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长激素支持下的全胃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陶莹[1](2021)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给予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方式,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探讨适合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从而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免疫功能。方法:选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含铂双药姑息化疗的临床治疗基础上,对其进行营养评估,进行营养支持调整,按目标营养量为25~30kcal/(kg/d)的原则,使摄入量达到目标营养量60%以上。对每位受试者从化疗开始前一天至两个周期结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麦滋林4.02g/d,营养干预连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在试验过程中,分别于化疗前、两个周期化疗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禁食12h),检测并记录相关观察指标,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变化情况。①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GB)、血清(AL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②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③胃肠道不良反应:根据NCI.CTCAE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5.0版,记录不良事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结果:1.营养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免疫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道不良反应: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干预试验后,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可减轻化疗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刘晓燕[2](2020)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术后恢复、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试验组进行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观察其术后3、7、10天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等预后,以及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等心理状况。对收集到的资料录入Epidate整理,并导入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后,PD患者实施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术后营养与免疫、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P<0.05)。在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方面:两组患者ALB和LYM#含量在术后均降低,但试验组更快升高至正常水平,术后10d试验组的ALB和LYM#绝对值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患者术前AST、ALT、TBIL、DBIL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术后试验组迅速降低,试验组术后3d AST、ALT含量、术后7d DBIL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02)。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试验组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试验组的切口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0d 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 MFS量表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癌因性疲乏的躯体疲乏维度、情感疲乏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经济负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在自我感受负担的身体负担维度、情感负担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主要体现在生理机能维度、情感职能维度、活力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维度。结论: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徐欣怡[3](2019)在《基于预测模型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及干预流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消化道肿瘤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近年呈持续升高趋势,手术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疲劳(postoperative fatigue,POF)是发生在术后的一种常见的、表现为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紧张、焦虑等一系列的症候群,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并增大了照顾者的照护负担。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POF的评估、预防和治疗,以期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但目前我国尚无POF针对性的评估工具,2016年国外学者将31条目的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进行删减形成10条目的简明版本,但目前尚无中文版。且目前POF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局限于生理、心理两方面,并且国内外暂无POF的风险筛查工具。虽然针对POF的干预措施较多,但中西方差异较大、效果不一,对于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疲劳尚无完整、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流程。因此,有必要研制适合于本土消化道肿瘤患者POF的评估量表,通过前瞻性研究构建POF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POF的风险筛查量表,确定POF的干预流程,以实现临床对此类人群的正确评估、早期风险识别和有效预防干预。研究目的1.形成中文版10条目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并确定截断值;2.通过模型比较选择最优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针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疲劳的风险筛查评分量表,并进行临床验证;3.系统评价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并构建干预流程。研究方法1.遵循量表跨文化调适指南,通过前译、回译、专家咨询,形成中文版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消化道肿瘤手术的74名患者进行测评,分析量表信效度;通过ROC曲线和阈值效应分析分别确定量表与心理、生理维度的相关临界点,并确定截断值。2.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消化道肿瘤手术的36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术前收集相关生理、心理、社会等资料,术后测量其疲劳程度。筛选出术后疲劳独立危险因素,并将其代入至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决策树三个模型中,对模型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泛化能力进行比较以选出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和截断值确定。前瞻性纳入2018年8月至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消化道肿瘤手术的105名患者进行量表验证。3.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多种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9月,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在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或描述性分析,最终提取证据构建POF预防及干预流程。