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效益攀升(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龙[1](2021)在《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兵团着力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促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制造业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已成为推动兵团产业优化升级、壮大综合实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同时,兵团制造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低效的增长模式较多、创新能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亟待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切实为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从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兵团制造业发展现状,对比评价兵团制造业与西北五省、全国竞争力状况,查找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王海英[2](2021)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文中指出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地区经济。棉花产量从2000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的“半壁江山”再到2019年的“一枝独秀”(张杰,2019),“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基本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植品种杂乱,库存积压皮棉数量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作为国内最大的棉花主产区的新疆,同时,新疆高品质棉花生成的市场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目标价格补贴面临“转箱”压力、目标价格补贴资金的质量导向作用不强、棉花品种多乱杂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面临降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探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和纺织业转型升级。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棉花种植地州为研究对象,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棉花品质等六个维度构建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分析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差异性和空间分异,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测算的综合指数来看,2014年和2018年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2009年综合指数变动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北疆地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现2009年的值大于2014年大于2018年,南疆地区的整体呈现2014年大于2009年大于2018年,南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高于北疆。(2)新疆的南部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略高于东部地区,地州间的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差距在缩小,南北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3)新疆的北疆和南疆部分地州都表现出相似的(“高-高”和“低-低”)空间关联性,由此得出,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州高-高集聚和北疆的部分地州低-低集聚主导着新疆十三个地州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4)在影响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中,十三个地州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和棉花品质指标的综合得分都不高,说明十三个地州在棉花产业高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侯玉龙[3](2021)在《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近些年,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快速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印度等主要棉花生产国家。中国棉花受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棉花生产成本与价格呈现互相矛盾的趋势很难突破,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双向挤压下,植棉农户的赢利空间逐步收窄。目前新疆棉花生产在资源约束价格竞争压力下背景下面临的高成本-低收益,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价格等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通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环节的视角,探讨降成本路径,以此达到棉花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目的,研究重点在于棉花生产要素在种植规模变动下的不同植棉规模下的投入产出规律及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分析棉花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下生产要素对棉花产量增加的贡献程度,破解棉花高成本—高价格-低收益的困境,以此合理规划要素投入组合,以及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依据,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指导。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新疆及兵团棉花面积产量与规模变化情况,棉花生产资源约束环境,棉花的高成本、高价格压力与困境;以及运用Eviews8.0软件,定量分析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在此中间发现棉花生产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要素,探讨投入较低,收到较高的要素,寻找降低成本的依据。研究得出结论:(1)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棉花生产效率总体下降,从2005年以后,出现棉花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幅度较大,2015年以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促进了棉花产量的增加,不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棉花的成本。(2)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存在适度种植规模;户均4.67~5.33公顷为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最优规模区间,植棉面积与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越大,棉花生产效率越高,植棉面积与生产效率为正比;(3)农户棉花种植规模达到3.56公顷后,单位面积成本呈上升趋势,为成本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户均植棉面积3.56公顷是新疆农户棉花成本的最优种植规模。(4)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新疆农户棉花生产要素投入中,土地费用、雇工费用、化肥和水电费、机械作业费投入所占成本比重大。(5)三种农业投入要素中,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表明决定收入水平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土地投入,拥有土地面积的优势也就有了发展棉花适度规模种植的优势。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2.5~4.5公顷时,土地费用、机械作业费、水电费、雇工费用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7~10公顷时,化肥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而农药、地膜、滴灌带、种子等物质要素投入未反映出适度规模的趋势。(6)棉花成本受资源环境约束严重;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租金高、雇工费用及机械作业费高;化肥施用量大,棉田灌溉水电费用高,是降成本的生产要素减少的途径。研究得出新疆棉花生产主要降成本路径有:(1)提出棉花降成本国际经验借鉴;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2)不同植棉规模降成本方案;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3)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棉花田间管理方案;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优化耕地布局方案、产生棉花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提出棉花生产降成本的政策建议,一是从优化植棉规模,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二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稳定;四是“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五是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等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五项政策建议及农户视角的棉花生产对策,降低棉花生产环节成本,提高收益,以增强棉花的价格竞争力,缓解棉花种植面积萎缩的压力,为棉花种植户的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陈玉[4](2020)在《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央强力的政策支持下,新疆农户拿出土地搞生态建设,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产品,让公众分享了生态红利。