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岭造山带斜向俯冲—碰撞与南秦岭金—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柴明春,胡浩,李建威,杜世广,侯林枫[1](2021)在《桐柏地区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其与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文中指出秦岭造山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钼-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的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迄今为止很少发现与古生代区域地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本文报道北秦岭桐柏地区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石榴子石和相关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揭示该矿床为早志留世商丹洋俯冲过程中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以发育透镜状、似层状铁矿体为特征,主要由块状和浸染状磁铁矿、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角闪石、阳起石等组成.矿石中石榴子石主要由钙铁榴石和少量钙铝榴石(Ad83.1Gr13.3~Ad86.5Gr10.2)组成,具有富集轻稀土(∑LREE=57.85~103.82ppm)、亏损重稀土(∑HREE=5.50~11.34ppm)与显着的铕正异常(δEu=1.09~1.89)和铈正异常(δCe=1.39~1.69)等特征.这些特征显示矿石中的石榴子石为热液成因,明显不同于桐柏地区区域变质成因石榴子石,后者主要由铁铝榴石-锰铝榴石-钙铝榴石(Al47.4Sp30.4Gr13.8~Al51.9Sp24.8Gr17.6)组成,具有亏损轻稀土(∑LREE=0.14~0.69ppm)、富集重稀土(∑HREE=95.68~841.60ppm)、显着的铕负异常(δEu=0.24~0.51)等特征.此外,矿石中石榴子石发育含子晶多相流体包裹体,进一步支持其为热液成因,因而石榴子石U-Pb年龄可有效约束火神庙铁矿床的成矿时代.本文对采自铁矿石中的两件热液石榴子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在Tera-Wasserburg谐和图中获得下交点年龄分别为(437±9)Ma和(437±10)Ma(2σ),与邻近火神庙铁矿床产出的辉长闪长岩(438±4)~(436±3)Ma和花岗岩(430±4)Ma的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形成于早志留世,与区域古生代岩浆活动有关.与铁矿床时空关系密切的辉长闪长岩和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全岩样品的(87Sr/86Sr)i=0.7039~0.7042,εNd(t)=3.32~4.33,锆石的εHf(t)=13.0~14.9.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与成矿有关的中基性-酸性岩浆岩是商丹洋俯冲过程中弧岩浆活动的产物.早古生代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厘定表明,以商丹缝合带为界线的北秦岭造山带具有寻找古生代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李浩然[2](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韩珂[3](2021)在《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南秦岭在早中生代陆内造山期发生了强烈而又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此相伴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陕西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北部,区内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十分发育,目前已发现了上百处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点),尽管研究区内已取得一定的勘查与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构造控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存在空白或不足。本文以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研究为基础,在前人已有工作基础上,对矿集区内典型矿床进行解剖研究。开展矿集区大比例尺控矿构造-蚀变矿化调研,并采集相关岩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对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揭示区内多金属控矿构造特征、矿集区复式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探讨了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以构造-岩浆相互作用为主的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型,总结了找矿标志,根据地质及物化探等信息,提出找矿远景区。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成果:1.矿集区内发育走向NW-NWW和NE-NNE两组断裂,后者截切前者形成了矿集区内“井”字形的构造格局。其中NE-NNE向断裂和节理裂隙是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少部分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断裂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化。2.矿集区岩浆岩主要为复式岩体,其中懒板凳岩体田湾单元部分样品、王家坪隐伏岩体和花岗细晶岩脉代表了本区岩浆演化方向,具有较高的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具有富Si、低Mg#值。稀土总量低,呈强负Eu异常,稀土配分曲线有四分组效应。Zr/Hf和Nb/Ta值较低,Rb/Sr值较高。锆石U-Pb测年获得懒板凳岩体九间屋单元和王家坪隐伏岩体年龄分别为222.7Ma和201.9Ma,矿集区内岩浆岩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210 Ma-230Ma和190 Ma-200 Ma两个阶段,岩浆岩属钙碱性准铝-弱过铝质I型壳幔混源花岗岩类。3.