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氯己定与苯扎溴铵局部皮肤杀菌效果比较

醋酸氯己定与苯扎溴铵局部皮肤杀菌效果比较

一、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局部皮肤灭菌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龚亚,李敏,曹健[1](2021)在《常用消毒剂与防腐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文中认为目的验证医院常用消毒剂和防腐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和中和剂-直接接种法,对医院常用消毒剂和防腐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各环节进行验证。结果采用薄膜过滤法,各消毒剂和防腐剂中试验菌的回收率均达到0.5~2.0。控制菌方法学验证中,苯扎溴铵搽剂、苯扎溴铵器械消毒液、羟苯乙酯醇溶液以聚山梨酯80为中和剂,采用直接接种法,醋酸氯己定酊和醋酸氯己定洗剂采用薄膜过滤法,控制菌均可检出。结论薄膜过滤法和中和剂-直接接种法均符合药典要求,可用于常用消毒剂和防腐剂的质量控制检查。

张宇豪[2](2021)在《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犬脓皮病是各年龄段犬常发的皮肤病之一,严重影响犬只的生存质量。该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病因复杂难以防治等特点。目前,犬脓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菌药和局部消毒剂,但由于病原菌耐药性的逐年增强,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犬脓皮病病原菌的抗菌药敏感性及消毒剂抗性进行及时检测尤为重要。研发新药是治疗犬脓皮病的主要攻克方向,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动物实验,而犬只作为实验动物价格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小鼠是常用的疾病研究的模型动物,建立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可用于犬脓皮病的病理研究和治疗试验。本试验对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宠物医院进行犬脓皮病病料采集,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检测主要病原菌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醋酸氯己定抗性,建立主要病原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估。取得如下结果:1.本试验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共采集犬脓皮病样品43份,分离得到9类病原菌,共计56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9株,芽孢杆菌8株,变形杆菌属7株,大肠杆菌3株,其他葡萄球菌7株。鉴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犬脓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2.病原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临床常用抗菌药中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及氨苄西林敏感性最佳,其次为强力霉素、克林霉素、恩诺沙星、左氟沙星,而TMP、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耐药情况严重,对多种抗菌药耐药的病原菌占40%以上,常见抗菌药对病原菌敏感度尚佳,但多重耐药菌现象严重。3.醋酸氯己定对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检测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对9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5μg/m L,对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μg/m L,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4μg/m L,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μg/m L,均超过醋酸氯己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MIC(0.25μg/m L)。抗性基因检测显示,9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均携带qac A/B抗性基因,6株携带qac H基因(sp-2、sp-4、sp-5、sp-6、sp-8、sp-9);携带qac G基因仅有两株(sp-2、sp-9),未检出qac J和Smr基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以上抗性基因。4.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伪中间型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性病模型建立的条件为:使用砂纸打磨臀部至少量渗血、保持60%相对湿度的生存环境。不同菌量(1×106CFU、1×107CFU和1×108CFU)涂布均能造模成功,高菌量(1×108CFU)造模效果更好。5.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造模成功,但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所造模型较易形成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造模型的炎性细胞多呈弥漫性分布。

陶梦婷[3](2021)在《三类典型消毒剂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评估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消毒剂对于控制传染病和病毒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消毒剂的大量使用,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暴露。目前已有关于消毒剂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具有毒性的报道。因此,以三类常用的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苯扎溴铵(BEN)、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D)、度米芬(DOM)和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ET),醋酸氯己定(CHD)、氯已定(CHL)和聚六亚甲基胍(POL),次氯酸钙(CAL),为研究目标,以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Q67)为测试生物,并应用时间微板毒性分析法(t-MTA)系统分析了8种消毒剂及其混合物在不同暴露时间点(0.25、2、4、8和12 h)的毒性特征。直接均分射线法(Equ Ray)和均匀设计射线法(UD-Ray)分别用来设计消毒剂的代表性二元和多元混合物体系。此外,各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应用浓度加和(CA)模型进行评估。绝对残差(d CA)模型用来评估相互作用强度。采用扫描电镜观测8种消毒剂及其混合物对Q67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影响,考马斯亮蓝法和二苯胺显色法测定Q67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的泄露情况。最后,采用紫外光谱法测定8种消毒剂及其混合物在一定浓度下(EC50-12h)对Q67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初步判定8种消毒剂及其混合物的毒性机理。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8种消毒剂对Q67的毒性呈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毒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化,均具有较强的长期毒性。4种季铵盐类消毒剂和3种胍类消毒剂的主要毒性作用位点位于细胞膜,其可显着破坏Q67细胞结构,并导致DNA和可溶性蛋白外流。在4种季铵盐类消毒剂和3种胍类消毒剂作用下,Q67细胞开始变形,且培养液中DN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并使Q67细胞内DNA变性。CAL可明显破坏Q67细胞结构,并导致DNA和可溶性蛋白外流,同时可致细胞内DNA和蛋白质破坏。(2)4种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二元、三元和四元混合物的毒性依赖于单个组分,且各混合物射线对Q67均具有明显的毒性(p EC50>4.6)。4种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二元、三元和四元混合物组分间的毒性相互作用主要为加和作用和协同作用。对于呈现协同作用的混合物,其组分间的协同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比依赖性,即协同作用强度随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各混合射线最大协同作用主要出现在暴露初期和中间浓度区域,效应增大20%~40%。