2015年新疆林果总面积已达146.67万公顷,总产值突破500亿。红枣作为温带作物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它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具有耐旱、耐涝的特性,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2016年新疆红枣(干枣)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在红枣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表现为单产低、灾害防控能力弱、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能力欠缺、产销不对接等,这些问题最终表现在红枣价格方面,导致红枣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时而出现“红枣卖难”现象。红枣价格波动导致大量新疆农户因收入降低而致贫,同时价格作为信号传递到红枣种植户后,影响着农户的生产决策和种植行为。为了掌握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规律、及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有利于政府制定长期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保障红枣种植户收入,防止毁林复耕情况的发生,使红枣经济林发挥更大的经济、生态效应。本文基于价格均衡、弹性及蛛网理论下研究红枣价格波动,同步研究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红枣主产区进行样本数据统计,并结合Logit模型对新疆地区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分析,以揭示新疆地区价格波动对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种植意愿的客观影响因素,以切实为新疆地区红枣种植及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文章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红枣价格在2003-2019期间的增长趋势,使用软件SPSS对灰枣、骏枣在2003-2019期间的价格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可以得出,灰枣和骏枣的价格在这期间的价格起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又将红枣价格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相对于骏枣,灰枣价格曲线的三次函数拟合的效果较为理想,骏枣价格曲线的增长函数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2)对农户红枣种植意愿和价格波动因素相互依存度进行一定的模型假设。最后归集出12个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明细因素,并系统地分为3大类。即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它因素,由此构建了概念模型以及相应的假设条件其中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它因素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生产成本、价格预期、产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供给因素是导致农户种植意愿的直接因素;需求因素、其它因素是导致供给因素的直接因素,是导致农户种植意愿的间接因素。(3)最后,我们对红枣的价格波动及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弹性价格模型分析,其中确认了是农户红枣种植意愿的关键点——供给因素是农户种植红枣意愿的直接因素,而价格波动会对农户种植红枣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其他因素和需求因素成为制约和农户种植红枣意愿的间接因素。
葛传光[5](2019)在《兵团文化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下成立的,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推进新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出特殊作用。兵团文化锻造于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熔炉,已经深深地熔铸在兵团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兵团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文化是兵团改革的思想引擎和动能保障,兵团改革是兵团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必然属性。在兵团深化改革的历程中,兵团文化引领兵团深化改革。研究目的:以兵团文化生产力为瞄准点,去聚焦其在兵团深化改革过程中,二者不可剥夺的内生性与结构性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作用的动能,进而来论证兵团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文化生产力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功能价值,为当前兵团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对搜集整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为提升对问题和主题的认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系统分析法。坚持系统法整体性原则,对影响兵团改革的各个因素进行考量分析,较完整准确地研究兵团文化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互动关系,总结出新境界中兵团改革工作面临的具体挑战和文化作用之道。三是座谈法。设置座谈提纲座谈相关者。创新性成果:一是在深刻把握“文化与改革”理论基础上,总结出“兵团文化与兵团改革”的本质关系:兵团文化是兵团改革的思想引擎和动能保障,兵团改革是兵团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必然属性。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相关内容同“兵团文化在兵团改革中的作用”具体问题相结合,从“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人才、文化主体”四个方面对本文的主旨与主体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出本文主旨为:兵团文化引领兵团深化改革。这种引领作用深刻地体现着二者的本质关系;这种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由兵团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属性所决定的文化的四种内在力量上;这种引领作用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人才支撑力+榜样示范力。三是探讨了在兵团深化改革中兵团文化作用发挥的现实途径:一是兵团文化发展现状的问题与对策;二是重点建设团场文化的问题与对策;三是筑牢兵团文化认同的问题与政策。通过对兵团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客观认识、通过对兵团文化建设重点领域的客观认识、通过对兵团文化认同关键抓手的客观认识,笔者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彭晶晶[6](2019)在《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苹果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质量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由于生产资料没有达到最佳的配置,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产出率不高、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如何在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下实现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核心章节分为五部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借助苹果的绿色发展技术为主线,全面对比分析全国苹果主产区生产种植的面积与产量的发展趋势,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对我国、新疆及南疆苹果主产区的产销情况进行概述,了解样本区苹果生产种植的产销现状及问题所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发放借助调研数据资料动态分析了近三年间不同的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树龄的苹果生产的物质投入投入及产出构成,寻找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借助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不同类型苹果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剖析苹果种植中投入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产出提高的核心要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果品质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出优化方案。第三部分,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寻苹果种植户对绿色技术的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果农对绿色技术的的认知及采纳意愿、绿色种植与传统种植的果品销售级别,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量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而增加。样本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2006年24.09万亩和18.94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9.36万亩和123.83万吨,亩均产量逐渐提高,高投入、高产出,致使新疆苹果比较优势愈加不明显。(2)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树龄生产物质投入不同,2016-2018年,绿色型苹果与传统型苹果的种植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各项投入分别占总投入的23.6%、51.8%、24.6%与21.3%、56.1%、22.6%,产前环节的物质投入趋于稳定,产中环节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产后环节冷藏运输投入有一定的增幅,其中兵团种植者的各项投入均高于地方,过量施药带来的农药残留、果品质量下降,违背了环境的保护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3)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总体水平略有提高。