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义[1](2020)在《吴越铸剑三绝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兵器质量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加之当时王公贵族大兴佩剑之风,兵器铸造技术迅速提升,其中尤以吴越兵器冠绝一时。《周礼·考工记》载:"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庄子·刻意》载:"夫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地,宝之至也。"出土文物也证明,吴越诸侯拥有的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
徐吉峰[2](2020)在《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时期,中央王朝对周边诸侯国的控制力渐弱,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战争频繁,众多小国也被迫跟随大国进行各类战争。各国大力发展军力,铸造先进的兵器。滕州地区的滕、薛、小邾等国同样也被裹挟进了这场持续数百年的战争,留下了大量青铜兵器。对这一时期的铜兵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于廓清滕州地区青铜兵器的发展演变,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的演变,以及社会政治和战争方式的改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选题原因及意义介绍滕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对本地区青铜兵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简述。第二章:铜兵器出土情况和出土区域分析。出土情况可分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出自正式发掘的东周墓地中;第二种情况是滕州市博物馆馆藏征集、拨交的文物。区域分析是对兵器出土地点的原因分析。第三章:滕州地区东周青铜兵器类型学研究及分期。本文将能够获取的出土和征集的青铜兵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探索本地区青铜兵器的发展演变规律。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兵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对青铜兵器的组合、铭文、文化因素及铸造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结语。对前述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
冯修文[3](2020)在《楚剑与汉剑装饰艺术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剑为“百兵之君,君子之器”先秦两汉时期对剑的赞美数不胜数。剑不仅是战场上的冷兵器,它还为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在长期的发展中,楚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作为其文化支撑。先秦两汉时期的剑器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兵器,在其物质载体的背后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彪悍尚武的精神孕育了楚人的好剑之风、葬剑之俗直至汉代的佩剑之制,独特的剑文化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表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人在剑器的装饰上无所不用其极,这些剑器装饰华丽工艺精湛且富有特色。工艺上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诸如错金银工艺、防腐防锈工艺、粘合技术、玻璃制造技术、漆器艺术等科技与艺术。可以说,剑器更是集冶金、漆器、美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工艺美术集大成者”,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艺术、工艺技术的最高最精炼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以楚汉剑器装饰艺术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二者的剑器本身如剑柄、剑鞘、剑刃进行细致比较,装具比较分析如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等。分析其装饰艺术,装饰风格特点。对其材质、制作工艺、器物形制、纹饰、功能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与对比,并且结合楚汉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需要、经济因素、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试论证楚汉剑器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二者之间存在传承的可能性。
王颖琛[4](2020)在《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之一,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金属技术高度发达,并逐步控制长江流域重要矿源。湖北宜昌当阳曹家岗M5与赵巷M12以及河南新蔡葛陵均为东周时期楚墓,墓内出土了大量金、铜以及铅锡制薄片状装饰品。这些饰片制作精美,数量较大,体现出与先秦时期铸造青铜器物完全不同的技术风格。本论文以该类薄片金属制品为研究对象,结合金相观察、成分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同时进行模拟制造实验,探讨了东周时期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制品的制作方法、区域性特征及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与物料关系等问题。该类器物均由较厚的金属片与外层覆盖的金属箔组成。成分分析与金相组织观察结果显示:金属片相对较厚,材质主要有铅锡青铜和铅锡合金两类,也有少量纯锡制品;金属箔表面多有精美纹饰,厚度可低至数微米,材质可见金银合金与纯锡,有极少的银箔(均出自葛陵楚墓)与铅锡箔。