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墙复合结构在抗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1)在《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空间也越来越拥挤,建筑物的兴建所遇到的基坑工程问题也成为当今工程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基坑的受力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基坑工程围护结构: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因其特殊的截面形式,抗弯刚度更大、抗弯承载力更高、自重较轻,与水泥土桩(墙)组合使用不仅可以挡土、止水还可以大大减少桩体入土的阻力和挤土效应,提高施工的便捷性。与传统围护结构形式相比具有节约造价、质量可靠、施工省时、绿色环保、适应性高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及要求,对水平连接形式进行了改进,并设计一种燕尾槽自锁式竖向连接接头。给出了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在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中使用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以某科技楼基坑工程为例给出了详细计算过程。通过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对设计的两种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建模对设计的空腹T型桩及燕尾槽预制围护桩墙进行了抗弯分析,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到的开裂弯矩及抗弯承载力相近,验证了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2)在等截面积和荷载条件下,将空腹T型桩与工字形、矩形、圆形截面桩进行抗弯分析,对比发现空腹T型桩的抗弯能力远大于圆形截面桩,优于矩形截面桩,工字形截面桩抗弯能力与空腹T型桩基本相同,但空腹T型桩因其特殊的截面形式,受拉区可配置更多受拉钢筋,抗弯能力更高;(3)燕尾槽预制围护桩墙的截面空心率与桩身抗弯能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同等荷载条件下,36.9%截面空心率比31.9%截面空心率的桩身最大位移增加了约8%,而31.9%的截面空心率比26.9%截面空心率的桩身最大位移仅增加了约1.4%;(4)通过增加水泥土与预制围护桩墙组合结构受压侧水泥土墙厚度的方式来提高组合结构刚度可以有效减小桩体位移;(5)在保持内部预制围护桩墙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受压区水泥土厚度的增加,预制围护结构截面所占组合结构截面比重的降低,水泥土对组合结构刚度的提高就越多。图[53]表[8]参[51]
王一雄[2](2021)在《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地区滑坡治理 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研究难题,传统的直线排桩结构在黄土边坡支护工程中应用广泛,但仍存在受力不合理、资源浪费及土体污染等问题。针对传统抗滑结构的局限性,本文提出选取毛竹管混凝土作为抗滑结构桩身的主要材料,将结构改为拱形布置,并在桩顶增设连梁,提高结构的刚度与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证明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分析竹管混凝土构件的承载特性与拱式结构的受力特性,结合滑坡推力作用下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分布特点,将拱形竹管混凝土抗滑桩结构应用于黄土地区的滑坡治理工程中,推导并提出其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合理拱轴线布置形式。(2)对直线形钢管混凝土、拱形竹管混凝土与拱形钢管混凝土一种抗滑结构开展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二种工况下桩后土压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呈“一角形”分布;直线形布置的抗滑桩桩顶切向位移几乎为零,法向位移为拱形结构布置下两种抗滑桩的6倍;一种工况下的桩身弯矩沿桩身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反向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拱形布置时测试桩的桩身弯矩与直线形布置相比,桩身锚固段附近的弯矩减小值分别为177 kN·m与156 kN·m,表明拱形连梁能够很好的约束桩顶位移与改善桩身弯矩分布。(3)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种抗滑支挡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得出在理想条件下抗滑桩和连梁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并将数值计算与室内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抗滑桩的内力、桩身位移与桩顶连梁应变及位移分布的规律基本一致,仅桩顶处附近的弯矩分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分析拱形抗滑结构在矢跨比与桩体锚固深度变化时结构的受力特点,得出拱形结构合理的矢跨比和桩体锚固深度,并结合抗滑支护结构效应分析,得出拱形竹管混凝土抗滑结构体系应用于黄土地区滑坡治理中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卢凡[3](2021)在《边坡安全防控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性能分析与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桩板式挡土墙结构不受普通挡土墙高度限制,施工便捷,造型美观,后期维护成本低,因而广泛应用于人工路堑边坡以及山区高陡边坡等支护工程。目前,桩板式挡土墙的桩体普遍采用矩形截面,但矩形截面桩成孔方法依赖人工挖孔,施工周期长,且施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圆形截面桩可以通过机械成孔,效率高,安全性好,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已有众多应用。拱形结构可以通过材料合理的空间排布,改善材料受力特性,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性能。因此桩板式挡土墙结构采用拱形挡土板可减少圬工量,降低造价。但拱形结构给现场施工增加一定的难度。采用装配式拱形挡土板批量预制构件,可有效避免拱形结构现场支模难的问题,极大地缩短工期。