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余体校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情绪状态调节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代新语[1](2020)在《体适能游戏在10-12岁儿童羽毛球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部分教练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对儿童少年羽毛球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还比较传统,主要以重复练习为主,比较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参与培训的体验较差,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仅仅在每周一到两小时的课上练习羽毛球,在其他时间很少主动去进行锻炼,最终可能导致技术动作的遗忘,使得学生的羽毛球水平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羽毛球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研究期望利用体适能游戏来提高他们对羽毛球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羽毛球技术,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终生受益。体适能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干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运动处方,以各类具体的游戏或比赛作为身体练习的手段,它的设计综合了全脑开发、手眼协调、大肌肉群等特点,具有其他传统体育游戏所没有的优势。若能将它与羽毛球培训融合,将获得巨大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体适能的相关理论,首先对体适能训练中的游戏进行选取与改编,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及修改之后,通过18周的教学实验,在儿童羽毛球教学实践中使用体适能游戏进行干预,并通过羽毛球少儿五级水平测试、国民体质测定中部分指标以及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来验证体适能游戏对少年儿童羽毛球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编的体适能游戏在羽毛球培训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加入了体适能游戏的培训对于被试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优于传统羽毛球培训,其中有关上肢力量和灵敏素质的两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18周的干预,两组被试的高远球、放网技术、球拍接球以及并步跑得分都有所提高,体适能游戏使得实验组被试的羽毛球技能水平提高幅度更大。(3)通过对被试填写的心理量表反馈出的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18周的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在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与控制组学生都存在显着差异。
夏英[2](2020)在《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流畅状态是运动员的一种最佳体验状态,指全身心投入到当前所从事的任务中,并在该任务中发挥出最佳表现的状态。流畅状态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激发动机、调动自己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表现、获得更好的成绩。既往研究大多聚焦流畅状态的问卷编制和综述性研究等,有关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心理坚韧性问卷(MTI)、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流畅状态问卷对全国274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42岁。一方面考察我国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基本现状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作为自变量对其流畅状态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一个可能的中间变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研究,旨在为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运动员体验到的流畅状态整体处于偏高水平。其中,女性运动员得分低于男性运动员。运动员年龄、运动等级、运动年限与运动员流畅状态未呈现显着的差异。(2)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员流畅状态显着正向相关,并显着正向预测运动员流畅状态。(3)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子维度与运动员流畅状态显着正向相关,并显着正向预测运动员流畅状态。(4)情绪调节策略其子维度认知重评在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员流畅状态之间起显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心理坚韧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流畅状态,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间接作用影响运动员流畅状态。
张恩续[3](2020)在《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技术教学中运用效果的研究 ——以鞍山二中校园足球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校园足球可以分为校园足球教学、校园足球队训练、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校园足球联赛四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校园足球教学。心理技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育项目运动训练中。实践证明,心理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把心理技能训练应用于校园足球教学中,必定会对学生高效率学习足球技术产生帮助。本研究选用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两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应用于校园足球教学中,其目的就是检验它们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在足球课堂中进行高效率学习。本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鞍山市第二中学七年级男生为研究对象(共40人,每组20人,平均年龄13.07±0.5岁)。在实验组学生的足球教学中加入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进行干预,然后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学生共同进行脚内侧传停球、定位球踢准和运球绕杆射门三项足球基本技术的二个阶段测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对与分析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1)在实验第一阶段测试中(10个学时),技术比较简单的脚内侧传停球测试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技术难度较大的定位球踢准和运球绕杆射门测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学习效果相同。(2)在实验第二阶段测试中(20个学时),技术比较简单的脚内侧传停球测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学习效果于对照组相同。技术难度较大的定位球踢准和运球绕杆射门测试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3)综合两次测试数据可以分析出,在教学中加入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的实验组学生明显提升了足球技术的学习效率。本研究结论为:(1)校园足球教学中应用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掌握足球技术动作。(2)足球教学中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使学习形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求知式转变。(3)短时间教学中,表象和暗示训练对简单技术动作的帮助效果要优于技术复杂的动作;长时间教学中,表象和暗示训练对复杂技术动作的帮助效果显着,对简单技术动作的帮助效果开始弱化。(4)对于简单技术动作,表象和暗示训练效果与时间成反比。即:训练会在短期内起到正向作用。时间越长训练效果越不明显;对于复杂技术动作,表象和暗示训练效果与时间成正比。即: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着。短时间内训练则无明显成效。
