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政府之声(论文文献综述)
宋红岩[1](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提出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王丽娜[2](2020)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问题不断显现,由此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推动互联网监管部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诸多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中,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凭借其治理的快速和有效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种重要治理选择,同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不同时期的全局性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案例,纵向勾勒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历程;界定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厘清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分析其治理主体的构成,对其治理客体进行分类,并分析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此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和过渡性,对治理的效果评价和价值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具有过渡性特点,体现在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并存,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反复重叠,治理中运动性治理和常规化治理相冲突等方面;就其治理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初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显现出治理速度快、治理效果好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问题的增多,其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治理违规现象多及治理内卷化等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它的评价从最初的肯定其治理有效性转向对其弊端的多方诟病;鉴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存在的底层逻辑和规定性,本文认为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再评价: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行动催生的规则在不断导正其治理行为偏差;要看到其治理行动中输送的制度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作用;要看到其法治化转型对互联网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求在增加;要看到其制度供给背后的法治追求和治理理念的转型努力;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维护治理对象的相关权利的客观结果。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是不顾其弊端而默守陈规,恰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面临着的法律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主体经常不能协调好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导致治理中多元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另外,治理中所依据的法律文本缺失和模糊导致治理的法律规制中出现较多困难。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同质化困境、复合性困境和权威性困境亟待解决;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客体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框架内,受到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影响,导致互联网优势的发挥、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治理主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都受到极大限制。上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所面临的多种困境使得其合理转型变得非常迫切。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方向而言,法治中国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和公共治理理念引入等背景和因素都指向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这一解决之道。具体而言,要转变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观念,走出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治理中的法制输送机制,包括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文本输送机制和法律制度输送机制,从而推动互联网法的完备化、制度化、体系化和均衡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互联网法的良好执行、适用、遵守和互联网法的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的治理学习机制和技术再塑机制,共同推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
夏明杰[3](2020)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的子课题,主要从生态层面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展开研究,并最终聚焦于具体的开放空间部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城市西部两条生态带之间,连接着西湖、西溪湿地、和睦水乡湿地、南湖、青山湖等重要生态节点,拥有着杭州最为优越的生态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历了城市自发发展与人为规划的两个阶段,不仅孕育了完整的“互联网+”创新生态,而且产生了大量丰富有趣且具备活力的空间,展现出了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共赢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创异”两字来定义这里展现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以“创异型”工作社区指代该区域独特的“互联网+”新兴产业空间。过往产业空间(园区)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关注生活、生产、服务等空间的组织,尚少有将生态纳入同等位置进行考量。但随着“互联网+”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生态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研发人群创新思维,缓解精神压力,或将在“互联网+”产业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特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领域物质形态方面最能体现生态思想的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探讨研究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鉴于科创大走廊22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文章首先借助GIS技术对大走廊内的开放空间进行分类整理,从分布特征上对开放空间进行初步解读。然后结合蒋村单元、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与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三处“创异型”工作社区案例,总结开放空间在“创异型”工作社区空间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关系,文章将基于大走廊的各类开放空间面积数据与区域企业规模、楼盘价格、酒店价格及数量等多类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从区域企业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角度对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与论证。通过研究与分析显示:1)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互联网+”产业空间均选址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并临近高校园区,以城市公园作为区域绿芯,以交通绿轴作为产业发展动脉,通过河流、广场等要素组织单个地块内的空间布局。2)部分开放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创异”空间提供创新动力,对“创异型”工作社区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统计表明湿地面积、公园面积、广场面积与区域的“互联网+”企业规模人数、楼盘均价、酒店数量间展现出了显着的正向关系。故文章认为,开放空间既影响了“创异型”工作社区的选址与设计,更能够支撑“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互联网+”产业空间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林亚萍[4](2020)在《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在政策倡导的影响下,电子商务创业迅速成为中国发展的热点,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陶瓷产业特色和陶瓷文化优势,德化县的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占据了全国80%的茶具市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与此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实现政府对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监管势在必行。本文以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概况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府监管现状,研究得出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存在着监管机制不顺畅、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有效性不强、监管措施缺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监管模式存在弊端、监管队伍和手段不足、监管理念存在误区、失信制约机制尚未健全等。