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伏马毒素B_1、B_2(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焦京琳,饶正华[1](2021)在《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霉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加强日常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综述了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检测标准及近年来主流色谱质谱的检测技术,为日后的霉菌毒素检测提供技术参考。
任显凤[2](2020)在《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目前发现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能引起肝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代谢产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污染花生、玉米、小麦、大米、棉花、坚果等农产品,其中以花生和玉米受污染最为严重。在我国黄曲霉污染广泛,而寄生曲霉污染罕见。农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不仅会对人、畜的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严重损害经济效益,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本文研究建立了粮油类农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快速同步检测和基于木霉菌的高效生物防控技术,对及早发现污染并科学监管,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检测技术是及时发现污染、采取有效防控的“眼睛”,目前已有许多检测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技术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免疫传感器分析、免疫层析等,但是多组分同步检测尤其是小分子污染物与食源性微生物同步检测技术相对十分缺乏。生物防控具有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等特点,近年来在食物病原菌及毒素污染防控领域备受青睐。但是,现阶段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控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高效的生防菌剂、生防作用机理不明、缺失实践应用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作了如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RT-PCR同步检测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方法。依据免疫反应中纳米抗体V2-5和V8#分别与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竞争结合单克隆抗体1C11和2D3的原理;首先,依据编码纳米抗体的特异DNA序列设计引物,实现噬菌体中特异DNA序列扩增;然后,将免疫反应和PCR扩增反应相结合,建立了RT-PCR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限分别为0.03 ng/mL和0.09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118%和76.7–111%。最后,该检测技术被成功应用到玉米、大米、小麦、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同步检测,且样品中毒素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纳米抗体噬菌体建立的两种毒素RT-PCR同步检测技术可为粮油产品污染物同步检测分析提供新的途径。2.创建了RT-PCR同步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的技术方法。黄曲霉毒素属于剧毒、致癌的小分子物质,主要由曲霉属、黄绿组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噬菌体V2-5展示的纳米抗体可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的单克隆抗体1C11,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nor-1(aflD)可作为黄曲霉、寄生曲霉的生物标志物,基于RT-PCR中Taqman检测原理并根据噬菌体V2-5和nor-1特异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引物,最终实现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的RT-PCR同步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及黄曲霉菌的检测限分别为0.02 ng/mL和8×102孢子/g。进一步用该检测方法检测了25份自然污染的玉米中黄曲霉素及其产毒菌的含量,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平板计数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以黄曲霉毒素与黄曲霉为例创建的RT-PCR同步检测技术,首次突破了粮油产品中小分子污染物与食源性微生物一直难以同步测定的瓶颈难题。3.筛选了可高效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木霉菌株T60和T44,并初步探明其抑制机理。通过双重培养实验和木霉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评估了20株不同来源的木霉菌对黄曲霉的拮抗活性及其代谢产物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抑制效果。首先,双重培养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深绿木霉(T.atroviride)T32和T50、哈茨木霉(T.harzianum)ITEM908和T61、多孢木霉(T.polysporum)T60和绿色木霉(T.viride)T62生长迅速,可通过对营养物质的竞争、生存空间的竞争和重寄生作用,完全抑制黄曲霉菌生长。其次,通过木霉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发现:CDA(Czapex Dox Agar)培养基培养木霉菌3–5天后,有15株木霉菌分泌到CDA中的代谢产物显着抑制黄曲霉生长,T60分泌的代谢产物可完全抑制黄曲霉生长,抑制率为100%;用花生培养基培养木霉菌株3–5天后,有14株木霉菌分泌到花生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显着抑制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哈茨木霉(T.harzianum)T44分泌的代谢产物抑制黄曲霉产毒的抑制率高达85±6%。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可通过其拮抗活性和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抑制黄曲霉;其中部分木霉菌的代谢产物对黄曲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作为候选生防菌剂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4.筛选出可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里氏木霉(T.reesei)CGMCC3.5218,初步探明木霉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制并成功应用到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首先,实验比较了65株木霉菌对液体培养基中AFB1(50 ppb)的降解效果,筛选的CGMCC3.5218在含AFB1的液体培养基生长5天后,对浓度为50 ppb、500 ppb、10 ppm、15 ppm的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100%、95%、88%和66%;其在含浓度为500 ppb的AFB2、AFG1、AFG2的液体培养基生长7天后,对三种毒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6%、88%和87%。