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西部大开发,要从三个方面求实效

推进西部大开发,要从三个方面求实效

一、推动西部大开发 应在三个方面求实效(论文文献综述)

贾兆帅[1](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对青年成长发展和青年工作等所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概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重视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以及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学说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目标导向,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值得信赖,大有可为,青年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共青团履职尽责、高校带头示范、社会和家庭协同努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和五大基本方法。本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文献出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分析、系统归纳,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实际、青年工作实际,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规律性,力求将关键问题讲清楚。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框架内容,较为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较为系统回答了这一重要思想从哪里来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在的理论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以及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仍具有广阔学术研究空间。

郭连云[2](2017)在《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文中提出青海藏区是青海省的一个特殊区域,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目前,青海藏区主要世代居住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青海藏区的宗教环境处于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并存的宗教基本格局之中。基于在这样的研究场域中,本文从民族宗教的视野下梳理分析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然后破解这些因素障碍及其难题,从而提出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有效建议与路径。青海藏区与西藏在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地理并镶嵌着历史的联系。青海藏区社会的稳定在青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将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透彻并解决好,那么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将必定带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社会的良性发展趋势。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历史记载中,青海藏区总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段篇章。中国藏区以西藏为中心,青海藏区可以说就是通往这个藏地中心的重要过渡地带。为了客观真实、系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由此,将本文呈现的逻辑理路规整如下:本文包括绪论共计9章。绪论部分,首先将社会稳定的基本概念做了阐释,并将国内外关于中国藏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研究特点。然后,提出了本文在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上的创新点及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最终,锁定了本文研究范围及主要内容;构建了框架结构,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第1章,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演变。青藏高原民族宗教文明的生成演变以及历代王朝国家控制与国家治理层面上论述了民族、宗教对青海藏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第2章,首先阐述了当前青海藏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的思想中探求社会稳定的理论,由此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青海藏区的基本经验。第3章,这一章主要梳理了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多方面因素,并且对这些多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第(4-6)章,从民族宗教、分裂主义、经济发展这三个主要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上,每个因素各安排一章,对各个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第4章,本章梳理并分析,一是青海藏区面临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它们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二是民族宗教文化以及涵化因素对本区域的影响。三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就青海藏区多元文化与本区域民族、宗教之间的互动影响为观测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本区域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状况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效果。第5章,首先陈述分裂主义的定义并明确提出分裂主义的本质,了解其活动手段及其危害性。阐述了青海藏区分裂主义对其社会稳定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并不是民族宗教问题。第6章,论述了有限的自然客观因素与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客观因素。分别以青海藏区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与藏区的重要区域三江源生态移民区为个案探索分析了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表现出来的贫困落后的凸出特征进行了分析。(7—8)章,分别从民族宗教维度与经济视角下各安排一章,提出了促进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对策及其建议。第7章,首先高度概括总结了民族宗教领域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多方面问题,然后就其问题一是提出了当前藏区维护稳定的工作应当由应急状态向常态机制转变的建议,二是提出了民族宗教的法制保障机制促进藏区稳定的建议,三是民族教育战略促进藏区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议。第8章,从经济视角下,阐明了青海藏区农牧民主体在工业化优先战略中受到惠及,并提出农牧民就业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青海藏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度缺陷问题,就上述问题详细地提出了青海藏区农牧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建议及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议。本文从民族宗教视野下,融入了“社会稳定、和谐思想”的理念,理论研究与个案支持相结合,以青海藏区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互动为切入点,围绕政权建设过程中民族宗教以及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发展关系这一重点,结合青海藏区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现状,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的双重层面去阐释对所谓的“适应文化”的改变进行必要的反思性梳理,即信仰和价值理念在青海藏区民族宗教系统的生成演化中与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本文遵循从历史到现实,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由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这一逻辑思路展开论述。一是争取在青海藏区的民族宗教与本区域社会稳定的关系类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二是争取在青海藏区的空间研究场域中,宗教在此区域中的传播规律研究中有所创新。目前,青海藏区世居的主要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如何解构其特征,对于构建青海藏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忠强[3](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付蓓[4](2013)在《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单位,也是自治权最大的行政单位,其管辖区域面积广阔。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少数民族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族问题,对此特别加以重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如果对少数民族民生问题采取听之任之的漠视态度,就有可能使一些原本简单的经济社会问题演变发展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对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民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有些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各民族自治区内部之间民生发展也不平衡。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状况,对于科学确定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民族自治区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整体研究,是我国民生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尝试。笔者首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民生现状和发展速度进行了测量和科学评定,获得各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的各类信息和细节特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不仅对民族自治区自身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指标排序,还对民族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沿海发达5省(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纵向对比分析中,客观地体现了取得的成就;从横向对比分析中,直观地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方法科学、数据真实、结论客观,力求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和对策相结合。