(3)3种胍类消毒剂的三元混合物的毒性依赖于单个组分,且各混合物射线对Q67均具有明显的毒性(p EC50>4.7)。3种胍类消毒剂的三元混合物组分间的毒性相互作用主要为拮抗作用,且效应减小40%~60%。(4)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毒性依赖于单个组分,且各混合物射线对Q67均具有明显的的毒性(p EC50>3)。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毒性有变化,但不显着。各二元混合物射线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浓度比依赖性。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之间具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也有部分射线表现了弱协同作用。各混合射线的毒性相互作用集中在中高浓度区域,效应分别增大或减小20%和30%~40%。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中各射线对Q67具有明显的毒性(p EC50>3.9),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比依赖性毒性。在不同浓度比和不同暴露时间下,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有一定变化,但整体以加和作用为主,部分射线在一定暴露时间下才会产生弱协同和弱拮抗作用。(5)CAL与胍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毒性有变化,但不显着,二元混合物射线的毒性具有浓度比依赖性。CAL与胍类消毒剂之间能产生较明显的拮抗作用,效应减小70%~80%。CAL与胍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各混合射线对Q67均具有明显的毒性(p EC50>3),且CAL与胍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之间也能产生较明显的拮抗作用,且效应减小70%~80%。(6)CAL与两类消毒剂八元混合物各混合射线对Q67均具有明显的毒性(p EC50>3.6),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还具有一定的浓度比和时间依赖性。CAL与两类消毒剂八元混合物代表射线的毒性相互作用以拮抗作用为主,且效应减小70%。(7)机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4种季铵盐类消毒剂混合物、3种胍类消毒剂混合物和CAL与两类消毒剂各混合物均可以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泄,同时消毒剂进入细菌体内后可致Q67的DNA变性。含CAL的混合物还可致Q67的蛋白质变性。

石松松[4](2020)在《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高分子生物材料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医用敷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种类、性能和功能呈多元化发展。海藻酸及其衍生物性能优异,极其适用于医用敷料基质。然而,藻酸钙敷料抗菌性能不足,不能有效抑制创面感染菌滋生,所以改善藻酸盐纤维的抗菌性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功能医用敷料的前驱体,功能性纤维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改善藻酸盐医用纤维的抗菌性能,满足临床中复杂的伤口环境,本研究以医用海藻酸盐材料为基质,采用湿法共混纺丝技术,成功制备负载广谱抗菌药物——葡萄糖酸氯己定(CHG)的功能性藻酸钙纤维,以期在医用生物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成功建立了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HG-藻酸钙纤维中的实际载药量,考察了不同载药量对藻酸钙纤维的形貌特征、吸湿性能、药物释放、抗菌性以及细胞毒性等的影响,进一步地采用了Discovery Studio模拟了负载葡萄盐酸氯己定的纤维基质嵌段的最优构象,并分析其标准动态级联、轨迹分析和溶剂化效应。最终得到试验结果如下:(1)CHG-藻酸钙纤维的制备及载药量测定:制备了三种不同载药量的CHG-藻酸钙纤维。建立了测定CHG-藻酸钙纤维中载药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动相p H值对葡萄糖酸氯己定和醋酸氯己定的出峰影响。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甲酸溶液(p H=3.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表明:目标物在10~150μg/m 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平均回收率为94.95%,RSD为2.5%。三种藻酸钙纤维的载药量为0、22.97和79 mg/g,分别被命名为2#纤维,3#纤维和4#纤维。(2)CHG-藻酸钙纤维的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对药物包封进行了表征。与纯藻酸钙纤维相比较,CHG-藻酸钙纤维表面具有明显的浅沟槽和较宽的褶皱区。葡萄糖酸氯己定分子的N-H键与藻酸盐基质分子中的游离氢形成氢键,其特征振动在1573 cm-1。3#和4#纤维的抑菌率明显高于2#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4.07%、97.04%和67.80%、90.75%。随着载药量增大,CHG-藻酸钙纤维对试验菌的致死效果越明显。(3)CHG-藻酸钙纤维的细胞毒性及其它性能研究:CHG-藻酸钙纤维在磷酸缓冲盐溶液中吸胀裂解成大量的细小纤维片段,在A溶液中通过凝胶化释放药物,但高载药量藻酸纤维在A溶液中仍保持一定的纤维状态。3#纤维和4#纤维在磷酸缓冲盐溶液和A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率分别为28.5%、92%和53%、47.6%。载药纤维能有效促进L-929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纤维的吸湿性略有提升,这与藻酸盐基质-葡萄糖酸氯己定的结合构象有关。(4)CHG-藻酸盐基质嵌段的Discovery Studio模拟:通过模拟优化,本课题得到了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最低能量构象。结果表明,随着扭转能的增大,靶结构的键能减小。随着模拟过程的进行,嵌段的RMSD值逐渐减小,这说明构象的重复性增加。由于G基团和M基团的结构差异,多M嵌段的RMSF值平均波动区间最大。溶剂效应大大降低了目标嵌段的跃迁能。

王梦雨[5](2020)在《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抵御外部伤害的第一层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而皮肤容易受伤,皮肤小外伤和轻度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上常用外用制剂来治疗,但市售制剂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足,如溶液剂、喷雾剂、软膏剂等对创面无保护隔离作用,与衣物等摩擦易损失,药效维持时间短,无防水效果等。理想的用于治疗皮肤小外伤及轻度感染的外用制剂应具以下特点:有抗菌、止痛、促进愈合等功效;能与外界隔绝,对创面有保护作用;使用舒适,透气性好;无毒无致敏性,使用安全;使用携带方便,适合不同创面包括不规则创面;可长时间释放药物,减少给药次数;可根据需要轻易撕掉无痛感;便于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具有一定的防水性,适合更多使用场合;使用时不影响美观。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研究拟制备一种新型制剂,即以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为模型药物;选择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HPC)、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EC)和尤特奇E100作为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作为辅助成膜材料,柠檬酸三乙酯(Triethyl citrate,TEC)作为增塑剂,月桂氮卓酮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乙醇水溶液作为溶剂,制备获得一种新型安全、高效、长效的防水型成膜凝胶剂。方法:1处方与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药物释放度为评价指标,确定辅助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的用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疏水性、粘附力和药物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确定EC、HPC、尤特奇E100、TEC的最佳用量;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的透皮吸收促进剂(2%氮酮、5%氮酮、2%氮酮+2%冰片)对成膜凝胶中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S)和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G)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确定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及其用量。