兵团与地方综合技术效率相比,兵团种植户综合技术效率(0.588)高于地方(0.517),规模效率是制约地方种植户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其中兵团的规模效率(0.767)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于地方(0.523)。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兵团和地方种植户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却被高估。(4)在8项与苹果绿色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农业技术中,兵团和地方种植户对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需求最大,对育苗嫁接栽培技术的需求最低,其绿色生产技术优先需求比例逐年增加,整体上地方的技术需求意愿和掌握程度均较低,苹果种植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行为特征对绿色技术的选择与采纳行为呈现显着差异。因此要缓解目前果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结构性矛盾及果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在整个产业链和发展趋势下,苹果产业应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果品的需求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降低苹果产中、产后运输加工等环节的各项成本,严格规范苹果种植户的用药施肥,增施低毒高效、绿肥、饼肥等绿色农药肥料,代替目前依赖资源投入与科技创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标准苹果示范园区,培育新型多元化种植主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产业竞争力。(2)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灌溉、农药、肥料等各项投入的冗余部分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生产成本的无效投入,加大生态果品示范基地建设。严格规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从苗木选取、树体健康、生产管理、要素投入等种植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推行果品基地认证,建立一户一码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认证)的品牌推广和建设,确保绿色健康果品的每一步都进行技术安全监测。(3)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完善现有的推广主体与机制,依靠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大学院校、种植大户等相关的单位或部门合理的安排绿色技术推广服务,确保种植户能够掌握核心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根据苹果种植的区域,确定标准生产的科技示范户,提高周边种植户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
刘妮雅[7](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于雅雯[8](2018)在《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起新疆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该政策完善了棉花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是我国棉花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其执行成效关系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存和发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调整和优化棉花产业布局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提质增效”分析以下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中国、新疆整体的棉花生产情况带来什么影响?在棉花目标价格的引导下新疆各地区的棉花布局有无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的品质有什么影响?未来应该如何继续深化棉花供给侧改革?从微观方面来看,植棉农户的种植行为和种植意愿在不同政策下有什么改变?新的政策环境下农户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变化有所改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布局变迁、政策效果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棉花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后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变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执行后棉花的生产布局由于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通过对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的对比,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全疆棉花面积变化的因素,分析棉花的生产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分析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主要从棉花品质、农户行为、农户生产成本及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品质方面主要研究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前后棉花品质的变化、影响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以及供给侧改革推进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通过使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影响农户采取扩大种植规模以及使用机械化采摘等行为的因素,了解棉花供给侧改革对农户行为、农户生产和效率的具体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棉花次宜棉区的退出,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由各地区棉花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收益决定。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棉花面积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非农就业机会同样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很大,棉花补贴政策、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机械拥有量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当地的棉花生产规模有显着正向影响,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面积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县域间的空间互动效应在棉花的生产布局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户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行为存在差异。从总体来看,农户继续种植意愿较高,绝大多数农户仍选择继续种植棉花,且绝大多数农户对保险有较高需求。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效率存在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供给侧改革的棉花布局变迁和农户生产效率有关,而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种植成本和生产效率不同。通过对比发现随着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会逐步上升,机械作业率也会逐渐增加,同时对化肥、地膜投入增加,对农药和种子的投入减少,这与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后农药和种子的边际成本下降,以及科学化生产可以节约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有关。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实施后新疆棉花的品质有很大程度改善。提升棉花品质需要政府给与农户更多的技术培训,或者在当地组建合作社并引导农户加入等,帮助农户更好的生产,同时提高当地棉花的质量。不同组织结构对棉花品质有较大影响,较为成熟的合作社案例表明,通过发展合作社,联合小农户进行集体生产经营,可以给农户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支持,发展规模化生产。用合作社的集体形式购买租赁大型机械,统一棉花品种,进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及统一出售棉花,可以极大的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稳定棉花的收购价格和生产品质。供给侧改革给新疆棉花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品质和效率两个方面。从品质方面来说,要对棉花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在棉花生产的合理布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将新疆棉花生产集中于优质棉区,这就要求在棉花供给侧需要体现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从效率方面来说,要对不同种植规模的经营主体分别考虑,在长期的棉花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将较明显的提高棉花生产效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创新组织经营方式将这种生产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则能有效促进新疆棉花产业良性发展。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在新疆棉花生产领域内的实践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新疆棉花种植逐步向棉花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农户植棉意愿相对稳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棉花品质明显改善。因此,对新疆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成效,具体包括:通过集约化发展推进棉花生产合理布局,注重保障植棉农户的基本收益,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改善棉花品质,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条。
