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徐蕊[1](2020)在《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经济全面调整转型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独立学院也应按照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完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任务。A独立学院是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之一,其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本文以A独立学院为研究样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法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A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战略。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和行业环境。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了解A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掌握外部环境带给A独立学院的机会与挑战;通过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要素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总结了A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A独立学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为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目标指出方向。笔者参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出A独立学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明确A独立学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后,笔者重点从职能层角度做出了A独立学院的转型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路径。
李海东,黄文伟[2](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及珠三角9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9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进入了高阶化发展形态,呈现出同一产业内高中低端并存且自成体系、不同产业间错位发展且互补性强、产业整体发展位居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等特点。大湾区产业生态变化的同时带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由此呈现"底部抬高、顶部扁平、一体贯通、开放包容"的梯形生态结构。这就要求依托产业学院,采用面对面、面对链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整体规划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生态系统,形成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为此,应本着"统筹布局、合理规划""中高贯通、一体培养""着眼需求、高端培养""服务战略、体现特色"的原则,谋划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钱海军[3](2019)在《高职工科专业文化体系构建:服务区域发展之维》文中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职能。高职工科专业作为区域产业布局的支撑性学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征。知识经济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结合G·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分层理论,以高职工科专业文化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模式,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策略与人力资源支撑。
刘映春[4](2019)在《基于系统理论及博弈解释结构模型的广东省中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全国在校生多达1600万人,具有人数多、类型杂、变化频繁、素质差别大、诉求多样化等特点,中职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但是近年来,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占比持续下滑,中职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素质难以保障、师资薄弱等多种问题。虽然广东地区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且政府也给予了中职教育较大的政策扶持、经济资助,中职升高职的通道也逐渐打通,但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广东中职教育的困境却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急需从理论入手寻求长远发展对策。本文利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利用具有博弈特性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结合“化复杂问题为简单”的管理理念,以先理清主干、后整理枝叶的思路,分析研究广东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首先利用博弈解释结构模型(GISM)方法对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演变特点进行三个不同层次的分析,即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大量的数据进行比对,分别对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不同中职学校之间的博弈演化这三个层次一一进行剖析,得出导致其演变特点的原因,探讨广东省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的分析模型。随后,运用系统学原理与GISM方法对中职学校内部的内涵发展方面一一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并用图形化、结构化的模型图揭示并解释构成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因素的博弈驱动与博弈依赖关系,并通过具体的学校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寻找影响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系统特征,和定位、竞争、博弈演化、内涵发展等演变特点与规律,试图从广东全省的层面思考中职教育系统的发展问题,分别从政府与中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中职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徐晓琴[5](2019)在《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大好,广东高职教育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发展规模急剧扩大。然而,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明显差异,导致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分析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利用《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整理出高职教育发展相关指标,通过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广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官网数据及统计计算得到相关指标数据。数据分析得出广东省高职教育在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第一,广东省高职院校布局规模与受教育机会失衡,失衡主要体现在高院校布局与区域人口规模和高职受教育机会两个方面。第二,广东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失衡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区域经济负担两个方面。第三,通过对不同区域间7所高职院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分析得出广东省区域高职教育投入不均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方面可概括为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差距。在影响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上,通过文献调查和数据分析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某些主要因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从而也较大程度的塑造了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这些主要因素归结为经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因素,相关因素有高职院校本身、地区历史文化、高职院校领导者等。针对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第二,兼顾公平与效率,实施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第三,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校际均衡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态势加剧,不利于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通过以上方面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行研究,对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对其他省的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刘琪[6](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黄献宁[7](2018)在《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类特色人才,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的突破口,构建途径应贯穿于培养目标、优势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特色、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过程。文章对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曹雪宏[8](2018)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雄安新区设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智慧新城建设落户河北,从“虹吸”影响到落地效应,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文站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稳步推进实质融合新起点背景下展开研究,以协同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SWOT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点,以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成功合作的案例为借鉴,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与现实性,阐明了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研究了河北省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对策选择。本研究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察,梳理挖掘了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启示,在梳理整理京津冀前期合作丰厚积淀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理论,分析了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根据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及三地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选择,从宏观层面:明确战略目标与定位,河北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京津携手成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组建区域大学系统,加强高校学术共同体建设、完善区域内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等;微观层面:河北省借助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省内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积极引导省内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建立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河北省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借助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平台,利用雄安新区智慧新城建设,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河北省高校精品课程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全面提升河北省内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旨在为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学术支持与参考依据。
