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

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

一、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刘煜泽,雷鸣[1](2021)在《民国前期山西省市场整合研究——以探讨电报及铁路对市场整合作用为中心的量化历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使用民国前期山西省政府县级物价统计,并结合其他史料,同时使用史料分析、数理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探讨电报及铁路对市场整合的作用为核心,对民国前期山西省市场整合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物价指数等方法,发现民国前期全省物价总体呈比较稳定、幅度较小的上涨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周期性;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等方法,发现山西市场整合程度较高,晋北最优,且不同商品整合程度不同。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使用1919-1925年大洋、小麦、粗布及水旱烟的价格数据,研究电报及铁路对市场整合的作用。发现新式交通通信事业,可提高市场整合程度,总体而言,对于大宗低值商品市场整合,铁路作用较大;对小宗高值商品市场整合,电报作用较大。而对每一种商品,电报与铁路的作用都有差别。

董渤[2](2020)在《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是世界稻米生产的指向标,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决策和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稻米与小麦和玉米等主粮相比,长期价格波动较大。研究稻米价格波动成因及影响效应,对我国制定有效政策,抑制稻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主体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稻米贸易量和价格等数据,借助数据统计、周期算法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国际稻米市场供求结构和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了长期和短期因素的主要影响,总结其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贸易量占世界总产出的份额长期低于10%,贸易国供求容易影响价格。主要贸易国以稻米为主食,多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前十位稻米出口国占总出口量的93.08%,产区分布集中,同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单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库存低波动大,保护主义政策直接影响稻米出口。进口国众多、地域分散,前十位进口国占进口总量的37.94%,且供给不足。供求弹性小与寡头垄断特征导致国际稻米价格“大涨大落”。第二,国际稻米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近期处于上升区间。1980-2001年国际稻米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降至最低点,主要由于出口国收获面积扩张,出口量较大。2001-2008年价格持续上升,关键因素是收获面积扩张停滞甚至下降,单产增速慢;受小麦和玉米价格的正向影响较大;印度多次调高最低出口价和菲律宾大批进口致使价格暴增,根本原因是两国主粮单产增速缓慢、收获面积下降和库存低;自然灾害与美元走弱加剧了短期供求紧张态势。2008年至今,价格回落但总体高于波动前水平,收获面积上升空间缩小,单产增速慢,需求稳步提升,以及其他生产成本提升。第三,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呈反向关系。在国内外稻米价格长期倒挂,国内大量小农户从事稻米种植的情况下,低价稻米自由进入国内市场会降低生产者剩余,打击稻农生产积极性,因此,国际稻米价格上升有利于缓解国内稻米支持政策压力,反之亦然。2008年后国际稻米价格下降,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已升至82.56%。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保证国内稻米供给。逐步探索改革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避免造成最低收购价格刚性,加大“绿箱”补贴政策,提高稻米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第二,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长期跟踪稻米贸易国供求数据和其他经济指标,预判国际稻米价格走势。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稻米产业发展。强化海外农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构建国际化大粮商,拓展稻米贸易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维护国内外价格稳定有序,减缓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的负面冲击。

费丽芳[3](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朱丽莉,李光泗,王莉,钟钰[4](2019)在《储备粮投放对粮食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备粮是关乎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安全物资,储备粮投放作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是缓解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平抑粮食价格过度波动的重要措施。本文利用小麦和稻谷月度数据,在细致考察储备粮投放机制和储备粮投放状况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储备粮投放对粮食价格响应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储备粮均衡轮换条件约束偏"软",储备粮投放成交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储备粮实际投放数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且存在较强的集中投放现象;储备粮投放对粮食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主要通过数量调节机制发挥作用,储备粮投放数量对粮食市场价格影响较显着,储备粮投放价格的信号传递作用较弱;不同环节粮食市场价格间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有限,粮食市场价格传导性较弱,储备粮投放的市场调控效率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储备粮投放市场调控效率。

郑川[5](2019)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改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2019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依然将农产品价格政策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让市场在农产品价格上发挥正确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国内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因此,基于我国国情,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背景、历史演进、政策效果,可以使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价格政策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当代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外政策的对比。