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主缆、索夹、吊索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1](2020)在《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桥梁是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命脉,也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交通是否可以正常运转。由于桥梁结构与其他结构相比,不仅承担自重、预加应力等永久荷载,而且承担人群、车辆、风等变化较大的动态荷载和偶然荷载,所以其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未被及时发现的损伤逐渐积累,萌生结构性能的劣化,极有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并发生事故。因此,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悬索桥作为现代大跨桥梁的代表形式,因其优越的受力性能、较长的跨越距离、优美的结构形式被诸多大型工程所选用。但也存在结构形式复杂、构件多样、在各种因素及各类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损伤的缺点,所以对于悬索桥结构的损伤诊断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座1:100的悬索桥试验模型进行静动力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挠度、应变、频率等基础数据并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后修正有限元模型保证其准确性,然后以等效应变法对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损伤,采集不同损伤数据,以多种方法对其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国内外大跨度悬索桥资料,参考已有桥梁试验模型设计经验,设计并建立一座可模拟各类损伤的悬索桥模型,所有构件均采用钢材制作,满足构件可拆卸、可替换、模型可模拟各种损伤工况、经济性好等条件,并以模型为载体进行损伤识别试验。(2)模型静动力试验。设计试验模型静动力荷载试验方案,安装各类传感器采集试验数据。在无损状态下完成主梁恒载试验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对比分析。其次调整模型至未加载状态,并对主梁、吊杆进行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复恒载过程,观察分析试验模型静力响应,完成静力损伤诊断。(3)提出Winger-Vill(简称WVD)交叉项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借助MATLAB设计时频分析程序,利用ANSYS建立悬臂梁、简支梁两种不同边界的梁式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移动质量和冲击的加载,采集各个测点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分析,验证WVD交叉项可以识别结构损伤。(4)根据静力实测数据修正悬索桥有限元模型,并以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对象,设计主梁、主缆、吊杆损伤工况,对模型予以一定激励,采集各测点加速度数据,通过设定阈值筛选交叉项能量分布,对比试验模型在有损和无损状态下的交叉项幅值,结果表明WVD交叉项可以较为明确的识别悬索桥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
李国玥[2](2017)在《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悬索桥结构具有受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大、轻巧美观、抗震能力强、结构形式多样及对地形适应能力好等特点,在许多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湾港口等交通障碍物时,往往作为首选的桥型。但一般常规式的地锚式悬索桥,需要建造体积庞大的锚锭来锚固主缆,这就造成在地质情况差的地方,锚锭结构的基础工程量非常大,往往成为工程的难点;地锚式悬索桥锚锭和锚锭基础占用工程造价相当大的部分,成为影响悬索桥结构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地区或旅游区,修建体积庞大的锚锭,对环境美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一些跨度要求不是太大的地方,自锚式悬索桥方案由于结构新颖、外形美观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桥型方案。鉴于国内自锚式悬索桥的迅速发展和被大量设计采用,以及研究方面的滞后,本研究拟对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填补该地区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理论和方法上的空白,进一步完善国内已有自锚式悬索桥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悬索桥非线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索股架设关键技术研究和吊杆张拉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最优调整方案。
黄佳[3](2014)在《悬索桥索夹设计方法探究》文中提出介绍了悬索桥索夹的构造类型,对索夹材料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并对索夹的内径、长度、强度等设计方法和步骤作了计算分析,总结了索夹的安装及防护措施,以确保索夹结构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悬索桥全桥的安全性。
