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必有我师——网游指针使用指南

网游必有我师——网游指针使用指南

一、网上行必有我师——网络教鞭使用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覃钰[1](2021)在《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关键。特殊教育新教师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其专业成长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壮大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新教师时期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后续的专业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特殊教育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当前特殊教育研究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的成长的主观诉求。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阶段,特殊教育新教师在成长时面临着许多难以避免的困惑,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断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动荡。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对广西地区A校一名特殊教育新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本研究梳理了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的专业成长的历程,对其成长故事进行了解释性理解和分析,以探求其故事背后的教育意蕴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入职为分界点,分别对刘芸老师的职前培养、职后成长以及未来选择三方面进行立体的故事呈现和解析,重点探讨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如何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成长三方面内容,解析在入职后三年的成长过程中其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发现,凭借着良好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强烈的自我成长意识,在三年的任职时间里,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顺利地度过了入职适应期,并且其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长,逐渐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合格教师。本研究还对其专业成长动力和阻力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科研意识、重视并撰写反思性文本、学校明确发展定位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四方面的发展建议。新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经历不可复制,但其成长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景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值得细细品味。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本研究无意探求研究的普适性结论和意义,更注重故事的真实还原和情景化意义解释,以及从成长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与感悟。本研究呈现了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的丰富、鲜活的成长历程和故事,鼓励读者对其成长故事进行自我的诠释和意义建构,期望能引起读者一定的思考和启发,更多的关注到特殊教育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唐婉琳[2](2021)在《边境民族地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每一个文化群体都带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的文化烙印,当两种或多种文化群体在交流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适应问题。而中国多民族的现状更是造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格局,在这样的文化格局中,每一个人关注视野不该局限于自身周围的环境或本土本民族的文化,而要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如何超越文化差异,促进民族融合。教育离不开文化,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也成为了多文化时代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从现有的文献上看,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到民族地区任教的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关注较少,多以呈现教师各方面适应状态为主,并没有探究教师的文化适应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我国南部边疆城市崇左市木棉小学的外来教师为观察对象,在对边境民族地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反思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状态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剖析教师在异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措施。具体说来,论文的写作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说明了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现有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目的是对木棉小学生长的文化环境做相关介绍,包括两大块:第一块纵览我国南部边疆城市崇左市的文化环境,介绍了崇左市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构成以及教育现状。第二块介绍木棉小学的文化生态,从学校以“博雅睿达”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入手,透视木棉小学外来教师的教学环境,为之后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现状的呈现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呈现外来教师跨文化适应现状,主要是从区域文化适应、学校文化适应、专业文化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在此部分,笔者采用深描的方式,一方面既客观呈现教师本身在访谈中的声音,用她们自己的话作为对异地文化适应状况的概括,用她们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异地文化适应过程;同时,也会采用主观的立场,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具体分析适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为第三章,通过案例探寻外来教师文化适应与其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本部分,笔者呈现了访谈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教师,他们分别代表了本土文化视野的非本土教师和外部文化视野的非本土教师两大主体。这里呈现了他们真实的异域文化适应状况以及不同适应状态下对自身教学的看法和评价。也就是说,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导致了教师对其进行教学活动所在族群的价值观点理解的片面性,因而经常误解或者曲解这个族群中的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行为。同样,这样片面的理解反过来也会对教师的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内在循环就此开始。第五部分为第四章,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文本分析总结了影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具体包括文化距离、教师的文化认知、个体文化适应态度、社会情感的依托、学校培训的缺场五个方面。在总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师跨文化适应提出应对策略。第六部分是第五章,是对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的综合讨论。研究发现,外来教师文化适应呈现多类型的特点;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对于边境民族地区而言具有特殊特性;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多受教师个体文化素养的影响;区域文化适应,学校文化适应和专业适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是对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身份和研究发现的反思和总结。