钨钼矿床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大致可分为4个类型:(1)高温类(峰值355℃~380℃),以棋盘沟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化为代表;(2)中高温类(209℃~327℃),以其他各典型矿区石英脉型钼钨矿化为代表;(3)中温类(197℃~213℃),以钼矿化长石石英伟晶岩型为代表;(4)低温类(154℃~189℃),以钨矿化石英萤石脉型和钨矿化含绿柱石石英脉型为代表。与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钨矿有关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和中高盐度流体,形成于偏还原性的较深部环境,东阳矿区、核桃坪矿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石英脉型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中低盐度,形成于稍浅部的还原偏氧化环境,而伟晶岩型矿化成矿流体则为低温、低盐度,形成于浅部偏氧化环境,钼钨矿化的形成深度范围为4.2km~8.4km。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钨钼矿化形成的重要机制。4.不同钼钨矿化类型中石英的δD值变化范围为-64.9‰~-80.1‰,均值为-74.4‰,δ18OH2O值介于-1.71‰~6.42‰,均值为2.67‰。矽卡岩型矿化以岩浆水为主,石英脉型矿化中既有岩浆水也有大气降水,石英萤石脉型、含绿柱石石英脉型和伟晶岩型矿化阶段中,大气降水更多的参与到了成矿作用中。石英脉型钨钼矿化δ34S为3.6‰~10.2‰,均值为7.3‰,矽卡岩型矿化δ34S为6.1‰,伟晶岩型矿化δ34S为4‰,大西沟花岗岩型钼矿δ34S为0.1‰,岩浆是硫的主要来源,即岩浆为成矿作用的主要物源。5.棋盘沟和江口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199.7±3.9 Ma和198.7±3.9Ma,棋盘沟矿区与白钨矿密切共生的蚀变金云母Ar-Ar同位素坪年龄分别为188.6 Ma和190.1 Ma。矿集区钨钼矿床成矿年龄总体集中在190 Ma-200 Ma之间,属早侏罗世。6.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上凸状的“四分组”特征,显示为Ⅱ型白钨矿的特征,矿区矽卡岩化程度相对较弱,白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形式可大致代表原始成矿流体中的稀土含量和配分形式。棋盘沟石英脉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略高于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呈弱的正Eu异常,与Ⅰ型白钨矿类似,矽卡岩化程度较高,钨矿形成在富钠环境中。核桃坪矿区白钨矿呈中Ⅰ型,稀土配分曲线向右陡倾,分馏强烈,可能和早期富重稀土的矿物结晶有关。东阳和核桃坪矿区成矿流体富F,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白钨矿成矿流体富Cl。7.与矿集区内钨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密切时空关系的花岗岩体应为190 Ma~200Ma之间形成的高分异演化岩体及岩脉,王家坪隐伏岩体富F等挥发分,有利于钼钨等多金属矿化的形成。而矿集区地表出露的早期(210 Ma~230 Ma)岩体应为主成矿期前岩体。钨钼金多金属矿化为晚印支-早燕山期陆内造山伸展垮塌演化阶段中与酸性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金属成矿组合系列。8.分布在成矿构造-岩浆岩带部位的异常构造-热液脉密集区段应是成矿的最佳地段,本次圈定了5个钼钨金多金属成矿潜力区,即江口远景区,银洞湾远景区,旬阳坝远景区,相沟台-月河台一带远景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周边一带,部分矿床(如黑沟-佛爷坪和相沟台等)深部仍有很大找矿潜力。
张洪瑞,侯增谦[4](2021)在《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文中指出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对理解板块构造登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几乎每个造山带都存在初始碰撞时限的争议,碰撞造山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碰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不清楚等。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现碰撞造成的强烈挤压变形明显滞后于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同时,碰撞过程还会出现滞后型弧岩浆作用。将这些碰撞初期出现的滞后型构造岩浆事件单独划分成一个碰撞造山阶段,称之为软碰撞阶段。由此,碰撞造山过程由软碰撞、硬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组成。其中,软碰撞阶段主要发育与低速率应变有关的变形构造和与俯冲大洋板片有关的岩浆事件;硬碰撞阶段主要为高速率应变的变形构造和大陆岩石圈俯冲诱发的岩浆事件;后碰撞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伸展构造来调节挤压应变,同时发育与大陆岩石圈拆沉、断离和撕裂有关的岩浆作用。软碰撞和硬碰撞阶段的挤压作用会造成铅锌矿床就位在褶皱逆冲带内,硬碰撞和后碰撞阶段发育的大型走滑断层控制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后碰撞阶段出现的伸展构造赋存有金锑多金属热液矿床。碰撞造山带内保存有早期俯冲和后期碰撞阶段的新生地壳,为碰撞造山带金属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何进忠,吕传元,曹海龙,张祥年,武凌,牛鹏飞[5](2020)在《甘肃省巴藏幅1∶50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文中认为甘肃省巴藏幅(I48E013009)1∶50 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在《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编制指南(1∶50 000)》(讨论稿)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指导下编制完成。采用数据为既往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矿产勘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论文和1∶50 000专项填图采集的数据,共形成数据记录:产状811条、地质界线102条、同位素年龄5条、化石2条、矿产信息21条、矿化蚀变带22条、断层86条、褶皱111条、建造65条。图面以主图和角图相结合地方式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区域地质界线、岩石建造、年代、断层、褶皱轴迹、节理、劈理、皱纹线理、窗棂构造、断层面擦痕、矿化蚀变、矿产信息及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其中包括加里东期风暴沉积和褶皱变形、早石炭世铁质结核及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在"建造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含矿建造、矿化蚀变;在"断层"图层及"褶皱"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成矿构造。该数据库为区域成矿规律及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检索。本文提交的巴藏幅Map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量约为90.2 MB,Access数据库2.51 MB。
