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新出银锭试考——兼论宋元银锭年代

上海博物馆新出银锭试考——兼论宋元银锭年代

一、上海博物馆新获银锭考——兼论宋元时期银锭的断代(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瑞[1](2020)在《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文中提出宋代墓葬分布广泛,艺术面貌多样。四川地区尤为特殊,主要包括利州路、夔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又称“川峡四路”。宋代石室墓图像皆以石材雕刻而成,除了四神、武士等常见的宗教题材外,以墓主像、侍者、启门、花卉等体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为主。艺术手法以圆雕、高浮雕为主,也有一些浅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完毕进行彩绘,具有典型的厚葬特征。从历时角度看,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继承了本土汉代石棺图像的诸多题材,到了北宋时再次复兴,部分内容有所创新。南宋时期达到最为繁盛的阶段,元明时期依然有所表现,可见区域性丧葬传统的巨大韧性。从共时角度看,相较中原北方地区的砖室墓,南方两浙路、江南路、荆湖路的土坑竖穴墓而言,四川地区主要以“同穴异葬”的长方形石室墓为主。墓葬空间宽绰,但防盗性和密闭性相对减弱,更加强调石刻图像的装饰性。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艺术规律,主要受到性别、等级与财力的影响。士庶墓葬图像的格套化和程式化特征明显,高级官吏墓葬图像的内容更为丰富、配置灵活多样。安丙家族墓室后龛的图像有明显区别,出现持笏文官、香几瓶花等图像内容,体现了严格的官方礼制。杨粲夫妇墓中的女性文官、胡人献宝、龙椅等图像配置,体现了礼制和僭越综合交错的西南边域图景。泸县六座石室墓中启门者有男女之别,侍者所持器物也有不同,说明宋代礼制文化在士庶阶层中得到遵守,并呈现整体下移的态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家居场景、世俗生活题材显着增多。审美世俗化、商品化、文人化、复古化的倾向日益扩大。八卦、真文、真武大帝等图像反映了地域性道教信仰仍是主流。《楞严咒》等榜题图像体现了佛禅思想,和地上的大足石窟等图像内涵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在同一座墓葬中虽然以区域性的道教信仰为主,但也融合了儒家、佛家思想,呈现“三教圆融”的趋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因主要表现为:自汉代以来悠久的石质丧葬传统;丘陵地带充足的石材原料;宋代大足、千佛崖等石窟带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石刻技术和人才保证。外因主要表现为:由于南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骤变,宋廷给予了特殊的“八路定差”、“怀远”等政策支持;农业、盐业、茶业等富庶经济的保证;中原北方地区移民文化的渗透等。可见,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产生,既是区域性文化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又是宋代墓葬艺术互动、交融的产物。

万明[2](2020)在《“江口沉银”所见明朝与大西朝的货币财政——基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分析》文中指出"江口沉银"考古发现大量明朝与大西朝所铸银锭,均为赋役征收货币的实物,是明朝与大西朝实行货币财政的历史见证,也是明代白银货币化完成的典型例证。从明代白银货币化视角重新审视,"江口沉银"足以证实文献研究基础上得出的古代两千年财政体系转型的观点可以成立,张居正改革以后统一征银,并得到了普遍执行,中国首次出现了大规模货币财政。这些实物资料更揭示了明朝的货币财政已为张献忠大西朝所沿袭。在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时期,中国货币财政的出现对于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明朝白银赋税加派频仍,是构成明王朝覆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重蹈明朝故辙的张献忠不遗余力征掠白银,也是造成大西朝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王斌[3](2020)在《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馆藏至元十四年银锭考》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现藏至元十四年束腰形元代银锭一枚,器形规整,铭文清晰,铸造地点确切,内容丰富翔实。其是中国历史上"蒙古灭亡南宋"这一重大转折时期的有力见证。目前,此类被称为扬州元宝的银锭存世量极少,经考证国内传世与出土数量共计16件,而从银锭源流造型、戳记文字、铸造工艺看,均具有重要的钱币学和历史学研究价值,为我们正确认识元代银课制度改革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小路[4](2019)在《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文中指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卷“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卷“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目前学界对“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而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关注度较小。