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斑东风螺的产卵及幼贝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沈铭辉[1](2016)在《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风螺(Babylonia)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东风螺科(Babyloniidae),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以及东南亚、日本和印度洋沿岸,因肉质鲜美、市场接受度高,而且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大,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具开发前景的优质海产腹足类之一。方斑东风螺和泥东风螺是我国常见的东风螺种类,对于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学以及多种组学进行研究,其结果不仅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指导意义。本研究采集了海南方斑东风螺、泰国方斑东风螺、海南方斑雌性与泰国方斑雄性杂交种、泰国方斑雌性与海南方斑雄性杂交种以及泥东风螺五种东风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这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进行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这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子的形态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方斑东风螺和泥东风螺的依据之一。另外,正反杂交种的精子形态基本上与亲本差异不大,但是在细微结构上与母本或者父本更相似。通过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比较,揭示了种间差异以及父母本与杂交种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东风螺的物种鉴别和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体中期(MV)、后期(LV)以及稚螺期(YS)的RNA样品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共获得495,795条转录本,424,075条unigene,共有142,593条unigene至少在七大数据库中的一个得到注释。GO富集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的三个阶段中,参与各种代谢过程的基因数目最多,说明在这些阶段中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十分旺盛。KEGG富集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的三个阶段中,参与核糖体通路、溶酶体通路的基因最多,说明在这些阶段中蛋白质合成以及免疫反应也十分活跃,以满足幼体发育的需求和应对各种病原体的攻击。利用Q-exactive对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的面盘幼体中期(ZRZ-Ⅲ)、末期(ZRZ-V)和稚螺期(ZRZ-VI)三个时期进行LC-MS/MS分析,结果中定性到的蛋白质共计5,583个,其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数目为1,419个。由GO功能注释的结果可知,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的蛋白质数量最多,多具有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由KEGG富集的结果可知,参与到核糖体通路、碳代谢通路和溶酶体通路的蛋白质数目最多,说明在方斑东风螺幼体的三个发育时期,蛋白质合成和免疫相关的活动十分旺盛,与转录组的结果十分一致。采用HILIC UHPLC-Q-TOF MS技术结合数据依赖采集方式对4组不同营养状态下的方斑东风螺幼体进行全谱分析,包括刚孵出带卵黄囊(DX2)、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DX3)、卵黄囊消失摄食24h(DX4)以及卵黄囊消失饥饿24h(DX5)。在获得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数据后,本研究采用XCMS对数据进行峰提取和代谢物鉴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状态下幼体的代谢谱发生了一定变化,并筛选了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以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5,79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74种有具体描述;在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5,62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62种有具体描述。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参与代谢通路、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抗生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的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差异变化。以方斑东风螺附着前面盘幼体(实验组E1及对照组C1)、附着后面盘幼体(实验组E2及对照组C2)和开始肉食性的稚螺(实验组E3及对照组C3)为研究对象,利用Q-exactiv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海水酸化暴露后东风螺幼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响应。通过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共计鉴定到720个蛋白质,245个蛋白质具有相对定量信息。结果表明,E2和C2组相比,总的差异蛋白数目最多为148个,而C1和E1之间差异蛋白质数目为57个,C3和E3差异蛋白质数目为26个。在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结果中,E1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核糖体、肌球蛋白复合体、线粒体;E1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核糖体、细胞质中细胞骨架。E2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核糖体、细胞质、线粒体、膜结构、内质网;E2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细胞质中细胞骨架。E3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细胞质;E3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综合利用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学手段对于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营养状态、不同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相关数据资源的空缺。本实验通过筛选获得了与方斑东风螺幼体贝壳形成和变态阶段与生长、消化、抗逆、免疫相关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蛋白,以及在幼体在不同营养状态下体内差异变化的代谢物,从组学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对方斑东风螺幼体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所处的不同状态下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代谢物组成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海洋腹足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罗俊标,骆明飞,李勇,郭建谊[2](2014)在《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8.58%,24.30%,30.08%,36.44%,42.64%和48.86%的配合饲料进行了试验。试验水温(28.5±1.5)℃,海水盐度1.0178±0.0008,pH值7.9±0.5,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各组中,当蛋白水平高于36.44%(IV组)时,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和壳宽增长率以及增重率均显着高于18.58%~30.08%组;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肉中水分、灰分和磷的含量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肉中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水平与增重率的变化关系,通过折线回归方程y1=5.573X-1.84(R2=0.922);y2=2.367X+135.33(R2=0.823)。可见,0.34~1.18 g方斑东风螺稚螺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添加水平为42.78%。