研究结果1.中文版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保留原有10条目,平均内容效度为0.96;项目分析提示各条目临界比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68,可提取2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77.337%,10个条目载荷均>0.4;效标效度为0.874;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28;2个公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07和0.877。ROC曲线显示当与心理相关临界值为22时,Youden指数最大;阈值效应分析显示与生理相关临界值为24,最终确定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疲劳截断值为24;2.二元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AUC分别为0.857、0.894、0.774,均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BP神经网络模型为最优模型,纳入因素包括肿瘤分期、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主观支持、年龄、术前焦虑抑郁、术前白蛋白;形成的风险筛查量表最低分0分,最高分15分。量表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01.00,总CVI为0.90。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提取3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042%,各条目的载荷值为0.552-0.751。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30,提取的3个公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39、0.763和0.637。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预测术后疲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量表截断值为8;量表验证阶段,总术后疲劳预测正确率90.5%;3.共纳入70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6171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并构建干预流程。研究结果显示围术期开展全程早期营养支持、应用高支链氨基酸配方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心理干预、开展传统中医治疗或同时联合西医干预均可有效缓解消化道肿瘤术后短期疲劳。此外胃癌患者静滴磷酸肌酸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运动干预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未发生转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应用生长激素均可缓解短期疲劳。研究结论1.中文版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信效度良好,可有效评估术后疲劳。量表在消化道肿瘤人群中的截断值为24,可作为术后疲劳对生理心理均产生不利影响的警示值;2.依据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信效度良好,可有效预测术后疲劳,并为临床术后早期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3.针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短期疲劳有效干预措施已明确,但运动、糖皮质激素、心理干预等干预的长期效果仍存争议,仍需要在临床实际验证。构建的干预流程仍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和完善。
刘艳辉[4](2016)在《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ICU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状;初步探讨ICU重症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低血糖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今后实施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自行设计调查表;整群抽样调查分析2014年62014年12月湖南省4家医院ICU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按照有无发生低血糖,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血糖组、非低血糖组,分析低血糖事件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SAS 9.3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描述其例数、均数与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描述其例数与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并计算OR值与95%可信区间,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本研究调查的760例重症患者,有136例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7.89%,有25例患者发生了严重低血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29%;共监测血糖38075次,发生低血糖267次,占0.70%,发生严重低血糖36次,占0.09%。根据性别分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8.26%、17.39%;根据年龄分组,≤18岁、1844岁、4559岁、≥60岁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31.25%、15.10%、16.07%、20.12%;根据营养支持的方式分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7.89%、17.77%;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7.44%;接受胰岛素静脉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27.41%;按既往史分组,有肿瘤史、低蛋白血症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卒中史的患者,其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20.63%、27.59%、45.45%、20.63%、22.92%、22.73%;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1.59%;根据apacheⅡ评分分组,apacheⅡ评分为1529分、≥30分的患者,其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4.87%、57.41%;并发脓毒症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32.58%;行血液净化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0.30%;营养不良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2.08%;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40.85%;根据手术情况分组,肝胆胰腹部手术患者、非单纯性肝胆胰腹部手术患者、非腹部手术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0.70%、23.23%、15.25%,手术时间<5小时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5.75%,≥5小时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2.32%,急诊手术患者、限期手术患者、择期手术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25.26%、20.83%、16.67%,局麻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0.77%,全麻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1.56%。按血糖控制方案分组,血糖控制方案为7.8mmol/l10.0mmol/l、5.6mmol/l10.0mmol/l、6.1mmol/l10.0mmol/l、4.4mmol/l10.0mmol/l的患者,其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9.17%、12.15%、12.76%、20.45%;根据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段分析,00:0002:00、02:0004:00、04:0006:00、06:0008:00、0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16:0018:00、18:0020:00、20:0022:00、22:0024:00的低血糖事件占总事件的比分别为14.98%、5.24%、12.36%、11.24%、10.86%、9.36%、5.62%、8.24%、5.24%、7.12%、2.62、4.49%;根据低血糖发生时的神志分组,神志清晰、昏迷、镇静、嗜睡、模糊分别占49.81%、26.59%、13.86%、5.62%、4.12%;发生低血糖时,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占59.18%,正在血液净化的患者占3.75%;28天死亡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2.13%。