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标准加法解疑

原子吸收标准加法解疑

一、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释疑(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杨,杨宁[1](2019)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标准加入法测定电池级碳酸锂中的微量元素》文中研究指明微量元素的存在影响着碳酸锂材料的品质,因此快速、准确的测定电池级碳酸锂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碳酸锂中Na、Mg、K、Ca元素。对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标准加入法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各元素在(0.10~2.00) mg/L范围内校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中各元素检出限为(0.028~0.112) mg/kg之间。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2%,加标回收率在98%~104%之间。

毛晨鹏,于兆飞,周芯,陈肸,谢经良[2](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酸洗废液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酸洗废液中铬、镍、铅3种重金属数据准确性较差的问题,研究了酸洗废液重金属测定存在的干扰因素及采用标准加入法消除干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酸洗废液会受到来自基体的干扰,铬、镍、铅的回收率分别为54.0%、84.9%、89.5%,均出现了回收率不达标的情况。通过干扰试验可知,铬主要受到Fe2+的化学干扰及溶液的物理干扰,镍和铅主要受溶液的物理干扰作用,均使测定结果偏低。镍、铅可直接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R2分别可达0.999 1、0.999 7,镍、铅的回收率分别为97.5%、101.5%;但对于铬,需先优化测定条件和加入干扰抑制剂后,才能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此时铬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1%,回收率为104.9%。该测定方法精确度和准确度良好,可用于酸洗废液中重金属的测定。

田小利[3](2018)在《快速消解-ICP-OES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石墨消解仪-盐酸+硝酸+氢氟酸快速消解土壤,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及标准加入法测定土壤中的钴、铬、铜、钒和锌5种金属元素。3个标准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均在参考范围内,钴、铬、铜、钒和锌相对标准偏差为0.1%0.7%,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要求均满足土壤分析方法的要求。

