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首要责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培养质量还不能够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研究并解决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利于云南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升云南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素质,服务创新型云南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梳理我国和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层面存在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案例教学实施不力、专业实践执行不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导师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教育理念落后、省级层面统筹力度不足以及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提高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从促进专业学位培养系统性、整体性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从教育理念、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应当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应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对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基于省份的、中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期能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全面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陶立坚,刘安元[2](2020)在《临床专硕“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形塑·评价·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新招收的临床专硕必须同步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双轨合一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临床专硕"四证合一"培养改革的动力和路径。改革后师生获得感有所增强,但也存在学习时间过于紧张、科研能力弱化、专业方向(亚专科)模糊等问题。为确保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重兼得,应寓科研于临床,对培养方案、科室轮训与科研时间分配等进行结构性调整,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导方式方法,达致临床专硕培养多重目标的平衡与协同优化。
朱金明[3](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邹宛均[4](2020)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2015年全国正式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改革。本研究旨在调查“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学制内保证33个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前提下,其作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规范和改进,以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策略。研究方法:对8所医学院校的2019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研究生、研究生院管理人员、导师三类人员进行访谈,使用词频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077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情况结果如下:1.培养认知:超过50%的研究生认为“科研能力培养重要”及“临床为主,科研为辅”是理想的培养定位。2.培养过程:导师进行科研指导频率“一月一次”占比最高达26.28%。42.99%的研究生以参加院内、科室内学术活动为主。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四个环节中,中期检查缺失最严重达25.44%。中、英文文献阅读量均为“50100篇”人数最多,占比依次为31.75%、33.61%。3.科研能力自我评价:总平均分为(3.00±0.95)分,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3.39±0.95)分,最低为设计研究方案能力(2.78±0.95)分。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要性、理想培养定位及科研对临床工作帮助认知不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自评得分有差异(P<0.05)。4.培养满意度:总平均分(3.27±0.86)分,得分最高的项目是导师科研指导效果(3.82±0.81)分,最低的是经济待遇(1.88±0.95)分。本住培专业科室轮转时长及经济待遇不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有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在培养体系、管理、师生三个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培养定位应明确,培养标准需提高;科研课程体系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尚需健全和落实;经济待遇满意度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研究生欠缺科研能力培养积极性;导师尚未完全适应并轨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找准定位,明确“兜底线”;创新科研课程体系。完善制度,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加大投入,健全激励机制。注重自我培养,注入持久动力;强化导师队伍,提升培养效果。
李冠男[5](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陈素凤[6](2020)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医教协同”背景,研究H医院专硕的培养现状、培养模式的认知情况,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更好地优化医院专硕培养方案,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H医院专硕培养的基本信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H医院专硕和导师进行调查,调查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八项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认知情况。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导师、专硕、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专硕培养完善措施方面的创新性意见。结果:医教协同模式优势明显,72.3%的学生和72.6%的导师对医教协同模式满意;H医院的专硕培养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但仍有35.2%的专硕和32.2%导师对整体培养效果不满意;专硕和其他住培学员同工不同酬的奖助体系会降低专硕的工作积极性;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科学、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具有针对性,培养过程考核流于形式。31.8%的专硕只在少部分轮转科室能管理床位,53.0%的专硕在本学科临床工作期间仍不能独立值夜班,临床实践机会不够,临床技能考核不规范;导师认为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仍有待提升,61.4%的专硕未发表过文章,科研能力培养不受重视;导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较差,英语口语、阅读、写作能力均有待提升,英语自学能力较差,语言学习氛围不浓厚;H医院专硕经过三年的培养,医德医风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88.3%的学生表示没有承担过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只有47.7%的学生参加过教学制度、规范及教学技巧培训,临床教学能力明显不足;57.6%的学生表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有一点困难,42.4%的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导师认为主要是沟通经验不足、缺乏沟通技巧训练等原因;64.6%的导师认为学生的卫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差,自学卫生法律知识的学生只有42.4%,卫生政策法规学习缺位;专硕的理论课程主要是采取分散式授课+脱产式集中授课,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未能贴合专硕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重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结论:H医院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制度体系成熟。