李柯乐[4](2020)在《中学体育特长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赛前焦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E)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效调节情绪状态的自信心的反映。在个体面对压力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疏导负性情绪,维护情绪的平稳,促进心理健康。赛前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十分显着,一直以来都是运动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情绪疗法是学校理性情绪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应对消极情绪。本论文对高中体育特长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减轻赛前焦虑和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训练方式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本研究以349名年龄在15-18岁的中学体育特长学生为研究的对象,RESE的测量采用窦凯等人修订后的Caprara等人编制的第三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赛前焦虑的测量采用Martens等人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CSAI-2)中国修订版。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体育特长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赛前焦虑的基本情况总体上看,体育特长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强,略高于中值。赛前焦虑处于平均水平,得分在中值上下。(2)中学体育特长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在RESE整体上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上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NEG)上没有显着差异。在POS上的得分女生要优于男生。毕业班年级与非毕业班年级的RESE存在显着差异,整体水平均低于非毕业班。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RESE除POS外,总体与NEG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中学体育特长学生的赛前焦虑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在性别差异上,女生在赛前焦虑总体、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在赛前焦虑总体、认知状态焦虑上存在显着差异,在躯体状态焦虑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状态自信心女生得分低于男生,但不存在显着差异性。在是否毕业班年级与不同体育项目上,赛前焦虑都不存在显着差异。(4)中学体育特长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ESE和NEG与赛前焦虑总体、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存在显着负相关;与状态自信心存在显着正相关。POS与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与赛前焦虑总体不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NEG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赛前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赛前焦虑总体和各维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NEG水平越高,状态自信心越强,赛前焦虑总体、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越低。(5)合理情绪疗法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赛前焦虑的干预结果合理情绪疗法对降低赛前焦虑能够产生有效的影响,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具有一定作用。
杨希宾[5](2020)在《8-13岁羽毛球选手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特征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竞技项目呈现“金字塔”的成才规律,少年儿童时期竞技能力的养成和先天条件是塑造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因素之一,基于目前少年儿童羽毛球选手的训练及成绩需求,期望探究8-13岁羽毛球选手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特征,分析选手的竞技能力,指导选手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共设12个受试组,对8-9岁、10-11岁、12-13岁男女羽毛球选手进行分组测量,每组抽测10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采集各年段羽毛球选手的身体形态指标:身高、坐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指间距、下肢B长和跟腱长;身体机能指标:心功指数、肺活量和红、白肌比例;身体素质指标:握力、立定跳远、50m、1500m、15m往返跑、20*5往返跑、10次低重心步伐、3min双摇跳绳、1min仰卧起坐和羽毛球掷远。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羽毛球选手中,部分身体形态指标显示优秀组与一般组呈显着差异,提示可能是选手的身体比例与运动成绩更为相关。优秀组与一般组在心功指数、肺活量和腓肠肌慢肌比例、肱二头肌快肌比例类生理机能性指标差距明显,提示良好的心肺功能与肌肉占比可能是选手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8-13岁羽毛球选手优秀组与一般组在50m、1500m、立定跳远、羽毛球掷远类指标中呈显着性差异,提示这些素质指标可以为少年儿童羽毛球选手的训练监控提供参考。
张丹丹[6](2019)在《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运动员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分析不同的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探索更适合提升青少年运动员专项体适能、专项技术和意志品质的目标设置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队青少年运动员35名,将研究对象分为长期目标组(LG,设置长期目标,12人)、长短期结合目标组(LSG,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12人)和对照组(CG,不设置目标,11人)。其中,为长期目标组被试设置9个月的长期目标;为长短期结合目标组被试设置9个月长期目标的同时,设置以月为单位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设置干预期间给两个目标组的运动员提供反馈。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三组被试的专项体适能、专项技术及意志品质情况进行测试。在实验期间,每个训练日均有24名课题组成员前往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馆对运动员的训练表现进行记录,以此为基础分析评价运动员的技术表现。研究结果(1)对专项体适能干预结果。