全文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通过界定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概念,指出研究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中把握当前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的不足,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分述当前中国民生理论的三大来源: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第3章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设计。首先从宏观上介绍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基本概况,在回顾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要求,同时结合民族自治区实情,构建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此章是后面一章分析对比的基本点。第4章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首先按照民生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直观描述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区间位置;再用纵向比较方法,回顾各项民生指标发展的轨迹、民生质量提升的速度,总结并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用横向比较方法,分析民族自治区与沿海发达5省(市)的差异,客观评价民族自治区民生的突出成绩和相对差距,力求对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有真实、全面的把握。第5章分析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主要从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和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6个方面进行分析。第6章总结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第7章提出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针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十二五”期间国家要转变发展模式,以民生为先,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把握当前我国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状况和进步程度,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不同民族区域的差异化国家援助政策提供依据。

唐敦双[5](2013)在《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了前进。随着2012年11月份党的十八大召开,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过程中总体部署更加清晰、更加明确,形成了团结一致、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的良好新局面,并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向深入和经常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始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使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富于创造性,这不仅是整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民族风俗等客观条件和社会条件,致使其党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相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懈探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通过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特殊性以及意义等基本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梳理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经验总结。拟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查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对策。本文由导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对策、结语等六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意义、研究路径,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界定文章的基本概念,概括文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问题。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问题;二是从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地域环境、宗教因素等方面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特殊性;三是阐述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梳理和总结了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四个不同时期,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目标)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党的组织建设、具体保障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凸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挑战;(2)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3)党的自身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考验。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对策。(1)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2)阐述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理论基础、根本任务、思维路径在内的三个基本原则。二是关于党的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性与统一性、民族风俗习惯与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宗教信仰自由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灵活性与原则性在内的五大关系;(3)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大措施,涉及前提条件、有力保障、根本保证、关键所在、核心任务。第六部分为结语。对课题的研究做结论性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予以展望。

石心[6](2013)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经验和行为的反思的认识,它来源于教师实践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本文以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为例,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理论探讨。内地新疆班是国家为支援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而实施“智力援疆”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它既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融合的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状调查和理论思考,提炼出内高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某些规律、特点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内高班办学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内高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本文以“文化自觉”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调查研究方法为主、文献法为辅,重点对潞河中学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这一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过程和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和发展情况,对潞河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及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做了介绍。第三章: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从观察、描述课堂案例的视角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进行解读。第四章: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访谈话语进行叙述并分析其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第五章:对影响内高预科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第六章:从“提高内高班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层面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提出八项政策建议。结语:对本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表明,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教师自我知识五类,这些知识除了具备普通学校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差异→进行反思→实现互动→生成知识”四个阶段。从理想状态上说,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意识的发展上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这需要从“提高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方面提出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解群[7](2012)在《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西部大开发中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目标,是推动东西部共享教育经验、知识、信息和物质资源,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共同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10余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大幅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中国高校对口支援任重而道远。