于贤珍[3](2021)在《“丁香医生”关于新冠疫情的科普文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丁香医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科普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科普文章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在疫情期间的价值分析。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将测量科普文章的科学性指标分为来源的权威性与内容的专业性两方面,权威性的维度为消息来源、文章作者及审核者以及引用文献的类型及发布时间;专业性的维度为文章报道立场、专业性词汇;通俗性的指标分为文章标题与专业性词汇的通俗化表达;同时还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分析“丁香医生”科普报道的实际价值与意义。研究发现,“丁香医生”科普文章具备明显的科学性。其中权威性体现在消息来源以权威的官方平台为主;文章作者与文章审核者主要为拥有专业医学知识背景或有医学从业经验的医师,同时加以同行评议制度的审核,使得科普文章权威性得到保证;而大量引用最新权威期刊发布的文献,为“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权威性提供了又一大保障。专业性则体现在报道立场主要呈现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避免“虚假中立”,同时专业高频词的使用使得科普文章的专业性进一步提高。通俗性则体现在文章标题的“标题党”倾向以及高频专业性词汇的通俗化处理程度高,但是同时发现部分专业医学名词通俗化处理还有待提高。此外,结合科普文章的具体文本可以发现,科普文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实际价值与意义有新冠疫情前的预警作用、新冠疫情时的防疫作用与新冠疫情后的借鉴价值。通过研究还发现,“丁香医生”科普文章存在文章内容同质化以及未做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还提出需要完善文章审核制度,以此提高科普文章的质量,同时要做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从而实现更好地进行科普报道,提高社会大众接收有效科普信息的效率,为更好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做出贡献。

周韡[4](2020)在《孔子友善观研究》文中提出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增强社会成员互信、促进人际和谐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友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友善的价值意义等表层问题上,对于到底何为友善、友善是否会因对象不同而有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友善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导致人们在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时缺乏有操作性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创始人孔子有着十分丰富的友善思想和友善教育思想,涉及到友善的内涵、层次、原则、边界以及友善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友善观的核心问题,值得借鉴。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友善观,力图挖掘其现代价值和现代性转化之道,以求为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探索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孔子的友善内涵可以概括为有友为善(喜欢交朋友)、友其善者(交好的朋友)和友意善行(落实到真实的友善行为)三层含义;同时孔子的友善以我自身为出发点,可以划分为“为仁由己”、“仁者爱人”和“成人之美”三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层次。孔子还强调,友善的品德要得到正确的实践,需要遵循仁爱、真诚、道义和中庸四大原则,其中仁爱是核心和基础,真诚是条件,道义为标准,而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贯彻始终。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友善是有明确边界的,即对何人友善、友善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划分边界的标准就是“仁义礼”,这种边界意识在实践中体现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提出了深刻的友善思想,还对如何培育友善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见解:从教育内容上而言,孔子强调尊敬他人为基础,宽容他人为条件,恪守诚信是保障,礼法制度立规矩,目的是培育和形成友善人格;从教育方法上而言,孔子主张推己及人以培养共情能力,改变认知以强化友善情感,克己复礼以规范友善行为。尽管孔子的友善观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与当代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追求平等、崇尚个性的社会特征有不相吻合之处,但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代社会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落细落小落实”,实则就是要让善在身边发生,让善能变得常态化,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推”的逻辑,让共情能力在家庭中生根,在社会上发芽;借鉴孔子的“中庸之道”,明确友善的层次与边界,促进个人情感与公共道德、国家法律的有机统一;以新型礼教为引导,探索可操作的友善表达形式,把握友善的表达分寸,推动友善价值观的自觉践行,真正增进我国的社会和谐与人际互信。

宿建东[5](2020)在《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朔州市城区三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外阅读资源还未实现有效整合,阅读合作未达到“形”“质”合一的效果,阅读教学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共同愿景下,参与者通过制度共建,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这对解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学习共同体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并以学习共同体为视角,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要素和呈现方式。再对当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思考与建议。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主要概述了学习共同体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发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征:参与者具有共同阅读愿景、共享的阅读机制、合作的阅读方式、多元的评价和反思方法。二是现状调查研究部分。笔者立足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选取朔州市朔城区三所小学的师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组组合作淡化、合作忽略文本特性、师生关系固化、教师评价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理论素养欠缺、阅读合作制度模糊、师生沟通不到位等。据此本研究从更新阅读理念、建立共同的阅读愿景;创建阅读共享机制、进行环境建设;加强师生沟通、实现身份认同;延伸课堂评价与标准这四个方面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廖昱潇[6](2019)在《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历来是整个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话题,也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是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主体;《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为导师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落实导师的培养责任、研究生的品德塑造和学术自律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了一个共建共荣的成长联合体和共享共进的学术共同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这种增长导致了师生比重的失调,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新时代呼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以研究生的品德培养和学术发展为核心,着力建设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对破解研究生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与现实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经验和研究生培养的“653”模式的探索实践,提出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对策。