据研究发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的不同图本将近有9个,并且多数诞生在明代,这样一幅具有特殊寓意的作品在明代被重复临摹,显然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由于目前学界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险些被忽略,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对目前笔者所了解的不同图本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介绍,通过对“传顾闳中本”和“传唐寅本”两幅画作进行全面的考析,对两个图本的形式语言展开比较,分析两个图本之间的内在差异,揭示两个图本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寓意。其次通过对明代繁荣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消费展开研究,揭示出“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在明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缘由,研究得出唐寅和韩熙载在人生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在艺术市场的作用下“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正是“传移模写”和艺术市场相互作用的产物。再次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置于整个明代绘画的历史长河之中,横向的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其他绘画作品进行讨论,分别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角度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进行考察,从而窥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整个明代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和“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绘画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还是画作中人物的服饰装束,以及画作中屏风家具等一系列构成部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明代特有的文化气象和生活特征,这幅画作和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对理想的文人生活和精神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焦点对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细节之上,将其与明代中晚期社会文人的生活背景相互连接,在研究明代中晚期文人闲情雅逸、避世心隐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观念的同时,分析“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折射出来的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生活气象和更深刻的内涵思考,这样的生活气象故然在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他们对生活的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采取“避隐”之态,这样的现实追求和“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所折射出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的文化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此图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明代中晚期失意文人对文化的理想追求。最后本文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极具代表性的明代文人结合讨论,从而剖析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特殊的文化生态。

刘燕[5](2019)在《石羊河流域考古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次系统整理百年来石羊河流域内所有的考古活动,并将该流域范围内的考古活动按时间划分(1949年以前、1950-1979年、1980-2018年)进行分段研究,初步探讨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的作用及影响。第一阶段以安特生、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地质调查队的考察活动为主。考古学方法和理论开始应用到考古活动中,发掘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地层学、类型学的进步为石羊河流域内的考古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石羊河流域内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主要由甘肃文管会和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承担。考古活动数量明显增多,并由专业的考古队伍组织进行。同时伴随国家基础建设,发现了诸多遗迹单位,极大地丰富了石羊河流域文物考古资料。第三阶段大规模的发掘已基本结束,文物普查及大范围调查活动的开展,加上一些零散的考古发现,考古范围已覆盖整个石羊河流域地区。同时学术界涌现大量研究着作及论文,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了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近百年来,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发现了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出土的简牍有助于正确认识汉代尊老、养老等制度。吐谷浑家族墓及回鹘墓葬及墓志的发现,补充了史籍中缺少记载的吐谷浑、回鹘等少数民族历史。西夏碑及西夏时期遗存发现促进了西夏学的诞生与发展。凉州模式概念的提出,突出表现了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样式特征,为中国石窟艺术模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更为之后“平城模式”、“龙门模式”、“长安模式”、“邺城模式”等不同地区造像模式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先例。另外,考古活动中发现的众多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钱币史、造纸技术、制笔技术、汉代医药发展等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流域内大量史前遗存的发现,帮助解决了甘肃史前文化分布范围、地域特点、发展渊源等问题。

