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一、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宫文静[1](2021)在《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类型,占全部肺癌的80-85%。NSCL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近年来随着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发展,NSCLC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仅有20%,而复发和转移是NSCLC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能量及转移路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NSCLC整体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针对VEGF/VEGFR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药物和血管内皮抑制素等。但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旁路信号的激活、抗体结合力降低等原因,导致现有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获益普遍较为短暂;此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毒性反应较重,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探索NSCLC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克服肿瘤血行转移、提高临床获益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提高NSCLC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s,ILTs),也被称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LIR or LILR),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MIR)。根据胞内基序的作用不同分别将ILTs(LILRs)分为激活性受体LILRA(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A,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A)和抑制性受体 LILRB(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 B,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激活性受体LILRA包括LILRA1-LILRA6这6种受体;而抑制性受体LILRB包括LILRB1-5这5种受体。ILT4又被称为LILRB2、LIR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0(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10,MIR-10)或 CD85d,是经典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作为I型跨膜蛋白,ILT4与不同的配体结合,通过胞内3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s)传递抑制信号至胞内。ILT4起初发现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近研究显示它也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中。ILT4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诱导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2 样极化、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CD4+Th2分化等方式,诱导免疫抑制的微环境。除免疫细胞外,近年来研究发现ILT4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原发性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也高表达,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募集及T细胞老化和免疫浸润。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芯片发现ILT4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这两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VEGF-A是血管内皮细胞强有力的促细胞分裂剂,是调控血管生成的经典因子;MMP9也被证实能够促进血管基底膜的分解,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我们推测ILT4可能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外针对ILT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考虑到目前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的发现,本研究拟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一系列研究检测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干预性研究对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该研究结果可能会为ILT4在NSCLC抗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研究目的1.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ILT4的表达,结合生存随访和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的生存信息,明确ILT4在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2.通过检测NSCL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以及体外研究通过上调和沉默ILT4表达检测ILT4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生成的影响,结合数据库分析,明确ILT4对血管生成的作用;3.通过转染过表达、敲低ILT4,检测ILT4调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及应用相应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中和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进行干预,探究ILT4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4.利用ILT4过表达/敲除肺癌细胞系建立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进一步体内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T4表达,明确ILT4在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A549和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H1299、H1975。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T4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分析ILT4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随访病人的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ILT4对NSCLC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同时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T4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 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统计分析ILT4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采用转染技术,将携带ILT4过表达载体的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低表达的H1650、A549细胞株,上调H1650、A549细胞中的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将携带ILT4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过表达的H1975、H1299细胞株,以下调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收集该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 cells,HUVECs)。应用 qPCR 和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验证转染效果。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LT4过表达及敲除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5.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ILT4上调后可引起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表达的上调。细胞水平上,通过转染技术上调和下调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ILT4对VEGF-A和MMP9表达的调节作用;组织水平上,通过将NSCLC组织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化验证ILT4与VEGF-A、MMP9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6.采用转染技术,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采用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7.