开展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一是阐述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构建的背景、意义与方法;二是以生态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阐释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内涵与概念,深入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和基础特征;三是从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进三个层面探讨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四是以时代要求与现实需求为导向,在借鉴美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对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653”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对策。以学术研究方向整合师生学术发展的共同追求、以制度建设保障学术共同体的有效运行、以建立团队共进机制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发展、以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共同体良好学术生态,着力推动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宋丹丹[7](2019)在《小学顶岗实习教师教育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高要求,顶岗实习作为促进教育实习改革的一种形式,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顶岗实习阶段是师范生自身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碰撞的阶段,是有效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走向和专业成长状态,因此必须加以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准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对顶岗实习教师教育生活展开描述,应注重实际生活的感受而不是一系列数据的表达,因此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旨在呈现真实的教育生活,在叙述一个个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故事本身隐藏的观点及其意义,从而达到对故事的深刻理解。首先,顶岗实习前,教师的教育及生活经历使得对教师身份的认知由模糊到清晰,教师的专业理想由萌芽逐渐转变为成熟,由此加强了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其次,顶岗实习阶段的教育生活,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碰撞的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生活的展开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专业人格方面的提升。最后,通过对这两个阶段教育生活的叙述,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培养专业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实践质量提升”、“提升自我修养”、“自我建构意识”在顶岗实习期间的重要性。通过叙述该阶段教师的教育生活,有利于真正了解顶岗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极具丰富的教育和生活内涵,以期为关心自身发展的准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争取实现共同成长。

宋伟晓[8](2019)在《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语文教学在方法和模式上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语文小论文的写作教学与实操,就是创新模式的一种尝试。让高中生学习语文小论文的写作,不仅符合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促使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和培养更多良好品质,除此之外,小论文的学习也可以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视野和思维空间,进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综合素养。小论文写作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査阅课程改革相关文件,整合分析各种文献,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小论文写作论着,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探讨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具体实施策略,从而为小论文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使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共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要陈述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第一章高中语文小论文的类型和主要问题。本章将语文小论文分为三个大类:名人作品类、文化生活类、社会热点类并分别举例说明,探寻小论文写作教学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语文小论文写作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二章高中语文小论文的写作特点和重要性。本章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小论文与议论文相比的三个不同点,包括小论文写作常用的研究方法,小论文的写作特点,小论文的格式要求。第三章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本章主要讨论了小论文写作中的四个问题:写作过程缺乏指导,评价与修改的缺失,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文章结构处理不当,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详述了过程写作法的理论和实施策略,小论文的评价方式与修改意见,读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策略,U型曲线结构的应用,为语文小论文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刘雅文[9](2017)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 ——以开放大学课程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融合,移动互联网面向开放教育持续渗透发展,移动学习应运而生,随之催生的碎片化应用更迭出新,借助微信自身完善的功能基础和用户熟知度,能够为移动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媒介,并为开放学习者提供更便利的学习方式,也为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优质的载体。因而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在信息化现代社会快速普及,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专家学者对“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微学习”和“学习活动”以及国内外对微信平台在开放教育中应用等研究,将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观、非正式学习理论和境脉学习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开放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心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便捷性征及其企业账号的多样化管理模式,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以及该平台支持下的移动微学习活动模式。依据学习活动理论和流程,移动微学习活动模式将整个开放学习过程划分为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性移动微学习活动和基于该平台的教学活动两大模块。具体设计划分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体系的构建、移动微学习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原则和内容设计原则等四个部分。将此模式应用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城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从研究路径上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模式设计的成效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总结经验,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现学习活动与传播平台的有机结合、学习活动资源内容的多样化建设以及学习活动平台的创新式发展,增加学习者交互学习体验等。本研究改善了开放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字化手段的运用;提升了开放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增强开放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补充了移动微学习活动相关研究的参考决策,同时,也为开放教育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传播手段。