姜正伟[4](2014)在《悬索桥CFRP缆索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及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跨径也在不断的加大,特别是对于在跨径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悬索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世纪末的日本1991m明石海峡大桥的成功修建,到3300m的墨西拿海峡悬索桥的建造,再到5000m超大跨径的直布罗陀海峡悬索桥方案的提出,可以看出悬索桥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迅速了。然而现役悬索桥钢缆索具有的自重大、耐久性差等特点,是限制悬索桥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研究新的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新兴的C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具有质量轻、强度高以及抗腐蚀性好等诸多优于钢缆索材料的特点,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钢缆索悬索桥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替代钢缆索。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修建CFRP缆索人行悬索桥的成功案例,但相关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因此本文探索性地对CFRP缆索悬索桥及其关键构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①以云南某钢缆索悬索桥为参考,根据CFRP材料的特性,拟定CFRP缆索悬索桥主要的设计参数,并将CFRP缆索悬索桥与钢缆悬索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FRP缆索悬索桥上部悬吊结构的总重及总恒载均比钢缆索悬索桥小,且受此影响的重力刚度也比钢缆索悬索桥小。②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两类悬索桥的主缆、吊索、加劲梁和索塔进行计算,并对比各构件在恒载、活载及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情况。此外,对两类悬索桥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③结合CFRP缆索悬索桥的Midas Civil分析结果,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缆索系统中索鞍、索夹和缆索进行建模计算,从缆索的受力情况出发,分析总结出了各个构件的设计制作要点。
倪文佳[5](2013)在《沈阳高坎大桥施工控制》文中研究说明自锚式悬索桥由于其具有线形优美、受力明确、跨越能力强以及对地质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受到桥梁工程师的青睐,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小型桥梁时,都选择了自锚式悬索桥方案。然而,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风险高,若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桥梁进行严密的施工监控,桥梁结构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确保自锚式悬索桥施工的安全,对其进行施工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结合沈阳高坎大桥的施工控制,对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针对自锚式悬索桥主缆成桥线形的计算进行了分析,推导了主缆成桥线形与无应力索长的计算过程,并根据主缆无应力长度不变原理计算得到主缆的空缆线形;分析了主缆索股架设过程中温度、主梁伸缩、桥塔变位等因素对索股线形的影响,提高了施工精度。根据高坎大桥自身的特点,针对体系转换这一复杂的过程,并考虑吊索张拉过程中张拉次数、张拉顺序、接长杆的数量与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利用有限元程序,研究了主梁的合理脱模状态与吊索的张拉方案。根据拟定的施工控制方案,在吊索张拉过程中对主梁线形、主缆线形、桥塔偏位、主梁和桥塔应力、吊索索力进行跟踪测量,在每一轮张拉完后都进行一次系统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计算的理论值对比分析,从而指导下一轮的张拉,在完成脱模张拉之后,给出了吊索索力的调整方案,保证全桥的施工安全和整体结构受力的合理性。针对吊索张拉过程中索力的测量,在频率法测试索力的弦理论基础上,考虑了吊索的抗弯刚度和边界条件对自振频率的影响,着重推导了两端固定梁模型下吊索的索力与自振频率的关系表达式,结合高坎大桥吊索张拉过程中采用频率法测试吊索的自振频率从而得到吊索的索力,并与张拉过程中油压表读数对应的索力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推公式的精确度。
刘元刚[6](2013)在《缩短自锚式悬索桥施工工期的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锚式悬索桥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景观及造型上的优势使得这种桥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目前,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顺序主要存在“先梁后缆”和“先缆后梁”两种。这两种施工方案主缆和主梁的施工都必然存在先后关系,对于北方严寒地区,要求尽量减少冬季施工时间,工期又较紧的工程就必须寻求另外的施工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工期。