二是梳理我国农产品政策的问题,探索政策改进的可能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受之影响的农民收入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市民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探索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和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结构:首先,提出当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总结学者在农产品价格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中国古今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进行持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选取发达、中等发达国家为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背景、产生和发展。最后,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优化建议。为达到研究目标,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量分析法,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选取数据交络模型方法计算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二是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目的、产生过程、框架体系、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是政策分析法,探索价格调控政策产生的原因,评价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筛选,以探索新的政策方案。四是以比较法,从中国古代与当代之间、国外国家之间、中外之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全面理解政策、改进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五是采取机制设计法,通过设定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总体目标,把价格调控政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的最佳政策组合。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充分肯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原创性的古代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政策的斐然成果。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发现,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理论,也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前者是理论的一般,后者是理论应用。这些中国原创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也给后人这样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只有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发展,才能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中国人的应有贡献;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连续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二是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的8年间,确实显着提高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由于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玉米,玉米价格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该政策对玉米价格提升幅度为每50千克8.084元,以2015年为例,可使农民增收161亿元。增收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粮食产量来看,我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比2007年增加了1.19亿吨,主粮玉米增产0.72亿吨,占粮食增产的六成。玉米产量的增加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临时收储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玉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包括玉米市场价格被扭曲等问题。三是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是非常有效的,但存在效益递减的趋势。综合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说明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额度的增加,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包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功能,以及分区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四是国外价格政策方向调整较大。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巴西等典型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发现国外农业补贴程度不降反增。政策方式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对象从高保护普惠政策调整为支持创新、专用性、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农产品。五是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要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分层次安排制度。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按照WTO农业规则,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价格支持以价补分离形式开展,支持价格损失保障补贴,以市场为主、国家政策为辅开展定价。补贴政策以支持地力保护、藏粮于地的政策目标为主。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主要的创新点和见解:一是补充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我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验证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轻重理论、平籴论、常平仓、青苗法等原创性政策。二是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丰富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农产品价格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与市场的理论关系。将市场与国家放在同一层次研究两者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研究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三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需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价格竞争力。

王娅鑫,喻妍[6](2018)在《粮食价格变动与CPI关系研究——基于EEMD-JADE的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利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和特征矩阵联合对角化(EEMD-JADE)方法将粮食价格和CPI指数分解为不同波动尺度的独立分量,并通过游程判定法重构出高中低频三个结构变量,即表示短期不规则因素和复杂波动冲击影响的短期波动,表示重大冲击以及相关政策调控影响的中期波动,以及表示序列内在运行规律的长期波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多尺度分析粮食价格与CPI之间的关联关系及波动情况。研究发现:以CPI指数为代表的通胀现象与粮价在不同的时频尺度下呈现不同的波动关系:短期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中期粮价变动是CPI变动的因,长期粮价与CPI变动互为因果。