薛爽[10](2016)在《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要求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在现有的合作学习研究中少有涉及农村中学的,由于教育上的城乡差距,现有的研究并不能满足具体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需要、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使初中语文教育者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要义,如何有效应用合作学习、创新出适合自己课堂情境的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自开展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语文合作学习体系逐渐形成,尤其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了竞争模式,并且除了按成绩等标准划分合作小组之外,还组织了邻近座位小组,即同桌或前后桌的临时小组。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加入到合作学习的小组考核里,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由于农安县农村初中多数处于偏远地区,信息更新较慢,合作学习的开展中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了解不够深入,对于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地位认识不明,导致在合作学习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出现了只在课堂中合作探究、课下很少合作交流的情况;二是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现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了解不够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模糊,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成为“好学生”一手掌控的形式活动;三是合作学习结束后缺少评价体系。针对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创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建立城乡信息网,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师师之间的交流探讨活动;二是从师生自身角色观念的转变角度提出建议,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培养自身的合作技能;三是加强课内外合作学习实践操作,从小组科学合理的分配、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指导、对学生参与度的关注以及小组学生间课外联系的保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操作建议。

二、网上行必有我师——网络教鞭使用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行必有我师——网络教鞭使用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导向:特殊教育发展需要
        (二)个人情意:对教师群体的关怀
        (三)自我关怀:对自身发展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特殊教育教师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
        (三)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基本伦理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处理
第一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生活白描
    一、学校呈现:一座温馨轻松的校园
        (一)校园环境:基本完善
        (二)教学环境:温馨有序
        (三)合作环境:失衡紧缺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生活呈现
        (一)工作时间:严丝合缝
        (二)工作空间:门窗紧锁
        (三)工作日常:繁冗复杂
第二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职前成长篇:“我”与特殊教育相遇
        (一)“我”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
        (二)“我”如何成为特殊教育教师
    二、职后成长篇:“我”的成长足迹
        (一)第一年:跌跌撞撞
        (二)第二年:若有所思
        (三)第三年:娴熟有余
    三、未来选择篇:“我”的坚守与未知
        (一)坚守:“如果能重来还会选特教”
        (二)编制:“是我看重的条件”
        (三)婚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系统分析
    一、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系统分析
        (一)内在认知驱动
        (二)外在环境支持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系统分析
        (一)内在阻力分析
        (二)外在阻力分析
第四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一、特殊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之路总结及思考
        (一)专业理念之成长
        (二)专业知识之成长
        (三)专业能力之成长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一)唤醒教师个体科研意识
        (二)重视反思性文本的生成
        (三)明确学校未来发展定位
        (四)构建教师社会支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边境民族地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
        (二)边境教育环境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三)个人研究旨趣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外来教师”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
        (二)外来教师
        (三)文化适应
    五、理论基础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七、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一章 区域概览:木棉小学生长的文化环境概貌
    一、崇左市的文化环境
    二、木棉小学的文化呈现
        (一)学校环境
        (二)多样的师生群体
        (三)以“博雅睿达”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
第二章 现状呈现: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状况
    一、外来教师对区域文化的适应状况
        (一)语言适应
        (二)气候、环境适应
        (三)饮食适应
    二、外来教师对学校与专业文化的适应状况
        (一)学校管理的适应
        (二)学校工作的适应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
        (四)专业的适应
第三章 案例分析: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其教学关系探寻
    一、局外生存——爱昱老师的案例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锋尖对麦芒
        (三)局外人视角:不是我的绝不参与
    二、局内审视——爱瑾老师的案例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新的学习之旅
        (三)局内人视角:文化理解
第四章 寻根追底:对外来教师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来教师异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距离
        (二)教师文化认知的缺乏
        (三)个体文化适应态度
        (四)社会情感的依托
        (五)学校培训的缺场
    二、促进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
        (二)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外来教师个人的理性追求
第五章 拨云见日:对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的综合探讨
    一、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对于边境民族地区来说具有特殊特性
    二、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呈现多类型的特点
        (一)“归化”型教师
        (二)“固执”型教师
        (三)“融合”型教师
    三、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受教师本身素养的影响
        (一)该“主动”还是“被动”?