箔与片的组合形式主要为金箔与青铜片、以及锡箔与铅锡片,同时还有金箔装饰锡片、锡箔装饰锡片、铅锡箔装饰铅锡片等少数组合方式。根据工艺观察和分析结果知该类箔与片均由锻造制成,金箔与锡箔表面的纹饰图案较为复杂,但均可分解为较小的线条单元或点,其内有明显加工工具痕迹。通过痕迹观察以及模拟实验,推测这类薄片制品制作流程应当为:锻造加工出箔与片、裁剪出形状、刻画纹饰、包箔与冲孔、系缀至其他器物表面。其中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锡片的制作流程与湖北宜昌地区两处墓葬稍有区别。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的结果显示赵巷M12及曹家岗M5出土锡与铅锡合金器物的同位素比值分布与东周时期其他地区出土铜器比值存在差异,与葛陵楚墓出土的器物数据也差距较大,表明楚文化地区使用的这些锡器或铅锡器可能有不同的矿料来源。楚文化地区出土的这类金属薄片制品主要用作车马饰与甲饰。类似的器物在西北地区、北方草原文化区以及中国东南部的越文化区都有发现。铅锡合金片与锡箔的组合使用在先秦时期较为少见,几乎只见于东周时期楚国范围内。此时大量薄片饰品的使用以及各类锡器的出现,说明金属技术发展到此时,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材质类型、制作技术、矿料使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显着的多样性特征。这与东周时期政治分化加剧、礼制衰退、区域互动频繁关系密切,也与手工业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王晓美[5](2019)在《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是指吴越文化圈各国(本文主要包括吴、越、徐、锺离四国)之人在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从时间范围上说,它涵盖了从西周成王世到楚灭越之际的这一历史阶段;从内容上说,它包括确定无疑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和根据出土地、铭文字体、器型等参考点合理推测其国别属吴越文化圈的铜器铭文。目前已发表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有380件,本文对这些铜器铭文进行了逐一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表,这将爲学界提供一部较爲全面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汇编着录、铭文释读以及史实考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吴越文化圈的内涵、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本文的研究方法、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是对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分爲吴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越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徐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钟离国金文的整理研究、存疑器的整理研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主要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所见的国名、地名、职官名、人名、铜器自名、战争、通婚情况等史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作了史料索引表。
张玲[6](2019)在《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文中提出吴越地区的青铜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是吴越地区及周边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以及其他区域出土的具有典型的吴越式特点的青铜剑。本文主要是从青铜剑的形制分析和序列演变分析,探讨吴越地区青铜剑的特点。结合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吴越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矿料来源分析,探讨吴越青铜剑精良的原因。通过观察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外的流动,分析吴越地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文章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述研究的范围为两周时期的吴越地区,及周边文化属性较一致的部分地区。研究对象为吴越及周边地区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第二章,从吴越地区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资料出发,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形制和年代进行分类介绍。将青铜剑分为A型扉耳剑、B型窄格剑、C型厚格剑、D型扁茎无格无首剑,及少见的其他种类剑。通过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资料分期断代,对比各型剑的演变序列及演变关系,确认A型扉耳剑的最早发现年代为商代晚期,C型厚格剑的最早发现年代为商周之际,且都出土或采集于浙江地区,因此判断A型扉耳剑和C型厚格剑的最早源头在浙江地区,B型窄格剑始现于西周中晚期,应承继于A型剑,D型无格无首剑来源于其它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吴越地区青铜剑的因素;第三章,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和矿料来源进行分析,探讨吴越青铜剑精良的原因是高超的冶铸技术和丰富的矿料来源;第四章,通过对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与其他兵器组合进行分析,结合当时青铜剑的形制,可以较明确的看出战争对青铜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青铜剑技术的进步又对战争形式的改变起推动作用;第五章,主要是通过吴越青铜剑的出土范围,观察青铜剑的流动,探讨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外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语,通过形制分析和序列演变,确定吴越地区的A型扉耳剑、B型窄格剑、C型厚格剑,均是吴越地区自主发展起来的青铜剑型。A型扉耳剑、C型厚格剑的早期剑式,都是出土在属于越族的浙江地区,由南向北传播,吴越地区在商周时期就拥有先进的冶铸技术和丰富的矿料来源,文章得出结论认为吴越地区的青铜剑是西周时期自主发展起来的青铜剑系,浙江地区应为最早冶铸青铜剑的地区之一,越国的青铜剑铸造早于吴国,铸造技术较吴国高超或在伯仲之间,吴、越共同创造了东周时期流行于列国的吴越式青铜剑。