杨菲[4](2017)在《白杨素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文中认为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是研制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策略之一。白杨素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因其肠道吸收少,易被糖基化代谢,靶向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5-羟基-7-甲氧基-N-(4-甲基苯基)-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8-磺酰胺(化合物4a)、5-羟基-7-甲氧基-N-(3-乙炔基苯基)-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8-磺酰胺(化合物4d)具有较强的抗肝癌细胞增殖作用。本文主要进行目标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并探究作用机制。在化合物4a的急性毒性实验预实验中,按照2 g/kg剂量口服灌胃给药,小鼠均未死亡,测得化合物4a的血药浓度偏低。化合物4a水中溶解度为0.03μg/mL,口服给药后因水溶性差难被胃肠黏膜壁吸收,进而无法得出最大致死量。本文采用液体制剂技术和结构修饰两种策略提高化合物4a在水中的溶解度。通过加入潜溶剂、表面活性剂、制备成微乳三种制剂技术改善化合物4a的溶解能力。当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Cremophor RH40:EtOH:H2O=4.5:19.1:6.4:70(体积比)时,4a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达224.83μg/m L。虽然溶解度提高了7493倍,但是溶解度仍不能满足体内研究的要求,还需要继续进行制剂处方筛选。在化合物4a分子中引入亲水性基团进行结构改造,制备了两类化合物。一是白杨素的5位连接羧基的衍生物。另一个是白杨素7位连接羟基衍生物。虽然改造后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但是对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下降,这表明5位和7位的结构改造破坏了分子与靶标的结合,不是提高水溶性的适宜修饰位点。MTT法证实了白杨素磺酰胺衍生物4a、4d能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本文继续探究其抗增殖机制与作用靶点。采用Annexin V FITC/PI流式细胞术在检测化合物4a、4d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表明,4a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既有凋亡也有坏死,4d则主要诱导细胞早期凋亡(加入4d孵育24h后早期凋亡率为36.94%)。应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加药后HepG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化合物4a、4d均将肝癌HepG2细胞阻滞在G2/M期,G2期细胞比率分别为89.85%、95.76%。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化合物对HIF-1的转录活性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a、4d对HIF-1转录的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4a抑制HIF-1转录的活性为IC50>0.005μM,4d抑制HIF-1转录的活性为0.045μM。根据化合物作用于HepG2细胞的流式细胞仪分析数据和低氧诱导因子抑制评价结果,提出4a和4d可能的作用靶标是CDK1,计算机辅助计算的结果也显示4a和4d可与CDK1结合。采用LanthaScreen Eu激酶结合实验评价化合物4a、4d对CDK1/Cyclin B激酶的抑制活性,4a、4d未显示出对CDK1/Cyclin B的抑制活性。白杨素磺酰胺衍生物4a、4d有望成为抗肿瘤候选药,本文在成药性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的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迪[5](2016)在《二芳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Hedgehog (Hh)信号通路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重要信号通路,该通路主要包含Hh蛋白、PTCH蛋白、SMO蛋白及Gli转录因子等,该通路任何环节的异常表达均可导致肿瘤的形成,故近年来Hh信号通路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其中,SMO受体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药物作用靶点。2012年由FDA批准上市的首个SMO受体抑制剂Vismodegib (GDC-0449)属于二芳基酰胺类小分子化合物,对二芳基酰胺类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来寻找作用效果更佳的SMO受体抑制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GDC-0449结构的研究,设计出一系列含有不同杂环及其侧链的二芳基酰胺类小分子化合物,并运用计算软件Discovery Studio对设计出的化合物分子与SMO受体蛋白进行对接评分,优化出11个小分子化合物B1-B11,模拟结果表明:二芳基酰胺类小分子化合物能够通过氢键及疏水键等作用方式与SMO受体蛋白相互作用。本文利用邻苯二胺、2-氯-5-硝基苯甲酸、邻氯苯乙酮等原料合成出化合物B1-B11,所有化合物均经过NMR、MS表征,结构正确。在合成过程中,对多个重要中间体的合成进行了条件优化,得到了较好的收率。本文采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胰腺癌细胞(ASPC-1)、人肝癌(HepG2)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采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C3H10T1/2),用p-NPP法评价目标化合物对Hh信号通路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中,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作用;化合物B1、B2、B5、B6、A5、A6等含苯并咪唑环结构的化合物对Hh信号通路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B2的IC50值达到了0.2 nM,活性较对照品GDC-0449(IC50=27.2 nM)显着增强。运用标准加入法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目标化合物及对照品的溶解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溶解性较低(B1,0.03 μg/mL),但通过对其咪唑环N原子甲基化,可使溶解度显着增加(B2,2.12 μg/mL).

齐永波[6](2016)在《纳米SrO/mg-C3N4复合材料和钙钛矿型三元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二维片状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优异的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高度离域的π共轭体系、大孔的结构缺陷及适宜的价带和导带位置,是一类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碱土金属SrO表面存在多种活性中心,包括碱中心、酸中心以及单电子性质等,常常被用于催化领域。两者复合后,通过组分间的协同作用,电催化氧化性能更加优异。基于钙钛矿型化合物SrTi03和PbTOi3具有独特疏松多层的晶体结构,本文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定向生长而获得高活性晶面,并对香兰素和双酚A电催化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现对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煅烧后得到体相g-C3N4,用浓硫酸超声剥落,制备了片层状g-C3N4(mg-C3N4)。以乙醇和异丙醇为混合溶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在一定温度下将SrO纳米颗粒附着于片层状g-C3N4表面,制备了纳米SrO/mg-C3N4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制备了香兰素电化学传感器。SrO表面的碱活性中心极大地促进香兰素的电催化氧化过程,提高了该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和灵敏度,展现出较宽的检测范围0.02~140μM,低的检测限6.7×10-8M,通过对扫描速度与电流响应值关系的研究,证实了香兰素在电极上为吸附控制过程,电子转移数为2。并将修饰电极用于实际牛奶样品中的检测。2.以钛酸丁酯和Sr(N03)2为源物质,通过调节pH值,钛酸丁酯快速形成溶胶,Sr离子在扩散作用下快速进入溶胶,首先形成SrTi03晶核,晶核在水热反应中沿着(110)面定向生长,经过缓慢地奥斯特瓦尔德成熟过程,形成正方体SrTi03纳米晶体。在电化学检测中,晶界上的金属Sr原子易于与水分子和有机物分子中所含羟基(-OH)通过路易斯酸碱键合作用相结合,形成氧化反应活性中心,从而实现对香兰素的电催化氧化,检测范围为3~150μM,检测限为6.O×10-7M,灵敏度为56.2μA/mM,并实现了对实际牛奶样品的检测。3.以钛酸丁酯和Pb(N03)2为源物质,通过调节pH形成共沉淀。在200℃水热作用下,先后形成亚稳态中间相钛-氧八面体及稳定的纳米PbTi03晶核,晶核沿(330)面逐渐生长,最终形成长方体纳米钙钛矿型PbTi03晶体。PbTi03由于具有疏松的结构和易出现阳离子空位,可实现对双酚A(BPA)中所含羟基的电催化氧化。该传感器展现出BPA检测范围为3~20μM,检测限为9.O×107M,灵敏度为l1.3μA/mM。实现了对市场上塑料中BPA的检测。