2质量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中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含量。同时考察了该成膜凝胶剂的性状、装量、成膜性、可揭性、疏水性和透气性。3体外透皮特性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和皮肤内滞留量为指标,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中的透皮吸收特性。4稳定性研究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以外观性状、成膜性、含量和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稳定性进行评价。5药效学研究采用打孔法和试管连续倍比稀释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和最低抑菌浓度;选用昆明小鼠,采用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镇痛效果;建立小鼠机械损伤模型,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6安全性研究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和对SD大鼠皮肤的急性毒性。结果:1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辅助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用量为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EC、HPC、尤特奇E100、TEC的最佳用量分别为7%、2%、2%和6.5%;通过体外透皮试验,确定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为氮酮,其最佳用量为2%。2当流动相为甲醇-pH 3.8磷酸二氢钾溶液(67:33),检测波长为260mm时,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可以完全分离,且专属性高、精密度及回收率好。3双氯芬酸钠24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皮肤内滞留量适宜,可以在皮肤局部乃至周围组织起到镇痛、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葡萄糖酸氯己定24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皮肤内滞留量均较低,可起到皮肤局部抑菌、控制伤口感染的作用。4影响因素试验表明,高温、高湿对本制剂有一定影响。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表明,制剂的各项检验指标均达到合格要求。建议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密封包装,在密闭、阴凉处保存。5药效学试验表明,与市售制剂相比,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更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镇痛效果更好更持久,能更快的加速创面的愈合。6皮肤刺激性及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安全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可控;镇痛、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好;使用方便,透气性良好,具有防水功能;安全性高、稳定性良好;该新制剂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蔺飞[6](2018)在《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某院临床分离的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检测耐药菌株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探讨消毒剂耐药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分析具有高水平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同源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测定氯己定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为临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分别测定21种抗菌药物与6种常用消毒剂对47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PCR检测消毒剂耐药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mvA、adeT1、adeT2、qacE、qacEΔ1、abuO、qacEΔ1-sul1、fabI、aceI、OXA-23、OXA-24、OXA-51、OXA-58;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ceI和三氯生靶点基因fabI的表达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与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消毒剂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棋盘法测定氯己定联合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和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鲍曼不动杆菌联合抗菌活性。结果1.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6株(12.77%),泛耐药菌株24株(51.06%)。对碳青霉烯类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大于60%。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消毒剂药敏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MIC范围为8128μg/ml,苯扎溴铵MIC范围为432μg/ml,乙醇MIC范围为7.522.5%,双氧水MIC范围为47376mM,三氯生MIC范围为2256μg/ml,次氯酸钠MIC范围为160640μg/ml。鲍曼不动杆菌对三氯生、醋酸氯己定、乙醇、过氧化氢和苯扎溴铵敏感性降低,对三氯生与氯己定敏感性降低最严重。2.抗菌药物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1、OXA-58检出率分别为63.83%、0、93.62%、0。消毒剂耐药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mvA、adeT1、adeT2、fabI、aceI、qacE和qacEΔ1检出率均高于68.09%;abuO的检出率仅2.13%。adeJ、abeD、fabI和aceI耐药基因存在于所有检测菌株中。三氯生耐药菌株表现出adeB和adeJ表达相对增加,而醋酸氯己定耐药菌株abeM和fabI基因表达相对增加。亚抑制浓度三氯生诱导下adeB、adeJ、adeG和fabI表达增加约3倍。亚抑制浓度醋酸氯己定诱导后只有adeB表达提高了4倍。仅一株三氯生耐药菌株检测到FabI的Gly95Ser突变。3.14株临床菌株中鉴定出ST92、ST195、ST184、ST618和4个新型ST型:ST1277、ST1278、ST1279、ST1280。ST92是主要ST型;ST92和ST195属于克隆复合体(clone complex,CC)92,是医院的主要克隆复合体。检测出2种不同脉冲型,其中2株菌株属于脉冲A型,3株菌株属于脉冲B型;9株菌株属于不同脉冲型。同时,CC92与脉冲B型相关联。4.棋盘法测定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联合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协同指数FICI≤0.5菌株超过50%,表现为协同作用。醋酸氯己定联合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协同指数0.5<FICI≤1的菌株超过66.67%,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仅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消毒剂三氯生、醋酸氯己定、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和乙醇敏感性降低。2.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株的出现与OXA-23、OXA-51及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存在相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降低与外排泵具有一定相关性。3.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CC92是高水平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流行克隆复合体。4.醋酸氯己定联合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协同或相加的抗菌活性。