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发布并启东,由政府主导指定“结对”对象,没有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支援高校需要积极筹集资金,实施对受援高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高校对口支援体现出明显的政策主导的特征,政策质量的好坏和政策体系的良性运行,对高校对口支援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分析是一种专门的政策研究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它以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为核心,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在我国许多重要决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决策的质量、规范政策的执行和增进政策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过程中,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政策质量,也有助于整个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阶段模型是分析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采用的主导模型,论文采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渐进主义分析理论模型来分析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过程;通过对政策制定者的访谈以及政策文本研究,探析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形与理性决策流程的“吻合”程度,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过程、内涵和本质。政策只有经过执行才能体现政策效果。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施10余年,多方面特色发展,总体成效良好,但局部遭遇“执行难”困境,政策执行偏差行为也有发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有利于偏差的纠正。政策监控与政策评估是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需要监控是因为该政策本身的特性和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通过监控,可以适时调节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至今没有开展系统的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展望未来,应注重制订科学的评估标准,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评估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美国、欧洲的俄罗斯和法国、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加强本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区域互动、人才开发是各国的共性特征,并在经费保障、立法支撑、国家行动和市场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了解和借鉴国际经验,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高校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政策分析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在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调研,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决策科学化是目的,决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手段,三者应成为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推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是力求共赢,提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思想上和政策执行组织、执行制度、执行能力、执行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努力实现共赢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三是借助社会,建立健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体系。针对现状,尽快加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工作,在评估意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过程等方面全面建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四是国外借鉴,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要着重在加强立法、统筹规划、适应市场等方面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以保证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

龚霄侠[8](2011)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三大民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自治行政,即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自治行政权,对民族地区和民族内部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本论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政治系统分析、国家结构形式、制度主义、结构——功能分析等方面的理论,运用历史分析、田野调查、质性研究等方法,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设立依据和过程、自治行政权及其变迁、自治行政权的运行和政府绩效、自治行政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增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过程的理解。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分六章。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及可能的创新。第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回溯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第二章,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设立。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底,是我国全面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时期。本章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文件等第一手资料,研究了临夏回族自治州设立的依据。第三章,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变迁。基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大事记等文献,研究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四个时期,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运行。本章分析了临夏州政府的基本职能、特殊职能和行政领导体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系统研究了临夏州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过程,探讨了上级国家机关的保障机制及其实现程度。第五章,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绩效评估。运用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对临夏州的政府绩效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评估,并作出了总体性评价。第六章,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的发展。基于行政发展理论分析了临夏州自治行政发展的深刻意义,阐释了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择。结合临夏州的行政环境和行政文化,探讨了临夏州自治行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结论。总结了本论文的基本结论,从理论上解释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行政的“三位一体”特征。结合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力所能及的展望。

蔡丹[9](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恩和特布沁[10](2010)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围绕着人才竞争展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行行成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浩繁的人才资源开发及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西部地区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或以某一具体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并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和培养的研究尽一己之薄力。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归纳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实。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归纳总结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人才观以及对我国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及其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总结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含义及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归纳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经验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当然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人才开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此外,“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创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有制度保障和机制制约;其次,要优化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再次,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结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本文只是对该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起始,接下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动西部大开发 应在三个方面求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动西部大开发 应在三个方面求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助力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的创新
        1.1.2 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持续深入
        1.1.3 助力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研究的拓展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境)外研究现状概述