陈敏[6](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孟浩[7](2020)在《陕西旬阳公馆Hg-Sb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提出公馆汞锑矿床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境内,东秦岭南部南羊山大断层的北侧、公馆-回龙复背斜北翼次级褶皱之公馆背斜南、北两翼偏西地段以及西部倾末端,属于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层控矿床。通过收集与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地质基础资料,在结合本次工作开展的野外地质调研与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对旬阳公馆Hg-Sb矿床成矿物质组成、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通过岩石手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原位S-Pb同位素组成、全岩微量元素含量等测试分析,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公馆汞锑矿床矿物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有辰砂与辉锑矿及少量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以方解石、白云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重晶石。成矿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以石英、白云岩为主;中期阶段以辉锑矿和辰砂为主;晚期阶段形成大量方解石。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他形晶结构、晶体内部的双晶结构和交代充填结构为主,矿石构造有块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角砾状、晶洞构造。2)公馆汞锑矿床主要的金属矿物辉锑矿和辰砂以及黄铁矿的S同位素组成显示δ34S值变化范围为3.410.5‰,指示了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地层;辉锑矿和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比值为18.006-18.362,207Pb/204Pb比值为15.445-15.610,208Pb/204Pb比值为37.871-38.288,指示了该矿床的铅具有深源铅特征。3)通过白云岩围岩与矿石微量、稀土元素差异性特征对比分析,推测二者可能有不同的物质来源,成矿过程中可能有深部物质的加入,源于围岩的可能性较小。4)公馆汞锑矿床矿体的产出、规模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岩相、构造多重控制,属沉积-叠加改造型中低温热液层控矿床。该矿区含矿体大多数赋存于泥盆系公馆组的白云岩中,在有利地层岩性条件下,断裂构造是该汞锑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
谭人文[8](2020)在《西秦岭凤县庞家河-庙沟一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在印支期,西秦岭总体处于勉略洋盆的俯冲和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之下,然而,勉略洋盆的初始俯冲、全面俯冲以及碰撞时限仍存在争议。伴随着这些地质过程的发展,巨量的岩浆岩侵入西秦岭中下地壳或喷出地表,形成规模较大的岩浆岩带。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资料、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以及室内数据处理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手段,初步讨论了西秦岭凤县庞家河-庙沟一带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特征(主要对何家庄-老虎窑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的详细研究)和勉略带构造演化以及岩浆作用与研究区域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西秦岭地区何家庄-老虎窑岩体花岗闪长岩侵位时间为235240Ma,侵位于中三叠世。何家庄-老虎窑岩体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表现出强过铝质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源岩是俯冲洋壳在高压环境下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由于底侵作用被橄榄岩混染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高钾熔体的岩浆混合。(2)何家庄-老虎窑岩体的测年结果和地化特征及Hf同位素显示,该岩体是由同一源区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形成的,侵位于早三叠世扬子板块向秦岭微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下,证明了扬子板块与秦岭微板块在235240Ma的这个期间处于俯冲阶段,勉略洋盆在早二叠世开始消减俯冲,此时勉略洋盆的扩张与俯冲是并存的,并在早三叠世之前扩张结束,全面俯冲在早中三叠世开始,并在中晚三叠世发生俯冲碰撞。(3)前人对何家庄-老虎窑岩体附近的庞家河金矿、马蹄沟金矿、佐家庄金矿矿石进行了H-O同位素测试,分析认为三者的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对马蹄沟金矿床、三台山金矿及文家庄金矿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硫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岩浆硫来源的特点。何家庄-老虎窑岩体与其周边金矿床在时间、空间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并且经过讨论,认为在南秦岭靠北的深部可能存在一条在勉略洋俯冲环境下形成的早-中三叠世岛弧火山-侵入杂岩带,该条深部隐伏火山带及其热液活动的存在,指示其在早-中三叠世为区域上的矿床提供了热能、含矿流体等成矿有利条件。