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复杂建筑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

某复杂建筑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

一、某综合楼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啸楠[1](2020)在《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隔震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隔震技术之一,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增加结构的柔性并提供附加阻尼,以减少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采用基础隔震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性能,对单榀两层两跨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非隔震试件和基础隔震试件进行试验研究、数值验证分析以及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非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试件与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两种试件的裂缝开展次序、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等受力性能。对隔震层支座水平位移到达100%-200%剪应变时,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变化和塑性变形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隔震支座剪切变形对框架柱底支座和墙底支座竖向变形的影响,探讨了支座间不均匀沉降对转换梁的影响。(2)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BAQUS,对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试件进行数值分析研究,通过与骨架曲线、塑性损伤、支座变形等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利用该数值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隔震层不同位置处支座变形发展规律以及转换梁的内力发展规律。(3)在试验研究和数值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隔震结构墙下转换梁的简化模型,给出转换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转换梁屈服时对应的隔震层支座剪应变。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墙下转换梁的简化模型是合理的,为今后基础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转换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波[2](2020)在《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结构地震倒塌机理是土木工程师探索了百余年的世界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程界逐渐达成了“弱柱强梁进而引发层屈服机制”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的震害实践看,遵循这一原理设计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的表现截然不同。大量房屋倒塌的现实反过来促使学者就倒塌机理问题继续探究。本文从汶川地震大量的震害实例入手,对比分析倒塌与不倒塌建筑后提出“假说”,再通过振动台模型实验和构件组合体拟静力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最后用结构力学理论统领,进而提出了可以概括为“内力凝聚”的倒塌机理新认识。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两个极震区(北川和映秀)内近20栋典型建筑的建筑施工图,结合震害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对比了倒塌和未倒塌房屋的实际构造特点,发现结构底层纵向各轴线总刚度之间的差异是引起倒塌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结构倒塌机理的“内力凝聚”假说。2、以漩口中学教学楼为原型,设计制作了两组有、无落地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模型,并实施了地震模拟振动台对比试验,获得了两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应变响应以及宏观破坏现象。底层框架柱的内力分配特征表明填充墙严重影响了柱间地震剪力占比,特别是受半高连续填充墙约束的框架柱自由高度小,抗侧刚度大,地震时分配到的水平剪力是不受约束柱的6~8倍,这也验证了基于“内力凝聚”结构倒塌机理的合理性。3、通过在弱刚度轴线一侧增设落地剪力墙,平衡了底层纵向各轴线的抗侧刚度,使两轴线上构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比∑FA:∑FC由7.4:1降为0.7:1,避免结构因内力凝聚而发生倒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设计方法。4、从底商多层砌体的实际震害特点出发,开展了无填充墙框架、先砌填充墙框架和后砌填充墙框架三组构件组合体的拟静力试验,分析表明底层各柱的约束条件不同,其抗侧刚度和延性差异巨大,少数构件会因内力凝聚而率先破坏,进而引发结构倒塌,而在此过程中,具备强延性特点的抗侧构件还尚未来得及发挥作用。

余正路[3](2020)在《某综合楼结构设计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某三层综合楼采用现浇框架混凝土结构,本项目建筑功能比较综合,包含有游泳池、健身大厅、儿童乐园、西餐酒吧、茶室、设备层等;根据建筑功能,难点主要包含有建筑功能不规整、结构布局比较复杂、层高约6m、跨度比较大、屋面覆土1.1m,荷载比较大;以及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和构造措施。

杨舒雯[4](2019)在《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文中指出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我国开始了抗震普查与鉴定加固工作,至今,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已逾53年。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固改造措施,提高了老旧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的保障了人民群众在面临地震灾害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已经面临着新建建筑用地不足的压力。基于此,既有建筑物通过经济、合理、适用的加固改造,既提高了其抗震性能,又可以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特别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重新调整了地震动参数的划分,对我国老旧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综述现有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法与理论、科研成果与工程案例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位移比、构件轴压比及配筋计算等,结合梁、柱、墙承载力验算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建立结构安全性鉴定评价体系,根据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比对两套拟选方案,最终形成了本工程的加固方案,完成了加固改造,提高了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建筑物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面的研究现状、工程案例及其典型做法。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作用两方面出发,归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抗震加固方法。2、以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当时加固方案应该遵循的国家规范、规程,明确检测目的,制定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检测数据,通过数值计算与有限元分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结构计算结果。3、根据结构计算结论,结合抗震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比选不同的加固改造方案,优化得出框架柱、梁、现浇板及剪力墙的加固措施,完成工程加固改造。通过研究,形成了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优化方案,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建议。

李勇[5](2019)在《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剪力墙、核心筒等高层结构中,连梁起着传力以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其刚度、强度和延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受洞口尺寸的限制和结构刚度的需求,钢筋混凝土连梁经常出现小跨高比的现象,其名义剪应力较大,易发生脆性破坏。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对角斜拉破坏以及剪切滑移破坏,延性较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由于对角斜筋的抗剪效率较高,延性较好,但其存在钢筋配置过多,施工困难等问题,并且对连梁截面宽度要求较高。为了改善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性能,本文采用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作为连梁基体,其具有高延性、拉伸应变硬化以及多缝开裂的特征。ECC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受剪承载力,可以减少对角斜筋的用量,斜筋端部可以做成水平状伸入墙肢,易于装配化施工。对8个小跨高比ECC连梁试件和1个混凝土连梁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ECC连梁的抗震性能以及震后可修复性进行了探究。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预估连梁在地震作用下最大转角需求的计算方法。根据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得到其对应的位移反应谱,选取12栋剪力墙结构,推导出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计算公式。设计了42个剪力墙结构算例,依次变化连梁跨高比及墙肢长度,对其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连梁最大转角需求与连梁跨高比存在二次多项式变化关系,与连梁两侧墙肢中心距和连梁跨度的比值呈线性变化关系,提出了连梁在大震下最大转角需求计算公式。