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赖锴,李士伟,邱闯闯,徐优磊[1](2021)在《平台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开设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重点在于本学科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王政锋,王新政[2](2021)在《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多元协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考三个角度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d的问题,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智能化改革思路,强调发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姜雪[3](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井智鹏[4](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文中提出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注入了新活力,尤其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基于此,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吸取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各自优势,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也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变革。本研究使用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各环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平台支持,为本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国内有关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包括教学内涵与特征、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模式,从而为本文的教学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并针对三轮行动研究设计了三个教学方案,包括《工作表数据的运算》、《工作表数据的管理》、《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每个教学方案从“前期分析—策略制定—设计反思”三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在实践部分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三轮混合式教学活动实践,每一轮的教学实践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行动研究之后,采用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对比、学生自评表分析、问卷调查分析、访谈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以探究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在三轮行动研究之后,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有所成效。文中利用雨课堂平台,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探索。期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价值,以不断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黄肖杰[5](2021)在《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培养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然而不少高校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仅停留在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层面上,未能深入到计算思维的问题解决方式方法的培养上来。笔者针对目前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效融合的问题,试图构建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并应用于实践加以解决,以期为指导教师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实践提供教学参考,为计算思维培养模式研究注入新的动力。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模式构建:分析了可视化编程的特点、计算思维培养模式的结构要素和大学计算思维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包含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内容、教学培养实施和课程培养评价四方面;并且基于计算思维相关内容研究以及已有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和模型的启示,并在混合式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体验式游戏学习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该模式的四方面进行详细解析。(2)模式应用:以该模式为指导开设了“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计算思维线上课程;选取了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选学“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的13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线上教学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3)模式应用效果评价:采用调查和成绩综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总结性数据进行了收集,从大学生的创造力、算法思维、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协作思维五个方面对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习者的创造力、算法思维、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协作思维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并且学生的课程评价和学习满意度较好,这说明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计算思维学习的热情。
郭晓晴[6](2021)在《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计算思维已成为21世纪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将会成为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专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也是提升专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重大责任下,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本研究梳理关于计算思维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相关文献后发现,BOPPPS教学模式适用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但传统的BOPPPS教学模式与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合还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以传统BOPPPS教学模式为构建依据,以问题解决为入口,构建符合教学现状的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以期获得一定有价值的成果。本研究的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阐述计算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概括计算思维、问题解决以及BOPPPS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第二,通过文献阅读,总结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开展融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在传统BOPPPS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概念,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序。以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上构建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六个环节,即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引入(Bridge-in)、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环节进行详细设计。第三,以H师范大学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测试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周期为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及总结,经过验证,本研究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关于计算思维培养采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学习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的强化有积极作用。
王玲[7](2020)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以来,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要求,所以人们也习以为常的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但是就当前状况来看多数教师将重点放在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上,而忽略培养的结果如何,所以本文即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测评。本文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一方面为测评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另一方面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现有的计算思维能力测评主要是以线下纸笔测验为主,评价工作由教师来完成,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教师负担,而且还可能由于教师疲劳等原因出现误判等现象,所以本文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开发,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笔者在对本文研究内容“计算思维能力测评”大量文献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阐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依据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草组在2017年提出的计算思维的概念并在与智力和系统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然后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初步编制21个三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并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由专家定性比较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对其结果定量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在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模糊综合合成将最终结果分为三级,得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最后,在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在微信web开发者平台利用wxml、wxss、javascript等开发语言,并借助于mysql数据库,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出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践,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证明本系统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余诗琪[8](2020)在《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成。