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高产技术

稻田养鱼高产技术

一、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蒋鹏,刘茂,郭晓艺,朱永川,熊洪[1](2020)在《稻田养鱼与氮密互作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累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稻田养鱼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杂交中稻新品种‘内6优106’为材料,在3个鱼-氮处理(CK:不养鱼+不施氮、F:养鱼+不施氮、FN:养鱼+施氮150 kg/hm2)和4个本田栽秧密度下,研究稻田养鱼与氮密耦合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鱼后的有机质显着提高、氮素能维持平衡、磷钾素则显着下降。鱼氮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累积的总体趋势表现为FN>F>CK,FN与F分别比CK显着增产22.98%和13.43%。栽秧密度在9.0万~22.5万穴/hm2范围内稻谷产量无显着差异,干物质和氮累积影响随密增加而增加。每1000 kg稻谷的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的需要量分别为10.24~16.74、1.31~2.72、34.38~56.49 kg/hm2。中高产养鱼稻田在施肥管理上应控制氮肥和增施磷钾肥。

李荣福,寇祥明,王守红,孙龙生,王曙光[2](2020)在《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和主要经验,根据稻田渔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体制、社会需求和经济政策条件,将新中国成立70年稻田渔业发展过程为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一、第二发展时期,又分别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党和政府政策推动、稻田渔业理论与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稻田渔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原因,并对十八大之后,稻田渔业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和新发展理念,进行生态化探索,在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安全、引导绿色健康生活和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沈玺钦[3](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杨玲霞[4](2020)在《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稻渔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稻、渔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稻渔共作的试验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壤土上水稻及养殖生物的生长及繁殖产量的性状、养殖水体的理化性状及种养技术方面,而对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理发育特性、养分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鲜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的实际效应,进一步阐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影响,以期为低洼盐碱地区水稻安全优质高产栽培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常信乡兰丰村和银川市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进行,从稻渔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模式下盐碱地区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养分特征、产量品质、土壤特性、生态效应几方面以及对两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相较于常规稻作,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水稻的株高、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77%~6.76%、1.86%~21.48%,共作水稻功能叶的叶面积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大于常规稻作。2、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1)共作条件下,水稻的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明显提升,表现为在水稻苗期-齐穗期,共作条件下水稻叶片的主要光合能力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SPAD值多数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 0.82%~12.73%、2.16%~12.51%、1.32%~45.42%、1.72%~11.76%、3.43%~12.88%,叶片的荧光参数值(F0、Fm、Fv/Fm、Fv/F0、PI)均高于常规稻作,但差异不显着;2)稻渔共作条件增强了低洼盐碱地区水稻的抗逆性,使得水稻叶片的渗透调节保护物质、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表现为共作水稻叶片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较常规稻作在苗期-齐穗期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分别提高了 5.09%~39.14%、4.55%~37.78%、6.59%~31.95%、1.43%~10.70%,叶片的 Pro(脯氨酸)含量、MDA(丙二醛)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6.95%~32.56%、2.04%~24.84%。3、稻渔共作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拔节-乳熟期,共作水稻植株地上部的N、P、K累积吸收量多数均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了 57.51%~80.83%、41.16%~55.26%、8.5%~25.02%。4、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与常规稻作相比,稻渔共作降低了盐碱土壤的pH,显着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共作水稻土壤的pH较常规稻作降低了 0.47%~2.63%,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8.14%~15.42%、3.31%~10.47%、1.90%~16.34%、3.65%~17.83%、5.19%~21.10%、2.39%~14.76%。5、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稻谷产量的增加和稻米品质的改善。1)稻渔共作水稻的穗数与千粒重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提高了 14.36%~16.72%、3.78%~6.21%,穗粒数与常规稻作相比无明显差异;2)共作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干物重、光合参数Pn、Gs等与水稻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3)共作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有关的物理特性较常规稻作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稻渔共作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食味值、胶稠度较常规稻作分别显着提高了 1.30%~2.91%、3.12%~3.55%、3.52%~4.69%、10.14%~14.09%、6.25%~16.86%、5.29%~11.24%、2.42%~4.78%,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了 9.32%~16.14%、8.94%~16.14%、3.31%~3.69%。6、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系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生态效应较好。共作水稻较常规稻作相比,其能流、物流、价值流产投比均有所增加,经济利润增加了 34.85%~61.94%,生产力水平较高,同时减少了系统中的化肥农药施用。