低血糖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与上一次血糖监测时间间隔为2.72±2.06小时。2.单因素分析:重症患者低血糖发生与接受胰岛素静脉治疗、有低蛋白血症史、有糖尿病史、最低血糖值、最高血糖值、有应激性高血糖、血糖监测总次数、低血红蛋白、异常血肌酐、apacheii评分≥15分、有脓毒症、行血液净化、有营养不良、有器官功能衰竭、行手术、手术部位、血糖控制方案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营养支持途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血糖、有肿瘤史、有高血压史、有冠心病史、有卒中史、谷丙转氨酶异常、谷草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异常、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无关(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胰岛素静脉治疗(or=4.984,3.1417.906)、有糖尿病病史(or=1.711,1.7119.573)、有应激性高血糖(or=2.086,1.3663.186)、有低蛋白血症史(or=1.848,1.0063.395)、异常血肌酐(or=1.049,1.0391.060)、apacheⅡ评分≥15分(or=1.131,1.1061.157)、有脓毒症(or=2.135,1.0454.363)、行血液净化(or=2.409,1.5673.704)、有营养不良(or=2.200,1.4463.346)、有器官功能衰竭(or=6.744,4.04811.235)、进行手术(or=2.525,1.7453.653)是重症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正常血红蛋白(or=0.983,0.9720.995)、血糖控制方案(or<1)均是低血糖事件的保护因素。4.预后:低血糖患者、非低血糖患者脓毒症并发率、血液净化治疗率、营养不良并发率、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率、住院费用、住icu时间、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高达17.89%,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29%。重症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2.重症患者发生低血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危险因素,也有保护因素。3.重症患者发生低血糖会严重影响其预后。
李珊珊,郑珍珍[5](2016)在《1例肾肿瘤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治疗的护理》文中指出乳糜漏是腹膜后手术罕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后腹膜手术,多因淋巴结清扫过深,损伤到乳糜池引起,在泌尿外科肾肿瘤根治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可出现并发症。由于产生乳糜液后,蛋白质和淋巴细胞的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因此,及早发现乳糜漏,进行早期的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本文总结对我科收治的1例肾肿瘤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经过一系列保守治疗,
黄振[6](2014)在《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ECF)是指肠管与体外皮肤之间出现病理性通道,可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及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是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肠外瘘发生后,它的症状与对全身的影响将随瘘口的位置、大小及原有疾病而异。轻者仅有少量肠液样液体从瘘口流出,重者可引起一系列改变,主要涉及到内稳态、营养、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几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循环衰竭、全身性细菌感染、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营养要素缺乏引起的症状,诸如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感染是导致肠外瘘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感染是提高肠外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普遍公认肠外瘘治疗主要是采取早期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方法以期瘘口自愈。如不能自愈,则行手术治疗。但再次手术对患者创伤大,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同时会导致病程延长,并发症多,并造成较重的经济负担,仍是外科治疗中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发展,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免疫功能不全等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肠外瘘的发生率也必然显着增高。因此需要寻找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臭氧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发挥了显着的杀菌消毒、化腐生肌等作用。其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尽管在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和加拿大),臭氧疗法仍不被广泛接受,但臭氧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医疗领域中仍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医疗界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明显增多,院内感染时有发生的今天。目前在欧洲,臭氧主要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创伤及难治性溃疡(如糖尿病足)的治疗、癌症的辅助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中风及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鉴于此,我们探索性的采用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以期提高肠外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为临床肠外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目的观察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讨臭氧治疗肠外瘘的经验;为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于2008年5月至2013年10月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外科术后肠外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5例)和臭氧治疗组(B组,35例)。其中A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8±2.55)岁,予以常规治疗。B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6±1.88)岁,予以臭氧治疗。肠外瘘诊断依据腹腔CT、消化道造影,瘘口流出液及腹腔引流液实验室检查等。所有患者肠外瘘发生均与近期手术相关或既往有手术病史。原有疾病包括:阑尾炎30例,消化道溃疡穿孔15例(包括胃穿孔6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9例)。妇科手术12例(子宫癌8例,卵巢囊肿2例,输卵管结扎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7例,腹部外伤4例,肝移植术后2例。瘘的位置:小肠瘘42例,结肠瘘18例,胃肠吻合口瘘6例,十二指肠瘘4例。高流量瘘(>500m1/d)有21例,低流量瘘(<500ml/d)有4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本组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等腹膜炎症状,并表现出腹腔引流的量和质的变化,在伤口或在引流管的位置出现胆汁样及粪样液体。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术前八项、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瘘口渗出液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X线、心电图及腹部B超等),肠外瘘的病因及瘘口的位置。