然而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的计算理论尚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吉图珲高铁路堑边坡支护工程工况,对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的开挖和支护进行有限元模拟。探究桩长、桩径、桩间距以及拱形挡土板矢跨比等重要参数对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桩前及桩后土压力、桩身位移、桩身内力的影响。(2)以桩顶水平位移和桩身内力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以及灰色关联理论,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主次。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程度桩间距>桩长>桩径>矢跨比。(3)提出了确定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合理桩间距的改进方法;并推导了装配式拱形板-桩墙考虑土拱效应桩体悬臂段弯矩和剪力表达式;根据桩间挡土板的传力机制,推导出土拱效应下拱形板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并验证其可靠性。本文分析了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与影响因素,获得了桩长、桩径、桩间距、拱形板矢跨比等关键参数对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关键参数对装配式拱形板-桩墙影响效应的主次顺序。确定了基于土拱效应的装配式拱形板-桩墙合理桩间距的方法,得出了拱形板-桩墙桩悬臂段内力和拱形板土压力计算公式,为装配式拱形板-桩墙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舒天白[4](2021)在《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学者们对常见的抗滑结构如微型桩、挡墙以及桩墙组合结构的研究较多,但鲜有对钢轨抗滑挡墙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型支挡抗滑结构,钢轨抗滑挡墙主要是由钢轨抗滑桩和挡土墙两部分组成,钢轨桩竖向放置,桩身上部与挡墙连接,下部则通过将钢轨桩与浆液混合并锚固在稳定土层中。和传统的钢轨桩与挡墙结构相比,具备工艺简单、施工便捷、抗滑能力强等优点,但目前在系统性理论研究上尚未形成成熟且完备的理论。在钢轨抗滑挡墙结构的设计中,除了满足边坡下滑力的要求,协调处理好钢轨与挡墙间的受力,更好地发挥结构功能性和经济的要求同样重要。本文借助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针对边坡中钢轨抗滑挡墙的一般性参数变量对抗滑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力学模型,展开钢轨抗滑挡墙结构的受力平衡分析,详细描述了钢轨抗滑挡墙中各部间的受力关系。根据桩身弯矩的受力特点和综合边坡体的变形特征可对挡墙下部钢轨桩长进行设计与调整,若桩长布置不当,挡墙与桩间的接触部位集中应力现象就会扩大,可能影响到功能部件的正常使用,产生的应力现象主要分布在挡墙与桩顶的交接处以及桩土分界处。当钢轨抗滑挡墙中为多排桩时,分析时不过多考虑桩间的土体绕流,推导了桩间距的计算式。钢轨的锚入深度应充分考虑锚固段地层的土体特性,可以根据经验公式初步确定锚入深度,在软弱岩土层中,挡墙下部的桩锚深度一般为1/3~1/2的总桩长,在坚硬的岩石土层中,挡墙下部的桩锚深度一般选为1/4的总桩长。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选取影响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若干因素,建立三维边坡的数值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钢轨抗滑挡墙中钢轨的桩型不同,抗滑能力也有所区别,其中24#与30#的钢轨以及38#和43#的钢轨对钢轨抗滑挡墙在边坡中抗滑力的影响接近;(2)与挡墙的墙身混凝土标号的选型相比,钢轨的选型对钢轨抗滑挡墙的抗滑力影响更大;(3)当挡墙下部钢轨锚入在均质土层中时,挡墙以下的桩长为总桩长1/2时钢轨抗滑挡墙的抗滑力最大;(4)当挡墙下方的土体分别为均质土层和稳定地层两类不同土时,锚入至稳定地基土中的桩长是其上方均质土体内桩长的3/4-5/4时钢轨抗滑挡墙的抗滑力最大;(5)钢轨抗滑挡墙结构中设置多排桩时,桩径比s/d设为5或6为宜;(6)在钢轨抗滑挡墙设计中,伸入至挡墙内部桩长为挡墙高度的4/9~5/9时为宜。选取位于某国道右侧下方边坡作为工程案例,对该边坡原设计治理方案后的坡内关键点位移以及坡体安全系数进行运算,再根据钢轨抗滑挡墙优化建议提出新的治理方案,并对治理后的边坡重新验算其稳定性,通过前后方案的对比,发现钢轨抗滑挡墙结构不仅节省了约17余万的工程造价,也大大提高了抗滑结构的抗滑力,增加了整体边坡的稳定性。
赵叶江,陈旭,陈旺[5](2021)在《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边坡的支护型式多种多样,挡土墙、抗滑桩被广泛的应用于边坡治理工程,但二者也存在不同的缺陷,使得单一的支护结构型式难以满足工程的需求,桩墙复合支挡结构作为一种治理边坡的新型结构,综合了挡土墙及抗滑桩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依托贵州省某高填方边坡工程对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开展研究,对实际工程进行理论计算,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并加以分析,为类似的工程案例提供参考。
蔡禄元[6](2021)在《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协同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桩板墙已广泛应用于铁路边坡支挡工程中,当新建线路近接既有路堤桩板墙敷设时,由于受地形限制,需在既有桩板墙范围内设置新的桩板墙收坡,两者并排布置,共同承担新增荷载。本文针对实际工程新建中卫至兰州铁路引入兰州枢纽配套工程,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新增荷载后新旧组合桩板墙的协同受力以及变形机理,并对既有路基在新增荷载后的服役状态进行评估。研究成果可为基于既有线改扩建工程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试验测定路基填料物理力学参数,选择里程DK7+831.76~DK8+498.30的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106#锚固桩作为研究试验桩,开展现场单桩水平载荷试验,获取地基土的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通过分级加荷测定试验桩水平位移,将现场测得水平位移与弹性支点法理论计算的水平位移进行对比,使实测桩身变形与理论计算变形的差的平方和最小,得出地层的m值。(2)选取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新建锚固桩106#、110#为试验桩,通过在桩背侧及桩身埋设测试元件(土压力盒、钢筋计、测斜管),研究新旧组合桩板墙的变形及受力特性和土压力分布。(3)依托实际工程,采用三维数值软件Midas GTS-NX,对新建路堤桩板式挡土墙的新桩桩孔开挖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桩孔开挖应力释放效应对既有支护结构及路基结构变形的影响。(4)建立并排式新-旧路堤组合桩板墙和既有桩板墙增加冠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拆除既有货线、路基帮宽分层回填和新增客线荷载等一系列施工流程中,新旧组合支挡结构的协同受力、既有桩的内力发展规律和既有路基结构的变形及土压力分布。(5)建立评估模型,对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和既有桩板墙增加冠梁两种新旧组合支挡结构中的既有桩板墙,在新增荷载条件下的服役状态进行评估,保证既有桩板墙不会发生破坏。
