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等教育新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等教育新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管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珍[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李冠男[2](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张小梨[3](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陈伊然[4](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或首要职能,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格各不相同。无论高等教育职能如何演变,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从未改变、从未动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应当坚持“以本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研究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日益凸显,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和办学根基之一便是本科人才培养,基于研究型大学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条件,如何将其大师众多、跨学科融合度高、学术和科研资源丰富、国际交流频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服务于本科教学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探索符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特征和“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求为依托,在研究型大学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展开理性思考,遵循了“了解现状,探究问题,选取国外典型案例以求启示,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可能性探索”的逻辑。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厘清,包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等。第二部分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三个维度审视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貌及存在问题。第三部分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实践透析,通过对哈佛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予以借鉴和启迪。第四部分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可能性探索,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三个维度提出改革的规划与建议。

刘勤[5](2019)在《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文中提出高校德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家和党中央的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教育会议、方针、政策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提升。在当代高校中,德育学分制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学分制应用于德育工作中。由于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时间比较短、实施经验不丰富、实施体系不完整、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从此现实问题出发,遵循高校教育、高校德育、高校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对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云南师范大学这一个案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问题的解决。本文章试图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现状,并且以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现状为参考,对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相关问题的办法进行探索,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体系的完善,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包括绪论部分、正文四章部分以及结语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了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维度与研究视角。第二章是对本研究的调查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访谈调查研究设计。第三章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结果分析。从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评价维度,基于问卷结果、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云南师范大学在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第四章是基于第三章研究内容,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提出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此次调查研究进行的总结。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清晰明确的找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中。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研究角度过于细小,没有宏观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期望,对高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更多层面的研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彭锦[6](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滕曼曼[7](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提出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解瑞红[8](2018)在《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体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社会转型打破了国立大学原有的内外部治理模式,使国立大学具有了新时期治理的新特点。新时期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外部治理方面,国家逐渐增加对国立大学的控制力度,通过加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主导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项目和计划,增加国家对大学的影响力,也保证使大学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各种战略。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是当前俄罗斯外部治理变革的主要特征。俄罗斯社会逐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大学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市场和社会对国立大学增加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国立大学的市场化行为,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国立大学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使国立大学拥有了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学中如质量下降、短期效应等问题的出现,为此,国家不得不通过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进行引导。外部治理体系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同时,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自主权增加,在教学、科研、行政、财务等方面享有比较宽泛的自主权;大学内部机构的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集体制和一长制的治理体系中,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在增加,国立大学中科研职能的重要性超过教学职能;国立大学基层组织中,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仍然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教师、学生、企业主、社会利益群体等主体也有机会参与到国立大学的共同治理中来,形成了一种协同治理的模式。本文比较系统、详实的阐述了俄罗斯国立大学从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后的发展历程和治理体系的变革过程。总结出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转型的历史时期国立大学治理的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系统理论、治理理论、法人治理理论从俄罗斯文化和意识形态入手,揭示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的原因,总结发展特点,对俄罗斯国立大学未来治理模式变革的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1、国立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俄罗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教育消费者而言,国立大学是首要的选择。国立大学代表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和实力。2、俄罗斯独立后,国立大学治理的变革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之间是呈线性的。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转型会直接影响国立大学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转型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国立大学治理在每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都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与俄罗斯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所决定的。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中充满了国家主义的特征,政府力量自上而下的对国立大学进行约束和控制,包括国立大学的市场化行为都是政府引导和控制的结果。国立大学的发展方向是由国家战略和政府需求来确定的,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引导国立大学的发展方向,使国立大学和政府利益诉求保持一致。在国立大学的外部治理体系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强行将国家战略和国立大学发展目标捆绑在一起。相对的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在国立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比较弱势。3、在当前社会,由于人口危机、非国立大学崛起、国立大学自身问题的存在使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发展受到了挑战。有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机遇,国立大学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逐渐减少了对政府的依赖,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接触社会中的其它组织。这个过程中国立大学更加开放和多样化、更加富有活力。4、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是外部治理模式的缩写,当前,民主化、分权化等理念也促使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改变,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正成为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刘昕[9](2016)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三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三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冯阳[10](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管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技术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职业教育
        2.1.3 农村职业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
        (二)研究型大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观照
        (一)社会需求与时代特征解读
        (二)教育哲学基础
        (三)经典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章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貌与问题审视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审视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审视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审视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透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概况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摆在首位
        (二)开设新生研讨课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
        (一)跨学科培养本科生
        (二)体现“全人教育”的专业设置
    四、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
        (一)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五、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目标