苗静琨[7](2014)在《HPLC-MS/MS分析干血滤纸片维生素A及其前体的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高灵敏度的串联质谱检测技术与高效能、高分离能力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建立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及其乙酸酯、棕榈酰酯、β-胡萝卜素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微量血检测诊断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症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本文详细考察了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酰酯和β-胡萝卜素质谱、色谱分离分析和提取的最佳条件。在质谱分析中研究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峰、解簇电压、碰撞能量、碰撞室入口电压和出口电压等,以获得分析的最佳质谱条件;在色谱分析中,通过对固定相、流动相、柱温的研究,以优化色谱分离条件;比较几种常用的不同前处理方法,通过计算不同前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各物质峰面积,确定最适萃取方法。在最佳质谱、色谱和萃取条件下,采用内标法建立HPLC-MS/MS定量分析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酰酯和β-胡萝卜素的方法,考察基质效应、线性范围、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本方法分析干血滤纸片视黄醇结果与HPLC方法检测血清视黄醇的相关性。结果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酰酯和p-胡萝卜素质谱检测条件得到优化;选择了C8柱作为固定相,含5%二氯甲烷的甲醇作为流动相,流速0.2 ml/min,等度分离,柱温20℃等为最适宜色谱条件;100μl去离子水,200μl甲醇及300μl三氯甲烷对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及其前体的萃取效果最好。本方法测定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酰酯和p-胡萝卜素的基质效应分别为98.0%,96.7%,90.0%和82.1%。在标准曲线中的浓度范围内分析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6.2ng/ml,5.3ng/ml,6.3 ng/ml,53.75ng/ml最低定量限分别为65ng/ml, 21.3ng/ml,25.0ng/ml,53.75ng/ml。加标回收率为85.5%,84.5%,83.5%和73.5%。批内变异系数4.30%-7.35%,批间变异系数4.85%-9.40%。50例6月-70月儿童干血滤纸片浓度的分别为0.48±0.16μg/ml, 0.115±0.06μg/ml,0.02±0.01μg/ml,0.19±0.11μg/ml。本方法分析50例儿童干血滤纸片视黄醇结果与其HPLC方法检测血清视黄醇结果相关系数0.81,表明具有相关性。结论用优化的质谱、色谱条件和提取方法,首次成功建立了HPLC-MS/MS定量分析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酰酯和p-胡萝卜素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微量血标本(9.6μl全血)视黄醇及其前体定量分析的需要。为分析微量血维生素A提供一种简便、易行、高通量、多组分同步分析的方法,为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症的诊断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吕红敏[8](2014)在《新型长波长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波长(近红外或类近红外)荧光探针,不仅有较强的组织渗透性和较小的自荧光干扰,而且对生物组织的光损害较小,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体内成像。近年来研发长波长荧光探针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兴趣。本文在化合物2-(7-(二乙氨基香豆素)-7-二乙氨基-1-苯并吡喃嗡-4-)苯甲酸(CB)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专一检测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Cys/Hcy)的近红外荧光探针2-((7-二乙氨基香豆素)-7-二乙氨基-1-苯并吡喃嗡-4-)3,5-三氟甲基苯硫酯(1),在化合物2-(3-(二乙氨基)-6-氧-6H-咕吨嗡-10-)苯甲酸(DER)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专一检测亚硫酸盐(SO32-)的荧光探针DER-苯并噻唑盐(3),在化合物2-(7-(二乙氨基-1,2,3,4-四氢咕吨嗡-10-)苯甲酸(G)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专一检测D-果糖的荧光探针2-(7-(二乙氨基-4-邻硼酸基苯基次甲基-1,2,3,4-四氢咕吨嗡-10-)苯甲酸(4),系统研究了探针的荧光性质,并将探针1、3成功用于人体肝癌细胞(HepG2)的荧光成像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将自然化学连接反应(Native chemical ligation, NCL)引入具有近红外发射性能的苯并吡喃嗡类染料分子中,成功构建了选择性检测生物体中Cys/Hcy的荧光探针1。当1与Cys/Hcy在室温条件下混合时发生NCL反应,生成相应的酰胺类化合物,该酰胺类物质进而发生分子内的螺环化反应,从而破坏了原来染料分子的大共轭π键结构,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发生明显的蓝移,据此可实现对Cys/Hcy的荧光比率型检测。此外,探针1已被成功用于HepG2细胞的荧光成像分析。2.将亲核加成反应引入DER-苯并噻唑盐类染料分子中,成功构建了选择性检测生物体中SO32-的荧光探针3。当3与SO32-在室温条件下混合时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3-SO3-加合物,破坏了原来染料分子的大共轭π键结构,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发生明显的蓝移,据此可实现对SO32-的荧光比率型检测。在同样的条件下,其它阴离子以及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GSH)和Cys)对反应体系无干扰。此外,探针3已被成功用于HepG2细胞的荧光成像分析。3.化合物G与邻甲酰基苯硼酸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探针4,该探针中含有吸电子的硼原子和供电子的氧杂蒽部分,本身因存在ICT过程,其荧光很弱。加入D-果糖,探针4中的硼羟基和D-果糖的顺式邻二羟基反应生成五元环状酯,破坏了ICT过程,荧光增强,而其它糖类(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没有类似的反应效果,因此不会对D-果糖的检测产生干扰。