谭骁[6](2018)在《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物故事镜是青铜镜的一种,即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铸造的铜镜。相比于其他种类铜镜,人物故事镜更直接、直观地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思想状态与社会生活。其自战国出现一直流传至明清,而唐宋之际是我国古代人物故事镜大量生产流传的时期,也是其发展的最高峰。唐宋之际的人物故事镜虽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某一类或某一面人物镜的具体探讨,如对某类图案的背景渊源探析、某类人物故事镜的含义与内涵的解读等。对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尚缺乏总体把握与研究,对人物故事镜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历程与时代背景尚未有深入考察,且宋金时期人物故事镜的断代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解决。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二、三、四章通过对铜镜图录、发掘报告、馆藏铜镜介绍等已出版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500余面进行梳理,对唐、北宋、南宋、金代的人物故事镜分门别类依次介绍,探讨它们的图像、内涵渊源以及各代流行铜镜之间存在的继承发展关系。针对宋金人物故事镜的断代问题,本文提出“宋式人物故事镜”、“金式人物故事镜”的概念,以期通过新的思路能对其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宋、南宋、金代人物故事镜的流传情况。本文第五章着重探讨了唐宋之际铜镜构图形式的演变问题,提出唐代以前,我国青铜镜背上的图案有着明确的构图方式,即中心对称、轴对称以及四分区。直至唐宋时期逐渐打破了过去的布局形式,出现了以整个镜背作为主体设计的整体构图方式,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唐宋之际的人物故事镜上。本文通过对考古报告、出版着录唐宋铜镜等资料的研究,从我国古代铜镜构图形式谈起,对唐宋之际铜镜构图形式发生转变的时间和过程进行考察,并探讨了这种变化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邹虎[7](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裴铁军[8](2016)在《金代货币经济研究》文中指出金代货币经济研究,是金史特别是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立国后的前四十年,用辽宋旧钱,并无自己货币。至海陵时期,发钞在前,铸币在后,启金代货币发展之端。世宗时期,以钱为主,钱钞并行,货币经济稳定发展。章宗时期,以钞为主,开始铸造银币,钱、钞、银并用,货币运行体系日益复杂多变。宣宗之后,币制屡更,钞名数变,致钱钞不行,民间但用白银,最终法币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哀宗天兴二年十月最后一次更印纸币“天兴宝会”后,不数月,金祚讫矣。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的五个篇章,第三部分是结语。第一部分绪论,开篇点明论文的选题意义,并从金代货币经济研究总论、金代货币经济发展分期、金代的铜钱、纸币、白银以及金代的窖藏铜钱等六个方面梳理和综述国内外关于金代货币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概述和阐明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正文第一章金代货币经济之始立与发展——金前期(1115——1161)的货币经济。论述海陵之前金代以物易物、用辽宋旧钱和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的原始自然的货币发展状况。梳理和汇总金国征辽伐宋战争过程中获得的巨额货币,剖析和探究这些巨额财富对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述金代建国40年没有自己货币的原因,并提出金代建国40年没有自己货币,是客观上源于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与主观上政府垄断铸币权或未成为金政权统治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从“盖亦以铜少”、“循宋四川交子之法”、“不欲留钱于河南”、商品经济之繁荣、极权政治之产物等五个方面,综论和辨析金代发行交钞早于铸造铜币之成因,并提出它是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与小农经济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古代货币自身运行规律下的特有产物。另外,通过对“正隆通宝”之铸造和“正隆元宝”之考证,简要梳理和论述海陵时期的铜钱铸造,实开有金一代铸币之先河,表明政府垄断铸币权已经上升为日益封建化的金朝统治者的政治意识。最后,就金前期货币的分期及运行特点进行系统性地总结概况。第二章金代货币经济之繁荣——世宗时期的“钱荒”与铸币。从官方的“钱荒”及应对的举措以及民间的“钱荒”及疏通的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世宗时期的“钱荒”问题。阐述世宗时期的筹备铜源及铸造“大定通宝”铜钱,研论金代铁钱的铸造与使用及其废除后的用途和流向。从短陌的成因、短陌机制和比率、短陌与宋钱入金三个方面,综论金代货币运行中的短陌现象,系统归纳和总结金代短陌的特点,并提出金代短陌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足,而非货币贬值。