论文从减少施工工期的思路出发,提出了在主梁未施工完成前架设主缆和猫道的施工方案—“梁缆同步”施工方案,介绍了方案的主要构思并对此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主梁未施工完成前不能利用主梁来承受主缆以及猫道传递的水平荷载,要在这个时候架设主缆和猫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主缆的临时锚固问题。论文对牡丹江市西十一条路跨江大桥进行分析,得出采用梁缆同步施工方案时临时锚固体系需要克服的水平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临时锚固体系,并分别从受力以及工程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合牡丹江市西十一路跨江大桥工程自身特点,确定了一种经济合理的临时锚固方式。论文针对不同跨度、不同垂跨比的双塔及独塔自锚式悬索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跨度、不同垂跨比的自锚式悬索桥采用梁缆同步施工方案时较为合理的临时锚固方式。研究了采用梁缆同步施工方案时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分析,证明了此方案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为今后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可选方案。
程丽娟,刘榕,李瑜[7](2011)在《矮寨大桥缆索系统总体布置及结构设计》文中认为矮寨大桥为(242+1 176+116)m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主梁全长1 000.5 m。主梁两侧与桥塔间无吊索区长度分别为95 m和109.5 m,在较长无吊索区加1根辅助竖拉杆,可使无吊索区主桁受力明显改善。主缆矢跨比为1/9.6,单根主缆由169根通长索股组成,单根索股由1275.25 mm镀锌平行钢丝组成。采用骑跨式钢丝绳吊索,索夹采用铸钢铸造,左右对合型,两半索夹用螺杆连接夹紧,接缝处嵌填橡胶防水条。主索鞍采用铸焊结合型结构,由鞍头和鞍身组成,鞍头具有与索股形状相吻合的槽路,鞍身由2道纵肋和多道横肋组成。散索鞍为摆轴式,鞍体采用铸焊结合的结构,为适应主缆散索的需要,鞍槽在竖向以及水平向均为曲线。
蔡瑞瑞[8](2011)在《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悬索桥是由主缆、加劲梁、主塔、吊索、鞍座、锚固构造等构件组成的柔性悬吊组合结构体系。自锚式悬索桥具有结构新颖美观、对地形地质适应性强、经济效益较好等优点,因而在国内发展较为快速。本文以在建某实桥为背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各国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分析方法,介绍悬索桥分析的主缆垂度效应、大位移效应、初始内力效应、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对自锚式悬索桥的非线性影响。其次,研究了主缆线形计算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索鞍预偏原因及偏移量计算,空缆线形分析及索夹偏位计算,吊杆下料长度计算。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实桥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体系,对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倒拆-正装”迭代计算。因为吊杆的张拉顺序及索力调整将关系到主缆、主梁的线形和全桥结构的受力性能;对吊杆的张拉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选出最优张拉方案。最后,通过静力计算和参数分析对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参数分析研究了主缆矢跨比、加劲梁上拱度、加劲梁抗弯刚度、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引起的挠度、内力变化,结果表明:增大主缆矢跨比和加劲梁拱度,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减小活载产生的内力;加劲梁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变形和内力有较大影响,所以确定主缆空缆线形时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黄海云,张俊平,刘爱荣,梅力彪,李永河[9](2009)在《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缆横向位移及索夹横向偏转角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广州猎德大桥主桥是一座独塔、双跨、空间索面的自锚式悬索桥,跨度达480 m。为研究该桥的空间主缆在吊索张拉过程中及二期恒载作用下,主缆横向位移和索夹横向偏转角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1∶10大比例的全桥模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及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出一些有益于原型桥梁的施工及设计的结论。