王旭[9](2014)在《基于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水环境重金属铅离子无线检测仪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并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健康。对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配合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研究了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 LAPS)检测水环境重金属的方法和仪器。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国内外重金属检测方法以及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其次详细介绍了我们研制的LAPS传感器及检测水环境酸碱度H+以及重金属Pb2+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检测电路的设计。研究了LAPS现场检测H+和重金属Pb2+的标准溶液加入法以消除实际样品的背景干扰,设计了LAPS检测控制电路,实现了传感器自动量程和数据采集等功能;针对现场仪器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通讯的需求,设计了ARM和单片机下位机软件,实现了仪器水路的自动控制和岸边电脑与仪器的1000米远距离无线通讯功能。最终与项目组合作,完成了一台具备无线检测功能的自动化重金属检测仪器样机。通过对LAPS传感器和仪器的技术指标和实际样品测试,表明传感器和仪器可以对水环境中的H+以及Pb2+进行快速、自动化检测。其中pH的检测范围为5-9,灵敏度为37.321mV/pH,平均误差为4.4%。重金属Pb2+的检测范围为10-7~10-1mol/L,灵敏度为26.43mV/pPb2+,平均重复率为86.7%。

金文进[10](2012)在《标准加入法教学探讨》文中提出分析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在食品检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标准加入法与标准曲线法的准确度、工作曲线横坐标及其横坐标交点的异同,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释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释疑(论文提纲范文)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标准加入法测定电池级碳酸锂中的微量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仪器工作条件
    1.3 实验方法
    1.4 标准曲线的制作
        1.4.1 标准曲线法
        1.4.2 标准加入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析谱线
    2.2 标准曲线
    2.3 方法检出限
    2.4 方法精密度
    2.5 加标回收率
3结论