彭景书,戈贤平,李明,周文川,赵秋龙,徐跑,谢骏[3](2011)在《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1807)单孢子虫病进行了首次报道,对其病理学特征、流行季节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方斑东风螺被单孢子虫侵袭后,吻管、足肌、肠、消化腺、鳃、胃和肝等器官引起一系列病变。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上皮黏膜组织细胞布满该虫营养体和各发育期的多核质体,造成肠结缔组织呈现炎症反应。寄生部位病灶肿胀、混浊、坏死、崩解。
薛明,柯才焕,狄桂兰[4](2011)在《食物缺乏对方斑东风螺幼螺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室内模拟测定了方斑东风螺幼螺在禁食120 d中耗氧与氨氮排泄的连续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螺耗氧率呈指数式下降;排氨率先较快下降后有一定程度回升,实验结束时分别下降为对照的37.02%,75.32%。饥饿60 d前,氧氮比(O/N)较高(35.34~46.56),60~90 d有所下降(25.92~28.50),90 d后维持在一更低水平(13.33~19.80)。结果表明,饥饿90 d前幼螺主要以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90 d后则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并逐步加大蛋白质的动用量;幼螺通过减少活动和降低代谢以适应长期饥饿胁迫环境。
薛明,柯才焕,魏永杰[5](2010)在《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化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室内试验测定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体内生化组成、能值及消化系统主要消化酶活力的连续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螺体的水分与灰分含量逐渐上升,而蛋白质、脂肪及糖原含量和能值均呈下降趋势。胃、肠道与肝胰脏中脂肪酶总活力在饥饿10d时较对照组略有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淀粉酶总活力和蛋白酶总活力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降低。饥饿70d时,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分别降为对照的70.12%、63.66%、42.79%,脂肪酶与淀粉酶总活力在70—90d时迅速下降;各酶活力在90—120d均降至较低的水平。结果进一步显示,幼螺在饥饿前期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70d后加大对贮备蛋白质的动用量,而后期(90—120d)则以利用蛋白质为主;各消化酶活性在饥饿90d前快速下降,之后呈恒定状态。饥饿时螺体含水量可作为预测其营养状态的指标。
薛明,柯才焕,狄桂兰[6](2010)在《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形态和组织生化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室内实验测定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形态、组织生化成分及RNA/DNA比值的连续变化.结果显示,饥饿前期幼螺体重变幅较小,肝体比与体壳比下降迅速,三者分别于饥饿80、40、20d时显着地低于对照组,至饥饿120d时其降幅分别为22.33%、44.02%、30.39%.方斑东风螺在饥饿过程中,螺足肌与肝胰脏的水分含量分别从80.19%、48.44%上升至89.68%、63.97%;灰分含量分别从11.35%、8.92%增加至22.80%、16.52%;肝胰脏蛋白质含量从53.18%上升至56.65%.饥饿40d时,其足肌、肝胰脏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糖原含量在其饥饿20、40d时也显着地下降.饥饿120d时,其足肌的脂肪和糖原含量相应降幅分别为32.22%、44.64%,而肝胰脏的脂肪和糖原含量相应降幅则分别为26.87%、47.17%.足肌蛋白质含量在其饥饿80d前较稳定,后期迅速下降,实验结束时降幅为8.61%.这2种组织的RNA/DNA比值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螺主要消耗这2种组织中脂肪与糖原的供能,当禁食长达80d后则加大对足肌蛋白质的动用,而相对保留肝胰脏蛋白质.组织含水量、RNA/DNA比值均可作为方斑东风螺饥饿状态下的营养预测指标.
薛明,柯才焕,王德祥,魏永杰[7](2010)在《饥饿与再投喂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基本营养成分及RNA/DNA比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着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着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着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7~25d饥饿后可表现补偿生长效应,且组织RNA/DNA比值可作为预测幼螺营养状态的良好生理指标。
周莹[8](2009)在《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匍匐幼体培育的影响》文中认为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对方斑东风螺从浮游幼体向匍匐幼体变态期间营养需求的研究还较少。资料表明:方斑东风螺在浮游幼体阶段为植食性,即以单胞藻为食,当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进入底栖期后即转为动物肉食性,其变态前后存在着明显的食性
阮志德,谢达祥,姚久祥,卢小花[9](2008)在《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黄海,王永强,尹绍武,雷从改,冯永勤,陈国华,张本[10](2007)在《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指出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个引物对方斑东风螺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21个引物共检测到222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16条带,分子量在20022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156个,占70.27%;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81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91;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291,最小遗传距离为0.066。通过与其他贝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二、方斑东风螺的产卵及幼贝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斑东风螺的产卵及幼贝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洋腹足类研究概况 |
1.1.1 海洋腹足类简介 |
1.1.2 海洋腹足类开发利用现状 |
1.1.3 海洋腹足类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
1.2 东风螺的研究概况 |
1.2.1 东风螺简介 |
1.2.2 东风螺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
1.2.3 东风螺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4 东风螺的养殖繁育现状 |
1.3 海洋腹足类组学研究概况 |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3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4 组学研究方法在海洋腹足类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五种东风螺精子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五种东风螺的精子结构 |
2.2.2 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变态的转录组学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建库测序流程 |
3.1.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2 结果 |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2.2 转录本拼接 |
3.2.3 基因功能注释 |
3.2.4 CDS预测 |
3.2.5 SNP和InDel分析 |
