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市部分学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与干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1](2021)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建立模型以描述中国儿童血铅水平(Blood lead levels,BLLs)及其变化趋势,并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研究近三十年来中国118岁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及其时间变化趋势;3、探讨中国儿童血铅水平与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4、为政府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防铅控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建模及验证:组合使用Excel 2019中的多个函数公式建立模型,使该模型可基于已知的算数均值(Arithmetic Mean,AM)、几何均值(Geometric Mean,GM)以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几何标准差(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GSD)随机返回符合相应概率分布的估计量。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提供的儿童血铅数据(本数据尚未发表)进行可靠性与准确性验证。使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评估该模型的可靠性,CV小于5%时认为该方法可靠。使用以前的数据分析方法——公式法(Formula Method,FM)以及本模型分别计算几何均值,并将其与金标准值比较,评估该模型的准确性。2、使用关键词“中国儿童”和“血铅”,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Pubmed上进行文献检索,按照设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均值、标准差、样本量等数据并将其代入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生成原始数据近似值。3、按照年份、省份、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生成各个组别的原始数据近似值,以几何均值±几何标准差(GM±GSD)的形式表示各个组别中国儿童的血铅水平。4、收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和加拿大第五次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报告中关于儿童血铅水平的数据,将蒙特卡洛模拟法求得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与之比较,以评估中国儿童的BLLs与某些发达国家儿童的水平差异。结果:1、建立蒙特卡洛模拟模型:=MAX(0.14,NORM.INV(RAND(),AM,SD))和=MAX(0.14,LOGNORM.INV(RAND(),LN(GM),LN(GSD))。该模型的CV值随模拟次数增多而降低,当模拟次数达到20次时,CV值降低至5%,此时认为该模型可靠。在三种不同情境下验证发现,相比公式法求得的几何均值,该模型均可得到更靠近金标准值的结果。其中在合并10份分布差异极大的数据时,该模型可将准确度提高接近一倍,因此该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2、1991年到2020年,中国118岁儿童的总体血铅水平以及血铅异常率(Abnormal BLLs rates)均随时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儿童的血铅水平从19911995年的88.74μg/L(GSD=4.09)下降到了20162020年的27.32μg/L(GSD=4.18);血铅水平高于100μg/L的比例从19911995年的65.7%下降到了20162020年的2.2%,高于50μg/L的比例从87.3%下降到了35.1%。3、云南、贵州、山西、黑龙江等省份的儿童血铅水平较高,而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等省份的儿童血铅水平则处于低水平;除湖南、山西外,我国大部分省份儿童血铅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湖南省的儿童血铅水平在2011年前呈现上升趋势,山西省的儿童血铅水平则在2011至2020年间出现反弹。此外,北京市的儿童血铅水平在2000年之后大幅度降低。4、三十年来,118岁中国男孩总体血铅水平为44.03μg/L,女孩为41.32μg/L,男孩血铅水平显着高于女孩(P<0.001);男孩和女孩的血铅水平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近五年,仍有32.7%的男孩和30.7%的女孩其血铅水平在50μg/L到100μg/L之间,2.9%的男孩和2.4%的女孩其血铅水平高于100μg/L。5、13岁组、46岁组、7岁及以上组儿童的血铅水平分别为42.04、52.88、50.49μg/L;5岁以前,儿童血铅水平随年龄增大而增大,5岁之后则逐渐降低,这一点与美国、加拿大儿童的血铅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不同;各年龄组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均随时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6、美国、加拿大的儿童血铅水平呈现出与中国儿童相似的时间趋势,然而,前两者儿童的血铅水平在任意年龄段均远远低于中国儿童。结论:1、相比公式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更可靠、准确性更高,在进行此类儿童血铅水平研究时具有进步意义。2、近三十年来,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然而,其仍远远高于美国、加拿大儿童,因此,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防铅控铅政策仍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学意义。3、不同省份的儿童血铅水平差异巨大,应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男孩血铅水平显着高于女孩;35岁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铅暴露的危害,应加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铅防护。
刘煜[2](2021)在《武汉市人群膳食铅暴露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铅是常见的剧毒性重金属污染物,人体主要通过吸入、摄入或皮肤暴露等途径摄入铅,铅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膳食是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如何定量评价铅通过膳食摄入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与代谢过程及其健康风险,是环境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案例地,通过对一般人群及儿童膳食结构的调查,构建人体膳食铅暴露评价模型,评价武汉市人群膳食途径的铅摄入特征,构建药代动力学模型模拟膳食铅的外暴露剂量与内剂量,以人体血铅浓度为生物学指标,定量评价武汉市人群血铅水平超过暴露限值的概率,以此来表征人群膳食铅暴露健康风险,本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武汉市一般人群通过膳食摄入的铅日均暴露剂量为29.44μg/d,其中8-17岁、18-34岁、35-59岁和≥60岁人群每日膳食摄入铅暴露量分别为31.37μg/d、32.73μg/d、27.56μg/d和26.66μg/d。儿童通过膳食摄入铅日均暴露剂量为22.18μg/d,其中男童和女童每日通过膳食摄入铅暴露量分别为22.66μg/d和21.71μg/d。(2)PBPK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经过两年暴露后8-17岁、18-34岁、35-59岁和≥60岁居民血液中铅的浓度分别为40.394μg/L、44.747μg/L、62.668μg/L和51.496μg/L。男童和女童血液中的浓度分别达到31.363μg/L、24.589μg/L,血铅浓度保持稳定。(3)风险概率密度函数结果显示,武汉市不同年龄人群血铅水平超过100μg/L的概率分别为2.75×10-6(8-17岁),4.91×10-6(18-34岁),1.3×10-3(35-59岁),1.41×10-4(≥60岁)。儿童血铅概率密度函数结果显示,男童和女童血铅水平超过50μg/L的概率分别为5.12×10-2,2.4×10-3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0-5),需要引起关注。