张倩[7](2018)在《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消毒剂最佳配方、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葡萄糖酸氯己定(CHG)是一种低效消毒剂,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广泛用于医疗机构的皮肤粘膜及手的消毒,刺激性小,不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但由于CHG低效消毒,复配其他消毒剂可增强其杀菌效果。尽管75%乙醇(EtOH)作为消毒剂应用广泛,但乙醇运输和储存条件严格,给储存、运输带来很大麻烦,而CHG复配乙醇可使其杀菌效果大大提高,并且应用便利。然而国内外较低浓度CHG及乙醇配比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复方消毒剂(CHG-EtOH)研究报道较少,且缺乏其最佳配比、杀菌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析因设计对CHG-EtOH的最佳复配配方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温度、pH值、有机干扰物浓度对CHG-EtOH杀菌效果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佳杀菌条件。并对最佳配方CHG-EtOH的各项消毒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对于深入开展CHG-EtOH杀菌消毒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拓展其在消毒领域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采用析因设计试验筛选最佳配方,选用2因子4水平安排试验。采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1.1.7.4做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比较各组对试验菌的杀灭效果。2、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研究单因素反应温度、pH值、有机干扰物浓度对最佳配方CHG-EtOH杀菌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各因素的影响规律。(1)反应温度设置为7个,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试验,计算杀灭对数值,确定影响规律。(2)pH值分别设置为7个,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计算杀灭对数值,确定影响规律。(3)有机干扰物浓度分别设置为7个,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计算杀灭对数值,确定影响规律。3、正交实验确定作用温度、pH值、有机干扰物浓度对最佳配方CHG-EtOH杀菌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及最佳杀菌条件。4、按照国家标准《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最佳配方CHG-EtOH消毒相关性能与毒性进行试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定量杀灭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杀灭试验、白色念珠菌定量杀灭试验、铜绿假单胞菌定量杀灭试验、消毒剂对手消毒现场试验、消毒剂对皮肤消毒现场试验、消毒剂对其它表面消毒现场鉴定试验、消毒剂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黄瓜、织物)、金属腐蚀性试验、稳定性试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结果:1、通过析因设计试验,得出配方为0.3%CHG、30%EtOH的复方消毒剂和配方为0.4%CHG、30%EtOH的复方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最大。2、通过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得出结果:随着温度、pH值的升高,最佳配方CHG-EtOH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变化不大,而杀菌效果随着有机干扰物浓度升高而降低。3、通过正交设计,确定最佳配方CHG-EtOH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均为:有机干扰物浓度、pH值、温度。对大肠杆菌的最佳杀菌条件为:温度:40℃,pH值:8,有机干扰物浓度为0%。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佳杀菌条件为:温度:30℃,pH值:8,有机干扰物浓度为0%。4、最佳配方CHG-EtOH的消毒效果及毒性:(1)作用时间为1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均>4.00。(2)对手作用1 min、皮肤作用3 min、对其他表面作用5 min,对手表面自然菌、皮肤表面自然菌和其他表面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均>1.00。(3)作用时间为3 min,对染于黄瓜表面的大肠杆菌和染于织物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4)最佳配方CHG-EtOH对不锈钢、碳钢、铜、铝四种金属均为基本无腐蚀。(5)保存后,有效成份含量下降率<10%。(6)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显示LD50值>5 000 mg/kg(体重)。最佳配方CHG-EtOH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对白色家兔的完整皮肤刺激性指数为0。结论:1、配方为0.3%CHG、30%Et OH的复方消毒剂和配方为0.4%CHG、30%EtOH的复方消毒剂杀菌效果最佳,结合经济因素,选择0.3%CHG、30%EtOH为最佳配方。2、温度和pH值对最佳配方CHG-EtOH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大,随着有机干扰物浓度的增大,最佳配方CHG-Et OH的杀菌效果降低。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高于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3、在本次试验的条件范围内,发现最佳配方CHG-Et OH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是有机干扰物浓度-pH值-温度。有机干扰物浓度对最佳配方CHG-EtOH的杀菌效果的影响较大,而温度和pH值的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杀灭大肠杆菌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40℃,pH值为8,有机干扰物浓度为0%;杀灭白色念珠菌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30℃,pH值为8,有机干扰物浓度为0%。4、最佳配方CHG-EtOH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杀灭效果良好。对手、皮肤、果蔬及织物均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最佳配方CHG-EtOH对金属腐蚀性小,稳定性好,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是性能良好的复方消毒剂。

汪洋[8](2017)在《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鲍曼不动杆菌(Ab)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几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积累耐药机制的特性使它能快速对使用的抗菌药物发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在医院环境中存活长达数月,且对医院使用的消毒剂产生抗性。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本次研究对江苏省内八家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况进行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及菌株的消毒剂抗性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对江苏省南部和北部地区共八家医院ICU病房家具、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和病房空气进行采样,将上述样本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一起进行鉴定、药敏分析、同源性分析、qacE△1-sul Ⅰ基因检测,最后测定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两种消毒剂对采得的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本次研究发现,Ab在医院ICU环境中被广泛检出,苏北地区医院ICU环境中Ab检出率较苏南地区的高(24.9%:16.8%,P=0.007)。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菌株先后在苏北某医院ICU9个床单位被检出;同一病原体在长达147天后依然在同一医疗环境被检出;27位病人中共有8位病人的Ab感染被证实为医院内获得。qacEΔ1-sul Ⅰ阳性菌株构成比也较苏南地区的高(4.5%:42.3%,P=0.000),两种消毒剂(醋酸氯己定、苯扎溴铵)的MIC和MBC的测定显示qacE△1-sul Ⅰ阴性菌和阳性菌株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检测的菌株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泛耐药菌株占总数的百分比高达25.9%,临床菌株对多种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环境菌株,qacE△1-sul Ⅰ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结论:本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ICU存在不同程度的播散,明确显示了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来源。结果表明医院清洁消毒不仅要关注物表,同时还应注意医护人员手、护工手及清洁人员可能带来的污染。在消毒剂抗性研究发现,目前携带消毒剂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对消毒剂的抗力方面与未携带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可以推断目前消毒剂的剂量浓度仍然是有效的。后续研究应着力于如何规范、优化清洁消毒措施,结合溯源调查和院感发生状况对消毒效果进行中期和远期评价。

