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善创[1](2020)在《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通过对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观察,探讨两种编织方法在ACL重建中的优缺点。为ACL损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对我们制定重建ACL临床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2019年02月至2019年06月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自体腘绳肌腱6股编织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自体腘绳肌腱4股编织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每组22例。术前分别予以评估病情,并对患者的lys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进行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样的术后护理、治疗、康复锻炼等。术后3月、9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行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并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术后9月以Tegner评分、pivot shift试验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记录。结果:对照组一例术后4月出国留学,未能完成门诊随访,通过微信随访,填写调查问卷。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在术后8月运动时再次出现扭伤,查体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建议完善MR检查,患者拒绝,予休息、制动、指导康复锻炼,术后9月完成随访。其余所有患者术后3月、9月均获得了随访。术后3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为(74.91±2.58)分,对照组为(67.59±3.66)分(P=0.00);IKDC评分,治疗组为(71.73±2.73)分,对照组为(64.11±3.88)分(P<0.001),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为(90.68±3.86)分,对照组为(89.91±3.57)分(P=0.49);IKDC评分,治疗组为(89.81±3.28)分,对照组为(88.71±3.66)分(P=0.30);Tegner评分,治疗组(4.55±0.86)分,对照组(4.50±0.96分)(P=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作为ACL重建的移植物,对于患者膝关节稳定的重建及术后的功能恢复均有良好的效果。相对于4股组重建ACL而言,6股组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卢明峰,赵立连,邢基斯,何利雷,许挺,王昌兵[2](2021)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二次关节镜探查关节软骨的转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前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对半月板和软骨的机械应力,从而避免包括创伤性关节炎在内的继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并不能完全阻止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重建后中长期的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明显的骨关节炎改变,因此目前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预防继发性软骨损害与继发性骨关节炎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同时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软骨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早期变化,并未被完全阐明。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和二次关节镜探查时关节软骨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在佛山市中医院运动医学科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探查的50例病例,关节镜下探查前交叉韧带重建和二次探查时软骨损伤及愈合情况,同时分析重建时年龄对于关节软骨的影响。试验于2015-06-13经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160315。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移植物吸收等并发症,二次探查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Tegner评分、KT-1000侧侧差值较重建前明显改善(P<0.05);②前交叉韧带初次重建与二次探查关节软骨情况对比,所有患者关节软骨均有恶化趋势,其中除胫骨内侧平台、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外,髌骨下、滑车、股骨内侧髁、胫骨外侧平台关节软骨较初次重建时均有较为明显恶化(P <0.05);③初次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年龄在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患者关节软骨状况接近(P> 0.05),而在关节镜二次探查时,30岁及以上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髌骨下、滑车、股骨外侧髁、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状况较30岁以下患者明显更差(P <0.05);④结果提示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然而即使在重建后早期,创伤后骨关节炎的变化仍在进展,因此在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中,有必要注意骨关节炎的进展和膝关节症状的出现。
宋笑笑,许前,张雨,姚晨,陈东阳,蒋青[3](2019)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继发性半月板以及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增加内外侧半月板撕裂以及关节软骨损伤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前交叉韧带断裂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关节疾病诊疗中心行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受伤时长、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体质量指数(BMI)与继发性内外侧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根据受伤时长,将患者分成≤1个月和> 1个月组;根据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度法,将患者则分成轻度损伤(0级和1级)和重度损伤(2~4级),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成≤20岁和> 20岁组。根据患者BMI将患者分成BMI≤24和BMI>24组。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7例患者,其中男性459例,女性148例。平均年龄29岁(10~52岁),平均BMI为21.3 kg/m2,平均受伤时长1年5个月(1 d~20年)。138例患者存在单纯内侧半月板撕裂,206例患者存在单纯外侧半月板撕裂,19.3%(117/607)的患者存在关节软骨的损伤。多因素分析表明,BMI和性别是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P=0.040,OR:1.21,95%可信区间(CI):0.23~1.12;P=0.005,OR:0.50,95%CI:0.34~0.73]。BMI、受伤时长和性别是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P=0.031,OR:1.32,95%CI:1.02~1.54;P=0.009,OR:1.63,95%CI:1.16~2.28;P=0.029,OR:0.64,95%CI:0.43~0.96)。BMI和受伤时长是软骨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BMI:P <0.001,OR:2.31,95%CI:1.04~2.36;P <0.001,OR:2.62,95%CI:0.68~2.55;受伤时长:P <0.001,OR:2.22,95%CI:1.39~3.55;P=0.007,OR:0.54,95%CI:0.34~0.86)。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随着受伤时长增加,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风险显着增加,所以患者应积极尽早手术。此外由于男性患者内外侧半月板损伤风险较女性患者增加,术前谈话及制定手术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此危险因素,对于BMI> 24者,由于其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较BMI≤24者损伤加重,该类患者受伤后应该尤其重视。