田方[3](2021)在《4-6岁儿童模式能力发展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发展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被认为是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日后代数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这一结论仍需来自不同文化情境的实证依据进一步支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模式评估工具,结合我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形成了我国4-6岁儿童模式能力评估工具。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我国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数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与一线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的方式,展开了模式教育干预,通过个案观察和后测验证了模式教育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一:形成4-6岁儿童模式能力评估工具。首先,针对4-5岁儿童,对国际范围内较为成熟的模式评估工具《基于研究的模式评估(Research-Based Patterning Assessment)》进行了改编和本土适用性验证,形成了以学前儿童重复性模式发展轨迹为基础的测试结构,共包括:模式的复制、填充、延伸、抽象和核心单元识别,5个认知水平,经过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本土适用性。其次,针对5-6岁儿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发展性模式,构建了包含两种模式类型的测试结构,其中包括重复性模式延伸、抽象和核心单元识别,发展性模式的填充、线性延伸和空间延伸6种任务水平,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形成的5-6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二:基于已有的模式能力评估工具,结合临床访谈中儿童的自我解释,进一步分析了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4-5岁儿童具有较好的模式复制、填充和延伸能力,但在模式抽象和核心单元识别方面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多数儿童在完成模式抽象任务时主要使用匹配或对应的策略,很难解释模式的内在规律。5-6岁儿童总体具有较高的重复性模式水平,但发展性模式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发展性模式的延伸方面,尚且很难同时关注元素数量和其它特征的变化,发现模式变化的内在规律。儿童总体在重复性模式的抽象任务和发展性模式的延伸任务上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仅在发展性模式延伸的两个任务中存在地域差异。是否参加校外学习是影响儿童模式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且表现为参加过校外学习的(包括校外辅导班和家中学习两种形式)儿童得分均高于未参加过校外学习的儿童。5-6岁儿童在发展性模式的填充、线性延伸和空间结构延伸等任务上表现出不同的错误类型和认知策略。研究三:基于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了模式能力与数能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模式能力与数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4-5岁和5-6岁儿童的模式能力均能独立且显着预测其数能力,包括正式数能力和非正式数能力,4-5岁儿童的模式能力能够预测其5-6岁时的模式能力和数能力。4-5岁儿童空间能力在模式能力与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模式能力与正式数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5-6岁儿童空间能力在模式能力和数能力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空间能力在重复性模式和数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发展性模式和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四:为深入理解4-6岁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分析了家庭因素和认知因素对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数学表现和家庭数学活动及模式活动对儿童模式能力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家庭数学活动和模式活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模式能力之间均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家庭数学活动和模式活动在家长数学表现和儿童模式能力之间也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4-6岁儿童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能力(包括空间知觉和空间视觉化两个要素)对模式能力有积极预测作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在空间视觉化和发展性模式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五:鉴于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模式教育的困惑,本研究设计了模式教育干预方案,并结合个案观察和后测,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本研究设计的教育干预方案有效地提升了儿童的模式能力和数能力,特别是促进了儿童模式抽象和识别核心单元能力的提升。不同的模式语言表征均有助于儿童模式能力的提升及自我解释,两种语言表征的教育效果并无显着差异,4-5岁能够理解并运用抽象字母标签进行模式解释。综上,本研究进一步澄明了关注儿童早期模式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数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和干预设计能够为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在儿童早期数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多方位地支持儿童探究模式,通过家园合作,共建共享,促进儿童模式经验的延伸。
李广博[4](2021)在《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沈阳市儿童血铅暴露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儿童血铅水平、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三甲医院1-6岁的住院儿童(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在家长知情同意前提下,抽取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对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评价采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检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6岁儿童273人,平均BLL(Blood lead level,血铅水平)为26.68μg/L。男童的平均BLL为27.52μg/L,女童的平均BLL为25.97μg/L,BLL超过50μg/L的儿童共有14人(5.13%),没有BLL超过100μg/L的儿童。2、儿童BLL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儿童BLL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进餐前是否洗手、母亲职业、食用膨化食品的频率(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食用膨化食品是儿童BLL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7,95%CI=3.753-34.980)。