南宋铜钱北流入金,根本原因在于金朝的货币购买力高于南宋,是货币规律下的铜钱自发流动。金代短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货币的短缺程度存在着密切关系,它仅是货币运行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行为,而非金朝统治者为缩减财政支出或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政府行为。最后,就世宗时期货币分期及运行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世宗时期所推行的财政巨额补贴的铸币政策,是一项错误的货币政策。第三章金代货币经济由盛转衰——章宗时期的钞法之变。从章宗即位之始铜钱停铸和实施限钱法、“钱不在民亦不在官”、铸造“泰和重宝”、名实不符的铜钱、私铸和私销五个方面,论述章宗时期铜钱由停铸到再铸的变迁。从废除交钞七年之限、交钞雍滞、钞法屡更三个方面,系统论述章宗时期交钞经七年厘革至臃滞难行的过程,剖析章宗上台伊始停止铸币与废除七年厘革内在联系,提出章宗废除七年厘革,是纸币交钞由可兑换的支付手段向不兑换的信用货币转换的界碑。从“承安宝货”的成因、白银与货币、“承安宝货”的性质三个方面,论述章宗时期白银由称量货币到法定铸币转变的演进。最后,就章宗时期的货币分期及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章金代后期货币之乱——从宣宗的币制之乱到灭亡前的货币退化。本章从频临崩溃的经济、纸币的大幅贬值两个方面,论述宣宗时期纸币已陷入流通困境。另外,系统梳理和论述“限以路分”、“复置回易务”、“降板就造便”、“据民力征税回笼”、“严立不行之罪”、“桑皮故纸钱”、“裁损所支而增其所收”、“放民铸钱”、“严格赏罚”、“莫若更造”等十个方面愈改愈乱的钞法更张。论述和剖析宣宗时期变更钞名的过程及结果。综论从铜钱的废止到窖藏铜钱再到民间但用银的货币演化过程。最后,就金代后期的货币分期及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五章金代纸币制度变迁与通货膨胀。梳理和阐述交钞的制式与管理。梳理工墨钱的变迁,系统分析交钞的是有偿兑易制度。系统论述金代的“钱荒”问题,提出交钞产生前,因金国铜少,铸币难行,“钱荒”仅是流通中的铜钱少;交钞发行后,因钞出多入少,“钱荒”是劣币(交钞)驱逐良币(铜钱)的结果。归纳梳理海陵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出早在海陵营汴侵宋时期,金代就可能产生了通货膨胀。梳理论述章宗末期的通货膨胀。综述金末钞名数易、币制屡更的演进过程,系统剖析金灭亡前的恶性通货膨胀。最后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围绕金代货币经济运行与发展,简要梳理其运行之脉络,概述其政策之变迁,论证其体系之机理,总结其兴衰之前鉴。总之,立国120年的金朝,其货币发展从由无到有,由用辽宋旧钱到自行发钞铸币,再到钱、钞、银并用;从币制简略、币值稳定到钞法屡更,钞名数易,数变而数穷,其货币经济也经历了从“钱荒”到恶性通货膨胀的嬗变。金代货币这种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稳至乱的演进过程,也成为有金一代王朝自兴至亡的货币映照。

王晓静[9](2016)在《金代度量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度量衡是百物制度的标准,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朝承袭唐、宋之制,创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度量衡制度,是中国度量衡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断代。本文在前辈先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度制、量制,衡制,度量衡的制作与管理三个方面对金代的度量衡作一详细考察。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考察了金代的度制、量制。根据使用范围和用途的不同,金代尺度分为营造尺、乐律尺和天文尺三类。其中官印营造尺度独大,乐律尺长与日常营造尺趋近,天文尺沿用隋、唐小制,长度保持古尺不变。金代的量制在承袭前代基础上,创新医药量名,医药小制用量与日常大制趋于合流。第二章,考察了金代的衡制。金代的常规权衡量值相对稳定,存在地区性差异,总体上后期权衡量值较前期呈渐轻趋势。医药权衡兼行大小两制,小制计量逐渐让位于官秤大制,呈现出与日常权衡相一致的特点。金代的特殊衡名,因称量物品的不同往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衡值标准。第三章,探讨了金代度量衡的制作与管理。金朝度量衡的制作之职由中央少府监、尚书礼部及下属尚方署、太常寺,地方金银铺等共同承担,管理之职分别由中央户部下属架阁库、交钞库,地方转运司、征榷使司、市令司和诸仓实施。为了规范度量衡器式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正常通行,金朝建立了管理度量衡的技术检定和法制管理制度。总之,金代度量衡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度量衡发展历程的重要过渡阶段。

王晓静[10](2015)在《二十世纪金代计量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是百物制度的标准,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乃至国家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计量制度研究的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其他社会制度的研究。尽管关于金代计量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但学界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丰富。建议未来金代计量方面的研究应剔除旧有观念,进一步加强史料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性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二、上海博物馆新获银锭考——兼论宋元时期银锭的断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博物馆新获银锭考——兼论宋元时期银锭的断代(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方法、思路、创新点
