream on sp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 in rabbits(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杨毅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面神经切除后运动皮层面区与合谷穴区神经投射研究[D]. 张文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高浓度弹力蛋白酶低压力下腔内灌注制备兔腹主动脉瘤模型[J]. 闫云峰,赵全明,李昕禾,聂毛晓.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06)
- [4]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早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马永涛. 山东大学, 2014(11)
- [5]不同压迫速率下羊颈脊髓病理变化的研究[D]. 高山松. 山西医科大学, 2013(S1)
- [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D]. 裴少保.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7]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选择及温热灌注化疗安全性的研究[D]. 王斌. 苏州大学, 2009(10)
- [8]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卢培刚.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9]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不同情绪下认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宋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