张有望[7](2019)在《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现象及价格风险日益凸显,并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在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与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尝试引入金融化的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考量价格风险,进而实现对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的全面考察。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文献以及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和价格演变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其次从风险评价视角测量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再次从风险传导视角分别考察了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最后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主要措施,从风险防控视角总结出了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首先,梳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遴选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汇率因素、能源价格、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6种主要金融化因素,分别阐明它们对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机理。然后,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确实存在金融化现象,四种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受到了金融化因素的影响,但品种之间的金融化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其中,大豆国内现货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食糖国内现货价格受到货币供应量、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玉米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和能源价格影响,棉花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影响。研究内容二: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本部分研究通过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种价格受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农产品,测度了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首先,通过分离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分析了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然后,构建VaR模型对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均面临着上涨和下跌两类价格风险,其中,上涨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棉花、食糖、大豆和玉米,下跌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食糖、棉花、大豆和玉米。综合来看,主粮作物玉米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相对较低,非主粮品种棉花、食糖和大豆价格风险水平均高于玉米。研究内容三: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本部分研究分别考察了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个受到国内期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四个品种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现货市场,但不同品种的价格风险传导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棉花、大豆、食糖和玉米,主粮作物玉米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最弱,非主粮作物棉花、大豆和食糖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风险传导,分析认为国家有关主粮与非主粮作物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和调控思路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和食糖两个受国际现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两个品种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国内现货市场,大豆国际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明显强于食糖,分析认为我国大豆和食糖不同的进口规模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内容四: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相关措施,总结出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其中,美国和欧盟都建立了包含政策工具与市场工具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系统,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美国侧重于运用期货、保险等市场工具,而欧盟则主要依靠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工具。通过梳理二者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美国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与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欧盟通过不断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逐渐形成的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中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价格风险时学习借鉴。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对策建议是:(1)充分关注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正确认识金融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2)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重视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3)加强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冲击;(4)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风险管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突破现有文献通常从市场供求关系解释价格风险的传统,引入金融化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分析价格风险,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新意;(2)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将不同阶变量纳入其中进行研究,突破了传统协整方法在处理不同阶变量方面的局限,有效识别和分析了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3)综合运用GARCH类模型等方法对市场间价格的条件方差建模,突破了现有文献多从均值层面建模难以准确刻画风险的局限,科学探讨了相关市场间的价格风险传导。