        (二)外来教师异域适应的最终归宿
    四、文化适应三层面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教学
结语对研究与自我的审视
    一、 “我”研究什么?——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二、 “内”“外”有度——对研究身份的反思
    三、 “我”还能做什么?——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一)扩大研究对象数量与类型
        (二)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追踪
参考文献
    (一)期刊论文类
    (二)学术论文类
    (三)着作类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3)“丁香医生”关于新冠疫情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分析
    第一节 消息来源奠定权威性基础
        一、各阶段消息来源样本统计
        二、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分析
    第二节 文章作者及审核者体现权威性
        一、科普文章作者统计分析
        二、科普文章审核者统计分析
        三、同行评议制度为文章权威性提供保障
    第三节 引用文献保障科普文章的权威性
        一、母婴防疫与生活问答引用文献率高
        二、科普文章的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分析
        三、科普文章的引用文献发布时间统计分析
        四、科普文章的引用期刊统计分析
    第四节 报道立场体现科普文章的专业性
        一、科普报道中去“虚假中立”的要求
        二、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报道立场分析
    第五节 专业词汇的使用提高科普文章的专业性
    小结
第二章 “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通俗性分析
    第一节 文章标题带有自媒体“标题党”倾向
        一、以关键词突出文章内容
        二、以反问形式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
        三、以干货形式给出解决方案,吸引注意力
        四、以专家学者名义提出看法,体现权威性
    第二节 科普文章专业性词汇的通俗化表达
        一、高频专业性词汇通俗化程度高
        二、部分专业性词汇通俗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三节 科普文章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
        一、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冲突
        二、“丁香医生”科普文章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协调
    小结
第三章 “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新冠疫情前的预警作用
        一、科普文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预警要求
        二、“丁香医生”科普文章的事前预警作用
    第二节 新冠疫情爆发中的防疫作用
        一、即时性:文章数量与疫情发展节点呈正相关
        二、全面性:各文章议题均有涉及
        三、辟谣价值:建立辟谣专栏
    第三节 新冠疫情后的借鉴作用
        一、主流媒体报道存在不足
        二、“丁香医生”科普报道的借鉴意义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成果
致谢

(4)孔子友善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友善的内涵与层次
    第一节 友善的内涵
        一、“有友为善”——“门内”到“门外”的跨越
        二、“友其善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追求
        三、“友意善行”——善意与善行的统一
    第二节 友善的层次
        一、“为仁由己”
        二、“仁者爱人”
        三、“成人之美”
第二章 友善的原则与边界
    第一节 友善的原则
        一、仁爱原则
        二、真诚原则
        三、道义原则
        四、中庸原则
    第二节 友善的边界
        一、孔子的“边界意识”
        二、确立边界的标准——仁、义、礼
        三、边界意识的体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第三章 培育友善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培育友善的内容
        一、“修己以敬”——尊敬他人是基础
        二、“宽则得众”——宽容他人是条件
        三、“无信不立”——恪守诚信是保障
        四、“循礼而行”——礼法制度定规矩
    第二节 培育友善的方法
        一、推己及人——培养共情能力
        二、以知养情——强化友善情感
        三、以礼导行——规范友善行为
第四章 孔子友善观的时代价值和创造性转化
    第一节 孔子友善观的时代价值与历史局限
        一、孔子友善观的时代价值
        二、孔子友善观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落细落小落实,丰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明确友善边界以细化践行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从家人做起以落小友善起点——“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三、知行合一以促进友善践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第三节 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优化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强基础——培育友善能力
        二、共情教育促理解——升华友善之爱
        三、新型礼教为引导——助力友善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文献类
    四、外文论文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朔州市城区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概论
    第一节 学习共同体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学习共同体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界定
        二、学习共同体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的高年级特点
        二、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特点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要素:学生、教师
        二、客体要素:阅读教材
        三、资源要素:条件、环境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一、阅读教学观念:相互认同
        二、阅读资源选取:开放多元
        三、阅读学习过程:自主探究
        四、阅读学习形式:合作共享
第三章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语文阅读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理论依据及维度设计
        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多为女性、队伍稳定
        二、高年级学生基本情况:整体比较均衡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的认知与态度
        四、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五、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师生行分析
        六、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成效
第四章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第一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共同体理念认知偏差
        二、缺乏一定的阅读合作规范
        三、师生团体性角色定位不准