薛雪雪[9](2017)在《高效消毒液的制备及其在湿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大量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的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开发出广谱、高效、快速和低毒的消毒剂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消毒剂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安全、高效、环保和广谱的理想型消毒剂的研发成本高、难度大;第二,单一化学合成类消毒剂的长期使用,易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针对人类生存现状以及上述两个问题,本文选取了五种杀菌效果较好、刺激性较小的化学合成类消毒剂,分别为溴硝醇、三氯生、苯扎溴铵、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聚六亚甲基双胍,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采用杀菌试验、抑菌圈试验以及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比较分析了五种单方消毒溶液的杀菌效果,并考察了复方消毒溶液的杀菌效果与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五种消毒剂杀菌效果表现为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苯扎溴铵>聚六亚甲基双胍>三氯生>溴硝醇;两两复配后杀菌效果表现为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聚六亚甲基双胍>苯扎溴铵+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苯扎溴铵+聚六亚甲基双胍;62.5 ppm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单方溶液,46.875 ppm苯扎溴铵+31.25ppm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46.875 ppm聚六亚甲基双胍+31.25 ppm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复方溶液杀灭对数值均≥5,消毒合格。所以,湿巾用消毒液可用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苯扎溴铵和聚六亚甲基双胍作为杀菌成分。目前,国内消毒湿巾的研究甚少,而人们对卫生要求却越来越严格。所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湿巾用途,本文以丙二醇、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35(CAB-35)、聚乙二醇-75-羊毛脂、3-碘-2-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桑普IPBC)、聚六亚甲基双胍和双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为主要成分,设计了两种多功能湿巾用消毒液。此两种湿巾用消毒液均为澄清透明、无色无味液体。本文通过悬液和载体定量杀菌试验以及金属腐蚀性试验评价其消毒效果、储存稳定性及金属腐蚀性。结果表明:湿巾含液量为8 m0(m0为试验载体质量)时,与菌悬液分别作用4 min和3 min,消毒合格;pH变化和有机干扰物加量变化对两种湿巾用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影响不大;储存稳定性效果好,储存有效期至少为2年,金属腐蚀性合格。

郭亚萍[10](2016)在《一种新型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十年以来,杀菌消毒剂的应用量与应用范围不断增大,尤其是含化学成分的杀菌消毒剂,除了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量猛增外,以有效碘、有效氯、乙醇、过氧化物类、苯扎溴铵、苯扎氯铵等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更好的保护了人们的个人卫生及家庭环境卫生。目前,消毒产品更趋向于复杂化、人性化。为此,消毒剂生产厂商经常将几种消毒剂复配研制出新的消毒产品,并逐步取代了以前单一有效成分的消毒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杀菌效果更好、毒性及刺激性更低,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消毒制剂。碘类杀菌剂与醇类、胍类消毒剂是目前应用于在注射前皮肤消毒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普遍性最多的消毒制剂,如聚维酮碘、碘酊、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等,目前市场上以葡萄糖酸氯己定为主要有效杀菌成分的消毒剂占据了绝大多数胍类消毒剂的市场。但碘伏消毒液和聚维酮碘消毒液一般有效碘含量在5g/L左右,为深红棕色的液体,用于注射前皮肤消毒会有轻微的着色现象,医护人员不易找到血管,而且干燥慢;碘酊消毒液的有效碘含量一般在20g/L左右,使用后还需要用75%乙醇脱碘,两步杀菌法操作繁琐;而75%酒精消毒液及氯己定与乙醇复配的消毒产品一般是无色液体,不易看出涂擦消毒的均匀程度。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利用含碘类消毒剂与醇类及胍类消毒剂各自的优点及特征,特进行一种以有效碘、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并方便注射前皮肤消毒的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GB27951《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进行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及相关性能实验研究。研究了采用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UV)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用于复合碘消毒液中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测定的比较,采用加速试验法、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动物试验对该消毒液进行稳定性、杀菌效果和毒性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碘与络合剂、稳定剂合成制得的以葡萄糖酸氯己定、有效碘、乙醇为主要有效杀菌成分的复合碘消毒液制剂为红棕色透明液体,产品稳定性好,无浑浊、无析出,在37℃三个月的加速试验中,活性物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有效碘的含量下降率<10%,产品对细菌繁殖体代表菌菌悬液分别作用0.5min、1min、1.5min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致病性酵母菌代表菌菌悬液分别作用0.5min、lmin、1.5min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0,所研制新型复合碘消毒液对皮肤涂擦消毒一遍作用1min,对皮肤表面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2.96(1.78~4.65),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碘消毒液属无毒性,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结果显示该新型复合碘消毒液对皮肤的刺激反应积分为0,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显示该复合碘消毒液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性,该复合碘消毒液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致微核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碘消毒液无致微核作用。结论本研究的新型复合碘消毒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及GB27951《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对皮肤消毒剂的要求,且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代替醋酸氯己定进行配伍,深化了葡萄糖酸氯己定的使用,推进了复合碘消毒液的应用,此产品安全高效,干燥快,杀菌效果好,无毒副作用,可用于注射前皮肤消毒、外科手消毒等。