叶盛[8](2019)在《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影响关系与传导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容易导致粮食危机,危及国家安全。近年来,全球粮食供给相对稳定,粮食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粮食生产成本处于合理变动区间。但是,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频率加快,波动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传统粮食价格理论难以解释频繁出现的粮价波动之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粮食价格波动与金融市场波动的趋同性越发明显,金融变量对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的渗透日趋强化,粮食商品的金融属性与功能逐渐显现,粮食的金融化倾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中国的粮食市场和粮食政策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普通发展中国家,粮食自我保障能力和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体制、国际贸易环境均发生了显着改变,一方面,我国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进口屡创新高,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粮食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粮食投资等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冲击逐渐扩散,导致粮食价格形成、传导、波动的诱因空前复杂。因此,研究粮食金融化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价格理论和经济金融化理论构建了金融因素对粮食价格作用关系的分析框架。以粮食单一的商品属性向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转变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粮食金融化的特征、表现及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价格形成的基础。引入金融变量作为外生条件,从货币因素、投资因素、金融市场联动性三个维度揭示了金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形成、波动和传导的机理及路径。借鉴“中介效应”的分析范式,探索金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的传导过程及路径。为了检验以上理论假说,对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演进、影响粮食价格的非金融因素和金融因素的变动规律进行归纳和比较,并从国际国内、期货现货等多个视角实证验证了金融因素对粮食价格形成、波动、传导的影响程度及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战略构建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粮食价格波动性增强,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日趋复杂。本文的研究发现,在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相对稳定的背景下,粮食价格的波动日趋频繁,并且粮食价格的波动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非理性现象。传统的基于供求均衡的价格决定理论对粮食价格的解释能力明显削弱。随着粮食贸易、粮食投资及粮食投机行为的增长,粮食的供给方式和结构已发生显着改变,心理预期、货币供应、投资、等非供求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形成和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粮食商品功能和属性衍生出的金融功能和属性逐渐强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粮食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标的、投资标的和投机标的,粮食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粮食的纯商品属性正在弱化,而粮食的“金融商品”特征日趋凸显。本文的研究为以上观点提供了经验结论支撑,即相比于粮食消费的窄幅波动,粮食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投资规模增长明显,粮食投资行为扭曲了原有的粮食供求结构,粮食已成为一种典型的金融产品。第三,粮食金融化特征明显,金融因素成为影响粮食价格的重要因素。在经济金融化背景下,金融因素对粮食价格的渗透体现在粮食的生产、流通、贸易等各个环节。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国内粮食期货价格和粮食现货价格都受到金融因素的显着影响,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粮食品种对国际期货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因素更敏感。第四,粮食金融化加剧粮食价格波动。本文的研究发现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与证券市场波动在时点、方向和水平上高度相关,粮食价格的波动整体上滞后于证券市场波动,国内粮食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频率和水平均高于国际市场,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性。第五,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价格传导具有中介效应。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的复杂性、间接性、广泛性,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金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的中介效应。在金融化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的传导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内证券市场与粮食期货市场相互耦合,证券市场价格通过期货市场传导影响粮食现货市场;二是国际粮食价格通过期货市场传导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相比以往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分析了金融化视角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传导路径,拓展了传统粮食价格理论。现有研究多是从传统价格理论角度研究粮食价格形成及传导,即使有的研究关注到了金融化因素,也是侧重于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对于解释近些年出现的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现象缺乏说服力。本文基于粮食商品属性的变化和粮食金融化特征凸显的基本事实,定义粮食金融化内涵,并研究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传导路径的影响,创新了粮食价格与波动问题的研究视角,拓展了传统粮食价格理论。(2)研究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价格波动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深化了粮食价格波动规律。对金融化趋势下粮食价格表现出非典型的波动特征,不应只停留在以往文献研究过的表面波动现象,还应探索更多的结构性特征。忽视对粮食价格波动特征的全面考察将无法准确把握粮价波动规律及做出应对措施。本文首先从总量上,描述分析了粮价波动的时间趋势和幅度特征,再利用对比分析模型,研究金融化短期波动效应,包括不同粮食品种的集簇性、非对称性、溢出效应等结构性特征。由此为佐证粮食金融化加剧粮食价格波动性的论点提供更可靠的经验数据,全面了解波动特征也便于提供更多政策决策依据。(3)研究粮食价格传导的中介效应,揭示了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价格传导机制。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与其他市场间的联动性已通过波动检验得到证实,而很多研究往往也止步于这种市场指标间的直接传导关系,忽视了对中介变量的间接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本文在简单回归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法,揭示了粮食价格传导中的微观机制。从而加深了对整个传导过程的理解,也为实践中达到最终目标提供了新的中介目标操作思路。