选取四栋实际结构对所提的预估公式进行了验证,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2)收集了41根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41根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试验数据,建立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剪切试验数据库。采用桁架-拱模型,考虑桁架模型与拱模型的变形协调关系,以及延性对承载力的影响,分别推导出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钢筋混凝土连梁剪切试验数据库,考虑纵筋特征值、箍筋特征值、跨高比以及对角斜筋特征值的影响,推导出连梁破坏转角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的恢复力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为混凝土连梁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提供基础。(3)进行了7个对角斜筋ECC连梁、1个普通配筋ECC连梁和1个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试验变化参数为配筋形式,配箍率、对角斜筋配筋率、基体材料、纤维种类以及连梁与墙肢的连接方式,分析了各连梁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配箍率及对角斜筋配筋率的提高,连梁的承载力及延性逐渐增大。基体采用ECC可以提高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和延性,减小破坏时的损伤程度,易于震后修复。相对于PVA纤维,采用PE纤维作为基体材料可以提高连梁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减小对角斜筋用量,利于装配化施工。对角斜筋ECC连梁相对于普通配筋ECC连梁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ECC连梁与墙肢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时,具有同样优异的抗震性能,但需要在连梁与墙肢连接处添加U型筋,以增强连接性能。(4)基于ECC材料特性,修正了MCFT理论中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和局部应力平衡方程,当连梁开裂后,考虑了纤维在斜裂缝中的桥接作用。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需要考虑拱效应影响,考虑桁架模型与拱模型的变形协调关系,推导了普通配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当ECC连梁采用对角斜筋配筋时,基于软化拉-压杆理论,提出一种可以预测对角斜筋ECC连梁恢复力骨架曲线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由ECC主拉压杆、对角斜筋和由纵筋以及箍筋组成的次杆组成,可以考虑箍筋对ECC受压性能的影响以及ECC受压和受拉时的软化效应。选取了18个对角斜筋ECC连梁试件,计算结果表明计算骨架曲线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基于建议的理论模型,提出对角斜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计算结果,给出了对角斜筋、ECC主拉压杆以及次杆承受的剪力随着连梁跨高比的变化规律。(5)提出了对角斜筋ECC连梁剪切铰恢复力模型,对本文对角斜筋ECC连梁试件的滞回曲线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了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钢连梁、型钢混凝土连梁以及对角斜筋ECC连梁四种不同形式连梁在大震下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选取40根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40根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16个对角斜筋ECC连梁以及40片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分别建立其对应的试验数据库,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四种构件的易损性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给出了其易损性曲线及不同损伤状态对应的修复措施。基于易损性曲线,对连梁及剪力墙在大震下的损伤状态进行评估,并给出建议修复措施。(6)以FEMA P-58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流程为框架,对剪力墙结构分别采用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以及对角斜筋ECC连梁的三栋结构进行震后可修复性量化评估。建立三栋结构的性能化模型,对其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其地震响应。采用增量动力(IDA)分析三栋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并给出其倒塌易损性曲线。采用性能评估工具PACT软件,对三栋结构震后可恢复能力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损伤主要集中在顶楼和中部楼层,结构采用ECC连梁可以大幅减少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并减少人员伤亡,震后可恢复能力显着增强。(7)提出了对角斜筋ECC连梁基于震后可修复的设计方法。在结构设计时考虑连肢剪力墙进入塑性,根据连梁易损性曲线,在剪力墙结构达到目标位移角时,确保ECC连梁处于可修复状态内。连梁先于墙肢全部屈服,随后墙肢底部发生屈服,采用能量方法求得基底剪力和侧向力分布,并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对连梁以及墙肢底部进行塑性设计并配筋,根据配筋结果计算ECC连梁转角能力,当转角需求小于能力时,认为结构设计满足要求。最后选取结构算例对本文建议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王超颖[6](2019)在《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压拱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指框架梁为折线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结构形式在建筑耐久性、保温等方面优于轻型结构,抗风荷载、抗雪压的能力较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但压拱型混凝土框架梁在受竖向力时会在框架梁底部产生向外的推力作用于框架柱,受建筑层高、使用要求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在框架梁根部设置拉梁,故水平推力传给了框架柱,增加了柱的受力,梁柱截面再按照常规设计很难满足承载力和使用性能的要求,因此采用预应力技术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解决此问题。目前,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工程研究和应用,但对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山东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为参考对象,开展了对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完成了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设计制作与竖向静力试验;然后研究了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此外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压拱型框架弯矩调幅系数的影响;最后基于声发射监测设备收集到的数据,研究了内部损伤发展规律,建立了基于声发射参数的损伤指数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设计与竖向静力试验。研究了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与分布、位移延性系数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竖向静力荷载作用下,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梁均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延性破坏;两榀框架均能充分实现内力重分布,形成三铰破坏机制;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2.53和2.63,表现出较好的延性;弯矩调幅系数分别为28%和37.66%,高于规范10%-20%的限值;预应力筋和型钢的共同作用可以延缓框架梁的开裂。(2)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次内力计算、压拱效应计算,采用叠加法计算了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混凝土框架的极限荷载与试验结果的比值分别为0.94和0.85,说明该方法能够计算压拱型框架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相对保守和安全。(3)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有限元分析及弯矩调幅系数影响参数分析。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和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模型,基于有限元模型考察了相对受压区高度、梁起坡角度、预应力度等参数对弯矩调幅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模拟试验受压力过程;相对受压区高度、梁起坡角度、预应力度、有效预应力及含钢率等因素对压拱型框架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有明显影响,相比其他参数,梁起坡角度对其影响最大;含钢率、相对受压区高度、预应力度与弯矩调幅系数成反比。(4)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基于声发射参数的损伤演化分析。通过声发射监测仪器采集的声发射信号分析了框架梁内部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声发射参数建立的累积撞击率和累积能量率的损伤模型,并与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损伤发展可分为轻微损伤阶段、裂缝稳定扩展阶段、失稳阶段三个阶段;基于声发射参数累积撞击率和累积能量率确立的损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王涛[7](2019)在《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日趋紧张,同时一些旧建筑的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结构加固改造将成为主要的建设方式。目前有关加固改造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形式简单的常规民用建筑,而对于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其荷载种类繁多,破坏原因错综复杂,同时缺乏可供参考资料,对其系统的研究很难找到。本课题结合某娱乐单位大型活动舞台加固工程实例,依据现有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大型活动舞台结构损伤破坏的特点和原因,最终采取增设支点加固方案,并对比分析损伤构件加固前后受力性能,以期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1.在现场利用工程检测设备对结构材料性能、结构构造、结构体系以及结构损伤状况等进行初步检查和鉴定,以便对建筑结构有整体的把控和了解,为后续加固改造提供重要依据。鉴定结果表明: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等情况与原设计基本符合,混凝土强度、钢筋力学性能满足规范标准要求,但作为活动舞台支承结构的框架柱,其柱顶部分混凝土开裂严重,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低,均值约28MPa,部分甚至存在混凝土脱落,内部钢筋锈蚀现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2.利用软件SAP2000建立整体结构模型,分析结构的受力现状、受力特点,校核结构承载力,探讨结构损坏的特点和原因,其主要是由于柱顶的锚栓刚节点受力复杂,构造不合理,再加上柱顶部位配置箍筋间距过大,未能提供足够的横向约束,导致柱顶抗剪承载力不足,从而发生严重的损害。对比常用几种加固方法的优缺点,宜选择增设支点加固法,通过增设受力支撑,分担原结构的荷载效应,改变支承结构的受力状况,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并制定相应施工加固方案。3.利用软件ABAQUS建立受损框架柱加固前后有限元模型,从应力水平、变形、承载力等角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混凝土最大应力,柱KZ2-5降低40%,柱KZ1-2降低48%;加固后混凝土PEEQ最大值,柱KZ2-5下降70%,柱KZ1-2下降55%;加固后柱KZ2-5承载力提高83%,加固后柱KZ1-2承载力提高125%,证明选定加固方案合理有效、安全可靠。