二、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局部皮肤灭菌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局部皮肤灭菌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常用消毒剂与防腐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制备
        1.2.2 供试液制备
        1.2.3 活菌计数方法验证
        1.2.4 回收率计算
        1.2.5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2 结果
    2.1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
    2.2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结果
3 讨论

(2)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犬脓皮病研究进展
        1.1.1 犬脓皮病概述
        1.1.2 犬脓皮病的病原
        1.1.3 犬脓皮病的诊断
        1.1.4 犬脓皮病的治疗
    1.2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2.1 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现状
        1.2.2 葡萄球菌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犬脓皮病主要病原菌分离
    2.1 材料
        2.1.1 犬脓皮病的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培养基的制备
        2.1.4 药敏试纸片的选择
        2.1.5 实验所用引物
    2.2 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2.2.3 醋酸氯己定对葡萄球菌的MIC测定及抗性基因检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3.2 镜检结果
        2.3.3 病原菌生化反应结果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5 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2.3.6 醋酸氯己定对葡萄球菌的MIC检测结果
        2.3.7 醋酸氯己定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4.2 主要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4.3 主要病原菌消毒剂抗性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
    3.1 实验步骤
        3.1.1 材料准备
        3.1.2 方法
        3.1.3 模型评估
        3.1.4 统计学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不同部位及方法造模结果
        3.2.2 不同湿度造模结果
        3.2.3 不同菌量造模结果
        3.2.4 不同菌株造模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类典型消毒剂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评估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
    1.3 季铵盐类消毒剂概况及其生物毒性
    1.4 胍类消毒剂概况及其生物毒性
    1.5 含氯消毒剂概况及其生物毒性
    1.6 消毒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其时间毒性的研究进展
    1.7 消毒剂的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和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1.9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9.1 创新点
        1.9.2 技术路线与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菌种与培养过程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时间微板毒性分析法
        2.3.2 混合物设计
        2.3.3 浓度-效应数据拟合
        2.3.4 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评估
        2.3.5 毒性机理的探究
第三章 季铵盐类消毒剂对Q67 的联合毒性及机理初探
    3.1 引言
    3.2 单个季铵盐消毒剂对Q67 的毒性特点
    3.3 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3.3.1 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3.3.2 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3.4 季铵盐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3.4.1 季铵盐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3.4.2 季铵盐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3.5 季铵盐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3.5.1 季铵盐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3.5.2 季铵盐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3.6 季铵盐类消毒剂混合物对Q67 的毒性机理
        3.6.1 季铵盐类消毒剂及其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细胞结构的影响
        3.6.2 季铵盐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的DNA和可溶性蛋白溶出量的影响
        3.6.3 季铵盐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的DNA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胍类消毒剂对Q67 的联合毒性及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单个胍类消毒剂对Q67 的毒性特点
    4.3 胍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4.3.1 胍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4.3.2 胍类消毒剂三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4.4 胍类消毒剂混合物对Q67 的毒性机理
        4.4.1 胍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细胞结构的影响
        4.4.2 胍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的DNA和可溶性蛋白溶出量的影响
        4.4.3 胍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的DNA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氯酸钙与两类消毒剂对Q67 的联合毒性及机理初探
    5.1 引言
    5.2 CAL对Q67 的毒性特点
    5.3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5.3.1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5.3.2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5.4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5.4.1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5.4.2 CAL与季铵盐类消毒剂五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5.5 CAL与胍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5.5.1 CAL与胍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5.5.2 CAL与胍类消毒剂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5.6 CAL与胍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5.6.1 CAL与胍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5.6.2 CAL与胍类消毒剂四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5.7 CAL与两类消毒剂八元混合物对Q67 的联合毒性