陈木丰[9](2016)在《高职院校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展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系统,会展产业链点多面广,涉及众多的职业领域,而会展人才培养也直接影响了会展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国家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会展活动中的国际因素也日益增多。因此,特别是在我国"北、上、广"等会展发达城市,展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会展企业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在不同地区及院校间都有多种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对服务型会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需要构建起具有创新实践的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赖小平[10](2016)在《适应区域软件产业发展,创新“蓝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文中提出通过对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蓝领"软件人才需求的调研,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文章提出了"适应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发展"的"蓝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1235"教学模式改革,以赛促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该模式培养的人才将能够"近距离"上岗,成为企业满意的"蓝领"软件人才。
二、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及转型背景 |
二、A独立学院转型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独立学院 |
二、战略 |
三、战略管理 |
四、应用型大学 |
第二节 高校战略管理理论 |
一、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涵义 |
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基本特点 |
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主要构成 |
四、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类型 |
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过程 |
第三节 理论回顾 |
一、PEST分析 |
二、SWOT分析 |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三章 A独立学院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基本情况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三、市场环境分析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资源分析 |
二、能力分析 |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四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分析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主观必要性分析 |
二、客观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SWOT分析 |
一、优势因素分析 |
二、劣势因素分析 |
三、机会因素分析 |
四、威胁因素分析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SWOT战略分析 |
一、SO战略 |
二、WO战略 |
三、ST战略 |
四、WT战略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A独立学院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
二、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
三、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
四、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
第五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启示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程 |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特点 |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总结 |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 |
第五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思路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定位 |
一、战略思想 |
二、战略方向 |
三、战略目标 |
四、战略任务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选择 |
一、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
二、人才强校强教策略 |
三、目标生源细分策略 |
四、课程开发市场化策略 |
五、后勤管理精细化策略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实施路径 |
一、治理管理方面 |
二、教育教学方面 |
三、师资建设方面 |
四、招生市场方面 |
五、财物资源方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实现高阶化发展 |
(一)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形态 |
(二)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阶化发展的表征 |
1.产业生态圈:区域产业高阶化发展的标志 |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特点 |
二、从人才链到人才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变化 |
(一)从区域人才需求变化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结构 |
1.底部抬高 |
2.顶部扁平 |
3.一体贯通 |
4.开放包容 |
(二)从人才链到人才生态系统: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
三、从专业学院到产业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 |
(一)从点对点到面对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 |
1.点对点:职业院校专业学院技能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 |
2.面对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 |
(二)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承担的特殊使命 |
1.产业学院是实现湾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沃土 |
2.产业学院是构建湾区“梯型”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平台 |
3.产业学院是助推湾区占领国际产业链制高点的重要驱动力 |
4.产业学院是实现湾区内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路径 |
(三)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建设的方向 |
1.统筹布局、合理规划 |
2.中高贯通、一体培养 |
3.着眼需求、高端培养 |
4.服务战略、体现特色 |
(3)高职工科专业文化体系构建:服务区域发展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工科专业文化的特征 |
1.1 历史性 |
1.2 区域性 |
1.3 行业性 |
1.4 开放性 |
1.5 跨界性 |
2 高职工科专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
2.1 工科专业文化构建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教育性” |
2.2 工科专业文化构建体现高职专业设置的“职业性” |
2.3 工科专业文化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
3 高职工科专业文化构建现状 |
3.1 专业文化意蕴缺失 |
3.2 专业文化概念定位模糊 |
3.3 专业文化逻辑内涵错位 |
4 高职工科专业文化构建策略 |
4.1 精神文化层面:自觉、包容、融合 |
4.2 就业文化层面:成人、成才、成功 |
4.3 行为文化层面:课程、实践、评价 |
4.4 特色文化层面:区域、行业、职业 |
(4)基于系统理论及博弈解释结构模型的广东省中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2 相关重点理论与方法步骤概述 |
2.1 系统科学理论概述 |
2.2 经典解释结构模型的范式与相关探究 |
2.3 博弈解释结构模型 |
2.4 GISM分析步骤与特点 |
3 广东省中职教育的发展演变特点分析 |
3.1 教育体系的演化分析 |
3.2 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演化分析 |
3.3 中职学校的演化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4 广东省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的研究 |
4.1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职教育系统 |
4.2 构建广东省中职学校内涵建设解释结构模型 |
4.3 广东省中职学校内涵建设GISM分析 |
4.4 广东省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个案分析——以广东省C学校为例 |
4.5 本章总结 |
5 广东省中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
5.1 关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5.2 关于中职学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
5.3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经典ISM法四大运算算例 |
附录2 用轮流坐庄法抽取层级因素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职教育 |
二、区域 |
三、均衡发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区域经济理论 |
二、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理论 |
