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双线喇叭口隧道的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雄伟[1](2017)在《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文中指出挤压性围岩(squeezing rocks)大变形问题作为世界难题,一直是隧道建设中相当棘手的工程难点。而在小间距隧道施工中,挤压性围岩的大变形问题会更加突出,其典型表现为“先挖先裂、左挖右裂”,即不仅先行隧道开挖产生大变形,而且后行隧道开挖还严重影响先行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施工相当棘手。作为工程的重难点,国内外在解决挤压性围岩的大变形问题上已积累了不少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但在小间距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仅限于一般围岩环境。因此,针对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尤其是依托典型挤压性围岩小间距大变形案例的工程背景。本文关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研究依托新建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出口喇叭口段典型挤压大变形隧道案例,对出口喇叭口段F32-1断层碎裂岩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成功通过两单线隧道小间距段的工程试验,从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角度开展衬砌结构受力测试、初期支护变形量测及数值模拟分析。主要通过不同工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对比分析,验证和论证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工况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工法的适用性,论证和完善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作用机理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形成二次应力释放,使原本由初期支护承受的一次应力释放,通过超前导洞先期释放一部分压力,从而减轻支护结构压力,这对解决挤压性围岩中二次衬砌长期安全的风险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解决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的工程问题,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可行而且确实有效。测试显示,相对常规三台阶,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可使二次衬砌受力无论最大值、最大增长速率还是三年的长期增长趋势均明显减小,初期支护变形尤其是侧向变形也明显减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相对一线采用超前导洞、邻线采用三台阶的试验工况,相邻两线隧道施工均采用超前导洞的应力释放效果将更显着而且均衡,对挤压性围岩小间距大变形问题比较严重的环境是比较完善的适用方法。针对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本文还提出了施工技术关键。目前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小间距段二次衬砌,施做最长已有两年半时间,为考察长期效果,本研究的测试项目将继续跟踪进行下去。
熊晓晖[2](2017)在《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双支洞挑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受高地应力软岩影响,为典型的挤压性大变形隧道。本文以新城子隧道为工程背景,为确保安全快速的贯通大跨段,展开了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的挑顶技术研究。通过对新城子隧道工程特点、地质特点和变形特点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了双支洞挑顶技术,即:上支洞爬坡挑顶进入正洞上台阶,下支洞平坡进入正洞下台阶。最后从监测数据分析和经济分析上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确保了新城子隧道的顺利贯通。
任高锋[3](2016)在《黄土地区土石分界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总覆盖面积达到63.5万km2,我国北方的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这种土层,但目前黄土地区土石分界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这一点开展研究工作,以黄韩侯铁路北塬隧道为工程背景,对黄土地区土石分界富水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FLAC3D对隧道进行模拟开挖,对黄土隧道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2、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及现场监测技术,对风险做出预判,提出安全保证措施,并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保证结构安全。3、对黄土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进行阐述,并对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不同施工工序对隧道的变形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文章对于指导黄土隧道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冯时松[4](2016)在《双线喇叭口隧道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黄韩候铁路北塬双线喇叭口隧道由单线并双线的工程实例,从双连拱隧道开挖、支护、防排水及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了喇叭口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特点。该施工技术对大跨连拱隧道、双线并行小间距隧道的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佘才高[5](2016)在《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说明以南京地铁3、10号线过长江隧道为背景,针对其距离长、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在国内地铁行业首次提出采用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分别从设计与施工难点及采取的措施出发,通过工程类比、仿真计算、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确立了11.2 m外径的单管双线三层内部结构的地铁过江大直径盾构隧道横断面,解决了地铁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环分块形式,提出了利用隧道顶部富裕空间的纵向通风模式。实践证明,在直径为1012 m类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常压换刀的应用中是可行的、安全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大断面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赵建军[6](2015)在《兰渝铁路特殊复杂地质隧道轨道结构形式选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兰渝线软岩隧道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分析了隧道内无砟轨道调整为有砟轨道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结合施工地质、变形、监测情况,提出了轨道结构选型调整的技术方案,确保兰渝线铁路运营环境的安全可靠。