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1)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8)被试的有氧跑成绩有显着性提升,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有氧跑(p=0.262)成绩的差值不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2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背力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26);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平板支撑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差异(p=0.000);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0)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479);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实心球前抛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差异(p=0.000);干预后三组被试的纵跳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长短期结合目标组(6.6cm),接下来是长期目标组(5.1cm)和对照组(3.7cm)。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1)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5)的30m跑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33);干预后三组被试的10次低重心四角跑(pLG=0.001,pLSG=0.000,pCG=0.005)和20m×5往返跑(pLG=0.001,pLSG=0.001,pCG=0.017)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三组被试干预前后10次低重心四角跑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05),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20m×5往返跑成绩的差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8)。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15)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8)被试的10s象限跳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但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070);干预后三组被试的1min双摇跳绳上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但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779),其中长短期结合目标组提升幅度最大(9.8个),其次是长期目标组(7.8个)和对照组(7.1个)。(2)对专项技术的干预结果。干预后三组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显着的提升(pLG=0.016,pLSG=0.001,pCG=0.006);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提升的幅度(5.97分)优于设置长期目标(3.44分)和未设置目标的运动员(2.92分)。(3)对意志品质的干预结果。干预后长期目标组在自觉性(p=0.012)、坚韧性(p=0.002)和意志品质总分(p=0.013)上存在显着的提高;长短期结合目标组在自觉性(p=0.001)、独立性(p=0.007)、坚韧性(p=0.038)和意志品质总分(p=0.000)上存在显着的提高;对照组仅在自觉性(p=0.050)维度上存在显着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均不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对意志品质具体分量表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长期目标组在目标清晰度(p=0.002)、自制力(p=0.014)、信念确认度(p=0.011)、倦怠耐久度(p=0.018)和困难承受度(p=0.050)五个分量表上存在显着的提高;长短期结合目标组在目标清晰度(p=0.014)、自制力(p=0.000)、信念确认度(p=0.010)和倦怠耐久度(p=0.047)四个分量表上存在显着的提高;对照组仅在自制力(p=0.001)分量表上存在显着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均无显着组间差异。研究结论(1)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均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水平,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干预效果更好。(2)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均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干预较好。(3)设置长期目标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坚韧性维度取得更好的促进效果;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独立性、果断性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取得更好的促进效果。目标设置的干预方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水平。
李坤[7](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乒乓球运动员身体发育、发展体能和学习技术的黄金时期,也是决定乒乓球运动员成长潜力的关键时期,技术与体能的基础打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乒乓球运动员的发展和未来。中国乒乓球协会定期组织国家队和全国各个省市队的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参加集训,目的是了解国家队以及全国各个省市队的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真实情况,检验运动员的现实训练水平及状态,为我国的乒乓球事业发展和培养后备人才起一个有效监督和提升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8年全国优秀女青乒乓球江苏南通集训的的8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寻全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集训过程中各项体能测试成绩与以及乒乓球比赛成绩之间的关系,了解全国优秀女青的体能水平,探讨集训中各个体能项目测试的合理性,以期为乒乓球体能测试的完善以及全国各省市队的体能训练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全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成绩与年龄相关密切,年龄是影响体能的重要因素,体能与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律相对应,年龄越小,体能越差。(2)全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关性系数为0.279,呈低度相关。一分钟双摇、投掷羽毛球、侧滑步这三个项目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呈低度相关。三千米与一百米项目体能与比赛成绩不具相关性。(3)集训队伍中国家女二队运动员一分钟双摇、侧滑步、投掷羽毛球、一百米四个项目体能成绩都优于全国优秀女青运动员平均水平,三千米耐力跑略低于整体平均水平。(4)上海队队伍个案研究中,上海队女子运动员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呈中度负相关,线性关系稳定,关系可靠,与全国女青的相关性关系相对应,上海队女子运动员体能素质状况较差,未达到评估标准的占大多数。建议:(1)乒乓球运动员应该从小就要培养自主体能训练的意识,重视体能训练,应注重技术与体能相结合,为以后的进步打好坚实的基础。(2)体能训练要安排合理,主次分明,着重加强训练与乒乓球比赛成绩相关度高的体能项目,一分钟双摇、投掷羽毛球、侧滑步这三个项目应成为乒乓球体能训练的主要训练内容。(3)不同年龄段运动员不同项目的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差异明显,针对具体的乒乓球运动员分析与体能训练的安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运动员身上,而不是盲目的根据研究结果去运用。(4)上海队女子运动员体能素质大多数未达到评估标准。在正常的训练中,应该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体能训练的强度与时间。上海队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应加强意志品质的训练。(5)虽然本研究乒乓球运动员并没有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体能做比较,但是无论从技术教练员还是体能教练员的经验来看,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素质都相对偏差,应该整体加强全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素质重要性的意识教育,国家女二队乒乓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与意志品质更需要加强。
