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绿茶机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柏宣丙,李兵,邓虎啸[1](2021)在《我国绿茶做形装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绿茶做形装备是绿茶加工生产线的关键装备之一,文章分析了芽(条)形、片形、颗粒形等典型绿茶做形装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理条机的传动机构及U形槽的优化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压理条在六安瓜片做形、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在西湖龙井做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近年来双锅曲毫机相关机构优化设计在颗粒型绿茶做形方面的应用。上述装备传统设计以经验法为主,关键运动学参数难以量化,近年来随着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在茶机设计中应用,基于EDEM软件的茶叶颗粒在加工过程中仿真分析,实现了绿茶做形机械的参数优化;文章同时介绍了与绿茶做形相关的创新结构设计,并对绿茶做形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刘海洋[2](2020)在《茅山长青绿茶机制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茅山长青绿茶产于江苏省句容市,1986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前期多以手工加工,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进入21世纪后,为了稳定和提高茅山长青绿茶品质,扩大生产能力,茅山长青绿茶逐步实现机械化加工。针对机械化加工,总结了茅山长青绿茶从采摘、摊放、杀青、理条、整形及干燥等工序的机械选型、温度、时间及投叶量等机制技术要点。
郑玲锋[3](2020)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 ——以泰顺“三杯香”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既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于提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建设发展并不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可以实现的,而是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农户等主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公共主体的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作为具体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政府职能的内涵,阐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并论述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职能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着重就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进行分析,将政府职能的发挥置于具体的环境和特定的背景中,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特殊职能展开经验分析,系统研究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其宗旨是丰富与发展政府职能理论,为地方政府做好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经验样本。近年来,泰顺县政府在培育泰顺“三杯香”区域品牌中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建立跟踪保护机制、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履行了政府决策规划、组织设计、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同时对国内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较为成功的“宁德模式”和“丽水山耕”模式进行简单阐述,分析两种模式中地方政府在品牌建设中发挥的政府职能。在对实例分析后,结合政府职能的理论,重点研究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一些现象:品牌培育规划落后、管理机制运行不畅、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并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一些对策:一是要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二是要优化政府组织设计;三是要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四是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俞燎远[4](2019)在《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介绍近几年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提出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快优新特茶树良种推广,加快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全价利用技术推广等建议。
王礼中,韩震,李明,吴颖,方乾勇[5](2018)在《宁波市蟠曲形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宁波市蟠曲形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具体得力措施,通过10余年的稳健发展,蟠曲形茶产业取得了丰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分析比较认为:蟠曲形茶具备成本、工艺和品质优势,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陈根生,尹军峰,袁海波,许勇泉,邓余良,杨宇宙[6](2018)在《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品质特点及其名优绿茶适制品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质量与机械组成显着不同于传统手采鲜叶,其质量控制标准和适制名优绿茶品类无法直接套用传统技术。本文重点分析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的品质特点,提出了基于这种鲜叶特点的4个等级分类,在分析不同类型名优绿茶对鲜叶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割式机采鲜叶主要适制的名优绿茶品类,对机采鲜叶的名优茶生产与加工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7](2017)在《浙江茶情(4)》文中研究说明1茶文化助力中日友好11月13日下午,浙江省·静冈县结好35周年庆祝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分别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静冈县议长杉山盛雄出席。庆祝大会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省领导陈金彪、王辉忠,日本驻沪总领事片山和之出席。省有关部门及