进一步研究发现:CGMCC3.5218对AFB1的降解主要是细胞外代谢产物的酶促降解作用且活性酶为耐高温的非金属结合蛋白。最后,对CGMCC3.5218降解AFB1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培养温度为28–37℃,培养基最适pH为4.5–8.3,多种含碳氮的培养基均适合做培养基质;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CGMCC3.5218可高效降解花生粕、玉米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可将自然污染的玉米中浓度为1657μg/kg的黄曲霉毒素降至安全水平(20μg/kg)。因此,里氏木霉CGMCC3.5218作为有效降解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菌剂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本研究为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新方法,对抑制粮油产品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李安平[3](2019)在《霉变饲料中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霉菌毒素一方面可破坏和降低原料或饲料中的养分,引起饲粮的适口性降低和营养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可对人和动物健康产生危害。家禽生产易受霉菌毒素危害,而系统地阐述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的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在调研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污染的基础上,饲喂蛋雏鸡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通过脏器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基因m RNA表达的检测,探究染毒饲料对蛋雏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分子机制。将不同剂量的霉菌毒素和脱毒剂添加至基础日粮中,通过不同饲喂方式饲喂不同日龄的蛋雏鸡,结果发现,高水平霉菌毒素能染毒对蛋雏鸡食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单次、隔日霉菌毒素染毒对蛋雏鸡食欲影响均较大,浓度越高越明显;另外,高浓度毒素加脱毒剂转换正常日粮方式较正常日粮转换高浓度毒素加脱毒剂方式对蛋雏鸡食欲的影响小,在中高浓度霉菌毒素饲料中添加脱毒剂能提高蛋雏鸡的食欲。因此,霉菌毒素水平、雏鸡日龄、染毒次数和脱毒剂均对畜禽采食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毒素水平越高、雏鸡日龄越小、染毒次数越多和未使用脱毒剂均可降低蛋雏鸡的食欲。通过饲喂雏鸡含不同剂量霉菌毒素的饲料,探究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各个脏器组织的损伤,结果发现:中高水平的霉菌毒素能降低雏鸡的末体重、平均日增重、耗料量,提高料重比,降低了蛋雏鸡的生产性能,而霉菌毒素脱毒剂能提高蛋雏鸡的末体重、平均日增重、耗料量,降低料重比,提高了蛋雏鸡的生产性能;中高水平的霉菌毒素能显着增加蛋雏鸡腺胃指数和肌胃指数,引起蛋雏鸡肌胃、腺胃、肠等组织发生损伤,而霉菌毒素脱毒剂能显着降低蛋雏鸡腺胃、肌胃等脏器指数,减轻雏鸡肌胃、腺胃、肠道等组织损伤。因此,饲料中中高剂量的霉菌毒素染毒会使蛋雏鸡的生长性能降低,使雏鸡的消化道、免疫器官和肝脏等器官发生坏死、变性等损伤;而在染毒日粮中添加脱毒剂可减轻毒素对动物的不良影响。最后,通过喂雏鸡含不同剂量霉菌毒素的饲料,探究其对蛋雏鸡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酶、促炎与抗炎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饲料中不同浓度霉菌毒素共同作用时,会损伤蛋雏鸡的免疫系统,降低雏鸡血清中T-AOC、CAT水平,使SOD活力下降,血清中MDA水平增加,降低了肝脏、腺胃、回肠、法氏囊、脾脏内抗氧化酶m RNA表达,提高了抗炎和促炎因子m RNA表达,会抑制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因子的合成,降低IL-6、INF-γ、Ig G、Ig M在血清中的浓度,使血清中的ND、IBD抗体水平下降;另外,脱毒剂3、4组的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抗体水平明显优于1、2组,而且能增加肝脏、腺胃、回肠、法氏囊、脾脏内抗氧化酶和抗炎因子的m RNA表达,降低促炎因子m RNA表达。因此,不同水平的霉菌毒素能剂量依赖性的降低抗氧化酶的活性和m RNA表达,增加抗炎和促炎因子的m RNA表达,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脱毒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组织中抗氧化酶的m RNA表达,降低霉菌毒素刺激引起的促炎因子的m RNA表达,增加抗炎因子的m RNA表达。总之,霉菌毒素能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蛋雏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促进脏器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炎症的发生,脱毒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霉菌毒素的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保护蛋雏鸡健康,而且脱毒剂3、4的脱毒效果优于其他两种。
施雅[4](2019)在《UPLC-MS/MS测定乳制品中伏马毒素B1、B2残留》文中指出为建立一种UPLC-MS/MS测定乳制品中伏马毒素B1、B2残留的检测方法,乳制品经过溶解后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弱碱性,用PBS缓冲液进行稀释,再用伏马毒素免疫亲和柱进行净化。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采用C18色谱柱,再用UPLC-MS/MS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伏马毒素B1、B2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线性范围为0.5~50μg/L,样品在1.0~10μg/kg加标浓度下回收率为80.3%~96.7%,变异系数为2.3%~8.8%,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该方法能够准确、稳定、灵敏地测定乳制品中伏马毒素的残留。
王文珺,孙双艳,叶金,王松雪,桑华春[5](2019)在《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文中研究指明真菌毒素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多次修订该类标准。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数量众多,标准的制定发展迅速。本文系统的描述了我国现行有效的各类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LS、NY、SN)及部分地方标准,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检测方法和检出限的阐述和分析,从应用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期能为质检部门监管及企业自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希望为我国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性建议。