        1.2.3 对现有研究进展的评析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行性分析
        1.4.1 基础文献资料较为丰富
        1.4.2 已有研究文献初具规模
        1.4.3 高校是青年的重要聚集地
        1.4.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积累
    1.5 研究创新性
第2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
    2.1 时代背景:国内国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2.1.1 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2.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2 逻辑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2.1 “中国梦”思想与新的历史方位
        2.2.2 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与方向
    2.3 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学说
        2.3.2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工作思想
        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2.4 实践基础
        2.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青年工作实践
        2.4.2 习近平基层工作实践
        2.4.3 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实践
    2.5 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定位与成才路径的思想
    3.1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
        3.1.1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3.1.3 引风气之先的社会中坚力量
        3.1.4 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3.1.5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根基
    3.2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3.2.1 近代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使命担当
        3.2.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3.2.3 新时代青年的世界责任
    3.3 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特征
        3.3.1 新时代青年群体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
        3.3.2 “可爱、可信、可为”的内在逻辑
    3.4 新时代青年的成才路径
        3.4.1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3.4.2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3.4.3 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3.4.4 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
    3.5 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工作体系的战略设计
    4.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
        4.1.1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设计
        4.1.2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1.3 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4.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4.2.1 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4.2.2 共青团是为党做青年群众工作的组织
        4.2.3 高校是培育青年的重要园地和重要思想阵地
        4.2.4 全社会担负青年成长的共同责任
        4.2.5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4.3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原则方法
        4.3.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4.3.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4.4 小结
第5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与时代价值
    5.1 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
        5.1.1 从青年到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
        5.1.2 从目标导向到实践导向的内在逻辑
        5.1.3 从青年发展自觉到青年工作推动的内在逻辑
        5.1.4 从家国情怀到人类情怀的内在逻辑
    5.2 理论特征
        5.2.1 政治性:突出青年工作的政治导向
        5.2.2 时代性:把握青年工作的时代特点
        5.2.3 民族性:增强青年工作的中国特色
        5.2.4 世界性:彰显青年工作的全球视野
        5.2.5 开放性:体现青年工作的动态多元
    5.3 时代价值
        5.3.1 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建功立业的灯塔
        5.3.2 新时代开展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5.3.3 新时代落实“党管青年”“党管人才”原则的行动指南
        5.3.4 指引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武器
        5.3.5 对国际青年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4 小结
结语: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研究现状述评
        一、基本概念阐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框架结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框架结构分析与主要内容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青海藏区国家控制民族宗教稳定社会的历史演变与独特路径分析
    第一节 民族宗教解释上明辨的几个问题与国家政权稳固的内层逻辑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政权稳定
        二、民族宗教问题上需阐释明辨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青海藏区藏民族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及分布区域
        一、历史上苯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历程与对藏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11世纪中期后藏传佛教教派的生成发展与社会稳定
    第三节 青海藏区国家控制民族宗教稳定社会的历史演变历程
        一、青藏高原民族的生成演变历程
        二、明朝对青海藏区进行国家控制的历史轨迹和成功之处
        三、清朝年间对青海藏区诸部族的看法和管理方略
        四、民国时期关于青海藏区民族宗教问题的相关事宜及建议、决策
    第四节 历代中央政府推行宗教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独特路径分析
        一、先秦时期中央政府奉行的宗教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意蕴
        二、秦汉时期的宗教政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政策以媒介和黏合剂的作用维护稳定秩序
        四、隋唐时期以宗教宽容政策促进社会稳定
        五、宋辽夏金时期的宗教政策
        六、元朝的宗教政策和对藏区的治理
        七、明朝实施对宗教信仰适应和利用的宗教政策
        八、清朝刚柔相济和残酷镇压相结合的宗教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九、“中华民国”以宗教平等的政策维护藏区社会安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历史回顾及当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历史回顾
        一、民主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1949年—1955年)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青海藏区稳定(1955年—1958年)
        三、调整时期的青海藏区社会(1959年—1966年)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藏区的社会稳定(1966年—1976年)
        五、改革开放初期的藏区社会稳定(1976年—1999年)
        六、西部大开发后的藏区社会稳定(2000年—至今)
    第二节 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基本态势
        一、社会稳定的内层逻辑关系和显现的基本态势分析
        二、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青海藏区社会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以玛沁县的民族教育为个案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探求社会稳定的思想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一般社会稳定思想分析
        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演变中探索社会稳定
    第四节 社会稳定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一、稳定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稳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第五节 党治理青海藏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从青海藏区的实际出发,指导青海藏区的社会变革必须要与青海藏区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相适应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方针
        三、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四、要始终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放在藏区工作的头等地位
        五、在制度上必须完善藏区国家政治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青海藏区影响稳定的多重因素与相互关系及社会稳定面临的多重挑战
    第一节 青海藏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多重因素
        一、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是诱发青海藏区不稳定的凸出因素
        二、分裂主义势力的干扰及经济发展落后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执政能力弱化与民众政治效能感低是社会不稳定的直接诱因