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LL、年龄、性别与儿童行为障碍有关联(P<0.05);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是否吸烟、抚养人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装修与儿童性格缺陷维度有关联(P<0.05);蔬菜摄入频率<1次/天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其他障碍维度有关联(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情绪障碍主要受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13)和食用蔬菜频率(β=-1.436)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性格缺陷主要受居住环境装修(β=1.668)、食用蔬菜频率(β=-1.018)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68)的影响,居住环境装修、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性格缺陷得分越高;儿童社会适应不良主要受食用蔬菜频率(β=-0.00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874)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得分越高;儿童行为障碍主要受年龄(β=1.146)、性别(β=-0.847)、母亲文化程度(β=-1.169)、血铅水平(β=-0.027)、食用蔬菜频率(β=-1.392)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921)的影响,年龄越大,性别为女、母亲文化程度越低、血铅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交往缺陷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680)、抚养人文化程度(β=-0.632)、食用蔬菜频率(β=-0.576)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27)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抚养人文化程度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交往缺陷得分越高;儿童不良习惯主要受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β=-0.689)、食用水果频率(β=-0.773)、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09)和食用碳酸饮料频率(β=-0.328)的影响,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越低、食用水果频率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碳酸饮料频率越高,儿童不良习惯得分越高;儿童其他障碍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850)、食用蔬菜频率(β=-0.71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08)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其他障碍得分越高。结论:1、沈阳市1-6岁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为26.68μg/L,血铅水平超过50μg/L的儿童为5.13%,血铅水平明显下降。经常吃膨化食品是儿童血铅水平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调查中儿童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没有明显影响。2、食用膨化食品、牛奶及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的频率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交往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其他障碍的发生有关联;居住环境装修是儿童性格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抚养人文化程度高是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保护因素;女童、年龄越低、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障碍的保护因素;家庭生活水平高是儿童交往缺陷和其他障碍的保护因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编辑部[5](2020)在《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文中认为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和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自2020年4月征稿以来,截至2020年6月25日,共收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80余所院校选送的1300余篇参评论文。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盲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吴遵桃[6](2020)在《生命早期铅致SD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白藜芦醇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生命早期铅暴露会对海马突触可塑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最终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然而,其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建立生命早期铅暴露模型,以探究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大鼠海马组织中SIRT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变化和由该通路调控的下游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找寻铅暴露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具体机制。研究白藜芦醇在生命早期铅暴露诱导学习记忆损伤中的具体作用,为生命早期铅暴露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生命早期铅暴露模型,选用出生后21天断乳子代雄性大鼠进行后续实验。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大鼠血铅含量,RT-qPCR检测海马组织中SIRT1/CREB/BDNF通路分子及其调控的突触前蛋白Syn-1、LIMK1及突触后蛋白PSD-95、NL-1的mRNA的变化趋势,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这些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1.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水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染铅组大鼠在定位导航实验中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第一次上平台时间显着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P<0.001)。此外,与0.05%染铅组相比,其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也显着降低(P<0.05;P<0.01)。与0.2%染铅组相比,0.2%染铅+Res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第一次上台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P<0.05),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都显着增加(P<0.05;P<0.05)。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大鼠血铅含量三个不同浓度染铅组的血铅含量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均显着增加(P0.05%vs对照<0.001;P0.1%vs对照<0.001;P0.2%vs对照<0.001),且增加的趋势与染铅浓度呈正相关(P0.1%vs 0.05%<0.001;P0.2%vs 0.05%<0.001;P0.2%vs0.1%<0.001)。与 0.2%染铅组相比,0.2%染铅+Res组和0.2%染铅+EDTA组的血铅含量均明显降低(P<0.001;P<0.001),但仍比对照组高(P<0.001;P<0.01)。3.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RT-qPCR 结果显示,0.2%染铅组的 SIRT1、CREB、BDNF、Syn-1、LIMK1、PSD-95、NL-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0.05%组相比均明显下调,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0.1%染铅组相比,0.2%染铅组中SIRT1、Syn-1、LIMK1、PSD-95和NL-1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P<0.05;P<0.01)。