特别是从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相比较于高等教育,近十年间国家也在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如此,据统计,整个十三五期间,即2016-2019年间,全国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均超过500万人,而2019年全国招生更是达到了590万人。然而,随着中职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相应的也越来越多暴露出系列问题。比如,最为显现的就是很大比例的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新型社会与人才市场要求。具体呈现为各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够娴熟,由此也导致了近十年间我国国内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对口率普遍不高,部分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就相对偏低,一旦动手能力不足,那么毕业后工作稳定性也就会较差。而关于本文研究的中职文秘专业,对于文秘岗位来说,计算机技能涉及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因此,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现状十分值得研究。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文秘其他专业课中的许多方面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因此,文秘学生对于计算机课所学的知识,能否应用到文秘其他专业课中,这一点值得关注,笔者研究生实习期间有所发现,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能学习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整个教与学的效率较低。本文研究充分立足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教学标准,围绕文秘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设计角度合理的调查问卷与访谈,予以客观的统计分析。首先,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其次,观察法。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反馈;第三,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从四个维度设计学生问卷,一是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网络资源查询利用情况,三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后在专业课方面的应用情况,四是运用计算机来支持办公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情况;第四,访谈法。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解;总体来讲,本研究发现中职文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程度欠缺,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足以及文秘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根据培养中的教与学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提升对策,为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爱莲,桑娟[9](2020)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当代高校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工具。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提升高校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苗婧怡[10](2020)在《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能够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理解能力和跨学科创新能力方面的必备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应该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手段。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需要根据其特征分析来教学设计。本文将针对普通高校动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一、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对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动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动画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发现其对混合式学习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对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选择课程内容为《网页制作基础》。把握住前沿性和具体性的研究内容,为后文的教学设计、应用和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二、基于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其中的理论性课程(《网站建设的流程》)和实践性课程(《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阐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过程基于教学平台“A+课堂派”来完成,主要分成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反馈评价阶段。由移动学习辅助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教学相关的设备为辅助,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三、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验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问卷星网站向学生调查其对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升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利用“A+课堂派”中直接生成的数据,分析学生使用教学资源、课前测试和参与话题模块的情况。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组作业成果进行对比,实验组的平均分和优秀率皆高于对照组,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平台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
(二)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典型案例 |
(三)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
(四)课程考核评价单一 |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 |
(一)探索新教学模式 |
(二)更新教材内容,建立课程案例库 |
(三)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
四、结语 |
(2)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
3 新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
4 结束语 |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学习革命 |
1.1.2 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 |
1.1.3 雨课堂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2 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式教学 |
2.1.2 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内涵和特征 |
2.2.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与方法 |
2.2.3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2.2.4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评价 |
2.2.5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
3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3.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析 |
3.1.1 课程性质 |
3.1.2 课程内容 |
3.2 《工作表数据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前期分析 |
3.2.2 教学策略制定 |
3.2.3 教学设计反思 |
3.3 《工作表数据的管理》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前期分析 |
3.3.2 教学策略制定 |
3.3.3 教学设计反思 |
3.4 《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教学设计 |
3.4.1 教学前期分析 |
3.4.2 教学策略制定 |
3.4.3 教学设计反思 |
4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
4.1 教学实施对象 |
4.2 教学实施计划 |
4.3 教学实施过程 |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1 雨课堂平台数据分析 |
4.4.2 学生自评表分析 |
4.4.3 问卷调查分析 |
4.4.4 访谈分析 |
4.5 教学实施效果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时代呼唤计算思维的培养 |
1.1.2 高等教育的计算思维培养处于探索阶段 |
1.1.3 可视化编程工具为计算思维培养提供新思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计算思维 |
2.1.2 可视化编程 |
2.1.3 计算思维培养模式 |
2.2 研究现状 |
2.2.1 计算思维相关研究 |
2.2.2 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
2.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混合式学习理论 |
3.2 “做中学”理论 |
3.3 体验式游戏学习理论 |
3.4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3.5 情境学习理论 |
第四章 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构建 |
4.1 模式构建概述 |
4.2 相关理论对模式构建的指导 |
4.3 已有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和模型的启发 |
4.3.1 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 |
4.3.2 技术促进思维发展的计算思维教学程序 |
4.3.3 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型 |
4.4 模式构建 |
4.4.1 课程培养目标 |
4.4.2 课程培养内容 |
4.4.3 教学培养实施 |
4.4.4 课程培养评价 |
第五章 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应用 |
5.1 “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培养目标 |
5.2 “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培养内容 |
5.2.1 课程大纲 |
5.2.2 课程内容 |
5.2.3 课程考核 |