陈峰[10](2008)在《混凝土自锚式人行悬索桥结构静动力行为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由于造型美观、经济性能好以及对地形和地质状况适应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国内的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在较大跨径的人行桥上是一种既经济又美观的方案。本文以跨径为22m+70m+22m的混凝土自锚式悬索人行桥设计方案为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元理论,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CIVIL2006建立了完整、详细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首先计算分析了成桥状态下主缆、吊杆和主梁的受力情况;然后在合理成桥状态的基础上,通过施工过程分析,获得了各施工阶段下吊杆与主缆的应力,旨在探讨分析混凝土自锚式悬索人行桥的成桥静力行为。通过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内力和应力包络图,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满足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要求。人行桥的主要职能决定了导致其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人行走激励作用而产生,人行桥的振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行人的舒适性甚至正常行走,正如着名的英国伦敦千禧桥在开放当日就因人致振动过大而一度关闭。本文最后计算了混凝土自锚式悬索人行桥的自振特性并用时程分析的方法对该人行桥在不同人群分布情况下的荷载工况做了时程响应计算。取中跨跨中最不利位置进行分析,在基于烦恼率的舒适度标准上,参照普通建筑、高层建筑和海洋平台结构的烦恼率容许值,对该人行桥做出综合评价,该人行桥的动力性能较好,行人舒适度要求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主缆、索夹、吊索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主缆、索夹、吊索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
1.3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结构静力参数的损伤识别 |
1.3.2 基于结构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 |
1.3.3 基于新兴智能算法的损伤识别 |
1.3.4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模型设计制作与安装 |
2.1 悬索桥简介 |
2.2 桥梁结构试验模型研究现状 |
2.3 试验模型设计 |
2.3.1 模型相似分析 |
2.3.2 模型整体与局部设计 |
2.4 试验模型加工安装 |
2.4.1 模型制作 |
2.4.2 模型安装 |
2.5 本章小结 |
3 试验模型的静动力加载测试分析 |
3.1 概述 |
3.2 试验模型静动力测试系统设计 |
3.2.1 主要试验内容 |
3.2.2 测试系统数据采集流程介绍 |
3.2.3 传感器的选择 |
3.2.4 试验模型中重要构件的编号 |
3.3 试验模型静动载测试下无损与损伤分析 |
3.3.1 试验工况 |
3.3.2 主梁各控制截面挠度值测试 |
3.3.3 吊索拉力值测试 |
3.3.4 主梁应变测试 |
3.3.5 固有频率测试 |
3.3.6 试验模型静动力加载有无损分析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悬索桥试验模型数值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小 |
4.1.1 单元的性质与选择 |
4.1.2 空间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有限元模型修正 |
4.3 有限元模型的试算分析 |
4.3.1 主梁挠度计算值 |
4.3.2 吊索拉力计算值 |
4.3.3 主梁应变计算值 |
4.3.4 固有频率计算值 |
4.4 本章小结 |
5 WVD交叉项损伤识别方法阐述与有限元梁结构损伤试验验证 |
5.1 时频分析方法概述 |
5.1.1 线性时频分析 |
5.1.2 双线性时频分析 |
5.2 WVD交叉项的产生与提取 |
5.2.1 交叉项的产生 |
5.2.2 算例说明 |
5.2.3 交叉项的提取 |
5.3 WVD交叉项在有限元梁式结构模型损伤中的试验验证 |
5.3.1 悬臂梁有限元模型在激励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
5.3.2 悬臂梁有限元模型在移动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
5.3.3 简支梁有限元模型在激励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
5.3.4 简支梁有限元模型在移动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WVD交叉项在悬索桥有限元模型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6.1 桥梁有限元模型模拟损伤类型 |
6.2 吊索损伤识别研究 |
6.2.1 试验工况设计 |
6.2.2 试验测试与分析 |
6.3 主梁损伤识别研究 |
6.3.1 试验工况设计 |
6.3.2 试验测试与分析 |
6.4 主缆损伤识别研究 |
6.4.1 试验工况设计 |
6.4.2 试验测试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结构形式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连续体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 |
2.2.1 大变形问题的T.L法 |
2.2.2 大变形问题的U.L.法 |
2.2.3 T.L.法和U.L.法的比较 |
2.3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的控制系统 |
2.3.1 施工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2.3.2 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2.3.3 悬索桥自适应施工控制系统组成及要求 |
2.4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2.4.1 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 |
2.4.2 猫道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 |
2.4.3 主缆线形控制理论与方法 |
2.4.4 吊杆张拉路径分析与控制 |