西秦岭地区的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区域矿床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石永红[9](2020)在《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中段,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柴北缘(裂谷)活动带的二级构造单元柴北缘裂陷造山带。其作为我国典型的SEDEX矿床,目前勘探已达超大型,不论是经济还是科研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在找矿突破方面,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方面研究相对薄弱,且存有争议。文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矿田构造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和相应的室内分析,基本查明了锡铁山铅锌矿床主要控矿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探讨了该矿床的控矿构造模式,为进一步深部找矿勘察提供了理论模型。取得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区内不发育区域性的褶皱构造,层间褶皱较为发育,根据褶皱形成机制可划分为A型褶皱和B型褶皱,其中A型褶皱可分为两组:一组枢纽向NW倾伏,另一组枢纽倾SE倾伏,结合矿区演化历史,推测向SE倾伏的该组褶皱形成于加里东末期,时限约为400Ma;B型褶皱在区内各地层均有产出,以“S”或反“S”型、直立、倒转等褶皱形态产出,形成时代较为宽广,从加里东期-印支期均有产出。(2)查明了区内韧性变形与主要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韧性变形运动学为左行剪切;F1为断面倾向NE的双重逆冲构造;F2为断面向NE陡倾的逆冲断裂,局部带左旋走滑性质,F3为左旋走滑断裂,由NW→SE,其走向发生320°-330°→290°-300°转变,在其末端由一系列左旋正断组成“马尾状”构造;F4、F5为断面整体倾向NE的逆冲断裂,F6为断面倾向NE的活动逆冲断裂。(3)挤压剪切变形和断裂F1、F2、F3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挤压剪切变形使围岩发生强烈的片理化,层状矿体变为透镜状、脉状和似层状,并总体向SE侧伏,侧伏角为25-30°;F1断裂使矿体和赋矿围岩局部发生倒转;F2断裂使次含矿地质体(O3tnb岩性段)发生缺失,在平面和深部均无延伸,呈“楔形”状;F3断裂末端的分支正断层与F2相切,使得O3tnc岩性段地层呈现“大肚囊”状形态和矿区无矿带的产出。(4)基于对喷流口、原始成矿、围岩蚀变分带和矿体的产出特征等方面的识别,为矿区的矿床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认为其为典型的SEDEX型矿床。
蔡文艳[10](2020)在《黑龙江省多宝山矿集区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宝山矿集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北段,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多金属矿集区,主要包括大-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等。该矿集区成矿年龄具有从奥陶纪至侏罗纪超过300Ma的时间跨度,在东北亚地区没有任何一个矿集区可以达到如此巨大规模和复杂程度,因此多宝山矿集区的成矿作用、成岩成矿关系以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选取多宝山和铜山斑岩型铜-钼-(金)矿床、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以及争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矿床学及地质年代学研究,探讨各典型矿床的成矿作用、成岩-成矿年代学、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加里东期铜-钼-(金)、(b)印支期金-(铜-钼)和(c)燕山期铁-铜三期成矿模式。通过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铅-铼同位素研究,对四个典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演化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约束。多宝山和铜山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均发育气液两相、CO2-H2O及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亦显示包裹体中含有CO2及少量N2等成分。早阶段成矿流体为一高温、中-低盐度CO2-H2O-NaCl体系,成矿过程中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而晚阶段流体则为一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多宝山和铜山矿床初始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的特征,晚阶段存在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及多宝山组,显示壳幔混源的特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流体早期为一高温、高盐度H2O-NaCl体系,中期为一中高温、中高盐度CO2-H2O-NaCl体系,晚期为一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三矿沟矿床发育气液两相、CO2-H2O及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亦显示包裹体中含有CO2及少量N2、CH4等成分,成矿流体发生了明显的不混溶作用。三矿沟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晚期混入了部分大气降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但不排除少量多宝山组参与,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争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的特点。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来源,但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多宝山组及深部岩浆,且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地质年代学研究显示多宝山矿集区共存在七期岩浆作用:(a)中-晚寒武世(506491 Ma)、(b)早-中奥陶世(485471 Ma和462 Ma)、(c)晚奥陶世(450447Ma)、(d)早石炭世和晚石炭-早二叠世(351345 Ma和323291 Ma)、(e)中-晚三叠世(244223 Ma)、(f)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178168 Ma和150 Ma)和(g)早白垩世(112 Ma)。