5.3 “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教学培养实施 |
5.3.1 教学模型和学习流程 |
5.3.2 实现条件 |
5.4 “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培养评价 |
5.4.1 评价内容及方法 |
5.4.2 计算思维能力变化分析 |
5.4.3 课程满意度调查分析 |
5.4.4 课程期末成绩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2 计算思维与信息技术基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计算思维 |
2.1.2 BOPPPS教学模式 |
2.1.3 问题解决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
3.1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
3.1.1 虚拟实验教学 |
3.1.2 BOPPPS教学模式 |
3.2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的构建 |
3.2.1 构建原则 |
3.2.2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 |
3.2.3 课前教学活动设计 |
3.2.4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
3.2.5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
4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的实践 |
4.1 前期分析 |
4.1.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析 |
4.1.2 学习者分析 |
4.1.3 教学环境分析 |
4.1.4 教学内容设计 |
4.1.5 评价方式设计 |
4.1.6 教学实践流程 |
4.2 实践过程 |
4.2.1 教学设计总框架 |
4.2.2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施过程 |
4.2.3 《算法设计》课程实施过程 |
5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
5.1 实验测量工具 |
5.2 教学效果分析 |
5.2.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2.2 计算思维技能测量量表结果分析 |
5.2.3 成绩分析 |
5.2.4 访谈结果分析 |
5.3 教学实践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计算思维能力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 |
1.1.2 《大学计算机基础》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
1.1.3 测评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计算思维 |
2.1.2 计算思维能力与计算思维 |
2.1.3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导论》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思维理论 |
2.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2.2.3 教育评价理论 |
2.2.4 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3章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计算思维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3.2.3 专家咨询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步骤 |
3.3.2 结果分析 |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模型的步骤 |
3.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实例 |
第4章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实现 |
4.1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原则 |
4.2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分析 |
4.2.1 系统目标分析 |
4.2.2 功能需求分析 |
4.2.3 业务流程分析 |
4.2.4 数据流程分析 |
4.3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设计 |
4.3.1 体系架构设计 |
4.3.2 总体功能设计 |
4.3.3 各模块功能设计 |
4.3.4 数据库设计 |
4.4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实现 |
4.4.1 开发环境 |
4.4.2 开发平台 |
4.4.3 开发流程 |
4.4.4 目录结构 |
4.4.5 界面展示 |
4.5 系统测试 |
4.5.1 功能测试 |
4.5.2 应用测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概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调研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调查方法 |
2.调查对象 |
3.问卷发放与收回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学习现状 |
1.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 |
2.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查询利用情况 |
3.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用情况 |
4.学生对办公能力的支持情况 |
5.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了解情况 |
6.学生对教学评价的看法 |
(三)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 |
1.教学内容方面 |
2.教学目标方面 |
3.教学方法方面 |
4.教学评价方面 |
5.其他方面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
2.对培养现状的分析 |
三、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
1.学生方面 |
2.教师方面 |
3.教学方面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足 |
2.文秘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不到位 |
3.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意识不足 |
4.网络资源具有双面性,文秘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弱 |
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对策 |
(一)深化《办公室自动化》教学改革,推进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
1.将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渗透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讲授法比重,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
3.进一步丰富多元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
4.制定合理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对培养方案的认知度 |
(二)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
(三)多渠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1.开展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自主学习意识 |
2.开展文秘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职文秘计算机技能培养情况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 |
二 翻转课堂的优势以及模式 |
(一) 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
(三) 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流程 |
(四) 翻转课堂模式 |
三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三) 硬件设备方面 |
四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分析 |
(一) 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
(二) 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能力 |
(三) 突破传统思想,引进教学模式 |
(四)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机制 |
(五) 采用课后评价,进行总结和反思 |
五 结语 |
(10)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移动学习的概述 |
2.1.1 移动学习的发展及其概念 |
2.1.2 移动学习的模式 |
2.2 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
2.2.1 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及其概念 |
2.2.2 混合式学习的模式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3 教学设计 |
3.1 学习者分析 |
3.1.1 艺术类大学生的定义 |
3.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1.3 课前问卷调查 |
3.2 教学内容分析 |
3.2.1 当前研究现状 |
3.2.2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
3.2.3 课程教学内容 |
3.2.4 课程教学目标 |
3.3 整体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准备阶段 |
3.3.2 教学实施阶段 |
3.3.3 教学反馈评价阶段 |
3.3.4 课程考核标准制定 |
3.4 教学案例设计 |
3.4.1 案例一《网站建设的流程》 |
3.4.2 案例二《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 |
4 教学设计应用检验 |
4.1 研究准备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教学平台及教学工具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2.1 课堂派上教学资源情况和课前测试情况 |
4.2.2 期末小组作业对比分析 |
4.2.3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移动学习的混合式学习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台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J]. 赖锴,李士伟,邱闯闯,徐优磊. 信息系统工程, 2021(11)
- [2]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王政锋,王新政.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16)
-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D]. 井智鹏. 扬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可视化编程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Blockly创意趣味编程”课程为例[D]. 黄肖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6]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BOPPPS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 郭晓晴.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D]. 王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8]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D]. 余诗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J]. 王爱莲,桑娟. 教育现代化, 2020(40)
- [10]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D]. 苗婧怡.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