陈爽爽[7](2020)在《大型地下单体构筑物与深基坑围护一体化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平原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中,通常需要建设初雨调蓄池等大型地下单体构筑物,深基坑围护工程的造价占比往往很高。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基坑侧壁力学作用响应,提出地下构筑物与深基坑围护一体化结构形式,则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某东部平原市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单体构筑物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围护结构的变形失稳特征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总结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压力变化、坑底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以及周边地表变形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单体构筑物与基坑围护结构一体化方法。依据作用于复合围护结构的荷载及结构-土共同作用,建立了“桩墙合一”的复合围护结构土压力计算模型,并依据内撑式、双排桩围护结构土压力计算理论,推导出内撑式复合围护结构土压力计算公式。(2)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模拟了单排桩、交错双排桩、双排桩以及“桩墙合一”复合结构四种围护条件下的基坑分步开挖过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的顶端水平位移、外侧土体水平和垂直位移变化均与围护结构的类型及布设方式密切相关。“桩墙合一”复合围护结构在限制围护结构顶端位移以及外侧土体位移方面优势明显。(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分析了有、无内支撑条件下悬臂式围护结构对深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悬臂式围护结构土压力分布图、位移分布云图、基坑位移图和围护结构弯矩图。结果表明:无内支撑条件下围护结构为单侧受拉,弯矩值较大,且顶端水平位移及外侧土体水平与垂直位移也较大;有内支撑条件下围护结构的正负弯矩分布均匀,最大弯矩值明显减小,水平位移大幅降低,基坑开挖过程更加安全。(4)探讨了影响一体化结构工作性能的敏感性因素,对基坑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提出了一体化结构的抗浮方法。总结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防水措施,结合主体结构与含水层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浮力大小计算公式,并对地下单体构筑物进行抗浮力计算,阐释一体化结构的抗浮方法。
苏林林[8](2020)在《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基坑工程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复杂的基坑工程项目,基坑开挖的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基坑工程对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基坑工程的成败,对整个基坑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基坑特点,采用多种传统支护结构协同进行基坑支护的新型支护结构应用而生。文章以武汉琴台美术馆基坑工程为依托,创新型的采用单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混合支护方式,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采用天汉软件和理论计算对各支护结构内力、变形进行验算,将现场监测值、模拟值、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中协同工作的可行性。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对钢材回收再利用的深基坑围护系统进行简述。主要内容如下:(1)简述了土压力理论及钢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理论。(2)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对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基坑整体稳定性、基坑抗倾覆稳定性、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使用天汉软件计算支护结构的土压力、水平位移、弯矩、剪力,并验算基坑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初步验证了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的运用效果。(3)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分析各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改变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桩长、桩径等)的参数值,分析不同参数值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得出安全合理的参数范围值,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佳参数值,既确保了基坑的安全,又能满足经济性要求。(4)对基坑开挖实施全过程监测。对桩顶位移、桩身倾斜、周边地表及建筑物位移和沉降、基坑内土体隆起等进行监测,能够实时了解基坑动态变形规律,从而信息化指导施工;将实际监测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基坑整体变化形式,找出数据差异化的原因,能够客观的反应出支护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简述了型钢回收的意义并介绍了型钢拔出过程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和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工程中协同作业,将各支护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外力、抵抗变形,确保支护结构发挥最大作用,保证了基坑稳定性。