其中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a)早奥陶世(478474 Ma)、(b)中三叠世(246239 Ma)和(c)中侏罗世(174173 Ma)及晚侏罗世(可能为150 Ma)。此外,铜山和争光矿床存在多期矿化叠加事件。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多宝山矿集区花岗岩类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正常岛弧岩石及二者之间过渡岩石的地球化学属性,其中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主要与埃达克质岩石相关。该类岩石的Sr/Y、Sm/Yb和La/Yb比值变化较大,暗示成矿岩浆来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单斜辉石/角闪石/石榴石稳定域),埃达克质岩套形成于3540 km(早奥陶世弧)和>40 km(中-晚三叠世弧)深度的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与早侏罗世矽卡岩型铁-铜矿化相关的花岗岩类具有从埃达克质到正常岛弧岩石过渡的地球化学属性,这些花岗质岩石主要由新生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3540 km深度)形成,随后经历了同化结晶分异作用(AFC过程)。依据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信息,本文将多宝山矿集区的构造-成矿模式归纳如下: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在中寒武世对中国东北开始俯冲,并于早奥陶世形成多宝山、铜山斑岩型铜-钼-(金)矿化,争光斑岩型金矿化及多宝山岛弧。晚奥陶世-晚石炭世期间,古亚洲洋俯冲影响减弱,区域构造处于长期沉降-伸展环境,这一伸展构造体制与志留纪大规模的陆相-浅海相沉积作用共同为埋藏奥陶纪斑岩型成矿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与陆内裂谷相关的大面积贫矿的泥盆纪(377363 Ma)和石炭纪(351345 Ma和323291 Ma)岩浆作用,可能破坏了矿集区以外绝大部分的奥陶纪多宝山弧及其斑岩型矿床。然而这种岩浆作用并没有延伸到矿集区内部,因此保存了奥陶纪的弧残余和铜、钼、金矿化。随着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斜向俯冲,在多宝山矿集区产生了中-晚三叠世大陆弧岩浆活动,以及叠加在奥陶纪斑岩成矿系统之上的铜山斑岩型铜-钼矿化、争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西斜向俯冲,自此矿集区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西部)和古太平洋(东部)两个构造体制的联合影响。早侏罗世,西伯利亚-阿穆尔板块的碰撞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中国东北处于挤压状态,在多宝山矿集区形成了三矿沟和小多宝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中侏罗世后,东北亚大陆边缘古太平洋板块弧型地体增生(例如那丹哈达和Sikhote-Alin地体),俯冲板片后撤及俯冲带前缘向东撤退,导致古太平洋板块对多宝山矿集区的俯冲影响逐渐减弱。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少量贫矿岩浆作用可能主要是由西伯利亚-阿穆尔板块碰撞后重力不稳定的塌陷作用和/或古太平洋弧后盆地伸展的远程效应所引起。奥陶系多宝山组铜、金等元素含量较高,被认为是多宝山矿集区主要的矿源层,这一认识对区域上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年轻的“湿”岩浆来源、中等岩浆形成深度和高氧逸度(fO2)也是矿集区内大规模成矿的关键。
二、秦岭造山带斜向俯冲—碰撞与南秦岭金—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造山带斜向俯冲—碰撞与南秦岭金—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桐柏地区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其与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火神庙铁矿床地质特征 |
4 样品和分析方法 |
4.1 样品描述 |
4.2 石榴子石主-微量元素和U-Pb同位素分析 |
4.3 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 |
4.4 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 |
5 分析结果 |
5.1 石榴子石元素组成和U-Pb年龄 |
5.2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
5.3 岩浆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 |
6 讨论 |
6.1 火神庙铁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成因 |
6.2 成矿构造背景 |
6.3 对北秦岭-桐柏古生代成矿作用的启示 |
7 结论 |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钨钼矿研究现状 |
1.2.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
1.2.3 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230-170 Ma)构造-岩浆-成矿演化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方法 |
1.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
1.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1.4.3 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 |
1.4.4 成岩成矿年龄分析 |
1.4.5 单矿物原位分析测试 |
1.4.6 稳定同位素测试 |
1.4.7 白钨矿粉末样稀土微量元素分析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7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东阳钨矿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2 棋盘沟钨矿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3 核桃坪铍钨矿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4 杨沟-地耳沟钨钼矿 |
3.4.1 矿区地质概况 |
3.4.2 矿床地质特征 |
3.4.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5 桂林沟钼多金属矿 |