        四、阅读中教师指导评价缺失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教师自身素养欠缺
        二、阅读合作制度模糊
        三、师生沟通的有限性
        四、评价标准难以明确
第五章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更新阅读理念、建立共同愿景
        一、教师:重塑阅读教学观念
        二、学生:加强阅读合作认识
    第二节 创建共享机制、提供外部支撑
        一、重建阅读教学合作体系
        二、营造良好校园阅读氛围
        三、搭建家庭课外共读平台
    第三节 加强师生沟通、实现身份认同
        一、促进师生阅读互动交流
        二、提高学生相关阅读能力
        三、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第四节 明确评价标准、延伸课堂评价
        一、增加阅读教学评价针对性
        二、确立阅读教学评价原则
        三、拓宽阅读教学评价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阐释
    2.1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依据
        2.1.1 生态学理论为师生和谐共生提供理论基础
        2.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师生自由发展奠定理论基石
        2.1.3 建构主义理论为师生协作对话提供理论依据
    2.2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理论阐释
        2.2.1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
        2.2.2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2.2.3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第3章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与现实需要
    3.1 时代呼唤:新时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构建学术共同体
        3.1.1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迫切要求
        3.1.2 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基本要求
        3.1.3 “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需要
    3.2 现实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呼吁构建学术共同体
        3.2.1 建立新型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需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
        3.2.2 立足导师与研究生现实需求形成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3.2.3 生成导师与研究生学术链接需要完善学术共同体共同机制
    3.3 主体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进呼吁构建学术共同体
        3.3.1 研究生自我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3.3.2 导师实现育人目标和学术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第4章 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基本做法
        4.1.1 实现以人为本平等合作培养模式
        4.1.2 推进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4.1.3 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培养资助计划
        4.1.4 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机制形成合力
    4.2 对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借鉴
        4.2.1 以平等互动为基础,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情感支撑
        4.2.2 以共享共赢为目标,为共同体建设提供认识基础
        4.2.3 以科教协同为核心,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4.2.4 以制度革新为保障,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第5章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653”模式的实践探索
    5.1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653”模式的内容概述
        5.1.1 以“六学会”为宗旨,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5.1.2 以“四根本”为基石,提升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5.2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653”模式的实践框架
        5.2.1 以“六个一”学习研究任务促进学术共进
        5.2.2 以“五个一”学习工作要求突出行为主体性
        5.2.3 强化“三项纪律”增强学术共同体组织性
    5.3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653”模式的实践启示
        5.3.1 以学术能力为导向,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5.3.2 以工作要求为遵循,促进共同体成员能力提升
        5.3.3 以团队纪律为要求,提升共同体成员自律性
第6章 建设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对策
    6.1 聚焦学术方向整合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价值追求
        6.1.1 完善师生互选制度建立学术链接
        6.1.2 制定学术任务构建师生统一目标
    6.2 建立团队共进机制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发展
        6.2.1 构建扁平化研究团队促进师生学术共进
        6.2.2 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师生多元发展
    6.3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有效运行
        6.3.1 强化导师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点建设
        6.3.2 强化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发展内动力
        6.3.3 健全成果保障机制实现成果共享
    6.4 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学术共同体良性学术生态环境
        6.4.1 优化校园“文化带”促进学术发展
        6.4.2 建设导师组制度推动成员共同发展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学顶岗实习教师教育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1.1.2 顶岗实习教师的研究现状
        1.1.3 对个人实践经历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综述
        1.4.1 顶岗实习教师的现状研究
        1.4.2 教育生活的现状研究
        1.4.3 教师教育生活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
2 实习前期身份认知
    2.1 专业理想萌芽
        2.1.1 权力吸引“我也要当老师”
        2.1.2 初体验“小老师”
    2.2 专业理想发展
        2.2.1 英语课代表“老师也挺好当的”
        2.2.2 小学教育专业—与父母执拗后的自我抉择
    2.3 专业理想成熟
        2.3.1 “教师,远比你想像得要专业的多”
        2.3.2 见习经历“这是我想要的课堂”
        2.3.3 “我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
        2.3.4 升学-极具意义的选择
3 实践体验专注成长
    3.1 树立专业自我:教师身份转变
        3.1.1 我真的可以么?