钟锐鑫[4](2019)在《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在MRI上的解剖学特征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交叉韧带位于股骨与胫骨之间,上端起自股骨外侧髁内面后部,止于胫骨髁间隆起前方的骨面,起到防止胫骨向前移动的作用。既往通过对约克夏猪前交叉韧带分析得出,在新生儿组,其ACL相对于胫骨平台的矢状角30°,18个月龄组中约为60°,在整个增长期间改变约为30°。本研究通过对比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磁共振(MRI)上的解剖学特征差异,进而绘制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位置的生长曲线,为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提供新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的根据国际年龄划分标准(见附录)的儿童及青少年组共70人,通过排除标准,共纳入儿童及青少年的膝关节MRI4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12.7±2.9岁。选取成人膝关节MRI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2.0±11.9岁,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和成人的前交叉韧带在矢状面上与胫骨及股骨的夹角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位置、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与胫骨的夹角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股骨止点的位置及轴位上股骨止点的位置。2.测得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在矢状面上前交叉韧带与胫骨及股骨的夹角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位置、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与胫骨的夹角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股骨止点的位置、前交叉韧带轴位上股骨止点的相对位置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位置的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变化规律。结果: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1.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矢状面与股骨角度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2.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矢状面与胫骨角度显着低于成年组(P<0.001);3.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冠状面胫骨角度显着低于成年组(P<0.001);4.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胫骨冠状面比值(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止点距离胫骨内侧的距离与胫骨平台长度的比值即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距离胫骨内侧的相对距离)、前交叉韧带股骨轴位比值(轴位片上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距离股骨外髁的距离与股骨后髁连线的比值即轴位上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距离股骨外髁的相对距离)均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5.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胫骨矢状面比值(矢状面上前交叉韧带止点距离胫骨内侧的距离与胫骨平台长度的比值即矢状面上前交叉韧带距离胫骨内侧的相对距离)、前交叉韧带股骨冠状面比值(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止点距离股骨外髁的距离与胫骨平台长度的比值即冠状面上前交叉韧带距离股骨外侧髁的相对距离)与成年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6.生长曲线显示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在矢状面上与股骨角度、胫骨角度及冠状面上与胫骨的角度相对成人都是减小的;成人组前交叉韧带胫骨冠状面比值相对于儿童与青少年组增大,即在发育过程中,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在冠状面上相对胫骨平台内侧来说向外侧移动;成人组前交叉韧带股骨轴位比值相对于儿童与青少年组增大,即在发育过程中,儿童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在轴位上相对于股骨外侧髁来说向内侧移动。(P<0.05)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在形态及位置上与成人具有差别。儿童的前交叉韧带经历了由低平逐渐转为高直,且胫骨止点相对胫骨平台内侧向外侧移动,股骨止点相对股骨外侧髁向内侧移动。
山丹[5](2019)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前交叉韧带残端内含有丰富的本体感受器、多种促进愈合因子以及其残端本身的机械作用让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在理论假说与基础研究上存在显着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存在明确临床优势尚有争议。目的:通过对经自体半腱/股薄肌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使用不同术式(残端保留与残端清除)的研究,探讨保留残端术式是否存在近期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国际病房(骨科)自2014年01月至2018年06月收治的采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肌腱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30例。根据对前交叉韧带残端处理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留残端组与清除残端组。术前术后行膝关节功能评价(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试验),量表评价(IKDC韧带分级,Lysholm评分),及术后平衡评价(平均轨迹错误率、躯干总标准差)。结果:所收集的30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获得随访。患者术后恢复可,术中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提升明显,组间比较活动度无明显差异;稳定性试验中,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Lachman试验1例1度阳性,余皆为阴性。清除残端组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1例1度阳性,术后6个月2例1度阳性,余皆为阴性。在轴移试验中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仅1例1度阳性,其余为阴性。清除残端组术后3个月时1例患者轴移试验1度阳性,术后6个月时则有2例。