3.2.6 SSR分析 |
3.2.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2.8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3.2.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2.10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3.2.11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3 讨论 |
3.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3.2 转录本拼接 |
3.3.3 基因功能注释 |
3.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四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变态的蛋白组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双向电泳凝胶分析 |
4.2.2 蛋白质浓度测定 |
4.2.3 SDS-PAGE分析 |
4.2.4 肽段OD_(280)浓度测定 |
4.2.5 蛋白质显着性差异分析 |
4.2.6 蛋白质聚类分析 |
4.2.7 GO功能注释 |
4.2.8 KEGG通路注释 |
4.3 讨论 |
4.3.1 GO功能注释 |
4.3.2 KEGG通路注释 |
4.3.3 蛋白质聚类分析 |
第五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营养的代谢组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实验质量控制 |
5.2.2 各组样本的典型代谢物TIC图谱 |
5.2.3 数据分析 |
5.2.4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
5.2.5 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分析 |
5.2.6 不同营养状态对幼体代谢的影响分析 |
5.3 讨论 |
5.3.1 数据分析 |
5.3.2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
5.3.3 幼体卵黄囊消失过程中体内代谢的变化 |
5.3.4 饥饿对幼体代谢的影响 |
5.3.5 卵黄囊消失后摄食对幼体代谢的影响 |
第六章 酸化暴露下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的蛋白组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差异蛋白鉴定结果 |
6.2.2 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6.3 讨论 |
6.3.1 酸化对呼吸作用相关蛋白的影响 |
6.3.2 酸化对贝类免疫相关蛋白的影响 |
6.3.3 海洋酸化对参与生物钙化与矿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6.3.4 海洋酸化对代谢的影响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2)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螺 |
1.3 试验条件和饲养管理 |
1.4 观测指标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螺壳宽和壳高增长率的影响 |
2.2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增重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2.3 饲料中蛋白质添加含量回归方程分析 |
2.4 方斑东风螺稚螺体成分分析 |
3 讨论 |
(3)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螺来源 |
1.2 病原诊断 |
1.3 组织病理切片 |
2 结果 |
2.1 病螺临床症状 |
2.2 病原体 |
2.3 病理学研究 |
2.4 流行规律 |
3 讨论 |
(4)食物缺乏对方斑东风螺幼螺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代谢测定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饥饿对幼螺形态参数、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的影响 |
2.2 饥饿对幼螺代谢率相对百分比及氧氮比 (O/N) 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饥饿对幼螺标准代谢水平的影响 |
3.2 饥饿对幼螺代谢底物的影响 |
3.3 关于饥饿“不可逆点” |
4 结论 |
(5)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化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酶活力测定 |
1.3 酶液蛋白浓度测定 |
1.4 生化组成分析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幼螺生化组成与能值变化 |
2.2 幼螺含水量与3大营养组分及能值相关性分析 |
2.3 幼螺消化酶活性变化 |
3 讨论 |
3.1 方斑东风螺饥饿状态下能源物质动用情况 |
3.2 饥饿状态下幼螺含水量与生化成分及能值的相关性 |
3.3 饥饿对幼螺消化器官3类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 结论 |
(6)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形态和组织生化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生化成分分析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饥饿状态下螺体形态参数的变化 |
2.2 饥饿状态下螺体组织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
2.3 饥饿状态下螺体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 |
2.4 组织含水量与生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幼螺形态参数的影响 |
3.2 饥饿状态下方斑东风螺幼螺能源物质消耗 |
3.3 饥饿状态下方斑东风螺组织含水量与营养组分含量的相关性 |
3.4 饥饿状态下方斑东风螺幼螺组织RNA/DNA比值变化 |
(7)饥饿与再投喂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基本营养成分及RNA/DNA比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生化成分分析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体重变化 |
2.2 生长参数变化 |
2.3 基本营养成分变化 |
2.4 组织中RNA/DNA比值的变化 |
3 讨论 |
3.1 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基本营养组成的影响 |
3.2 方斑东风螺的补偿生长效应及其机制 |
3.3 RNA/DNA比值的应用 |
(10)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四、方斑东风螺的产卵及幼贝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D]. 沈铭辉. 厦门大学, 2016(08)
- [2]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J]. 罗俊标,骆明飞,李勇,郭建谊. 水产养殖, 2014(01)
- [3]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J]. 彭景书,戈贤平,李明,周文川,赵秋龙,徐跑,谢骏. 水生生物学报, 2011(05)
- [4]食物缺乏对方斑东风螺幼螺代谢的影响[J]. 薛明,柯才焕,狄桂兰.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2)
- [5]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化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 薛明,柯才焕,魏永杰.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3)
- [6]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形态和组织生化成分的影响[J]. 薛明,柯才焕,狄桂兰. 台湾海峡, 2010(02)
- [7]饥饿与再投喂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基本营养成分及RNA/DNA比值的影响[J]. 薛明,柯才焕,王德祥,魏永杰. 水产学报, 2010(03)
- [8]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匍匐幼体培育的影响[J]. 周莹. 齐鲁渔业, 2009(02)
- [9]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J]. 阮志德,谢达祥,姚久祥,卢小花. 齐鲁渔业, 2008(08)
- [10]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黄海,王永强,尹绍武,雷从改,冯永勤,陈国华,张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