朱强[8](2019)在《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碳排放增加,对绿色建筑的需求越来越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具有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优越的优势,又兼顾板柱结构层高低、大柱网和空间布置灵活等特征,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碳排放量和温室效应,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绿色建筑。但是目前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不同参数下和不同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柱节点的抗冲切性能研究较少,空心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还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可适用于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针对空心板柱节点和空心板柱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件的受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化分析,提出了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然后结合数值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推导了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等代梁宽度计算公式;最后,基于“等同实心”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板厚、布管方向、肋宽、开孔大小和板配筋率等为研究对象,对11个空心板柱节点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试件的裂缝分布、承载能力、破坏形态和应变分布规律等受力特性;(2)对竖向荷载作用下试件的破坏全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参考各国关于节点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基于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空心楼盖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3)以空心率、弯矩作用方向、双向不平衡弯矩的作用等为研究对象,对6个空心板柱节点进行了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平衡弯矩对节点的受力过程、裂缝分布和破坏机理等受力性能,并基于ABAQUS分析了试件的整个受力过程,并对空心率、不平衡弯矩的大小、受拉钢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进行了参数化数值分析;(4)在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屈服线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且试验值与计算值吻合良好;(5)依据节点抗冲切性能的试验结果,设计和制作了一个两层的空心板柱结构模型,并开展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空心楼盖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并对空心楼盖板柱结构体系的受力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对柱截面、暗梁、板厚和管径等进行了参数化数值分析;(6)提出了顺管向和横管向刚度简化计算公式,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空心板柱结构几何参数对等代梁宽度的影响,最后,基于等代框架法推导了中间框架和边框架等代梁宽度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值分析进行了验证;(7)空心楼盖板柱结构体系通过选取合理的实心区范围和布管方式等,以达到与实心板柱结构体系相近的受力性能,最终提出“等同实心”的抗震设计方法。

武江传[9](2018)在《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是一个能源与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的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工业化程度低、建筑材料损耗量大、建筑质量不稳定、建筑垃圾量大、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高等问题,与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不匹配。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一种符合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结构形式,具有优越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结构性能,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预制装配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加以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从而推动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和大力发展。为顺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华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已有的预制预应力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联合东南大学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recast Prestressed Assembled Structural System,简称PPAS体系),PPAS体系因采用端部带连接槽钢的预制预应力梁、节点短钢管柱、密肋波纹板等相关构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无支撑施工、跨度大、梁高小、使用性能好,施工便捷快速,造价省,低碳环保等特点。本文对提出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PAS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提出了PPAS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其施工方法,通过足尺中节点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预制预应力梁钢绞线应力释放和节点区钢绞线锚固方式对PPAS体系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PAS体系更合理的节点形式和预制预应力梁相关技术,提升与完善PPAS体系框架的抗震性能,通过框架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改进后PPAS体系框架的抗震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PPAS体系的系统构建。在总结已有预制装配框架结构节点连接技术与预制梁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PAS体系),PPAS体系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无支撑施工和新型预制预应力梁的使用。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采用高强钢绞线为下部纵向受力筋,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建造大跨度装配整体式框架;预制预应力梁端部部分钢绞线外套PVC套管释放应力,避免混凝土预压力过大引起裂缝;预制预应力梁端部附带连接槽钢与柱顶节点短钢管通过高强度螺栓相连快速装配形成临时受力体系承受施工荷载。2.PPAS体系足尺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了三组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PPAS体系)足尺节点试件和一个现浇对比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三组试件包括三个考虑不同预应力释放状态的PC1组试件、两个考虑钢绞线不同锚固方式的PC2组试件、两个考虑叠合板影响的PC3组试件。对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加载试验,对试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与现浇节点试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C1组各试件均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正向加载骨架曲线基本相同,负向加载时骨架曲线稍有差别,随着钢绞线预应力释放数量的增加,其骨架曲线的极限荷载逐渐降低,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C2组两试件由于有不同数量的钢绞线在节点区未采用挤压锚和锚垫板相结合的高效锚固方式,只依靠钢绞线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粘结传递荷载,试验过程中这些钢绞线发生较大滑移,钢绞线周边混凝土跟随钢绞线拔出而出现局部破损现象。PC2组两试件的滞回曲线有较明显捏缩现象,其骨架曲线呈明显弹性状态,两试件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极差;PC3组两试件主要考虑叠合板对节点性能的影响,由于叠合梁和叠合板内普通钢筋屈服强度过高,试验过程中PC3组两试件破坏时上部普通钢筋皆未屈服,两试件的滞回曲线有捏缩现象,其骨架曲线未见明显屈服,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都较差。3.