马志富,赵建峰,朱永全,李建华,张俊兴,王洪昌[7](2015)在《高速铁路太行山超长隧道群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解决石家庄至太原高速铁路隧道断面有效净空面积标准、长段落膏溶角砾岩地层内修建隧道、特大断面隧道修建以及超长隧道(群)防灾救援系统设置等技术难题,通过采用调研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试验段试验等一系列研究手段,确定了时速250 km高速铁路单线、双线隧道有效净空面积标准,顺利实施了高速铁路特大断面隧道到2条单线隧道的过渡,安全通过了长大段落膏溶角砾岩地层,创建了铁路特长隧道(群)防灾救援成套技术,最终实现了石太客运专线的顺利开通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施玉晶[8](2014)在《软岩大变形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建兰渝铁路兰州至广元段属多山地区,该片区内多数隧道穿越地层为高地应力软弱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稳定性差、板岩层厚较小、薄层特性明显,多个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大变形,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本文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控和数值模拟,以不同支护结构(长锚杆、双层初支、双层二衬)对软岩小净距隧道大变形控制效果为主线,分别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检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在建新城子隧道小净距段支护结构展开研究,以便为后续更小净距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软岩大变形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本文分析了造成软岩大变形的原因、敏感因素、机理、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等。(2)结合工程实际,对隧道在不同支护结构(长锚杆、双层初支、双层二衬)下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进行监测,并分析新城子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护结构支护效果。(3)通过MIDAS/GTS软件对不同支护结构下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绘制围岩及支护结构关键部位应力应变随施工推进的变化曲线,推断其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并且对推荐的支护结构进行了不同因素的优化对比分析。(4)通过对比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围岩中位移和支护结构受力,综合评选变形控制效果,达到支护结构优化目的。主要研究成果:(1)造成新城子隧道发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是隧址所处的地质状况是破碎极破碎带,节理裂隙严重发育、地应力场较高、围岩流变作用明显;围岩及支护结构破坏以水平剪切破坏为主,围岩表现出水平收敛大于竖向沉降,累积变形总量大且周期长的特点。(2)现场实测分析得到采用三台阶开挖软岩大变形小净距隧道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拱顶位移变形快速变化时间为20~25天;上台位移变形快速变化时间为15~20天;下台位移变形快速变化时间为10~15天。上台阶开挖变形占总变形量的60%70%,中台阶占总变形量的10%15%,下台阶占总变形量的5%左右。(3)通过对不同支护结构下软岩小净距段隧道开挖数值模拟表明:不同支护结构下隧道应力应变变化规律跟实际接近,隧道位移和应力较高的部位都出现在边墙、拱脚处,比较容易失稳,应给予加强;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位移和支护结构受力有一定影响,随着掌子面间距的减小影响会越来越严重。(4)通过对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双层初支和双层二衬支护效果良好,但双层二衬第一层二衬受力过大,存在安全隐患,故推荐刚度较大的双层初支,并且双层初支可通过延迟第二层初支施做和施做前辅以锚杆注浆可达到进一步加固围岩,充分发挥其自承能力,减小二衬受力。对于软岩隧道应本着一次支护充分让压,合理释放围岩变形能,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二次大刚度支护进行补强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的,即:“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变形留够、因势利导、相互制约、充分改善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原则。
许青锋[9](2014)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小净距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也在持续地增长,为适应交通量不断增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单线高速公路隧道要改建为复线、多线隧道,福建省近年来较流行的隧道结构形式为单线双洞连拱隧道。由于连拱隧道的工程造价、施工难度、施工周期均比双线双洞隧道大得多,为此,在工程实践中衍生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小净距隧道。目前,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在国内经验尚少,对其施工技术的研究非常必要。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岩体构造比较复杂,节理较发育,围岩类别较低,本文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魁岐1号和魁岐2号隧道为依托工程,围绕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优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不同级别围岩中大断面小净距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洞室围岩应力分布的特点以及破坏区形态特征,以期寻找各级围岩条件中最合理的隧道施工方法。(2)、结合目前福州市机场二期魁岐1号隧道和魁岐2号隧道具体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手段,对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进行结构分析和研究,以确立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取值判断准则,明确其保障措施,提出不同级别围岩条件下隧道最小净距的合理取值,并寻求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合理的加固方案和技术措施,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相关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等的编制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直接服务于依托工程的生产实践,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杨少军[10](2013)在《包西线大张段重点桥梁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包西线大保当至张桥段属包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陕西省榆林、延安、渭南三市,线路全长561.6 km。对该线桥梁设计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着重介绍了重点桥梁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成果。