专硕与住培衔接顺利,协同培养初见成效,但专硕整体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在专硕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奖助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忽略临床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差等问题。应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考核过程管理;重视其他能力培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技能培训质量,理顺临床科研关系,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邓冯莉[7](2019)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研究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对医学研究生培养提出高标准。不仅体现在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同时医学研究生学习和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其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术型和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实现“分流”培养,两种类型医学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困境和压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若不能针对性处理来自生活中的压力和学习中的挫折,长时间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可能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容易形成学习倦怠,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目的:调查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对比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特征的差异,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因子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了解研究背景及进展。制定《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及成因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某医科大学的450名全日制在校的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学习倦怠评分及其成因因子等资料;问卷整理完成后,利用EXCELL表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单因素ANOVA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倦怠的差异,明确其成因因子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结果:1)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12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97份,有效回收率96.4%,临床医学研究生整体倦怠总分均值为61.15±4.02,68.00%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学习倦怠;女性在行为不当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男性;城市生源在行为不当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农村生源。2)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成就感低水平显着高于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244名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中,学习倦怠总分为61.27±4.04,表现为轻度倦怠的比例为68.44%,女性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男性,城市生源在行为不当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农村生源;在153名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中,学习倦怠总分为60.63±3.95,表现为轻度倦怠的比例为66.07%,城市生源在成就感低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农村生源。3)对比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同一人口学统计学变量亚组,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男性在情绪低落水平高于学术型临床研究生男性;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女性研究生在行为不当、低成就感及倦怠总分水平高于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女性;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二年级在成就感低水平高于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二年级;未专业调剂的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成就感低水平高于未专业调剂的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无工作经历的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成就感低水平高于无工作经历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城市生源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情绪低落水平高于城市生源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农村生源的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成就感低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4)在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情绪低落维度评分与个人因素、人际交往因素、职业前景因素、学校因素等四个因子呈正相关(P<0.01),情绪低落维度评分与家庭因素不相关(P>0.05);行为不当维度评分与个人因素呈正相关(P<0.01),行为不当维度评分与人际交往因素、职业前景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四个因子不相关(P>0.05);成就感低维度评分与个人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呈正相关(P<0.05),成就感低维度评分与职业前景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三个因子不相关(P>0.05);学习倦怠总分与个人因素、人际交往因素、职业前景因素、学校因素呈正相关(P<0.05),学习倦怠总分与家庭因素不相关(P>0.05)。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对情绪低落具有一定正向预测作用;职业前景因素、学校因素对倦怠总分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职业前景因素、家庭因素在情绪低落作用不显着,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在行为不当作用不显着,个人因素在成就感低作用不显着。在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情绪低落维度评分与个人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四个因子呈正相关(P<0.05),情绪低落维度评分与职业前景因素不相关(P>0.05);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对情绪低落具有一定正向预测作用;家庭因素对倦怠总分有一定正向预测作用。结论:临床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轻度学习倦怠,女性的学习倦怠评分高于男性;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表型、人口学变量(性别、生源地、专业调剂)和倦怠成因因子存在差异。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习倦怠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何莹菲[8](2019)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我国从2015年开始,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推行医教协同下“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本研究旨在调查了解国家“双轨合一”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效果,分析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探讨提升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建议对策。为有效推动“医教协同育人”和“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研究生、规培基地管理人员、临床带教教师和导师三类人群进行访谈。使用SPSS21.