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39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利杰,高莎莎[1](2021)在《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和探讨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效果。方法择取医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内所收治的66例口腔黏膜扁平苔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采用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干预,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其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了发热、恶心、头晕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了不同的治疗干预之后,观察组疼痛和症状评分为(2.06±0.41)分和(0.98±0.17)分,对照组疼痛和症状评分为(4.63±0.52)分和(2.11±0.38)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3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29/3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7%(21/33)。可见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干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黄晶[2](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研究较多,大量的研究均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对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较好。本文分别从中医角度、西医治疗角度分析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方案,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进展。
李佳音[3](2020)在《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并通过整理导师黄煌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经验,以“方-病-人”学说为指导,归纳出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特征和主治疾病谱,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葛根芩连汤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煌教授门诊病案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效案80例,并择取古今名家医案75例作为参照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模式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以及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的主治疾病谱。结果:(1)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以男性45-55岁左右,肥胖倾向者,及女性17-29岁,体格中等偏胖者为多见。体貌特征包括:头面、肩背皮肤异常,如皮肤油腻、好发痘疹、色素沉着、体毛较重、毛孔角化甚或黑棘现象。面红,肤色较暗,眼睑红或巩膜红染,男性眼皮脂肪厚,脂肪型眼袋突出。唇红或暗红,或有酒渣鼻,或额红。腹部充实,上腹部或有满闷不适,或有弥漫性压痛,但按之则有弹性。颈肩背肌肉厚实,拘急不舒,筋肉板凝,常感身重乏力,尤以腰骶下肢为甚。时有烦躁焦虑,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或思维迟钝。舌红,多暗红,质坚老,苔黄、厚、腻,或舌底静脉充盈。脉有力,或数或滑。多有不良饮食及习惯,喜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2)适用症状包括便溏、腹泻、粘滞不畅、便频、肛门灼热、腹胀、腹痛、反酸、嗳气、呕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口渴、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咽喉肿痛、鼻衄齿衄、多汗、盗汗、头颈汗出、心悸、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及性功能下降、小便短赤、尿痛、尿热、身热,怕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雄激素等。(3)适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颈椎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过速)、神经证、急慢性肠炎、反流性胃食管炎、痢疾、痤疮、湿疹、耳鸣耳聋、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炎、阴道炎、流行性感冒、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等。结论:在“方-病-人”诊疗模式指导下,对导师医案及古今名家医案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明确了葛根芩连汤方证,包括适用病症及适用人群的特质;以病案数据为基础,明确并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葛根背”的具体含义,并对导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
徐琪琪[4](2020)在《丹芩解毒汤治疗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丹芩解毒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同时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中医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理论在治疗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的作用,以此证实此药方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66例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患者。随机数字平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因在研究观察期间,脱落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际完成病例各32例,治疗组给予丹芩解毒汤(丹参、黄芩、连翘、生地、水牛角、忍冬藤、白茅根、牡丹皮、蒲公英、大青叶、僵蚕、地榆),早晚各一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一清胶囊(黄芩、黄连、大黄)口服。一日3次,一次2粒。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需停用其他相关药物。结果:1.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4.37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875%。其中治疗组痊愈率为28.125%,显效率为46.875%,有效率为9.375%,无效率为15.625%,;对照组痊愈率15.625%,显效率为31.25%,有效率为56.25%,无效率为28.125%。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具有优势。2、随访4周后治疗组复发率7.4%,对照组复发率21.74%,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1.丹芩解毒汤对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的治疗安全有效。2.丹芩解毒汤与一清胶囊在治疗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降低复发率、缓解中医症状中,两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效果更佳。