王俊杰[8](2019)在《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方面,情绪属于心理能力方面,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篮球运动有着同场对抗激烈的特点,易引起运动员情绪上的起伏,甚至出现言语攻击和肢体冲突行为,较好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情绪起伏较大。因此,情绪管理对青少年球员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绪管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情绪管理的各个维度为出发点,对目前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绪管理主要是由理智调控情绪、控制消极发泄、寻求外界支持、控制消极暗示、积极补救五个维度构成。2.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绪管理能力整体情况偏差,运动员在各个维度的水平存在差异。在理智调控情绪、控制消极发泄、积极补救三个维度上水平较差;在寻求外界支持、控制消极暗示两个维度上水平一般。3.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绪管理在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不同运动年限、是否主力、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双亲家庭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场上位置方面不存在差异性;女运动员、运动等级高的运动员、运动年限长的运动员、主力运动员、非独生子女运动员、双亲家庭运动员的情绪管理水平相对较高。4.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层面因素、他人层面因素、社会层面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其中个体层面因素和他人层面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5.三名成功案例球员有着较好的情绪管理水平,在理智调控情绪、控制消极发泄、寻求外界支持、控制消极暗示、积极补救五个维度上各自存在差异,但整体表现较好。
曹雪飞[9](2018)在《增强式训练对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网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之间在竞技水平上的差距不断缩小。与国外优秀网球运动员相比,我国网球运动员在网球发球技术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研究发现,增强式训练在提升网球运动员的全身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上具有积极的效果。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爆发力和协调性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网球运动员的发球速度,从而在比赛中给对手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以及访谈法等,以武汉体育学院2015级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选班男生为实验对象,经过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十二周的增强式训练干预,具体探讨了增强式训练对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的影响,提高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增强式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希望能对我国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的网球发球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促进我国高校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过增强式训练实验干预,实验组网球专选班男生网球发球速度具有显着性提高,与对照组实验后的发球速度数据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的发球速度也有一定的提升,但同实验组对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由此说明增强式训练在提高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抗阻训练。2.实验后,通过反映上、下肢速度力量的三个测试指标可以看出增强式训练明显地提升了实验组网球专选班男生身体爆发力水平,而对照组学生身体爆发力提高不明显。这说明身体爆发力的增强为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的提高提供了力量基础。3.与对照组进行的传统抗组训练对比,增强式训练明显的提升了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的身体协调性。这说明身体协调性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在网球发球过程中力量由下往上的传递,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从而为发球速度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4.增强式训练是在传统抗阻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它无法取代网球运动员传统的抗组训练,它应该是对传统抗阻训练的一种扩展与补充,属于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5.本实验采用的是增强式训练的实验组和传统抗阻训练的对照组相对比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组的训练计划中只涉及到了增强式训练,并未加入传统的抗组训练,因此在今后的网球教学中应当把增强式训练同传统抗阻训练相结合,以发挥出最大的训练效果。
高艳[10](2017)在《业余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研究 ——以连云港市重竞技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竞技体育是一个由选材开始的工程,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培养之前,通过选材的方式挑选到好的苗子是不可或缺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选材发展的整理、综述,理清竞技运动选材的发展历程。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满足,很多家长不再愿意让孩子进行艰苦的体育训练,这就造成选材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很多优秀的“苗子”不能进行专业训练,而留在队内的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短板,这是目前以及将来运动队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目的:本研究考虑在可选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育才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短板的弥补,使存在不足的入队选手经过专门的练习后为后继的专项训练和比赛创造更大的空间。研究对象:本文以连云港市青少年业余体校重竞技项目为例,选取2016年暑期后13名新入队重竞技业余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研究方法:本文着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尝试性对4名被试对重竞技项目所需具备的心理品质进行测定及为期八周的针对性干预预实验后,开展对13名被试的12周主实验研究。干预内容为重竞技项目所需深度知觉、反应时和气质-神经类型三项重要心理品质测试,找出深度知觉能力最差和反应时最慢的运动员各10人,作为深度知觉训练组和反应时训练组,采用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并在实验前后对这些运动员气质-神经类型进行测试。