根据抗震性能良好的PC1组三个节点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建立了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运用OpenSEES软件对PPAS体系节点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计算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基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对PC1组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考虑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以及不同柱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试件耗能能力降低,随着柱轴压比从0.3增大到0.5,试件耗能能力略有降低。4.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节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节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底部裂缝数量过少、裂缝宽度开展过大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限制使用PVC套管释放预应力,增加了预制预应力梁底部的普通耗能钢筋,预制梁端部设置贯通截面键槽,设计了两榀PPAS体系框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CF1试件和PCF2试件都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PCF1试件和PCF2试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4.1%和5.01%,满足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框架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PCF1试件和PCF2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4.08和4.75,满足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要求。5.对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开裂弯矩的计算方法;利用几何条件和平衡条件推导了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正弯矩和负弯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极限弯矩。

彭响龙[10](2017)在《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大拆大建,追求高容积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十年来,我国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走廊、人防工程等新建地下工程日益增多促使深基坑开挖日益增加,这将对周围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临近建筑物地基附加内力增大、地表下沉、导致地基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从而造成建筑物开裂甚至破坏,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安全性。因此,系统的研究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对上部框架结构的内力、变形影响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了地基沉降的种类、特点并介绍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所带来的危害,简述了国内外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上部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2)以七跨五层的空间框架为例,应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在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柱脚为固定端支座和弹性支座两种简化模型下,框架两端地基产生局部沉降和中间地基产生局部沉降时在上部结构中产生的附加内力和变形。计算表明,在同一种局部沉降作用下,弹性支座模型均比固定支座模型的框架附加内力和变形要小,说明采用固定支座模型分析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偏于保守。(3)简要概述了结构检测及加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湖南省怀化市某三层(局部四层)框架综合楼结构安全性鉴定为背景,在现场勘察和抽样检测的基础上,论证了新近填土地基不均匀固结沉降是引起该房屋开裂的主要原因。应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分析计算了地基不均匀固结沉降对该房屋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计算所得构件内力增大的部位与构件实际开裂的部位基本吻合,计算结果可以用于该房屋后续加固设计。(4)从勘察、建筑、结构、施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如何预防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及处理措施。

二、某综合楼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综合楼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基础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1.5 隔震层转换梁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6.1 本文研究目的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础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试验设计
    2.1 概述
    2.2 试件尺寸及配筋
    2.3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选取
    2.4 试件生产及支座安装过程
    2.5 试件材性
        2.5.1 混凝土材性试验
        2.5.2 钢筋材性试验
    2.6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2.6.1 试验装置
        2.6.2 试验加载制度
    2.7 试验测点布置
        2.7.1 荷载测点
        2.7.2 钢筋应变测点
        2.7.3 位移测点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3.1 概述
    3.2 试验过程及现象
        3.2.1 非隔震试件FW1 试验过程及现象
        3.2.2 非隔震试件FW1 最终破坏形态
        3.2.3 隔震试件FW2 试验过程及现象
        3.2.4 隔震试件FW2 最终破坏形态
    3.3 试验现象对比与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滞回曲线
        3.4.2 骨架曲线
        3.4.3 承载力与延性
        3.4.4 刚度退化
        3.4.5 耗能能力
    3.5 隔震层性能
        3.5.1 隔震层剪切性能
        3.5.2 支座竖向变形
        3.5.3 转换梁内力发展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建立及单元选取
        4.2.2 材料本构
        4.2.3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4.2.4 模型加载方式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骨架曲线
        4.3.2 试件塑性损伤
        4.3.3 隔震层不同位置处支座的变形规律
        4.3.4 支座沉降与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隔震结构墙下转换梁的理论研究
    5.1 概述
    5.2 转换梁受力机理及简化模型
        5.2.1 转换梁受力机理
        5.2.2 剪力墙与转换梁的简化模型
        5.2.3 支座简化模型
    5.3 隔震结构墙下转换梁承载力计算
        5.3.1 受弯承载力计算
        5.3.2 受剪承载力计算
    5.4 外力作用下隔震结构墙下转换梁反力计算
        5.4.1 支座反力计算
        5.4.2 转换梁弯矩及剪力值计算
        5.4.3 外力作用下墙下转换梁反力计算实例
    5.5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5.5.1 不同剪应变下墙下转换梁反力计算
        5.5.2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2)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层屈服机制”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
        1.2.2 考虑填充墙-框架柱协同作用的建筑破坏机理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实例与倒塌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震害实例分析
        2.2.1 北川城区建筑震害
        2.2.2 映秀镇漩口中学校内建筑震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倒塌试验
    3.1 引言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3.2.1 模型设计
        3.2.2 材料性能
        3.2.3 相似设计
    3.3 试验方案
        3.3.1 振动台性能
        3.3.2 传感器及布置方案
        3.3.3 加载工况
    3.4 加速度响应
        3.4.1 时程分析
        3.4.2 频谱分析
    3.5 位移响应
        3.5.1 层间位移角分析
        3.5.2 扭转分析
    3.6 应变响应
        3.6.1 应变可靠性分析
        3.6.2 柱端应变对比分析
    3.7 宏观破坏现象
        3.7.1 模型破坏及倒塌过程
        3.7.2 构件破坏细节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试验
    4.1 引言
    4.2 模型设计与制作
        4.2.1 模型设计
        4.2.2 确定剪力墙截面尺寸
        4.2.3 材料性能及相似设计
    4.3 试验方案
        4.3.1 传感器布置
        4.3.2 加载工况
    4.4 模态测试
        4.4.1 脉动测试
        4.4.2 敲击测试
    4.5 加速度响应
        4.5.1 时程分析
        4.5.2 频谱分析
    4.6 位移响应
    4.7 应变响应
    4.8 宏观破坏现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扭转效应分析
    5.3 柱端弯矩计算
    5.4 柱间地震剪力分配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填充墙对结构地震倒塌机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模型设计与制作