伍淑娴[9](2018)在《《粮食安全、粮食价格和气候变化》翻译报告》文中提出农业对国家的兴旺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换也愈加深入,因此农业科技文本的翻译愈加重要。本报告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农业科技文本《粮食安全、粮食价格与气候变化》(Food Security,Food Price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中的第二章。该书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作者是美国着名研究员莫莉·E·布朗(Molly E.Brown)。该书属于研究性科技文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天气和气候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粮食价格以及粮食不安全地区的粮食获取等问题,对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此外,该书并无中译本,翻译该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信息焦点为关注点,以农业科技文本为研究对象,侧重原文信息焦点在译文中的合适传译。信息焦点是否合适传译影响译文质量,影响译文语篇功能信息焦点的表现,从而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信息焦点的把握。笔者发现,译者可以通过原文的词汇焦点标记、句法焦点标记和语篇对比聚焦手段识别原文的信息焦点,进而在译文中重构相应的信息焦点,这对农业科技文本中信息焦点的传递十分重要。词汇焦点标记主要有排他性、特指性、添加性和否定性焦点标记。句法焦点标记主要讨论的是分裂句、存在句和被动句焦点标记。语篇对比聚焦手段指的是译者需要从原文上下文出发,进行对比以判断信息焦点。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信息焦点的处理,以期引起译者对农业科技文本焦点信息的重视。

黄冠佳[10](2018)在《气候冲击、人口压力与中国清代农民起义(公元1644-1911)》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饥荒比较频繁,这造成了农民起义较前朝更为频繁,而且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运动。本文尽可能全面地探讨每一个可能导致农民起义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气温异常、自然灾害、人口数量或增殖率、米价、饥荒、宗教、民族,以及分析赈灾和玉米及甘薯这两种新世界作物对农民起义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据问题无法探讨吏治腐败这个因素。同时,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对气候冲击说和人口压力说现有的一些理论分析重新考察,找出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的研究结论也能给当代赈灾和国家治理方面提供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气温变冷被认为是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以气候冲击作为切入点,逐步深挖影响农民起义的因素。本文重点从自然灾害、国家赈灾、人口压力三个角度对农民起义的发生机理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主体分为四部分,首先,建立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对饥荒和起义的理论模型,并讨论在发生自然灾害和赈灾情况下的动态均衡。然后,对农民起义的数据集进行统计性描述,得到农民起义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宗教概况、少数民族参与、起义持续时间、起义结局等信息。同时,分别对自然灾害、赈灾与人口等数据集进行趋势分析,并与农民战争的趋势作比对,直观上分析自然灾害、赈灾、人口和农民战争的关系。接着,构造出由气温异常或人口增殖率为开端、农民起义为终端的传递路径,定量检验传导路径并计算出每一层级各种情况的百分比。最后,考察新世界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对农民战争的影响,如果像玉米、番薯这类所谓的“穷人的食物”短缺,即使稻米、小麦等主食作物产量充足,也可能加剧农民起义。本文得到以下的主要结论:(1)清代农民战争最多的省份是湖北,共发生了 20次战争,最多的区域是华东地区,共发生了 56次战争;发生农民战争最多的年份是1853年,共有13次;拜上帝教是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与拜上帝教有关的农民战争共有61次;由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里,回族发动的农民战争次数是最多的,共有12次;农民战争的持续时间为三个月到一年的频数最多,共有45次;在总共196次农民战争中,农民军取得了 43次胜利,其中的36次是利用了宗教发动战争。(2)自然灾害有两个波峰期(1736-1765,1832-1849),与农民战争的三个波峰(1644-1664,1795-1802,1851-1867)均不重合;人口增殖率有三个负增长期(1676-1681,1795-1797,1853-1870),后两个负增长期与农民战争的后两个波峰重合;气温的冷期共有八个,只有清初这个与农民战争的第一个波峰重合;米价指数有三个波峰(1644-1655,1867-1871,1886-1911),前两个波峰与农民战争的第一、第三个波峰基本重合;灾害赈灾有四个波峰(1736-1765,1770-1795,1822-1849,1876-1911),饥荒赈灾也有四个波峰(1646-1660,1740-1758,1822-1851,1874-1911),农民战争的三个波峰都不在这两类赈灾的波峰范围里。(3)导致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是饥荒,而且这个结论是稳健的,气温异常、自然灾害、人口数量或增殖率、米价、宗教、民族只能起到间接的作用,赈灾能显着地减少农民起义的数量。清代国家能力最强的时期是乾隆朝,这段时期赈灾力度是最大的,而且很少发生农民起义。从温度异常到农民起义的路径是温度异常→灾害频发→米价上涨→饥荒频发→发生起义。传导路径从开端到最终响应,每一层的百分比都在衰减,这说明越到后面的系统是越能控制的,也就是说对社会系统的控制要比对经济系统的控制容易,而对经济系统的控制又要比对自然系统的控制容易。(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现有理论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自然灾害并没有现有理论分析中的那么骇人听闻,滞后效应也不稳健;人口数量较多和人口增殖率较高在多数情况下,也并不是农民起义的根源,只有构成人口压力才变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米价过高也是被认为农民起义的重要诱因之一,但实际上玉米和甘薯的产量才是影响农民起义的因素之一。玉米和甘薯的作用类似,都是在清代前期和中期能抑制农民起义,但到了咸丰朝反而加剧了农民起义。清代的农业技术和制度对农民战争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和明显,而且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二、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前期山西省市场整合研究——以探讨电报及铁路对市场整合作用为中心的量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前期山西省物价波动及市场整合
    (一)物价波动
    (二)市场整合
        1.离散差相关分析
        2.物价相关系数
二、近代山西铁路、电报的建设与市场整合
    (一)近代山西铁路与电报的建设
    (二)交通通信条件、市场、政府与市场整合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一)民国前期山西物价统计工作与本文所使用物价数据
    (二)其他数据
    (三)统计描述
四、回归模型及主要回归结果
    (一)主要回归模型
    (二)主要回归结果及初步分析
    (三)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五、结 论

(2)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商品价格行为
        1.2.2 稻米市场结构