并常规行腹部CT检查,明确肠瘘的部位、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的引流情况及是否继发腹腔脓肿等。两组患者在入组前性别、年龄、肝肾功能、营养风险筛查及感染评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一旦确诊为肠外瘘即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等。同时维持器官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以生长抑素减少瘘口肠液溢出及营养支持等。肠外瘘发生早期予以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过程中根据引流量逐步从肠外加肠内联合营养过渡到完全胃肠内营养(TEN)。(1)A组:予以上述常规治疗,同时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予以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引流管采用的是三腔管。(2)B组:予以臭氧治疗。臭氧由医用纯氧经过三氧发生器制备,浓度为40ug/mL。臭氧水由臭氧气体经过抗氧化管道输送到无菌双蒸馏水中持续冒泡至少5分钟后获得。先用短导管经手术切口破溃处插入行瘘道造影,了解瘘道长度、有无死腔及其数量大小、与其相通的肠道等。然后将导管沿导丝插入瘘道,直至较大的死腔或肠道。退出造影导管,经导丝引入8.5F的多侧孔引流管(UItrathane引流导管,COOK公司)。再次造影见侧孔置于窦道内及肠腔显影。外固定引流管。返病房可经引流管持续注入臭氧水。期间可定期造影复查,并根据脓腔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待患者引流量明显减少,可经引流管灌注臭氧气体,以保持瘘口干洁。必要时嘱患者禁食禁水3-5天,以减少肠液分泌,促进瘘口的愈合。其拔管指针为:造影死腔明显缩小,引流液少于10m1/日。如有皮肤糜烂,则行局部臭氧熏蒸。部分患者甚至可在门诊治疗。3、术后处理、评价及随访: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及维护器官功能等处理。观察肠道是否恢复连续性,有无肠液溢出;创面是否愈合,以评估疗效。采用电话随访及患者返院方式进行随访。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后1月,3月、6月进行随访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胸部X线、心电图及腹部B超和CT检查。所有患者术后3d,1周,2周及1个月进行感染评估。因治疗出现副反应而未能完成治疗者,不统计疗效,但统计副反应。对于症状复发,则可再次行外科或臭氧治疗。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感染评分,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选取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有显着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70例患者均成功行置管引流,技术成功率为100%。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0.7±4.70天,B组为27.3±1.87天,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09),说明B组在住院时间上明显低于A组。在治疗费用上,A组平均为5.6±0.66(万元),B组为2.5±0.11(万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4.500,P<0.001)。A组患者治愈率为85.71%(30/35),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B组患者治愈率为80.00%(28/35),自动出院5例,2例因病情反复不愈,迁延至三个月后转外科手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痊愈,没有死亡的病例。两组治愈率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腹痛4例,腹腔出血2例,重症肺炎1例及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1例;B组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部绞痛,考虑臭氧水局部刺激所致,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余未见明确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治疗前两组患者感染评分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t=0.797,P=0.428)。治疗后感染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无显着差异,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分组与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各组的单独效应进行分析,A组治疗前后平均降低了19.9,B组平均降低了23.5,表明B组抗感染效果优于A组。结论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是有效、安全的,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且具有良好的抗感染疗效。尽管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此方法不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但以其独特的优势,如微创、安全、简单易操作、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及并发症少等特点,为不能耐受手术及不愿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治疗手段,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文柳静,黄元柳[7](2013)在《全肠外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进展期肿瘤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极度消瘦等症状,称为癌性恶病质[1]。肿瘤可通过多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并从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夺取营养构建自身,最终造成营养不良和极度消瘦[2]。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高,医疗成本提高,住院费用增加和住院
段毓玮[8](2013)在《胰岛素微量泵在糖尿病人腹部手术后肠外营养期间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胰岛素盐水微量泵在糖尿病患者行腹部手术以后的七天内行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接受腹部手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一周(或者一周以上)的糖尿病患者60例,分成两组:胰岛素盐水微量泵静脉持续滴注组(试验组)和传统的将胰岛素加入TPN营养液组(对照组),分别监测其在腹部手术后七天内输注TPN过程中的血糖水平,平均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和低血钾的发生情况。结果对同一时间点不同给药途径的平均血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尿病人在腹部手术后行TPN支持治疗的第1~5天,试验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第6天和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糖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人腹部手术后TPN支持治疗的一周内,试验组中平均每日胰岛素的用量低于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及低血钾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盐水微量泵在治疗糖尿病人腹部手术后TPN治疗期间,与传统胰岛素加入TPN液组(对照组)相比,血糖控制更平稳,发生低血糖和低血钾的情况较少,并且平均每日胰岛素的用量更精确,其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马犇[9](2012)在《小肠肠外瘘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小肠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和华西医院2005年5月到2012年1月所收治的小肠肠外瘘3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病例资料需满足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但是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对3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分为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治愈率、平均血白蛋白、第4周肝功能、肾功能损害率,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完全保守治疗组;