第一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渊源与分布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渊源
        一、四川地区悠久的石刻丧葬传统
        二、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图像的影响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布
        一、川南地区
        二、川东地区
        三、川北地区
        四、川西地区
    小结
第二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类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神异题材
        三、其它特殊题材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造型风格
        一、严谨的庙堂风格
        二、含蓄的文人风格
        三、多样的民俗风格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的制作工艺
        一、生产地点与取材
        二、雕刻技法与流程
    小结
第三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图像程序与墓葬空间
    第一节 安丙家族墓图像系统中的官方礼制
        一、安丙家族墓主题图像及随葬器物厘析
        二、安丙家族墓例图像的比较
        三、安丙家族墓室图像中的文化现象
    第二节 泸县宋墓图像系统中的士坤文化
        一、泸县宋墓图像类型与组合
        二、墓主性别与图像规律
        三、墓主身份与图像关系
        四、泸州在南北宋之间的地位变迁
    第三节 杨粲夫妇墓图像系统中的边域图景
        一、杨粲夫妇墓的价值与意义
        二、杨粲夫妇墓的图像程序
        三、杨粲夫妇墓石刻图像的文化内涵
    小结
第四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的“川峡模式”
    第一节 “川峡模式”的内容
        一、石材模式
        二、配置模式
        三、性别模式
        四、等级模式
    第二节 与其它区域墓葬图像的比较
        一、图像的区域分布不同
        二、图像的表现方式不同
        三、图像内容不同
    第三节 “川峡模式”的成因
        一、区域性文化传统
        二、富庶经济的保障
        三、政治制度的支持
        四、移民文化的浸润
    第四节 “川峡模式”的演变与影响
        一、图像传统依然延续
        二、实物随葬的趋势加强
        三、区域特征相对明显
        四、对于地上石刻题材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审美旨趣
        一、世俗化特征明显
        二、商品化趋势加强
        三、文人化韵味呈现
        四、复古化格调再起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信仰文化
        一、道教信仰为主
        二、儒家礼制普遍
        三、佛教信仰并行
        四、“三教圆融”凸显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丧葬习俗
        一、与其它区域葬俗的比较
        二、寿堂现象盛行
        三、厚葬习俗明显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统计表
附录二: 宋、辽、金伎乐图墓例
附录三: 唐代、元代伎乐图墓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江口沉银”所见明朝与大西朝的货币财政——基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朝银锭(1):铭文及其简释
二、大西朝银锭(3):铭文及其简释
三、考古与文献: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一)江口沉银:明朝货币财政的历史见证
    (二)沉银江口:大西朝货币财政的历史见证
        1. 银锭概念与来源问题。
        2. 大西政权的财政问题。
        3. 明末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流寇的问题。
        4. 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问题。
结语

(3)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馆藏至元十四年银锭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金山出土元代银锭及其锭面铭文考释
    1.1 银锭正面铭文释读
        1.1.1 中间铭文
        1.1.2 右侧铭文
        ①“扬州”:
        ②“库官孟珪”:
        ③“销银官王琪”:
        ④“验银库子吴武”:
        1.1.3 左侧铭文
        ①至元十四年:
        ②“重五十两”:
        ③“银匠侯君用”:
    1.2 银锭背面铭文释读
2 上海金山出土银锭所揭示的历史史实
3 扬州元宝存世分析及其所载铭文
    3.1 上海博物馆馆藏至元十三年银锭
    3.2 江苏句容出土至元十四年银锭
    3.3 辽宁朝阳出土至元十四年银锭
    3.4 树荫堂收藏至元十四年银锭
    3.5 中国财税博物馆馆藏至元十四年银锭
    3.6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至元十四年银锭
    3.7 内蒙古自治区出土至元十四年银锭
    3.8 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至元十四年银锭