但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P值均为0.99(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次随访中,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较术前显着提升,但保留残端组与清除残端组之间差异统计学分析P值为0.14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KDC韧带分级评价中:保留残端组A级和B级患者数量分别为10例和5例,清除残端组A级、B级、C级分别为9例、4例和2例;术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A级和B级患者数量分别为14例和1例,清除残端组A级和B级分别为12例和3例,两组均无C级和D级患者。两个时间点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541、0.291,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平均轨迹错误率和躯干总标准差都明显好转,且保留残端组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评分优于清除残端组,组间统计学重复方差测量p值<0.01,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清除残端两种术式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显着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膝关节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且两种术式术后的近期恢复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但相比清除残端,保留残端术式能在术后近期表现出更好的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
顾晓东,赵瑞鹏,车先达,李鹏翠,卫小春[6](2019)在《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与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和软骨损伤风险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选择及不同手术时机对继发性半月板和软骨损伤风险的影响仍有争议。目的:评价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或延迟行韧带重建对继发性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检索2018年3月前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儿童或者青少年(<19岁)前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不同手术时机以及继发半月板和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文章,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分标准收集数据,运用ReviewManager5.3统计学软件对所提取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8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早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显着降低内侧半月板损伤的风险(OR=0.40,95%CI 0.25-0.67,P=0.000 4);同时,早期韧带重建继发性外侧半月板损伤风险也会降低(OR=0.70,95%CI 0.53-0.93,P=0.01)。在关节软骨损伤方面,和延迟重建相比,早期重建可以降低股骨髁软骨(OR=0.25,95%CI 0.12-0.53,P=0.000 3)、胫骨平台软骨(OR=0.41,95%CI0.25-0.67,P=0.0004)及髌股关节软骨(OR=0.35,95%CI0.16-0.77,P=0.009)损伤的发生率。提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早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降低继发性内外侧半月板、股骨髁软骨、胫骨平台软骨及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
钟名金,敖英芳[7](2018)在《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特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有24例双膝关节ACL先后断裂的患者行关节镜下双膝ACL同期重建,根据受伤时间分为双膝关节ACL断裂先伤侧膝关节(PB-ACL)和后伤侧膝关节(SB-ACL)。按照匹配原则,单侧膝关节ACL断裂(U-ACL)并行关节镜ACL重建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记录关节镜手术中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损伤程度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膝关节ACL断裂后继发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很高。在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PB-ACL、SB-ACL和U-ACL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髌骨软骨、滑车软骨、股骨外髁软骨和外侧平台软骨损伤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PB-ACL和SB-ACL分别与U-ACL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内侧间室(股骨内髁和内侧胫骨平台)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PB-ACL和SB-ACL分别与U-ACL存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双膝ACL断裂膝关节在内侧间室(股骨内髁和内侧胫骨平台)软骨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均高于单膝ACL断裂,在膝关节其他部位软骨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二者未见显着差异。
陈连旭,付立功[8](2016)在《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目前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从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到重建材料、操作技术和重建后康复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了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352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就诊时间和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影响,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发现情况、手术方式和重建材料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发生于男性年轻人,左膝多于右膝;(2)男性患者多发生于篮球、足球和意外伤,女性患者多发生于意外伤、羽毛球和滑雪伤,损伤机制以膝关节内旋外翻伤多见;(3)手术时间以前交叉韧带断裂伤1-3个月多见,常伴有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对稳定,内侧半月板损伤在前交叉韧带断裂超过半年后明显增多。关节软骨损伤以髌骨软骨损伤为主,超过1年,内侧髁软骨损伤显着增加;(4)韧带重建方式以解剖单束重建为主,骨道定位可参考住院医师嵴和束间嵴,重建材料多为自体半腱股薄肌肌腱;(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应早期进行前交叉韧带的解剖重建,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内侧半月板和股骨内侧髁软骨的继发损伤。