        6.2.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2.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2.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3 加载方案及传感器布置
    6.4 应变响应分析
        6.4.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4.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4.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4.4 对比分析
    6.5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6.6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6.7 宏观破坏现象
        6.7.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7.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7.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8 倒塌机制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某综合楼结构设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结构整体计算
3 结构设计
    3.1 结构布置选型
        3.1.1 基础选型
        3.1.2 承重结构的选型
    3.2 大跨度结构设计
4 结论与建议

(4)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抗震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抗震鉴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加固方法及计算理论
    2.1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加固法
        2.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2.1.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2.1.4 外包型钢加固法
        2.1.5 增设支点加固法
        2.1.6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2.1.7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2.1.8 绕丝加固法
    2.2 减小地震作用加固法
        2.2.1 消能减震加固法
        2.2.2 隔震加固法
    2.3 加固计算理论
        2.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2.3.2 外包型钢加固法
        2.3.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检测设备
    3.3 检测目的
    3.4 工作流程
    3.5 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
    3.6 检测内容与结果
        3.6.1 地基基础
        3.6.2 上部承重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计算复核与安全性鉴定
    4.1 基本参数
    4.2 验算结果
        4.2.1 框架柱轴压比
        4.2.2 剪力墙轴压比
    4.3 框架柱、框架梁及剪力墙配筋验算
        4.3.1 构件截面选型
        4.3.2 构件配筋率
        4.3.3 构件构造
        4.3.4 框架梁端截面配筋比
    4.4 承载力验算
        4.4.1 框架柱承载力验算
        4.4.2 现浇梁承载力验算
        4.4.3 剪力墙承载力验算
    4.5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4.5.1 地基基础
        4.5.2 上部承重结构
        4.5.3 结构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固方案及方案选择
    5.1 加固改造方案
        5.1.1 加固部分
        5.1.2 改造部分
        5.1.3 续建部分
    5.2 改造加固方案比对
    5.3 加固部分
        5.3.1 框架柱
        5.3.2 框架梁
        5.3.3 现浇板
        5.3.4 剪力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
    6.1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6.1.1 反应谱分析法
        6.1.2 时程分析法
        6.1.3 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IDA)
        6.1.4 Push-over分析法
        6.1.5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比较
    6.2 地震作用下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6.2.1 地震动的选取
        6.2.2 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连梁及连肢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连梁抗剪机理分析
        1.2.1.2 普通配筋方案连梁研究
        1.2.1.3 新型配筋方案连梁研究
        1.2.1.4 钢连梁及型钢混凝土连梁研究
        1.2.2 连肢剪力墙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ECC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ECC材料的提出
        1.3.2 ECC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1.3.3 ECC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3.4 纤维混凝土连梁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基于震后可恢复设计的ECC连梁剪力墙结构研究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技术路线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震作用下连肢剪力墙结构连梁最大转角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预估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
        2.2.1 位移反应谱的建立
        2.2.2 最大层间位移角计算公式
        2.2.3 各系数取值
        2.2.4 结构自振周期预估
    2.3 大震作用下连梁最大转角需求预估
        2.3.1 算例模型分析
        2.3.2 非线性分析模型
        2.3.2.1 材料本构模型
        2.3.2.2 框架梁、框架柱单元模拟
        2.3.2.3 剪力墙模拟
        2.3.2.4 连梁模拟
        2.3.3 地震波的选取
        2.3.4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2.3.5 连梁最大转角需求计算公式
    2.4 连梁最大转角计算公式验证
        2.4.1 四栋实际建筑结构及弹塑性分析结果
        2.4.2 连梁最大转角计算公式验证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1 现有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2 小跨高比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试验数据库
        3.2.3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4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4.1 桁架模型
        3.2.4.2 拱模型
        3.2.5 位移延性的影响
        3.2.6 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3.2.7 敏感程度分析
    3.3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计算公式推导
        3.3.3 计算结果对比
        3.3.4 敏感程度分析
    3.4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破坏转角
        3.4.1 公式推导
        3.4.2 计算公式评估
    3.5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破坏转角
        3.5.1 公式推导
        3.5.2 计算公式评估
    3.6 典型的恢复力模型
    3.7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
        3.7.1 屈服剪力和屈服转角
        3.7.1.1 屈服剪力的计算
        3.7.1.2 连梁屈服位移角的计算
        3.7.2 峰值剪力及峰值点对应的转角
        3.7.2.1 峰值剪力
        3.7.2.2 峰值点转角
        3.7.3 连梁破坏点对应的剪力及转角
        3.7.3.1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
        3.7.3.2 破坏点对应的转角
    3.8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
        3.8.1 屈服剪力和屈服转角的计算
        3.8.1.1 DRCCB屈服剪力
        3.8.1.2 DRCCB屈服转角
        3.8.2 峰值剪力和峰值转角的计算
        3.8.2.1 峰值剪力
        3.8.2.2 峰值剪力对应转角
        3.8.3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及转角
        3.8.3.1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
        3.8.3.2 破坏点对应的转角
    3.9 连梁在PERFORM-3D中滞回规则的确定
        3.9.1 能量退化系数α_e
        3.9.2 卸载刚度系数α_s
        3.9.3 强度退化相互作用系数α_(sl)
    3.10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3.10.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3.10.2 对角斜筋配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3.11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预制小跨高比ECC连梁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和任务
    4.3 试验概况
        4.3.1 构件设计
        4.3.2 材料性能
        4.3.3 构件制作
        4.3.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4.3.5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
    4.4 试验现象及构件破坏形态