在借鉴江苏省沭阳县花木产业电子商务“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和杭州市余杭区推进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引导多方参与协助监督等途径,促进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祁鸣[5](2019)在《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和流通方式,都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把握电子商务产业等互联网经济发展浪潮下的新机遇,进一步带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扬州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政府在发展电子商务中职能与作用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研究与摘选,介绍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理论,解释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为本文研究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本文研究了扬州市政府在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作用,对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总结,对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扬州市政府的具体作用有,制定发展的政府指导方针、强化全社会电子商务意识、对市场的调控干预、创造良好的经济生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存在问题,主要在指导方针定位模糊、带动效应未达预期、调控干预不够精准、载体匹配度不高、对人才的培育和吸引不够重视等方面。结合政府干预市场、政府经济职能等相关公共管理理论,得出政府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与“道德风险”、全能型政府思维制约、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型政府治理能力尚未健全等原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政府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案例与启示,提出了完善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的具体改进对策,明晰产业发展的定位、提升全社会发展共识、提升调控干预的水平、重塑载体功能、围绕人才打造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若干举措。
刘晓阳[6](2019)在《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提出,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将农村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村——淘宝村。淘宝村作为“互联网+农村”的典型产物,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淘宝村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同时关于淘宝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使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淘宝村集聚过程、集聚机理研究相对缺乏。河南省淘宝村个数占据中西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数量,其淘宝村的繁荣发展对提升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淘宝村的加速崛起。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选取2016年河南省13个淘宝村作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问卷数据,运用最邻近距离法、空间可视化、逐步回归等方法探讨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从河南省淘宝村网集聚类型看,主要分为“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四种类型。其中,“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是指在当地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网商通过购买当地优势企业的商品所有权并在电商平台转售出去而形成淘宝村的类型。“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是指在政府和闪讯公司的合作和引导下,依托于当地特有产品,对村民进行短时期的网店经营培训,从而发展成为淘宝村。“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是指基于当地产业基础,通过网商带头人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方式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淘宝村。“专业市场+资源优势”是指在拥有当地特有资源的基础上,依赖附近专业市场充足的货源,并在能人示范效应带动下,形成淘宝村网商集聚。(2)从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过程看,整体上划分为前期萌芽阶段与后期扩散阶段,但由于每个淘宝村发育时间、驱动因素等不同,因此各个淘宝村的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淘宝村网商发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发形成的淘宝村,其发展过程主要划分为萌芽阶段和扩张阶段。在萌芽初期,一批凭借敢闯敢拼的精神的创业能人率先开设淘宝店,通过对网店经营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取得成功。在扩张阶段,在能人效应的影响下,村民通过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方式传播和扩散,促进网商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类是依托政府支持,与闪讯公司进行合作,对村民进行网商经营的培训,在短时间内形成淘宝村。(3)从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看,在淘宝村网商空间特征方面,桑坡村、石佛寺村与贺庄村、郭店村、马屯村的网商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霍庄村、和尚杨村、平乐村、掘山村的网商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其余淘宝村的网商在空间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从空间演化过程看,河南省淘宝村的网商由零散点状分布,逐渐通过亲朋关系、地缘关系等方式传播,并在空间上呈现出无序扩散的状态,最后形成淘宝村网商集聚;从空间分布位置看,依托于当地企业和交通条件,考虑到产品的运输条件,淘宝村网商主要在靠近企业或市场和村内交通主干道两侧集中分布。(4)从河南省淘宝村网集聚机理看,淘宝村网商集聚主要是在农户、社会网络、产业基础、互联网环境、政府行为等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农户是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关键力量,开创者的成功为村民提供了示范效应,带动村民之间传播和扩散;社会网络促使淘宝村网商加速扩散,是推动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基础是淘宝村网商发展的先决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电商环境与电商平台的发展促进了淘宝村网商的产生,为淘宝村网商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销售平台;政府行为是引导淘宝村网商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淘宝村网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资源和政策支持。
郭姝艳[7](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黄炜哲[8](2016)在《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迅速,规模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但是,由于我国消费者受到“免费”观念的影响,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此,重点关注典型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为例,运用了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比较分析与SWOT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信网天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其次,结合对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的分析总结,详细论述了当前我国各类别电子商务模式及其盈利模式;接着,深入研究信网天下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湘信韶山中小企业O2O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机制、盈利模式,分析总结湘信韶山中小企业O2O电子商务平台盈利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对其盈利模式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本文认为,充分发挥自身媒体优势、以B2C+O2O为主的湘信韶山中小企业O2O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在未来电子商务领域大放异彩
二、电子商务政府之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政府之声(论文提纲范文)
(1)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
(一)口传媒介 |
(二)文字印刷媒介 |
(三)电子媒介 |
(四)网络媒介 |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
(一)微媒介的界定 |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
(一)生存方式内涵 |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
一、“微”政治的出现 |
(一)“微”政治的内涵 |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
(一)全景敞视机制 |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
(一)审美泛化 |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
(三)审美认知错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作为行动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及现状 |
一、常规行政管理方式被移植 |
二、运动式行政监管日见成效 |
三、运动式行政监管趋于成熟 |
四、运动式行政监管纵深发展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界定 |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
二、管理行政与治理行政 |
三、互联网治理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动逻辑 |
一、行政主体的主导性 |
二、行政方式的强制性 |
三、秩序优位的导向性 |