运用Excel 2015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录入、计算、绘制图形等操作;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所获数据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研究结果:(1)总体而言,深度知觉和反应时实验后的成绩较实验前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干预有效果,运动员的这两项能力可通过专门的育才方式得到提高。(2)在深度知觉的训练方面,年龄的升高对于训练效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被试年龄越大,越能从训练内容中获益,提升深度知觉能力;在反应时的训练层面,13岁时的训练效果最好,可以将该年龄视为反应时训练的敏感期。研究建议:(1)对于各运动项目新入队的选手应尽早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对于相对不足的指标,在对应的发展敏感期结束之前,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弥补使所选之才皆为可塑之才。测试中,所用的仪器、手段及测试顺序安排要妥当,测试过程监督的细化发生变化。(2)对于重竞技项目来说,深度知觉和反应时是重要的能力指标,通过实验干预发现,深度知觉在12-1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升高,训练效果更加明显;而反应时在13岁时进步最大,应提前进行干预,防止错过最佳的训练时期。对于深度知觉和反应时监测,能力指标不足者可采取本实验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弥补不足之处。
二、业余体校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情绪状态调节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余体校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情绪状态调节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适能游戏在10-12岁儿童羽毛球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兴趣与体育兴趣理论有关研究 |
2.1.2 羽毛球教学与培训现状研究 |
2.1.3 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2.1.4 体适能理论与其他相似概念辨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体适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育游戏的实验研究 |
3 相关概念界定 |
3.1 体适能训练 |
3.2 体适能游戏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综述法 |
4.2.2 实验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2.4 问卷调查法 |
4.2.5 访谈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体适能游戏的可行性分析 |
5.2 实验前测数据对比与分析 |
5.2.1 羽毛球技术水平测试 |
5.2.2 身体素质测试 |
5.2.3 主观锻炼体验测试 |
5.3 实验前后各数据对比与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实验组数据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 |
5.4.1 实验后两组被试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后两组被试技能掌握对比分析 |
5.4.3 实验后被试主观锻炼体验数据对比分析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体适能游戏对儿童技能掌握影响的分析 |
5.5.2 体适能游戏对儿童身体素质影响的分析 |
5.5.3 体适能游戏对被试的主观锻炼体验影响的分析 |
5.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专家效度检验 |
附录C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 |
附录D 体适能游戏 |
附录E 可行性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方面 |
1.2.2 现实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2.1 流畅状态 |
2.1.1 流畅状态的概念界定 |
2.1.2 流畅状态的测量 |
2.1.3 流畅状态的相关研究 |
2.2 心理坚韧性 |
2.2.1 心理坚韧性的概念界定 |
2.2.2 心理坚韧性的测量 |
2.3 情绪调节策略 |
2.3.1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界定 |
2.3.2 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 |
2.4 相关理论模型 |
2.4.1 流畅状态的理论模型 |
2.4.2 成就动机理论 |
2.4.3 精神分析理论 |
2.5 心理坚韧性、情绪调节策略和流畅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
2.5.1 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关系 |
2.5.2 心理坚韧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2.5.3 情绪调节策略与流畅状态的关系 |
2.6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数理统计法 |
3.4 施测程序 |
3.5 研究假设 |
4 研究结果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2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相关变量的现状分析 |
4.2.1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整体特点分析 |
4.2.2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在性别上差异分析 |
4.2.3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
4.2.4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在运动等级上的差异分析 |
4.2.5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在运动年限上的差异分析 |
4.3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流畅状态对心理坚韧性的回归分析 |
4.5 流畅状态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回归分析 |
4.6 情绪调节策略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的中介效应检验 |
4.6.1 认知重评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4.6.2 表达抑制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5 讨论 |
5.1 运动员流畅状态及其相关变量的现状特点 |
5.2 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流畅状态的直接作用 |
5.3 情绪调节策略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之间的中介作用 |
5.3.1 认知重评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之间的中介作用 |
5.3.2 表达抑制在心理坚韧性与流畅状态之间的中介作用 |
5.4 对策与建议 |
5.4.1 提升运动员心理坚韧性 |
5.4.2 加强情绪调节策略的指导 |
5.4.3 促进运动员流畅状态的产生 |
6 结论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技术教学中运用效果的研究 ——以鞍山二中校园足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校园足球现状与发展 |
1.1.2 我国校园足球教学特点和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
2.1.1 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分类 |
2.1.2 心理技能训练的相关概念 |
2.2 国外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2.1 美国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2.2 欧洲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2.3 日本、韩国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2.4 其他国家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3 国内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3.1 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技能训练的特点 |