(2)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酸洗废液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
        1.2.1 直接测定
        1.2.2 基体各组分干扰
        1.2.3 标准加入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的结果
    2.2 不同浓度的盐酸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的Fe2+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4 重金属间的相互干扰
3 干扰的消除
    3.1 镍和铅受到的干扰消除
    3.2 铬受到的干扰消除
    3.3 准确度和精确度
4 结论

(3)快速消解-ICP-OES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土壤消解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标准土壤测定结果
3 结论

(4)白杨素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1.1.1 白杨素烷基化衍生物
        1.1.2 白杨素卤化衍生物
        1.1.3 白杨素乙酰基化衍生物
        1.1.4 白杨素含磷衍生物
        1.1.5 白杨素其他类型衍生物
    1.2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1.2.1 黄酮类衍生物作为CDK抑制剂
        1.2.2 CDK1与G2/M期检查点
        1.2.3 CDK1与细胞凋亡
        1.2.4 CDK1与低氧诱导因子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急性毒性实验探索
    2.1 急性毒性预实验
        2.1.1 受试动物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测定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2.2.1 实验仪器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血药浓度的测定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油相作为分散相灌胃给药
        2.3.1 实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增加目标化合物溶解度
    3.1 采用液体制剂技术增溶
        3.1.1 化合物 4a溶解度的测定
        3.1.2 加入潜溶剂、增溶剂
        3.1.3 化合物 4a微乳的制备
        3.1.4 结果与讨论
    3.2 采用结构修饰方法增溶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Ⅰ类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
        3.2.3 Ⅱ类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
        3.2.4 白杨素衍生物水溶性测试
        3.2.5 MTT法测定体外抗增殖活性
    3.3 本章小结
4 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初步探究
    4.1 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2 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对HIF-1 表达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分子对接
        4.4.1 CDK1蛋白与原配体对接
        4.4.2 CDK1蛋白与目标化合物对接
    4.5 对CDK1/Cyclin B激酶的抑制活性
        4.5.1 实验材料
        4.5.2 仪器验证
        4.5.3 活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二芳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Hedgehog(Hh)信号通路
        1.1.1 Hh信号通路概况
        1.1.2 Hh信号通路的构成与信号传导机制
        1.1.3 Hh信号通路的非经典传导方式及与肿瘤的关系
    1.2 Hedgehog(Hh)信号通路的抑制剂
        1.2.1 SMO蛋白抑制剂
        1.2.2 Hh蛋白抑制剂
        1.2.3 Gli转录因子抑制剂
        1.2.4 醇脱氢酶抑制剂
    1.3 选题意义及论文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
        2.1.1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结构设计概述
        2.1.2 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设计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1 2-氯-4-甲砜基苯甲酸(M)的合成
        2.3.2 N-[3-(1H-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1)的合成
        2.3.3 N-[3-(1-甲基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2)的合成
        2.3.4 N-[3-(4,7-二甲氧基-1H-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3)的合成
        2.3.5 N-[3-(4,7-二甲氧基-1-甲基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4)的合成
        2.3.6 N-[3-(6-甲氧乙氧基-1H-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5)的合成
        2.3.7 N-[3-(6-二甲氨基-1H-苯并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6)的合成
        2.3.8 N-[3-(4,5-二氢-1H-咪唑)-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7)的合成
        2.3.9 N-[3-(1H-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8)的合成
        2.3.10 N-[3-(1-甲基-1H-咪唑-2-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9)的合成
        2.3.11 N-[3-(2-氧代-2,3-二氢噻唑-4-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10)的合成
        2.3.12 N-[3-(2-溴噻唑-4-基)-4-氯苯基]-4-甲砜基-2-氯苯甲酰胺(B11)的合成