结合基因微阵列筛选出ILT4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沉默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T4对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包括pERK、ERK、pp38、p38、pJNK和JNK。8.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p38抑制剂进行干预,分别阻断ERK信号通路,p38信号通路,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通路抑制后VEGF-A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RK信号通路在ILT4调控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9.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ILT4过表达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A549 LV-NC;建立稳定干扰ILT4的NSCLC细胞株H1299 LV-sh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H1299 LV-shNC,选择BALB/c Nude裸鼠皮下注射上述细胞,体内实验观察ILT4对NSCLC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同时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MMP9和信号通路ERK和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ILT4在NSCLC细胞系和NSCL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LT4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650和A549,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299和H1975。免疫组化显示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ILT4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7.7%(52/90),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4/90)。2.ILT4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III期-IV期,p=0.0104),淋巴结转移(p=0.001)成正相关。随访90例NSCLC患者生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LT4高表达患者的OS低于ILT4低表达患者OS(p=0.0419)。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包含ILT4基因特定序列的探针进行测探,探针207697xat信息显示ILT4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S(p=0.056)及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FP均低于ILT4低表达组(p=0.022)。3.ILT4表达水平与NSCLC瘤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目前尚没有ILT4在NSCLC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分析了ILT4表达水平与NSCLC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临床常用的CD34阳性的细胞表达情况代表微血管密度。GEPIA数据库分析提示,ILT4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ILT4低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p=0.0058)。同时ILT4+/CD34+共表达患者,较ILT4-/CD34-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466),共表达组腺癌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 12)。4.ILT4促进HUVECs细胞迁移能力和HUVECs小管形成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证实过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的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细胞迁移,并提高其成管能力;ILT4下调的H1975和H1299的条件培养基抑制HUVECs的细胞迁移,减弱其成管能力。5.ILT4可以上调NSCLC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的表达基因芯片检测提示肿瘤细胞ILT4过表达可引起VEGF-A和MMP9基因表达上调。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ILT4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下调ILT4表达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组织水平上,在病理连续切片中通过免疫组化提示ILT4高表达组织中VEGF-A、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偏高。6.ILT4通过调控NSCLC细胞的VEGF-A、MMP9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小管形成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细胞系过表达ILT4后,加入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结果示阻断VEGF-A、MMP9表达后,HUVECs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HUVECs的小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7.ILT4可以激活NSCLC细胞ERK、p38信号通路基因微阵列分析提示上调ILT4后可引起MAPK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RK通路,JNK通路和p38信号通路。Western blot实验提示H1650和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肿瘤细胞的pERK、pp38水平升高,H1975和H1299细胞下调ILT4表达后,pERK,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8.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VEGF-A、MMP9表达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U0126和p38通路抑制剂SB 203580(20μM)进行干预,培养48小时,收集条件培养基,Western blot提示加入ERK抑制剂U0126后ILT4过表达上调的VEGF-A、MMP9表达被显着逆转,加入p38通路抑制剂对VEGF-A、MMP9表达无影响。9.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Transwell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证实抑制ERK信号通路后,ILT4上调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均显着逆转。结果提示: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VEGF-A、MMP9表达并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10.ILT4促进NSCLC细胞体内成瘤及血管生成通过裸鼠皮下注射稳定过表达ILT4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注射稳定干扰ILT4表达的细胞株H1299 LV-shILT4,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NSCLC肿瘤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ILT4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干扰ILT4表达组,肿瘤生长速度显着慢于对照组,ILT4干扰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通过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造模4周后,分离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ERK明显高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干扰ILT4表达后,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明显低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体内实验进一步支持ILT4具有促进NSCLC血管生成的潜力。结论1.ILT4在NSCLC组织中及多个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与更晚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预后预测因子。体内体外实验证实ILT4可促进NSCLC血管生成。2.体外实验证实了 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VEGF-A、MMP9的表达并促进NSCLC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 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徐宾[2](2021)在《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来源于CSE1l基因外显子环化所形成的circ_cse1l(hsa_circ_0060745)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的癌旁粘膜组织中以及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差异,进而分析circ_cse1l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1.