0.2%染铅+Res 组中 SIRT1、CREB、BDNF、Syn-1、LIMK1、PSD-95、NL-1 的 mRNA表达水平与0.2%染铅组相比均显着增加,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染铅组的SIRT1、p-CREB、BDNF、Syn-1、LIMK1、PSD-95、NL-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0.05%组相比均下调,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与0.2%染铅组相比,0.2%染铅+Res组的SIRT1、p-CREB、BDNF、Syn-1、LIMK1、PSD-95、NL-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0.05%染铅组Pro-BDNF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0.2%染铅组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0.05%染铅组及0.1%染铅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01;P<0.001;P<0.001),且Res可以削弱其因铅暴露导致的上调(P<0.001)。结论1.生命早期铅暴露对突触可塑性的损伤与SIRT1/CREB/BDNF信号通路分子及其调控的突触前后蛋白的表达下降有关。2.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活SIRT1/CREB/BDNF信号通路进而上调突触前和突触后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铅暴露导致的学习记忆损伤。
王冰,张金良,刘玲,秦娟,张衍燊,潘丽波,方秀杰,薛苏娟[7](2013)在《我国禁用含铅汽油后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禁用含铅汽油后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国内1994—2008年公开发表的儿童血铅水平研究的论文,选取标准如下:(1)选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及其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有严格的质量控制;(3)样本量大于100人;(4)儿童年龄为0~14岁;(5)被调查儿童居住地无明显铅污染,最终有93篇文献入选。同时按同样的标准选取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儿童血铅文献27篇,按标准(1)~(4)选取居住在工业区的儿童血铅文献19篇。并将入选的全国儿童血铅文献按照调查时间分为4类:(1)禁用含铅汽油前;(2)禁用含铅汽油后第一阶段(2002年之前);(3)禁用后第二阶段(2003—2005年);(4)禁用后第三阶段(2006—2008年)。结果禁用含铅汽油前全国儿童血铅平均值为98.21μg/L,铅中毒率为37.34%;禁用含铅汽油后三阶段的血铅均值分别为85.02、83.63、61.82μg/L,铅中毒率分别是27.68%,25.97%,10.90%。禁用含铅汽油前农村儿童血铅均值为87.53μg/L,铅中毒率为28.40%;禁用后分别为72.23μg/L,17.85%;禁用含铅汽油前工业区儿童血铅均值为110.76μg/L,禁用后下降为106.77μg/L。结论禁用含铅汽油后,全国儿童和农村儿童血铅水平明显下降,工业区略有下降,但依然高于发达国家,提示在我国控制铅污染,减少儿童铅暴露仍任重而道远。
徐松[8](2011)在《IEUBK模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EUBK血铅预测模型介绍、检验及暴露源贡献构成分析目的:通过对IEUBK血铅预测模型进行简要的描述,明确模型的基本结构,比较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探讨各暴露途径对模型预测结果的贡献情况,筛查影响预测结果的主要贡献因素。方法:○1选取有实测血铅和详细环境铅暴露资料的44例儿童,应用IEUBK模型预测儿童血铅;采用血铅资料的几何均数(GM)和超出10μg/dl的概率值为评估指标,并结合两个指标95%的置信区间(CI)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2选取有详细环境铅暴露资料的113例儿童进行IEUBK模型血铅预测,运用Clementine12.0软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各暴露途径铅暴露量对IEUBK模型预测值的贡献情况。结果:44例儿童血铅观测值几何均数(95%CI)为7.49μg/dl(6.56~8.54μg/dl),模型预测值几何均数(95%CI)为12.85μg/dl(10.00~16.40μg/dl);观测值和预测值超出10μg/dl的儿童比例分别为27.27%、61.75%,对应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5.00%~43.00%和42.20%~81.40%。BP神经网络敏感性分析表明,儿童通过饮食、土壤/灰尘、空气以及饮水途径的铅暴露量对IEUBK模型血铅预测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5.52%、27.73%、12.80%以及3.95%。结论:IEUBK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该模型预测血铅结果需谨慎分析;饮食以及土壤/灰尘铅暴露量是影响模型血铅预测值的主要源贡献因素。第二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调查目的:通过对调查区的环境铅、农作物铅的调查及检测,儿童血铅负荷预测,判断该区域环境环境铅污染状况,追踪铅污染的来源、分析儿童铅暴露的主要途径以及铅负荷资料的分布特征,为儿童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以位于区域的CH铅锌冶炼厂为中心,以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风速、矿区烟囱高度及村庄距离为参考依据,选取年主导风向及次主导风向下方的B村、B点小学以及处于西南方向的A镇、C村、D村、E村、D点小学为污染区监测点,选取相同地质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生活习惯相同的西北方向10km以外的F村及F点小学为对照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区内居住5年以上并食用当地自产粮食、蔬菜等主要食品的儿童(小学1~2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调查点(小学)抽取1~2年级学生100名。按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环境样品、饮用水和农作物样品采样,如按照《全国土壤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土壤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饮用水、尘土/土壤和农作物等样品中铅含量,结合膳食调查估算儿童日均铅摄入量;利用IEUBK血铅预测模型,获取相应调查区儿童血铅负荷数据。最后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污染区与对照区各指标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结果:调查区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水体铅含量检测表明,除C、A和D三个村自来水铅含量偏高外,其余各点自来水铅含量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地下水水质良好,尚未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农产品检测结果显示,调查点蔬菜铅超标情况普遍,不同调查点蔬菜铅平均含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土壤检测结果显示,除F点土壤样品未超标外,调查区其余各点均超出国家规定的限值水平,且污染程度不一。根据估算,B点小学、D点小学以及F点小学儿童日均铅摄入量分别为1546.69μg/(人·日)、1063.65μg/(人·日)、560.19μg/(人·日),三个调查点儿童铅摄入的主要来源为尘土、其次来源于蔬菜。三所小学学生血铅平均负荷分别为40.15μg/dl、30.30μg/dl、21.25μ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村、A、C村、D、E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铅污染,且与CH铅锌冶炼厂的废气排放有关。调查区儿童铅负荷严重超标,环境铅进入人体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摄入方式,尘土和蔬菜是其主要来源。第三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调查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定性分析调查区区域环境铅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损害,为该调查区环境铅污染与儿童健康效应的因果推断提供铅健康效应证据。