2.3.2 校园足球教学中运用心理技能训练的特点 |
2.4 小结 |
2.5 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5.1 表象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2.5.2 暗示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验法 |
3.3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3.3.1 实验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测试方法 |
3.3.2 对照组教学过程 |
3.3.3 实验组教学过程 |
3.3.4 实验的条件控制 |
3.3.5 实验组教学中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应用方法、手段和步骤 |
3.3.6 实验组教学要求 |
4 研究结果 |
4.1 教学实验前测试数据分析 |
4.1.1 教学实验前两组学生足球运动经历调查 |
4.1.2 教学实验前两组学生足球技术水平测试数据比较 |
4.1.3 教学实验前两组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状况比较 |
4.1.4 教学实验前两组学生表象能力状况比较 |
4.2 教学实验后测试数据分析 |
4.2.1 教学实验第一阶段测试数据比较 |
4.2.2 教学实验第二阶段测试数据比较 |
4.3 足球技术动作差异变化 |
5 讨论 |
5.1 心理技能训练与足球技术动作难易程度的关系 |
5.1.1 表象训练与足球技术动作难易程度的关系 |
5.1.2 暗示训练与足球技术动作难易程度的关系 |
5.2 心理技能训练与学习形式的关系 |
5.3 心理技能训练在校园足球教学中应用的变化趋势 |
5.3.1 表象训练在校园足球教学中应用的变化趋势 |
5.3.2 暗示训练在校园足球教学中应用的变化趋势 |
5.4 心理技能训练在校园足球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中学体育特长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赛前焦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体育特长学生 |
1.2.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1.2.3 赛前焦虑的概念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1.3.1.1 自我效能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1.3.1.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比赛焦虑的研究 |
1.3.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关系 |
1.3.4 合理情绪疗法的实践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方法 |
2.3.2.1 第一阶段 |
2.3.2.2 第二阶段 |
2.4 测量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学体育特长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结果 |
3.3.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
3.3.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
3.3.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
3.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项目上的差异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学体育特长学生赛前焦虑的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数据结果 |
4.3.1 中学体育特长生赛前焦虑的总体特点 |
4.3.2 赛前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
4.3.3 赛前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
4.3.4 赛前焦虑在不同体育项目上的差异 |
4.4 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赛前焦虑的关系 |
5.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
5.1.1 数据结果 |
5.1.2 分析与讨论 |
5.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1 RESE总体对赛前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1.1 对认知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1.2 对躯体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1.3 对状态自信心的回归分析 |
5.2.1.4 对赛前焦虑总体的回归分析 |
5.2.2 POS和 NEG对赛前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2.1 对认知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2.2 对躯体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
5.2.2.3 对状态自信心的回归分析 |
5.2.2.4 对赛前焦虑总体的回归分析 |
5.2.3 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合理情绪疗法的干预实验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设计 |
6.3 实验对象 |
6.4 实验过程 |
6.5 实验结果 |
6.5.1 实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
6.5.2 实验的文本统计 |
6.5.3 实验前、后干预组的差异性 |
6.5.4 干预实验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赛前焦虑的变化 |
6.6 分析与讨论 |
6.6.1 干预活动的反馈评估 |
6.6.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赛前焦虑在实验中的关系 |
6.6.3 合理情绪疗法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 |
6.6.4 合理情绪疗法对赛前焦虑的作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教育建议 |
7.1 多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 |
7.1.1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发展建设规划 |
7.1.2 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为特长生赛前心理辅导提供条件 |
7.1.3 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班集体中释放特长生的心理压力 |
7.1.4 建立家校一体的联结,共同关爱体育特长学生成长 |
7.2 合理指导训练,增强特长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7.2.1 为教练员增加心理辅导技能的学习,掌握训练中的身心互动 |
7.2.2 将赛前减压训练纳入到日常训练计划中 |
7.3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维护体育特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7.3.1 为体育特长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7.3.2 掌握良好沟通方式,注重比赛失利后情绪的应对教育 |
7.4 学会情绪管理,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业余体校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C 心理行为训练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
致谢 |
(5)8-13岁羽毛球选手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特征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羽毛球项目竞技能力特征 |
2.1.1 竞技能力定义 |
2.1.2 羽毛球项目特征 |
2.1.3 技战术特征 |
2.1.4 生理学特征 |