雷元胜[8](2016)在《提升茶业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的思考》文中指出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积极参与并组织实施茶叶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为贵池区的茶产品争优进位工程献计献策、大力推广茶叶生产适用新技术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专项经费短缺、人员年龄老化、断层现象突出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果。
龙秀丰[9](2016)在《四川雪芽茶类的加工工艺技术及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茶叶种类丰富,名茶品类众多,名茶常依据外形特征进行命名或分类。全国雪芽茶品类甚多,有四川、江苏、浙江、贵州等地均产雪芽,因产地的不同而有青城雪芽、峨眉雪芽、阳羡雪芽、贵定雪芽、日铸雪芽等,雪芽的发展距今至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人们对雪芽茶的概念认知模糊,对品质特征掌握不到位,对其品质形成机理理解不透,再加之仅采摘独芽加工,使得雪芽产品种类单一,没有形成产品的系列开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四川雪芽茶概念,即采摘多毫茶树品种的单芽或带芽原料,在绿茶加工基础上运用“造型保毫”技术加工而成的绿茶,称之为四川雪芽茶。其干茶外形多数呈“满披白毫”或“白毫显露”的色泽,少数干茶为“带白毫”或“隐毫”的色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雪芽”茶类4种产品的基本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进行试验研究:(2)对“雪芽”茶类加工关键技术环节,即“造型”与“保毫”技术进行优化试验;(3)从鲜叶原料的品种、嫩度、采期等方面着手,开展鲜叶原料的适制性试验;(4)采用感官审评与成分检测相结合,对所制“雪芽”茶类的主要产品的品质进行评价。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雪芽”茶类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品质评价等系统工作,系统积累“雪芽”茶类的加工相关的科研数据,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丰富茶叶加工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感官审评方法,以感官评分得分最高作为工艺筛选评价标准,筛选并确定了直条形、卷曲形、针形、颗粒形雪芽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探究了不同类型雪芽茶的加工过程对品质变化的影响。(2)进一步针对雪芽茶类加工“造型”和“保毫”为关键环节,开展工艺技术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形(揉捻)程度:卷曲形雪芽茶揉捻(初揉30min+复揉20min)的叶态最优,呈条状;针形雪芽茶揉捻(初揉40min+复揉20min)的茶样较优,揉捻叶态较细紧;颗粒形雪芽茶揉捻A(20min)和B(30min)揉捻叶态基本成条。成形(理条)程度:直条形茶理条最优时间选择是在(35-40min),此时叶态表现为绿显毫匀整;针形茶理条最优时间选择是在(65-70min),叶态表现为翠绿油润呈直条且显毫。整形(理直、炒圆)程度:直条形雪芽茶整形时间在(25-30min)表现最优,呈直条,白毫匀整:针形雪芽的整形时间在(20-25min)表现最优,整形时间越久,茶叶变得越干燥,茶毫损失也会变多,茶叶外观表现为茶毫分布不均匀、欠匀整:颗粒形雪芽炒圆时间在90min左右时,表现最优,油润翠绿又显毫。(3)鲜叶原料对制茶品质的影响不同茶树品种原料:从感官品质表现上,采摘福云六号、早白尖、福鼎大毫单芽原料制得的直条形雪芽茶品质表现较优,干茶外形肥嫩匀齐,白毫显着,汤色浅绿或嫩黄清澈明亮,香气鲜香带毫香或嫩香,滋味鲜醇回甜,叶底肥厚明亮,符合四川雪芽茶品质要求。从内含化学物质成分来看,适制雪芽茶的茶树品种宜选茸毛多,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适中,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品种,内含物丰富,得以实现雪芽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要求。不同采摘标准原料:一般来说,原料越嫩,主要的化学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等)含量越高,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随着嫩度的下降而呈递减,单芽原料相比于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更适和制直条形雪芽。不同季节原料:不同季节原料所制得的雪芽茶品质成分差异极显着,春季品质最佳。茶多酚含量:夏季>秋季>春季;游离氨基酸含量:春季>夏季>秋季:咖啡碱含量:秋>夏>春;可溶性糖含量:春季>秋季>夏季;水浸出物含量:夏>春>秋;儿茶素含量:夏春>秋。(4)比较了不同类型雪芽茶的品质特征,并对采摘福鼎大白、福云6号茶树单芽为原料而制得的直条形雪芽试样Ⅰ和试样Ⅱ进行感官分析、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特征等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雪芽茶之间感官总评分差异显着,直条形雪芽茶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针形雪芽茶。直条形茶的儿茶素含量最低(115.62±2.02)%,氨基酸含量最高(3.45±0.25)%,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居中,直条形茶的滋味表现为醇和鲜甜;针形茶经过长时间的揉捻和理条,水浸出物含量比直条形雪芽高,多酚类氧化程度加强,茶多酚含量下降,儿茶素含量增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之间发生糖胺反应生成香气物质,消耗了一部分氨基酸及可溶性糖,滋味表现为浓醇回甘,香气嫩香高长:颗粒形雪芽茶水浸出物及可溶性糖最高,滋味表现上优于针形及卷曲形雪芽。试样Ⅱ(福云6号)的干茶银白披毫,香气毫香高鲜,汤色嫩黄明亮,滋味高鲜回甜,叶底嫩绿明亮,感官品质稍优于试样Ⅰ(福鼎大白):从主要品质成分来看用福云6号制得成品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用福鼎大白制得的雪芽茶;试样Ⅰ(福鼎大白)中茶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1.06%,试样Ⅱ(福云6号)中茶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9.43%,用福云6号制得的雪芽茶中茶氨酸含量(14.57±0.13)mg/g显着高于用福鼎大白制得的雪芽茶中茶氨酸含量(11.00±0.10)mg/g;试样Ⅰ(福鼎大白)的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总量上均高于试样Ⅱ(福云6号),在滋味表现上浓厚度及收敛性较强;从香气组成和类型上看,试样Ⅱ(福云6号)所含的香气种类多于试样Ⅰ(福鼎大白),试样Ⅰ(福鼎大白)共检测出35种香气组分,试样Ⅱ(福云6号)共检测出63种香气组分。试样Ⅱ(福云6号)的顺-3-己烯醇、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等含量均高于试样Ⅰ(福鼎大白),在感官表现上试样Ⅱ(福云6号)比试样Ⅰ(福鼎大白)更鲜甜。