古丽扎尔·阿不都克力木[9](2018)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任务的推进与实施,地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获得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肩负着大力发展新疆,打造新疆特色经济,力促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疆经济核心区建设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第三师将极大改善自身的发展环境,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积累了雄厚的前进基础。运输网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载体,为第三师保持区域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力发展和优化交通运输网络,有效整合运输资源,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及实现经济效益是第三师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运输网络经济的理论为基础,分析第三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公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并指出现阶段第三师公路运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第三师公路客货运输需求现状及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第三师近期的客货运输需求量进行了预测;深入分析研究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探明了公路运输网络总体水平及不足之处,并通过第三师运输网络节点等级评价,初步构建了第三师轴辐式运输网络。其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运输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得出了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运行的综合效率值。最后,结合第三师客货运输需求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了优化运输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网络成本及实现运输网络经济效益的相应对策。
朱文[10](2017)在《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代治疆的经验教训,洞察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际,充分估计新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六十多年来,兵团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历史使命,忠实履行职责,铸剑为犁,垦荒屯田,创造了人进沙退、戈壁变绿洲、荒野变花园的人间奇迹,开创了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同时,兵团在解放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进程中,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祖国边防和扞卫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业已成为稳疆建疆兴疆、安边固疆的战略核心力量。兵团在开创屯垦戍边事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兵团文化。兵团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特殊的使命下、特殊的组织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兵团的具体体现,更是兵团人的精神家园和思想灵魂。而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兵团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体现的是兵团文化的先进性,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兵团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对人民的热爱与奉献。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挖掘兵团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载体资源、方法资源和环境资源;有利于开发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时代价值,发挥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对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塑造人们优秀品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兵团屯垦戍边综合能力,加快兵团、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新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首先从理论入手分析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其次,以历史为起点,研究兵团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系,阐述两者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关系。承接上述内容,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含义、种类、特征、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从现实出发,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以兵团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研究,形成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整的研究体系,建构系统化的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内容,引导人们全面、深入的认识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加快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德铸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为兵团的跨越式发展、新疆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和道德保障。通过以上内容的呈现,系统地分析了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本文研究存在以下创新点: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合理界定了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其次,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兵团文化为着眼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视角考察、研究兵团文化,突破了以往仅局限于从历史、文化、兵团自身建设等视域对兵团文化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三点启示:一是兵团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疆、兵团的具体体现,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深入挖掘。二是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它是兵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是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为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导。
二、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效益攀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效益攀升(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 |
(一)遵循工业化阶段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 |
(二)契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支撑兵团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 |
(四)符合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
二、兵团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一)制造业支撑地位更加坚实 |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三)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 |
(四)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
(五)产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 |
三、兵团制造业与西北五省、全国对比分析 |
(一)制造业规模对比分析 |
(二)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1.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2. 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
3. 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4. 生产能力对比分析。 |
5. 综合对比分析。 |
四、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 |
(二)劳动生产率低 |
(三)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 |
五、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平台”为抓手,着力提高发展质效 |
1. 狠抓大项目。 |
2. 培育大企业。 |
3. 发展大产业。 |
4. 建设大平台。 |
(二)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着力激发发展动能 |