张小丽[5](2019)在《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成都平原稻田资源丰富,有数百万亩冬水田,在不破坏耕作层、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通过以水养鱼、以渔促稻、稻鱼互利、生态经济效益同增,为成都市破解渔业发展瓶颈提供有效途径,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成都平原非常适合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生产上呈现出多样性,已经有一定养殖面积及一定技术研究的有“稻-鱼”、“稻-虾”、“稻-鸭-鱼”、“稻-鳅”、“稻-蛙”、“稻-鳖”、“稻-蟹”七种生产模式。同时,政府支持力度也较大,成都市出台《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市政府提出的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实现种养效益增收3亿元以上。但长期以来受技术、观念等影响,我市稻田综合种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谈种养户和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作者近些年来从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示范的实践经验,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多角度探索与全方位研究,分析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过去推广示范的局限性,得出如下结果:成都平原稻田综合存在规划布局问题、技术推广和引导机制问题、品牌问题等。即:(1)区域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模式覆盖率还不高;(2)产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融合度还不够;(3)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结合还不够;(4)产业化经营规模偏小,扶持政策时有时无;(5)品牌弱且杂,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发展建议:引入示范新品种、优化生产配置、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路径、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建立推广示范基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培育重点品牌、加强引导宣传机制建设等建议,辐射带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1)合理规划,适当集中连片发展;(2)培育稻田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4)提高认识,健全政策扶持引导机制;(5)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宣传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刘凯[6](2019)在《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近年提升和优化,推广实践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模式。最早是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提出“稻渔共作”这个概念。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以粮为主、生态优化、突出了产业化发展三个特征。稻渔综合种养因养殖种类不同可以分为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等,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符合时代环保要求的新模式。稻渔共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动物和植物共存的综合生态系统,是强于单独水稻种植的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结合,成为水稻主产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抓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够实现水稻化肥和农药减量,真正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不能够轻易在其它地方实现,各地需根据生产实际,通过示范和应用实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种养模式。本论文中,我们以宁夏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作为试验基地,从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人工构建的复合稻渔生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求进一步发展。一、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本研究对光明渔场基地的两套流水池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其中草鱼产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68.1kg/m3,2018年达到了76.8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保持良好,极少使用“底改调水”类鱼药;现代渔业物联网的应用,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逐步实现了生产区域水质监控和智能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二、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光明渔场基地,主要选取了稻鳅系统、稻蟹系统和稻鱼系统(对照组)三块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在58月,分5次在三块试验田中采取环沟水样、环沟底泥和稻田泥样进行研究。根据宁夏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结合光明渔场基地以及周边种植户的情况,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大概为600kg/亩,水产品大概60kg/亩,收入2880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700kg,收益1820元。在相同条件下,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投入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在土地租金、水产苗种费、人工费等方面多投入11,250元/hm2,净利润也多3750元/hm2左右。本项目实现所有养殖水体在系统中循环利用,没有排放到外源环境,只通过补充黄河水源,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系统的大耦合,实现高产高生态的目标。三、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方面:本研究从银川市光明渔场的五种稻渔共作系统(稻鳅系统、稻虾系统、稻蟹系统和两个稻鱼系统)中共采样物种148尾(检测同位素88尾),生物种类10种。系统中生物δ13C值范围为-28.39‰-20.95‰,δ15N值范围为4.41‰14.49‰。其中δ15N值最低的是鲤鱼,最高的是黑鱼,都属于稻鱼系统,说明鲤鱼和黑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摄食有所不同。δ13C最低的是鲢,最高的是蟹。营养级的范围在1.584.54之间,主要集中在2.53.8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0。营养级大于2.5的鱼类占总数的79%。其中台湾泥鳅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的营养级最低;营养级大于3.0的占总数的53.4%,最高的为黑鱼,其营养级为4.54。其余营养级顺序分别为:梭鲈>鲢>蒙古红鲌>鳙>克氏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异域银鲫“中科三号”>台湾泥鳅。本研究旨在为系统中主要生物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宁夏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渔业资源营养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稻田综合养殖结合起来,用池塘的肥水来种植水稻,用稻田净化的清水来养鱼,从而达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尾水零排放”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研究表明,饲料中被有效利用的氮含量大约占2027%、磷含量大约占824%,大部分都在池塘中沉积、浪费;而稻田水稻对池塘尾水中的氮、磷的去除率非常高,均达到70%以上。经过在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两年的试验证明,我们创新的综合生产模式,是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张家荣[7](2019)在《稻田养鱼高产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稻田养鱼技术逐渐受到各地养殖户的关注。作为全新的鱼类养殖模式,稻田养鱼模式能保证更高的养殖效益,并且能实现稻田增产的优良效果。与此同时,稻田养鱼还可以杜绝鱼类养殖引发的周边生态污染,符合绿色养殖业的宗旨与思路。因此,从高产养鱼的视角来讲,目前针对稻田养鱼应将其纳入高产养殖的范畴,并且依照因地制宜的养殖思路来探求关键性的稻田养鱼技术。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稻田养鱼模式的特征及其优势的基础上,总结稻田养鱼高产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郑振宇,王文成,李赵嘉,孙宇,胡爱双,肖丹丹,张晓栋[8](2019)在《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养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稻田种养研究成果的梳理,从稻田种养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步骤、配套技术以及稻田种养系统的组分构成、组分间联系、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对我国稻田种养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稻田种养在组分搭配、配套技术、产业方向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李晓辉[9](2016)在《普洱市思茅区稻田养鱼高产技术》文中认为随着立体和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稻田养鱼技术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如何利用稻田的有效空间,拓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是稻田养鱼高产技术推广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普洱市思茅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渔业资源优势进行稻田养鱼,只要方法得当,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