    3.9 2007年中国嘉德春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0 2010年北京华夏藏珍秋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1 2011北京景星麟凤秋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2 2012中都秋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3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4 2014北京大晋浩天春拍至元十四年银锭
    3.15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银锭
4 元代银锭相关问题讨论
    4.1 关于元代银锭的源流与造型
    4.2 关于元代银锭的铭文
    4.3 关于元代银锭的铸造

(4)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考析
    第一节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概况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第三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形式语言比较
    第一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构图空间特征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人物造型特征
    第三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色彩语言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诞生之缘由
    第一节 人生态度之契合
    第二节 文化消费之驱使
    第三节 传移模写之践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绘画
    第一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看人物画“用典”特征
    第二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山水画看时代特征
    第三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花鸟画看时代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
    第一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形态
    第二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文化折射
    第三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画家之文化理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石羊河流域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问题的说明
    五、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1949年以前石羊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金石学家的相关活动
    第二节 考古活动的零星开展
    第三节 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四节 考古学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 1950-1979 年石羊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古墓葬、古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考古学方法与技术的引用
第三章 1980-2018 年石羊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古墓葬、古遗址的调查、发掘与保护
    第二节 重要考古发现的具体研究
    第三节 考古学理论的完善与新技术的运用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的作用
    第二节 石羊河流域考古活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物故事镜的定义与概况
    第二节 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的研究现状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唐代人物故事镜
    第一节 唐代人物故事镜的整理
    第二节 唐代人物故事镜的演变
    小结
第三章 宋式人物故事镜
    第一节 宋式人物故事镜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北宋式人物故事镜的整理
    第三节 南宋式人物故事镜的整理
    小结
第四章 金式人物故事镜
    第一节 金式人物故事镜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金式人物故事镜的整理
    第三节 金式人物故事镜在元代的延续
    小结
第五章 唐宋之际铜镜构图形式的演变
    第一节 我国古代铜镜镜背图案构图形式概说
    第二节 唐宋之际镜背构图演变的时间与过程
    第三节 唐宋之际镜背构图演变的背景与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唐代人物故事镜
    附录二 北宋式人物故事镜
    附录三 南宋式人物故事镜
    附录四 金式人物故事镜
    附录五 元代人物故事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8)金代货币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特色和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代货币经济之始立与发展——金前期(1115——1161)的货币经济
    第一节 原始的货币状况
        一、“以物易物”和“用辽、宋旧钱”
        二、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
    第二节 富足的货币积累
        一、征辽伐宋战争中获得的巨额货币