钟名金,刘振龙,张继英,李玳,胡晓青,敖英芳[9](2016)在《跑台运动对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软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一种可有效用于研究兔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后运动对软骨影响的实验运动模型,进而研究早期运动对兔ACL断裂后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5月龄,体重2.53kg),随机平均分为:I组,假手术自由活动组(Sham组);II组,前交叉韧带切断(ACL transection)自由活动组(ACLT组);III组,前交叉韧带切断跑台运动组(ACLT with exercise,ACLT+Ex组)。运动组在实验跑台上定期运动,运动始于术后第5天,运动强度为5天/周,10分钟/天,跑台速度为0.3英里/小时(约8米/分钟)。分别于术后第2、3、4周每组处死5只兔子,对兔膝关节股骨髁软骨进行印度墨汁染色大体观评分、组织学和二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会(OARSI)软骨损伤评分系统进行软骨损伤评估。结果:术后2周,Sham组、ACLT组和ACLT+Ex组未见明显软骨损伤;术后3周、4周,Sham组软骨未见明显损伤退变;ACLT组和ACLT+Ex组均出现软骨损伤,在大体观评分和OARSI分级、分期、总分上分别与Sham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ACLT组与ACLT+Ex组在大体观评分和OARSI软骨损伤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跑台运动是可用于研究兔ACL断裂后对关节软骨损伤研究的有效实验运动模型;兔ACL断裂后早期出现关节软骨损伤,但与笼养自由活动相比,实验跑台运动对关节软骨损伤进程无影响,表明ACL断裂后早期进行合理运动与康复不会加重膝关节软骨损害。
范少明[10](2011)在《持续被动运动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减缓软骨退变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以前交叉韧带横断后兔为基础,研究持续被动运动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软骨的影响,以此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减缓关节软骨退变的运动方式,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打好软骨基础。研究方法:3月龄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4只。随机选择一侧后肢将其前交叉韧带横断。手术成功后将其分为4组:笼内自由饲养组、制动组、持续被动运动组、持续被动运动后制动组。术后4周取术侧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HE染色后,观察大体形态、Mankin评分,测量软骨细胞密度,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厚度。结果:术后四周,各组胫骨平台内侧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软骨退变像。持续被动运动组Mankin评分值明显低于笼内自由饲养组(p<0.05)及制动组(p<0.01);持续被动运动组单位面积内软骨细胞数和透明软骨厚度明显高于笼内自由饲养组及制动组(p<0.01);制动组钙化软骨厚度和软骨下骨骨小梁密度明显高于笼内自由饲养组和持续被动运动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持续被动运动组钙化软骨以及软骨下骨骨小梁密度和笼内自由饲养组无明显差异,持续被动运动后制动组软骨下骨骨小梁密度明显低于制动组(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不论用何种方式进行保守干预,软骨退变都不可避免,而制动干预对于软骨的影响是致命的。持续被动运动可以减缓前交叉韧带断裂对透明软骨退变的进程,是一种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良好的保守处理方式,可以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打好软骨基础,减缓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软骨退变过快发生。
二、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 |
1.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 |
1.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
1.3.1 病史 |
1.3.2 症状 |
1.3.3 体征 |
1.3.4 辅助检查 |
1.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 |
1.4.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
1.4.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方案选择 |
1.4.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移植物选择 |
1.5 膝关节ACL损伤疗效评估 |
1.5.1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价表(IKDC) |
1.5.2 Lysholm膝关节评分 |
1.5.3 Tegner活动水平量表 |
1.5.4 KTl000/KT2000 测量仪 |
1.5.5 其它 |
1.6 中医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受试者中止研究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干预措施 |
2.2.4 康复方案 |
2.2.5 资料收集 |
2.2.6 结局评价指标 |
2.2.7 技术路线图 |
2.2.8 安全性评价 |
2.2.9 数据管理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2.11 保密措施 |
2.2.12 伦理标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2.3.2 两组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 |
2.3.3 两组手术前后Tegner评分,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 |
2.4 讨论 |
2.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2.4.2 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分析 |
2.4.3 两组患者术后Tegner评分、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二次关节镜探查关节软骨的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4.1 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
1.4.2术后康复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资料 |
1.5.2 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评估 |
1.5.3 膝关软骨及关节炎情况 |
1.5.4 关节镜下二次探查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一般资料 |
2.3 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 |
2.4 初次重建与二次探查时关节软骨情况变化 |
2.5 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年龄分布与关节软骨变化情况分析 |
2.6 典型病例 |
2.7 并发症 |
3 讨论Discussion |
(3)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继发性半月板以及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布 |
二、各因素与内外侧半月板及软骨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
三、各因素与内外侧半月板及软骨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4)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在MRI上的解剖学特征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 |
1 实验人员的选择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数据的收集与测量 |
1.1 数据收集 |
1.2 数据测量 |
2.统计学分析 |
3.绘制生长曲线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比较 |
1.1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矢状面与股骨角度比较 |
1.2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矢状位胫骨角度比较 |
1.3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冠状位胫骨角度比较 |
1.4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胫骨冠状面比值与成年组间比较 |
1.5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胫骨矢状面比值与成年组间比较 |