        4.4.1 试件加载过程描述
        4.4.2 试件破坏分析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滞回曲线
        4.5.2 骨架曲线
        4.5.3 承载力及位移延性分析
        4.5.4 刚度退化分析
        4.5.5 耗能能力分析
        4.5.6 钢筋应变分析
        4.5.6.1 对角斜筋应变分析
        4.5.6.2 箍筋应变分析
        4.5.6.3 纵筋应变分析
        4.5.7 连梁轴向变形
        4.5.8 连梁剪切变形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跨高比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ECC连梁剪力传递机理
        5.2.1 受压区未开裂ECC剪力传递
        5.2.2 骨料咬合作用
        5.2.3 纵筋消栓作用
        5.2.4 裂缝界面残余拉应力
        5.2.5 箍筋抗剪作用
        5.2.6 混凝土或ECC拱作用
    5.3 普通配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
        5.3.1 基于MCFT理论的ECC连梁抗剪强度计算模型
        5.3.2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普通配筋ECC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5.3.2.1 普通配筋ECC连梁试验数据库
        5.3.2.2 ECC抗剪作用
        5.3.2.3 ECC斜压杆倾角θ_(ec)
        5.3.2.4 ECC平均主拉应变ε_1
        5.3.2.5 基于变角桁架模型的ECC连梁有效剪切刚度
        5.3.2.6 基于拱模型有效剪切刚度
        5.3.2.7 普通配筋ECC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4 对角斜筋ECC连梁恢复力骨架曲线
        5.4.1 对角斜筋ECC连梁拉-压杆模型
        5.4.2 恢复力骨架曲线计算模型
        5.4.3 材料本构关系
        5.4.3.1 ECC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5.4.3.2 ECC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5.4.3.3 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5.4.4 对角斜筋ECC连梁骨架曲线计算步骤
        5.4.5 试验验证
        5.4.6 对角斜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形式连梁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ECC连梁有限元模拟
        6.2.1 普通配筋ECC连梁模拟
        6.2.2 对角斜筋ECC连梁模拟
        6.2.2.1 计算骨架曲线
        6.2.2.2 三折线剪切铰模型
        6.2.2.3 剪切铰模型各点坐标的显式计算公式
        6.2.2.4 恢复力模型
        6.2.2.5 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6.3 不同形式连梁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6.3.1 四种不同形式连梁有限元模拟
        6.3.1.1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6.3.1.2 钢连梁模拟
        6.3.1.3 型钢混凝土连梁模拟
        6.3.1.4 ECC连梁
        6.3.2 连梁剪力墙模拟
        6.3.2.1 连肢剪力墙尺寸及配筋
        6.3.2.2 有限元建模分析
        6.3.2.3 连肢剪力墙破坏模式分析
        6.3.3 原型结构的设计和模拟
        6.3.3.1 对角斜筋配筋混凝土连梁设计
        6.3.3.2 钢连梁设计
        6.3.3.3 型钢混凝土连梁设计
        6.3.3.4 ECC连梁设计
        6.3.3.5 四种不同形式连梁滞回曲线对比
        6.3.3.6 结构建模基本参数
        6.3.4 非线性时程分析
        6.3.4.1 地震波的选取
        6.3.4.2 时程分析结果
    6.4 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下损伤状态评估
        6.4.1 连梁和剪力墙易损性曲线
        6.4.1.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1.2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1.3 剪力墙易损性曲线
        6.4.1.4 对角斜筋ECC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2 结构在大震下的损伤状态评估及修复
        6.4.2.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设计
        6.4.2.2 剪力墙肢损伤评估及修复
        6.4.3 连梁损伤评估及修复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FEMA P-58的ECC连梁剪力墙结构功能可恢复抗震性能评估
    7.1 引言
    7.2 建筑结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
        7.2.1 性能评估影响因素
        7.2.2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类型
        7.2.2.1 基于地震强度的性能评估
        7.2.2.2 基于地震场景的性能评估
        7.2.2.3 基于时间的性能评估
        7.2.3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流程
        7.2.3.1 集成建筑性能模型
        7.2.3.2 地震风险水准
        7.2.3.3 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
        7.2.3.4 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
        7.2.3.5 建筑结构性能计算
    7.3 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7.3.1 结构基本信息
        7.3.2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7.4 基于IDA分析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
        7.4.1 增量动力分析(IDA)基本原理
        7.4.2 IDA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7.4.3 损伤指标和地震强度指标的选取
        7.4.4 比例系数调幅
        7.4.5 多条IDA曲线统计
        7.4.6 地震动记录选取
        7.4.7 IDA计算结果分析
        7.4.8 倒塌易损性曲线
    7.5 基于FEMAP-58的震后损失抗震性能评估
        7.5.1 PACT软件简介
        7.5.2 三栋结构性能模型建立及地震响应分析
        7.5.2.1 建筑基本信息模型
        7.5.2.2 人口模型管理
        7.5.2.3 构件易损性信息
        7.5.2.4 倒塌易损性
        7.5.2.5 地震响应分析
        7.5.3 震后可修复评估结果
        7.5.3.1 修复成本评估
        7.5.3.2 修复时间评估
        7.5.3.3 人员伤亡评估
    7.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对角斜筋ECC连梁基于震后可修复的设计方法
    8.1 引言
    8.2 抗震性能目标
        8.2.1 震后可恢复定义
        8.2.2 双肢剪力墙的破坏形态
        8.2.3 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8.3 结构震后可修复设计分析
        8.3.1 设计基底剪力
        8.3.2 楼层侧向力分布
        8.3.3 连梁和墙肢受力分析
    8.4 对角斜筋ECC连梁震后可修复设计流程
    8.5 算例分析
        8.5.1 结构简介
        8.5.2 连梁大震可恢复设计流程
        8.5.3 有限元验证
    8.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拱效应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5 全面考虑约束作用的预应力混凝土次内力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拱型框架竖向静力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试件设计
        2.1.2 试件制作
        2.1.3 材料性能测试
    2.2 试验加载方案
        2.2.1 加载装置
        2.2.2 加载制度
        2.2.3 破坏准则
    2.3 试验量测方案
        2.3.1 测试内容
        2.3.2 测点布置
    2.4 试验现象描述与结果分析
        2.4.1 试件PSKJ试验现象描述
        2.4.2 试件KJ试验现象描述
        2.4.3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 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次内力的计算方法
        3.1.1 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框架梁次内力计算
        3.1.2 次内力算例与Midas有限元模拟对比
        3.1.3 次内力影响参数分析
    3.2 压拱效应计算方法
        3.2.1 压拱型混凝土框架受力分析
        3.2.2 压拱效应计算
    3.3 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3.1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BAQUS的压拱型框架有限元分析及弯矩调幅影响因素分析
    4.1 ABAQUS简介
    4.2 基于ABAQUS的压拱型框架有限元模拟
        4.2.1 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取值
        4.2.2 有限元建立试件模型
        4.2.3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对比
    4.3 弯矩调幅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基于声发射参数的损伤评估方法
    5.1 声发射累积撞击数和累积能量数演化分析
    5.2 基于声发射累积撞击数和累积能量数定义的损伤变量DN和DE
    5.3 基于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的试验损伤评估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加固改造背景
        1.1.2 加固改造研究意义
    1.2 建筑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加固研究内容及加固流程
        1.3.1 加固研究内容