二、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双线喇叭口隧道的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双线喇叭口隧道的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挤压性围岩 |
1.2 小间距问题 |
1.3 兰渝铁路隧道挤压大变形案例 |
1.4 关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问题的研究 |
第2章 依托工程背景 |
2.1 新城子隧道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3 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问题 |
2.4 超前导洞应力释放试验概况 |
第3章 支护结构力学特性测试与分析 |
3.1 衬砌结构受力测试及初期支护变形量测 |
3.2 衬砌结构受力的对比分析 |
3.3 初期支护变形的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 |
4.1 分析方法与模拟工况 |
4.2 计算参数 |
4.3 不同工况下衬砌结构受力的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施工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
5.1 试验段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 |
5.2 实施情况 |
5.3 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
5.4 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工法适用性分析 |
5.5 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关键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情摘要 |
(2)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双支洞挑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特点分析 |
2.1 隧道概况 |
2.2 地质特点 |
2.3 变形特点 |
2.4 施工进度分析 |
3 双支洞挑顶施工关键技术 |
3.1 方案确定分析 |
3.2 关键技术 |
(1) 上支洞爬坡挑顶至正洞拱顶 |
(2) 下支洞平坡进入正洞 |
(3) 交叉口加固施工 |
(4) 正洞分部施工 |
4 监测数据分析 |
5 结束语 |
(3)黄土地区土石分界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施工关键技术 |
2.1 工程概况 |
2.2 施工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力学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黄土地区各级围岩界定及支护施工参数 |
3.2.1 黄土的特性 |
3.2.2 黄土隧道围岩分级 |
3.2.3 黄土隧道支护参数 |
3.3 利用FLAC3D对隧道的开挖模拟 |
3.4 北塬隧道力学性能分析 |
3.4.1 计算模型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隧道洞口支护及洞门地基处理 |
4.2.1 湿陷性黄土地段隧道洞口支护 |
4.2.2 洞门地基处理方法 |
4.3 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
4.4 地质预报及涌水监测等安全控制技术 |
4.4.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技术 |
4.4.2 黄土隧道涌水监测、出水类型划分及整治 |
4.4.3 风险防范、支护安全控制技术 |
4.5 黄土地区隧道穿越富水浅埋段施工技术 |
4.5.1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流程 |
4.5.2 施工技术要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土隧道不良地质风险防范及整治 |
5.1 引言 |
5.2 黄土隧道不良地质风险预防措施 |
5.2.1 黄土变形特征分析 |
5.2.2 变形与工序的关系 |
5.2.3 地表沉降变形与雨水的关系 |
5.2.4 预防措施 |
5.3 突水、突泥治理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双线喇叭口隧道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方案比选 |
3 中导洞法施工步序安排 |
4 双连拱隧道施工 |
4.1 中导洞开挖及支护 |
4.2 中隔墙浇筑 |
4.3 中隔墙的横向水平推力平衡 |
4.4 左(右)线正洞开挖及支护 |
4.5 围岩变形监测 |
4.6 防排水施工 |
4.7 喇叭口连拱段二衬施工 |
5 双连拱隧道施工注意事项 |
6 结束语 |
(5)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特征 |
3 隧道横断面设计 |
4 隧道纵断面设计 |
4.1 纵断面设计原则 |
4.2 隧道纵断面设计 |
5 衬砌结构与防水设计 |
5.1 衬砌环结构设计 |
5.2 防水设计 |
6 隧道通风防灾及疏散系统设计 |
7 隧道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
8 施工关键技术措施 |
8.1 沿线建( 构) 筑物保护措施 |
8.2 盾构换刀技术措施 |
9 结论与建议 |
(6)兰渝铁路特殊复杂地质隧道轨道结构形式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轨道结构选型调整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
2.1 无砟轨道调整为有砟轨道的可行性分析 |
2.2 无砟轨道改有砟轨道必要性分析 |
3 无砟轨道改有砟轨道方案分析 |
3.1 胡麻岭隧道 |
3.2 新城子隧道 |
3.3 毛羽山隧道 |
3.4 其他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 |
4 结语 |
(7)高速铁路太行山超长隧道群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工程概况 |
1. 1隧道概况 |
1. 2隧道设计相关的主要技术标准 |
1. 3隧道区地貌特点 |
1. 4隧道区地质简况 |
2工程特点与难点 |
2. 1空气动力学问题 |
2. 2膏溶角砾岩 |
2. 3双洞变单洞 |
2. 4防灾救援疏散工程 |
3主要技术措施 |
3. 1空气动力学相关措施 |
3. 1. 1隧道断面内轮廓 |
3. 1. 2洞口缓冲结构 |
3. 2膏溶角砾岩段工程措施 |
3. 2. 1膏溶角砾岩隧道衬砌断面形式 |
3. 2. 2膏溶角砾岩复合式衬砌参数 |
3. 2. 3膏溶角砾岩地段施工工艺措施 |
3. 3特大断面隧道 |
3. 4防灾救援疏散工程 |
3. 4. 1紧急救援站 |
3. 4. 2横通道及紧急出口 |