这种新型支护结构能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对基坑工程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陈旭[9](2020)在《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地形崎岖,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地区,由于其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公路的修建还是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都难以避免遇到开山填谷的现象,接踵而至的又将是边坡的支护问题。边坡的支护型式多种多样,挡土墙、抗滑桩被广泛的应用于边坡的治理工程中,但二者也存在不同的缺陷,使得单一的支护结构型式难以满足工程的需求,桩墙复合支挡结构作为一种治理边坡的新型结构,综合了挡土墙及抗滑桩的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工程中。但由于岩土工程区域的差异性,实际工况的复杂性,对桩墙复合支挡结构的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工程实际,其力学特性、工作原理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依托贵州省某高填方边坡工程对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开展研究,提出了桩墙复合支挡结构的计算模型,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理论计算,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加以分析,为类似的工程案例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与桩基托梁挡土墙进行对比,介绍了桩墙复合支挡结构的结构型式,并提出了计算模型,推导了该结构的内力计算公式。(2)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提出分别采用单排抗滑桩、门架桩及桩墙复合支挡结构作为主滑段治理措施的方案,并对三种方案进行了比选,最后运用理论公式对该桩墙复合支挡结构进行内力计算。(3)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桩墙复合支挡结构数值模型,与理论计算的挡土墙、抗滑桩受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4)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建立了相同工况条件下单排抗滑桩、门架桩的数值模型,从受力特性、施工工艺及工程造价等方面分析单一支护结构型式与复合支挡结构作为高填方边坡支护结构的优缺点。
傅志斌[10](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桩墙复合结构在抗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墙复合结构在抗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装配式基坑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1 型钢装配式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水平接头的研究现状 |
1.2.4 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竖向接头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2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设计与制作 |
2.1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接头设计 |
2.1.1 水平连接缝接头设计 |
2.1.2 竖向接缝连接设计 |
2.2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截面设计 |
2.3 劲性复合空腹T型围护结构的设计 |
2.4 劲性复合燕尾槽预制围护墙的设计 |
2.5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制作(以空腹T型桩为例) |
2.5.1 空腹T型桩的模具设计 |
2.5.2 空腹T型桩的制作 |
2.5.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制作要求 |
2.5.4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质量控制要点 |
2.6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在围护结构中的设计计算与理论 |
3.1 围护结构设计步骤 |
3.1.1 设计资料准备 |
3.1.2 截面等效计算 |
3.1.3 水平荷载计算 |
3.2 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
3.3 抗弯承载力计算 |
3.4 抗剪承载力计算 |
3.5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6 桩身抗裂弯矩计算 |
3.7 吊装时混凝土法向应力验算 |
4 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与单元 |
4.2 材料的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 |
4.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4.2.2 破坏准则 |
4.3 空腹T型桩模型分析 |
4.3.1 基本概况 |
4.3.2 材料性质 |
4.3.3 网格划分及约束 |
4.3.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5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对比 |
4.3.6 与常规圆形、矩形、工字形截面桩的抗弯能力比较 |
4.4 燕尾槽预制围护墙模型分析 |
4.4.1 基本概况 |
4.4.2 材料性质 |
4.4.3 网格划分及约束 |
4.4.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5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对比 |
4.4.6 截面空心率对抗弯能力的影响 |
4.5 水泥土与预制围护桩的共同作用分析(以燕尾槽预制围护墙为例) |
4.5.1 水泥土特性 |
4.5.2 燕尾槽预制围护墙与水泥土组合结构的工作原理 |
4.5.3 劲性复合燕尾槽预制围护墙有限元模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围护结构设计计算 |