        四、社会结构变化对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五、青海藏区社会流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六、青海藏区机会不均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七、青海藏区社会不和谐因素影响政权稳定
    第二节 青海藏区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因素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问题引发为社会冲突问题
        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因素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目前青海藏区民族宗教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阶层利益分化与民族关系存在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二、民族的文明进步面临严重挑战
        三、民族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
第四章 民族宗教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分析
    第一节 青海藏区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稳定的因素
        一、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实施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市场经济中的部分恶性竞争是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挑战
    第二节 青海藏区宗教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稳定的因素
        一、青海藏区宗教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伪宗教影响着青海藏区的社会稳定
        三、宗教信仰多元因素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
    第三节 宗教问题对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青海藏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二、宗教对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青海藏区民族宗教文化涵化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一、民族宗教文化涵化是影响青海藏区稳定问题的关键
        二、宗教教义相关性规范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青海藏区民族宗教文化环境氛围与社会稳定
    第五节 青海藏区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影响社会稳定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显示
        三、总结分析
第五章 分裂主义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透视
    第一节 分裂主义的由来
        一、分裂主义的内涵及其手段
        二、分裂主义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历代中央政府防范藏区分裂主义问题中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以“优崇黄教,分而治之”的宗教执政决策防反分裂而推进蒙藏地区社会稳定
        二、以采取“优崇黄教”与惩治不法僧人相结合的民族宗教执政战略决策打击分裂势力
        三、清朝中央政府以成功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社会稳定的历史定制与延续
    第三节 当前青海藏区分裂主义的活动及其影响
        一、青海藏区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
        二、“藏独”等分裂主义势力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节 青海藏区“分裂主义活动”的解读
        一、十四世达赖集团提出所谓的“大藏区”“中间道路”实质是分裂中国
        二、达赖集团的“和平”、“非暴力”假象并且煽动民族仇恨
    第五节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不是民族、宗教问题
        一、民族分裂主义的方式与产生的缘由
        二、民族宗教问题与民族分裂主义的异同理解
第六章 民族宗教渗入下的经济因素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效应分析
        一、经济发展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二、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经济发展对增强社会系统应对外来冲击和挑战的能力水平
        四、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第二节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有限的客观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青海藏区的发展
        二、青海藏区的民族特点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与反贫困的能力——以藏民族为例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
        一、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现状
        二、青海藏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发展实证研究兼论社会稳定发展的主渠道功能
第七章 青海藏区农牧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与促进社会稳定的建议
    第一节 青海藏区农牧民在工业化优先战略中受到惠及
        一、工业化与青海藏区农牧民乡村就业增加
        二、城市化与青海藏区农牧民乡村就业增加
    第二节 青海藏区“农牧民工”就业问题
        一、青海藏区农牧民就业的优势行业
        二、青海藏区“农牧民工”就业模式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青海藏区农牧民群体“离土不离乡”问题
        一、青海藏区农牧民“离土必离乡”
        二、乡村工业化的条件
        三、异地就业问题
        四、引导农牧民建立社会流动与建构理性的社会成长机制
    第四节 青海藏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目前青海藏区生态补偿中的突出问题
        二、青海藏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问题分析
    第五节 农牧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与促进社会稳定的建议
        一、青海藏区农牧民群体反贫困的出路
        二、政府主导下发动一切力量加大农牧民反贫困力度
        三、青海藏区农牧民反贫困的对策分析
        四、青海藏区农牧民群体反贫困的建议
第八章 处理好青海藏区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建议
    第一节 处理民族宗教等问题与藏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
        二、藏区普通的矛盾纠纷
        三、“藏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
    第二节 民族宗教等工作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建设转变的建议
        一、青海藏区维稳工作应当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的几种情况
        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应当注意的几个节点
        三、搭建好常态化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和载体
        四、构建化解社会危机与建立社会稳定的冲突管理机制
    第三节 民族宗教的法律保障机制与社会稳定的建议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与保障权益逐步落实
        二、加大民族宗教活动法制化管理与发挥乡规民约作用
        三、逐步建立青海藏区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
    第四节 民族教育战略促进社会长远稳定的建议
        一、青海藏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二、发展民族教育促进社会稳定的建议
        三、青海藏区民族教育政策还需完善的方面
    第五节 宗教治理促进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方略
        一、在制度上保障宗教的健康发展
        二、宗教治理倡导社会文化建设的模式
        三、宗教治理首先倡导“宗教组织的治理”
        四、确立宗教组织的社会性质和法人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4)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民生问题研究动态
        1.1.1 国外研究动态
        1.1.2 国内研究动态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民生
        1.2.2 民生问题
        1.2.3 民生发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典型性
        1.4.2 建立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
        1.4.3 注重对比研究
第2章 民生问题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
        2.1.1 古典经济学中的民生理念
        2.1.2 空想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2.1.3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
        2.1.4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论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2.2.1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
        2.2.2 中国近代民生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2.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3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与评价体系设计
    3.1 民族自治区概况
        3.1.1 民族自治区区位环境特征
        3.1.2 民族自治区自然资源概况
        3.1.3 民族自治区人口及民族分布特征
    3.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回顾
        3.2.1 民生初步稳定时期(1949-1965年)
        3.2.2 民生缓慢增长时期(1966-1978年)
        3.2.3 民生迅速发展时期(1979-2001年)
        3.2.4 民生高效发展时期(2002-至今)
    3.3 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3.3.1 民生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3.3.2 民生评价指标结构
        3.3.3 数据与指数合成
第4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评估
    4.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综合评估