2.4.5 索力测试方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哈尔滨三环路西线跨松花江大桥施工过程与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跨松花江大桥的主缆架设流程 |
3.2.1 猫道架设施工 |
3.2.2 主缆架设施工 |
3.2.3 主缆紧缆施工 |
3.2.4 结构模型概述 |
3.3 索股架设实测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基准索股架设实测数据及分析 |
3.3.2 大桥索股架设的实测数据及其分析 |
3.4 哈尔滨三环路西线跨松花江大桥的体系转换 |
3.4.1 索夹安装 |
3.4.2 猫道改吊 |
3.4.3 吊索张拉(体系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悬索桥索夹设计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类型 |
2 材料选择 |
3 设计要素及结构验算 |
3.1 索夹内径设计 |
3.2 索夹长度设计 |
3.3 索夹强度验算 |
4 安装及防护 |
5 结语 |
(4)悬索桥CFRP缆索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悬索桥概述 |
1.1.1 悬索桥发展概况 |
1.1.2 悬索桥的构造及受力特点 |
1.1.3 悬索桥的发展趋势 |
1.2 CFRP 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目的 |
1.5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悬索桥设计理论及分析方法 |
2.1 悬索桥设计理论 |
2.1.1 概述 |
2.1.2 弹性理论阶段 |
2.1.3 挠度理论阶段 |
2.1.4 有限位移理论阶段 |
2.2 悬索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2.2.1 悬索桥非线性分析的影响因素 |
2.2.2 非线性分析方法 |
2.2.3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RP/钢缆索悬索桥数值分析 |
3.1 CFRP/钢缆索悬索桥的设计参数及设计荷载 |
3.1.1 概述 |
3.1.2 设计参数 |
3.1.3 CFRP/钢缆索悬索桥的设计荷载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静力分析结果及对比 |
3.3.1 线形及主缆轴力 |
3.3.2 吊索索力 |
3.3.3 钢箱加劲梁内力 |
3.3.4 索塔内力及位移 |
3.4 动力分析结果及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缆索系统关键构件分析 |
4.1 概述 |
4.2 主索鞍受力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荷载计算 |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散索鞍受力分析 |
4.3.1 荷载计算 |
4.3.2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索夹受力分析 |
4.4.1 荷载计算 |
4.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主缆受力问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沈阳高坎大桥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
1.3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控制 |
1.3.1 施工控制的目的 |
1.3.2 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
1.3.3 施工控制的意义 |
1.4 自锚式悬索桥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与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的工程背景 |
1.5.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线形的分析与控制 |
2.1 引言 |
2.2 主缆成桥线形和无应力索长的计算 |
2.3 空缆线形的计算 |
2.4 散索套的定位安装 |
2.5 索股架设的研究 |
2.5.1 主缆索股架设的控制 |
2.5.2 索股架设的误差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吊索张拉前的施工控制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3.2.1 主体结构的模拟 |
3.2.2 边界条件的模拟 |
3.2.3 荷载的模拟 |
3.2.4 吊索张拉过程的模拟 |
3.3 索夹的定位安装 |
3.4 吊索下料长度的计算 |
3.5 主梁合理脱模状态的确定 |
3.6 张拉方案的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吊索张拉的实施和控制 |
4.1 引言 |
4.2 张拉指导方案 |
4.2.1 张拉控制目标 |
4.2.2 张拉监测目标 |
4.3 吊索张拉的实施 |
4.3.1 吊索第一轮张拉 |
4.3.2 吊索脱模张拉 |
4.4 吊索索力调整 |
4.4.1 索力调整的原因 |
4.4.2 吊索索力调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频率法索力公式的推导与验算 |
5.1 引言 |
5.2 频率法索力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5.2.1 基本原理 |
5.2.2 常用的简化计算公式 |
5.2.3 考虑抗弯刚度影响的实用公式的推导 |
5.3 实用公式的验证 |
5.3.1 频率法索力测试的基本流程 |
5.3.2 索力测试结果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缩短自锚式悬索桥施工工期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自锚式悬索桥 |
1.1.1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缺点 |