5.2.1 抗弯配筋计算 |
5.2.2 抗剪配筋计算 |
5.2.3 起吊验算 |
5.3 两种方案对比 |
5.4 围护结构施工要点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微型抗滑桩相关研究动态 |
1.2.1 理论研究 |
1.2.2 模型试验 |
1.2.3 数值模拟 |
1.2.4 工程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黄土边坡抗滑结构基本理论 |
2.1 边坡基本工程性质 |
2.1.1 黄土成因及特性 |
2.1.2 边坡常见破坏类型 |
2.2 滑坡治理常用抗滑结构 |
2.3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 |
2.3.1 定义及存在条件 |
2.3.2 基本形态 |
2.4 拱形抗滑结构 |
2.4.1 拱形支挡结构 |
2.4.2 抗滑结构工作原理 |
2.4.3 均布荷载下结构合理布置研究 |
2.5 毛竹管抗滑构件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
2.6 小结 |
3 拱形抗滑结构模型试验 |
3.1 概述 |
3.2 试验目的 |
3.3 模型试验方案 |
3.3.1 相似理论 |
3.3.2 试验装置及材料选取 |
3.3.3 模型试验工况及过程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桩侧土压力分析 |
3.4.2 桩顶位移结果分析 |
3.4.3 桩身弯矩变化趋势分析 |
3.4.4 桩顶连梁受力分析 |
3.5 小结 |
4 拱形抗滑桩结构数值分析 |
4.1 ABQUS软件简介 |
4.1.1 概述 |
4.1.2 常用计算单元 |
4.1.3 强度折减法 |
4.2 本构模型及单元接触模型 |
4.2.1 本构模型 |
4.2.2 接触模型设置 |
4.3 数值计算求解流程 |
4.4 连梁抗滑结构支护体系模型 |
4.4.1 基本假定 |
4.4.2 建模过程 |
4.4.3 荷载和边界条件 |
4.5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1 地应力平衡 |
4.5.2 边坡位移场 |
4.5.3 抗滑桩桩身受力分析 |
4.5.4 支护结构抗滑桩桩身位移分析 |
4.5.5 支护结构连梁受力分析 |
4.5.6 桩身锚固深度影响 |
4.5.7 连梁矢跨比影响 |
4.5.8 抗滑支护结构效应分析 |
4.6 数值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6.1 桩身受力对比分析 |
4.6.2 连梁结构受力对比分析 |
4.7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边坡安全防控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性能分析与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桩板墙性能试验研究 |
1.2.2 桩板墙数值模拟研究 |
1.2.3 桩板墙桩间土拱效应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边坡支护数值模拟 |
2.1 引言 |
2.2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 |
2.2.1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体系结构形式 |
2.2.2 拱形挡土板横断面拱形选择 |
2.3 工程概况 |
2.4 拱形板—桩墙有限元模型 |
2.4.1 几何模型 |
2.4.2 模型参数及土体本构 |
2.4.3 施工步序模拟 |
2.4.4 接触面力学模型 |
2.4.5 边界条件 |
2.5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验证 |
2.5.1 应力结果分析 |
2.5.2 位移结果分析 |
2.5.3 直形板—桩墙与拱形板—桩墙结果对比 |
2.5.4 模拟结果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桩长对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的影响 |
3.2.1 桩水平位移 |
3.2.2 土压力 |
3.2.3 抗滑桩内力 |
3.3 桩径对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的影响 |
3.3.1 桩水平位移 |
3.3.2 土压力 |
3.3.3 抗滑桩内力 |
3.4 桩间距对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的影响 |
3.4.1 桩水平位移 |
3.4.2 土压力 |
3.4.3 抗滑桩内力 |
3.5 拱形板矢跨比对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的影响 |
3.5.1 桩水平位移 |
3.5.2 土压力 |
3.5.3 抗滑桩内力 |
3.6 基于正交试验和灰色关联理论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分析 |
3.6.1 正交试验原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
3.6.2 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影响因素正交试验设计 |
3.6.3 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6.4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与关联分析方法 |
3.6.5 拱形板—桩墙支护性能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抗滑桩计算方法 |
4.2.1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抗滑桩桩间距的确定 |
4.2.2 抗滑桩锚固长度的确定 |
4.2.3 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 |
4.3 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拱形挡土板土压力计算 |
4.3.1 拱形挡土板土压力计算模型 |
4.3.2 拱形挡土板土压力计算参数确定 |
4.3.3 拱形挡土板内力计算 |
4.4 工程实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型桩的国内外研究 |
1.2.2 挡土墙的国内外研究 |
1.2.3 桩墙组合结构的国内外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抗滑挡土墙和钢轨桩的设计理论 |
2.1 土压力的影响因素 |
2.2 作用在挡土墙的土压力类型 |
2.3 侧向土压力经典理论 |
2.3.1 库仑土压力理论 |
2.3.2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
2.3.3 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计算 |
2.3.4 黏性土中等效内摩擦角 |
2.3.5 朗肯土压力理论 |
2.3.6 朗肯主动土压力 |
2.3.7 朗肯土压力的适用范围 |