        4.1.1 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4.1.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
        4.1.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比分析
    4.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纵向对比分析
        4.2.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位置的变化
        4.2.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的变化
    4.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横向对比分析
        4.3.1 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4.3.2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比分析
        4.3.3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的比较
        4.3.4 卫生技术人员的比较
        4.3.5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5.1.1 思想观念和政策落实不到位
        5.1.2 教育经费严重匮乏
        5.1.3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克服
        5.1.4 办学资源不足限制学校发展
        5.1.5 师资待遇与教师队伍结构急需提高
        5.1.6 文化事业及大众传播渠道发展滞后
    5.2 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
        5.2.1 城镇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5.2.2 农村隐性失业面广
        5.2.3 失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不断显露
    5.3 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5.3.1 城镇居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扩大
        5.3.2 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沿海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
        5.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5.3.4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3.5 低收入群体有扩大的趋势
        5.3.6 居民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收入的意识薄弱
    5.4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4.1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4.2 卫生发展中的高素质人才瓶颈
        5.4.3 医疗保障水平尚需提高
        5.4.4 民族医药急需继续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5.5 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
        5.5.1 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
        5.5.2 城镇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
        5.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阻力大
        5.5.4 不同人群养老金差距大
        5.5.5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6 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5.6.1 城镇居民购房能力较弱
        5.6.2 农村住房设施配套尚未根本解决
        5.6.3 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重重
第6章 民族自治区社会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6.1 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6.1.1 大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6.1.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3 不断健全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
    6.2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6.2.1 建立民族自治区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6.2.2 妥善化解民族间的经济利益矛盾
        6.2.3 正确看待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
        6.2.4 兼顾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6.3 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6.3.1 不断拓宽文化民生发展内涵
        6.3.2 积极应对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6.3.3 更新落后生活观念,加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6.4 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6.4.1 民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党
        6.4.2 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4.3 人民群众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力量
第7章 当前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7.1.1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7.1.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7.1.3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7.1.4 加强选才育才和用才一体化建设
    7.2 把就业收入作为民生头号大事来抓
        7.2.1 注重经济增长的居民收入效应
        7.2.2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2.3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7.3 健全各级卫生保障体系
        7.3.1 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责任
        7.3.2 在制度架构上实现城乡医疗统筹
        7.3.3 扶持乡村卫生机构发展
        7.3.4 大力发展民族医药
    7.4 提高老年社会保障功能水平
        7.4.1 发挥自我和家庭养老保障能力
        7.4.2 促进社会养老保障资源的整合
        7.4.3 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留出空间
        7.4.4 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
        7.4.5 加大养老基础设施投入
    7.5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7.5.1 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及长远规划
        7.5.2 多渠道提供保障性住房
        7.5.3 确保资金和土地到位
        7.5.4 严格住房民生监督考核机制
        7.5.5 实施住房保障阳光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 文献述评与研究途径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案
        4、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5、论文的特色
        6、研究创新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 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1、少数民族地区的界定
        2、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3、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二) 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特殊性
        1、特殊的地域环境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2、特殊的民族背景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3、特殊的经济环境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4、特殊的文化环境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5、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 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
        1、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2、推动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向前发展
        3、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
    (一) 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 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
        1、坚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坚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
        4、坚持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目标
四、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具体保障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挑战
        2、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
        3、党的自身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考验
五、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对策
    (一) 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条件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保证
        5、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保障
    (二) 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原则
        1、切实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主要特点,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2、切实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特殊规律,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三) 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措施