1. 推进技术创新。 |
2. 推进产品创新。 |
3. 推进市场创新。 |
(三)以循环低碳为导向,着力促进绿色发展 |
1.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
2. 大力发展制造业循环经济。 |
3.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
(四)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契机,着力拓展开放空间 |
1. 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 |
2. 提高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 |
3.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
4. 深度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
(五)以政策机制为保障,着力营造良好环境 |
1. 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引导支持。 |
2. 增强要素支撑。 |
3. 强化服务保障。 |
4. 发挥主体作用。 |
(2)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
1.2.2 有关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 |
1.2.3 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4 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5 有关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1.2 经济高质量 |
2.1.3 农业高质量 |
2.1.4 棉花质量 |
2.1.5 棉花产业高质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3.1 区域概况 |
3.2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
3.2.1 新疆棉花单产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3.2.2 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3.2.3 棉花种植成本变动分析 |
3.2.4 棉花风险情况 |
3.2.5 新疆棉花品质变化特征分析 |
3.3 棉花加工情况 |
3.4 纺织业的现状 |
3.4.1 纱布的产量 |
3.4.2 纺织业科技活动 |
3.4.3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销售总额 |
3.4.4 纺织业利润总额 |
3.4.5 纺织业亏损企业占比 |
3.4.6 棉纺业主要专用设备 |
3.5 棉花棉纱出口流通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数据来源 |
4.2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相适应 |
4.2.3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适应 |
4.2.4 可比性原则 |
4.2.5 指标选取的方法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选取的依据 |
4.3.2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3 数据处理 |
4.4 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
4.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2 评价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
5.1 新疆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整体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
5.2 新疆棉花高质量空间差异演化分析 |
5.2.1 2009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
5.2.2 2014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
5.2.3 2018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
5.2.4 空间差异分类汇总 |
5.3 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
5.4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1 空间自相关理论及方法 |
5.4.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5.4.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5.5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六个二级指标变化趋势 |
5.5.1 资源节约指标变化趋势 |
5.5.2 环境友好指标变化趋势 |
5.5.3 要素投入指标变化趋势 |
5.5.4 产出指标指标变化趋势 |
5.5.5 市场评价指标变化趋势 |
5.5.6 棉花品质指标变化趋势 |
5.5.7 六个二级指标平均变化趋势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北疆地区应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
6.2.2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
6.2.3 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植棉科技投入,创新棉花社会化服务模式 |
6.2.4 加强棉花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
6.2.5 制定精品名牌战略,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掺杂掺假行为 |
6.2.6 补贴政策与质量挂钩,建立棉花质量培训体系 |
6.2.7 发挥高水平地区辐射带动作用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6.3.1 研究不足之处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降成本研究概述 |
1.2.2 棉花降成本研究概述 |
1.2.3 棉花成本及收益研究概述 |
1.2.4 棉花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研究概述 |
1.2.5 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和价格竞争力压力研究进展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规模效益 |
2.1.2 边际报酬规律 |
2.1.3 资源约束 |
2.1.4 价格竞争 |
2.1.5 改革成本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规模报酬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深度访谈法 |
2.3.3 问卷调查法 |
2.3.4 定量分析法 |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3.1 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
3.1.1 世界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政策差异 |
3.1.2 世界棉花主产国植棉成本差异 |
3.1.3 中国棉花进出口及国内棉花供需分析 |
3.2 新疆棉花产业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2.1 新疆与全国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2.2 新疆各地区棉花生产布局 |
3.2.3 兵团各师市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3 新疆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分析 |
3.3.1 新疆水资源约束分析 |
3.3.2 耕地资源约束分析 |
3.3.3 劳动力成本上升约束 |
3.3.4 环境和效益约束分析 |
3.3.5 新疆水土资源约束与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
3.4 棉花产业价格竞争压力 |
3.4.1 棉花国外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差异 |
3.4.2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进口棉意愿更强 |
3.5 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降成本的必要性 |
3.5.1 需求增长与种植面积萎缩的困境 |
3.5.2 高进口量与高库存量并存的困境 |
3.5.3 高成本低收益困境 |
3.5.4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的困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原因实证分析 |
4.1 农户问卷调查及样本数据分析 |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2 样本数据分析 |
4.2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原因分析 |
4.2.1 新疆棉花生产成本构成及成本要素分解 |
4.2.2 单位植棉面积的生产成本分解分析 |
4.2.3 棉花生产成本投入时间变动分析 |
4.3 棉花生产高成本—低收益的形成原因 |
4.3.1 植棉成本与种植规模的变动情况 |
4.3.2 农户收益与植棉规模的变动情况 |
4.3.3 棉花产量与种植规模分析 |
4.4 要素投入对棉花成本及产量的影响及贡献实证分析 |
4.4.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
4.4.2 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4.4.3 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 |
4.5 生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 |
4.5.1 棉花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
4.5.2 模型估计与调整 |
4.5.3 实证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路径选择 |
5.1 棉花降成本经验借鉴 |
5.1.1 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 |
5.1.2 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 |
5.1.3 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 |
5.2 不同植棉规模下降成本方方案 |
5.2.1 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 |
5.2.2 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 |
5.2.3 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 |