2.4 考虑变形与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
2.5 考虑位移情况下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
2.6 重力式挡土墙的安全设计理论 |
2.6.1 稳定性验算 |
2.6.2 挡土墙截面强度验算 |
2.6.3 基础设计 |
2.6.4 挡土墙填料的选择 |
2.6.5 墙身材料的选取 |
2.6.6 挡墙的安全设置原则 |
2.7 钢轨桩的概念及设计理论 |
2.7.1 钢轨桩设桩位置的选取原则 |
2.7.2 钢轨桩桩长的确定原则 |
2.7.3 钢轨桩顶梁结构设计 |
2.8 现有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
2.9 本章小结 |
3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的抗滑力学作用机理 |
3.1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桩的概念与承载力特征 |
3.1.1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桩的概念 |
3.1.2 微型钢轨桩的承载力特性 |
3.2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墙后的土压力分布 |
3.3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的受力特征 |
3.4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的各部分相互作用 |
3.4.1 滑坡土体与挡墙间作用 |
3.4.2 滑坡土体与钢轨桩之间作用 |
3.4.3 钢轨桩与挡土墙间作用 |
3.4.4 滑坡土体与钢轨抗滑挡墙间作用 |
3.5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的结构设计 |
3.5.1 抗滑钢轨桩的布设 |
3.5.2 钢轨抗滑桩桩间距的确定 |
3.5.3 钢轨抗滑桩锚固深度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因素 |
4.2 计算方法及其原理 |
4.2.1 强度折减法 |
4.2.2 失稳判据的定义 |
4.3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4.4 桩截面形状对抗滑桩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4.1 桩截面形状对边坡位移影响 |
4.4.2 桩截面形状对边坡塑性区分布和桩身受力影响 |
4.5 钢轨桩桩型对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5.1 钢轨桩桩型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4.5.2 钢轨桩桩型对坡内塑性区分布与桩身受力的影响 |
4.6 挡墙混凝土标号对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6.1 挡墙混凝土标号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4.6.2 挡墙混凝土标号对坡内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
4.7 嵌固深度对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7.1 嵌固至均质土体内桩长对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7.2 嵌固至稳定地基中桩长对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 |
4.8 挡墙中设桩间距对桩墙应力的影响 |
4.9 挡墙内桩长对桩墙应力的影响 |
4.10 本章小结 |
5 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在工程中的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地形、地貌 |
5.1.2 地层岩性 |
5.1.3 水文地质条件 |
5.1.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5.2 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5.3 原始边坡模型网格划分及稳定性计算 |
5.4 钢轨抗滑挡墙治理边坡方案的优化 |
5.5 优化后的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5)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实例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①人工填土: |
②耕植土: |
③砾质粘性土: |
④泥岩: |
⑤石灰岩: |
⑥煤层: |
⑦石灰岩: |
2.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
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1 力学模型分析 |
3.2 有限元模型计算 |
4 结构分析及对比 |
4.1 挡土墙土压力对比分析 |
4.2 抗滑桩内力对比分析 |
5 结论 |
(6)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协同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板墙研究现状 |
1.2.2 路基拓宽的研究现状 |
1.2.3 组合支挡联合支挡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中兰客专引入兰州枢纽桩板墙工程概况 |
2.1 工程背景 |
2.1.1 地形及地质概况 |
2.1.2 工程措施 |
2.2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2.2.1 灌砂法测定土体的密度 |
2.2.2 路基填料的强度参数 |
2.3 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现场试验 |
2.3.1 试验简介 |
2.3.2 加载方法 |
2.3.3 测试元件的布设 |
2.3.4 试验成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现场试验研究 |
3.1 试验总述 |
3.1.1 工程概况 |
3.1.2 试验目的 |
3.1.3 试验内容 |
3.1.4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测试元件的埋设 |
3.2.1 土压力盒埋设 |
3.2.2 钢筋计埋设 |
3.2.3 测斜管埋设 |
3.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3.3.1 桩板墙土压力分布 |
3.3.2 桩板墙钢筋应力 |
3.3.3 桩板墙的桩身侧向变形 |
3.4 本章小结 |
4 桩板墙桩孔开挖对既有路基及既有桩板墙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4.1 工点简介 |
4.2 Midas GTS-NX简介 |
4.3 数值模型 |
4.3.1 模型几何尺寸 |
4.3.2 接触条件 |