2.1.5 羽毛球比赛中的技能分析 |
2.1.6 羽毛球竞技能力形成的阶段性规律 |
2.1.7 人体测量学相关的特征 |
2.2 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员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生长发育 |
2.2.2 生理机能 |
2.2.3 体能相关研究 |
2.2.4 教练员评价及其他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4.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
4.1.1 身高、坐高与身体质量指数(BMI) |
4.1.2 指尖距、下肢B长和跟腱长 |
4.2 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
4.2.1 心功指数、肺活量和慢肌比例 |
4.3 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4.3.1 50m、1500m、仰卧起坐、握力、立定跳远和羽毛球掷远 |
4.3.2 3min双摇跳绳、低重心步伐和往返跑 |
4.4 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
4.5 身体机能特征分析 |
4.6 身体素质特征分析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6)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目标设置理论 |
1.1.1 目标设置理论的形成 |
1.1.2 目标设置的心理机制 |
1.1.3 目标设置的影响因素 |
1.2 目标设置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
1.2.1 目标设置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
1.2.2 目标设置对运动心理的影响 |
1.2.3 目标设置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
1.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
1.3.1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体适能 |
1.3.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
1.3.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指标与方法 |
2.2.1 专项体适能指标 |
2.2.2 专项技术指标 |
2.2.3 心理指标 |
2.2.4 目标设置实验 |
2.2.5 数理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目标设置干预前各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
3.1.1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专项体适能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
3.1.2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专项技术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
3.1.3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意志品质水平基线分析结果 |
3.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
3.2.1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肺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
3.2.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肌肉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
3.2.3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影响的分析结果 |
3.2.4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影响的分析结果 |
3.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影响 |
3.4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各维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
3.4.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分量表影响的分析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干预效果的分析 |
4.1.1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肺适能的影响 |
4.1.2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肌肉适能的影响 |
4.1.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 |
4.1.4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的影响 |
4.2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干预效果的分析 |
4.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干预效果的分析 |
4.4 不同目标设置有效性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专项体适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
附件二 教练员问卷 |
附件三 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 |
附件四 目标设置承诺书 |
附件五 专项体适能测试记录表 |
附件六 羽毛球队运动员训练记录表 |
附件七 羽毛球队运动员训练表现反馈表 |
致谢 |
(7)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 |
2.1.2 青少年的界定 |
2.1.3 乒乓球集训概况 |
2.2 境外体能研究现状 |
2.3 国内体能研究现状 |
2.4 乒乓球专项体能 |
2.5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的相关研究 |
2.6 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现状 |
4.1.1 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统计 |
4.1.2 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比较分析 |
4.1.3 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4.1.3.1 各个项目体能成绩与比赛的相关性研究 |
4.1.3.2 各个年龄段体能成与比赛成绩相关性研究 |
4.1.4 各个年龄段运动员各个项目的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关性研究 |
4.1.4.1 18岁年龄段相关性研究 |
4.1.4.2 15岁年龄段相关性研究 |
4.1.5 体能测试指标标准的合理性分析 |
4.2 全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国家女二队运动员体能研究 |
4.2.1 国家女二队各个项目体能成绩统计 |
4.2.2 国家女二队各个项目体能成绩分布分析 |
4.2.3 国家女二队与全国女青整体集训队的专项体能比较分析 |
4.2.4 国家女二队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4.2.5 国家女二队各个项目的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4.2.6 国家女二队各个年龄段运动员的个案研究 |
4.3 上海队女子乒乓球个案分析 |
4.3.1 上海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研究与分析 |
4.3.1.1 运动员体能成绩 |
4.3.1.2 运动员体能素质评估标准 |
4.3.1.3 运动员体能素质总体状况分析 |
4.3.2 上海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体能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2.1 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2.2 各个项目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2.3 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关性的上海女队运动员举例说明 |