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Wilcoxon秩和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调查的1234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在培养认知、积极性和目标达成度上,67.99%的学生认为培养现状是“临床为主,略有学术”,57.86%认为理想的定位应该是“临床为主,略有学术”;23.82%的研究生认为临床轮转方案中轮转科室安排不合理;55.67%认为在自己专业科室学习积极性更高;超过50%的研究生认为个人临床综合能力达到轮转培训要求的70%以上。2.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方面,临床教学活动开展频率、临床培养、带教老师批改病历情况,总体上本专业科室培养情况优于其他轮转科室培养;出科考核理论考核情况优于操作考核;学生对培养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42±0.95)分,不同年龄、年级的临床专硕生在总体满意度评价上有差异(P<0.05)。影响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操作机会等;有利于其临床能力培养的方式有:管床、技能操作训练、教学查房。3.在临床能力培养效果方面,研究对象对临床能力自我评价中的“临床处理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评分最低,分别为(3.45±0.72)和(3.46±0.77)分。2015级研究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99.54%,2016级通过率为98.49%,均高于同年重庆考区执业医师考试整体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15级研究生规培结业考核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148.12和401.00分,均高于同期社会规培学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临床轮转方案欠合理;临床技能培养有待加强;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有待理顺;临床能力考核机制体制仍需完善;培养存在差异,同质化管理有待强化;研究生经费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议优化临床轮转方案;加强临床训练,丰富临床实践形式;理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临床科研统筹兼顾;加强临床能力考核;深化医教协同理念,加强同质化培养;加大研究生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胡光丽[9](2018)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某省医学院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某省6所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进行调研,以及对其中4所医学院校2010级-2012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某省相关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专家进行访谈,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方面分析某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结合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医疗卫生市场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对某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评价和比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从而提升某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临床医师。材料与方法从可获性和代表性角度出发,通过访问某省相关医学院校主页、卫生行政部门网站,查阅相关文献,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某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方面信息,进行文本研究,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汇集和统计分析,通过列表、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围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各环节要素,参照国内外培养模式研究结果,根据本研究所需了解的信息和意见及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设计问卷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某省6所医学院校在校研究生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本研究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用Exce12007和IBM SPSS 19.0建立分析数据库,采用IBM 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用x±s描述,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率(%)来描述,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因素在两组别的频率分布差异。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某省6所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条件有所差别。对年龄上的要求基本一致:男性56岁以下,女性51周岁以下。学历方面,E院校可以破格申请,C院校要求本科及以上,其余高校要求硕士及以上。在科研项目方面要求差别明显,A院校要求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他5所高校仅需要至少主持1项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即可。学术成果要求同样是明显不同,一般论文要求至少是2篇,B院校、F院校可以科研奖项作为申报条件。2011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中有637人来自某省内,占45.9%,外省生源较多的省份依次为湖南、江西、河南、湖北、山东,这五省学生人数占31.8%,是相对比较重要的生源地;以统考形式录取为主,1329人,占95.8%,推荐免试数仅20人,占1.4%,推荐免试人数相对少,应届生1062人,占76.6%。根据某省教育厅毕业数据,2014年某省6所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研究项目主要是自选项目,有908人,占总人数的65.5%,其次是省市级研究项目,有270人,占总人数19.5%,最少的是国家级研究项目;一次性就业1191人,占总人数的85.9%,继续求学76人,占5.5%,二者合计占总人数的91.4%。主要就业单位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有1144人,占总人数的82.5%,其次是高等学校,89人,占6.4%。某省6所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某省内就业935人,占总人数的67.4%,毕业生以某省内就业为主。通过对其中4所高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本科院校在层次及培养水平”、“招生院校的学科水平”、“招生院校的知名度”、“考生对招生院校专业学位培养的认可度”、“社会对招生院校专业学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方差分析显示,“招生院校的学科水平”、“招生院校的知名度”、“考生对招生院校专业学位培养的认可度”和“社会对招生院校专业学位培养的认可度”等四个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招生制度改革意向调查中,4所高校研究生大部分选择“急需改革”和“需要改革”,两者合计占总调查人数的87%,4所高校研究生选择“笔试重要”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32人(50.0%)、44人(48.4%)、49人(45.8%)、46人(49.5%)。对入学前的基础因素评价差异比较大,评分较高的有三个方面:“医学基础知识”、“临床专业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其次有两个方面:“英语”、“科研素质”,得分最低的为“政治”。对所在学校课程设置评价差异比较大,评分较高的有三个方面:“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其次有两个方面:“课程设置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差分析显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根据各高校研究生同学调查数据,4所高校平均分均高于3分,A院校平均分为3.9分,体现四所高校在课程的前沿性设置中的差异性,其余四项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生毕业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有322人,占总人数的90.7%;在临床实践中几个关键环节中完成的人数占比均比较高,分别为:下科前岗前培训90.1%、制定临床培训方案88.2%、深入进行临床操作89.6%、临床培训继续完整92.4%、出科考核91.3%、独立处置病人82.8%,带教老师安排选择“所在轮转科室指派”256人,占总人数的72.1%,其次是“培养基地制定”和“导师联系”,分别占18.9%和9.0%,以中级职称的带教老师为主,共有154人,占总人数的43.4%,其次是副高职称带教老师,共有115人,占32.4%。对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程度分析评价差异比较大,评分较高的有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其次有三个方面:“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最低的有三个方面:“人文及职业道德”、“科研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对“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评价中,有181人选择“在导师所在学科专人指导进行”,占总人数的51.0%,选择“由轮转学科带教老师指导进行”103人,占总人数的29.0%。