孟静,包琪[5](2019)在《口腔扁平苔癣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口腔扁平苔癣(OLP)是一种慢性浅在性皮肤黏膜炎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时发时愈,可迁延终身。目前OLP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均不甚理想。笔者查阅了近10年文献,从相关文献中梳理并总结口腔扁平苔癣的中医药治疗情况,以了解中医药对口腔扁平苔癣治疗的进展及成果。中医药疗法包括辨证论治、专法专方、中成药、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等,对口腔扁平苔癣的治疗历史久远,在单独治疗、中医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疗效确切。中医药对口腔扁平苔癣具有独特疗效,但其相关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亚丽,吴开举[6](2019)在《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与皮肤同时或先后发病,皮损特点为树枝状或网状银白色细纹及小丘疹,对称分布,患者自觉有烧灼或疼痛感,糜烂或溃疡性损害时可有明显疼痛。本病具有自限性,但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虽能够较快缓解局部症状,但治疗
戴巧群,史芳萍,吴寅,王人可[7](2019)在《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参照组(就诊时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与治疗组(就诊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参照组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配合通窍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66.67%)显着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黏度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进行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效果显着,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血浆黏度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桑文涛,余芳蓉,杨泽越,黎聪,罗学虎,钟未,曾南[8](2019)在《康复新液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的乙醇提取物,主要功效为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具有促进创面修复愈合、抗炎、消肿、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菌、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且其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因此,康复新液广泛应用于口腔疾病等的防治,现就近5年康复新液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并初步探讨其作用物质基础与机制,旨在为其临床应用的拓展与合理性、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刘涛[9](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李琳[10](2016)在《中西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应用中西医治疗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02年1月—2015年12月4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A组和治疗B组。其中治疗A组患者单独给予西医治疗,治疗B组患者予以中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VAS评分。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治疗A组总有效率为70.00%,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和6例无效;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95.00%,其中8例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和1例无效;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接近,其中,治疗A组治疗前VAS评分(8.15±1.41)分,治疗B组治疗前VAS评分(8.31±0.72)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VAS评分分别为(3.32±0.24)分和(1.32±1.24)分,经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A组,A组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VAS评分分别为(5.43±1.05)分和(3.43±2.95)分,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值得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39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39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测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口腔黏膜扁平苔癣患者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比较 |
2.2 两组口腔黏膜扁平苔癣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2.3 两组口腔黏膜扁平苔癣患者治疗有效率 |
3 讨论 |
(2)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角度 |
2 西医治疗角度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
(3)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方证相应 |
二、方-病-人诊疗模式 |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方论及研究现状 |
1 历代方论 |
1.1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
1.2 利遂不止 |
1.3 脉促 |
1.4 表未解 |
1.4.1 具体病位 |
1.4.2 病邪性质 |
1.4.3 对分歧的思考 |
1.5 喘而汗出 |
1.6 小结 |
2 药论与方解 |
2.1 葛根 |
2.2 黄芩 |
2.3 黄连 |
2.4 甘草 |
2.5 方解 |
3 现代研究 |
3.1 药理学研究 |
3.2 现代临床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黄煌经验之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纳入 |
1.2 工具软件 |
1.3 数据整理 |
1.4 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适用体质研究 |
2.2 适用症状研究 |
2.3 适用疾病研究 |
2.4 主体适用人群病症研究 |
2.5 用方规律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讨论 |
1 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 |
1.1 体质特征 |
1.1.1 主体适用人群的确定 |
1.1.2 体貌特征 |
1.1.3 精神心理状况 |
1.1.4 生活方式 |
1.2 适用症状 |
1.3 药证相关 |
1.3.1 葛根证 |
1.3.2 黄连证、黄芩证 |
1.3.3 甘草在葛根芩连汤中的作用 |
1.4 葛根芩连汤与肠道菌群 |
1.4.1 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 |