林滉[6](2018)在《饲料中伏马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伏马毒素理化性质、污染情况、危害和限量,详细介绍了薄层色谱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目前饲料中伏马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
祭芳,张新明,徐学万,李华峰,李董,李玉琼,朱岩[7](2018)在《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镰刀菌毒素是污染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毒素之一。本文针对食品和饲料中的主要污染镰刀菌毒素,就其限量和分析方法标准进行了梳理,比较国内外的差异,为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农产品中镰刀菌毒素检测标准体系工作提供参考。
谢瑜杰,陈辉,彭涛,代汉慧,胡雪艳,范春林,呼秀智[8](2018)在《食品与饲料基质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不易被加工或烹调加热所破坏,超过一定摄入量后会引起人的肝肾功能下降、癌变或诱发免疫抑制性疾病。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措施避免真菌毒素的污染,因此,研究可以准确高效地测定食品和饲料基质中的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真菌毒素提取方法、净化方法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研究方法大多是针对某一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的常规检测方法或者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存在稳定性差、定量不准确或前处理复杂等,因此未来应大力开发检测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欧阳柳凤,朱珂璇,邵晓,张蔷,赵玉男[9](2016)在《脑内小分子检测技术及人参皂苷入脑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许多中药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有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简要介绍了血脑屏障(BBB)的生理组成,药物穿透BBB的途径,并介绍了3种主要针对脑内小分子物质的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这些技术将有助于小分子入脑的研究,并得出它们在脑组织内的分布以及判断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从而探索它们中枢活性的作用模式。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针对人参皂苷进行了其入脑的研究可得:人参皂苷可以到达BBB,作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间接发挥中枢活性,至于是否能透过BBB到达神经元,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周贻兵,吴坤,李磊,林野,刘利亚[10](2016)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啤酒中伏马毒素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啤酒中FB1、FB2和FB3的含量。与液相色谱相比较,无需衍生化,避免了化学衍生法受衍生产物的不稳定性、衍生剂的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衍生效率的影响。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3种物质在2.5100 ng/m 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在空白样品中加入1.0μg/kg和8.0μg/kg两个浓度水平的伏马毒素,平均回收率为88.3%95.1%,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8.1%,3种物质定量限均低于0.6μg/kg,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1.7%。该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啤酒中伏马毒素含量的测定,可为啤酒中伏马毒素的风险评估数据来源提供参考依据。
二、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伏马毒素B_1、B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伏马毒素B_1、B_2(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
1.1 常见的霉菌毒素种类 |
1.2 霉菌毒素的危害 |
1.3 霉菌毒素限量标准 |
2 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标准 |
3 LC-MS技术 |
3.1 前处理技术 |
3.2 液相色谱(LC)技术 |
3.2.1 检测器的选择 |
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
3.3.1 电离模式的选择 |
3.3.2 质谱仪器的选择 |
4 小结 |
(2)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 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曲霉毒素概述 |
1.1.1 黄曲霉毒素种类及其理化性质 |
1.1.2 黄曲霉毒素毒性及其危害 |
1.1.3 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
1.1.4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 |
1.2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黄曲霉毒素薄层层析及仪器分析技术 |
1.2.2 黄曲霉毒素免疫分析技术 |
1.2.3 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 |
1.2.4 黄曲霉毒素噬菌体展示介导免疫PCR检测技术 |
1.3 黄曲霉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黄曲霉菌概述 |
1.3.2 黄曲霉菌检测技术方法 |
1.4 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生物防控研究现状 |
1.4.1 生防微生物种类 |
1.4.2 生物防控作用机理 |
1.4.3 生防效果影响因子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粮油黄曲霉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RT-PCR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与耗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缓冲液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纳米抗体噬菌体扩增 |
2.3.2 同步免疫反应条件优化 |
2.3.3 双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2.3.4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技术评价 |
2.3.5 实际样品中AFT和 ZEN的 RT-PCR同步检测 |
2.3.6 样品中毒素的HPLC法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原理 |
2.4.2 同步免疫反应的条件优化 |
2.4.3 扩增效率评估 |
2.4.4 RT-PCR同步检测AFT和 ZEN的技术评价 |
2.4.5 实际样品中AFT和 ZEN的 RT-PCR同步检测 |
2.5 讨论 |
2.5.1 包被羊抗鼠抗体IgG的优势 |