三、政府干预理论 |
四、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 |
第一节 广东省高职教育概况 |
一、高职教育布局规模 |
二、高职教育师资条件 |
三、高职教育办学条件 |
四、高职教育述评 |
第二节 主要指标选取 |
一、区域指标 |
二、院校指标 |
第三节 广东省高职院校布局规模与教育机会失衡 |
一、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人口规模失衡 |
二、高职受教育机会区域不均衡 |
第四节 广东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
一、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经济负担差异明显 |
第五节 广东省区域高职教育投入不均衡 |
一、高职教育投入的主成分分析 |
二、区域7所高职院校教育投入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地理区位因素 |
第二节 经济实力因素 |
第三节 现行政策因素 |
第四节 其它影响因素 |
一、地区人口因素 |
二、历史文化因素 |
第五章 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 |
一、完善高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制度设计 |
二、加强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宏观管理 |
第二节 兼顾公平与效率,实施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 |
一、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实施地方性特色发展路径 |
二、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规模 |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校际均衡发展 |
一、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促进高职校际均衡发展 |
二、构建高职教育投入合作帮扶机制 |
三、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师资建设与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1.1 珠三角区域经济特点及产业转型升级概述 |
1.2 珠三角区域人才需求新变化 |
2 高职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2.1 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
2.2 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专业 |
2.3 课程体系特色 |
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2.5 正确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
2.6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
(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1.1.2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
1.5.3 分析归纳法 |
1.6 创新点 |
1.6.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解析 |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协同理论 |
2.1.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1.3 SWOT分析理论 |
2.2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京津冀区域 |
2.2.2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
2.3“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实例及其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启示 |
3.1 国外——欧洲“博洛尼亚进程” |
3.1.1 博洛尼亚进程 |
3.1.2 博洛尼亚进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
3.2 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
3.2.1 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 |
3.2.2 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
3.2.3 珠三角高等教育合作 |
3.2.4 珠三角高等教育合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理论分析视角 |
4.1 SWOT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
4.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分析(S) |
4.2.1 河北省面积广阔,生源充足,经济发展迅猛,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强烈 |
4.2.2 京津冀区域丰厚的合作积淀 |
4.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劣势分析(W) |
4.3.1 河北省优质教师资源短缺 |
4.3.2 河北省高校科研发展水平较低 |
4.3.3 河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
4.4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分析(O) |
4.4.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4.4.2 雄安新区,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4.5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分析(T) |
4.5.1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 |
4.5.2 京津两市对于河北省优质人力资本的“虹吸”影响深远 |
4.5.3 京津冀区域行政壁垒严重 |
4.6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框架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选择 |
5.1 宏观层面:明确战略目标与定位,河北省积极融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 |
5.1.1 与京津携手,成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构 |
5.1.2 与京津携手,建立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
5.1.3 与京津携手,探索组建区域大学系统,加强高校学术共同体建设 |
5.1.4 与京津携手,完善区域内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 |
5.2 微观层面:借助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河北省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5.2.1 依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制定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
5.2.2 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积极引导省内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 |
5.2.3 建立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河北省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力度 |
5.2.4 利用雄安新区建设,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 |
5.2.5 借助京津优质高等教育教师资源,提升河北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
5.2.6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省内高校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 |
5.2.7 加强河北省高校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建设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高职院校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情况 |
(一) 会展品牌逐渐增加, 竞争力不断提升 |
(二) 展会国际化程度提升显着 |
(三) 制度、政策等环境利好, “珠三角”会展业发展空间更大 |
二、目前“珠三角”区域内高职类会展专业情况分析 |
三、会展行业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
(一) “珠三角”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
(二) “珠三角”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欠缺合理安排与实施。 |
2. 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专业实践性。 |
3. 师资队伍构建不够合理。 |
四、高职院校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模式构建 |
(一) 注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
(二)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健全业界师资管理机制 |
(三)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专业与产业充分融合 |
(四) 实践教学贴紧企业项目、真实工作情景 |
(10)适应区域软件产业发展,创新“蓝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三角软件产业的现状及“蓝领”软件人才需求 |
二、珠三角区域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三、构建适应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发展的“蓝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1、依据区域软件产业发展需求, 完善“蓝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结合职业认证考试,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
3、推行“1235”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
4、工学结合, 以赛促教, 构建“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
5、针对“蓝领”软件人才培养特点, 加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四、结束语 |
四、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D]. 徐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J]. 李海东,黄文伟. 高教探索, 2020(03)
- [3]高职工科专业文化体系构建:服务区域发展之维[J]. 钱海军.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9(02)
- [4]基于系统理论及博弈解释结构模型的广东省中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刘映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D]. 徐晓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7]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 黄献宁. 现代盐化工, 2018(06)
- [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曹雪宏.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9]高职院校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陈木丰.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6(04)
- [10]适应区域软件产业发展,创新“蓝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J]. 赖小平. 福建电脑,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