1.1.2 国外自锚式悬索桥 |
1.1.3 国内自锚式悬索桥的崛起 |
1.2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技术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1 临时锚碇法 |
1.2.2 支架法 |
1.2.3 临时支墩法 |
1.2.4 斜拉法 |
1.3 论文的工程背景 |
1.4 梁缆同步施工方案介绍 |
1.4.1 梁缆同步施工方案的提出 |
1.4.2 梁缆同步施工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空缆和猫道的内力分析 |
2.1 工况描述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以及分析 |
2.2.1 成桥有限元模型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3 计算荷载及工况分析 |
2.2.4 结果分析 |
2.2.5 梁端支座的水平抗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临时锚固体系方案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几种临时锚固体系方案研究 |
3.2.1 临时锚固体系方案一 |
3.2.2 临时锚固体系方案二 |
3.2.3 临时锚固体系方案三 |
3.3 方案比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梁缆同步施工方案的应用分析 |
4.1 概述 |
4.2 水平力的计算分析 |
4.2.1 均布荷载作用下主缆水平力分析 |
4.2.2 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主缆的水平力分析 |
4.2.3 总水平力分析 |
4.3 主跨主梁为钢结构的双塔自锚式悬索桥的相关分析 |
4.3.1 不同跨度、不同垂跨比主缆水平分力分析 |
4.3.2 结论 |
4.4 主跨主梁为钢筋混凝土的自锚式悬索桥的相关分析 |
4.4.1 不同跨度、不同垂跨比主缆水平分力计算 |
4.4.2 结论 |
4.5 独塔自锚式悬索桥的相关分析 |
4.6 方案的应用分析 |
4.6.1 方案一的适应性分析 |
4.6.2 方案二的适应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梁缆同步”施工组织研究 |
5.1 概述 |
5.2 施工部署 |
5.2.1 施工组织机构 |
5.2.2 人员计划 |
5.2.3 机械设备的配备 |
5.2.4 水电的配置 |
5.3 主梁施工工艺 |
5.3.1 概述 |
5.3.2 钢管支架 |
5.3.3 模板工程 |
5.3.4 钢筋工程 |
5.3.5 预应力管道施工 |
5.3.6 混凝土施工工艺 |
5.3.7 预应力施工工艺 |
5.4 缆索系统施工工艺 |
5.4.1 主索鞍、散索鞍安装 |
5.4.2 牵引系统 |
5.4.3 猫道系统的构造与施工 |
5.4.4 主缆架设施工 |
5.4.5 主缆紧缆施工 |
5.4.6 索夹、吊索安装施工 |
5.4.7 体系转换 |
5.4.8 主缆缠丝防护 |
5.4.9 上部结构防腐涂装 |
5.4.10 大临结构拆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6.1 工期分析 |
6.2 经济效益 |
6.3 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实践项目 |
附件一:专利申请书 |
(7)矮寨大桥缆索系统总体布置及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主 缆 |
2.1 矢跨比 |
2.2 索股布置 |
3 吊 索 |
3.1 吊索布置 |
3.2 吊索形式 |
4 索 夹 |
5 索 鞍 |
5.1 主索鞍 |
5.2 散索鞍 |
6 结 语 |
(8)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及应用 |
1.1.2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构造及特点 |
1.1.3 自锚式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自锚式悬索桥 |
1.2.2 国内自锚式悬索桥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锚式悬索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2.1 概述 |
2.2 自锚式悬索桥分析的非线性影响因素 |
2.3 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 |
2.3.1 主缆垂度效应 |
2.3.2 结构大位移非线性效应 |
2.3.3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2.4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2.5 预应力损失影响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体系分析 |
3.1 概述 |
3.2 主缆线形计算分析方法 |
3.3 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 |
3.4 索鞍预偏原因及偏移量计算 |
3.5 空缆线形分析及索夹偏位计算 |
3.6 吊杆下料长度计算 |
3.7 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实桥有限元模型 |
4.3 施工过程计算分析方法研究 |
4.4 吊杆张拉方案比选 |
4.4.1 方案一:主跨吊杆从主塔向跨中逐步张拉 |
4.4.2 方案二:主跨吊杆从跨中向主塔逐步张拉 |
4.4.3 方案比选 |
4.5 主要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1 线形测量 |
4.5.2 荷载组合作用下计算结果 |
4.6 小结 |
第五章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参数分析 |
5.1 概述 |
5.2 主缆矢跨比 |
5.3 主梁上拱度 |
5.4 主梁刚度 |