李正友,王艳艳,李世华,罗永成[10](2014)在《贵州山区稻田养鱼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文章探讨了贵州省稻田养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对稻田养鱼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促进贵州稻田养鱼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稻田养鱼与氮密互作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累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优质杂交中稻品种
        1.2.2 放养鱼苗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考查项目
        1.3.3 测定方法
        1.3.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养鱼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稻田养鱼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3 稻田养鱼对水稻氮、磷、钾累积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稻田养鱼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 关于养鱼稻田的栽秧密度
    3.3 关于养鱼稻田的氮磷钾积累量与比例

(2)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成立后稻田渔业历史分期
2 传统稻田渔业发展时期
    2.1 传统稻田渔业快速扩展阶段
    2.2 传统稻田渔业曲折徘徊阶段
3 现代稻田渔业科学发展时期
    3.1 稻田渔业快速扩张阶段
        3.1.1 规模与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3.1.2 政府与政策强力推动
        3.1.3 理论与技术创新推动
    3.2 稻田渔业适应市场发展阶段
        3.2.1 政府和部门推动
        3.2.2 技术创新推动
        3.2.3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动
    3.3 稻田渔业科学发展经验
        3.3.1 建立利益机制,经济利益与生产成果挂钩
        3.3.2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
        3.3.3 建设田间工程,防范自然风险
        3.3.4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效
        3.3.5 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模经营
4 现代稻田生态渔业建设时期
    4.1 稻田渔业生态化探索
    4.2 稻田渔业的湿地生态功能
        4.2.1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4.2.2 治理污水,预防疾病
        4.2.3 蓄水保土,防控洪涝
    4.3 稻田渔业提升生态安全
    4.4 稻田渔业引导绿色健康生活
    4.5 稻田渔业带动生态文化旅游
    4.6 现代稻田生态渔业的发展经验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内涵及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3.3 稻渔共作对水稻植株养分特征的影响
    3.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3.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3.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四章 讨论
    4.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稻渔共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稻渔共作对水稻养分特征的影响
    4.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4.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4.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4.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稻田综合种养的基本概念
    2.2 循环经济的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定义
        2.2.2 循环经济型农业
    2.3 稻田综合种养的生物学原理
    2.4 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
        2.4.1 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2.4.2 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三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现状
    3.1 国内外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 国内稻田综合种养历史与现状
        3.1.2 国外稻田综合种养历史和现状
    3.2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由来
    3.3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
    3.4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主要生产模式
        3.4.1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3.4.2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
        3.4.3 “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
        3.4.4 “稻-鳅”综合种养模式
        3.4.5 “稻-蛙”综合种养模式
        3.4.6 “稻-鳖”综合种养模式
        3.4.7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
    3.5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特点
        3.5.1 稻田综合种养已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
        3.5.2 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大
        3.5.3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日趋成熟,效益趋于稳定
        3.5.4 科技支撑力度大,技术推广普及
        3.5.5 综合效益高,示范引领到位
    3.6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广前景
    3.7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3.7.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7.2 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3.7.3 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第四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4.1 稻田综合种养规划布局问题
    4.2 劳动力技术要求高和人力资源问题
    4.3 技术推广和引导机制问题
        4.3.1 产业化发展的配套体系不完善
        4.3.2 资金缺乏、引导机制不完善
        4.3.3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4.4 品牌建设问题
第五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5.1 合理规划,适当集中连片发展
    5.2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
        5.2.1 建设稻田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区
        5.2.2 完善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营销管理体系
        5.2.3 培育和宣传农产品知名品牌
        5.2.4 稻田综合种养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5.2.5 培育稻田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
        5.2.6 健全和完善科技推广平台
    5.3 提高认识,健全政策扶持引导机制
        5.3.1 完善扶持政策
        5.3.2 探索金融服务政策
        5.3.3 建立规范诚信市场
    5.4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稻鱼共生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2 稻蟹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3 稻虾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4 稻渔共生系统的整合和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宁夏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光明渔场基地介绍
        2.1.2 系统组成
        2.1.3 池塘工程化建设内容
        2.1.4 设备安装
        2.1.5 鱼种放养
        2.1.6 饲养投喂及水质管理(养殖旺季)
        2.1.7 水质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流水槽养殖草鱼产量
        2.2.2 水质变化
    2.3 讨论
        2.3.1 流水槽产量情况
        2.3.2 流水槽水质变化情况
        2.3.3 流水槽污染处理问题
第三章 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稻鱼共生单元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塘口布局和生产情况
        3.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稻鱼系统pH值变化
        3.2.2 三种稻鱼系统盐度变化
        3.2.3 三种稻鱼系统三态氮的变化
        3.2.4 三种稻鱼系统全磷和钾的变化
        3.2.5 稻鱼共生系统的水体其它水质变化
        3.2.6 不同稻渔工作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
    3.3 小结
第四章 银川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
        4.1.3 稳定同位素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养殖系统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2 各塘口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3 各养殖系统中生物营养级情况
        4.2.4 同一系统不同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2.5 不同系统中同一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流水池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
    5.2 稻渔共作系统下环沟水化学指标和土壤指标的分析方面
    5.3 稻渔共作系统中同位素特征方面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稻田养鱼高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田养鱼模式的特征及其优势
二、稻田养鱼高产关键技术
    (一) 选择合适的田块
    (二) 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三) 栽培水稻
    (四) 放养鱼种
三、结语