1.6.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股骨冠状面比值与成年人组比较 |
1.7 儿童与青少年组前交叉韧带股骨轴位比值与成年组组间比较 |
2.儿童生长曲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疾病病史 |
1.2.2 临床表现 |
1.2.3 查体体征 |
1.2.4 影像表现 |
1.3 病例选择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分组标准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5.1 西医康复 |
1.5.2 中医康复 |
1.6 评估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功能评价 |
2.2 量表评价 |
2.3 本体感觉/平衡评价 |
讨论 |
3.1 前交叉韧带残端的基础研究 |
3.1.1 机械感受器(MRCs) |
3.1.2 多种促进愈合因子 |
3.1.3 残端机械作用 |
3.2 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 |
3.2.1 韧带选择 |
3.2.2 股骨止点定位选择 |
3.2.3 残端保留手术技术 |
3.3 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的争议与共识 |
3.4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本体感觉/平衡相关性 |
3.4.1 本体感觉与平衡相关性 |
3.4.2 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与平衡相关性 |
3.4.3 平衡测量方法 |
结论 |
局限性总结 |
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与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和软骨损伤风险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识别和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继发半月板损伤 |
2.3.2 继发关节软骨损伤 |
3 讨论Discussion |
(7)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2.2 不同部位的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8)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对象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男女比例情况 |
2.3 受伤年龄 |
2.4受伤膝别 |
2.5受伤原因 |
2.6 受伤机制 |
2.7伤后韧带重建时间 |
2.8 前交叉韧带断裂程度 |
2.9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损伤 |
2.10前交叉韧带断裂时间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 |
2.1 1 前交叉韧带断裂时间与关节软骨损伤的关系 |
2.1 2 前交叉韧带重建方式 |
2.1 3 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材料 |
2.1 4 半月板损伤的处理方法 |
2.1 5 关节软骨损伤的处理方法 |
2.16韧带重建中解剖标志的测量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一般情况 |
3.2 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原因和损伤机制 |
3.3 前交叉韧带断裂与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关系 |
3.4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式和重建材料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问题 |
文章查重 |
文章外审 |
作者声明 |
文章版权 |
(9)跑台运动对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软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兔运动跑台及运动方案 |
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4 手术方法(图2) |
1.5 大体形态观察 |
1.6 组织学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2 周软骨损伤情况 |
2.2 术后3 周软骨损伤情况 |
2.3 术后4 周软骨损伤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持续被动运动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减缓软骨退变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
2.1.1 前交叉韧带断裂 |
2.1.2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软骨的影响 |
2.1.3 制动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软骨的影响 |
2.2 持续被动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
2.2.1 持续被动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
2.2.2 持续被动运动对透明软骨的影响 |
2.2.3 持续被动运动对钙化软骨的影响 |
2.2.4 持续被动运动对软骨下骨的影响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2 试验分组 |
3.3 实验方法 |
3.4 取材及染色 |
3.5 观察指标 |
3.6 数据处理 |
3.7 实验结果 |
3.8 讨论 |
5 全文讨论 |
6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D]. 陈善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二次关节镜探查关节软骨的转归分析[J]. 卢明峰,赵立连,邢基斯,何利雷,许挺,王昌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2)
- [3]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继发性半月板以及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宋笑笑,许前,张雨,姚晨,陈东阳,蒋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12)
- [4]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在MRI上的解剖学特征差异研究[D]. 钟锐鑫. 青岛大学, 2019(02)
- [5]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D]. 山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儿童和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与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和软骨损伤风险的Meta分析[J]. 顾晓东,赵瑞鹏,车先达,李鹏翠,卫小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2)
- [7]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J]. 钟名金,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08)
- [8]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陈连旭,付立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4)
- [9]跑台运动对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软骨的影响[J]. 钟名金,刘振龙,张继英,李玳,胡晓青,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04)
- [10]持续被动运动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减缓软骨退变的探索[D]. 范少明.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标签:韧带断裂论文; 前交叉韧带论文; 半月板论文;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论文; 韧带损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