        5.7.1 CAL与两类消毒剂八元混合物的浓度比
        5.7.2 CAL与两类消毒剂八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5.8 CAL及其与两类消毒剂混合物对Q67 的毒性机理
        5.8.1 CAL与两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 细胞结构的影响
        5.8.2 CAL及其与两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的DNA和可溶性蛋白溶出量影响
        5.8.3 CAL及其与两类消毒剂混合物代表射线对Q67的DNA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部分 8 种消毒剂混合物的 Weibull 函数拟合结果及其统计量
附图B:8 种消毒剂部分混合物各混合射线的相互作用评估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医用敷料发展概况
    1.2 海藻酸盐的研究概况
    1.3 海藻酸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氯己定类化合物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CHG-藻酸钙纤维的制备及其载药量测定
    2.1 小引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3 CHG-藻酸钙纤维的表征与测试及抗菌性
    3.1 小引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4 CHG-藻酸钙纤维的药物释放及细胞毒性研究
    4.1 小引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5 CHG-藻酸盐基质嵌段的 Discovery Studio 模拟
    5.1 小引
    5.2 软件与模块应用
    5.3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处方与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单因素考察
        2.2 正交试验
        2.3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
        2.3 质量控制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离体鼠皮的制备
        2.2 透皮吸收试验
        2.3 药物皮肤内滞留量的测定
        2.4 接收液中药物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试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查项目
        2.2 影响因素实验
        2.3 加速试验
        2.4 长期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抑菌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细菌的培养
        2.2 最佳涂布浓度的确定
        2.3 供试品的配制
        2.4 体外抑菌试验
        2.5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3 试验结果
        3.1 最佳涂布浓度
        3.2 抑菌试验结果
        3.3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镇痛试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镇痛试验
        2.1 热板法镇痛试验
        2.2 醋酸扭体法镇痛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促进伤口愈合试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创伤模型的建立
        2.2 评价指标及试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初步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皮肤刺激性试验
        2.1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
        2.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
        2.3 评价指标
        2.4 试验结果
    3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3.1 试验方法
        3.2 评价指标
        3.3 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用于治疗皮肤小外伤的外用制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耐药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1.1 测定方法
        2.1.2 抗菌药物配制
        2.1.3 抗菌药物琼脂平板制备
        2.1.4 菌液制备、接种和孵育
        2.1.5 判读结果
        2.2 常用消毒剂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2.1 测定方法
        2.2.2 消毒剂配制
        2.2.3 菌液制备、接种和孵育
        2.2.4 判读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临床菌株来源统计
        3.2 抗菌药物药敏实验结果
        3.3 消毒剂药敏实验结果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耐药基因检测
        2.1.1 DNA模板准备
        2.1.2 引物序列
        2.1.3 扩增体系及参数
        2.1.4 PCR扩增产物鉴定与测序
        2.2 消毒剂耐药基因表达量测定
        2.2.1 引物序列
        2.2.2 RNA提取
        2.2.3 RNA纯化
        2.2.4 RNA逆转录
        2.2.5 表达量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检测结果
        3.2 基因表达结果
第三章 对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的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MLST实验
        2.1.1 DNA模板准备
        2.1.2 基因引物序列
        2.1.3 实验步骤
        2.2 PFGE实验
        2.2.1 菌株复苏与试剂准备
        2.2.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3.1 MLST实验结果
        3.2 PFGE实验结果
第四章 醋酸氯己定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抗菌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015级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消毒剂最佳配方、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试验菌株
        2.1.4 试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析因设计试验选出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复方消毒剂最佳配方
        2.2.2 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消毒剂杀灭效果影响因素
        2.2.3 正交设计试验
        2.2.4 消毒效果评价及毒性试验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析因设计试验选出CHG-EtOH最佳配方
        3.1.1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悬液定量法)
        3.1.2 析因设计试验结果
    3.2 CHG-EtOH杀灭效果影响因素结果
        3.2.1 温度对CHG-EtOH杀灭效果的影响
        3.2.2 pH值对CHG-EtOH杀灭效果的影响
        3.2.3 有机干扰物浓度对CHG-EtOH杀灭效果的影响
    3.3 正交设计试验
    3.4 消毒效果评价试验及毒理学试验结果
        3.4.1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3.4.2 手消毒现场试验
        3.4.3 皮肤消毒现场试验
        3.4.4 其他表面消毒现场试验
        3.4.5 果蔬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黄瓜)
        3.4.6 织物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3.4.7 金属腐蚀性的测定试验
        3.4.8 稳定性试验