        1.2.3 供求影响因素
        1.2.4 货币和能源价格因素
        1.2.5 贸易政策因素
        1.2.6 价格波动的影响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理论基础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稻米市场与贸易现状
    2.1 稻米总供给与总需求
    2.2 稻米国际贸易变化
    2.3 国际稻米市场供求情况
        2.3.1 贸易供给国
        2.3.2 贸易需求国
第三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特征
    3.1 长期价格变化特征
    3.2 价格周期性分布特征
    3.3 主粮价格关系特征
第四章 国际稻米价格形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4.1 长期供给因素
        4.1.1 主要出口国收获面积
        4.1.2 主要出口国稻米单产
    4.2 长期需求因素
        4.2.1 人口增长影响
        4.2.2 收入分配影响
    4.3 短期外部因素
        4.3.1 气候变化影响
        4.3.2 美元走势影响
        4.3.3 其它商品价格影响
    4.4 贸易政策因素
        4.4.1 贸易政策内容汇总
        4.4.2 贸易政策效果与成因
    4.5 供求因素作用机制
第五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5.1 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基本条件
    5.2 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储备粮投放对粮食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储备粮投放机制与储备粮投放状况
    (一)储备粮投放机制
    (二)储备粮投放状况
        1.小麦投放情况
        2.稻谷投放情况
四、储备粮投放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立
    (二)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五、储备粮投放价格对不同环节粮食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
    (二)均值传递效应检验
    (三)波动溢出效应
六、研究结论

(5)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
        1.2.2 价格
        1.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
        1.3.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发展
        1.3.3 农产品价格政策评价
        1.3.4 研究评论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演进
    2.1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中国古代理论及政策演进
        2.1.1 古代理论演进
        2.1.2 古代政策与方案
    2.2 农产品价格管理当代理论和政策的形成
        2.2.1 当代理论发展
        2.2.2 当代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2.3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2.3.1 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2 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边际改进,才能实现粮价的持续稳定
        2.3.3 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第3章 当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评价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评价
        3.1.1 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3.1.2 建立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研究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3.2.2 模型构建
        3.2.3 实证分析
    3.3 结论与政策优化措施
        3.3.1 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3.3.2 市场化方向改进支持政策
        3.3.3 补贴政策应发挥社会综合功能
        3.3.4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发挥市场活力
第4章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
    4.1 各国政策体系发展和构成
        4.1.1 美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2 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
        4.1.3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
        4.1.4 韩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5 巴西农产品价格政策
    4.2 政策分析
        4.2.1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特点
        4.2.2 政策趋势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调整政策的方向
        4.3.2 分类改革价格支持政策
        4.3.3 加强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
        4.3.4 加大对产业链各政策对象的支持
第5章 农产品价格政策建议
    5.1 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问题
        5.1.1 政策理论的缺陷
        5.1.2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5.1.3 政策制定的不足
        5.1.4 制度执行的漏洞
        5.1.5 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
    5.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
        5.2.1 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5.2.2 创新价格政策体制机制设计
        5.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内生竞争力的制度设计
    5.3 政策实施具体建议
        5.3.1 价格支持政策
        5.3.2 农业补贴政策
        5.3.3 加强金融支农制度的作用
        5.3.4 统筹使用贸易政策
        5.3.5 提高农业内生竞争力
        5.3.6 配套制度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粮食价格变动与CPI关系研究——基于EEMD-JADE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二、粮食价格与CPI的波动趋势相关性分析
三、粮食价格与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1.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EEMD) 。
        2. 特征矩阵联合近似对角化算法 (JADE) 。
        3. 游程判定法。
    (二) 数据来源
    (三) CPI与GPI序列的分解与重构
    (四) CPI与GPI的结构分析
    (五) 基于结构分析的CPI与GPI的关系
        1. 数据平稳性检验。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2. 完善粮食市场价格信息披露制度。

(7)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农产品金融化
        1.3.2 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