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第4周肾功能损害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均有显着下降(P<0.05);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组的平均白蛋白高于同期保守治疗组的白蛋白,两组之间的治愈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现代诊断技术、肠内肠外营养技术、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使用、多种止血技术等的支持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小肠肠外瘘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温丹婷[10](2011)在《艾灸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术后疲劳综合征是指接受手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出现一段时间长短不一、程度不等的疲倦感觉期,其发病率很高,是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性治疗方案相对不足,而艾灸在抗疲劳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历史渊源及现代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且具有价廉、速效的优点,有望成为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腹式术后疲劳的常规疗法。本课题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腰硬联合麻下妇科腹式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初步探讨艾灸对腹式手术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探索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妇科自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治的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腹式手术后、存在术后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虚证的患者50例,采取随机、对照、单盲方法,按1:1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艾灸治疗组(B组)。A组:按常规术后治疗、对症处理,不进行其他任何干预措施。B组:在常规术后治疗基础上给予艾灸干预措施,临床操作予艾箱灸,治疗时间:术后第2天至术后第7天,每次15分钟;治疗频率:每日两次;拟定艾灸穴位:足三里、肾俞、脾俞。术前1天,术后第3天、7天检测转铁蛋白水平;术前1天,术后第1天、3天、5天、7天、14天、30天、60天观察比较两组疲劳程度(采用记量心境评分、心境评分,围手术期疲劳测评量表)。研究结果:1.空白对照组术后第1、3、5、7、14天,VAS评分、ICFS评分均高于术前,并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30、60天的VAS评分、ICFS评分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妇科腹式手术后患者存在术后疲劳现象,疲劳持续时间在14-30天之间,并有自愈倾向。2.空白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天BPOMS评分均高于术前,并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第7、14、30、60天的BPOMS评分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术前的心境变化及情绪状态较术后恢复期增高,提示手术这一刺激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于术后及术后3-5天,妇科腹式手术后患者术后疲劳现象与心理状态相关。3.术后干预第2、4、6天艾灸组的VAS、BPOMS、ICFS评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同一时点艾灸组患者术后疲劳程度较空白组轻,艾灸脾肾俞、足三里穴能有效缓解术后疲劳程度。4.术后第2、4、6天艾灸组VAS、BPOMS、ICFS评分降幅均大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同一时点艾灸治疗组术后疲劳恢复情况优于空白对照组,艾灸脾肾俞、双足三里穴能提高妇科腹部术后疲劳的缓解速度。5.术后两周艾灸组VAS、ICFS评分与术前VAS、ICFS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空白组VAS、ICFS评分与术前评分差异仍有显着性(P<0.05),提示术后两周艾灸治疗组疲劳程度基本消除,艾灸脾肾俞、双足三里穴能缩短术后疲劳康复时间,疗效以术后两周内明显。6.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艾灸组明显早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合均数值,提示艾灸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空白组短,艾灸脾肾俞、双足三里穴有利于妇科腹部术后疲劳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7.术后一周,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值艾灸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艾灸可能提高术后疲劳患者转铁蛋白值,艾灸脾肾俞、双足三里穴对妇科腹部术后疲劳患者有改善术后营养状况的作用。研究结论:妇科腹式手术后患者存在术后疲劳现象,疲劳持续时间在14~30天之间,并有自愈倾向。手术刺激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于术后及术后3-5天,妇科腹式手术后患者术后疲劳现象与心理状态相关。艾灸脾肾俞穴、双足三里治疗能有效缓解术后疲劳程度,提高妇科腹部术后疲劳的缓解速度,缩短康复时间,疗效以术后两周内明显。同时有利于妇科腹部术后疲劳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妇科腹部术后疲劳患者有改善术后营养状况的作用。
二、生长激素支持下的全胃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长激素支持下的全胃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评分表 |
3. 营养支持用药 |
(二) 治疗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干预措施 |
(三)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 营养相关指标 |
2. 免疫指标 |
3. 胃肠道不良反应 |
(四) 质量控制 |
(五)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一)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 化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1. 化疗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
2. 化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三)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
1. 两个周期化疗后,对照组及研究组营养指标的比较 |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
(四)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1.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
(五)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较 |
三、讨论 |
(一) 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
(二) 肠内营养支持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
(三) 谷氨酰胺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
(四)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
(五)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六)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
四、结论 |
五、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综述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外营养在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营养风险筛查 |
1.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1.2.3 跌倒 |
1.2.4 压力性损伤 |
1.2.5 癌因性疲乏 |
1.2.6 自我感受负担 |
1.2.7 生命质量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试验 |
2.2.4 出院标准 |
2.2.5 样本量计算 |
2.3 干预方法 |
2.3.1 对照组干预方法 |
2.3.2 试验组干预方法 |
2.3.3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方法对比 |