俞燎远[10](2016)在《浙江茶叶机械化采摘修剪的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浙江省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试制名优茶以来,名优茶产销量快速增长,产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充分释放。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区劳动力大量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上采茶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使得茶叶采摘用工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省80%以上茶场出现用工荒,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阻碍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限制因素,实现茶叶全程机械化耕作、施肥、修剪、采摘、加工,快速推进茶叶产业"机器换人"是大势所
二、名优绿茶机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优绿茶机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茶做形装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芽(针、条)形绿茶做形装备研究 |
2 片形绿茶做形装备研究 |
3 颗粒形及卷曲形绿茶做形装备研究 |
4 茶叶加工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
5 发展趋势 |
(2)茅山长青绿茶机制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控制技术要点 |
2 摊放控制技术要点 |
3 机械杀青技术要点 |
3.1 机械选型 |
3.2 温度控制 |
3.3 时间控制 |
3.4 投叶量控制 |
4 机械理条技术要点 |
4.1 机械选型 |
4.2 温度控制 |
4.3 时间控制 |
4.4 投叶量控制 |
5 机械整形技术要点 |
5.1 机械选型 |
5.2 温度控制 |
5.3 加压及时间控制 |
5.4 投叶量控制 |
6 机械烘干技术要点 |
6.1 |
6.2 毛火: |
6.3 足火: |
7 小结 |
(3)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 ——以泰顺“三杯香”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 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
2 基本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政府职能 |
2.1.2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1.3 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对比 |
2.2 地方政府行使职能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
2.2.1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经济特性 |
2.2.2 农产品区域品牌存在外部性效应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效应理论 |
2.3.2 政府职能权变理论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泰顺“三杯香”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发挥 |
3.1 泰顺“三杯香”的基本情况 |
3.1.1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3.1.2 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 |
3.1.3 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
3.2 地方政府建设泰顺“三杯香”的做法 |
3.2.1 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
3.2.2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 |
3.2.3 建立跟踪保护机制 |
3.2.4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
3.3 泰顺“三杯香”区域品牌建设的成效 |
3.3.1 提高了品牌价值 |
3.3.2 挖掘了文化内涵 |
3.3.3 促进了产业发展 |
3.4 政府在泰顺“三杯香”建设中发挥的职能作用 |
3.4.1 发挥决策职能,总体规划部署保护和提升工作 |
3.4.2 发挥组织职能,理顺区域品牌建设管理体制 |
3.4.3 发挥监管职能,限制区域品牌外部负效应 |
3.4.4 发挥服务职能,构建农产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
4 其他地方政府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政府职能分析 |
4.1 宁德模式 |
4.1.1 宁德模式基本情况 |
4.1.2 宁德模式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4.2 丽水山耕模式 |
4.2.1 丽水山耕模式基本情况 |
4.2.2 丽水山耕模式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5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缺失及原因 |
5.1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缺失的具体表现 |
5.1.1 品牌培育规划落后 |
5.1.2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
5.1.3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
5.1.4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5.2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政府决策能力不足 |
5.2.2 政府组织架构创新不够 |
5.2.3 政府法制建设不完善 |
5.2.4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6 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对策 |
6.1 提高政府决策能力 |
6.2 优化政府组织设计 |
6.3 强化市场监管职能 |
6.4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 |
1.1 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 快速提升茶园生产基础 |
1.2 全面发展名优茶, 显着提高茶叶比较效益 |
1.3 研制推广名优茶机械, 基本实现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 |
1.4 研究推广机械化采剪技术, 有效缓解采摘工紧缺瓶颈 |
1.5 发展多茶类生产, 提升茶类结构合理布局 |
2 近几年的主要做法 |
2.1 成立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
2.2 组织实施茶叶协同推广联合攻关项目 |
2.3 “茶叶机采机制技术”列入种植业五大技术 |
2.4 制定系列标准为技术推广保驾护航 |
2.5 强化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 |
3 下一步茶叶技术推广的思路 |
3.1 加强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
3.2 加强生态茶园保障能力建设 |
3.3 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 |
3.4 加快优特新茶树品种推广 |