        1.3.3 农产品价格风险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市场风险理论
        2.1.2 市场整合理论
        2.1.3 金融化相关论述
    2.2 研究综述
        2.2.1 农产品金融化
        2.2.2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2.2.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2.2.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
        2.2.5 文献简评
第3章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及价格演变
    3.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
        3.1.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历史演进
        3.1.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3.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演变
        3.2.1 中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变迁
        3.2.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总体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分析
    4.1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4.1.1 货币供应量
        4.1.2 通货膨胀
        4.1.3 汇率因素
        4.1.4 能源价格
        4.1.5 期货市场价格
        4.1.6 国际市场价格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2.1 实证模型构建
        4.2.2 数据说明
    4.3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相关检验
        4.3.2 模型形式选择
        4.3.3 农产品金融化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5.1 金融化与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说明
    5.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5.3.1 长期趋势分析
        5.3.2 季节波动分析
        5.3.3 循环波动分析
        5.3.4 不规则波动分析
    5.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水平实证分析
        5.4.1 数据处理与检验
        5.4.2 价格风险概率分布拟合
        5.4.3 价格风险测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6.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6.2 农产品国内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6.2.1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6.2.2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6.3.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6.3.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6.3.3 均值层面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6.3.4 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6.4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7.1 农产品国际现货与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7.1.1 国内外价格走势分析
        7.1.2 国内外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7.2.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7.2.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7.2.3 均值层面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
        7.2.4 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7.3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
    8.1 美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8.1.1 政策管理工具
        8.1.2 市场管理工具
    8.2 欧盟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8.2.1 政策管理工具
        8.2.2 市场管理工具
    8.3 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8.3.1 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8.3.2 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8.3.3 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影响关系与传导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探索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2.1 文献综述
        2.1.1 粮食价格形成与影响因素
        2.1.2 粮食价格传导与波动特征
        2.1.3 粮食金融化、粮食价格波动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2.1.4 简要评述
    2.2 理论借鉴
        2.2.1 粮食价格波动理论
        2.2.2 经济金融化理论
        2.2.3 粮食安全理论
第3章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机制
    3.1 粮食商品属性及演变
        3.1.1 粮食商品属性及特征
        3.1.2 粮食商品属性演变过程
    3.2 粮食金融化及特征
        3.2.1 粮食金融化含义与背景
        3.2.2 粮食金融化特征与维度
    3.3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3.3.1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成本
        3.3.2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供求
        3.3.3 粮食金融化与价格政策
    3.4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波动机制
        3.4.1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预期
        3.4.2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波动
    3.5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传导机制
        3.5.1 金融市场与粮食价格传导机制
        3.5.2 商品市场与粮食价格传导机制
        3.5.3 期货市场与粮食价格传导机制
        3.5.4 外贸市场与粮食价格传导机制
第4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及影响描述性分析
    4.1 粮食价格政策及粮食市场特征分析
        4.1.1 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
        4.1.2 我国粮食国际化水平
        4.1.3 我国粮食市场化水平
    4.2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水平与国际比较