3.5.1 矿区地质概况 |
3.5.2 矿床地质特征 |
3.5.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6 付家沟钼金矿 |
3.6.1 矿区地质概况 |
3.6.2 矿床地质特征 |
3.6.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
3.7 小结 |
第四章 矿集区岩浆岩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1.1 东江口岩体 |
4.1.2 胭脂坝岩体 |
4.1.3 懒板凳岩体 |
4.1.4 四海坪岩体 |
4.1.5 王家坪隐伏岩体 |
4.1.6 脉岩类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岩浆岩主量成分特征 |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4.3 年代学特征 |
4.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4.4.1 岩石分类 |
4.4.2 成因及构造环境 |
4.4.3 物源及源区性质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成矿流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 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
5.2.1 均一温度和盐度 |
5.2.2 流体密度 |
5.2.3 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
5.3 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
5.4 稳定同位素 |
5.4.1 氢氧同位素 |
5.4.2 硫同位素 |
5.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矿集区岩浆成矿规律研究 |
6.1 成矿年代学 |
6.1.1 白钨矿Sm-Nd同位素年龄 |
6.1.2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
6.1.3 金云母Ar-Ar同位素年龄 |
6.2 单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
6.2.1 云母类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6.2.2 黄铁矿原位LA-ICP-MS分析 |
6.2.3 白钨矿LA-ICP-MS和水溶液ICP-MS分析 |
6.3 岩浆-成矿关系研究 |
6.3.1 时空关系 |
6.3.2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
6.4 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研究 |
6.4.1 区域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 |
6.4.2 矿集区构造控岩控矿机制 |
6.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模型构建与找矿预测 |
7.1 矿集区成矿系列研究 |
7.1.1 钨钼金多金属矿(化)特征 |
7.1.2 成矿系列分析 |
7.2 成矿模型构建 |
7.2.1 挤压向伸展垮塌过渡演化早期(235~200 Ma) |
7.2.2 伸展垮塌主成矿期(200~190 Ma) |
7.2.3 晚期岩脉与成矿叠加作用(?≤Age≤190 Ma) |
7.2.4 矿集区“五层楼”成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标志 |
7.3.2 成矿有利区段预测 |
7.4 与南岭钨多金属成矿矿带典型矿床的对比 |
第八章 结语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初始碰撞时限 |
2 碰撞造山阶段 |
3 成矿构造 |
4 新生地壳 |
5 结 语 |
(6)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7)陕西旬阳公馆Hg-Sb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1.5.1 完成工作量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泥盆系 |
3.1.2 志留系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矿物组成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3.4.3 矿石的分带性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硫同位素 |
4.1.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4.1.2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铅同位素 |
4.2.1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
4.2.2 原位微区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 |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章 矿床成因探讨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2 成矿时代限定 |
6.3 成矿模式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西秦岭凤县庞家河-庙沟一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人文概况 |
1.2.1 研究区范围 |
1.2.2 自然地理、交通 |
1.2.3 经济及人文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工作步骤及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区域主要构造 |
2.3.1 研究区褶皱构造 |
2.3.2 研究区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花岗岩地质特征和年代学 |
3.1 花岗岩地质特征 |
3.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3.3 锆石U-Pb年代学 |
3.3.1 样品测试方法 |
3.3.2 LA-ICP-MS锆石U-Pb测年 |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2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 |
4.1 岩石成因类别 |
4.2 物质来源 |
4.3 构造环境判别 |
第五章 讨论 |
5.1 成岩时代 |
5.2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
5.3 勉略构造带演化历史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9)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工作位置及交通 |