对“科研侧重”的评价中,有138人选择“临床实践”,占总人数的38.9%,选择“基础学科”65人,占总人数的18.3%,选择“基础与临床相结合”152人,占总人数的42.8%。对“课题选择”的评价中,有272人选择“导师指派的”,占总人数的 76.6%,。影响高校深入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性因素,第一位的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有127人选择,占总数的35.8%,第二位的是“各方面财政投入不足”,有133人选择,占总数的37.5%,第三位的是“以科研为主的评估考核制度”,有74人选择,占总数的20.8%。影响导师深入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性因素,第一位的是“以科研为主的评估考核体系,促使其希望多招学术学位研究生”,有42人选择,占总数的40.0%,第二位的是“激励机制以及补偿机制不成熟”,有100人选择,占总数的28.2%。初步构建某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形成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7项。结论1.某省是全国最早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省份之一;招生规模较大;开展高校的实力较为雄厚,临床医学学科基础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某省6所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符合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规章制度完善,在研究生教育各环节的执行较为规范。研究生对培养院校的满意度较高,该结果与某省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相吻合。2.某省6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招生政策不够灵活;研究生生源地比较局限;研究生入学时具有医师执业证书的比例低;部分考生为跨专业考生。(2)未能建成科学规范的培养模式。6所高校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三大重要环节的设置上出入较大。(3)未能建成高质量的导师队伍。一是未能有效区分不同学位类型研究导师遴选条件。二是未能对导师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4)未能建成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3.针对问题,主要的对策措施有:(1)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拓展多元化招生机制,吸引优质生源。(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正确解读培养目标,突出以“培养高水平临床医生”为核心,重点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培养改革。(3)充分调动导师积极性,重点改革导师的评价机制、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4)探索构建培养质量评价体系。4.初步构建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闫慧茜[10](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二、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 |
二、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阶段(1990-2008) |
二、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2009 年—今) |
第二节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开端起步阶段(1997-2000) |
二、缓慢增长阶段(2001-2008) |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9-今) |
第三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与规模 |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布局与规模 |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样本情况 |
(三)问卷信效度 |
三、访谈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
(二)案例教学实施不到位 |
(三)专业实践执行不力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 |
(五)导师队伍建设不强 |
第四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理念滞后 |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意识不足 |
二、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
第二节 教育主管部门质量保障统筹力度不足 |
一、教育统筹力度不足 |
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不足 |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诸多因素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
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
二、案例教学存在短板 |
三、专业实践资源匮乏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够重视 |
五、导师队伍资源匮乏 |
第四节 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 |
第五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
一、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 |
(一)行业产业提高协同性认识,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深化系统性认识,树立整体性的教育理念 |
(三)高等学校提高全面性认识,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做好顶层发展规划设计 |
(二)围绕行业需求优化布局,完善类别设置和布局结构 |
(三)构建联合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课程实施平台 |
(五)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衔接 |
(六)强化政府行业协同,构建多元联动保障机制 |
(七)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强化督导落实与组织领导 |
三、高等学校: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明确培养目标,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
(五)坚持质量导向,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
(六)创新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
(八)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临床专硕“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形塑·评价·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进路:临床专硕“四证合一”培养改革的模式形塑 |
(一)实践共同体论 |
(二)组织变革论 |
(三)工作本位学习论 |
二、调研实证:“四证合一”培养模式践行者的评价与诉求 |
(一)对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变化的认知 |
(二)对“四证合一”的评价 |
(三)对缓解学习时间压力的诉求 |
三、提升之策:临床专硕培养多重目标的平衡及协同优化 |
(一)寓科研于临床——“通才-专才”教育的张力平衡 |
(二)调结构、转方式——“医教协同”优化治理模式 |
四、结语 |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内容框架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
一、阶段论质量观 |
二、需要论质量观 |
三、适应论质量观 |
四、目标论质量观 |
五、全面的质量观 |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临床专硕生教育发展历程 |
1.2 研究进展概述 |
1.3 实践改革与探索 |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3 核心概念 |
3.1 临床专硕生 |
3.2 科研能力培养 |
4 理论依据 |
4.1 掌握学习理论 |
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4.3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
4.4 现代人本学习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抽样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访谈法 |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4.1 问卷、访谈提纲设计 |
4.2 调查、访谈过程 |
4.3 数据审查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1 基本信息 |
1.1 临床专硕生的基本情况 |
1.2 临床专硕生导师的基本情况 |
2 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
2.1 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认知 |
2.2 科研能力培养过程 |
3 科研能力培养评价 |
3.1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