        3.4.9 毒理学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分析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高效消毒液的制备及其在湿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湿巾的研究与发展
        1.1.1 湿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2 湿巾的分类
    1.2 消毒湿巾液的配方
        1.2.1 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2.2 植物源类杀菌剂研究进展
        1.2.3 化学合成类杀菌剂研究进展
        1.2.4 溴类杀菌剂简介和杀菌机理
        1.2.5 酚类杀菌剂简介和杀菌机理
        1.2.6 季铵盐类杀菌剂简介和杀菌机理
        1.2.7 胍类杀菌剂简介和杀菌机理
    1.3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3.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2 常见的几种表面活性剂介绍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细菌实验方法
        2.2.1 菌悬液的制备
        2.2.2 抑菌圈实验
        2.2.3 中和剂鉴定试验
        2.2.4 杀菌试验
        2.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2.2.6 湿巾的载体定量杀菌试验
        2.2.7 悬液定量和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的评价规定
        2.2.8 湿巾液储存稳定性试验
        2.2.9 湿巾含液量的测试试验
        2.2.10 湿巾液的金属腐蚀性测试
    2.3 水刺无纺布适用(湿巾)质量检验方法
    2.4 湿巾液的pH值测试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化学合成类杀菌剂单方及其复方杀菌性能测试
    3.1 五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的确定
    3.2 四种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3.2.1 溴硝醇中和实验结果
        3.2.2 三氯生中和实验结果
        3.2.3 季铵盐类杀菌剂中和实验结果
        3.2.4 胍类及复方杀菌剂中和实验结果
    3.3 五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单方和复方的杀菌试验结果
        3.3.1 五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单方杀菌实验结果
        3.3.2 苯扎溴铵和六亚甲基四胺复方杀菌实验结果
        3.3.3 三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单方抑菌试验结果
        3.3.4 三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两两复配抑菌试验结果
    3.4 五种化学合成类杀菌剂单方和复方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湿巾用消毒液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4.1 高效湿巾用消毒液的配方确定
    4.2 湿巾用消毒液的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4.3 水刺无纺布适用(湿巾)质量检验结果
    4.4 湿巾用消毒液的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4.4.1 不同含液量的湿巾用消毒液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性测试
        4.4.2 不同含液量的湿巾用消毒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性测试
    4.5 湿巾用消毒液其它性能测试
        4.5.1 pH和有机干扰物对湿巾用消毒液性能影响的测定
        4.5.2 湿巾液的储存稳定性测试
        4.5.3 湿巾液的金属腐蚀性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一种新型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部分 复合碘消毒液有效成分介绍
    1 碘
        1.1 理化性质
        1.2 杀菌性能
        1.3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4 杀菌机制
        1.5 在消毒上的应用
        1.6 毒副作用
    2 葡萄糖酸氯已定
        2.1 理化性质
        2.2 杀菌性能
        2.3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4 杀菌机制
        2.5 在消毒上的应用
        2.6 毒副作用
    3 乙醇
        3.1 理化性质
        3.2 杀菌性能
        3.3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3.4 杀菌机制
        3.5 在消毒上的应用
        3.6 毒副作用
第二部分 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
    1 设计思路
    2 仪器与试剂
    3 实验步骤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测定方法的研究
    1 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有效碘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乙醇含量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部分 复合碘消毒液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样品
        1.2 仪器及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第五部分 复合碘消毒液杀菌效果研究
    1 复合碘消毒液细菌繁殖体悬液定量杀灭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方法
        1.3 结果
    2 白色念珠菌悬液定量杀灭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3 结果
    3 皮肤消毒现场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第六部分 与市售常规消毒剂杀菌效果比较研究
    1 与聚维酮碘消毒液杀菌效果的比较
    2 与碘酊消毒液杀菌效果的比较
    3 与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杀菌效果的比较
第七部分 复合碘消毒液毒性研究
    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3 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局部皮肤灭菌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常用消毒剂与防腐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J]. 龚亚,李敏,曹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5)
  • [2]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D]. 张宇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三类典型消毒剂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评估及机理研究[D]. 陶梦婷. 安徽建筑大学, 2021
  • [4]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石松松. 三峡大学, 2020(02)
  • [5]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D]. 王梦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D]. 蔺飞. 成都医学院, 2018(10)
  • [7]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消毒剂最佳配方、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 张倩.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D]. 汪洋.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高效消毒液的制备及其在湿巾中的应用研究[D]. 薛雪雪. 天津大学, 2017(09)
  • [10]一种新型复合碘消毒液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实验研究[D]. 郭亚萍. 山东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醋酸氯己定与苯扎溴铵局部皮肤杀菌效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