        1、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前提条件
        2、各省省委的具体指导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力保障
        3、地方党委的统筹规划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证
        4、各行业和单位的狠抓落实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5、引领党员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任务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文献类
    (二) 学术论文类
    (三) 学术专着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研究现状
        1.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3 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发展概况
    2.1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与发展
        2.1.1 国家创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目的
        2.1.2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
        2.1.3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发展
    2.2 潞河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实践
        2.2.1 潞河中学梗概
        2.2.2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开办
        2.2.3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特点
        2.2.4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成效
    2.3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基本情况
        2.3.1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培养目标
        2.3.2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课程设置
        2.3.3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教学规范及要求
第三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观察
    3.1 走进内高预科班语文课堂
        3.1.1 内高预科班的语文课程目标
        3.1.2 内高预科班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3.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内高预科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3.2.1 关于学科内容知识
        3.2.2 关于学科教学法知识
        3.2.3 关于一般教学法知识
        3.2.4 关于学生的知识
        3.2.5 关于自我的知识
    3.3 多元文化整合: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解读
        3.3.1 普适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一般要求
        3.3.2 文化敏感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特殊要求
第四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访谈调查
    4.1 研究程序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访谈个案
        4.2.1 感知差异
        4.2.2 进行反思
        4.2.3 实现互动
        4.2.4 生成知识
    4.3 从自发到自觉: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分析
        4.3.1 文化自发: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初步生成
        4.3.2 文化自觉: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5.1 教师实践性知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概述
    5.2 影响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部因素
        5.2.1 国家的教育政策
        5.2.2 学校的办学理念
        5.2.3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5.2.4 学科教学的目标
    5.3 影响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部因素
        5.3.1 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5.3.2 教师的文化认同
        5.3.3 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
        5.3.4 教师的教育信念
第六章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
    6.1 提高内高班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
        6.1.1 改革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
        6.1.2 开展预科班语文教师的校本教研
        6.1.3 构建预科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6.1.4 加强与外来研究人员的合作
    6.2 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6.2.1 强化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能力
        6.2.2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6.2.3 有效管理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
        6.2.4 加强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
结语
    一、主要贡献
    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田野日志节选
    附录三:国家关于内地新疆高中班的部分政策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7)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概析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理性决策流程探析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渐进主义分析
    第五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状况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偏差的因素及纠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与评估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与评估概述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的状况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状况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支援西部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第二节 欧洲部分国家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第三节 亚洲部分国家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第四节 国际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与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三化”建设
    第二节 提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节 建立健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体系
    第四节 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三 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对口支援学校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选择依据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二) 设立自治机关
        (三) 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设立
    一、临夏回族聚居区的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对回族的系统研究
    三、临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一) 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并在探索中执行民族政策
        (二) 成立民族自治县
        (三) 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四) 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努力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
        (五) 社会主义改造和各项经济建设,为成立回族自治州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意义
    五、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过程
    六、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政区调整及形成
第三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变迁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行政权的含义和特征
        (一)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行政权的含义
        (二)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行政权的特征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演变
        (一)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自治行政
第四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的运行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的职能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的基本职能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的特殊职能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领导机构的建立及其变更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行政领导体制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决策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政策问题的来源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决策系统