王震[7](2018)在《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的吴越式兵器及其来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为东周时期齐国墓葬,出土了大量吴越风格青铜兵器。关于其国属和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吴国馈赠品、战利品、部分为利用吴国技术在本地铸造等不同观点。考察、分析这批兵器的形制特征、金相成分和铸造技术,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推知这批兵器大多呈现吴越式风格,但也有部分具有越、齐、楚特征;部分兵器为流入的战利品,但也有部分是在新泰本地铸造。
高守雷,张童心,范金辉[8](2018)在《浅议中国古代青铜剑的铸造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概述了青铜剑的发展历史,探讨了青铜剑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青铜剑合金元素配比的特点,指出在东周时期铸剑工匠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青铜合金成分配比与力学性能和铸造工艺性的关系,并能娴熟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从模型和外范制作、合金熔炼、浇铸方法和铸后修整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青铜剑的铸造技术。
刘爽[9](2015)在《东周时期的楚剑及其文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以东周时期的楚剑为研究对象,对楚剑的考古发现、楚剑与楚科技、楚剑与楚风俗、楚剑与楚文艺等问题进行细致地探讨。目前,东周时期的剑绝大多数都出自于楚墓。通过对这些楚剑的统计分析,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剑具有数量少、时间早、分布零散、形制粗糙但又较齐全等特点;战国时期的楚剑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分布时间与空间的集中性强、保存较完好等特点。楚剑在材质上可以分为铜剑、铁剑、木剑和其他材质的剑器四种,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楚国木剑;在形制上可以分为柱脊剑、空茎剑、实茎剑和扁茎剑四种样式,笔者论述了楚剑各类型的特点,并从中得出楚剑形制的演变规律。楚剑中所蕴含的科技成分是楚国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楚国高超的铸剑技术和优美的剑器装饰都体现了楚国在兵器制造方面的科技水平,尤以复合剑铸造技术和钢剑铁剑铸造技术为代表。从楚剑的优美装饰中也可以找到诸如错金银工艺、防腐防锈工艺、粘合技术、玻璃制造技术等科技上的闪光点。楚剑不仅是战场上的冷兵器,它还为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在长期的发展中,楚人形成了好剑之风,表现为楚人的佩剑之习、赠剑之俗、抚剑之殇、葬剑之尚和剑术之精,笔者将从自然环境、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军事原因、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六个方面分析楚人好剑之风形成的原因。楚人的好剑之风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楚国的社会风俗,更是一种大国气度和强国气势。楚剑不仅有物质载体,还有抽象的意象。从神话传说、庄子散文和屈骚辞赋中,我们可以发现楚国剑意象的痕迹;从楚国的绘画、雕塑和歌舞中,我们可以品味楚国剑意象的神韵。在分析大量材料后,笔者发现楚国的剑意象对后世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楚剑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在先秦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更为全面、更为立体地展现了楚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对东周时期楚剑及其文化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楚文化的内涵和地位,认识楚文化的璀璨和光辉。
丁忠明,吴来明,刘延常,曲传刚,穆红梅[10](2014)在《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新泰周家庄出土了东周时期大量带有吴国特征的兵器,其中尤以青铜剑最具特色。为探讨东周同心圆剑首与剑茎的连接方式和连接结构,采用X射线探伤机、CT检测了3把同心圆首剑。检测结果显示3把同心圆首剑采用了2种铸造技术,即浑铸技术、铸接技术。其中2把铸接的同心圆首剑分别用2段式和3段式铸接成形。文章首次用CT清晰地展示了2把铸接的同心圆首上设置的榫头形状及分布状况。讨论了古代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的多样性、灵活性,说明了当时青铜连接技术已经非常娴熟、高超。
二、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青铜兵器出土情况及分布区域分析 |
第一节 青铜兵器出土情况 |
第二节 分布区域分析 |
第三章 青铜兵器的类型学分析及断代 |
第一节 典型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
第二节 兵器分期及断代 |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
第一节 兵器组合问题 |
第二节 兵器铭文问题 |
第三节 外来文化因素问题 |
第四节 兵器铸造工艺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楚剑与汉剑装饰艺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2 楚汉时期的剑与文化概述 |
2.1 楚地剑器 |
2.2 楚汉好剑之风 |
2.3 楚地剑器的考古发现 |
3 楚剑与汉剑剑器装饰的比较 |
3.1 剑身装饰比较 |
3.2 剑鞘装饰比较 |
3.3 剑柄装饰 |
4 楚剑与汉剑的装具装饰比较 |
4.1 剑首装饰 |
4.2 剑格装饰 |