1.4.2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的相关性 |
1.4.3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
1.4.4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证发病趋向 |
1.4.5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作用机制 |
1.5 小结 |
2 黄煌经验探讨 |
2.1 GGQLT综合征 |
2.2 Ⅱ型糖尿病 |
2.2.1 用方经验 |
2.2.2 葛根的剂量 |
2.2.3 大黄、肉桂 |
2.2.4 葛根的煎煮法 |
2.2.5 药物炮制与丸剂的使用 |
2.3 方证鉴别 |
2.3.1 病症相类 |
2.3.2 方组相类 |
2.3.3 患者身形相类 |
2.4 使用注意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1 葛根芩连汤方证 |
1.1 适用人群 |
1.2 适用病症 |
1.3 方证提要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数据标准化-加味药物名称及品种 |
附录二: 数据标准化-体征 |
附录三: 数据标准化-症状 |
附录四: 数据标准化-现代病名 |
附录五: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
附录六: 葛根芩连汤方人体貌特征图谱 |
附录七: 黄煌教授验案举隅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丹芩解毒汤治疗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
2 药物组成及原理 |
3 结果分析 |
4 病案举例 |
5 预防与调护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6)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论治 |
2 医家经验 |
3 中西结合治疗 |
4 中成药治疗 |
5 中医外治法 |
5.1 中药药膜 |
5.2 超声雾化 |
5.3 中药外敷 |
6 小结 |
(7)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变学指标 |
3 讨论 |
(8)康复新液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康复新液防治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 |
1.1 口腔黏膜疾病 |
1.1.1 疱疹性口腔炎和咽峡炎 |
1.1.2 放射性口腔炎 |
1.1.3 化疗性口腔炎 |
1.1.4 口腔溃疡 |
1.1.5 细菌性口炎 |
1.1.6 糜烂性唇炎 |
1.1.7 其他口腔黏膜疾病 |
1.2 牙周病 |
1.2.1 牙周炎 |
1.2.2 牙龈炎 |
1.3 危重患者口腔并发症 |
1.4 在口腔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
1.4.1 牙源性皮瘘 |
1.4.2 颌骨囊肿 |
2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疾病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机制 |
2.1 促进创面修复 |
2.2 调节免疫功能 |
2.3 抗炎、消肿、抗氧化 |
2.4 抗病毒 |
3 小结 |
4 讨论 |
(9)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
1.1. 期刊文献 |
1.2. 硕博论文 |
1.3. 专着文献 |
2. 绪论 |
2.1 “癣”病的概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
3.1.1 白秃疮 |
3.1.2 肥疮 |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
3.2.1 吹花癣 |
3.2.2 奶癣 |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
3.3.1 鹅口疮 |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
3.4.1 牛皮癣 |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
3.5.1 圆癣 |
3.5.2 紫白癜风 |
3.5.3 乳头风 |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
3.6.1 肾囊风 |
3.6.2 阴癣 |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
3.7.1 四弯风 |
3.7.2 蛇皮癣 |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
3.8.1 鹅掌风 |
3.8.2 脚湿气 |
3.8.3 灰指甲 |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
3.9.1 湿疮 |
3.9.2 白疕 |
3.9.3 松皮癣 |
3.9.4 紫癜风 |
3.10 “癣”病病名考证 |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
4.2 提出规范病名 |
5. 总结 |
5.1 考证成果述要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
6. 参考文献 |
6.1. 古代文献 |
6.2. 近现代文献 |
6.2.1 专着 |
6.2.2 期刊 |
6.2.3 学位论文 |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
7.1 白秃疮 |
7.2 肥疮 |
7.3 吹花癣 |
7.4 奶癣 |
7.5 鹅口疮 |
7.6 牛皮癣 |
7.7 圆癣 |
7.8 紫白癜风 |
7.9 乳头风 |
7.10 肾囊风 |
7.11 阴癣 |
7.12 四弯风 |
7.13 蛇皮癣 |
7.14 鹅掌风 |
7.15 脚湿气 |
7.16 灰指甲 |
7.17 湿疮 |
7.18 白庀 |
7.19 松皮癣 |
7.20 紫癜风 |
7.21 癣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中西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评价标准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总有效率比较 |
2.2 VA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39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效果[J]. 杨利杰,高莎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07)
- [2]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研究进展[J]. 黄晶. 内蒙古中医药, 2020(07)
- [3]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D]. 李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丹芩解毒汤治疗风热血瘀型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D]. 徐琪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口腔扁平苔癣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J]. 孟静,包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07)
- [6]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张亚丽,吴开举. 湖南中医杂志, 2019(02)
- [7]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分析[J]. 戴巧群,史芳萍,吴寅,王人可.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2)
- [8]康复新液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J]. 桑文涛,余芳蓉,杨泽越,黎聪,罗学虎,钟未,曾南. 世界中医药, 2019(01)
- [9]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10]中西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观察[J]. 李琳. 光明中医,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