        (三)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决策过程
    四、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执行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执行的体制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执行模式
        (三) 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执行中的制度支持
    五、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监督
        (一) 临夏州回族自治州行政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
        (三)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秘书处的工作监督
    六、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权行使的保障机制
        (一) 财政支持
        (二) 税收优惠
        (三) 扶贫开发
        (四) 民族教育
        (五) 民贸优惠
        (六) 专项补助
        (七) 计划生育
        (八) 其他优惠政策
第五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的绩效评估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一)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兴起
        (二) 关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与模型的研究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绩效评估:纵向比较的视角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绩效评估:横向比较的视角
        (一) 人口发展
        (二) 经济发展
        (三) 社会发展
        (四) 发展潜力
    四、1995-2004年临夏自治州发展排序的稳定性分析
    五、总体评价
        (一) 与甘肃全省及全国的比较
        (二) 与全国30个自治州相比较
第六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的发展
    一、行政发展的内涵与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意义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择
        (一) 指导思想
        (二) 目标选择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环境及动力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行政环境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动力
    四、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 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转变滞后
        (二) 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乏力
        (三) 民生问题严重
        (四) 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五、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
        (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发展的政策取向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余论
        (一) 作为公共政策的自治行政
        (二) 作为政治制度的自治行政
        (三) 作为法律的自治行政
    三、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观
        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才观
        一、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二、邓小平的人才理论
        三、江泽民的人才观点
    第三节 科学人才观与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开发
        一、民族地区与科学人才观
        二、健全制度有序开发
    第四节 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理论
        一、现代西方主要人力资本理论
        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开发实践
        三、新时期我国人才开发战略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
        一、革命战争时期:吸纳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参加革命
        二、建国初期:注重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
        一、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状况
        二、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政策措施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特点
        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选择
        一、改变狭隘的人才观
        二、转变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观念
        三、树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意识
        四、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
        五、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强区战略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一、经济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二、知识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少数民族人才创新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
        一、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关键在于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第三节 因地制宜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二、依据规划优化配置少数民族人才资源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
        一、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评价体系
        二、"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的整体人才观
        三、实施整体开发少数民族人才战略
        四、创建学习型少数民族人才社会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对策
    第一节 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体制和机制
        一、坚持党管少数民族人才
        二、以少数民族能力为核心
        三、选少数民族用少数民族
        四、少数民族人才合理流动
        五、少数民族人才激励保障
        六、少数民族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七、创新人才开发观念,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协调发展
    第二节 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环境
        一、优化民族地区舆论环境
        二、优化民族政策环境
        三、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用人环境
        四、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生活环境
        五、优化民族法制环境
        六、优化民族地区人文环境
    第三节 确立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重点目标
        一、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
        二、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
        四、培养和开发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
        五、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
        六、开发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
        八、大力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第四节 落实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措施
        一、少数民族党政人才培养措施
        二、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四、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措施
        六、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措施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资源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开发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推动西部大开发 应在三个方面求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D]. 贾兆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2]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D]. 郭连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4]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D]. 付蓓.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5]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唐敦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6]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D]. 石心.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7]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D]. 解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研究[D]. 龚霄侠. 兰州大学, 2011(09)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10]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 恩和特布沁.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推进西部大开发,要从三个方面求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