1.3.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划分 |
2.3.1 古-中元古界 |
2.3.2 新元古界 |
2.3.3 下古生界 |
2.3.4 上古生界-中生界 |
2.3.5 中、新生界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构造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第四章 控矿构造特征 |
4.1 褶皱变形特征 |
4.1.1 B型褶皱特征 |
4.1.2 A型褶皱特征 |
4.1.3 褶皱形成时代探讨 |
4.2 韧性变形特征 |
4.2.1 显微构造特征 |
4.2.2 EBSD组构分析 |
4.2.3 变形机制 |
4.2.4 变形时代 |
4.3 断裂构造特征 |
4.3.1 NW向断裂 |
4.3.2 其他方向断裂 |
4.4 主要断裂构造活动时间 |
4.5 控矿构造的厘定及其对矿体的改造 |
4.5.1 控矿构造的厘定 |
4.5.2 挤压剪切变形对铅锌矿体的改造 |
4.5.3 断裂构造对铅锌矿体的控制 |
4.6 小结 |
第五章 控矿构造模式 |
5.1 控矿构造特征 |
5.2 控矿构造演化模式 |
结论 |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黑龙江省多宝山矿集区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4 多宝山矿集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集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多宝山矿集区地质特征 |
2.2.1 矿集区地层 |
2.2.2 矿集区构造 |
2.2.3 矿集区岩浆岩 |
2.2.4 矿集区矿产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
3.1.1 多宝山铜-钼-(金)矿床 |
3.1.2 铜山铜-钼-(金)矿床 |
3.2 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化特征 |
3.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化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
4.1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
4.1.1 成矿物质来源 |
4.1.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4.1.3 成矿时代 |
4.1.4 矿床成因 |
4.2 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4.2.1 成矿物质来源 |
4.2.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4.2.3 成矿时代 |
4.2.4 矿床成因 |
4.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4.3.1 成矿物质来源 |
4.3.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4.3.3 成矿时代 |
4.3.4 矿床成因 |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与构造环境 |
5.1 矿集区岩浆岩年代学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锆石U-Pb年代学 |
5.1.3 多宝山矿集区及其邻区显生宙岩浆作用 |
5.2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早奥陶世岩浆岩 |
5.2.2 中侏罗世岩浆岩 |
5.2.3 早白垩世岩浆岩 |
5.3 岩浆类型、源区及成因研究 |
5.3.1 岩浆类型:埃达克质、过渡及正常岛弧岩浆 |
5.3.2 岩浆源区 |
5.3.3 岩浆形成深度 |
5.3.4 岩石成因模式 |
5.3.5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联系 |
5.4 成矿构造背景 |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模式 |
6.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6.1.1 地层控矿作用 |
6.1.2 构造控矿作用 |
6.1.3 岩浆岩控矿作用 |
6.2 区域矿床时空展布规律 |
6.3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模式 |
6.3.1 古亚洲洋俯冲与多宝山弧及其斑岩型矿化的联系 |
6.3.2 多宝山岛弧及相应斑岩型矿化的埋藏和保存 |
6.3.3 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作用:矿集区叠加矿化的响应/诱因 |
6.3.4 中生代多期构造体制复合作用对区域多金属矿化的制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秦岭造山带斜向俯冲—碰撞与南秦岭金—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桐柏地区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其与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J]. 柴明春,胡浩,李建威,杜世广,侯林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12)
-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韩珂. 长安大学, 2021
- [4]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J]. 张洪瑞,侯增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3)
- [5]甘肃省巴藏幅1∶50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J]. 何进忠,吕传元,曹海龙,张祥年,武凌,牛鹏飞. 中国地质, 2020(S2)
- [6]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7]陕西旬阳公馆Hg-Sb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 孟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8]西秦岭凤县庞家河-庙沟一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D]. 谭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D]. 石永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黑龙江省多宝山矿集区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蔡文艳.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