方法:采用现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地居住5年以上并食用当地自产食品的儿童(小学1~6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借助于EPA提供的IEUBK血铅预测模型收集相应血铅资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儿童的生活习惯、一般健康状况、现病史及既往病史等。应用Conners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评价儿童行为和智力水平。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涉及χ2检验和线性相关。结果:污染区儿童三项症状(经常头晕、经常感冒、腹痛或恶心)与对照区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多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污染区疑似多动症儿童与对照区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所学校的儿童智力水平尚未发现统计学方面的差异;儿童血铅超标倍数与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存在着高暴露—高效应、低暴露—低效应的关联趋势。结论:CH铅锌冶炼矿区的铅污染蓄积已加重当地儿童的体铅负荷,并对当地儿童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且已促成了儿童相关行为问题的产生。第四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风险评估目的:通过儿童铅摄入量调查,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非致癌风险模型(风险指数HI)和致癌模型(年均患癌超额风险度ERy),评价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导向。方法:利用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DFA)制定的食品中铅每周可耐受摄入量计算区域儿童每人每天允许摄入量PTDI,结合当地儿童日均铅摄入量,运用风险评价模型,计算调查点儿童因铅摄入而导致的年均患癌超额风险度和风险指数。结果:B点小学、D点小学及F点小学儿童经口摄入铅ERy分别为0.606×10-5、0.446×10-5、0.227×10-5;HI分别为13.98、10.27、5.23。结论:环境铅暴露已对当地儿童健康情况构成威胁,但致癌危险性还不显着。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9](2009)在《2003—2007年中国儿童铅中毒率的分析研究——血铅检测结果》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了我国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研究的论文,对27个省(市)涉及30万人所作的调查分析表明,近5年内中国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为76.5μg/L,中位值为79.5μg/L;平均铅中毒流行率为23.5%,中位值为23.0%。06岁儿童铅中毒流行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2003—2006年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逐渐降低,但2007年比前两年有所增大。铅中毒率高低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预防儿童铅中毒仍然是我国今后应当重视的重要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之一。
刘晓华[10](2008)在《钙硒联合应用对铅暴露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铅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金属污染物,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环境中的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损害,长期低剂量的铅暴露,可导致铅在体内的蓄积,出现慢性毒性作用,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还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由于幼儿期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处于脑发育期的婴幼儿较成人对铅的神经毒性更为敏感,铅在体内的作用浓度不存在下限,其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近年来低剂量铅中毒尤其是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而营养素是每天必须摄入的,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比较适合亚临床水平铅中毒的防治,有研究表明一些营养素对铅的毒性可产生拮抗作用,降低铅对机体的损害,对铅中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单一营养素对铅的拮抗作用有限,单独使用时效果不明显,并且研究已经较多,机体摄入的营养素往往不止一种,两种营养素联合应用可能比单一的营养素拮抗效果要好。钙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成分,对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钙对人体的作用更为广泛,两种营养素联合应用拮抗铅毒性的报道较少,为了解两种营养素联合应用对铅毒性的拮抗作用,我们选取了钙和硒两种营养素。目的本实验拟探讨研究营养素钙、硒对铅的拮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钙、硒两种营养素联合应用是否比单一的营养素钙或硒更能发挥对铅的拮抗作用。对象与方法选用三周龄刚断乳的普通级昆明小鼠,体重18-22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96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实验共进行20天.每周称重一次,观察小鼠生长情况,在实验第20天记录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后,用剪头法处死小鼠,取小鼠的血、脑、肝、肾、脾、肺和骨测定小鼠脑等重要脏器和组织中的铅含量及NO含量、NOS和iNOS活性.结果1.营养素干预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实验第0天,各组小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2,P>0.05)。营养素干预第20天,营养素各个干预组、EDTA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体重均高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素各个干预组、EDTA组小鼠体重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体重高于加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体重高于加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小鼠体重低于ED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素干预对小鼠血铅的影响实验第0天,各组小鼠血铅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P>0.05)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血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营养素干预第20天,小鼠体重各个干预组、EDTA组及空白对照组血铅含量低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素各个干预组、EDTA组血铅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血铅含量低于加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血铅含量低于加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小鼠血铅含量高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营养素干预对小鼠组织铅含量的影响营养素干预第20天,小鼠的脑铅、肝铅、肾铅各干预组、EDTA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低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营养素干预组、EDTA组的脑铅、肝铅、肾铅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脑铅、肝铅含量分别低于加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脑铅、肾铅含量低于加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的脑铅、肝铅和肾铅均高