2.5.2 噬菌体介导的RT-PCR同步检测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
2.6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RT-PCR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与耗材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缓冲液及培养基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纳米抗体噬菌体扩增 |
3.3.2 Nor-1参考基因制备 |
3.3.3 双重RT-PCR的反应条件优化 |
3.3.4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RT-PCR检测标准曲线建立 |
3.3.5 玉米中黄曲霉菌RT-PCR检测标准曲线建立 |
3.3.6 黄曲霉毒素检测可靠性验证 |
3.3.7 黄曲霉菌检测可靠性验证 |
3.3.8 实际样品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双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3.4.2 双重RT-PCR扩增效率 |
3.4.3 RT-PCR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技术评价 |
3.4.4 RT-PCR检测黄曲霉菌的技术评价 |
3.4.5 RT-PCR技术在实际样品中同步检测的应用 |
3.5 讨论 |
3.5.1 基于nor-1基因检测黄曲霉菌的特异性和可靠性 |
3.5.2 噬菌体介导的RT-PCR同步检测小分子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
3.6 小结 |
第四章 花生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木霉菌阻控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仪器与耗材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菌株来源及活化 |
4.3.2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4.3.3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4.3.4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研究 |
4.3.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生长速率 |
4.4.2 木霉菌与黄曲霉菌相互作用关系 |
4.4.3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 |
4.4.4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粮油黄曲霉毒素污染木霉菌降解技术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仪器与耗材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
5.3 实验方法 |
5.3.1 木霉菌株来源及鉴定 |
5.3.2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分析 |
5.3.3 超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木霉菌株筛选 |
5.3.4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
5.3.5 里氏木霉CGMCC3.5218 降解实际样品中AFT的应用研究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 |
5.4.2 超高效降解AFB1的木霉菌株筛选 |
5.4.3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 |
5.4.4 里氏木霉CGMCC3.5218降解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应用 |
5.5 讨论 |
5.5.1 不同木霉菌降解AFB1的能力差异 |
5.5.2 里氏木霉CGMCC3.5218对AFB1的作用机理 |
5.5.3 里氏木霉CGMCC3.5218的应用前景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霉变饲料中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霉菌毒素种类 |
1 黄曲霉毒素 |
2 呕吐毒素 |
3 玉米赤霉烯酮 |
4 伏马毒素 |
5 赭曲霉毒素 |
第二章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限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
1 检测方法 |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2 薄层色谱法(TLC) |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4 气质联用(GC-MS)和液质联用(HPLC-MS) |
1.5 胶体金标记技术 |
2 限量标准及污染情况 |
2.1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及限量标准 |
2.2 呕吐毒素和T-2 毒素的污染及限量标准 |
2.3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及限量标准 |
2.4 赭曲霉毒素的污染及限量标准 |
2.5 伏马毒素的污染及限量标准 |
第三章 霉菌毒素的危害 |
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1.1 黄曲霉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 黄曲霉毒素对细胞的影响 |
1.3 黄曲霉毒素对生产健康的影响 |
2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
2.1 玉米赤霉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 玉米赤霉烯酮对细胞的影响 |
2.3 玉米赤霉烯酮对生产健康的影响 |
3 呕吐毒素的危害 |
3.1 呕吐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呕吐毒素对细胞的影响 |
3.3 呕吐毒素对生产健康的影响 |
4 赭曲霉毒素的危害 |
4.1 赭曲霉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 赭曲霉毒素对生产健康的影响 |
5 伏马毒素的危害 |
5.1 伏马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2 伏马毒素对生产健康的影响 |
第四章 霉菌毒素的防控 |
1 霉菌毒素的预防措施 |
1.1 选用抗病品种农作物,加强作物田间管理 |
1.2 农作物收获和储藏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
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脱毒方法 |
2.1 机械脱毒法 |
2.2 物理脱毒法 |
2.3 化学脱毒法 |
2.4 吸附剂吸附法 |
2.5 生物脱毒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饲料中霉菌毒素对蛋雏鸡采食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基础日粮组成 |
1.4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日龄雏鸡染毒试验结果 |
2.2 40日龄雏鸡染毒试验结果 |
2.3 7日龄雏鸡染毒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霉变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脏器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生长性能的检测 |
1.5 剖检与脏器指数测定 |