第二章 作为规制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 |
一、管制型行政传统和秩序追求 |
二、制度资源不足的外部局限性 |
三、互联网典型事件爆发的刺激 |
四、行政路径依赖的消极性因素 |
五、治理主体选择的积极性因素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 |
一、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 |
二、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繁复重叠 |
三、运动治理与常态治理时有冲突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过渡性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与职权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客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
三、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及其实施机制 |
第四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结果评价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正向结果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负向结果 |
第五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 |
一、对治理价值的正面评价 |
二、对治理价值的负面评价 |
三、治理的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
第三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困境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法律困境 |
一、治理的法律价值平衡之难 |
二、治理的法律规制文本之失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体困境 |
一、治理主体的构成同质和单一 |
二、治理主体内部行政协调不良 |
三、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日趋弱化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客体间的相对困境 |
一、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思维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发挥 |
二、运动式治理的分割治理阻碍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
第四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 |
一、法治中国建设指引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二、公共治理理念影响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三、互联网法治建设引导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目标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健全化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良好实施 |
第五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
一、治理的法律观念的转型路径 |
二、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 |
三、治理主客体间相对性困境的缓解路径 |
第二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法制输送机制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文本输送机制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输送机制 |
第三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配套机制 |
一、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治理学习机制 |
二、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技术反塑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科创空间建设 |
1.1.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州城市发展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互联网+”新兴产业 |
1.2.2 科创空间 |
1.2.3 “创异型”工作社区 |
1.2.4 生态 |
1.2.5 开放空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科创空间案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科创大走廊整体开放空间结构研究 |
2.1 科创大走廊科创产业现状分析 |
2.1.1 杭州创新型城市定位 |
2.1.2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
2.1.3 杭州科创产业战略布局 |
2.1.4 科创大走廊交通结构现状 |
2.1.5 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分布 |
2.2 科创大走廊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2.2.1 杭州森林资源 |
2.2.2 杭州水系资源 |
2.2.3 杭州耕地资源 |
2.2.4 杭州绿地系统格局 |
2.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
2.3.1 科创大走廊整体概述 |
2.3.2 科创大走廊整体空间结构 |
2.3.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 |
3.1 蒋村单元案例研究 |
3.1.1 区域概况 |
3.1.2 开放空间 |
3.1.3 空间结构 |
3.2 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
3.2.1 区域概况 |
3.2.2 开放空间 |
3.2.3 空间结构 |
3.3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
3.3.1 区域概况 |
3.3.2 开放空间 |
3.3.3 空间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4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定量分析 |
4.1 数据准备 |
4.1.1 数据选取标准 |
4.1.2 样本选取标准 |
4.1.3 数据分析理论 |
4.2 科创大走廊区域数据解读 |
4.2.1 整体数据描述 |
4.2.2 板块数据取样 |
4.3 科创大走廊数据统计分析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线性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1.图索引 |
2.表索引 |
附录 |
附1.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数据汇总 |
(1) 公园 |
(2) 广场 |
(3) 其它点状开放空间 |
(4) 绿道 |
(5) 滨水空间 |
(6) 高校园区 |
(7) 重要生态节点 |
附2.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相关数据 |
(1) 科创企业数据 |
(2) 楼盘信息数据 |
(3) 酒店信息数据 |
作者简历 |
(4)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电子商务 |
二、政府监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府监管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一、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总体现状 |
二、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
三、德化县强化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方式与成效 |
一、完善技术应用支撑体系 |
二、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
三、开展网络市场巡查监测 |
四、严厉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
第四章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调查 |
一、访谈调查情况 |
二、问卷调查情况 |
第二节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机制不顺畅 |
二、监管力度不足 |
三、监管有效性不强 |
四、监管措施缺位 |
第三节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
二、监管队伍和手段不足 |
三、监管理念存在误区 |
四、失信制约机制尚未健全 |
第五章 江苏沭阳县和杭州余杭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江苏沭阳县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经验 |
一、沭阳县花木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二、沭阳县花木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措施 |
三、沭阳县花木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成效 |
第二节 杭州市余杭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经验 |
一、余杭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二、余杭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措施 |
三、余杭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成效 |
第三节 江苏沭阳县和杭州市余杭区电子商务监管的启示 |
一、沭阳县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监管机制 |
二、余杭区推进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 |
第六章 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
一、完善经营主体数据库 |
二、健全监管工作协作体系 |
三、推进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 |
第二节 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
一、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 |
二、培育监管专业人才队伍 |
三、转变监管理念 |
四、增强各地区监管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三节 引导多方参与协助监督 |
一、保持政企良性互动 |
二、支持行业组织自治 |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访谈提纲 |
附录B: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政府监管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5)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1.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研究 |