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素干预第20天,各干预组、EDTA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脾铅、肺铅和骨铅含均低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营养素干预组、EDTA组的脾铅、肺铅及骨铅均高于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肺铅和骨铅含量分别低于加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小鼠脾铅和骨铅低于加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的脾铅、骨铅和肺铅低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素干预对小鼠脑NO含量、NOS和iNOS活性的影响营养素干预第20天,脑NO含量、NOS和iNOS活性空白对照组、EDTA组及各营养素干预组均高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个干预组、EDTA组的脑NO含量、NOS和iNOS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脑NO含量分别高于加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小鼠脑NO含量高于加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的脑NO含量低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素干预对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方差齐性检验显示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各组均数方差齐,方差分析结果:F=4.49,(P<0.05),两两比较结果:营养素干预第20天,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空白对照组、EDTA组及各营养素干预组短于铅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钙组、加硒组长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短于加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干预组短于加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组、加硒组长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定剂量(本实验条件下)的营养素钙或硒均能够拮抗铅模型小鼠体内铅的毒性作用。2.钙和硒联合应用比单一的营养素钙或硒能更有效地促进铅模型小鼠体重的增长和拮抗体内铅的毒性作用,降低重要脏器的铅含量,增加脑组织中NO含量、提高NOS和iNOS活性,并有效缩短铅模型小鼠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
二、天津市部分学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与干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部分学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与干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构建及可靠性、准确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构建 |
2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不同模拟次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验证 |
3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与公式法的准确性比较 |
3.1 单篇文献中利用算数均值求几何均数的准确性对比 |
3.2 多篇数据分布相近的文献汇总分析时的准确性对比 |
3.3 多篇数据分布差异极大的文献汇总分析时的准确性对比 |
结果 |
1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不同模拟次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验证 |
2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与公式法的准确性比较 |
2.1 单篇文献中利用算数均值求几何均数的准确性对比 |
2.2 多篇数据分布相近的文献汇总分析时的准确性对比 |
2.3 多篇数据分布差异极大的文献汇总分析时的准确性对比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2 数据提取 |
3 数据分析 |
3.1 血铅水平结果的单位换算 |
3.2 蒙特卡洛模拟 |
3.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1991~2020年中国1~18岁儿童血铅水平的时间趋势 |
2 1991~2020年中国1~18岁儿童血铅水平的空间变化 |
3 1991~2020年中国1~18岁儿童血铅水平的性别变化 |
4 1991~2020年中国1~18岁儿童血铅水平的年龄变化 |
5 中国与美国及加拿大儿童血铅水平的比较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铅暴露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武汉市人群膳食铅暴露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PBPK模型的研究进展 |
1.2.3 铅暴露与人体健康 |
1.2.4 膳食暴露评估研究现状 |
1.2.5 铅的PBPK模型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数据与方法 |
2.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 |
2.2 人体膳食铅外暴露量分析 |
2.2.1 人体膳食铅暴露途径 |
2.2.2 人群膳食结构调查 |
2.2.3 人体膳食铅摄入量评价 |
2.3 人体膳食铅内剂量分析 |
2.3.1 PBPK模型 |
2.3.2 铅的PBPK模型公式 |
2.3.3 铅的PBPK模型构建 |
2.3.4 铅的PBPK模型参数 |
2.4 铅的健康风险表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武汉市人群膳食结构调研基本情况 |
3.2 一般人群膳食结构铅摄入量的暴露评估 |
3.2.1 一般人群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
3.2.2 一般人群经各类食物铅摄入量的暴露量 |
3.2.3 一般人群各类膳食中铅暴露水平及膳食贡献率 |
3.3 儿童膳食结构铅摄入量的暴露评估 |
3.3.1 儿童人群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
3.3.2 儿童经各类食物铅摄入量的暴露量 |
3.3.3 儿童不同性别膳食铅暴露水平及膳食贡献率 |
3.4 人体膳食铅内剂量评估 |
3.4.1 PBPK模型验证 |
3.4.2 一般人群铅摄入量与血铅水平 |
3.4.3 儿童铅摄入量与血铅水平分析 |
3.5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3.5.1 一般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
3.5.2 儿童健康风险评价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湖北省武汉市人群膳食调查表 |
致谢 |
(3)4-6岁儿童模式能力发展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模式能力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儿童早期模式能力发展对其数学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三、国内儿童早期模式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付之阙如 |
四、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相关的教学实践困惑颇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一、研究问题 |
二、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
三、符号理论(Theory of Semiotics) |
四、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模式(pattern)及模式能力(patterning skills) |
二、数能力(Numerical Ability) |
三、视觉空间工作记忆(visuo-spatial working memory) |
四、空间能力(spatial skills) |
五、自我解释(self-explanation) |
第二节 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 |
一、儿童早期数学中模式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