于临床上取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距离肿瘤组织约10cm以外的正常粘膜组织进行HE染色鉴别。2.利用circBanK以及qRT-PCR,琼脂糖电泳技术筛选来源于CSE1L基因的环状非编码RNA。3.利用q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粘膜组织,以及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circ_cse1l的表达情况。4.进一步统计分析circ_cse1l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利用qRT-PCR,琼脂糖电泳技术筛选CSE1L基因形成的环状RNA,确定circ_cse1l(hsa_circ_006074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circBan K数据库,结果发现CSE1L基因可形成多种环状RNA,针对其中12种环状RNA设计跨环化位点引物,并进行qRT-PCR检测,发现circ_cse1l(hsa_circ_006074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相对稳定,且表达量相对较高。所以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2.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降低qRT-PCR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组织以及血清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且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irc_cse1l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利用t检验进一步分析circ_cse1l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现circ_cse1l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此同时发现,circ_cse1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小结: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组织以及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Circ_cse1l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在肿瘤细胞株中过表达circ_cse1l,进而探究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方面能力的影响。方法:1.qRT-PCR技术检测circ_cse1l在人正常结肠粘膜细胞系FHC,以及结肠癌细胞系HT29、HCT116及Lo Vo中的表达。2.利用质粒pcDNA3.1构建circ_cse1l的过表达载体,进一步用Lipo8000TM转染试剂转染HT29、HCT116细胞系,qRT-PCR检测转染效率。3.CCK-8、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迁袭实验检测过表达circ_cse1l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Circ_cse1l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细胞Circ_cse1l在肿瘤细胞系HT29、HCT116及Lo Vo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在细胞系FHC中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细胞系HT29、HCT116中成功过表达circ_cse1l对过表达质粒转染的HT29、HCT116细胞进行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中的circ_cse1l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3.过表达circ_cse1l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CCK-8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irc_cse1l后,HT29、HCT116细胞的增殖活力得到抑制。平板克隆实验则发现,过表达组的细胞克隆数明显减少(P<0.05)。以上实验表明circ_cse1l可以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过表达circ_cse1l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生长迁移能力得到抑制。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irc_cse1l可以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P<0.05)。小结:Circ_cse1l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细胞,通过在HT29、HCT116细胞系中过表达circ_cse1l,发现过表达circ_cse1l可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第三部分:Circ_cse1l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目的:探究circ_cse1l可能的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circ_cse1l后,HT29及HCT116细胞系中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表达。2.利用数据库Circ Interactome预测circ_cse1l的可能的结合蛋白。3.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以及qRT-PCR验证circ_cse1l和EIF4A3的结合。4.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qRT-PCR以及琼脂糖电泳检测过表达circ_cse1l后,在EIF4A3抗体沉淀的RNA-蛋白复合物中PCNA的m RNA水平表达情况。结果:1.过表达circ_cse1l可以下调PCNA蛋白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circ_cse1l后,HT29、HCT116细胞中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irc_cse1l后可以下调PCNA的蛋白表达(P<0.05)。2.EIF4A3是circ_cse1l的结合蛋白通过利用数据库Circ Interactome预测,并进一步利用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验证,证实EIF4A3是circ_cse1l的结合蛋白,两者存在相互关系。3.Circ_cse1l通过与EIF4A3结合下调PC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irc_cse1l后,在EIF4A3抗体沉淀的RNA-蛋白复合物中PCNA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Circ_cse1l可能是通过下调PCNA的表达,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此外证实EIF4A3是circ_cse1l的结合蛋白,circ_cse1l可能是通过结合EIF4A3,进而下调了PCNA的表达。结论:1.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组织、血清以及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降低,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2.过表达circ_cse1l可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3.Circ_cse1l可能是通过与EIF4A3的结合,下调了PCNA表达水平,进而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赵津[3](2020)在《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MP-9、MVD、Ki-67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为临床发现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检测方便的大肠癌肿瘤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距癌组织至少5cm)的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MP-9的表达,分析MMP-9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有无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CD34-MVD和Ki-67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分析MMP-9、CD34-MVD和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MP-9、CD34-MVD、Ki-67表达的相关性。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6.6%)(P<0.05)。