2.政府发展电子商务职能的研究 |
3.政府发展电子商务作用的研究 |
4.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证分析法 |
3.比较分析法 |
4.个案调研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难点 |
2.研究创新点 |
二、地方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一)概念界定 |
1.电子商务产业 |
2.地方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 |
(二)理论支撑 |
1.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
2.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三、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作用与成效 |
(一)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作用 |
1.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政府指导方针 |
2.通过正面市场预期带动市场主体具体行动 |
3.通过目标奖励、成本补贴等市场机制实施调控干预 |
4.通过载体建设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
5.在物流、金融、人才、监管、推广等方面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二)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成效 |
1.指导作用明显,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
2.市场动能迸发,相关产业成为全社会发展共识 |
3.调控干预有效,内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
四、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指导方针定位模糊 |
2.带动效应未达预期 |
3.调控干预不够精准 |
4.载体功能匹配度不高 |
5.对人才的培育和吸引不够重视 |
(二)制约政府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 |
1.政府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
2.“利益博弈”与“道德风险”蕴含政府失灵风险 |
3.全能型政府思维制约了形成社会组织推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
4.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型政府治理能力尚未健全 |
五、完善扬州市政府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的对策 |
(一)国内外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案例与启示 |
1.国外案例 |
2.国内案例 |
3.总结 |
(二)完善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的对策 |
1.明晰产业发展的定位 |
2.提升全社会发展共识 |
3.提升调控干预的水平 |
4.重塑载体功能 |
5.围绕人才打造外部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数据来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电子商务的研究 |
2.2.2 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 |
2.2.3 专业村形成机理的研究 |
2.2.4 淘宝村演化过程研究 |
2.2.5 淘宝村集聚的影响因素 |
2.3 研究评述 |
3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辨析 |
3.2 理论基础 |
3.2.1 创新扩散理论 |
3.2.2 路径依赖理论 |
3.2.3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
3.3 分析框架 |
4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分析 |
4.1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类型划分 |
4.2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过程 |
4.2.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3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5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机理 |
5.1 四种类型下的淘宝村网商集聚机理 |
5.1.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 |
5.1.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 |
5.1.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 |
5.1.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 |
5.2 河南省淘宝村整体网商集聚机理 |
5.2.1 农户“动机-利益-共赢”的意识是网商集聚的关键力量 |
5.2.2 “亲缘、血缘、地缘”的网络关系促使淘宝村网商加速扩散 |
5.2.3 特色的产业基础优势是淘宝村网商发展的先决条件 |
5.2.4 蓬勃发展的电商环境促进了淘宝村网商集聚的产生 |
5.2.5 “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行为是淘宝村网商集聚的重要支撑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及不足 |
6.2.1 创新点 |
6.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2 论文预期成果 |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
2.2.2 新闻话语分析 |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Ⅰ |
附录Ⅱ |
(8)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主要内容 |
2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
2.1 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分析 |
2.2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实现机制 |
2.2.1 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分析 |
2.2.2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 |
3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的选择分析 |
3.1 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
3.1.1 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2 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格局 |
3.1.3 我国B2C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O2O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
3.2.1 我国O2O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2.2 我国O2O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2.3 和其它电子商务模式相比,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 |
4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选择 |
4.1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简介 |
4.2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 |
4.3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的盈利模式分析 |
4.4 影响公司电子商务及盈利模式的因素分析 |
4.4.1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运作的优势分析 |
4.4.2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运作的劣势分析 |
4.4.3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运作的机会分析 |
4.4.4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运作的威胁分析 |
5 提升电子商务对公司盈利贡献的突破与策略分析 |
5.1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设计遵循科学的原则 |
5.2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面对挑战设计相适应的对策 |
5.3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设计了全面的运作模式 |
5.3.1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WEB端运营策略 |
5.3.2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移动端运营策略 |
5.3.3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网站设计 |
5.4 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线下的阶段性的运作模式吸引商家入驻 |
5.5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用会员激励制度扩大用户规模 |
5.6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盈利模式分析 |
5.7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盈利特征分析 |
5.7.1 以在线支付为支撑的利润来源 |
5.7.2 以全方位广告宣传为核心的利润点 |
5.7.3 以企业和个人为主的利润对象 |
5.7.4 以在线活动为主体的利润杠杆 |
5.7.5 以湖南日报、华声在线为依托的利润屏障 |
5.8 湖南信网天下中小企业O2O平台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子商务政府之声(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D]. 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 夏明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4]德化县陶瓷产业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研究[D]. 林亚萍. 华侨大学, 2020(01)
- [5]扬州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用研究[D]. 祁鸣.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6]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D]. 刘晓阳. 河南大学, 2019(01)
- [7]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湖南信网天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D]. 黄炜哲. 武汉纺织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