5 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全国优秀女子青少年集训五个年龄段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与体能测试成绩 |
附录3 上海女队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与体能测试成绩 |
附录4 2018 年国青女队集训南通体能测试准备工作情况介绍 |
(8)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査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案例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要素 |
3.1.1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要素体系的构建 |
3.1.2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要素体系的释义 |
3.2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总体情况 |
3.3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各维度与总体的相关性分析 |
3.4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1 不同性别的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2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3 独生与非独生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4 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5 不同运动年限的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6 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7 不同成长环境的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4.8 不同场上位置的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
3.5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个人层面因素对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 |
3.5.2 他人层面因素对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 |
3.5.3 社会层面因素对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 |
3.5.4 组织层面因素对运动员情绪管理的影响 |
3.6 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成功案例 |
3.6.1 辽宁省青年女篮运动员L的情绪管理案例 |
3.6.2 辽宁省青年女篮运动员S的情绪管理案例 |
3.6.3 辽宁省青年女篮运动员Z的情绪管理案例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9)增强式训练对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于增强式训练的相关研究 |
2.1.1 增强式训练的概念界定 |
2.1.2 增强式训练的原理研究 |
2.1.3 增强式训练的效果研究 |
2.2 国内外有关于网球发球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网球发球技术的研究 |
2.2.2 关于提高网球发球速度方法的研究 |
2.2.3 关于网球发球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实验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
4 实验结果 |
4.1 增强式训练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 |
4.2 增强式训练干预中期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 |
4.3 增强式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 |
4.4 增强式训练干预前后实验组测试指标对比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爆发力的提高对网球发球速度影响的分析 |
5.2 协调性的提高对网球发球速度影响的分析 |
5.3 增强式训练对网球发球速度影响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业余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研究 ——以连云港市重竞技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运动选材是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方针需要 |
1.1.2 业余运动员选材对于高一级体育人才选拔的较高实用性及社会价值 |
1.1.3 选材重要性与现今人们思想发展水平不相称性 |
1.1.4 基层重竞技项目选材研究相对滞后 |
1.2 研究意义 |
1.2.1 顺应江苏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梯队的需要 |
1.2.2 为重竞技项目运动可持续发展,打破现今重竞技项目选材的瓶颈提供保障与服务服务 |
1.2.3 进一步丰富重竞技项目业余运动员选材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后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运动选材研究发展趋势 |
1.3.2 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发展 |
1.3.3 我国业余体校运动员选材现状及影响因素 |
1.3.4 我国有关心理选材及重竞技项目心理选材研究现状 |
1.3.5 重竞技项目运用的心理干预指标选定依据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年龄深度知觉与反应时间的平均增长情况 |
3.2.2 实验干预下深度知觉与反应时能力的变化趋势 |
3.2.3 深度知觉与反应时变化的差异性检验 |
3.2.4 实验干预与神经气质变化的潜在联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实验具体干预项目 |
附件5 实验具体时间和内容安排 |
附件6 实验数据一览表 |
附件7 访谈提纲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获奖称号 |
8 致谢 |
四、业余体校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情绪状态调节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适能游戏在10-12岁儿童羽毛球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 代新语.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 夏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心理技能训练在足球技术教学中运用效果的研究 ——以鞍山二中校园足球教学为例[D]. 张恩续.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中学体育特长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赛前焦虑的影响[D]. 李柯乐.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8-13岁羽毛球选手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特征分析及应用[D]. 杨希宾.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6]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D]. 张丹丹.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7]我国优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体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 李坤.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研究[D]. 王俊杰.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 [9]增强式训练对体育院校网球专选班男生发球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雪飞. 武汉体育学院, 2018(12)
- [10]业余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研究 ——以连云港市重竞技项目为例[D]. 高艳.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