4.3 剑璏装饰 |
4.4 剑珌装饰 |
5 楚剑与汉剑承袭关系浅论 |
5.1 楚剑与汉剑的的装饰特点 |
5.2 汉剑与楚剑的种类与联系 |
5.3 汉剑对楚剑装饰的吸收与发展 |
5.4 汉承楚的文化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笔者仿制楚剑与汉剑图片资料 |
(4)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楚文化及其金属技术的研究 |
2.1.1 楚文化的界定 |
2.1.2 楚文化青铜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
2.2 先秦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考古发现 |
2.2.1 商至西周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发现 |
2.2.2 楚文化遗址出土薄片金属制品 |
2.3 先秦时期金属锻造技术研究概述 |
2.3.1 早期铜器锻造技术研究简述 |
2.3.2 商周锻造技术研究进展 |
2.4 先秦时期的锡器发现及其对锡金属的使用 |
2.4.1 锡器的考古发现 |
2.4.2 锡料的使用与来源研究 |
2.4.3 铅、锡同位素及相关技术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路线 |
3.2.2 分析方法 |
3.3 样品采集 |
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金相与成分分析 |
4.1 当阳曹家岗墓地M5 |
4.1.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1.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 当阳赵巷楚墓M12 |
4.2.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3 铜片饰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4 弹簧形器成分与金相分析 |
4.3 新蔡葛陵楚墓 |
4.3.1 金箔银箔成分分析 |
4.3.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4 小结 |
5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制作加工工艺研究 |
5.1 制作加工工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
5.1.1 表面加工工艺与纹饰 |
5.1.2 修补连接工艺 |
5.1.3 打孔痕迹 |
5.1.4 剪裁与成形 |
5.1.5 整体加工工艺 |
5.2 显微厚度测量 |
5.2.1 显微厚度测量方法 |
5.2.2 厚度测量结果 |
6 楚文化锡与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 |
7 相关问题讨论 |
7.1 薄片金属器的加工工艺的探索: 模拟实验 |
7.1.1 锡与铅锡合金的模拟锻造 |
7.1.2 纹饰加工模拟实验 |
7.1.3 箔、片组合连接模拟实验 |
7.1.4 加工量模拟实验 |
7.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技术特征 |
7.2.1 箔与片区分的问题 |
7.2.2 楚文化出土装饰类薄片的技术特征 |
7.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性特征 |
7.3.1 薄片金属器的用途分类 |
7.3.2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特征 |
7.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广泛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 |
7.4.1 东周时期金属技术的多样化与锻造技术的发展 |
7.4.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发展与周边关系 |
7.4.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所反映的社会等级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早商及以前的锻造铜器 |
附录B 先秦锡器出土情况 |
附录C 赵巷M12金相组织分析结果 |
附录D 赵巷M12部分铜质片饰工艺观察结果 |
附录E 显微厚度测量结果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研究概述 |
第二章 吴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
诸樊及其子 |
余祭(句余) |
余昧 |
季札及其子 |
吴王州于 |
阖闾 |
夫差 |
其他吴国器 |
第三章 越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
句践 |
与夷(鼫与) |
不寿 |
朱句 |
越王翳(不光) |
诸咎 |
初无余 |
其他越国器 |
第四章 徐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
徐王粮及其子孙 |
徐王庚 |
徐王子旃 |
徐王又 |
义楚即其子 |
其他徐国器 |
第五章 锺离国金文整理研究 |
锺离君柏 |
季子康 |
其他锺离国铜器 |
第六章 存疑器物 |
西周时期 |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
附录 |
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集录 |
一、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的国名索引表 |
二、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地名索引表 |
三、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职官名索引表 |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人名索引表 |
五、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表 |
六、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战争索引表 |
七、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通婚情况索引表 |
着录引用书目简称表 |
本文收录铜器索引表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鸟虫书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後记 |