3. 4. 3设备系统工程 |
4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 |
4. 1关键技术成果1 |
4. 2关键技术成果2 |
4. 3关键技术成果3 |
5结论与建议 |
(8)软岩大变形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岩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1 软岩和小净距隧道的定义 |
1.2.2 软岩和小净距隧道的研究现状 |
1.3 软岩小净距隧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新城子隧道概况及围岩大变形分析 |
2.1 软弱围岩及小净距隧道特点 |
2.1.1 软弱围岩及小净距隧道变形特点 |
2.1.2 支护结构特点 |
2.1.3 施工方法特点 |
2.2 新城子隧道工程概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岩土地质概况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 新城子隧道工程大变形机理分析 |
2.3.1 地应力场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
2.3.2 地层岩性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
2.3.3 地下水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
2.3.4 隧道施工工法及支护措施对变形的影响 |
3 不同支护结构下隧道施工有限元模拟及优化 |
3.1 位移计算及对比分析 |
3.1.1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3.1.2 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3.1.3 左右线掌子面不同间距下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
3.1.4 不同支护结构控制围岩变形效果对比 |
3.2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3.2.1 锚杆轴力 |
3.2.2 钢拱架应力 |
3.2.3 喷射砼应力对比分析 |
3.2.4 二衬砼应力对比分析 |
3.3 初期支护参数优化 |
3.3.1 喷射混凝土厚度优化 |
3.3.2 钢拱架类型优化 |
3.3.3 拱架间距优化 |
4 现场量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新城子隧道试验概况 |
4.1.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4.1.2 试验方案简介 |
4.1.3 各实验断面测试项目及测点布置 |
4.2 拱顶下沉和水平位移量测及分析 |
4.2.1 各断面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分析 |
4.3 锚杆轴力量测及分析 |
4.4 围岩压力量测及对比分析 |
4.5 钢拱架应力量测及对比分析 |
4.6 二衬混凝土应力量测及对比分析 |
4.7 监控量测分析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小净距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1.4 隧道断面与合理净距的研究 |
1.1.5 施工力学及施工方法的研究 |
1.1.6 支护参数与岩柱加固的研究 |
1.2 依托工程概况 |
1.2.1 魁岐1号隧道 |
1.2.2 魁岐2号隧道 |
1.3 本文要进行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合理施工方法优化分析 |
2.1 引言 |
2.2 隧道施工力学关键因素分析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围岩隧道断面形式优化分析 |
2.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2.4 小结 |
2.3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2.3.1 Ⅴ级围岩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2.3.2 Ⅳ级围岩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2.3.3 Ⅲ级围岩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2.3.4 Ⅱ级围岩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2.3.5 小结 |
2.4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工序优化分析 |
2.4.1 原施工工序图 |
2.4.2 优化后的施工工序图 |
2.4.3 优化施工工法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
2.4.4 施工工序优化评价 |
2.5 小净距隧道轴线错落对中间岩柱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2.5.1 模拟方案 |
2.5.2 模拟结果分析 |
2.5.3 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加固方法和效果 |
3.1 引言 |
3.2 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优化分析的评判准则 |
3.2.1 合理净距取值的准则分析 |
3.2.2 合理净距判断准则的选取 |
3.3 隧道合理净距优化数值分析 |
3.3.1 Ⅴ级围岩净距优化分析 |
3.3.2 Ⅳ级围岩净距优化分析 |
3.3.3 Ⅲ级围岩净距优化分析 |
3.3.4 Ⅱ级围岩净距优化分析 |
3.3.5 小结 |
3.4 岩柱合理加固方案分析 |
3.4.1 中间岩柱基本加固方案分析 |
3.4.2 岩柱加固效果分析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双线喇叭口隧道的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D]. 张雄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6)
- [2]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双支洞挑顶技术研究[J]. 熊晓晖. 铁道建筑技术, 2017(05)
- [3]黄土地区土石分界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任高锋.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4)
- [4]双线喇叭口隧道施工技术[J]. 冯时松. 铁道建筑技术, 2016(05)
- [5]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J]. 佘才高. 隧道建设, 2016(01)
- [6]兰渝铁路特殊复杂地质隧道轨道结构形式选型[J]. 赵建军. 山西建筑, 2015(36)
- [7]高速铁路太行山超长隧道群关键技术[J]. 马志富,赵建峰,朱永全,李建华,张俊兴,王洪昌. 隧道建设, 2015(10)
- [8]软岩大变形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研究[D]. 施玉晶.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9]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小净距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 许青锋. 福州大学, 2014(09)
- [10]包西线大张段重点桥梁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J]. 杨少军. 铁道建筑技术,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