        1.3.2 加固流程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加固改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加固改造技术基本理论
        2.1.1 构件加固受力特征
        2.1.2 构件加固基本假定
        2.1.3 构件加固二次受力
        2.1.4 构件加固基本原则
    2.2 结构加固常用方法
        2.2.1 直接加固法
        2.2.2 间接加固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检测鉴定
        3.2.1 鉴定内容
        3.2.2 检测结果
    3.3 结构内力计算分析
        3.3.1 计算荷载取值
        3.3.2 结构计算模型
        3.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4 破坏原因综合分析
    3.4 加固方案制定
        3.4.1 加固方案选择
        3.4.2 KZ2-5 加固方案
        3.4.3 KZ1-2 加固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损伤框架柱加固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
    4.2 材料本构关系
        4.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4.2.2 钢筋和钢板本构模型
        4.2.3 锚栓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3.1 模型基本信息
        4.3.2 柱KZ2-5 建模及分析
        4.3.3 柱KZ1-2 建模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板柱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空心楼盖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本课题组研究现状
    1.4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相关理论
        1.4.1 等代框架法
        1.4.2 空心楼盖抗弯刚度计算
        1.4.3 拉杆拱模型
        1.4.4 屈服线理论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冲切试验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与试件制作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能
    2.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2.4 测点布置
    2.5 主要试验现象
    2.6 主要试验结果
        2.6.1 荷载-位移曲线
        2.6.2 荷载-钢筋应变曲线
        2.6.3 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2.6.4 冲切角
    2.7 试验结果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心板柱节点在不平衡弯矩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抗冲切试验
    3.1 引言
    3.2 试件设计与试件制作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制作
        3.2.3 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能
    3.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3.4 测点布置
    3.5 主要试验现象
    3.6 主要试验结果
        3.6.1 荷载-位移曲线
        3.6.2 柱上板带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3.6.3 板面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3.7 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心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选择
        4.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4.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4.2.3 混凝土塑性
        4.2.4 模型与边界条件
        4.2.5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4.2.6 加载过程与求解控制
    4.3 有限元主要计算结果
        4.3.1 竖向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柱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
        4.3.2 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空心板柱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
        4.3.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4.4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空心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的影响
        4.4.1 空心率的影响
        4.4.2 不平衡弯矩值的影响
        4.4.3 配筋率的影响
        4.4.4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4.5 设置暗梁的影响
        4.4.6 暗梁梁宽的影响
        4.4.7 暗梁配筋率的影响
        4.4.8 暗梁配箍率的影响
        4.4.9 空心的影响
    4.5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
        4.5.1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理论
        4.5.2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公式推演
        4.5.3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4.6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
        4.6.1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计算理论
        4.6.2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公式推演
        4.6.3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4.6.4 不平衡弯矩作用与冲切承载力的相关性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心板柱结构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
    5.1 引言
    5.2 试件设计与试件制作
        5.2.1 试件设计
        5.2.2 试件制作
        5.2.3 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能
    5.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5.3.1 试验装置
        5.3.2 试验方案
    5.4 测点布置
    5.5 主要试验现象
        5.5.1 破坏过程
        5.5.2 破坏形态
    5.6 试验结果分析
        5.6.1 荷载-位移曲线
        5.6.2 滞回曲线
        5.6.3 骨架曲线
        5.6.4 荷载-钢筋应变曲线
        5.6.5 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5.6.6 承载能力确定
        5.6.7 强度退化
        5.6.8 刚度退化
        5.6.9 延性性能
        5.6.10 耗能能力
        5.6.11 水平位移分析
    5.7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模型试验的ABAQUS模拟
        5.7.1 模型概况
        5.7.2 加载控制及收敛调整
        5.7.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7.4 不同设计参数的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计算分析
    6.1 引言
        6.1.1 等代梁宽度取值的相关研究
        6.1.2 等代梁系数计算
    6.2 等代梁系数有限元模拟
        6.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6.2.2 等代梁系数有限元计算
    6.3 等代梁宽度系数取值和规范比较
    6.4 等代梁宽度系数的有限元验证
    6.5 等代梁宽度系数的PUSH-OVER验证
        6.5.1 水平加载模式和push-over工况
        6.5.2 美国UBC规范反应谱与中国规范反应谱参数转化
        6.5.3 塑性铰发展
        6.5.4 抗震性能评估
        6.5.5 结果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
    7.1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方法
        7.1.1 “等同现浇”概念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7.1.2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方法
    7.2 空心板柱节点实心区范围研究
        7.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柱节点与实心板柱节点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
        7.2.2 竖向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柱节点实心区范围研究
    7.3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抗弯刚度研究
        7.3.1 单向布管空心板双向抗弯刚度计算
        7.3.2 节点区格板截面惯性矩计算
    7.4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中框架设置位置研究
        7.4.1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中竖向框架设置位置研究
        7.4.2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中水平框架设置位置研究
    7.5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一般规定
        7.5.1 材料
        7.5.2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及高宽比限值
        7.5.3 结构布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1.1 空心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冲切性能研究