2 MMP-9、Ki-67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3 CD34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肿瘤直径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4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与Ki-67、CD34-MVD具有相关性(P<0.05),同样结直肠癌中Ki-67与CD34-MVD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 MMP-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提示MMP-9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局部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2 MMP-9、Ki-6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CD34-MVD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提示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Ki-67和CD34-MVD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单独检测其表达可用于评估患者病情;3肿瘤组织中MMP-9、Ki-67表达呈正相关,CD34-MVD值随着MMP-9表达的增加、Ki-67的过表达而增加,表明MMP-9、Ki-67和MVD在结直肠癌的发展浸润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MMP-9、Ki-67及MVD值对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病情及对患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洁[4](2019)在《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胃癌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B,SDHB)的表达,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SDH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2011年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9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SDHB、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CD34、Ki-67表达,通过CD34表达,计数肿瘤MVD,比较SDHB、HIF-1和MV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SDHB与HIF-1,SDHB与MVD,HIF-1与MVD的关系,并分析SDHB、HIF-1与Ki-67的关系,同时对SDHB、HIF-1、Ki-67与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中SDHB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3.1%,癌旁组织为25%(χ2=0.022,P=0.882)。胃癌中HIF-1a阳性率为57.1%,癌旁组织为50%(χ2=0.220,P=0.639)。胃癌中MVD为78.66土57.43,癌旁为43.00土21.95(F=10.241,P<0.01)。胃癌组织中,SDHB,HIF-1,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中,SDHB与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HIF-1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MVD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SDHB与HIF-1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HB与MVD表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与MVD表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中SDHB与MVD相关,影响血管生成;SDHB与肿瘤浸润相关,影响肿瘤的进展;SDHB与Ki-67相关,影响肿瘤的增殖;SDHB、HIF-1与患者预后无关,Ki-67与患者预后有关。

孙予祥[5](2019)在《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CRC治疗后其复发和转移是严重影响CRC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中医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观察解毒活血方对结肠癌裸鼠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对STAT3靶向干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其今后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皮下注射接种结肠癌细胞(HCT-116)建立结肠癌裸鼠模型。将50只裸鼠分成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灌胃解毒活血方,5-FU组腹腔注射5-FU注射液,连续观察4周。于第4周末处死裸鼠,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CD34),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及P-STAT3表达。结果:各组抑瘤率结果:中药高剂量组:58.78%;中药中剂量组:47.29%;中药低剂量组:35.13%;5-FU组:41.21%。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平均瘤重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与5-FU组比较,解毒活血方高、中剂量组平均瘤重均显着降低(P<0.05)。5-FU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应。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MVD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中药对裸鼠CRC移植瘤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MVD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对裸鼠CRC移植瘤VEGF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VEGF的表达。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P-STAT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对裸鼠CRC移植瘤P-STAT3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P-STAT3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P-STAT3的表达。结论:解毒活血方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解毒活血方可抑制CRC血管生成;解毒活血方可通过抑制STAT3活化,进而下调VEGF表达,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易楠[6](2019)在《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SRPK1)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结直肠癌的进展、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病人预后不良和生存率差的主要因素。丝氨酸/精氨酸(Serine/arginine,SR)蛋白是一类富含S/R残基的剪接因子,在m RNA选择性剪接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arginine protein kinase1,SRPK1)是一种能够磷酸化SR蛋白的激酶,参与调控SR蛋白在细胞周期内定位以及翻译控制等RNA代谢。目前在人类许多癌症中发现SRPK1表达明显增高,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分子机制仍少有报道。本研究首先在结直肠癌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探讨SRPK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在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两种结直肠癌细胞株中检测SRPK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通过干扰SRPK1表达后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中SRPK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肿瘤血管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SRPK1蛋白的表达,初步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随访患者生存资料,分析SRPK1表达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1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新鲜组织中SRPK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2.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株结直肠癌细胞(Caco2和HT-29)中SRPK1的表达。应用脂质体法分别将SRPK1 si RNA(1~4)和对照si RNA(si NC)分别转染入相应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应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出最佳SRPK1si RNA。应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处理组中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处理组中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处理组中细胞凋亡能力。同时将过表达SRPK1质粒分别转染到两株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RPK1蛋白的表达,并用CCK8法检测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应用脂质体法分别将SRPK1 si RNA和si NC转染入结直肠癌细胞HT-29 48h后提取细胞上清液,利用各处理组中细胞上清液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同培养。