        二、对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为何金建国40年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
    第三节 交钞早于铸币成因之辨析
        一、“盖亦以铜少”
        二、“循宋四川交子之法”
        三、“不欲留钱于河南”
        四、商品经济之繁荣
        五、极权政治之产物
    第四节 正隆年间的铜钱
        一、“正隆通宝”之铸造
        二、“正隆元宝”之考证
    第五节 金前期的货币分期及运行特点
        一、金前期的货币分期
        二、金前期货币运行的特点
第二章 金代货币经济之繁荣——世宗时期的“钱荒”与铸币
    第一节 世宗时期的“钱荒”
        一、官方的“钱荒”及应对之措
        二、民间的“钱荒”及疏通之道
    第二节 铸造“大定通宝”
        一、筹措铜源
        二、“大定通宝”的铸造
        三、铁钱的铸造与使用
    第三节 铜钱的短陌
        一、短陌的成因
        二、短陌机制和比率
        三、短陌与宋钱入金
        四、金代短陌的特点
    第四节 世宗时期货币分期及运行特点
        一、世宗时期的货币分期
        二、世宗时期货币运行的特点
第三章 金代货币经济由盛转衰——章宗时期的钞法之变
    第一节 铜钱由停铸到再铸
        一、铜钱停铸与限钱法
        二、钱不在民亦不在官
        三、铸造“泰和重宝”
        四、名实不符的铜钱
        五、私铸和私销
    第二节 交钞经七年厘革至钞法屡更
        一、废除七年厘革
        二、交钞雍滞
        三、钞法屡更
    第三节 白银由称量货币到法定铸币
        一、“承安宝货”的成因
        二、白银与货币
        三、“承安宝货”的性质
    第四节 章宗时期的货币分期及特点
        一、章宗时期的货币分期
        二、章宗时期货币运行的特点
第四章 金代后期货币之乱——从宣宗的币制之乱到灭亡前的货币退化
    第一节 纸币的贬值阻滞
        一、频临崩溃的经济
        二、纸币的大幅贬值
    第二节 愈改愈乱的钞法
    第三节 变更钞名
    第四节 铜钱退出和民间但用银
        一、铜钱的废止
        二、窖藏铜钱
        三、民间但用银
    第五节 金后期货币分期及运行特点
        一、金后期的货币分期
        二、金后期货币运行的特点
第五章 金代纸币制度变迁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交钞的制式与管理
    第二节 交钞的兑易
    第三节“钱荒”的性质
    第四节 海陵营汴侵宋时期的通胀
    第五节 章宗末期的通胀
    第六节 灭亡前的恶性通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金代度量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创新
第1章 金代度制、量制研究
    1.1 营造尺度
        1.1.1 金代的建筑、量地营造尺度
        1.1.2 金代的亩里制度
        1.1.3 金代的官印营造尺度
    1.2 乐律尺度
        1.2.1 金代的乐律尺度来源
        1.2.2 金代的乐律尺长度
    1.3 天文尺度
        1.3.1 金代的天文尺度来源
        1.3.2 金代的天文尺长度
    1.4 金代的量制
        1.4.1 金代的日常量制
        1.4.2 金代的医药量制
第2章 金代衡制研究
    2.1 常规权衡单位
        2.1.1 两、斤
        2.1.2 秤、石
    2.2 医药计重单位
        2.2.1 钱
        2.2.2 字
        2.2.3 分
    2.3 特殊权衡单位
        2.3.1 束
        2.3.2 袋、席、套
第3章 金代度量衡的制作与管理
    3.1 度量衡制作与管理机构
        3.1.1 制作机构
        3.1.2 管理机构
    3.2 度量衡管理制度
        3.2.1 技术检定制度
        3.2.2 法制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二十世纪金代计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代度量衡研究
    (一) 金代度量衡的制作与管理的研究
    (二) 金代度制的考证研究
    (三) 金代衡制的研究
    (四) 金代量制的研究
二、金代时间计量的研究
三、金代计量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一) 金代计量研究的评析
    (二) 金代计量研究的展望

四、上海博物馆新获银锭考——兼论宋元时期银锭的断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D]. 崔海瑞. 东南大学, 2020
  • [2]“江口沉银”所见明朝与大西朝的货币财政——基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分析[J]. 万明. 中华文化论坛, 2020(04)
  • [3]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馆藏至元十四年银锭考[J]. 王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8)
  • [4]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D]. 王小路. 上海大学, 2019(02)
  • [5]石羊河流域考古史研究[D]. 刘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唐宋之际人物故事镜演变研究[D]. 谭骁.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金代货币经济研究[D]. 裴铁军. 吉林大学, 2016(08)
  • [9]金代度量衡研究[D]. 王晓静. 吉林大学, 2016(10)
  • [10]二十世纪金代计量研究综述[J]. 王晓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标签:;  ;  ;  ;  ;  

上海博物馆新出银锭试考——兼论宋元银锭年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