4.3.3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4.3.4 网格剖分 |
4.3.5 荷载条件及地应力平衡 |
4.3.6 边界条件 |
4.4 数值模拟桩孔开挖过程 |
4.4.1 桩孔开挖对临近既有支挡结构的影响 |
4.4.2 桩孔开挖对既有路基结构变形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协同工作数值模拟研究 |
5.1 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数值模拟分析 |
5.1.1 数值模型 |
5.1.2 桩身土压力值沿桩深的分布 |
5.1.3 协同作用分析 |
5.1.4 既有路基结构变形 |
5.1.5 桩身位移 |
5.1.6 桩身内力 |
5.1.7 桩身参数影响分析 |
5.2 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5.3 既有桩板墙服役状态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 既有桩板墙增加冠梁的数值模拟研究 |
6.1 既有桩板墙增加冠梁的数值模拟分析 |
6.1.1 数值模型 |
6.1.2 桩身土压力值沿桩深的分布 |
6.1.3 既有路基结构变形 |
6.1.4 桩身位移 |
6.1.5 桩身内力 |
6.2 既有桩板墙服役状态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大型地下单体构筑物与深基坑围护一体化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空间的利用及其发展 |
1.2.2 深基坑围护方案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下单体结构与深基坑围护一体化方法 |
2.1 作用于基坑围护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
2.2 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底及围护结构变形计算方法 |
2.2.1 基底开挖底部隆起变形计算方法 |
2.2.2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计算方法 |
2.2.3 基坑围护结构外侧地表沉降计算方法 |
2.3 地下单体构筑物与基坑围护结构一体化方法 |
2.3.1 复合围护结构土压力计算 |
2.3.2 内撑式复合围护结构计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悬臂式结构围护深基坑开挖模拟试验 |
3.1 试验方法与试验方案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材料 |
3.1.3 围护结构的制作 |
3.1.4 试验方案 |
3.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1 不同开挖深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的顶端水平位移 |
3.2.2 不同开挖深度条件下围护结构外侧土体的水平位移 |
3.2.3 不同开挖深度条件下围护结构外侧土体的垂直位移 |
3.2.4 围护结构顶端与围护结构外侧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形协调 |
3.3 围护结构形式对基坑变形位移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撑-悬臂式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
4.1.1 悬臂式围护基坑开挖模拟 |
4.1.2 内撑-悬臂式围护基坑开挖模拟 |
4.2 数值结果分析 |
4.2.1 悬臂式围护基坑土压力分析 |
4.2.2 悬臂式围护基坑变形分析 |
4.2.3 内撑-悬臂式围护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体化结构工作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一体化结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 |
5.2.1 围护结构嵌固深度的影响 |
5.2.2 围护结构尺寸及间距的影响 |
5.2.3 内支撑布设方式的影响 |
5.3 一体化结构抗浮性能 |
5.3.1 地下结构抗浮问题 |
5.3.2 基坑防水措施 |
5.3.3 地下单体构筑物浮力计算 |
5.3.4 一体化结构作用下的抗浮力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传统基坑支护类型 |
1.2.1 放坡开挖 |
1.2.2 土钉墙 |
1.2.3 地下连续墙 |
1.2.4 灌注桩排桩 |
1.3 钢板桩和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
1.3.1 钢板桩 |
1.3.2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
1.3.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对比分析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理论及计算方法 |
2.1 经典土压力理论 |
2.1.1 静止土压力 |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
2.2 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 |
2.2.1 悬臂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2 单撑(单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3 多撑(多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4 钢板桩型号的确定 |
2.3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 |
2.3.1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
2.3.2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稳定性验算 |
2.3.3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结构设计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琴台美术馆工程基坑支护设计 |
3.1 琴台美术馆工程案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3.1.3 琴台美术馆基坑支护方案 |
3.2 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
3.2.1 基坑D1E段受力分析 |
3.2.2 基坑EE1段受力分析 |
3.2.3 基坑BC段受力分析 |
3.2.4 基坑AB段受力分析 |
3.3 天汉软件验算 |
3.3.1 软件介绍 |
3.3.2 型钢水泥土搅拌单排桩模拟计算结果 |
3.3.3 钢板桩模拟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4.1 关于MIDAS GTS NX |