2.4 观察指标及研究工具 |
2.4.1 观察指标 |
2.4.2 研究工具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伦理考虑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 |
3.3 肝功能 |
3.4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3.5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6 护理评估表 |
3.7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
3.8 癌因性疲乏 |
3.9 自我感受负担 |
3.10 生活质量 |
第四章 讨论 |
4.1 营养风险筛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 |
4.2 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重要性 |
4.3 RE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胰不同时机营养支持治疗对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患者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预测模型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及干预流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技术路线 |
3 操作性定义 |
第一部分 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的汉化及截断值确定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预测模型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的构建与应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流程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术后疲劳相关问卷资料资料汇总表 |
附录二 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 |
附录三 |
附录四 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 |
附录五 检索式与检索策略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4)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理论框架 |
1.5 关键词定义 |
1.6 相关概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原则 |
3 结果 |
3.1 重症患者一般资料 |
3.2 病史资料 |
3.3 血糖控制资料 |
3.4 安全性指标 |
3.5 生化指标 |
3.6 手术指标 |
3.7 预后指标 |
3.8 其他指标 |
3.9 重症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状态 |
3.10 重症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11 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重症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分析 |
4.2 重症患者低血糖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
4.3 发生低血糖对重症患者预后影响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局限性与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1例肾肿瘤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营养支持的分析 |
3 引流液的观察 |
4 讨论 |
(6)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肠外瘘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二、臭氧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全肠外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PN的应用现状 |
1.1 TPN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1.2 TPN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
1.3 TPN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2 TPN的研究进展 |
2.1 个体化配比营养组分根据患者病情的个体化需要合 |
2.3 特殊组分的应用进展 |
2.3.11, 6-二磷酸果糖 (FDP) |
2.3.2 特殊氨基酸 |
2.3.3 脂肪乳 |
3 小结与展望 |
(8)胰岛素微量泵在糖尿病人腹部手术后肠外营养期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疗效判断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术后TPN期间两组间血糖比较 |
2.2 术后TPN期间后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 |
2.3 术后 TPN 期间低血糖及低血钾发生率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小肠肠外瘘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小肠肠外瘘的诊断和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艾灸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治疗妇科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必要性 |
二、西医相关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三、西医目前治疗措施 |
四、中医研究的病因病机 |
五、中医术后疲劳的治疗方法 |
六、艾灸疗法的优势 |
七、足三里、脾肾俞穴选择依据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
三、实施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评估方法 |
四、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一、背景资料分析 |
二、各组在干预前后的疲劳程度组内对比 |
(一) 干预前与干预第二天后的组内对比 |
(二) 干预前与干预第四天后的组内对比 |
(三) 干预前与干预第六天后的组内对比 |
三、两组疲劳程度组间对比 |
(一) 干预第二天后的组间对比 |
(二) 干预第四天后的组间对比 |
(三) 干预第六天的组间对比 |
四、各组疲劳分值降低幅度对比 |
(一) 干预第二天后 |
(二) 干预第四天后 |
(三) 干预第六天后 |
五、术后两周各组疲劳消除率对比 |
六、术后疲劳参考指标对比 |
七、研究结果 |
八、安全性分析 |
九、结论 |
讨论 |
一、西医对妇科腰硬联合麻醉下术后疲劳的认识 |
二、中医对妇科腰硬联合麻醉下术后疲劳的认识 |
三、艾灸疗法对妇科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疲劳的治疗作用 |
四、艾灸治疗的疗效最佳时机探讨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四、生长激素支持下的全胃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陶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晓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预测模型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疲劳风险筛查评分量表及干预流程构建[D]. 徐欣怡.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4]重症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艳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1例肾肿瘤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治疗的护理[J]. 李珊珊,郑珍珍.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04)
- [6]臭氧治疗外科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研究[D]. 黄振.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7]全肠外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 文柳静,黄元柳. 天津医药, 2013(07)
- [8]胰岛素微量泵在糖尿病人腹部手术后肠外营养期间的应用[D]. 段毓玮. 山西医科大学, 2013(10)
- [9]小肠肠外瘘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D]. 马犇. 遵义医学院, 2012(05)
- [10]艾灸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D]. 温丹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