3.5 加快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 |
3.6 加快茶叶全价利用技术推广 |
(5)宁波市蟠曲形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概况 |
2 产业发展举措 |
2.1 组建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科技协作团队 |
2.2 推进形式多样、落地生根的培训推广服务 |
2.3 展开扎实深入、全面体系的技术攻关研究 |
2.3.1 蟠曲形茶 (奉化曲毫) 适制性品种研究 |
2.3.2 茶园生态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
2.3.3 蟠曲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的研究 |
2.3.4 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 |
2.3.5 优质茶机采机制技术的研究 |
2.4 实施蟠曲形名优茶品牌创建提质增效工程 |
3 科技成效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4 应用前景和今后展望 |
(6)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品质特点及其名优绿茶适制品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的品质特点 |
1. 机械损伤小, 新鲜度好 |
2. 芽叶大小不一、匀净度差 |
3. 单片、嫩茎嫩梗甚至老梗老叶多 |
二、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等级分类 |
1. 传统手采鲜叶等级划分标准与方法 |
2. 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等级分类方法的探讨 |
三、机采鲜叶主要适制茶类 |
1. 不同类型名优绿茶对鲜叶质量的要求 |
(1) 鲜叶要求极高的名优绿茶 |
(2) 鲜叶要求较高的名优绿茶 |
(3) 鲜叶要求不高的名优绿茶 |
2. 切割式机采鲜叶主要适制的名优绿茶品类 |
(1) 适制茶类 |
(2) 较适制茶类 |
(3) 不适制茶类 |
(7)浙江茶情(4)(论文提纲范文)
1茶文化助力中日友好 |
2我省评茶员和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得到全面加强 |
3我省茶叶机采机制示范推广引来全国同行考察 |
4我省修订完善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办法 |
5我省“绿茶炒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渐入佳境 |
6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在武义举行 |
7 2017年度龙井茶专项监测活动圆满结束 |
8嵊州茶叶迎来摩洛哥茶叶代表团 |
9安吉县“白茶金溯卡”赢得茶农点赞 |
10茶健康深加工项目落户诸暨 |
11我省多地在第十三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获殊荣 |
12绍兴市柯桥区与中茶所共建南部省级茶叶产业集聚区 |
13衢州举行首届“全民饮茶日”主题活动 |
(9)四川雪芽茶类的加工工艺技术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立题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雪芽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1 雪芽的概念 |
1.3.2 雪芽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3 雪芽茶鲜叶原料研究现状 |
1.3.4 雪芽茶品质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四川雪芽茶类基本加工工艺技术及品质成分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基本工艺流程的确定 |
2.3.2 雪芽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形成 |
2.3.3 雪芽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四川雪芽茶类加工关键技术参数的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保毫造型工艺对制茶品质的影响 |
3.3.2 鲜叶原料对制茶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四川雪芽茶品质评价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类型雪芽茶的品质特征 |
4.3.2 不同试样雪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 |
4.3.3 不同试样雪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特征 |
4.3.4 四川雪芽茶的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特征 |
4.3.5 四川雪芽茶的香气组分特征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浙江茶叶机械化采摘修剪的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
1. 机剪机采研究起步阶段 |
2. 机剪机采快速发展阶段 |
3. 机剪快速发展,机采缓慢发展阶段 |
二、研究进展 |
1. 研究集成了机采茶园树冠培养技术 |
2. 研究集成了机采茶园肥培管理技术 |
3. 研制成功了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和鲜叶筛分机 |
4. 研究集成了机械化采茶作业规范 |
三、存在的问题 |
1. 产业发展背景制约 |
2. 茶树种植不够规范 |
3. 采茶机技术难有突破 |
四、对策建议 |
1. 高标准发展机采茶园 |
2. 筛选研制适用采茶机械 |
3. 推广机采与手采相结合 |
4. 应用机采鲜叶分级技术 |
5. 改进机采茶加工工艺 |
四、名优绿茶机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茶做形装备的研究进展[J]. 柏宣丙,李兵,邓虎啸. 中国茶叶加工, 2021(02)
- [2]茅山长青绿茶机制技术要点[J]. 刘海洋. 福建茶叶, 2020(07)
- [3]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 ——以泰顺“三杯香”茶为例[D]. 郑玲锋.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 俞燎远.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9)
- [5]宁波市蟠曲形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 王礼中,韩震,李明,吴颖,方乾勇. 茶叶, 2018(03)
- [6]往复切割式机采鲜叶品质特点及其名优绿茶适制品类[J]. 陈根生,尹军峰,袁海波,许勇泉,邓余良,杨宇宙. 中国茶叶, 2018(07)
- [7]浙江茶情(4)[J].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 茶叶, 2017(04)
- [8]提升茶业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的思考[J]. 雷元胜. 茶业通报, 2016(02)
- [9]四川雪芽茶类的加工工艺技术及品质评价[D]. 龙秀丰.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10]浙江茶叶机械化采摘修剪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俞燎远. 中国茶叶,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