        3.1.2 “咱们只是来顶岗的”
        3.1.3 熟悉的亲切感
        3.1.4 初来乍到受重视
        3.1.5 “我是一位老师”
    3.2 发展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碰撞
        3.2.1 席卷内心的挫败感
        3.2.2 理论到实践需要智慧
        3.2.3 怀揣希望,继续努力
    3.3 专业人格熏陶:温暖与感动
        3.3.1 来自学生的点滴温暖
        3.3.2 实习伙伴的互帮互助
        3.3.3 同事的帮助与关心
        3.3.4 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宽容
4 总结经验砥砺前行
    4.1 培养专业自我—幸福感的养成
        4.1.1 深入教师角色,加强教师身份认同
        4.1.2 坚定教育理想,树立长远发展目标
    4.2 给予成长动力—成长能力的提升
        4.2.1 关键事件的启发性
        4.2.2 重要他人是催化剂
    4.3 发展知识与能力—实践质量的提升
        4.3.1 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4.3.2 反思能力的培养
    4.4 提升自我修养—专业人格的培养
        4.4.1 教师人格素质提升意识
        4.4.2 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
    4.5 顶岗实习教师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关键概念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高中语文小论文的类型和主要问题
    第一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的主要意义
        一、在写作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度
        三、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阅读能力
    第三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小论文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小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二章 高中语文小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特点
    第一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常见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一、选题合适恰当
        二、论点清晰精准
        三、论据充分有力
        四、逻辑思维紧密
    第三节 高中语文小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三章 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第一节 语文小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策略
        一、写作过程指导的意义
        二、过程写作法范式
        三、过程写作法的实施策略
    第二节 语文小论文评价和修改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评价的功能定位
        二、完善小论文的评价方式
        三、学生评价与二次评价相结合
        四、优化小论文的评语设计
        五、反复修改,强化语言能力
    第三节 语文小论文表述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读者群体,明晰写作对象
        二、了解读者的预备知识
        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培养读者意识
        四、学会自评,强化读者意识
    第四节 语文小论文论证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U型曲线结构
        二、利用U型曲线结构法,理清文章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 ——以开放大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移动学习
        2.1.2 微学习
        2.1.3 移动微学习
        2.1.4 学习活动
        2.1.5 移动微学习活动
        2.1.6 开放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活动理论
        2.2.3 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观
        2.2.4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5 境脉学习理论
3 开放教育中开展移动微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4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
    4.1 移动微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4.2 移动微学习活动模式设计
        4.2.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模式设计
        4.2.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交互与迁移应用设计
    4.3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模块的设计
        4.3.1 微信公众平台模块设计
        4.3.2 基本信息设计
        4.3.3 学习内容的建构
    4.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原则设计
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5.1 教师前端分析
        5.1.1 学习内容的选择
        5.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5.1.3 活动前期准备
        5.1.4 构建学习环境
    5.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内容设计
        5.2.1 移动微学习内容及目标分析
        5.2.2 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划分
        5.2.3 活动内容设计
    5.3 移动微学习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
    5.4 移动微学习活动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5.5 具体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5.6 效果分析
        5.6.1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5.6.2 移动微学习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反思与建议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访谈提纲(开放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现状
    2.1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2.1.1 基本情况调查
        2.1.2 认识现状调查
        2.1.3 课堂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2.1.4 课外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2.2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开展方式及特点
        2.2.1 开展的方式
        2.2.2 开展的特点
第三章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3.1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取得的成绩
        3.1.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2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3.2.1 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
        3.2.2 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现象
        3.2.3 合作学习评价不够完善
    3.3 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地区教学条件的限制
        3.3.2 教师角色、地位认识不明
        3.3.3 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意识
第四章 对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建议
    4.1 创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
        4.1.1 创建教师培训平台
        4.1.2 举办合作学习交流会
    4.2 转变观念培养技能
        4.2.1 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
        4.2.2 学生培养自己的合作技能
    4.3 加强课内外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4.3.1 合理分配合作小组
        4.3.2 加强教师指导
        4.3.3 保证学生平等公正参与
        4.3.4 小组学生间保持课外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网上行必有我师——网络教鞭使用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覃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边境民族地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个案研究[D]. 唐婉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丁香医生”关于新冠疫情的科普文章研究[D]. 于贤珍. 兰州大学, 2021
  • [4]孔子友善观研究[D]. 周韡.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朔州市城区三所小学为例[D]. 宿建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D]. 廖昱潇. 南昌大学, 2019(02)
  • [7]小学顶岗实习教师教育生活叙事研究[D]. 宋丹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高中语文小论文写作探究[D]. 宋伟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 ——以开放大学课程为例[D]. 刘雅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10]农安县农村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D]. 薛爽. 延边大学, 2016(02)

标签:;  ;  ;  

网游必有我师——网游指针使用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