        4.2.1 粮食价格波动测度的方法
        4.2.2 粮食价格波动水平与比较
    4.3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4.3.1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常规因素
        4.3.2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金融化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粮食金融化影响粮食价格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与假设
        5.1.1 研究问题
        5.1.2 研究假设
    5.2 模型设计与方法选择
        5.2.1 模型设计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粮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5.3.2 各因素变动对粮价波动冲击强弱比较
        5.3.3 粮价波动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实证分析
    6.1 研究问题与假设
        6.1.1 研究问题
        6.1.2 研究假设
    6.2 粮食价格波动性验证
        6.2.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6.2.2 研究数据与来源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价格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6.3.1 股票市场波动与期货市场波动
        6.3.2 期货市场波动与现货市场波动
        6.3.3 国际市场波动与国内市场波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粮食金融化的价格传导中介效应实证分析
    7.1 实证研究设计
        7.1.1 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
        7.1.2 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
        7.1.3 计量模型与变量定义
    7.2 实证结果与分析
        7.2.1 金融市场影响粮食现货市场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
        7.2.2 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的中介效应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粮食安全、粮食价格和气候变化》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译前工作
    2.2 作者介绍
    2.3 理论准备
第三章 有标记焦点的处理
    3.1 通过词汇标记再现信息焦点
        3.1.1 排他性焦点标记
        3.1.2 特指性焦点标记
        3.1.3 添加性焦点标记
        3.1.4 否定性焦点标记
    3.2 通过句法标记还原信息焦点
        3.2.1 分裂句
        3.2.2 存在句
        3.2.3 被动句
    3.3 通过语篇对比聚焦焦点
第四章 质量控制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与意义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0)气候冲击、人口压力与中国清代农民起义(公元1644-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历史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2 文章结构与内容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评述与中心词辨析
    2.1 气候冲击说与人口压力说
        2.1.1 气候冲击说
        2.1.2 人口压力说
    2.2 王朝周期说与宗教
        2.2.1 王朝周期说
        2.2.2 宗教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2.3 中心词语辨析
3 理论模型:人口、供给、饥荒与起义
    3.1 静态分析
    3.2 仅考虑自然灾害的动态分析
    3.3 同时考虑自然灾害与赈灾的动态分析
    3.4 考虑粮食供给效用的静态分析
4 灾害、人口、起义的数据集概况
    4.1 数据来源
    4.2 清代农民战争的基本概况
        4.2.1 农民战争的空间分布
        4.2.2 农民战争的时间分布
        4.2.3 农民战争的宗教概况
        4.2.4 农民战争的少数民族参与
        4.2.5 农民战争的持续时间
        4.2.6 农民战争的结果
    4.3 气候冲击与农民战争
        4.3.1 气候冲击概况
        4.3.2 气候冲击与农民战争关联性分析
    4.4 人口压力与农民战争
    4.5 气温均值偏离与农民战争
    4.6 米价指数与农民战争
    4.7 饥荒与农民战争
    4.8 本章小结
5 气候冲击与人口的传导路径
    5.1 相关分析
    5.2 传递路径的确定
    5.3 要素、技术与制度
        5.3.1 要素:人口与土地
        5.3.2 清代的农业技术
        5.3.3 制度:永不加赋与分家析产
    5.4 传导路径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基于气候冲击的路径选择
        5.5.2 基于人口压力的路径选择
    5.6 本章小结
6 农民战争的计量分析
    6.1 按时间划分的赈灾情况
        6.1.1 清代前后期情况对比
        6.1.2 清代按君主划分的情况
        6.1.3 王朝周期与国家能力
    6.2 基准模型与估计结果
        6.2.1 基准模型的选择
        6.2.2 基准模型的结果
    6.3 王朝周期说及国家能力的验证
        6.3.1 王朝周期说的计量分析
        6.3.2 玉米、甘薯与赈灾
    6.4 气候冲击说及人口压力说的验证
        6.4.1 半殖民地社会的清代
        6.4.2 人口、民族与战争
        6.4.3 宗教与战争
    6.5 累积效应与滞后效应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所得到的启示
    7.3 研究贡献、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附图
    第四章附表
    第五章附表

四、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前期山西省市场整合研究——以探讨电报及铁路对市场整合作用为中心的量化历史研究[J]. 刘煜泽,雷鸣.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21(02)
  • [2]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 董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
  • [3]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储备粮投放对粮食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 朱丽莉,李光泗,王莉,钟钰. 宏观经济研究, 2019(11)
  • [5]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D]. 郑川.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粮食价格变动与CPI关系研究——基于EEMD-JADE的分析[J]. 王娅鑫,喻妍.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07)
  • [7]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D]. 张有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粮食金融化与粮食价格:影响关系与传导路径[D]. 叶盛. 西南大学, 2019(12)
  • [9]《粮食安全、粮食价格和气候变化》翻译报告[D]. 伍淑娴.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气候冲击、人口压力与中国清代农民起义(公元1644-1911)[D]. 黄冠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粮价上涨传递的信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