5.3 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 |
5.3.1 棉花田间管理方案 |
5.3.2 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 |
5.3.3 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 |
5.3.4 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 |
5.3.5 优化耕地布局方案、强化集聚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新疆水土资源严重约束农业经济发展 |
6.1.2 新疆农户棉花成本构成受农业自然环境约束 |
6.1.3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 |
6.1.4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成本收益随种植规模变化 |
6.1.5 成本最优规模和产量最优规模存在差异 |
6.1.6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存在最适的种植规模 |
6.2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的政策建议 |
6.2.1 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 |
6.2.2 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
6.2.3 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稳定 |
6.2.4 “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 |
6.2.5 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
第7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创新之处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主要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1.1 农户 |
2.1.2 农产品价格波动 |
2.1.3 农户种植意愿 |
2.2 基本理论 |
2.2.1 价格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分析 |
3.1 新疆林果业的发展 |
3.1.1 政策驱动下的新疆林果业发展 |
3.1.2 新疆红枣种植现状 |
3.2 新疆红枣的供给与需求 |
3.2.1 红枣供给量变化 |
3.2.2 红枣的种植成本 |
3.2.3 红枣的市场需求 |
3.3 基于价格理论下红枣价格波动分析 |
3.3.1 均衡价格理论下红枣价格分析 |
3.3.2 弹性及蛛网理论下红枣价格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农户红枣种植意愿分析 |
4.1 农户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4.1.1 供给因素 |
4.1.2 需求因素 |
4.1.3 其他因素 |
4.2 调研数据描述性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的选择 |
4.3 构建模型进行分析 |
4.3.1 变量的选取及预期 |
4.3.2 构建Logit模型 |
4.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 |
5.1 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
5.1.1 理论分析框架 |
5.1.2 模型构建 |
5.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红枣价格出现拐点原因分析 |
5.3.2 红枣种植面积大幅度加大 |
5.3.3 红枣产量大幅度增加 |
5.3.4 红枣深加工产业相对落后 |
5.3.5 红枣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 |
5.3.6 目前红枣价格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提升红枣产业经营水平和拓展种植产业链 |
6.2.2 加快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培育 |
6.2.3 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络市场信息和配送平台 |
6.2.4 加强地方、兵团政府对果农种植的合理规划和设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兵团文化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 |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二)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一) 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
(二) 文化的社会功能 |
三、本章总结: 坚持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
第二章 兵团文化与兵团改革 |
一、兵团文化及其先进性 |
(一) 兵团文化的性质、定义与地位 |
(二) 兵团文化的主要内涵 |
(三) 兵团文化的先进性特征 |
二、兵团改革及其特殊性 |
(一) 1982-2013: 兵团深化改革的主要阶段 |
(二) 2014开始: 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 |
(三) 兵团改革的特殊性 |
三、兵团文化与兵团改革的关系 |
(一) 文化与改革的内在关系 |
(二) 文化对改革的功能体现 |
(三) 兵团文化与兵团改革的关系概括 |
第三章 兵团文化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体现 |
一、文化思想层面: 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引领力作用 |
(一) 先进理论武装是兵团改革的科学发展观 |
(二) 文化意识指引是兵团改革的政治发展观 |
(三) 文化精神牵引是兵团改革的动力发展观 |
二、文化制度层面: 体制改革创新,发挥价值引领力作用 |
(一) 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是兵团改革的社会价值导向 |
(二) 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作用是兵团改革的经济价值导向 |
(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兵团改革的服务价值导向 |
三、文化人才层面: 集聚屯垦戍边,发挥人才支撑力作用 |
(一) 人事制度为兵团改革留住人力资源 |
(二) 文化教育为兵团改革输送人才资源 |
(三) 群众智慧为兵团改革呈现智力之源 |
四、文化传统层面: 弘扬优良传统,发挥榜样示范力作用 |
(一) “文化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助推兵团深化改革 |
(二) “政治文化生态”: 廉政的力量保障兵团深化改革 |
第四章 兵团文化作用发挥的现实途径 |
一、在兵团深化改革中客观认识兵团文化现状 |
(一) 兵团文化发展问题及原因 |
(二) 兵团文化发展的应对之策 |
二、在兵团深化改革中重点建设兵团团场文化 |
(一) 团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二) 进一步推动团场文化发展的措施 |
三、在兵团深化改革中关键筑牢兵团文化认同 |
(一) 文化认同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
(二) 强化兵团人文化认同意识的途径 |
总结: 兵团文化引领兵团深化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语 |
(6)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绿色技术发展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选择与采纳的行为相关研究 |
1.2.6 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技术效率 |
2.1.2 绿色技术效率 |
2.1.3 农户安全种植行为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全产业链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4 成本-收益理论 |
2.2.5 农户行为理论 |
2.2.6 技术推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产销现状 |
3.1 我国苹果产业产销概况 |
3.2 新疆苹果生产概况 |
3.2.1 新疆及兵团苹果生产现状 |
3.2.2 新疆兵团各师苹果生产情况 |
3.3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3.4 新疆苹果进出口情况 |
3.5 苹果生产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种植环节存在的问题 |
3.5.2 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 |
3.5.3 销售环节出现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1 分析框架 |
4.2 调研点选择与调研方式确定 |
4.2.1 样本点的选取 |
4.2.2 调查的内容及方式 |
4.2.3 样本地区种植户的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 南疆典型区苹果产前要素投入情况 |
4.4 苹果产中要素投入情况 |
4.4.1 不同产区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2 不同种植规模下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3 不同树龄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4 苹果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
4.5 苹果产业产后生产情况 |
4.6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变量选取 |
5.2.1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5.2.2 环境变量选取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第一阶段:调整前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3.2 第二阶段:运用SFA分解各要素的投入松弛变量 |
5.3.3 第三阶段:调整数据后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4 苹果生产投入冗余分析 |
5.4.1 兵团和地方投入冗余分析 |
5.4.2 不同规模、树龄与投入冗余相关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疆典型区苹果种植户绿色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2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
6.3 农户种植技术信息需求描述性分析 |
6.3.1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需求的分析 |
6.3.2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获取途径的分析 |