应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HT-29细胞上清中VEGF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处理组中HUVEC增殖能力,划痕试验检测各处理组中HUVEC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各处理组中HUVEC管腔形成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处理组中HUVEC内促血管生长因子Tie2和Ang2的蛋白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SRPK1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8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有44例SRPK1蛋白高表达,高表达率为51.76%,SRPK1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弱或无染色。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在15对新鲜的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RPK1 m RNA和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统计发现,结直肠癌TNMⅢ~Ⅳ期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RPK1阳性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Ⅱ期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而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进展,浸润深度穿透固有肌层及以上(T3+T4)的肿瘤中SRPK1表达也明显高于未穿透固有层肌(T1+T2)的肿瘤组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SRPK1在结直肠癌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SRPK1、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这五个病理参数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均有相关性(P<0.05);Cox比例危险模型对单变量分析中的这五个病理参数进行多变量分析显示SRPK1和TNM分期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05)。4.Caco2和HT-29癌细胞株中SRPK1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上皮细胞NCM460(P<0.05)。选用抑制效果最佳的SRPK1 si RNA(si SRPK1)用于后续试验。抑制SRPK1表达后能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相反,过表达SRPK1后,能显着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下调SRPK1表达的两种结直肠癌细胞株都出现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5.ELISA检测发现转染SRPK1 si RNA后的HT-29细胞上清中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SRPK1表达下调后的HT-29细胞上清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后,HUVE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新生血管能力均明显减弱。同时促血管生长因子Tie2和Ang2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1.结直肠癌组织中SRPK1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SRPK1表达和TNM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2.SRPK1表达下调后可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同时迁移及侵袭能力也明显减弱。3.SRPK1表达下调后显着减弱HUVEC增殖、迁移、管腔形成能力,抑制体外血管形成。

宋媛[7](2013)在《肿瘤病理与DCE-MRI在评价裸鼠结肠癌血管生成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分析肿瘤病理与动态增强核磁扫描(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获得反映血管通透性的各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方法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实用价值优越性。方法: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30例),对载瘤裸鼠肿瘤组织连续四天行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动态观察反映血管功能的参数:造影剂容积转移常量Ktr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分别在第三天、第四天核磁扫描结束后各处死15只载瘤裸鼠,对肿瘤组织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检测。将核磁共振各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观察第一天至第四天,Ktrans、Kep及MSI值逐渐增加,各时间段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e、Vp各时间段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trans、Kcp及MSI三个参数分别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间有正相关,Ktrans、MSI与PCNA计分有正相关。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两两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肿瘤病理指标与影像学指标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一致性,DCE-MRI技术的定量参数Ktrans、Kep、MSI可以作为影像学标记物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丁爽[8](2013)在《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多梯度敏感因子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反映肿瘤血管关闭情况的应用价值,并探讨DCE-MRI及DWI技术评估抗肿瘤药物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1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连续四天进行DCE-MRI、多b值的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动态观察以下参数的变化: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血浆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及各类表观扩散系数值(ADC3b、ADC10b、ADClow、ADChigh、ADCperf),分别于第三天及第四天MRI扫描结束后各处死5只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检测,分析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随后,5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只、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组20只、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组20只),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h、24h、48h行DCE-MRI及多b值的DWI检查,动态观察上述各参数值的变化,并于治疗后24h及治疗后48h MRI检查结束后,每组分别随机处死一半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染色,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无任何药物干预情况下,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Ktrans、Kep、MSI及ADCperf值逐渐增加,ADC3b及ADC10b值逐渐减低(P<0.05)。Ktrans与Kep、MSI、ADCperf四个参数之间相互均存在正相关性;而Ktrans、Kep分别与ADC3b及ADC10b值之间具有负相关性。ADCperf值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ADC10b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呈显着的负相关性。Ktrans、MSI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Kep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在抗肿瘤血管药物及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的干预下,三组间各ADC值及Ktrans、Vp、Kep、MS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药物治疗后1h,各参数均明显下降;治疗后24h,抗肿瘤血管药物组中ADClow、ADCperf值及DCE-MRI各参数持续下降,到治疗后48h轻度恢复;而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组中各参数值在治疗后24h开始轻度恢复。在药物干预的情况,ADC3b、ADC10b与免疫组化结果呈负相关,ADCperf、Ktrans、Kep、MSI与免疫组化结果呈正相关。Ve、Vp值与免疫组化染色之间无相关性。因子分析法分析后将Ktrans、Vp、Kep、MSI、ADCperf、ADClow值归为肿瘤微循环灌注因子,ADC3b、ADC10b、ADChigh值归为细胞代谢因子,Ve为综合因子。结论:DCE-MRI及多b值的DWI技术获得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可以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无创性的评价肿瘤血管生长状态及评估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的关闭情况。Ktrans、Kep、MSI、ADCperf、ADClow值主要用于评价肿瘤微循环灌注情况,而ADC3b、ADC10b、ADChigh值主要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及组织水肿情况,Vp及Ve值的价值尚未肯定。