3.2 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 |
4 科研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
5 访谈结果 |
5.1 临床专硕生 |
5.2 研究生院培养管理人员 |
5.3 导师 |
第四章 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1 培养定位应明确,培养标准需提高 |
2 科研课程体系需完善 |
3 学校管理制度尚需健全和落实 |
4 经济待遇满意度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5 临床专硕生欠缺科研能力培养积极性 |
6 导师尚未完全适应并轨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 |
第五章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
1 找准定位,明确“兜底线” |
2 创新科研课程体系 |
3 完善制度,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
4 加大经费投入,健全激励机制 |
5 注重自我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
6 强化导师队伍,提升培养效果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育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研究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问卷设计 |
1.3 问卷测试 |
1.4 问卷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 |
2.3 学术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对比 |
2.4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倦怠成因分析 |
3 讨论 |
3.1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分析 |
3.2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差异分析 |
3.3 临床医学研究生成因分析 |
3.4 缓解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对策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8)“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
1.2 重庆医科大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实践 |
1.3 研究进展概述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3.1 临床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
3.2 临床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
3.3 提升临床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 |
4 相关概念 |
4.1 医教协同 |
4.2 “双轨合一”培养模式 |
4.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4.4 临床能力培养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访谈法 |
2.4 对比研究法 |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4 调查过程与质量控制 |
4.1 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4.2 问卷调查过程 |
4.3 访谈过程 |
4.4 数据审查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1 基本信息 |
2 临床能力培养现状 |
2.1 临床能力培养认知与积极性 |
2.2 临床能力培养过程 |
2.3 培养满意度 |
2.4 影响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因素 |
2.5 有利于临床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
3 临床能力培养效果 |
3.1 自我评价 |
3.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分析 |
3.3 规培结业考核成绩比较 |
4 定性访谈结果 |
4.1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2 临床轮转方案需进一步优化 |
4.3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关制度 |
4.4 临床能力考核不够规范和严格 |
第四章 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临床轮转方案欠合理 |
2 临床技能培养有待加强 |
3 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有待理顺 |
4 临床能力考核机制体制仍需完善 |
5 培养存在差异,同质化管理有待强化 |
6 研究生经费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7 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
1 深化医教协同,优化临床轮转方案 |
2 加强临床实践训练,丰富临床实践形式 |
3 理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临床科研统筹兼顾 |
4 规范临床能力考核 |
5 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同质化培养 |
6 加大研究生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 |
7 转变学习观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某省医学院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某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3章 某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4章 对策研究 |
1 构建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
2 针对各培养环节的几点对策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某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三: 某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四: 某省6所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情况汇总资料 |
致谢 |
(10)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科学意义 |
1.1.3 资政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分期及其依据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实地调研 |
1.4 创新点 |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
2.1.3 课程设置 |
2.1.4 教研室 |
2.1.5 教材编写 |
2.1.6 师资建设 |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
2.3 小结 |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
3.5 教材编写 |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
3.6 师资培养 |
3.6.1 在职提高 |
3.6.2 机构代培 |
3.6.3 外出进修 |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
3.9 小结 |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
4.1.4 瑶医药教育 |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
4.2 研究生教育 |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
4.3.1 民族医专业 |
4.3.2 民族药专业 |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
4.4 教材建设 |
4.4.1 本科教材 |
4.4.2 研究生教材 |
4.5 教学方面 |
4.5.1 双语教学模式 |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
4.5.4 医德教育 |
4.6 执业医师考试 |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
4.9 小结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临床专硕“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形塑·评价·优化[J]. 陶立坚,刘安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4]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D]. 邹宛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6]“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D]. 陈素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研究及成因分析[D]. 邓冯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D]. 何莹菲.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9]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某省医学院校的调查研究[D]. 胡光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