        8.1.2 空心板柱节点在不平衡弯矩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抗冲切性能研究
        8.1.3 空心板柱结构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研究
        8.1.4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研究
        8.1.5 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
    8.2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预制装配结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1.3 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1 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连接方式
        1.3.2 全装配式节点研究现状
        1.3.3 装配整体式节点研究现状
    1.4 PPAS体系构成与施工技术
        1.4.1 PPAS体系构成
        1.4.2 PPAS体系施工技术
        1.4.3 PPAS体系特点与应用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PPAS体系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
    2.1 试验目的
    2.2 节点设计
        2.2.1 节点设计原则与分组
        2.2.2 试件尺寸及配筋
        2.2.3 材料力学性能
    2.3 试件制作
    2.4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2.5 量测内容及仪表布置
    2.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PPAS体系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3.1 试验现象
        3.1.1 现浇对比试件RC
        3.1.2 PC1 组不同预应力释放状态试件
        3.1.3 PC2 组钢绞线不同锚固方式试件
        3.1.4 PC3 组有叠合板状态分组试件
        3.1.5 试验现象小结
    3.2 试验结果
        3.2.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钢筋应变
    3.3 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3.3.1 刚度退化
        3.3.2 延性性能
        3.3.3 强度特征值
        3.3.4 耗能能力
        3.3.5 能量耗散系数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4.1 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模型分类
    4.2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4.2.1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
        4.2.2 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参数
        4.2.3 骨架曲线拟合效果
        4.2.4 滞回规则
        4.2.5 恢复力模型行走路线
        4.2.6 恢复力模型行走路线数学描述
        4.2.7 本节小结
    4.3 PPAS体系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3.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3.2 PPAS体系节点有限元建模
        4.3.3 有限元结果分析
        4.3.4 参数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5.1 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件设计
        5.1.3 试件制作
        5.1.4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5.1.5 量测内容及仪表布置
    5.2 试验现象
        5.2.1 PCF1 试件试验现象
        5.2.2 PCF2 试件试验现象
    5.3 试验结果
        5.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5.3.2 骨架曲线
        5.3.3 钢筋应变
    5.4 抗震性能分析
        5.4.1 刚度退化
        5.4.2 延性性能
        5.4.3 耗能能力
        5.4.4 能量耗散系数
    5.5 PPAS体系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5.1 PPAS体系框架有限元建模
        5.5.2 有限元分析结果
        5.5.3 PPAS体系框架参数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理论计算分析
    6.1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预应力损失计算
    6.2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
        6.2.1 基本假定
        6.2.2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弯矩-曲率关系
    6.3 新型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开裂弯矩计算
    6.4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
        6.4.1 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正弯矩极限承载力
        6.4.2 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负弯矩极限承载力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10)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沉降的分类和特点
        1.1.2 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分析
        1.1.3 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危害及处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
    2.1 有限元法及SPA2000软件简介
    2.2 有限元法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
    2.3 框架模型的建立
        2.3.1 基本假设
        2.3.2 分析模型概述
        2.3.3 沉降方式的选取
        2.3.4 本工程计算的荷载取值
        2.3.5 初始弹簧刚度系数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不均匀沉降作用方式对上部框架结构的影响
    3.1 两端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影响分析
        3.1.1 两端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变形分析
        3.1.2 两端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内力分析
    3.2 中间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影响分析
        3.2.1 中间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变形分析
        3.2.2 中间局部不均匀沉降下的内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主要检测结构
    4.3 房屋不均匀沉降数值分析
    4.4 房屋分析模型
    4.5 房屋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第五章 设计对策及处理方法
    5.1 概述
    5.2 地质勘察方面的措施
    5.3 建筑设计方面的措施
        5.3.1 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
        5.3.2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及长宽比
        5.3.3 合理布置纵横墙
        5.3.4 在合适部位设置沉降缝
        5.3.5 控制与调整建筑物各部分标高
        5.3.6 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5.4 结构设计方面的措施
        5.4.1 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5.4.2 增强基础刚度
        5.4.3 设置圈梁
        5.4.4 增加配筋法
        5.4.5 减少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
    5.5 施工方面的措施
        5.5.1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
        5.5.2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四、某综合楼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隔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 王啸楠.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 王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3]某综合楼结构设计浅析[J]. 余正路. 建材与装饰, 2020(07)
  • [4]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D]. 杨舒雯.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5]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D]. 李勇. 东南大学, 2019
  • [6]压拱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王超颖. 济南大学, 2019(01)
  • [7]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D]. 王涛. 长安大学, 2019(01)
  • [8]空心板柱组合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朱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9]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 武江传. 东南大学, 2018(01)
  • [10]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D]. 彭响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某复杂建筑纵向框架梁开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