二、儿童早期重复性模式能力的发展 |
三、儿童早期对发展性模式的理解 |
第三节 儿童早期模式能力发展的评估 |
一、基于研究的重复性模式任务(Research Based Pattern Tasks) |
二、早期数学模式评估(Early Mathematical Patterning Assessment) |
三、模式和结构评估(Pattern and Structure Assessment) |
四、两种模式类型的评估 |
五、一般性模式测试(Generated Patterning Test, GPT) |
六、4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Patterning ability measure) |
第四节 儿童早期模式能力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
一、早期儿童家庭环境与其模式能力的关系 |
二、儿童早期模式与其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五节 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干预研究 |
一、模式干预对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 |
二、模式干预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影响 |
第六节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述评 |
一、已有儿童早期模式能力评估工具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已有儿童早期模式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总体框架 |
第二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第三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发展及与数能力关系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第四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第五节 模式教育干预研究的设计 |
一、模式教育干预的框架 |
二、模式教育干预中的个案观察 |
三、模式教育干预的支持性策略 |
第六节 研究伦理规范 |
第四章 4-6岁儿童模式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 |
第一节 4-5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的改编及适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节 5-6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的编制与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五章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及其与数能力的关系 |
第一节 4-5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节 5-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节 4-5岁儿童模式能力与数能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节 5-6岁儿童模式能力与数能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六章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家庭因素对学前模式能力的影响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节 认知因素对学前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七章 4-5岁儿童模式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 |
第一节 模式教育干预设计 |
一、干预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二、准实验程序 |
三、干预设计方案 |
第二节 模式教育干预对儿童模式能力和数能力的影响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节 模式教育干预中的个案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节 模式教育干预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模式教育干预中的支持性策略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4-6岁模式能力测试任务的编制与检验 |
一、4-5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的适用性分析 |
二、5-6岁儿童模式能力测试的编制与分析 |
第二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 |
一、4-5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 |
二、5-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三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与数能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一、模式能力对数能力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
二、空间能力在模式能力和数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四节 4-6岁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 |
二、认知因素对学前儿童模式能力的影响 |
第五节 模式教育干预的效果和支持性策略 |
一、模式教育干预的有效性 |
二、模式干预的支持性策略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自上而下地重视儿童早期模式能力的发展 |
二、在教育教学中多方位地支持儿童探究模式 |
三、家园合作、共建共享,促进儿童模式经验的延伸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采集与检测 |
2.3.2 诊断标准 |
2.3.3 问卷调查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儿童血铅水平情况 |
3.2.2 不同出生结局、喂养方式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3 家庭因素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4 儿童基本情况对血铅水平分布的影响 |
3.2.5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6 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7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4 其它因素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1 儿童基本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2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3 饮食习惯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5 儿童各维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1 儿童情绪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2 儿童性格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3 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4 儿童行为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5 儿童交往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6 儿童不良习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7 儿童其他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儿童血铅水平现状 |
4.2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3 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铅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生命早期铅致SD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白藜芦醇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
2.2.2 Morris水迷宫 |