1.6 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霉菌毒素及其脱毒剂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霉菌毒素及其脱毒剂对雏鸡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 器官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霉变饲料中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饲养管理和免疫 |
1.3 仪器及试剂 |
1.4 基础日粮和DON霉变饲料 |
1.5 检测指标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剂量DON对蛋雏鸡血液中抗氧化指标影响 |
2.2 不同类型脱毒剂对蛋雏鸡血液中抗氧化指标影响 |
2.3 不同剂量DON对蛋雏鸡免疫指标影响 |
2.4 不同类型脱毒剂对蛋雏鸡免疫指标影响 |
2.5 不同剂量DON对蛋雏鸡抗体滴度影响 |
2.6 不同类型脱毒剂对蛋雏鸡抗体滴度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剂量DON及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血液中抗氧化指标影响 |
3.2 不同剂量DON及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免疫指标影响 |
3.3 不同剂量DON及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抗体滴度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霉变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对雏鸡抗氧化酶和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脏器组织的采集 |
1.3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1.4 总RNA提取 |
1.5 反转录(cDNA的合成) |
1.6 荧光定量PCR检测 |
1.7 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计算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脏抗氧化酶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结果 |
2.2 腺胃抗氧化酶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结果 |
2.3 回肠抗氧化酶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结果 |
2.4 法氏囊抗氧化酶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结果 |
2.5 脾脏抗氧化酶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4)UPLC-MS/MS测定乳制品中伏马毒素B1、B2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样品品前处理 |
1.2.2 LC-MS/MS分析条件 |
1.2.2. 1 液相色谱条件 |
1.2.2. 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净化方法的选择 |
2.2 仪器条件优化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3.2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3 结论 |
(5)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标准 |
2.1 黄曲霉毒素 (AF) |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2.3 玉米赤霉烯酮 |
2.4 伏马毒素 |
2.5 赭曲霉毒素 |
2.6 T-2毒素 |
2.7 展青霉素 |
3 结论 |
(6)饲料中伏马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伏马毒素理化性质 |
2 伏马毒素的污染 |
3 伏马毒素的限量 |
4 伏马毒素的危害 |
5 伏马毒素检测方法 |
5.1 薄层色谱测定法 (TLC) |
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5.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HPLC-MS) |
5.3.1 色谱条件选择 |
5.3.2 质谱条件选择 |
5.4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5.5 气相色谱法 (GC)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C-MS) |
5.6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CZE) |
6 小结 |
(7)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镰刀菌毒素的限量指标 |
(一) DON |
(二) ZEA |
(三) 伏马毒素 |
(四) T-2和HT-2 |
二、镰刀菌毒素检测方法标准 |
(一) ISO标准体系 |
(二) AOAC标准体系 |
(三) CEN标准体系 |
(四) 我国标准体系 |
三、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9)脑内小分子检测技术及人参皂苷入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脑屏障 |
1.1 BBB的基本组成及其生理作用 |
1.2 穿透BBB的途径 |
1.2.1 被动扩散 |
1.2.2 跨膜转运 |
2 脑内小分子检测技术 |
2.1 HPLC |
2.1.1 脑组织匀浆 |
2.1.2 脑脊液 |
2.1.3 微透析液 |
2.2 IHC |
2.2.1 半抗原抗体技术 |
2.2.2 半抗原抗体技术的检测应用 |
2.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3 人参皂苷入脑的研究 |
3.1 人参皂苷能否到达BBB |
3.2 人参皂苷能否透过BBB |
4 小结 |
四、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伏马毒素B_1、B_2(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 刘娜,焦京琳,饶正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12)
- [2]粮油黄曲霉与毒素同步检测及木霉阻控技术研究[D]. 任显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霉变饲料中添加脱毒剂对蛋雏鸡健康的影响[D]. 李安平. 吉林大学, 2019
- [4]UPLC-MS/MS测定乳制品中伏马毒素B1、B2残留[J]. 施雅. 食品工业, 2019(11)
- [5]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J]. 王文珺,孙双艳,叶金,王松雪,桑华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04)
- [6]饲料中伏马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J]. 林滉. 福建分析测试, 2018(05)
- [7]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J]. 祭芳,张新明,徐学万,李华峰,李董,李玉琼,朱岩.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04)
- [8]食品与饲料基质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谢瑜杰,陈辉,彭涛,代汉慧,胡雪艳,范春林,呼秀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06)
- [9]脑内小分子检测技术及人参皂苷入脑的研究进展[J]. 欧阳柳凤,朱珂璇,邵晓,张蔷,赵玉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9)
- [1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啤酒中伏马毒素的含量[J]. 周贻兵,吴坤,李磊,林野,刘利亚. 中国酿造,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