4.2 MIDAS GTS NX功能特点 |
4.2.1 MIDAS GTS NX分析功能 |
4.2.2 MIDAS GTS NX建模分析操作流程 |
4.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拟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 |
4.3.3 计算参数 |
4.4 模型建立 |
4.5 模拟计算过程 |
4.5.1 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
4.5.2 竖向位移分析云图 |
4.6 模拟结果分析 |
4.6.1 单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2 双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3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4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5 土体沉降与隆起分析 |
4.7 双排桩间土体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4.8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长度对支护结构影响 |
4.9 桩径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坑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
5.1 基坑监测方案 |
5.1.1 监测目的 |
5.1.2 监测原则 |
5.1.3 监测项目 |
5.1.4 监测设备 |
5.1.5 监测点位 |
5.1.6 监测预警 |
5.2 现场监测 |
5.2.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
5.2.2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
5.2.3 周边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 |
5.2.4 周边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 |
5.3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5.3.1 支护桩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3.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3.3 基坑隆起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型钢芯全回收的基坑围护技术 |
6.1 型钢回收 |
6.1.1 型钢回收的意义 |
6.1.2 型钢回收原理 |
6.1.3 型钢起拔过程 |
6.1.4 型钢起拔力计算 |
6.2 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 |
6.3 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 |
6.4 实际工程中型钢回收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计算 |
2.1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简介 |
2.2 挡土墙受力分析 |
2.3 土压力计算 |
2.4 滑坡推力计算 |
2.5 冠梁计算 |
2.6 抗滑桩计算 |
2.7 小结 |
第三章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3.3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3.4 工程治理措施及评价 |
3.5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内力计算 |
3.6 小结 |
第四章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法概述 |
4.2 有限元法的计算步骤 |
4.3 数值模型建立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对比 |
4.5 桩墙复合支挡结构与普通抗滑桩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
1.2.5 简要评析 |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
2.2.2 弹性模量影响 |
2.2.3 泊松比影响 |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
3.6 工程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5 工程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4 主要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桩墙复合结构在抗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D]. 陈晨.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D]. 王一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边坡安全防控装配式拱形板-桩墙性能分析与计算方法[D]. 卢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薄壁轻型钢轨抗滑挡墙抗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研究[D]. 舒天白.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5]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J]. 赵叶江,陈旭,陈旺. 土工基础, 2021(02)
- [6]并排式新-旧组合桩板墙协同受力特性研究[D]. 蔡禄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大型地下单体构筑物与深基坑围护一体化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D]. 陈爽爽.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苏林林.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9]桩墙复合支挡结构在高填方边坡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分析[D]. 陈旭. 贵州大学, 2020(04)
- [10]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标签:抗滑桩论文; 装配式论文;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论文; 基坑围护结构论文; 基坑支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