2.2.3 大鼠标本的采集处理 |
2.2.4 大鼠血铅测定 |
2.2.5 组织中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2.2.6 RT-qPCR定量检测 |
2.2.7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各蛋白的表达水平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铅暴露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1.1 定位导航实验 |
3.1.2 空间探索实验 |
3.2 铅暴露对大鼠血铅含量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3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SIRT1、CREB和BDNF分子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3.1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SIRT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3.2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CREB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3.3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BDNF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4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突触前蛋白Syn-1、LIMK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4.1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Syn-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4.2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LIMK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5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突触后蛋白PSD-95、NL-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5.1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PSD-95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3.5.2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中NL-1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 |
4 讨论 |
4.1 生命早期铅暴露显着提高大鼠血铅含量 |
4.2 生命早期铅暴露损害大鼠空间学习记忆 |
4.3 白藜芦醇可下调铅暴露大鼠血铅水平及逆转铅暴露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损伤 |
4.4 白藜芦醇减轻因铅暴露致大鼠海马中SIRT1/CREB/BDNF通路分子的表达下调 |
4.5 白藜芦醇削弱铅暴露致突触前相关蛋白表达的下调 |
4.6 白藜芦醇削弱铅暴露致突触后相关蛋白表达的下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命早期铅暴8E致突触损伤机制以及白藜芦酵的神经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禁用含铅汽油后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1.1 全国儿童血铅文献 |
1.1.2 农村儿童血铅文献 |
1.1.3 工业区儿童血铅文献 |
1.2 分析方法 |
1.2.1 儿童血铅平均值的计算 |
1.2.2 铅中毒率的计算按照公式(2)进行铅中毒率的合并计算: |
1.2.3 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儿童血铅平均水平和铅中毒率的计算 |
2 结果 |
2.1 入选文献概述 |
2.2 禁用含铅汽油前后我国儿童血铅水平的总体情况 |
2.3 禁用含铅汽油后全国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 |
2.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童血铅水平变化 |
2.5 北京和上海儿童血铅水平的逐年变化 |
2.6 禁用含铅汽油前后农村和工业区儿童血铅水平的比较 |
2.6.1 禁用含铅汽油后农村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 |
2.6.2 禁用含铅汽油后工业区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 |
2.6.3 全国、农村和工业区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3.1 误差分析 |
3.1.1 偏倚及其控制 |
3.1.2 同质性检验 |
3.2 含铅汽油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3 我国禁用含铅汽油后儿童血铅水平整体变化 |
3.4 我国儿童血铅水平控制仍面临的挑战 |
(8)IEUBK模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IEUBK血铅预测模型介绍、检验及暴露源贡献构成分析 |
1. 模型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CH铅锌冶炼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现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影响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风险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 |
附件 |
致谢 |
(9)2003—2007年中国儿童铅中毒率的分析研究——血铅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方法 |
1.2.1计量单位 |
1.2.2 平均值 |
1.2.3 统计检验 |
2 结 果 |
2.1 血铅水平 |
2.2 铅中毒率 |
3 讨 论 |
3.1 铅中毒率的年代变化 |
3.2 铅中毒率的年龄分布 |
3.3 铅中毒率的地理分布 |
4 小 结 |
(10)钙硒联合应用对铅暴露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对象及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中外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天津市部分学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与干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中国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D]. 王硕. 青岛大学, 2021
- [2]武汉市人群膳食铅暴露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D]. 刘煜.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4-6岁儿童模式能力发展及其干预研究[D]. 田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D]. 李广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J].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编辑部. 幼儿教育, 2020(27)
- [6]生命早期铅致SD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白藜芦醇的保护作用[D]. 吴遵桃. 郑州大学, 2020(02)
- [7]我国禁用含铅汽油后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J]. 王冰,张金良,刘玲,秦娟,张衍燊,潘丽波,方秀杰,薛苏娟.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05)
- [8]IEUBK模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研究[D]. 徐松.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2003—2007年中国儿童铅中毒率的分析研究——血铅检测结果[J].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9(12)
- [10]钙硒联合应用对铅暴露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晓华. 郑州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