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从肿瘤微循环灌注及细胞代谢方面全面的反映药物治疗后的早期变化,有利于药物早期疗效的评价,有望成为抗肿瘤血管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临床四期试验评估药物疗效的主要观察终点之一,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钱金方[9](2008)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常见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贾玲,陈天星,孙建伟,纳智明,张会华[10](2000)在《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肠癌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手术后有无潜在性肿瘤转移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大肠癌进行术后5a的随访及石蜡标本的S-P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大肠癌MVD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临床病理分期(Dukes’)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与有无淋巴结、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术后复发与无复发生存者间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F<0.01)。增殖活性表达提示,分化愈差,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增殖活性增高,术后复发与无复发生存者之间,增殖活性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MVD及PCNA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及肝转移相关。手术时虽无明显转移,但MVD增高及PCNA活性增强,提示可能有潜在的转移存在。

二、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ILT4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预后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体内验证ILT4通过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进展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ILT4和VEGF-A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2)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irc_cse1l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irc_cse1l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环状RNA在相关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方法
    1.4 判读标准
    1.5 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SDHB,HIF-1,MV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2 胃癌中SDHB,HIF-1,MV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以及与ki-67的关系
    2.3 随访信息
    2.4 SDHB,HIF-1,Ki-67 对预后的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瘤株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药物
        1.4 主要实验试剂
        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肿瘤细胞培养
        2.2 动物造模
        2.2.1 建立裸鼠结肠癌模型
        2.3 动物分组、干预措施及标本采集
        2.3.1 动物分组
        2.3.2 干预措施
        2.3.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4.1 一般情况观察
        2.4.2 抑瘤率
        2.4.3 免疫组化法检测MVD
        2.4.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 VEGF, P-STAT3
        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
    3 实验结果
        3.1 造模
        3.1.1 成瘤率
        3.1.2 裸鼠接种死亡率及成瘤后分组情况
        3.2 干预
        3.2.1 裸鼠干预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3.2.2 裸鼠干预后死亡情况
        3.3 抑瘤率
        3.4 MVD检测结果
        3.5 VEGF及P-STAT3检测结果
讨论
    1 结直肠癌的中医认识
    2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
        2.1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2.2 肿瘤血管结构及功能特点
        2.3 肿瘤血管生成参与肿瘤侵袭与转移
    3 中医对结肠癌血管生成认识
    4 CRC模型的选择依据
        4.1 化学诱导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4.2 转基因技术建立CRC动物模型
        4.3 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4.3.1 原位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4.3.2 皮下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5 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6 解毒活血方干预CRC裸鼠模型血管生成机制讨论
        6.1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抑瘤率的影响
        6.2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MVD的影响
        6.3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P-STAT3、VEGF表达的影响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2:中药复方制药流程图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SRPK1)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组织中SRPK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RPK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RPK1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7)肿瘤病理与DCE-MRI在评价裸鼠结肠癌血管生成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CE-MRI 联合 DWI 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DWI 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疗效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DCE-MRI 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疗效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常见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CNA在颅内肿瘤中的表达
2 PCNA在五官科肿瘤中的表达
3 PCNA在妇科肿瘤的表达
4 PCNA在乳房肿瘤的表达
5 PCNA在周围型肺腺癌的表达
6 PCNA在消化系肿瘤的表达
7 小结与展望

(10)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宫文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2]Circ_cse1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D]. 徐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赵津.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D]. 陈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D]. 孙予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SRPK1)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易楠. 苏州大学, 2019(06)
  • [7]肿瘤病理与DCE-MRI在评价裸鼠结肠癌血管生成中的对比研究[D]. 宋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3)
  • [8]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D]. 丁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9]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常见肿瘤的研究进展[J]. 钱金方.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01)
  • [10]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 贾玲,陈天星,孙建伟,纳智明,张会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