(8)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对稻田种养模式本身的研究
    1.1 稻田种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1.1.1 历史依据
        1.1.2 理论依据
    1.2 稻田种养模式的构建步骤
    1.3 稻田种养模式的配套技术研究
        1.3.1 稻田种养技术构建研究
        1.3.2 稻田种养技术集成研究
        1.3.3 稻田种养技术改进研究
        1.3.4 稻田种养技术的关键点
2 依托于稻田种养模式所做的生态学研究
    2.1 稻田种养生态系统的组分研究
        2.1.1 稻田种养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
        2.1.2 稻田种养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2.2 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联系
    2.3 稻田种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3.1 生态服务功能
        2.3.2 经济服务功能
3 稻田种养的发展趋势
    3.1 稻田种养组分搭配发展趋势
    3.2 稻田种养技术发展趋势
    3.3 稻田种养产业发展趋势

(9)普洱市思茅区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思茅区渔业发展现状
2 思茅区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要点
    2.1 养鱼稻田的选择
    2.2 鱼类的选择和投放
    2.3 鱼料与肥料的使用
    2.4 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
3 思茅区稻田养鱼高产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10)贵州山区稻田养鱼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稻田养鱼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2.2 养殖技术不成熟
    2.3 销售渠道不畅
    2.4 产业化程度低
3 解决对策
    3.1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3.2 发展山区稻田规模化精养, 提高稻田利用率
    3.3 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
    3.4 成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 由单一养殖向深加工工业发展
    3.5 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4 发展前景
    4.1 贵州稻田养鱼提高单产和效益空间大
    4.2 稻田养鱼为市场提供绿色产品, 市场前景好

四、稻田养鱼高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田养鱼与氮密互作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累积的影响[J].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蒋鹏,刘茂,郭晓艺,朱永川,熊洪.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5)
  • [2]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J]. 李荣福,寇祥明,王守红,孙龙生,王曙光.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02)
  •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D]. 杨玲霞. 宁夏大学, 2020(03)
  • [5]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D]. 张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6]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D]. 刘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稻田养鱼高产关键技术[J]. 张家荣. 河南农业, 2019(08)
  • [8]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养研究综述[J]. 郑振宇,王文成,李赵嘉,孙宇,胡爱双,肖丹丹,张晓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4)
  • [9]普洱市思茅区稻田养鱼高产技术[J]. 李晓辉. 中国农业信息, 2016(23)
  • [10]贵州山区稻田养鱼现状与发展对策[J]. 李正友,王艳艳,李世华,罗永成. 贵州畜牧兽医, 2014(06)

标签:;  ;  ;  ;  ;  

稻田养鱼高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