(6)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对象及地理范围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以往研究综述 |
1.3.1 类型分析及年代推定 |
1.3.2 铭文研究 |
1.3.3 纹饰研究 |
1.3.4 铸造技术和矿冶分布研究 |
1.3.5 起源研究 |
1.3.6 器物组合研究及其他方面 |
1.4 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存在的问题 |
2 吴越地区青铜剑形制分析 |
2.1 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的类型 |
2.1.1 A型扉耳剑 |
2.1.2 B型薄格剑 |
2.1.3 C型厚格剑 |
2.1.4 D型无格无首剑 |
2.1.5 E型其它类剑 |
2.2 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的分期 |
2.2.1 A型扉耳剑的年代 |
2.2.2 B型薄格剑的年代 |
2.2.3 C型厚格剑的年代 |
2.2.4 D型无格无首剑的年代 |
2.3 吴越式青铜剑的演变序列 |
2.4 小结 |
3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分析 |
3.1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分析 |
3.1.1 吴越地区青铜剑陶范及铸造遗址 |
3.1.2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合金配比 |
3.1.3 吴越地区青铜剑使用铸造技术 |
3.1.4 吴越地区青铜剑铭文的制作方法 |
3.2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矿料来源分析 |
3.3 小结 |
4 吴越地区青铜剑与共出土兵器的组合分析 |
4.1 吴越地区青铜剑与共出土兵器的组合 |
4.2 小结 |
5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流动分析 |
5.1 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的流动 |
5.2 青铜剑在吴越地区之外的流动 |
5.3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的吴越式兵器及其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家庄墓地出土的吴越式兵器 |
二、周家庄墓地吴越式兵器的来源 |
三、结语 |
(8)浅议中国古代青铜剑的铸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铜剑发展概述 |
2 青铜剑的合金成分 |
3 青铜剑的铸造工艺 |
3.1 制作模型和外范 |
3.2 合金熔炼 |
3.3 浇铸成型 |
3.4 后续修整 |
4 结束语 |
(9)东周时期的楚剑及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关于东周时期剑文化的研究 |
2、关于楚国剑文化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1、研究方法 |
2、写作思路 |
(四)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一、东周时期的剑 |
二、楚剑的考古发现 |
(一) 出土楚剑的分布特点 |
1、春秋时期楚剑出土概况 |
2、战国时期楚剑出土概况 |
(二) 出土楚剑的分类情况 |
1、楚剑的材质分类 |
2、楚剑的形制分类 |
三、楚剑的铸造工艺 |
(一) 高超的铸剑技术 |
1、楚剑铸造的一般流程 |
2、复合剑铸造技术 |
3、铁剑钢剑铸造技术 |
(二) 优美的剑器装饰 |
1、楚剑纹饰 |
2、表面处理技术 |
3、楚剑装饰品 |
四、楚剑与楚风俗 |
(一) 楚国好剑之风的具体表现 |
1、佩剑之习 |
2、赠剑之俗 |
3、抚剑之殇 |
4、葬剑之尚 |
5、剑术之精 |
(二) 楚人好剑之风的形成原因 |
1、自然环境 |
2、历史原因 |
3、经济原因 |
4、军事原因 |
5、社会原因 |
6、主观原因 |
五、楚剑与楚文艺 |
(一) 楚剑与楚国的文学 |
1、楚剑与神话传说 |
2、楚剑与庄子散文 |
3、楚剑与屈骚辞赋 |
(二) 楚剑与楚国的艺术 |
1、楚剑与楚国绘画 |
2、楚剑与楚国雕塑 |
3、楚剑与楚国歌舞 |
余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和方法 |
1.1 样品概况 |
1.2 仪器设备及参数 |
2 分析结果 |
2.1 M61:3青铜剑 |
2.1.1 X射线探伤检测 |
2.1.2 CT检测结果 |
2.2 M2:24青铜剑 |
2.2.1 X射线探伤检测 |
2.2.2 CT检测结果 |
2.3 M1:55青铜剑 |
2.3.1 X射线探伤检测 |
2.3.2 CT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连接方法 |
3.2 榫头设计 |
3.3 复合陶范法 |
4 结论 |
四、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吴越铸剑三绝研究新进展[J]. 程义. 大众考古, 2020(12)
- [2]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D]. 徐吉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3]楚剑与汉剑装饰艺术对比研究[D]. 冯修文.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1)
- [4]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D]. 王颖琛.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王晓美. 西南大学, 2019(06)
- [6]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D]. 张玲.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7]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的吴越式兵器及其来源[J]. 王震. 东南文化, 2018(05)
- [8]浅议中国古代青铜剑的铸造技术[J]. 高守雷,张童心,范金辉. 铸造技术, 2018(04)
- [9]东周时期的楚剑及其文化[D]. 刘爽.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10]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J]. 丁忠明,吴来明,刘延常,曲传刚,穆红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