6.3.3 种植户对技术推广服务的评价分析 |
6.4 种植户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6.4.1 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
6.4.2 种植户绿色苹果产出与传统苹果产出结构对比分析 |
6.5 种植户绿色农业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多分类Probit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转变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效率 |
7.2.2 实施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体系建设 |
7.2.3 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
7.2.4 加大基层技术指导人员对农户的科学管理培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史 |
3.1.2 产量和面积 |
3.1.3 品种结构 |
3.1.4 区域布局 |
3.1.5 市场流通 |
3.1.6 产品加工 |
3.1.7 国际贸易 |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量波动增长 |
3.2.2 种植面积稳定 |
3.2.3 具有生产优势 |
3.2.4 品种资源丰富 |
3.2.5 栽培区域集中 |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
4.8 本章小结 |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5.1.1 调研方法 |
5.1.2 数据来源说明 |
5.1.3 调研问卷设计 |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5.2.1 成本比较分析 |
5.2.2 收益比较分析 |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
5.4.1 自然因素 |
5.4.2 技术因素 |
5.4.3 经济因素 |
5.4.4 政策因素 |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
6.1.1 流通主体 |
6.1.2 流通渠道 |
6.1.3 流通模式 |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
6.4.1 数据来源 |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6.5.1 研究方法 |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7.1.1 调研方法 |
7.1.2 数据来源说明 |
7.1.3 调研问卷设计 |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7.3.1 实证模型构建 |
7.3.2 交叉因素分析 |
7.3.3 变量选择说明 |
7.3.4 模型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
8.1 有效需求分析 |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
8.2 市场供给分析 |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性经济人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空间经济学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 |
2.2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分析的理论框架 |
2.3 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梳理 |
2.3.1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
2.3.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历程 |
2.3.3 棉花生产领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 |
3.1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客观环境 |
3.1.1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环境 |
3.1.2 国内棉花生产领域面临的挑战 |
3.2 中国棉花库存现状及成本变动 |
3.2.1 中国棉花生产库存现状分析 |
3.2.2 中国棉花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
3.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成本变动 |
3.3.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
3.3.2 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
第4章 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 |
4.1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现状 |
4.2 新疆棉花生产各地州比较优势分析 |
4.2.1 新疆棉花区域生产的比较优势测算及分析 |
4.2.2 新疆各区域生产棉花与主要粮果的比较优势测算及分析 |
4.3 新疆棉花生产次宜棉区退出情况分析 |
4.3.1 实地调研中植棉农户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 |
4.3.2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
4.3.3 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4.3.4 变量选择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植棉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样本选择及农户生产基本情况 |
5.2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植棉农户种植规模调整意愿的影响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计量结果与分析解释 |
5.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植棉农户机械化生产行为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计量分析结果与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供给侧改革下不同类型农户棉花生产效率分析 |
6.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植棉农户的效率现状分析 |
6.1.1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分析 |
6.1.2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单位面积物质资料投入分析 |
6.1.3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机械作业率分析 |
6.1.4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分析 |
6.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同规模植棉农户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
6.2.1 模型与变量选择 |
6.2.2 模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分析 |
7.1 新疆棉花品质变化及现状 |
7.1.1 新疆棉花颜色级变化及现状 |
7.1.2 新疆棉花轧工质量变化及现状 |
7.1.3 新疆棉花马克隆值变化及现状 |
7.1.4 新疆棉花断裂比强度变化及现状 |
7.1.5 新疆棉花长度与长度整齐度变化及现状 |
7.2 新疆棉花品质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1 自然环境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2 生产环节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3 交售加工方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4 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 |
7.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品质变化的影响 |
7.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3.2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前新疆与各省份棉花品质对比分析 |
7.3.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新疆与各省棉花品质对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供给侧视角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路径分析 |
8.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成效及挑战 |
8.1.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成效 |
8.1.2 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
8.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路径分析 |
8.2.1 集约化发展推进新疆棉花生产合理布局,优化区域生产结构 |
8.2.2 完善补贴发放机制,保障农户基本收益 |
8.2.3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8.2.4 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
8.2.5 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化,提高棉花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
8.2.6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融合,补齐农业生产短板 |
8.2.7 推动新疆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2017年棉花种植意向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运输网络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
2.1 运输网络经济的相关概念 |
2.2 运输网络的主要运营模式 |
2.3 公路运输网络的经济效用 |
2.4 一体化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三师经济社会和公路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3.1 第三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3.2 第三师公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三师公路客货运输需求预测 |