    2.4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2.4.1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概述
        2.4.2 目标化合物对Hh信号通路抑制活性评价
        2.4.3 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评价
    2.5 目标化合物的溶解度及纯度分析
        2.5.1 溶解度检测概述
        2.5.2 溶解度检测实验步骤
        2.5.3 纯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考察
        3.1.1 2-氯-4-甲砜基苯甲酸(M)的合成条件考察
        3.1.2 2-(5-硝基-2-氯苯基)-1-甲基苯并咪唑(B2-1)的合成条件考察
        3.1.3 1,4-二甲氧基-2,3-二硝基苯(B3-2)的合成条件考察
        3.1.4 2-乙酰氨基-5-甲氧乙氧基硝基苯(B5-6)的合成条件考察
        3.1.5 [2-(5-硝基-2-氯苯基)]-1H-咪唑(B8-1)的合成条件考察
        3.1.6 2-氯-5-硝基苯乙酮(B10-2)的合成条件考察
        3.1.7 二芳基酰胺类化合物终产物的合成条件考察
    3.2 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3.2.1 目标化合物对Hh信号通路抑制活性评价条件考察
        3.2.2 目标化合物对Hh信号通路抑制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3.2.3 目标化合物对四种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3.3 目标化合物溶解度及纯度检测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化合物图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纳米SrO/mg-C3N4复合材料和钙钛矿型三元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2.2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1.3 氮化碳(C_3N_4)的研究现状
        1.3.1 体相g-C_3N_4的制备方法
        1.3.2 片层状g-C_3N_4的制备方法
    1.4 氧化锶(SrO)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1.5 钙钛矿型钛酸盐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5.2 钛酸盐的电化学应用现状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性
第二章 基于SrO/mg-C_3N_4修饰电极对香兰素的电化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所用主要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体相g-C_3N_4的制备工艺
        2.3.2 单片层g-C_3N_4的制备工艺
        2.3.3 纳米SrO/mg-C_3N_4复合材料的合成
        2.3.4 不同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工艺
        2.3.5 电化学实验方法
        2.3.6 实际样品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体相g-C_3N_4,单片层g-C_3N_4和SrO/mg-C_3N_4的红外谱学分析
        2.4.2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
        2.4.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4.4 电化学检测的条件优化
        2.4.5 香兰素检测的线性范围
        2.4.6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实物检测
    2.5 小结
第三章 香兰素在纳米钙钛矿型三元氧化物SrTiO_3上的电化学响应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水热法合成纳米正方体SrTiO_3
        3.3.2 纳米SrTiO_3修饰电极的制备工艺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rTiO_3的谱学分析
        3.4.2 扫描电镜分析
        3.4.3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4.4 香兰素电化学检测的条件优化
        3.4.5 香兰素的线性范围、重现性和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钙钛矿型三元氧化物PbTiO_3的合成及其在双酚A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水热法合成纳米长方体PbTiO_3
        4.3.2 纳米PbTiO_3修饰电极的制备工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bTiO_3的谱学分析
        4.4.2 PbTiO_3晶体的物理化学表征
        4.4.3 PbTiO_3修饰电极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4.4.4 PbTiO_3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4.5 BPA电化学检测的条件优化
        4.4.6 BPA检测的线性范围、重现性和稳定性
    4.5 小结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7)HPLC-MS/MS分析干血滤纸片维生素A及其前体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HPLC-MS/MS分析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及其前体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PLC-MS/MS定量分析干血滤纸片中视黄醇及其前体的方法学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维生素A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新型长波长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荧光探针的主要识别原理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3 研究进展
        1.3.1 基于花菁或者半花菁的长波长荧光探针的研究过程
        1.3.2 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长波长荧光探针的研究过程
        1.3.3 基于BODIPY的长波长荧光探针的研究过程