        (一)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
        (二)宽口径、厚基础,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设置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
        (五)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掌握现代新技术的人才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规格
        (一)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能力结构
        (三)优化素质结构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方式
        (一)改进本科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
        (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严格教学管理制度
        (三)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增设跨学科课程
        (四)保障本科生参与科研,推进科教融合
        (五)落实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实现多元化的本科教学模式
        (六)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外高校德育实施的状况研究
        二、关于国内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
第一章 德育学分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德育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三、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第三节 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和视角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研究设计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内容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一、访谈问题内容
        二、访谈对象情况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的德育学分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状况调查分析
        一、实施动因
        二、推行德育学分制所具体实施的举措
        三、学校2015—2016 年德育成绩的分析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问卷调查小结
    第三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访谈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访谈小结
第四章 研究建议
    第一节 明确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目标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三、形成科学的高校德育学分制发展理念
    第二节 丰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
        一、引入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地位
        三、突出德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优化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方法
        一、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效率
        二、建立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的网络体系
        三、探索德育学分制实施新方法
    第四节 完善高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一、加强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开展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问卷一
    三、访谈问卷二
致谢

(6)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二、本科毕业
        三、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梳理
        一、转型期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
        三、治理、统治与管理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俄罗斯大学外部治理研究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社会转型理论
第二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
        一、政治体制转型
        二、经济体制转型
        三、社会文化转型
        四、意识形态的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与世界教育服务市场
        一、全球化的特征
        二、世界教育服务市场
    第三节 国际化与教育一体化
        一、支持国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法规
        二、国立大学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三、国立大学国际化的其它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的挑战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发展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发展困境与多元经费体制的建立
        三、国立大学治理变革中的挑战
第三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外部治理的变革
    第一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政府体系的变革
        一、机构和管理权限划分的轨迹
        二、政府治理变革的历程和模式
        三、政府治理内容和方法的变革
        四、政府治理的主要项目和措施
        五、政府治理的权力变革
    第二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市场体系的变革
        一、市场及教育市场化
        二、市场在国立大学治理中的发展历程
        三、办学体制改革—市场介入国立大学的开端
        四、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权力
        五、经费体制改革—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可能
        六、科研体制改革—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潜在形式
        七、教育产品的变革—市场对大学治理变革的导向
    第三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的政府、市场多元关系的重构
        一、政府、市场和国立大学的关系
        二、政府、市场和国立大学关系变革的发展时期
    小结
第四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
    第一节 “自治权”: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基础
        一、国立大学自治权的变革历程
        二、国立大学自治权的法律规定
        三、国立大学自治权特点
    第二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权力的变革
        一、从有到无的自主招生权
        二、相对自由的教学自主权
        三、从无到有的科研自主权
        四、有限的行政自主权
        五、分化的财政自主权
    第三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一、国立大学的领导体制的变革
        二、国立大学管理体制的结构及职能
        三、国立大学的组织机构的变革
    第四节 国立大学协同治理模式的建构
        一、教师成为国立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
        二、学生有了学校事务参与权
        三、社会主体成为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情况的微观透视
        一、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
        二、国立克麦罗沃大学的校长和她的工作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外部治理的基本特征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特征
    三、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和内容
        (一)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三) 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四)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一)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
    三、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 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第二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指导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一) 柔性管理理论
        (二) 精细化管理理论
        (三) 人本管理理论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
        (一) 进步主义理论
        (二) 要素主义理论
        (三) 存在主义理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三章 国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一、学年学分制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二) 学生工作体系层次清楚完整
        (三) 学生评价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 学生工作体系被打乱,作用降低
        (三) 学生评价发挥作用不大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熟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功能得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二) 学生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后重新发挥作用
        (三) 学生评价重新发挥作用
第四章 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 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二)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三)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 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六)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三)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四) 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五) 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六)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 国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美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二、英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英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德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一) 学生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方式与手段
        (三)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载体
    二、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一) 学生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三) 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
        (四) 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三、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
        (一) 创新学生服务的内容
        (二) 创新学生服务的平台与途径
        (三) 创新学生服务的方式与机制
    四、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一) 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二) 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三)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五、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一) 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
        (二) 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四、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管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4]“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 陈伊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D]. 刘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7]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8]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D]. 解瑞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9]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03)
  •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等教育新管理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