4.1 第三师公路运输需求现状分析 |
4.2 第三师公路运输需求预测方法的选取 |
4.3 第三师公路运输需求量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分析评价及优化 |
5.1 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分析 |
5.2 第三师运输网络节点等级评价 |
5.3 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5.4 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优化发展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兵团 |
2.1.2 兵团文化 |
2.1.3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2.1.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理论 |
2.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
2.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论述 |
2.2.3 党的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论述 |
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据 |
2.3.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 |
2.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
2.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 |
2.3.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
第3章 兵团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
3.1 兵团文化形成的基础 |
3.1.1 兵团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2 兵团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 |
3.1.3 兵团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 |
3.2 兵团文化的形态 |
3.2.1 兵团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
3.2.2 兵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
3.2.3 兵团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
3.3 兵团文化的特点 |
3.3.1 浓厚的军人情结 |
3.3.2 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 |
3.3.3 对党忠诚与对组织依赖 |
3.3.4 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 |
第4章 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系 |
4.1 从目标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一致性 |
4.1.1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
4.1.2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4.1.3 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
4.2 从功能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相似性 |
4.2.1 导向功能 |
4.2.2 保证功能 |
4.2.3 育人功能 |
4.2.4 开发功能 |
4.3 从内容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 |
4.3.1 兵团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有益补充 |
4.3.2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兵团文化的凝练与升华 |
第5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
5.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 |
5.1.1 政治情感资源 |
5.1.2 人生价值资源 |
5.1.3 道德精神资源 |
5.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资源 |
5.2.1 榜样示范的方法 |
5.2.2 现身说教的方法 |
5.2.3 实践教育的方法 |
5.2.4 依靠群众的方法 |
5.2.5 隐性教育的方法 |
5.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 |
5.3.1 兵团文化遗址 |
5.3.2 兵团文化产品 |
5.3.3 兵团文化活动 |
5.3.4 兵团英雄模范人物 |
5.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 |
5.4.1 自然环境资源 |
5.4.2 社会环境资源 |
第6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
6.1 政治性 |
6.1.1 诞生于履行屯垦戍边的政治使命中 |
6.1.2 见证了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 |
6.1.3 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 |
6.2. 民族性 |
6.2.1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 |
6.2.2 以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
6.2.3 由多民族职工群众共同创造 |
6.3 地域性 |
6.3.1 表现在形成的环境上 |
6.3.2 表现在兵团的文艺作品上 |
6.3.3 表现在兵团的英雄模范人物上 |
6.4 继承性 |
6.4.1 对中国历史上屯垦戍边精神的继承 |
6.4.2 对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 |
第7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分析 |
7.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政治价值 |
7.1.1 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 |
7.1.2 事关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成败 |
7.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 |
7.2.1 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7.2.2 关系到兵团经济的二次腾飞 |
7.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文化价值 |
7.3.1 引领兵团文化发展 |
7.3.2 丰富和发展新疆文化、中华文化 |
7.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价值 |
7.4.1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7.4.2 有利于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 |
7.5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态价值 |
7.5.1 帮助人们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
7.5.2 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 |
7.5.3 引导人们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
第8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
8.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8.1.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兵团高校开发利用的现状 |
8.1.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兵团团场开发利用的现状 |
8.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8.2.1 兵团相对落后的经济实力制约了开发利用的水平 |
8.2.2 兵团文化在形成和分布上的特点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
8.2.3 开发利用主体科学观的缺失造成开发利用缺乏深度 |
8.2.4 政府“孤岛”现象影响了开发利用的广度 |
8.2.5 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开发利用的致命短板 |
8.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
8.3.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
8.3.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遵循的原则 |
8.3.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
8.3.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
8.3.5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效益攀升(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 刘昌龙. 兵团党校学报, 2021(06)
- [2]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 王海英.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D]. 侯玉龙.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新疆红枣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D]. 陈玉.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5]兵团文化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研究[D]. 葛传光.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D]. 彭晶晶.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8]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D]. 于雅雯.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公路运输网络评价及优化研究[D]. 古丽扎尔·阿不都克力木.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D]. 朱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