        1.3.4 基于方酸类的长波长荧光探针的研究过程
        1.3.5 其它类的长波长荧光探针的研究过程
    1.4 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专一检测Cys/Hcy的近红外比率型荧光探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探针1、2以及化合物9的合成
        2.2.4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取代基对于探针活性的影响
        2.3.2 探针1与不同浓度Cys/Hcy反应的光谱图
        2.3.3 机理验证
        2.3.4 动力学研究
        2.3.5 选择性研究
        2.3.6 探针1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专一检测亚硫酸根离子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探针1以及化合物E、F、DER的合成
        3.2.4 实验过程
    3.3 结果讨论
        3.3.1 pH的影响
        3.3.2 动力学研究
        3.3.3 探针3与不同浓度Na_2SO_3反应的光谱图
        3.3.4 选择性研究
        3.3.5 机理验证
        3.3.6 探针3的应用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专一检测果糖的荧光探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探针4以及化合物G合成
        4.2.4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果糖浓度的影响
        4.3.2 选择性荧光图
        4.3.3 动力学荧光图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水环境重金属铅离子无线检测仪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水环境重金属检测技术
    1.3 标准加入法
        1.3.1 标准加入法优势
        1.3.2 单次标准加入法介绍
    1.4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1.5 本文内容
第二章 LAPS检测原理及重金属敏感膜的制备
    2.1 LAPS原理及应用
        2.1.1 LAPS基本原理
        2.1.2 LAPS的应用
    2.2 薄膜制备技术概况
        2.2.1 物理气相沉积
        2.2.2 化学气相沉积
        2.2.3 溶液镀膜法
        2.2.4 脉冲激光沉积
    2.3 LAPS器件的设计制备
    2.4 LAPS敏感薄膜制备
        2.4.1 pH敏感膜制备
        2.4.2 Pb~(2+)敏感膜制备
第三章 仪器总体设计
    3.1 仪器总体架构
        3.1.1 载体浮标介绍
        3.1.2 仪器结构介绍
        3.1.3 ARM主控板
    3.2 仪器水路设计
        3.2.1 仪器水路结构
        3.2.2 水路测试时序
    3.3 无线传感网络设计
        3.3.1 无线传感网络结构
        3.3.2 实地水域测试
    3.4 电源设计
        3.4.1 电源模块设计
        3.4.2 电源性能测试
第四章 仪器检测模块设计
    4.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4.1.1 LAPS检测电路设计
        4.1.2 量程控制电路
        4.1.3 MCU数字电路系统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电阻校准控制
        4.2.2 检测流程控制
        4.2.3 自动量程控制
    4.3 无线通讯实现
        4.3.1 ARM主控板串口通信控制
        4.3.2 Linux下socket编程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1 上位机通信原理
        4.4.2 上位机控制界面介绍
第五章 仪器性能测试及实验
    5.1 水路控制测试
    5.2 仪器重复性检验
    5.3 溶液PH检测
    5.4 重金属Pb~(2+)检测
    5.5 干扰离子实验
    5.6 标准加入法实验
        5.6.1 pH加标法实验
        5.6.2 Pb~(2+)加标法实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标准加入法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种方法准确度的比较
2 二种方法工作曲线横坐标的异同
3 曲线与横坐标交点为待测液浓度

四、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释疑(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标准加入法测定电池级碳酸锂中的微量元素[J]. 刘兴杨,杨宁. 广东化工, 2019(18)
  • [2]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酸洗废液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J]. 毛晨鹏,于兆飞,周芯,陈肸,谢经良.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7)
  • [3]快速消解-ICP-OES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J]. 田小利. 广东化工, 2018(06)
  • [4]白杨素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D]. 杨菲.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5]二芳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评价[D]. 王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6]纳米SrO/mg-C3N4复合材料和钙钛矿型三元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研究[D]. 齐永波. 福州大学, 2016(07)
  • [7]HPLC-MS/MS分析干血滤纸片维生素A及其前体的方法学研究[D]. 苗静琨. 重庆医科大学, 2014(12)
  • [8]新型长波长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吕红敏. 西北大学, 2014(09)
  • [9]基于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水环境重金属铅离子无线检测仪器设计[D]. 王旭. 浙江大学, 2014(08)
  • [10]标准加入法教学探讨[J]. 金文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标签:;  ;  ;  ;  ;  

原子吸收标准加法解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