5.5 混凝土收缩徐变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缆横向位移及索夹横向偏转角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桥梁的设计与制作简介 |
2 模型试验工况 |
3 模型桥梁理论计算模式 |
4 模型试验研究结果 |
4.1 主缆横向位移的试验研究结果 |
4.2 索夹横向偏转角度的试验研究结果 |
5 结论 |
(10)混凝土自锚式人行悬索桥结构静动力行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悬索桥的发展趋势 |
1.3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趋势 |
1.3.1 自锚式悬索桥的历史 |
1.3.2 国外主要的自锚式悬索桥 |
1.3.3 国内主要的自锚式悬索桥 |
1.4 悬索桥的主要结构形式 |
1.5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构造及功能 |
1.6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及结论 |
1.6.1 自锚式悬索桥和地锚式悬索桥的共同特点 |
1.6.2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点和缺点 |
1.6.3 关于自锚式悬索桥的一些结论 |
1.7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方法 |
1.7.1 施工特点 |
1.7.2 施工简介 |
1.8 本文主要的工作 |
第二章 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
2.1 弹性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2 挠度理论(20世纪初-1980年) |
2.3 有限位移理论(1980年以来) |
2.4 自锚式悬索桥分析的非线性影响 |
2.4.1 结构大位移引起的非线性 |
2.4.2 缆索自重垂度引起的非线性 |
2.4.3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2.5 收缩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影响 |
2.5.1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
2.5.2 收缩、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影响 |
2.5.3 收缩、徐变的计算 |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人行桥的整体计算分析 |
3.1 引言 |
3.2 总体的设计和构造形式的选择 |
3.2.1 自锚式悬索人行桥的概况 |
3.2.2 总体设计及构造形式的选择 |
3.2.3 施工方法 |
3.3 理想索力的计算 |
3.3.1 静载作用下的理想索力的分析 |
3.4 结构的整体计算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计算分析 |
3.4.3 成桥状态主缆索力及应力 |
3.4.4 成桥状态吊杆索力及应力 |
3.5 结构的细部设计和计算 |
3.5.1 主缆系的设计 |
3.5.2 吊杆系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锚式悬索人行桥施工过程静力计算分析 |
4.1 施工步骤 |
4.2 施工过程索力张拉 |
4.2.1 吊索张拉顺序 |
4.2.2 施工过程吊索张拉力和应力变化情况 |
4.2.3 施工过程主缆张拉力和应力变化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锚式悬索人行桥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5.1 桥梁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六章 自锚式悬索人行桥人激振动时程分析及舒适度评价 |
6.1 桥梁的人行荷载特点 |
6.2 桥梁竖向人行激励振动 |
6.2.1 频率调整法 |
6.2.2 限制动力响应值法 |
6.3 桥梁侧向人行激励振动 |
6.3.1 限制动力响应值法 |
6.4 人行桥人激振动时程分析 |
6.4.1 荷载与加载方式的确定 |
6.4.2 响应时程计算 |
6.5 人行桥振动舒适度标准及评价 |
6.5.1 舒适度指标 |
6.5.2 基于烦恼率的舒适度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本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主缆、索夹、吊索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D]. 赵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与控制研究[D]. 李国玥. 长安大学, 2017(02)
- [3]悬索桥索夹设计方法探究[J]. 黄佳. 山西建筑, 2014(36)
- [4]悬索桥CFRP缆索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姜正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1)
- [5]沈阳高坎大桥施工控制[D]. 倪文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6]缩短自锚式悬索桥施工工期的方案研究[D]. 刘元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7]矮寨大桥缆索系统总体布置及结构设计[J]. 程丽娟,刘榕,李瑜. 世界桥梁, 2011(03)
- [8]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研究[D]. 蔡瑞瑞. 长安大学, 2011(04)
- [9]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缆横向位移及索夹横向偏转角的试验研究[J]. 黄海云,张俊平,刘爱荣,梅力彪,李永河. 公路工程, 2009(02)
- [10]混凝土自锚式人行悬索桥结构静动力行为分析研究[D]. 陈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